中国故宫博物院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品张森其人其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59:58
品张森其人其艺
陈超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2月18日   第 16 版)

亭有小草春常在,山静无人水长流。
张 森作
博闻、强记、善思,是张森先生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这也是在朋友交往中张森先生给人的最初印象,却又是深刻的印象。但在彼此深入交往后,你更会发现张森先生在待人处事方面的真诚、坦荡率直的情怀。
以诚对朋友,以诚对社会,而与之相通的亦是他对书法艺术创作的真诚态度。张森先生受家父的影响,从小喜好书法,勤勉不懈而笔耕不辍,执著而有悟性。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书崇其意
中国文字不同于偏重逻辑分析并用抽象符号表达的西方文字,是一种象形表意的文字,词的组合除了原本的含义外,有时还能生发出新的含义,需要意会才能明白其中的丰富内涵。这种内涵和表达需要适当的载体,因此,书法艺术得以产生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便是契合了这种诉求。再者,书法艺术的创作因人而异,作者将自己的气质、个性、笔墨修养以及投入创作时的心态情趣等等都灌注于书写之中,所以书如其人,写有风格。而观者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仅领会字的应有之义和字外之意,还能经由书法的艺术意象进入审美情境,在内心产生共鸣。
张森在对书法与绘画、雕塑进行比较后,依据对传统书论的整体理解和现代逻辑思辨,认为:“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它不直接反映现实形象,而是凭借文字来抒发作者深邃的内心情感,以表达对世间万物遐想的意象艺术。”内心的情感、遐想、抒发,是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要素,但都要在酝酿、构思、融通之后,才能动笔创作,这就是书家常说的“意在笔先”。王羲之曾说过:“作一字须数种意,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他将“意”分解为情与思,这是中国传统艺术“言志”说和“缘情”说在书法艺术中的展现。张森对书法的界定,延续着中国传统文脉,又吸收了现代哲学与美学的营养,是他在现代书论方面迈出的可喜一步。
书循其法
如果说书体嬗变以书写的不断草化和简化为重要推动力,那么文人雅士的参与则推动了书写的人文化和审美化,所以各种书体不论其出现的先后,都因各具特色而成为书法艺术的载体,犹如不同绘画品种那样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多年来,张森一直在探索当代书法如何在更高层次上的人文化和审美化,精力集中在两大方面:一、书法有无共同的品评标准?二、如何创作出形美意深的新作?
张森认为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是可以通过比较分出高低的,因为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即事物的普遍性。同时也有了“书法品评的共同标准”。他认为“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任何事物都应讲科学性、准确性”。张森先生运用美学理论来分析书法的审美特性,具体提出了书法审美品评的三大标准:第一、字的点画要圆满周到。第二、字的结构要富有变化。但这种变化必须遵循文字演变约定俗成的规律,它与绘画相比制约性更大。第三、作品通篇要贯气,即所谓的气韵生动。这些论述都是过去未曾有人明确提出过的。
古今诗词、名句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选用因人而异,带有一定的意向性,驰怎样之思,寓何种之情,还与各人的个性品格、人生体验有关。书法作品大多带有人文内涵,这不难做到,难的是在对人文内涵领悟的同时,能为之创造出一个形式契合并带个性风格的审美意象,犹如为动人歌词配上相契合的优美曲调才算上乘之作一样。张森的书法艺术在人文化和审美化相结合方面已取得了相当高的成果,就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那样,丰润与骨力,外劲与内秀,雄健与灵巧等品格达成了审美和谐。
物质的富足、精神的多元,审美的个性化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对艺术有更多更新的需求,注重与应对他们的审美需求,按照美的尺度来创作,正是张森书法艺术著名于世的重要原因。
(作者为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