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洗浴特服:定识人间有此人:晚清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2:52:02

定识人间有此人:晚清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

2012年02月08日11:18腾讯读书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章摘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作者:雷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07年5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作者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

郭嵩焘

近代中国,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转型,在如此全面、深刻却又如此急迫的大变动中,社会和文化的震荡必然格外强烈,重重矛盾必然格外尖锐。在这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潮中,作为弄潮儿,郭嵩焘时时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又不时被大浪抛开,无可奈何地成为观潮者。他那大起大落的戏剧性一生,最初的理想抱负与最终的失望潦落,内心的种种矛盾和沉痛……当然与他个人落拓不羁的文人性情紧密相关,但更与时代的震荡和矛盾紧紧相连。因此,他的一生又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

坎坷仕途

1818年,郭嵩焘出生在湖南湘阴一户地主之家。这一年是清嘉庆二十三年,仍属“盛世”。就在此前,英国于1816年派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率使团来华要求与中国通商,却被嘉庆皇帝坚拒,因为中国是无所不有的“天朝上国”,荒蛮之地的“狄夷”只能向“天朝”进贡,而无权与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国“互通有无”。中国,依然沉浸在“华夏中心”论的迷梦中,对正在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势毫无了解。谁能想到,“英夷”在二十余年后竟悍然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凭借现代化的坚船利炮打败堂堂天朝上国呢!

但是生活并没有感到变化的必要。

与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郭嵩焘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以考取功名入仕为官为人生目标。 1835年,十八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在岳麓书院的学习更促进了他坚毅性格的形成。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当然,他很可能想不到,与曾国藩的结交将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他可能更想不到,这批“湖湘子弟”即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历史的裂缝“一蓑烟雨任平生”

然而在传统功名的道路上,郭嵩焘走得并不顺利。虽然他在1837年考中举人,但1838、1840年接连两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而曾国藩却在1838年考中进士。在失意中,他只得接受友人的推荐,于1840年到浙江给浙江学政当幕僚。这次为幕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埋下了他今后思想跃出传统的变化契机。因为此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浙江地处前线,他“亲见浙江海防之失”,一向为“华夏”所看不起的“岛夷”的坚船利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可他并不甘于游幕生涯,又几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1847年第五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但不久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制他只能回家居丧。

或许,命运一定要安排郭焘嵩登上历史舞台。就在他回家居丧这几年,正遇太平天国起义。1852年,太平军由桂入湘,湖南官兵望风而逃。其时同样乡居的左宗棠、曾国藩对是否出山镇压太平天国都曾犹豫不决,而郭嵩焘则力劝他们出来建功立业。以后曾、左都成为功勋赫赫的名臣,他总以自己当年的“力促”为荣。劝他人出山,自己当然也难甘寂寞,随后几年,郭氏一直随曾国藩参赞军务,多有建树,同时在官场中建立了一定的“关系”。1856年年末,他离湘北上,到京城任翰林院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