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怎么组词:浙江教育主打“民生”牌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21:01

公众关注的热点就是改革突破的重点

浙江教育主打“民生”牌

——撬动源头的学生减负

  “人民群众关注的,就是我们关注的”,浙江的教育发展从没离开“民生”这个中心,“课业负担重”、“学生缺乏个性”、“民办学校办学难”、“教师培训是走过场” ……社会热点,是教育改革的难点,也就成了浙江教育改革的重点。

  2011年以来,浙江围绕贯彻“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承担1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又自我加压,设计了31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以此为重点突破口,加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大打旨在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教育民生”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元高考

——撬动源头的学生减负

  镜头: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正式开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该校招生办副主任沈忠华说:“这次我们推出的三个专业分别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护理学专业,这三个专业都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根据专业的要求,这几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有所不同,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希望考生在艺术才能上有一定的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希望考生在书写等教师基本素质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而护理学专业强调的是临床应变能力。”“考生的这些素质,在以往的高考录取方式中我们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我们在这三个专业中作一个尝试,因为它不单纯以统考分数作为唯一的选拔标准。”

  长久以来,社会把学生负担过重的源头直指高考。有人甚至断言,高考不改,评价制度不变,学生“减负”工作很难推行下去。但高考改革又是一个难点,它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细微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社会以及舆情振动。不动,风险较小;动,有风险,但能为学生“减负”助一把猛力。在这个“二选一”的抉择中,浙江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2009年,浙江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原来的“3+X”考试模式被细分成“3+X+自选模块”、“3+X”以及“3+技术考试”等三类,媒体称之为“个性化高考”。“量力而考”成为该方案最大的亮点。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葛为民说,全国和浙江省内高校每年在浙江的高考录取新生大约在26万人,其中重点本科院校仅3万人左右,普通本科院校在10万人左右,其余则进入到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因此,分类考试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相应地减少考试与学习内容。

  与此同时,浙江还在英语听力和技术科目上采取平时考试,一年提供2次考试机会,由考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分。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另外,从2007年起开始推行的最为彻底的平行志愿填报规则也大大降低了考生志愿填报的风险,扭转了一些家长视填报志愿为下赌注的局面。平行志愿实行当年,高分落榜的考生就创了历年最低。

  不仅如此,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又正式推出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开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对于上述新生的录取采用“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20%+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0%+高考总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的办法。这一招生新办法一推出就得到社会的热烈响应,有媒体称“素质高考浙江破冰”。“三位一体”在拓宽学生选择升学途径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考生的高考和学业压力。

  2011年底,中国美术学院又获准开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根据专业不同,该校还确定了不同的分数折算比例。其中,实践类专业的高考成绩占比第一次降到只有30%,而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比则高达60%。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这项改革2012年还将继续深入推进,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达到14所,同时试点范围将由本科院校扩大到部分高职院校。

增加选修——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

  镜头:在职业中专里学了4天的钳工,高二学生方一成坦言,受益匪浅,不仅长了见识,还学到了技能,制作简单的生活小物件已不在话下。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帮助台州市第一中学开出了6门职业技能选修课,去年暑期台州一中“走校”上课的学生人数突破了200人。

  除了学习负担,老百姓还关注孩子的特长与个性在学校能不能得到发展。而孩子有没有特长与个性,则与学校有没有特色、教师有没有风格有关。所以有人说,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学校特色化、教师风格化、学生个性化的总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创特色不容易,而让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学校创特色那更难。攻坚克难,经过长期谋划,今年秋季开始,浙江将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施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力争在“特色发展”上做出一篇大文章。

  按照新的课程方案,浙江的普高生必修学分将从116学分减到96学分,而选修学分则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相应的,普高的选修课程也扩展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4大类。浙江省教育厅要求普高学校全面实施选课制,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段、跨学校选课,同时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希望通过这项改革,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从而促进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顺利推进普高课程改革,浙江先行在30所学校开展了试点工作。一些学校开发的技能类选修课形式多样,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湖州练市中学开发了动漫制作、数控技术、数字媒体、汽车保养等课程;温岭市箬横中学充分利用所在地箬横镇是我省著名西瓜产地这一本土资源,开发出西瓜嫁接、无土栽培等特色技能类专业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出现了普高与职高互帮互助的喜人场景。

  “从试点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初步的情况来看,新推出的技能类选修课深受普高学生的欢迎。”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分析说,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门“让人动起来”的课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制作完成一项作品,经历了完全不同于“静听课堂”的学习过程,体验到了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在普高学校开设各种选修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一些技能,更重要的还能转换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中学”,并且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形成兴趣,体验成功。

  另据介绍,浙江省今年首次将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高校优先予以录取,其中宁波大学还将选修课程学分作为报考条件之一。

自主选择——保障教师的培训“福利”

  镜头:“任教17年,还没有体验过这么高效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自主选择和学习所需的知识,还有机会接受名师的高质量培训。”平阳县水头镇鹤溪蔡洋小学老师梁亦选在参加一个自选的培训课程结束后,觉得现在真正有人关心教师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了。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校教师培训几乎沿袭了这样一个模式:教育部门分配名额,学校指派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地点,接受固定内容的培训。教师们想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希望以怎样的方式学习等问题很少被人关注,因此有人戏称这是“被培训”。2011年7月,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浙江省点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的第一把火,一套充分体现教师自主选择性和培训机构开放竞争性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在省内全面铺开。

  按照浙江省的规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培训时间应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其中5年内至少参加一次不少于90学时的集中培训。而引起最大反响的就是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项目。在教师们叫好的同时,不少学校却担心学校的教学秩序。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教育质量根本在于教师质量,学校办学水平根本在于教师水平。由指定性培训到选择性培训是一个重大变革,学校教学秩序管理应与此相适应,绝不能以管理难度增大为由牺牲教师的选择性,我们这次就是要把选择权交给老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培训,请教师来选择,以此激发老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这项改革也打破了培训机构的垄断,引入竞争,从机制上保障教师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在杭州市上城区,部分一线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破天荒地成了培训机构。为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杭州崇文实验学校还把校外的名师也拉进来,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师训队伍。为进一步增强培训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上城区还按500元的标准,以终身教育券的形式发放给一线教师,教育券可直接用于支付培训经费。

  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显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实施半年来,共有131家教师培训机构面向该省开设了8431个培训项目,其中不乏全国著名高等学校和承担国家级培训任务的国培机构,有40.6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网上培训平台自主选择了培训项目。

分类管理

——拓宽民校的发展瓶颈

  镜头:温州市心桥幼教集团在温州对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登记管理后,分别为旗下的两所幼儿园进行了申报,新桥一幼申报为企业法人,澳美加实验幼儿园申报为民办事业法人。董事长徐炳兴解释说:“新桥一幼选择企业,是因为民办教育提倡特色、优质教育,一幼已经打出了品牌,我们希望能把特色保持下去。而澳美加申报民办事业法人,我希望能让它参与到普惠教育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有人形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民办教育是只“跛脚鸭”。一方面,它们为全社会提供了学位,替政府节约了公共财政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法人属性、财政资助、产权归属等一系列问题长期模棱两可,因此它们的许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如何激励社会力量办学,让民办学校的路越走越宽,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大民生”问题。

  2011年底,温州市推出了加快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1+9”新政,除1个《意见》外,还包括9个配套实施办法。新政涵盖了民办学校分类等级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保险制度、公共财政补助、财务管理、明确法人产权、落实优惠政策、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办学水平评估等方面。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第一次见到具有那么可操作性的民办教育改革政策。

  此前,温州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有10种之多,但均被定性为“非企业法人”。明明兴办的是教育事业,却享受不到税收、土地划拨、财政补贴等各种优惠,同时还要承担企业法人承担的营业税、所得税等。正因如此,这些年民办学校办学越办路越窄。新政最具首创性的莫过于提出分类登记管理办法。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树华说:“法人属性错乱是当前民办教育发展困境的源头性问题,民办非企业这种‘非马非驴’的登记办法,造成了民办学校享受的待遇极其不公。”

  新政实施也为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仅过了一个月,就有10个民资项目投向了温州教育,意向金额接近30亿元。

  浙江是个民办教育大省,全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超过了8000所,在校生规模占到全省近1/4,并吸纳了11.3万名教师。为让如此庞大的一个教育群体实现更有序、规范的发展,满足老百姓接受优质多样教育的需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目前浙江省已草拟了《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若干意见》和《浙江省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办理实施意见》、《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试点意见》等文件,试图通过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创新,解决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难题。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从浙江现阶段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强调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浙江省委领导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转变观念、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今年年初省人代会上,省委省政府领导进一步提出,“加快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教育质量和评价体系”。浙江教育,改革还在继续,所有的改革仍然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