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拼音怎么写:中国的将军县——梅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22:35:02

中国的将军县——梅县

不经意间浏览了中国客家博物馆(原广东客家博物馆)的相关网页介绍,我才知道故乡梅州于辛亥革命后竟然出了228位大学校长书记及22位两院院士、545名将军(其中上将13人、中将116人、少将416人)和一个元帅(叶帅)。而在五百多名将军中,梅县独占了近一半,从数量上看,比一直闻名于世的将军县红安县还多了数位。可能因为红安出的绝大多数是“ZHONG GONG”的将军吧,所以宣传部门和媒体一直在强化这个“品牌”。

下面转一篇网上文章,有点感触:梅县人才辈出,文武双全!

中国的将军县——梅县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梅县,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这些早已在世人中传扬着。然而,梅县又是著名的“将军之乡”,却是鲜为人知的事,与其说是“将军之乡”,倒不如说是“将军县”。至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将军县:湖北省红安县出了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江西省兴国县出了萧华、陈奇涵、胡谦等81位将军;河南省新县出了李德生、许世友、高敬亭、郑维山等43将军;辽宁省大连的瓦房店市出了徐才厚、于永波、谷善庆等30位将军;而广东省梅县就出了229位将军,政协梅县文史委员会编的《梅县将帅录》一卷收136位、二卷收93位。梅县不但孕育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部长叶剑英元帅;而且也出现了台湾“中华民国”国防部副部长黄镇球一级上将。梅县不但培育了一批军事人才,如:温生才、陈敬岳、林百举、周增、饶辅廷、郭典三、温翀远、谢良牧、谢逸桥、谢鲁倩、黄慕松、黄任寰、赵一肩、黄和春、黄桐华、李济民、郭冠杰、张文、黄纪福、梁世骥,梁锡祜、朱云卿、周其镳、沈建图、张孤梅、陈烙痕、卢伟良、王维、罗范群、王立潮等;而且涌现了众多出色的将领,他们中除了叶剑英元帅外还有:邓仲元上将、张民达上将、黄伯韬上将、刘志陆上将、黄琪翔上将;萧向荣中将、叶植南中将、李维源中将、陈见田中将、黄占春中将、黄国俊中将、李青中将、张简荪中将、温靖中将、梁干乔中将、曾举直中将、温鸣剑中将、李铁军中将、张炎元中将、李扩少将、李汉冲少将、张伟民少将、李学炎少将、陈节少将、刘国用少将、潘奋南少将、陈淦少将、陈海华少将、李树棠少将、李荟少将、张志岳少将、杨幼敏少将、叶松盛少将;等等。为什么这一个中国广东省这个小小的县份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将军?让我们慢慢来解开这个耐人深思的谜团。

 

一、           客家历史精神既崇文又尚武

 

梅县、是客家的中心。客家在由北而南、由南而海内外的长途频繁迁徙中,既保持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如崇尚文化礼仪、语言保留丰富的古汉语成份的崇正心态、爱国爱家精神等,又抛弃了古老汉民族一些陈腐的习俗,如妇女缠足,男女隔离不平等等,沿途还吸收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风俗,形成了自己显著的客家精神。其中崇文尚武精神,便是客家精神的突出表现。

由于迁徙,客家男子走在四方,或在国内仕途和文化事业找岗位,而更多是出国经商。男子往往读完小学、中学便离家出洋,或“穿州过县”去谋生,因此小学毕业必须学会打算盘,会记账写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深感出门谋生文化的重要,常常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及颁发奖学金,迄今不断。梅县而被称为“人文秀区”。郭沫若亦以诗赞梅县文化的发达:“文物由来第一流”。

由于迁徙,出外谋生,就是要有强健的体魂,高超的武艺。客家人由北而南,从中原迁徙到闽、赣、粤山区,没有强健的体魂是无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建设家园的!客家人由南而海外,没有强健的体魂是无法闯荡世界,披风破浪,创建家业的!频繁迁徙,锤炼了客家人那种冒险犯难、百折不挠、尚武自卫、重视谋略、勇敢机警的尚武精神。客家人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近代史上所建立的武功伟绩,为世人所钦敬。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刘永福的提师抗法,丘逢甲的抗日护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谢晋元的抗倭捐躯,朱德、叶剑英、叶挺等为创建中国而作出的杰出贡献,都在中国百年史册中写下了轰轰轰烈烈的一页。

据《嘉应州志》和《梅县教育志》记载:清代,梅县经乡试考取举人的有621人,内有解元15人,其中文解元10人,武解元5人。他们是黄伯龙、熊曜、李象斌、曾辉元、房殿魁。而经会试考取进士的有90人,其中武进士有22人。他们是:温安海,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銮仪卫;熊卓,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许世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陈国宝,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湖北竹溪营守备;颜鸣皋,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福建金门、台、澎、漳、汀总兵;丘大彰,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侍卫兼銮仪卫;熊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侍卫;颜鸣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福建水陆提督;黄奎举,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陈钦宝,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I广西左江镇右营守备;丘玉光,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广东提督,杨奎犹,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甘肃凉州总兵;周健勇,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杨时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科;熊一龙,乾隆五十四年年(1789)乙酉科,营守备;叶奎光,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湖北鄱阳游击;杨冲凤,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广西思恩营游击;吴光烈,嘉庆四年(1799年)已未科,梁万都司;黄万金,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云南普洱营游击;刘国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广东电白县守备;熊子煊,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广东电白县守备;房殿奎,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侍卫。以上史科,充分证实了梅县既是“崇文”的“文化之乡”,又是“尚武”的“军人之乡”。

梅县,又是“华侨之乡”,所以梅县人的武功伟绩不但建立在自己的国土上,还建立在异国他邦。最著名的要算是梅县石扇人罗芳伯1777年在南洋西婆罗洲创建起的兰芳共和国。罗芳伯,原名芳柏,“罗大哥”及“罗芳伯”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他和许多客家人一样漂洋过海,来到西婆罗洲的坤甸。当时的西婆罗洲仍未开发,到处荆棘丛生,客家人在此采矿和垦荒。罗芳伯体魄魁梧,声音洪亮,才能出众,有文化懂武术,既能团结华侨,又能与当地人合作,深受人们的拥戴。其时在印度尼西亚的荷兰帝国主义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曾多次向坤甸一带发动武装侵略。罗芳伯领导华侨和当地人民奋起抗击,将荷兰侵略者击退。后来,在卡浦亚斯河下游的地方,有个土酋经常挑拨离间土人和华侨的团结,罗芳伯联络苏丹势力,东征西讨,势力日大,苏丹便将东万律纵横数千里之地归他管辖,人口有11万多。芳伯根据当地人民的意见,建立起兰芳共和国,时在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共国和公推罗芳伯为第一任大总制,又称大唐总长。又推嘉应州人大将军吴元盛为“国王”,即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或军事委员会主席。梅县人罗芳伯、吴元盛等在婆罗洲上建立起的兰芳共和国,直到1887年才被荷兰殖民者所完全侵吞,被人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竟然奇迹般地存在了110年,人们不能不佩服梅县人罗芳伯、吴元盛所创建的武功伟绩。

 

二、众多的军事学校培养了人才

 

梅县最早兴办的军事学校应该算是1907年的松口体育学堂。1907年元旦前,同盟会员领导的饶平凤凰山起义失败,是年4月,再次领导的饶平黄岗起义也失败。这两次起义,梅县松口同盟会也都派人参加,失败后回到松口认真总结研究失败的教训,鉴于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武装队伍,实难于和训练有素的武装敌人作战。经多方商议,决定假温氏精庐(温靖侯的住宅)为校址,由谢逸桥筹借经费,以培训新学所需体育教师为名,开设松口体育学堂,培训革命军事骨干人才。松口体育学堂由谢逸桥、温靖侯函请广州陆军速成将弁学堂的嘉应籍学生姚雨平、张醁村、余则通、张辛田、廖益通、廖挺伦、陈次牧等为军事教员,聘请留学日本体育学校毕业回国的同盟会员林修明、温奋立为器械体操教员,当地素负盛名的拳师谢仲文、张五棠为武术教员,指派学生中的同盟会员温翀远、丘哲、梁受谦、张作新等负责管理学生生活。课程分学科、术科:学科有战术、测量、简易架桥、行军部署、作战方略,以及进退攻守等课程;术科主要是连队以下制式教练、操场动动作及射击教练。而体育训练则有田径、器械体操、球类等项目。松口体育学堂虽然办了一期,招收学生120人,但它为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输送了一批军事人才。广州黄花岗起义,体育学堂参加者有30多人,七十二烈士的饶辅庭、林修明、周增就是体育学堂的师生。武昌起义后在各地组织光复的斗争,如韩江支队司令姚雨平、参谋长张醁村,光复潮州的领导人郭典三,光复梅州的领导人温翀远、廖叔唐、熊越山等,都是梅县松口体育学堂培育出的军事人才。他们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清朝末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城外十里的长洲博学馆筹建广东水陆师学堂,水、陆学生各招70名。陆师学德文,分马步、枪炮、营造三项,三年期满,择优者出洋,分赴各国陆军学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廷在全国上下强烈要求整军经武、变法图强的呼声下,编练新军,增设武备学堂。在广东就设有广东武备学堂、广东随营将弁学堂、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广东陆军小学堂。梅县子弟子多有在以上军校就学,如:邓仲元就曾在广东随营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任助教,再任广东陆军小学校长;刘志陆于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毕业;黄镇球曾在广东陆军小学就读;黄慕松在广东武备学堂毕业后,选送国外留学,回国后又任广东陆军小学教官、监督。在广东讲武堂就读过的还有张文、黄和春等;在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的还有黄任寰、李济民、杨幼敏、陈见田等。

创办于1909的云南讲武堂,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军校。该校毕业的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护国讨袁、护法靖国、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诸战役都有所贡献。朱德、叶剑英元帅就是该校杰出的优秀学生,梅县一批将领也毕业于该校。为什么梅县人氏会到西南昆明的云南讲武堂就学呢?云南讲武堂由云贵总督李经义创办后,复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蔡锷、唐继尧执滇军政权后不断扩充,学校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悉照日本士官学校的一套,严格培养学生。再加上云南在护国讨袁、护法靖国后声威大振,为海外华侨所钦仰。华侨多有支持,并派选子弟入学。所以云南讲武堂既招收华侨子弟,也招收侨属学生。梅县是华侨之乡,所以有的梅县人从东南亚前往云南,有的则直接从国内到昆明,就读于云南讲武堂。所在云南讲武堂就读的梅县籍人氏占广东籍的大部分,他们中有叶剑英、曾举直、赵一肩、李扩(以上四位为梅县东山中学毕业生)、邓琪渊、邓育三、郑介廉、曾其清、蔡公武、叶植南、梁国材等。1921年4月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孙中山被选为非常大总统,并积极组织力量,准备北伐。叶剑英邀集在广州的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华侨同学20余人,联名向孙中山请缨北伐,深受孙中山的赞赏。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叶剑英邀集10多位云南讲武堂的华侨同学,在广州小马站曾家祠秘密集会,以云南讲武堂全体华侨同学名义,发表通电,声讨陈炯明。总之,梅县人民的子弟在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无论是支持孙中山革命,还是参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战争,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正规化军事学校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它是清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在编练新军,引进东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军事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创办的。1912年开办,到1923年结束,共办九期,培养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科初级军官6500多名。他们有的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有的成为国民党的高级军政人员,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无论是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参与,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梅县子弟多有北上投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成为将军的。他们中有:一期的吴尚志、李鼎曾,三期的刘统,四期的李树棠,六期的黄镇球、周熹、陈海华、黄琪翔、梁世骥,八期的黄国俊、黄占春、邓鸣汉、张简荪,九期的张光。梅州市大埔县的吴奇伟、罗卓英将军,五华县的缪培南将军,此外惠州的叶挺将军,肇庆的余汉谋将军、吴川的李汉魂将军,均是保定军校毕业生。梅县人在保定军校最优秀的毕业生要数“二黄”上将,一位是黄琪翔,一位是黄镇球。黄琪翔回粤后,历任粤军一师后方办事处参谋、十二师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次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军长;同年冬与张发奎发动广州政变,任广州卫戌司令,后参加镇压广州起义。1930年参加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军委会主任委员。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次年参加福建政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和参谋团主任。1937年后历任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等。1947年任驻德国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国防委员会、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等。而黄镇球回粤后,曾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副官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团长、琼崖警备司令、第四军第二十六师师长。1929年赴德国学习防空学,1933年归国后历任防空学校校长、防空委员会副主任、南京防空副司令、防空委员会防空厅长、防空监、防空总监等。抗战胜利后,任联勤总司令、参谋次长、国防部次长、国防部后勤总司令、广州行辕副主任、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广东省保安司令。1949年去台湾,复任联勤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参军长、台北卫戌司令、台湾警备司令、总统府战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一所军校。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由孙中山亲手创立的军事政治学校。它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军事制度,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也为梅县培养了一批将军。叶剑英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办工作,并任教授部副主任,郭冠杰担任黄埔军校武昌政治演讲班政策教官,赵一肩担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队队长、教官,熊锐从法国、德国留学回来后到黄埔军校工作,黄慕松担任黄埔军校高级班副主任,陈季博从日本留学回来后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温翀远也曾在黄埔军校任教。至于在黄埔军校学习训练的梅县青年达50多人,黄埔一期的梅县学员有:杨挺斌、胡博、李国干、谢清灏、侯又生、梁锡祜、梁干乔、叶干武、张伟民、张淼五、李铁军、俞公普,黄埔二期的梅县学员有:邓仕富、叶斐文、李公民、张炎元,黄埔三期的梅县学员有:朱云卿、李可良、吴用淮、洪有成、范云程、曾宪鉴、刘挺志、刘伯英,刘国有、钟毓、谢品芳、谢镇南、谢懋权、谢我青、萧绍贤、萧绍贤、萧宽岳、萧毓麟、温祖铨、古克炎、徐开文、黎崇裕、刘志坚、熊志一、薛让坤、刘公陆、李国辉、吴公武,黄埔四期的梅县学员有:陈国祯、廖公达、黄壮飞、陈笑岩、汤鹏林、林震、杜若、张公达、何大可、侯志朋、曾维权、钟义春、刘振鸣、叶简修、张飞霞。以上为1924年至1927年间在黄埔军校就读的梅县学员。其中最杰出的优秀学员要数朱云卿和李铁军。

朱云卿黄埔军校毕业后,1926年秋任中共北江特委委员,主办北江农军学校,任主任兼军事教官。1927年4月成立北江农民自卫军总指挥部,任参谋长,率军北上武汉;9月参加秋收起义;12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1928年夏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31团团长,率部参加创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就是他亲自指挥的。1929年调升红四军参谋长。1930年任红军第一军团参谋长, 1931年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主席为毛泽东,副主席为朱德;还兼任红军一方面军参谋长,总司令为朱德,政委为毛泽东。这年5月因病治疗,在吉安东固后方医院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而李铁军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二师排、连、营、团长。1930年任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36年任陆军第九十五师师长。1937年8月参加淞沪抗战,在吴淞、宝山、月埔一带抗击日军,升任第一军中将军长。1939年调任七十六军军长,1944年任第二十九集团军中将总司令,驻防甘肃河西走廊侧新疆。1947年胡宗南抽调整编第三师、整编第十五师、二0六师等部队会同洛阳守军共八个旅,组成第五兵团,以李铁军为司令官;这年9月,国民党和三青团合并成立新的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他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49年前往台湾,后移居国外。

梅县人担任军校校长,不但为家乡培养军事人才,更为全国培养军事人才。叶剑英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黄埔一期的梁锡祜也曾在该校任主任教官,卢伟良则在该校学习,该校培养了2160人。1948年叶剑英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培养了12186人。1958年后叶剑英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培养了不少高级军事科研人才。黄慕松1928年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1933年任陆军大学校长,梅县人在陆军大学受训、就读过的就有:叶植南、温鸣剑、李汉冲、张文、黄和春、温靖、黄伯韬等,以上各位日后都成为出色的将军。

出国留学,也是梅县人成为将军的一条途径,其中留日、留德、留苏为多数。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的有:黄慕松、黄承思、杨志澄、林振雄、张引士、林万里,黄慕松还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留日本的还有:谢逸桥、谢良牧、温翀远、郭冠杰、丘哲、梁晦庵、温靖侯、温奋立、陈季博、陈烙痕、李景灏、郑天保、黄和春等。赵一肩则是留学日本又留学德国的,留德还有:黄琪翔、黄镇球、梁世骥、俞向阳、杨兢华等。留学苏联的有:叶剑英、梁干乔、李雾仙、凌育昌等。留法国的有熊锐等。留学美国的有:吴汉良、黄健添、温鸣剑等。值得一提的是温鸣剑将军,他少年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后入陆军大学学习、任教,被送美国西点军官学校深造。抗战爆发后回国任十八军六十七师少将师长。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美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部成立,中国政府派他为总部中将副参谋长,驻加尔各答。1944年日军进犯长沙、衡阳,他以师长身份率领二十七集团军新编二十师参战,又被调任青年军209师师长。1945年任徐州第九军官训练处主任。1948年任陆军步兵学校校长兼国防部第四厅厅长。1949年任海南警备副司令兼步校教导师师长,旋调往瑞士在联合国某总部工作。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美军拟派他赴朝为美军顾问,拒绝参与,从而定居瑞士。1983年、1985、1987年先后三次应邀回国,曾在天安门台上观礼和参观军事演习等,还被黄埔军校同学会选为理事。

 

三、战争的时代造就了将军

 

中国百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造就了一大批将军,也为梅县造就了一批将军。鸦片战争前,梅县人王韶光赴广州经商,并受石行会馆聘任书房,兼业讼师。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发动抗英斗争时,捐资组成义勇军,督率石行工人和广州城郊东北六社客民参加战斗,被清廷赏给六品军功,事后积极组织团练,并建立东平公社、东平社学,参加广州人民反英入城斗争。

太平天国起义更是梅县客家人的起义。天王洪秀全祖籍就是梅县石坑乡礤下村,南王冯云山、东王杨秀清、遵王赖文光、赖汉英等祖籍都是在梅县。而太天平国军队将领中,梅县人氏也不少。如顾王吴如孝、匡王赖文鸿、心王侯观吐、江南文将帅李文炳等均是。太平天国最后覆灭又是在梅县。怪不得左宗棠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后向清廷的奏报中说,“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作者有专文论述)。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培养梅县出将军的摇篮。辛亥年,温生才刺杀广东副都统兼署广州将军孚琦,陈敬岳参与刺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他俩的壮烈牺牲,给清廷极大的震动。饶辅廷、周增则是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而林百举、郭典三、李公剑、温 远、谢良牧、谢逸桥、温靖侯、谢鲁倩、丘哲、钟动、周辉甫、郭冠杰、郭冠雄等都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为推翻清封建帝制作出了贡献。孙中山得力的两位将军邓仲元、张民达,遇难后均追赠为陆军上将。邓仲元参与护国讨袁和护法讨袁的斗争,任援闽粤军参谋长,中华革命党军务部副部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被陈炯明部下杀害,孙中山称他“战功犹伟”,被世人誉为“南州铁汉”、“平民式名将”。而张民达参与谋刺袁世凯的死党粤督龙济光,又在大元帅府侍卫孙中山,任援闽粤军军委员、少校副官。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他为右翼军先锋,1924年为第二师师长,1925年第一次东征,任右路军总指挥,后在韩江溺水遇难。

在大革命的北伐战争中,许多梅县籍人氏参与,他们英勇战斗,逐步成长,有些人便以赫赫军功晋升将军。黄琪翔就是其中一位。他以国民革命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身份参与北伐。1926年8月奉命协同进攻平江,为北伐军首次报捷。在汀泗桥战役中,率部绕敌之后突袭,与叶挺独立团共同攻克汀泗桥,马回岭一役,击溃孙传芳主力,与各军协力占领了南浔线,克复南昌,九江等城市。1927年1月2日任第十二师师长,旋又升任第四军副军长。4月继续北伐,北上河南,击败奉军。6月升任第四军军长。黄琪翔从北伐战争开始任团长,到北伐战争结束而任军长,可见其战功卓著。

土地革命战争,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靠近梅县,所以一批青年人也投奔到井冈山。卢伟良就曾在大埔青溪交通站护送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进入井冈山苏区,也协助一批梅县的革命者进入中央苏区。解放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办公厅主任的萧向荣中将,也曾领导这个交通站的工作,1931年后,担任中共闽粤赣省委秘书长,中共永定县委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战士报》编辑,后参加万里长征。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梁锡祜,广州起义失败后进入中央苏区,担任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二十二军政委、红军大学参谋班主任,后也参加红军长征。前面提到的叶剑英、朱云卿,更是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为,更激起中华儿女的愤怒,梅县的抗战热血健儿与侵略者进行了血刃之战。1932年1月28日由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东莞人)、军长蔡廷锴(罗定人)、参谋长赵一肩(梅县人)指挥的淞沪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在中国近代抗御外来侵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赵一肩后任十九路军第七师师长,参加福建事变,失败后到德国学习考察军事。抗战爆发后回国,先后任第四路军参谋长、第十二集团军参谋处处长、陆军第一八六师师长、第七战区司令部高参室主任、国防部第四厅厅长,参与抗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梅县人刘志陆奉命在上海成立“苏、浙、皖行动委员会别动队”,并任总指挥,辖二个纵队一万三千余人。该别动队对日制裁、奇袭侦察、破坏、配合作战,援救难胞,掩护转移等工作,屡奏奇功。刘志陆在此之前曾任潮梅镇守使兼潮循道尹,讨袁护国第三军军长、粤军第二军军长、直鲁豫联军第三路军司令、胶东防守总司令兼第七集团军司令。在此之后又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筹会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封为陆军上将,号“远威将军”。

解放战争则是在中国大陆上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的战争,两支军队中都有梅县人参加,尤以前者为多。叶剑英先是担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参谋长,后来担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解放广东的战争。萧向荣则是他的忠实助手,他从第四野战第15兵军团政治部主任,调到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也参与解放广东的战争。此外,由冀南军区任第12团政治处主任的王维,后调任兴梅军分区政治委员。由东进指挥部指挥长、渤海军区参谋处长的卢伟良,后调兴梅地区专员。由中区解放军政治委员的罗范群,后调任两广纵队第1师政治委员。还有东进指挥部政治委员张持平等,都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在国民党军队中,最出名的要数黄伯韬。他原名新,字焕然,其父由梅县迁天津,所以他出生于天津。他在解放战争前已升国民政府陆军中将,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6年3月进攻苏北解放区,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司令,参加鲁南战役,1948年夏任第七兵团司令,辖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一百军各军,在11月22日的淮海战役中被击毙,后为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而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中国人民协同朝鲜人民抵抗美国侵略者的战争。这场战争中,梅县籍师级以上的军官就有四位。叶松盛,1951年任志愿军空军15师政治部主任、空军第4师政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所属空军参加了保卫交通要道作战、反绞杀战和协同步兵攻占敌岛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后授予空军少将。张孤梅,1952年任志愿军23军政治部代主任、主任,参加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烙痕,1952年任志愿军23军63师政委、23军干部管理部部长,率部参加了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回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解放军23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杭州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沈建图,1953年任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兼朝鲜停战谈判委员会朝中方面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参加了板门店停战谈判。

正是以上这些战争,才给梅县造就了一批将军。

今天,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化干戈为玉帛,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梅县发扬“将军县”的光荣传统,广泛开展军事体育活动,不仅对于一旦爆发战争有所准备,更重要的是使人民有强健的体魄,严格的组织纪律,投身于现代化的建设,振兴中华,繁荣梅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