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指尖的繁体字:水稻优质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23:06
滁州市地处江淮、我国最大的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内,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近年来,国家多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农民种粮尤其是种稻积极性,全市年均栽插水稻约500万亩,其中杂交中籼稻约450万亩,杂交中粳稻约50万亩。从八十年代推广杂交水稻以来,我市水稻亩产逐年提高,1986年首闯500公斤,在叶龄模式、群体质量栽培理论技术指导下,1990年再过550公斤。二十年来,虽然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不断更新示范推广,但是,除了1993、1998两年全市水稻亩产达到550公斤左右外,其余年份均在500公斤单产线上徘徊。200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因此,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针对水稻单提高不快的障碍因素,通过示范推广组装集成配套的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是当前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当前大面积水稻单产提高不快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不足,造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据滁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对全市杂交中稻面上生产随机调查结果,杂交籼稻平均亩穗数14.1万,每穗实粒数135.9粒,亩产量437.8公斤;而同期高产田块平均亩穗数16.4万,每穗实粒数147.9粒,亩产量562.9公斤;高产田比一般大田平均每亩增加2.3万穗,每穗实粒数多12.0粒,亩产量增加124.3公斤,增产28.6%。高产田穗数增加了,每穗实粒数也相应增加,产量大大提高。明显看出,当前区域内大面积水稻生产单产提高不快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不足。进一步分析,生产上造成大田普遍穗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①播期偏早。早播抽穗扬花期易遭遇高温热害,虽然近年来播期有所推迟,但仍有部分地区播期偏早,一旦等水迟栽,带来的问题是秧龄拖长,秧苗素质变差。②秧苗素质差。两段育秧不规范,寄秧穴苗数太多;旱育秧播量大,加上秧龄长,秧苗栽插时早已在秧田过了分蘖滞增期,下部黄叶增多,分蘖不但不能继续发生,而且已经发生的小分蘖也逐渐消亡,导致单株带蘖少,尤其是3叶以上的大分蘖少。③深水栽秧或栽后断水“插手干”导致早生分蘖少。深水致低位分蘖发生慢,不少田块活棵时茎蘖苗少于移栽基本茎蘖苗,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内增蘖慢,据多年观察结果,区域内大面积水稻生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单位面积总茎蘖苗数小于该品种高产水平穗数值。④乱插棵导致假性封行早,后期田间小气候恶化,纹枯病等病虫害易滋生蔓延,分蘖成穗率低。近似方型的乱插棵已不适应目前的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尤其是请工栽秧乱插棵,往往是田边密,田中稀,好看田边稻,中看不中收。单位面积内穗数不足,再加上以下两个原因,产量无法提高:⑤不施或少施穗肥。不少农户片面认为后期追肥易倒伏,不施或少施穗肥,对大穗型品种库大源强的功能发挥极为不利,严重降低结实率和粒重,降低产量。⑥有些地方对病虫害防控不到位,农户分散防治,“马前炮”、“马后炮”偏多,产量损失率难于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

    为加快水稻优良品种推广步伐,2008年省农委在水稻主产县种植意向调查、专家评审的基础上,依据品种合法、性状优良、市场认可、农民接受的原则,研究筛选出2008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中籼稻主导品种。结合滁州实际,推介以下杂交中籼稻、杂交中粳稻为生产上主导品种,供各地选用

丰两优1号(皖稻87),两优6326(皖稻119、笑丰1号),新两优6号(皖稻147),淮两优3号(皖稻195),丰两优4号(皖稻187,扬两优6号(国审稻2005024),辐香优98(皖稻171),新隆优1号,川香优2号,丰两优香一号,新两优香4,皖稻161(华安501),丰优126,两优培九,天协6号,D优527,丰两优三号,Ⅱ优明86,国丰1号,Ⅱ优7954,两优华6,辐优827(庐优827),协优009(皖稻191),皖稻103(2301S/H7058),(25)农丰1号(皖稻107,丰优293(皖稻197),国豪杂优1号,9优418(天协1号,Ⅲ优98(皖稻66),爱优39.

(三)实行“六改”措施,推广组装配套的实用技术,主攻穗数,在增穗的基础上争大穗、增粒重、提单产。

    1、改盲目早播为适期播种:江淮地区籼稻最适抽穗期在8月15日~20日,粳稻最佳抽穗期在8月20日~25日,油菜茬、麦茬中、迟熟品种籼稻宜在4月25日至5月10日播种,粳稻宜在5月初至5月20日播种,防止过早播种抽穗期遭遇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热害,或早播因缺水造成老秧迟栽减产;冬闲田偏早熟品种可在4月上旬播种,7月20日前抽穗,避开高温热害。

    2、改低标准育秧为规范化育秧:全面推广旱育秧,选择肥沃、疏松、深厚的菜园或旱地作苗床,冬春季每亩施无害化处理有机肥2000公斤培肥,播种前20天施45%的复合肥50公斤、氯化钾5公斤、尿素10~15公斤,或施用旱育秧专用壮秧剂,用量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播种前开沟整好苗床,畦宽1.2~1.4米,沟宽0.4米,深15~20厘米,浇足底墒水,使15厘米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播种量依秧龄不同而异,培育30天中苗的为每平方米芽谷80~100克,播种后用木板轻压,盖土0.5~1.0厘米,以不见谷为度。盖种后喷湿施用除草剂,再平铺薄膜或起拱覆膜保湿,平铺的膜上加盖少量麦草以防高温烧苗。苗床管理:齐苗后揭膜,并浇一次透水,以后以控水控苗为主,出现卷叶时补水,降雨排干沟水。秧苗1叶1心到2叶期施好断奶肥,每平方米用尿素7.5克,配成0.1%的肥液喷洒,后淋水洗苗;移栽前2~3天,每平方米用尿素10克(或45%三元复合肥20克),配成0.1%的肥液喷洒,后淋水洗苗。

    表1    旱育秧不同秧龄杂交稻播种量及壮秧标准

类型

秧龄(天)

播种量(芽谷g/㎡)

秧田大田比

壮秧标准

叶龄

苗高(㎝)

单株带蘖

小苗

22

100~120

1:40~50

3~4

12以下

0.5

中苗

30

80~100

1:30~40

5~6

14~16

2.5

大苗

38

60~80

1:20~30

7~8

18~22

3.5

超大苗

45

40~60

1:15~20

9~10

24~26

4

    两段育秧规格寄秧,行株距2×1.5寸(6.7×5厘米),薄水、单株或1~2株带泥浅栽,总秧龄40天左右,培育扁蒲状带蘖壮秧。

    如采取湿润育秧,选择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每亩施无害化处理有机肥1000公斤,复合肥25公斤、氯化钾5公斤、尿素5~10公斤。整好后开沟做畦,畦宽1.5米,沟宽0.5米,深20厘米,播种量一般30天秧龄的每亩15公斤,每平方米22.5克;按谷芽比1:1.4计,折合摊晾芽谷每亩21公斤,每平方米32克。播后塌谷。出苗至2叶期满沟水至半沟水湿润管理为主,2叶1心至移栽以浅水为主。2叶1心期施一次断乳肥,每亩尿素5公斤,移栽前5天施一次送嫁肥,每亩尿素5~7.5公斤。

    3、改革管水方式: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提倡浅水湿润灌溉,即薄水浅插、轻露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或超前晒田、间歇灌水孕穗、水层抽穗、湿润灌浆,干湿交替以湿为主到成熟。对高产栽培超前晒田,即当茎蘖数达到目标成穗数的85%~90%时开始排水晒田,以轻搁分次烤田为宜;水稻拔节期、土壤出现3~5㎜微细裂缝为覆水标准。粳稻后期不能断水过早。

    4、改乱插棵为宽行窄株栽插:宽行窄株可以较好地解决水稻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利于前期早发,增加田间通透性,延迟封行期,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纹枯病等发生危害;在目前主推品种多为大穗型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并为增施穗肥,提高结实率,进而为增粒增重创造条件,同时对预防倒伏也有一定的作用,是现阶段提高水稻产量的一项关键性措施。一般改传统的行株距6×5寸(20×17.5㎝)等为8×4寸(26.6×13.3㎝)等,每亩6~8万基本茎蘖苗。

    5、改盲目施肥、不施或少施穗肥为测土配方、依产定肥、施足基蘖肥、增施穗肥: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根据生产条件、稻作水平、不同田块土壤肥力拟定550公斤、600公斤、650公斤、700公斤等亩产指标,根据不同产量水平的总需肥量,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采取“稳增氮磷、重增钾微、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配方原则,使氮、磷、钾的比例由常规的1:0.3:0.3提高到1:0.4:0.5,穗肥用量由原来不足氮肥总量的5%调整到15%以上。高产栽培提高施肥总量,籼稻650公斤/亩、粳稻700公斤/亩以亩施纯氮13~15公斤(籼稻)或17.5公斤(粳稻)、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氯化钾10~12公斤为宜;氮肥中基肥、分蘖肥与穗肥的比例,籼稻为7:3,粳稻为6:4。例如中籼稻亩产指标600公斤,一般基、面肥每亩尿素20公斤(或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30~35公斤、氯化钾6~10公斤、硫酸锌1~2公斤或相同含量的三元复合肥、BB肥(含量不够的可添加尿素等配足);基肥用全部磷肥、锌肥和一半的氮肥、钾肥采取均匀撒施耕后整地前施下。移栽后7天结合化除每亩追施分蘖肥尿素8~10公斤。看苗巧施穗肥。保花肥杂交籼稻和中熟杂交粳稻一般在倒3叶末和倒2叶露尖、即叶龄余数2.2~1.2时施用,亩用量尿素10公斤;迟熟杂交粳稻可提前至倒4叶~倒3叶、即叶龄余数3~2时开始分两次施用,既促花又保花,亩用量为尿素15公斤;保花肥配施氯化钾3~5公斤。

    6、改病虫防治的一家一户间歇式喷药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浅水勤灌,增施磷、钾肥,适时烤田等健身栽培措施,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药剂防治本着播前浸种、秧田期预防、分蘖期放宽防治、成穗期重点防治的原则,通过精心组织,改病虫防治的一家一户间歇式喷药为统防统治,根据病虫情报,结合田间调查结果,确定具体的防治日期,统一购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生物农药,适时对症用药,组织机手统一防治,减少防治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实现稻米品无公害。

    ⑴播前浸种:提倡用强氯精或浸种灵等药剂浸种,预防白叶枯、恶苗病等病害。用法:①用强氯精(85%三氯异氰脲酸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洗净药液后再用清水泡种12小时催芽播种;②或用25%施保克(咪鲜胺、保鲜克))乳油1500~2000倍液(杂交稻)浸种24小时(常规稻48~72小时),或抗二硫氰基甲烷溶液浸种,可预防恶苗病。

    ⑵病虫防治:

    ①二化螟:采取“狠治1代,普治2代”的防治策略,1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期集中防治;2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在卵孵高峰期至枯鞘初期施药。每亩用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0克或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

    ②稻纵卷叶螟:掌握在主害代1、2龄幼虫盛发期(稻叶初卷期),当分蘖期百丛幼虫65头~85头、孕穗期40头~60头以上时,每亩用用40%毒死蜱(乐斯本、杀死虫蓝珠)乳油60~70毫升,或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40~50毫升,或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0克,或18%杀虫双水剂30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稻株中、上部。在施药前先用竹帚扫虫苞,

    ③稻飞虱:当百丛虫量1000头时,每亩用25%噻嗪酮(扑虱灵、优乐得)粉剂30克,或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50公斤,针对稻株中下部喷雾。

    ④纹枯病:当水稻分蘖期丛发病率在15%~20%、孕穗期30%以上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溶性粉剂10克~12.5克,或30%爱苗乳油15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1~2次。

    ⑤稻瘟病:叶瘟在发生早期开始防治,连防2~3次;穗瘟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破口期防治一次,重发区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如遇连阴雨,灌浆期再施药一次。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克,或40%穗瘟灵(富士1号)乳油75~100毫升,加水60公斤喷雾。

    ⑥稻曲病:在水稻剑叶展开—叶耳高出倒2叶2~3厘米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溶性粉剂10克~12.5克,或36%粉霉灵适量,或14%络氨铜水剂适量,或10%真林悬浮剂120~1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

    ⑦条纹叶枯病:防治好灰飞虱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措施,一是在防治麦蚜的同时兼治灰飞虱,减少麦田虫源基数。一般在小麦抽穗期,用吡虫啉、噻嗪酮(扑虱灵、优乐得)等药剂喷雾。二是药剂浸种。感病品种每2.5公斤稻种用吡虫啉有效成分1克。三是秧田期防治。3~4叶期和移栽前两天各用药一次。每亩用吡虫啉有效成分3克或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3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四是大田及时用药防治好二代灰飞虱,发现病株及时用吡虫啉或氟虫腈(锐劲特)防治,控制害虫;同时选用抗病毒制剂如盐酸吗啉胍.铜,或宁南霉素,或菇类多糖,菌毒清等对水喷雾,可起到增强光合作用、抵抗病害、促使病株恢复生机的效果。

    使用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时,提倡关键防治期一药兼治,或多药(2种或以上)一次施兼治,努力减少用药次数,如7月底、8月初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每亩可用40%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加90%杀虫单70克,再加20%吡虫啉有效用量4g对水50公斤均匀喷雾。

    ⑶草害防治:根据草相选药防治,对以稗草、莎草、阔叶草为主的移栽大田,在栽后7天,亩用14%乙苄可湿性粉剂50克,或30%丁苄100克,或36%二氯苄可湿性粉剂30~35克,拌细土撒施,或结合追施分蘖肥同时进行。(石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