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是什么意思:“蝗虫”与“狗”谁该反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09:39

第528期
2012.02.07

导语:多年的自由行政策,让作为旅游胜地,购物天堂的香港,变得如此亲切,触手可及。可是1月份以来,一场空前的陆港之间骂战击碎了人们大同之家的梦。“蝗虫”和“狗”,下作不堪的对骂居然大大方方地登上了媒体。[详细] [网友评论]

1月份以来,香港与内地矛盾大爆发。两地人们的攻击和指责从网上延伸至网下,又从网下反冲回网上。族群分裂的痛楚令华人媒体纷纷给予高度关注。

一个屋檐下,磕碰总是免不了的

不搏出位的示威是“不敬业的” 不必惊诧港人举动

一群香港网民在本地报章刊登广告,以“香港人,忍够了”为题,用一只巨大蝗虫俯瞰维港作背景,暗讽来自内地的孕妇和游客是蝗虫。 “有的‘人’,没对香港作出任何贡献,却来到狮子山下分我香港人的资源。医疗、教育、福利……都应只系属于香港人!”

“蝗虫”是香港一批排外人士批评大陆人的词汇。去年年中一首叫做《蝗虫天下》的歌曲,在短短两个月内点击量达三十多万 ,反映了许多香港人对于大陆人的矛盾与焦虑。

更有新闻报道,近日,竟有一些香港市民朝来港旅游的陆客高唱词曲,看到这个消息的人无不感到愤怒和不安。

而内地网民毫不示弱,随即反击,在微博制作海报,题为“大陆人,接受了”,用小孩“骑膊马”作背景,寓意香港是儿子,大陆是爸爸,要求“不能再让不懂事的儿子骑在脖子上了!给儿子暂时断水断电断粮”。两地网民的针锋相对,把近期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矛盾的风波,再推向高峰。

示威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无论你意见的内容是多么的好,没人关心,没人注意,那就是失败的。当然是越耸动越出位越符合需要。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场招贴大战,对骂大战,基本都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很遗憾,你们都赢了。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出格言行在哪都不稀奇

毛主席老人家有句至理名言,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同在一个屋檐下,人的基本立场,看问题的眼光,表达的方法,往往是千差万别。难免有人会发惊人之语,行极端之事。这不值得奇怪。这是人群的常理。

大可不必将一句话,一幅画,一首歌,一场行为艺术,理解为整个香港社会的共识。同理的,孔庆东爆粗骂香港人是狗的言论,更是非常极端的个人言论,并不代表内地人的心态。

重要的是,社会本身正面力量和自洁能力是否强大

令人欣慰的是,骂狗和蝗虫广告发生后,人们看到首先是媒体人站出来,呼吁停止一切地域攻击,香港卫视主持人陈扬的反歧视微博,获得了惊人的超14万次的转发。

紧接着,岭南大学的一批学生在校园内游行,反对网民刊登具有歧视性的广告。他们将这份广告烧毁,象征消除歧视。参与游行的学生认为,这些广告只会加深两地人之间的互相仇视。

“这些种族主义是互为激化的,当你香港人用一个种族主义去指责内地人时,内地人一定心有不甘,也就像当你骂别人的时候,别人一定会回骂你,这就像是互相在挑衅,你一定要用一个方法立即去阻止族群间的撕裂加深。”

开放的社会里,极端的社会意见的迸发并非意味着悲剧降临,关键在于,社会本身的正面力量和自洁能力是否强大,如果他们足够强大,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克服。[详细]

手足同胞为什么陷入互相歧视

素质论不过是问题表面

事件的起因,正如蝴蝶效应。今年1月15日,一名内地妈妈与子女在港铁列车内食点心弄污车厢,被一名香港男士阻止。结果引来对方与同行内地女子出言反击。后有路见不平的港人加入战团,结果演变成中港口舌大混战。

媒体人闾丘露薇写道:

“谁都可能是一个异乡客,对于当地的规则一头雾水。我还记得第一次到纽约,那是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在一家餐厅吃饭,结果手机响起,被餐厅服务员请到了门外讲电话;06年到波士顿住下了,才知道原来美国是不可以在街头大摇大摆的拿着酒瓶,那是违法的;到了日本,只要上了火车,就会乖乖的把电话调到静音。之所以如此守规矩,其实因为一次自己的尴尬经历,习惯了24小时开着电话,觉得不接听工作上的电话会出天大的事情,结果在火车上,被一名日本老人,在停站的空隙,把自己请了下车。”

“而香港游客,和台湾游客一样,也是从飞机上最吵闹的一群,慢慢的变得懂得在公共场合,变得从容和安静下来。不过,在这样的转变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外人的歧视?至少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事后我从来没有责怪过那些人,让我接下来,不会在这些地方行为显得突兀,更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法。”

抢资源是观感问题

本来,内地孕妇蜂拥来港产子,占用了本地部分医疗设施,但她们也有付出了高昂的费用;双非孕妇的子女,将对本港的住屋、教育增添压力,但他们有为香港过低的出生率注入了“新血”;内地游客中,有罔顾秩序、行为不检之辈,但他们确实为香港经济带来了助力。港人为什么却有如此严重的怨气呢?

面对内地人来港大增,香港未能因应其连带的负面因素,及时推出应对措施,于是内地孕妇问题使本地孕妇大受困扰,内地游客涌至推高了租金、激化了通胀,不少港人未觉蒙其惠,先感受其损。不满之情,油然而生。

再者中国近年经济快速增长,内地人收入与财富渐多,过去港人高高在上的优势,已大大缩减,甚至由于内地精英竞争力强横,一些内地游客财大气粗,看在港人眼里,更加不是味儿。此前的D&G事件禁止拍照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不理解、不包容与焦虑不安是问题本质

香港的文明法治,一向被港人引以为傲,也堪称内地法规和社会发展的榜样,但就是这样的社会形态,却被孔教授评价为低素质的人才会选择的。这体现的认识差异之大,互相观感之陌生,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异。

而潜藏在很多内地人心中的“大陆是爸爸,香港是儿子,动不动就要提给儿子断水断电断粮食”的样子,更是让香港人长期感到不爽。

香港人更在乎的是,在大陆的影响下,香港的文化和权益可能逐渐流失。马家辉认为,反蝗运动反映了香港人的焦虑,焦虑教育、医疗资源遭剥夺,焦虑文明价值崩溃。

反过来,不能不说港人在维护香港的文明时,也确有急躁之处。杨照说,他曾看到大陆读者投书,在台北地铁进食,台湾人温柔有礼地劝阻,让他为台湾感到骄傲。看到双方文明进程的差异,反而会让台湾人更珍视拥有的文明。

闾丘露薇也写道:

将心比心一下,香港人不要嘲笑内地游客的不守规矩,倒是应该想一想,如何撇除心中的偏见和歧视,就事论事的让对方明白,这个社会,入乡随俗,社会行为的标准,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详细]

吵架很平常 歧视却千万要提防

歧视导致人心撕裂 错事谁做都是错

香港当地报纸评论文章写道,香港局势让人忧心。据报道,上个礼拜,有本地人组成“唱蝗团”,在广东道名店和旺角行人专用区“快闪演出”,一边朝内地游客唱歌,一边高叫口号,惹来内地游客不满。

至于网络上的骂战,更是无日无之。据报道,有网民甚至不单止把内地孕妇描绘成蝗虫,还设计出大肚蝗虫图案,极尽丑化的能事,甚至声称要以此制作海报,并贴在游客区,向内地旅客抗议。结果,这些消息和图案又在内地讨论区及微博疯传,造成两地的进一步撕裂。

如果一个行为要不得,那么任何族群的人做这个行为,也同样要不得。要批评的是这个行为本身,而不是扯上当事人以外其他并不关连的人。一个陆客做这样不对的事,不会比起一个香港人做,要来得可恶。

社会名人示范效应 不容小视

与普通市民相比,社会名人在公共事件中的言行,应当有更高的审慎义务。北大出位教授孔庆东骂“香港人是狗”的狂言,无疑对近期本已紧绷的两地居民关系是火上添油。

闾丘露薇认为,熟悉孔庆东一贯的言行,况且他代表的只是个人的言行,所以并不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香港人有被侮辱的感觉,就好像以前,很多人骂上海人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歧视,只会觉得很可惜,很多人还无法摆脱二元论的思维方法。但是这次还觉得悲哀,对于这种粗俗和煽动族群仇恨的语言可以在媒体上公开发表,尽管只是在一家网络媒体,但是毕竟他是一名有着社会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会误导很多无法得到完整资讯的读者和观众。

公共讨论中的媒体责任 不可不察

回顾事件历程,媒体要负很大责任,网络语言经常粗俗不文,还不致于扩大成为全面性对立,但媒体一旦为仇恨情绪提供平台, 事态就难以善了。目前YouTube 上已因“煽动仇恨”的理由删除了孔庆东骂人视频,的确是理智与文明的做法。

而刊登蝗虫广告的报纸受到了激烈的批评,因为它突破了煽动族群对立的界限,岭南大学游行学生表示,媒体不要协助散发仇恨言论。香港著名演员黄秋生在微博里直斥:某某日报是唯恐天下不乱。[详细]

有香港网民组成“唱蝗团”,在闹市对内地游客唱自编歌曲《蝗虫天下》。

一夜间,陆客成了不受欢迎的“蝗虫”,港人成“狗”。议题刚进入公共讨论,立即就掉落到最直接的人身攻击层次,各方都已经脸红脖子粗,对话无以为继。

公共空间已经形成

此次公共舆论对抗,内地部分主要是在网上进行的。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认为,内地已经产生了公共的空间。公共空间来源于两个,第一个来源于财产、私有制的一个发展起来之后,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公共的空间。比如说你有你的财产,我有我的财产,我们大家每个人都在我们的私有领域里,然后我们都会有一个公共相交的部分,这个相交的部分,其实就是以前孙中山所说的政治就是众人之事,每个人共同的事情。

以前英国的哲学家洛克曾经说过,人有三大权利,生命权、自由权第三个就是财产权,当人拥有财产需要保护的时候,他自然就会觉得我的公共空间里面有一些东西是我不满意的,于是我要出来参政、要议政要参选,这就是公共的空间,当然这个是从西方以前古典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产生的渊源。从现在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尤其随着双向的微博开始产生之后,人们发现物理上的围观可以不进行了,可以到网络上去进行,很多的平台都在网络上展开。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当我们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市场经济随着邓小平南巡到现在也已经二十年了,其实我们很多的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在建立,同时我们的公民言论空间赖以生存的手段也在发展之后,我们公共空间已经形成了,由于公共空间形成自然就会有许多的公共事件。物理上的围观从街头就走向了网络。[详细]

公共讨论却远没成熟

奥巴马指出,只有一个更加文明及诚实的公共讨论,才能让国家面对挑战。

或许,有时我们真的会被一个人的言论,或者某些人的行为,而弄得怒火中烧,但诚恳的希望大家,能够停一停,想一想,究竟自己正在做的,是在治愈伤口,还是在撕裂伤口?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个文明的,还是一个横蛮的公共讨论?

邱震海说,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其实在一个自由、民主、开放、多元、理性的一个社会里面,政府每出台一个政策,它都需要老百姓经过一番公共的讨论,所以每个老百姓他都愿意参加到,无论对于政策还是对于价值观的一系列的讨论当中去。而每个老百姓都形成一种参与讨论的这么一种习惯,这个就是一种健康意义上的一种公共讨论。今天中国有公共事件,比如说像孔庆东的辱骂事件,有许多人的围观,围观他不是讨论,围观只是看热闹,他只是想要知道事情的一个结果。

每个人如果慢慢的学会从围观走向思考,走向多元的讨论的话,那么这种习惯,这种修养,这种文化就开始形成了。培养一种成熟的、理性的一种公共讨论文化,养成一种参与公共讨论的修养、习惯,乃至使它成为一种涵养,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讨论必须是多元的,它必须是要能够吸纳和包容不同意见的。理性也好,多元也好,思辨也好,如果学会这些谈话和讨论的要素的话,国民素质会提高很多。[详细]

北大教授孔庆东在一档网络视频节目中,针对港铁吃面事件,骂香港人是狗,一时舆论哗然。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香港与内地的矛盾难以一朝一夕内解决,它更有赖于两地的人们互相加深理解,它需要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态,社会文明的整体提升。

尊重现实 还请看到差异

中国近年经济快速增长,内地人收入与财富渐多,过去港人高高在上、视内地人为乡下人的优势,已大大缩减,甚至由于内地精英竞争力强横,一些内地游客财大气粗,看在港人眼里,更加不是味儿。况且,对内地官员贪婪腐败,富人财富来源不明,为富不仁的怨怼,有时也不期然地投射于对待一些违规的内地人士的态度上。这种“殃及池鱼”的观感固然并非理性,但又不能忽视。

内地与香港当然有差异,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法律的、生活方式的……事无巨细,就连地铁里能不能吃东西也大不相同。但差异恰是两地加速融合与利益共享的关键点。善待差异,对于主场一方是体谅,对于客场一方是尊重,体谅与尊重都是素养与文明的表现。[详细]

珍视香港的制度和价值观

香港《明报》1月21日发表社评指出,这几年两地融合逐渐浮现的矛盾和冲突,要认真面对,并设法使之不恶化下去。若不幸出现这种情况,不会有赢家,香港首先成为输家。

文中指出,第一,内地人应该认知,维持香港与内地之不同,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香港人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肯定不完美,不过仍然大有可取之处,否则香港不会成为许多内地资金南来寄泊之所,不会吸引内地不少富人移居,也不会成为内地孕妇选择来港分娩之地了。香港一些核心价值,若与内地趋同,甚至被内地“同化”了,不单是香港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详细]

相信自省和赞美的力量

香港著名评论员陶杰认为:香港人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像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不喜欢他喧哗、打尖,你自己去日本、泰国、星马、澳洲、欧美旅游或读书时,也要注意收敛。不要什么都哗、哗、哗,尝试学日本人的淡静,英国人的含蓄,德国人的严谨,开拓一丁点的眼界,要明白:这个世界,绝不是以你自己“哗哗哗”喧噪的一帮人为中心,去到人家的地方,为别人设想一下,人家也有正常的生活,尽量不要为别人带来尴尬、不安、干扰。

台湾有媒体经常刊出两岸民众相互称许对方文化与社会特色的文章,虽说不能反映族群交往的全部事实,但的确能引发两地民众各自反省“我们有你们说的那么好吗?”其降低磨擦的功能毋庸置疑。很显然,在处理族群磨擦的问题上,赞美的力量比批评要大得多。[详细]

香港和内地的制度差异,正是香港的宝贵财富。维持香港与内地之不同,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

孔子说得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捐弃前嫌,一起反省,回归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