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法国难行七十难:卡尔威特的教育(胡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9:20:13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起,我最近在看一些孩子教育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朋友就问我有没有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我说不知道这本书。朋友大吃一惊,说这本书可以说是国内早孩第一书,你怎么不知道。于是我就去当当网上一查。哇,果然是好多版本,好多评论,而且几乎都是5星级评级。据说,这本书是最伟大的早教书,是哈佛、牛津、剑桥联合推荐,畅销世界200年。

我在网上进一步的搜索发现,这本书确实是由差不多200年前,一名德国的牧师写的。他的儿子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才而名噪一时。他在12岁时就成为了博士,这一被吉尼斯认可的纪录,至今还没被打破。再后来差不多又过了100年后,这本书被翻译成英语在美国出版发行(英文原版下载地址),也确实受到过当时哈佛心理学教授Boris Sidis的关注,也就是那位在每本中文版上都会被引用到的,推荐该书的哈佛教授塞德兹。
不过,要说这本书是畅销世界200年,那则实在是称不上,至于说什么几大名校联合推荐,那更不知是从何谈起了。因为就我的搜索结果来看,至少在英语世界里,无论是在公众领域还是学术界,是很少有人了解这本书的。真正让这本书成为畅销书的,实际是中国。(也许这本书在日本流行过,我不知道。我估计这部书最早是从日本引进中国的。因为老卡尔名字原来的拼法是Karl Witte,后来在引入日本时被翻成Karl Witter。而在一些中文版本上可以看到是Karl Witter。)

当然,一本书是不是畅销,在什么地方畅销,并不能成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但我肯定不会看这本书,因为如果你想从中获取有用的教育孩子的知识的话,机会几乎是零。

所谓的知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所谓的“超研究”(meta-study),也就是对现有的各种系统化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而第二层次的是单个的实验和研究(research)。而最底层的则是单个的案例(case-study)。毫无疑问,单个的案例是构成我们系统性知识的基础,但从单个的案例中,你很难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因为你无法知道哪些因素是偶然的,哪些因素是必然的。

好比有一个住在5楼,每天抽一包香烟,吃5个鸡蛋,看CCTV一小时,活到了100岁。那如果你也照他这么去做就也能长寿吗?我看很玄。我们只有找到一批100岁以上的老人,看看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共同之处,才可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科学研究。可每一次的研究都会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超研究”来综合各项研究的成果,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性的结论。

所以,各种个案性的书籍,像什么《哈佛女孩子某某》、《我如何怎么怎么样》,娱乐消遣一下可以,或者作为系统性研究的一部分,也可以。但真正要从中获得一些科学性的知识话,那就不可能了。

因为我不愿浪费时间去看,所以我也无法对《卡尔威特的教育》这部书作评论。不过对于这本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就我所知的现有研究结果大概是这样的:

1。天才能不能后天培养?

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天才”。如果你对“天才”的定义的是“在同样条件下比大多数人更快地掌握某项技能”的话,那现在看来,这样的天才基本上是天生的。而如果你对“天才”的定义是“掌握大多数人不具备的技能”,也就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话,那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研究发现,提高技能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练习时间”。给予足够多的练习时间,任何正常人都能掌握复杂的技能。只不过天赋不同,达到所希望的熟练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会不同。但即使天赋不足,只要足够努力,“笨鸟先飞”,那最终完全可以达到所谓“天才”所相类似的水平。

2。早教是不是越早开始越好?

除了一些专门技能外,一般的认知能力、知识获取的早期教育,并没有长期的作用。是的,早期教育在儿童的“早期”,确实会产生明显的差异。一个3岁的孩子可能已认识2000多个汉字,另一个可能一个都不认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小。到12岁,也就是差不多到念高中时,这种差异基本上就完全消失了。就以小卡尔来说,尽管他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年轻的博士,但也仅此而已。他最终一生的成就和其他的普通学者相比,也没什么突出的地方。

3。哪些技能需要早教?

要达到“天才”级的技能水平,除了练习时间外,有效的“训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要实现有效的“训练”,很多时候需要出色的“教练”。而在像体育、艺术这些领域里,年纪较小时就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才更容易吸引出色教练的注意。因此,较早地开始这些领域的训练,比同龄人得到更多的练习时间,就具备优势了。

4。除了足够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之外,成为天才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这两个条件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但要实现这两条,显然还需要自身的意愿动力和环境的鼓励和支持。很多人说“我不是做不到,是我不想做”,其实就是做不到。不想做而没做,和做不到而没做,没有区别。而要激发自我的意愿,研究显示,积极的鼓励比负面的批评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