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好不要我:布热津斯基的地缘外交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40:44

1978年5月21日,邓小平(右)在北京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那次会见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资料图片)

    兹比格纽. 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1928- ), 美国当代著名战略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1928年3月28日,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贵族家庭。1938年,其父任波兰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领事,布热津斯基随全家迁居国外,后定居蒙特利尔市。1949年,他毕业于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第二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8年,布热津斯基加入美国国籍。196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律和政府学副教授。1961年,被肯尼迪总统聘为外交政策顾问。1962年,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兼任哥大共产主义问题研究所所长。1966-1968年,任约汉逊政府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成员。1973,协助大通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发起组织三边委员会,任主席。1977-1981年,出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离开政坛以后,布热津斯基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乔治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布热津斯基著述勤奋,成果颇丰,先后出版十几本著作,各种评论与文章达数百篇。主要著作有:《苏联军队中的政治控制》(1954), 《持久的清洗-苏联的极权主义政治》(1956), 《苏联集团:统一与对立》(1960), 《极权主义专政与独裁政府》(1961),《苏联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1962),《政治权力:美国与苏联》(1964), 《苏联政治变革陷入困境》(1969),《自由主义的现实主义》(1977), 《实力与原则》(1983),《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思想》(1986), 《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1989),《大失控与大混乱: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和《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等。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外交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两本代表性著作《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思想》(1986)和《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之中,其地缘外交思想似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霸权主义思想。布热津斯基的这两本著作虽然写作的年代不
    同,但是它们的根本出发点却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要不择手段地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在《运筹帷幄》(简称,以下同)一书中,布热津斯基声称:“美苏关系是一种两个大国之间的典型的历史性冲突。然而它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它同时是两种帝国制度的斗争。它是一场两个国家对全球霸权的争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美苏争夺不仅是一个民主国家与一个集权国家的斗争,而且是两个大的帝国制度之间的冲突,……美苏冲突确已变成了两个主要帝国之间在全球范围的名副其实的历史性斗争。” 至于“帝国”的含义,布热津斯基明确指出:“我使用的‘帝国’这个词在道义上是中性的,用以描述一种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政治关系层次体制。” 换言之,帝国就是指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度,不平等制度,它使所有国家受制或服从于一个或几个政治中心。而在《大棋局》(简称,以下同)一书中,布热津斯基则宣称,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前苏联的垮台,美国在全球取得独一无二的首要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 由于美国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上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支配地位,美国成了后冷战时代“一个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级大国。” 但是,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帝国相比,美国是一个新型的霸权。美国的世界霸权被公认为有很大的广度,其深度有限。美国的霸权意味着发挥决定性的影响。然而,与过去的帝国不同的时,它不意味着进行直接的控制。因此,按照布热津斯基的看法,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美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获得了这一霸权,其主要的地缘政治表现是美国在欧亚大陆所发挥的前所未有的作用,” 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美国的这种霸主地位“至少保持一代人之久或者更长远一些”,同时要“建立一种地缘政治框架”,以顺应将来美国霸权衰落之后的世界情势。
    
    2.重视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思想。从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目标出发,布热津斯基非常重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轴心作用。早在《运筹帷幄》中,他就写道:“美苏争夺虽然是全球性的,但有一个中心重点,这就是欧亚大陆。这一大陆块在双方争夺中是地缘战略的焦点,是地缘政治的争夺目标。争夺欧亚大陆的斗争是一场全面的斗争,在三条主要战略战线上展开:远西战线、远东战线和西南战线。” 第一条战线远西战线,在地缘政治上至关紧要,它是工业最先进的地区,控制着大西洋的重要出海口。远东是第二条战线,其地缘政治的意义在于控制着通往太平洋的主要出海口。第三条是西南战线,即西南亚,是重要的产油区。这三条战线上,都有几个要害国家,如欧洲的波兰和西德,远东的韩国和菲律宾,西南亚的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对美国来说,阻止苏联控制欧亚大陆特别是周边要害国家是这场争夺取得可以接受的结果的前提。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美国的对手前苏联已不复存在,美国实际上成了欧亚大陆的操控者。但是,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地位仍然不容忽视。他在《大棋局》中写道:“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欧亚大国和欧亚民族主导世界事务达五百年之久,其间它们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而相互争斗成为全球性大国。现在,美国能否持久、有效地保持这种地位直接影响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 布热津斯基认为,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整个欧亚大陆,好象一个巨大的、形状不规则的欧亚大棋盘,为“棋赛”提供了舞台。从地图上观察,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中轴。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几乎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的大陆的周边地带。目前,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人口的75%左右和世界GDP的60%左右,世界已知能源的3/4左右,它还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在政治上非常自信和富有活力的国家,排在美国后面的六个世界经济和军费开支大国都在欧亚大陆,世界上的公开的核大国除美国外,也都集中在欧亚大陆。因此,对美国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将主要是欧亚大陆国家。根据欧亚大陆主要国家的实力和与美国的关系,布热津斯基把它们划分为地缘战略棋手国家和地缘政治枢纽国家。地缘战略棋手国家是指“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存地缘政治状况以至影响美国利益的国家”, 它们是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是指“所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的国家”, 包括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按地理位置,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大棋盘又可分为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四个部分。其中,西部地区主要由美国的西欧盟国组成,他和称之为“民主的桥头堡”和美国“向欧洲大陆腹地逐步扩展民主的跳板”。东部地区指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他认为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是“世界潜在的政治火山口”。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布热津斯基认为,苏联解体使该地区出现了一个地缘政治上的“黑洞”。南部地区主要包括东南欧的一部分,中亚、南亚的一部分,波斯湾地区和中东。该地区战略位置重要,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种族和宗教冲突激烈,又是大国角逐之地,是“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根据对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形势的上述分析,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必须制定一项全面的、完整的和长期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旨在促进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多元化,“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国”以及任何威胁到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 美国在欧亚大陆的中长期目标则是培育真正的伙伴关系,建立一个真正分摊政治责任和全球合作的框架。这一框架“既能化解政治社会变革必然带来的冲击和损伤,又能演变成承担和平地管理全球责任的地缘政治核心”。
    3.分而治之的外交谋略思想。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推行美国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战略,布热津斯基主张实行分而治之的外交谋略。他认为,欧亚大陆的力量加在一起远远超过美国。但对美国来说,幸运的是欧亚大陆太大,无法在政治上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在一代人以上的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单个国家向美国的世界首要大国地位提出挑战。因此,美国应当加强和永久保持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普遍的多元化,促使人们重视纵横捭阖,以防止出现一个最终可能向美国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战,并谋求将美国赶出欧亚大陆的敌对联盟。这种敌对联盟最危险的是中、俄与伊朗的同盟;其次是中日轴心;以及大欧洲联盟,不管是德俄同盟还是法俄同盟。总之,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继续关注地缘政治问题,而且必须在欧亚大陆运用它的影响,以建立一种美国为政治仲裁者的稳定的大陆均势。 为此,布热津斯基特地精心设计了一个由欧盟、俄罗斯、中国、中亚国家、印度、日本相互制约的连环套体系,以使这些国家的力量相互抵消、相互对立,从而确保美国能够高居欧亚大陆仲裁者的地位,并进而控制全世界。对欧洲,布热津斯基主张实行控制、主导和利用的政策;对俄罗斯,他主张采取合作融合与遏制防范双管其下的两手政策;对于中国,布热津斯基虽然主张中美实现“大和解”,反对遏制中国,甚至把中国称为美国实现欧亚大陆战略的“远东之锚;”但是他对中国的防范和演变之心也昭然若揭。布热津斯基写道:“中国作为一个重要大国的兴起,造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问题”,美国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美国既不能采取遏制政策,也不能迁就。最理想的结果是把中国纳入亚洲区域合作框架。 在台湾问题上,他主张应维持现状,“避免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任何在国际上提高台湾地位的行动”。但同时他强调,“对于中国一心想在朝鲜半岛占主导地位和用武力收复台湾的努力,美国都可能在日本的支持下作出针锋相对的反应” 。为此,他主张保持美国在韩国的军事存在,维持美-日-韩三角安全关系。如果中国将来实现了“民主化”,美国则应“鼓励海峡两岸就最后统一的条件进行认真对话”等等。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外交思想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但在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各有侧重。在冷战时期,他考虑的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要是在欧亚大陆的三条战略战线和“要害国家”与苏联进行争夺。而在后冷战时期,布热津斯基主要关心如何保证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在欧亚大陆的仲裁作用,同时运用纵横捭阖的策略防范欧亚大陆新的超级大国的兴起以及反美同盟的出现。布热津斯基地缘外交思想包含了某些积极的因素,例如他承认了美国有效实力的局限性,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实力不可避免的的减弱,他预见到了未来世界多极化的前景。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力量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根据估计,到本世纪末,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将占全球的20%,到2020年可能降至10-15%;同时,欧洲、中国和日本等大国的份额将上升到与美国差不多的水平。全球经济不再可能由某个单一实体所主宰,就象本世纪美国曾经做到的那样。这显然将产生深远的军事和政治影响。 但是,布热津斯基地缘外交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在他的著作《大棋局》中,布热津斯基公开地赤裸裸地鼓吹霸权主义,并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出谋划策。他以世界仲裁者自居,规定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只能做地区性大国而不能做全球性大国。他还以霸权主义的口吻称英国为已“退休的地缘战略棋手”,称日本为美国的“保护国”等。另外布热津斯基虽然对美国的粗俗文化时有苛评,但他仍然声称:“美国的政治经验似乎正在成为学习的榜样”,“中国国内的自由化不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布热津斯基对俄罗斯的看法仍然带有冷战思维的特点,他认为对美国来说,俄罗斯太虚弱了,不配成为伙伴;但如只是作为美国的病人,俄罗斯又太强壮了。俄罗斯要么成为美国的小伙计,要么成为新的帝国,但为了防止后一种前景,美国的对俄政策应合作融合与遏制防范双管齐下。最后,布热津斯基地缘政治分析的中的一个重要缺陷是他实际上漏掉了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分析,“不定形的伊斯兰新月”一般说来隐藏着对美国的重大危险。

 

 

美国世界战略的总体设计

——关于布热津斯基的一本书

(何新写于1989年11月)

1.地缘战略

有友人知道我近期比较注意“地缘战略”问题,送来一本书《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作者是权威人士,美国前任国务卿和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原书出版于1986年。中文译本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仅印3000册,至今还没有销完,表明似乎没有引起关心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态势的国人足够的注意。

披读一过,不禁掩卷而叹。实际上,这是极为值得重视的一本书。它本身就是为美国决策集团而写作的(故书后附有“供负责人士阅读的要点”)。它从地缘战略理论的角度,全面分析和论述了美国当前和今后的世界战略,并揭示了美苏争霸的历史渊源及未来展望。

意味深长的是,在读此书后,人们对近期东欧形势的变化,将毫不以为怪。因为人们会发现,这种形势变化,其含义远非像某些国人设想的那样单纯,而正是美国长期战略既定方针的一种贯彻和实现。

读此书,亦将有助于了解美国战略家眼中中国的真实战略地位和当前的国际关系。限于篇幅,不拟洋论。仅拈出书中一二点,向有心的读者略作推荐。

2.“帝国”新解

80年代以来,人们已很少使用“帝国主义”这个词汇。似乎帝国主义已是一个完全过时的概念。

但此书第一章却开宗明义标明“帝国冲突”。何谓“帝国冲突”?请看作者的诠释:

“美苏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是两个帝国体系之间的斗争。而且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两个国家为了全球优势而争夺。”

作者似乎唯恐人们不能正确理解他所谓“帝国斗争”的真实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在书中作了反复申述。他特别指出:“我使用帝国这个术语作为一个道义上的中性词。用以描述一种政治关系中的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可从一个中心向外辐射其影响。”换句话说,“帝国”观念的基础,就是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度,不平等制度。要让所有国家受制和服从于一个“政治中心’。

作者说:“这种概念,对于一个历史记忆淡薄和倾向于把和平看作是正常现象而把战争看做是反常现象的民族,是不易接受的。”然而,“美苏争夺,不仅是一个民主国家与一个集权主义国家的斗争,而且也是两大帝国体系的冲突”。

实际上,所谓“帝国主义”政策的本来含义,就是把全世界变成接受某一个大国统治的全球帝国。在书中,作者对美国的这一战略目标并不掩饰,作者书中反复申述的意义,就是要指出:美苏间过去数十年进行的全球性斗争,并非仅仅来自于政治理想、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民主或集权)的分歧,而且是具有全球性利益对立性质的根本利害冲突。正因为如此,这种冲突将不会由于苏联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某些改变而消除,除非有一天苏联被纳入从属于接受美国领导、支配,甘居于附属国地位的一种新世界体系。

因为归根结底,作者认为美苏斗争的深刻实质是“究竟由谁占据领导地位支配控制欧亚大陆”(本书第二章标题即是:“争夺欧亚大陆”)。作者在此再次引用了麦金德的名言:“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支配了全球。”

对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国家和地区,作者在书中也一概看作从属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附属国体系。至于拉丁美洲,则更被看作美国固有的“帝国领地”(第三章)。明乎此,人们对美国前不久悍然用兵巴拿马,即会毫不足怪。

正当苏联进行改革之际,参与美国国家战略设计的布热津斯基出版此书,向美国决策集团重申美苏之争,并不是单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制度之争,明确申明美国统治全球的战略目标,认为美苏之争不可调和,这是极其意味深长的。

3.美国的全球利益

作者认为,美国的全球利益,集中在三条战线上,就是:

1,欧洲战线,与苏联斗争的焦点是东欧,最关键国家是波兰和西德。

2.远东战线,斗争焦点分别在日本、中国、朝鲜半岛。而最关键区域是韩国、菲律宾、台湾。

3.远西战线,战略焦点是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

作者认为,美国的利益是确保三条战线,同时设法向前推进。而苏联的目标,则是应当设法“把美国挤出欧亚大陆”。他说“在三条战线中的每一条战线进行争夺的结局,都很可能主要取决于谁能取得或保持对几个关键国家的控制。这些国家是地缘政治上的要害国家。它们既具有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莫种程度上又是任人宰割”。

作者认为,美国东欧方向的最佳战略是:“实施间接插入的战略,旨在通过长期的努力削弱苏联的有效控制。”

在东欧诸国,作者特别关注于波兰。因为“波兰有3700万人口,是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它的军队是华约组织中最庞大的军队。它是一个不安定的地方”。作者认为,美国的政策目标应当是;‘减少莫斯科对波兰的控制。最终削弱其对东欧的控制。”而“一个更自主的波兰将不可避免地要干扰苏联对立陶宛和乌克兰的控制”。

以上预言写于约4年前,但参照1989年下半年东欧和苏联立陶宛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人们会注意到许多情况被作者惊人地言中了。或者也可以说,东欧发生的事情是符合美国所预期的战略方针的。这一点,还特别明显地体现于本书中关于“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的第七点预测上:

“在全球较大范围合作的情况下,苏联的社会经济逐步衰落,并且东欧逐步从苏联控制下解放出来。”“西欧可乘苏联衰落之机与他们的东欧兄弟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由这本书人们会意识到,美国之所以插手东欧,并不单纯是由于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偏好,而具有建立最终从属于美国利益的全球一体化“帝国”的深远战略含义。

以上择要介绍本书的一二要点。作者是为美国服务的高级策士,所以其在书中一切考虑均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自然毫不奇怪。而由此书,国人至少可以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和世界战略是怎样设计和构思的。

摘自何新《新战略论·国际编》

 

布热津斯基为三位美国总统打分

  时隔三年之后,布热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i)再次推出他的新著《第二次机会:三任总统与美国的超级强权的危机》(SecondChance:Three Presidents and the Crisis 0fAmerican Superpower)。他的上一部著作是2004年的《抉择:全球统治还是全球领导》(The Choice:GlobalDomination Or GlobalLeadership)。作为美国最为知名的战略家之一和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每一部著作都会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更何况他在书里竟然一改离任高官著述不轻易臧否人物的传统,为最近的三位美国总统,即前两任总统老布什、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小布什的外交政策打起分来!
  
  三代总统都不称职
  
  布热津斯基给老布什打的分是B,克林顿是C,小布什则是出人意料的F,我们知道,这三位总统的任职期正好是所谓的“后冷战时代”。在布热津斯基看来,冷战结束至今的近20年时间对美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美国历史性地取得了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他在书里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分别称为“全球领袖一世”、“全球领袖二世”和“全球领袖三世 ”,他认为,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美国的领导地位,对美国有好感,因此,美国只要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机遇,她的超然地位势必将维持和巩固下去,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的能力高下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有优秀能力的总统能让美国的地位维持和巩固下去,而一个能力差的总统却完全有可能让美国的优势丧失。让布热津斯基感到遗憾的是,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这三位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总统,他们之间虽然能力高下有别,但总体而言都不够称职,都没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机遇期,尤其是小布什,不但没有给美国的地位带来好处,相反却把美国拖向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空前的机遇也往往意味着空前的挑战。对美国而言,在新的后冷战时代出现的许多需要应对的全新的挑战,都是异常艰难的。布热津斯基在书里列出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
  ●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获得辉煌的军事胜利,但在政治上这一胜利却被白白浪费,以至于巴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敌意开始出现并逐渐上升:
  ●北约和欧盟的扩大: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全球化得以实现机制化;
  ●亚洲金融危机为一个东亚经济联合体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个地区联合体或将被一个崛起的中国主导,或将出现中日制衡的局面;
  ●两次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最为重要的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使得这个国家重新回到民族主义状态,并利用其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成为一个能源超级大国;
  ●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朝鲜和伊朗也宣称要发展核武器;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美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了本土遭打击的恐惧,于是在此心态下出现了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
  ●大西洋同盟因为伊拉克战争分裂,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遭受严重打击;
  ●后9·11时代,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向世界展示了天下无敌的军事力量,但由于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逐步陷入困境,中东濒临崩溃。
  以上就是在冷战后三位美国总统任下发生的主要大事。那么他们三人面对这些事件的表现又如何呢?
  布热津斯基在书里首先评价了老布什。这位总统及其团队具有良好的外交手段和危机处理能力,因此能够在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后迅速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国际干预部队。但令人遗憾的是,老布什不但缺乏那种果敢的信念和大胆的想象力,也缺乏系统的战略思想,致使美国在冷战和海湾战争这先后两场胜利后没有大胆地乘胜追击,从而没能将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因此布热津斯基只给了他“B”的分数。
  而克林顿——在布热津斯基看来——同样具有缺乏坚定信念和战略思想的缺点,他在任的八年里,美国的外交战略一直处于一种左右摇摆、缺乏方向的状态,他只是一味乐观地相信,全球化会逐渐地消除世界的冲突一——历史证明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尤其是他的第二任期,几乎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法庭辩护上了,根本没有余力再去考虑外交事务。克林顿得到的分数是“C”。
  至于小布什,布热津斯基认为他具有他父亲和克林顿所欠缺的是非感和坚定信念,甚至还拥有一整套宏大的思想理念(新保守主义),只可惜太缺乏外交手段,太顽固、太教条主义,致使美国陷入今日的困境。布热津斯基干脆将之形容为一位“灾难性的”总统,给他打的是最低分“F”!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其波兰姓氏也作Brzeziński,1928年3月28日生于波兰华沙),著名的波兰裔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目前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生平经历
  1928年3月出生于波兰华沙,其父为1938年波兰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领事,幼年随父母生活在国外。1945年全家定居加拿大。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50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1958年加入美国籍。
  1956年任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中心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1961年任J.F.肯尼迪外交政策顾问。
  196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和政治学副教授。
  1961年任社会科学研究学会当代中国问题联合委员会成员。
  196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动态研究所所长。
  1962年后任国务院和兰德公司顾问。
  1966年任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委员。
  1973年与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共同发起组织美、欧、日“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任主任。
  1977年任J·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支持中美建交。
  1981年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治顿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中心高级顾问。
  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副主席。现任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理事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教授。曾获总统自由勋章。


    个人成就
  布热津斯基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对苏联和中国的研究有独到见解,在美、苏、中大三角关系中,力主联华制衡苏联。其对国际体系的变革及发展具备前瞻思维和战略视野,善于综合其他学科对国际关系发展在哲学层面提出深层次的观点。
  布热津斯基在其名著《大棋局》及《大抉择》中,继承并发扬了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于《历史的地理枢纽》中阐发的地缘政治思想,明确提出亚欧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中心的观点,认为美国要继续保持世界领导地位,必须控制亚欧大陆,尤其是“全球巴尔干”(Global Balkans)地区。(全球巴尔干地区西起埃及西奈半岛,东至中国新疆,北抵俄罗斯南部边境,南临巴基斯坦南部印度洋沿岸,包括整个中亚及中东,是世界宗教,种族,人口不断发生冲突碰撞,但拥有巨大自然资源的地区)。


    社会地位  
  在2008年美总统大选竞选期,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的支持者。
  布热津斯基是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1997-2001在任)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美国现任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曾为布热津斯基的行政助理;现任总统奥巴马据传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亦曾受过布热津斯基的教诲。


     主要作品
  《永恒的清算——苏联极权主义下的政治》(The Permanent Purge: Politics in Soviet Totalitarianism)(1956)
  《苏联集团——统一和斗争》(Soviet Bloc: Unity and Conflict)(1961)
  《两个时代之间》(Between Two Ages : America's Role in the Technetronic Era)(1970)
  卡特总统,布热津斯基和万斯国务卿《实力与原则——布热津斯基回忆录》(Power and Principle: Memoi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1983)
  《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政治纲领》(Game Plan: A Geo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Conduct of the U.S.-Soviet Contest)(1986)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Grand Failure: The Birth and Death of Commu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1989)
  《失控--解读新世纪乱象》(Out of Control: 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the 21st Century)(1993)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1997)
  《大抉择-全球统治或全球领导》(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2004)
  《第二次选择》(Second Chance:Three Presidents and the Crisis of American Superpower) (2007)
  《美国与世界:关于美国外交政策未来的对话》(与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合著,大卫·伊格内修斯 编辑)(America and the World:Conversation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 Foreign Polic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