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话不孬是什么意思:百日筑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02:07
 

目录

百日筑基
堵漏与修补
道家修炼筑基法要
百日筑基
堵漏与修补
道家修炼筑基法要 展开

编辑本段百日筑基

  在道家气功的修炼中,入门后的第一个阶段便是筑基阶段。亦称:“百日筑基”   所谓筑基,顾名思义就是打地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高楼大厦平地起,关键在于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盖起大楼来,倘若地基不固,即便盖好大楼也会倾于一旦。   道家气功的修炼,犹如盖大楼一样,也需要筑基,这里指的筑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以所选功法的要求,在明师的指点下,以堵漏失;二是用精、血化气后形成的体内真气(生命能量),去疏通、修补身体的病变。   也有部分门派将炼精化气也归到筑基部分,这是要求比较高的了。   年未满16、童身未破者,精气神三全,不需要进行命功修炼,可以直接进行高层性功的修行。

编辑本段堵漏与修补

  1、堵漏:   男、女性进入青春发育期后,都会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男会遗精,女有月经。这在道家养生学中称之为“身漏”,即称“漏身之体”。精与血为人体生命的“至宝”,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但繁衍生息男无须天天走、女不该月月失。然人类生性贪图享乐,更恋床地之欢,固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费,使元气走失、疾病丛生而不能怡享天年。故历来修道仙术的第一步便是“百日筑基”即“补缺堵漏”。道家先师吕洞宾所讲的“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便是此意。   初习者往往咬文嚼字地去理解气功术语,以为百日筑基,就是一百天完成,其实这里所指的“百日”并非百天的意思,而是以百日来形容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的意思。   至于到底需要多少天来筑基堵漏,这与所选的功法、有无明师指点、练功时的入境程度、每天所化的练功时间、及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联,无统一标准可循,更不是修炼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   2、修补   所谓修补,指的是修补已漏之身。这里所指的已漏之身,并不是单纯指走精与漏血,主要是指由于体内元气的走失,造成真气(生命能量)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因此,一般人认为未婚男女是童子身、练功无须百日筑基的看法无疑是偏面的。   二、关于气机运行   在医疗气功(大部分是道家筑基功演化而来)静功的修习中,大部分学员在筑基阶段,都要经历得气、行气、疏通和冲击四个过程。   1、得气   道家气功的修习,一般通常从“命功”入手,”所谓命功,即筑基功。而筑基功的下手功夫一般都在下丹田开始,修炼者首先会感受到练功时腹内肠子蠕动增强,频放矢气(屁)继而出现丹田发热、小腹发热等得气现象。   2、行气   随着修炼者自身“堵漏”化气和练功中外气内收的能量积聚,小腹发热伴有充实感,这是体内的真气逐渐累积的表现,随之真气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在体内运行,身体会出现一些反应。   3、疏通   由于人体正常的组织和经络都是通畅的,因此气机运行时通过正常的组织和经络时一般是没有感觉的。但人体经络中通常会有很多小的气滞点,这些小气滞点尚未形成病变,所以平时没有什么感觉,但由于练功后能量的增加,运行力度也随之加大、加上练功时意识内守,对身体的感受远比平时敏感,气机运行在疏通这些小气滞点时便会产生热、涨、麻、疼、痒、冷、重压、蚁行感等八触现象,俗称“气感”。   4、冲击   当气机运行到有明显病变或不正常的经络时,气行受到强大的阻力,这是因为所有气质性病变的部位,经络都处于淤滞或堵塞状态(气滞、血淤、痰凝、湿聚等),气要通过受到病变的阻碍,就形成了两个相反的力,冲击力和阻滞力,病变部位受到外力的冲击就会出现明显的反映,如:疼痛、发热、出血、及其他类似于病情加重的反映。这便是气功界通常讲的“气冲病灶”。道家气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脱胎换骨”前的“大死大活”过程。   气冲病灶的过程,少则几小时、几天,多则几个月,有的病情较重或年老又身患多种疾病的学员,甚至经历几年的气冲病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撇开精神因素和念力调控的因素)是以修炼者自身所积聚的能量的量级和体内需要修补的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及病变部位的多少来决定的。   三、关于气冲病灶   (一)、气冲病灶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找病、翻病和退病的过程。   1、找病   当气机运行受到较强的阻力而体内能量尚不足以冲开病灶时,气机的运行便会自动改变运行路线,当另一运行路线再次受到强烈的阻滞时,便会再次改变路线,如此不断循环,一方面将体内足以冲开的小病灶(气滞点)全部疏通了,另一方面也把由于能量不足而暂时冲不开的病灶一个个地暴露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找病的过程。   2、翻病   第一阶段的找病过程使绝大部分经络变的更为畅通,修炼者的能量在不断的练功中得到加强,便会直接冲向已经找到的病灶,并以更大的力度加以冲击,使各种病灶的症状更加突出,各种疾病都被翻了出来,这就是翻病的过程。   翻病过程是修炼者修复体内疾病的相持阶段,也是经历痛苦磨难的阶段,这个时期,不但修炼者自身会感到身体的明显不适,病情“明显加重”。如果此时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往往也处于暂时的失衡状态而变的不正常。因此,道家气功将这一阶段称为“大死大活”阶段。不少患者由于对气功治病的机理不了解,往往在这个阶段败下阵来,放弃继续修炼而导致半途而废,实在可惜。要知道没有“大死”的过程是不可能有“大活”的结果的,更谈不上“脱胎换骨”和“返老还童”的效果了。   3、退病   病灶和真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后,随着修炼者不断练功,体内的能量不断得到补充,病灶(大的气滞血淤区)在真气的不断冲击下,逐渐化解、缩小乃至完全消失,患者自身感觉的各种疾病的症状也会逐渐减轻、消失。这就是退病的过程。   (二)、找病翻病的三个层次   找病和翻病的过程是不以修炼者主观愿望为转移的,气机运行有它自身的规律,它不但要把你了解的病翻出来,还要把许多你并不知晓的疾病也翻出来。因此往往会给一些不了解气功治病规律的修炼者带来困惑,有的甚至误认为自己练功出了“旧病未去、反而病越练越多”偏差。其实这是道家气功修炼中极为正常的好现象,因为筑基补漏,不能光去修补你知道的病,必须对身体进行全面彻底的修复,才能真正算得上“脱胎换骨”。而“全面”、“彻底”,必然包含了三个层次的疾病。   1、过去的病   一些多年前所患过的伤病,有些虽然早已康复,但因伤病在愈合时组织结构发生某些变化(组织粘连、手术刀口的疤痕等),经络组织并不通畅,气在冲击这些组织时,便会出现疼痛,酸涨等旧伤旧病“复发”的症状。   2、现在的病   你所了解的现时正患的疾病,气冲时便会出现症状加重、疼痛加剧的现象。   3、未来的病   所谓未来的病本身就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并不了解、尚无症状的“已病”(已有的病);一种是没有症状的早期病变,如:中医认为的肾虚、肝瘀、心火等;另一种则是真正的“未病”(处于潜伏期的将来的病)。   这三种自己并不知道,甚至连医院也无法诊断出来的“病”,在气冲病灶时,也会被翻出来。   综上所述,对于修炼者或希望通过医疗气功的修炼、达到康复疾病目的的人来说,“百日筑基”,无论从修炼入门到康复疾病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这一阶段的修炼中,气冲病灶是修复“已漏之身”的必经之途、是筑基阶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了这一步,疾病才能康复,继续修炼才有了根基。

编辑本段道家修炼筑基法要

  该筑基法为道家真传,更加珍贵的是非常系统完整,功理功法注意事项以及辅助功法一应俱全,非常适合没有师父的自修者和养生锻炼者。   功法分为修性炼己的静功法和修命练炁的吐纳法,甚合道家性命双修的宗旨。辅助功法中有收功的退符八法,有睡功法,对于体弱多病或者神经衰弱者还有强身健体的站桩法。

一、中华道家筑基修性法——静功法

  静功总说   中华道家修炼筑基法,先从静功开始。其实修炼过程的每一步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还是中间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每一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体称为静功。   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为基础的东西;而在气功之中,属于高层次的功法。内丹与气功的层次之差别,由此可见。   静功的外在动作   中华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炁、神三宝。因此外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式做好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修行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   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察觉,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容易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   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为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炼功必须堵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5、两手抱诀   两手的掐诀法,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之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须放在阴手的虎口里面,这样两手拇指交叉,这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中华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最好。   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列死地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是为了精神集中,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时,用前面所讲“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须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之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为平时和练功两种情况讲述:   平时如何止念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   2.事来则应,事过则忘。   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静功如何止念   1.有念即止   2.收回忘掉   3.顺其自然   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   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炁,心炁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意静(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心中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了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达到中层。气功家讲静功,能够做到身体不动即可,并不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中华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炁,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之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精炁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之,中华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入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炁;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进入化境。   静功之行持 以上所谈,基本上囊括了中华道家修炼静功筑基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恐有修习者对于具体的实行,还有不明之处,因此再作说明如下:   主要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用功的时间安排。这一点已在“静功与生活”第10条谈到,就是每天保持半个小时以上,坚持下去。一般来说,持之以恒,修炼一百天,就是“百日筑基”之功。可以完成两大法门中所谈到的初步境界。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时,即子、午、卯、酉四正时。早上三点至五点钟,这时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因为经过睡眠,大脑较为纯净,如果能够起身静坐,会有较好的效果。   我们谈到的静功两大法门,即听息和观光;三大层次,即身静、心静、意静三层。如果一定要说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这一点由于每个人秉赋的不同,一定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好硬性规定,即使筑基百日之说,也不过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过若为学道者方便起见,在百日筑基的阶段之内,专以静功修习,可以勉强规定一个时间的次第,以便体验修习的功效。   因为听息和观光两大法门,听息是经常的做法,观光不可能限定多长时间就能见光,这个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才会出现。也许最初养静,就能见光。一般来说,能够达到第二层次“心静”的阶段,就能见光。因此我们只能从静功的三大层次,勉强划分时间如下:   前半个月,专修第一层次“身静”。听息必须要听,观光顺其自然。   中间一个月,专修第二层次“心静”。听息仍旧坚持,观光有之即可。   后一个半月又十天,专修第三层次“意静”。听息、观光,无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体修习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较容易把握。听息之法坚持要用,观光之事不可追求,开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后均归于无心。对于三大层次,修第一层时不管后二层,修第二层时不管第三层。在限定时间之内,只体悟一个层次的效验,这样逐层递进。   另外,做功者应当经常阅读本书,反复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没关系,先将其大意含藏心中,不知不觉在做功之中,将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潜化作用。

二、中华道家筑基炼炁法——吐纳法

  中华道家修性学,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这些均需修性炼命,性命双修,才能达到。   前面所述,静功的修炼之道,是为了修“性”(当然前面已有所述,静功听息、观光两大法门,所讲即属性命双修。此处所言,是依其侧重面而言)。修性功夫到达一定程度,就要“炼命”。命即炁也,炼命即炼炁,这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第二步功夫。这也正是中华道家修炼学所独具的精华所在。佛家修炼,只讲修持心性,对于炼气功夫则不重视,所以性命双修是中华道家的独特学术。   中华道家虽讲炼炁的功夫,但是与社会上所传的气功绝不相同。观见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入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之弊端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更在社会上所传一切气功层次之上。   笔者在此所讲的中华道家吐纳法,即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炼炁之法。从前仅在道门内部传授,不传外人。为了使得人们获得大道真传,不为各种气功所误,故此不自保守,谨将吐纳功法之真诀真法,公开于世。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炁,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 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 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呐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呐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当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炁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吸引力,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中,是为胎息。《老子》云:“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养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修炼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炁。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炁。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入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入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

三、辅助筑基法

  (一)退符八法   初步修习中华道家筑基功法,在每次做功完毕之后,应当有一定的收功方法。做功之时,道家称为“进火”,因需用心神,而心谓之“火”;收功之时,道家称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以巩固炼功的效果。这里介绍的“退符八法”,是笔者根据传统中华道家的按摩法,结合自己多年的炼功经验,总结出来的八种方法,简便易行,功效奇特。   干沐面   干沐面,又称干洗脸。两手五指并拢,以先下后上的顺序,搓擦面部,如同洗脸之状。要搓至面部轻微发热,才有效果。可以达到调畅气血、治疗面瘫、振奋精神、美容驻颜的神奇效验。连做三十六次。   鸣天鼓   天鼓,即指耳膜。两手心捂住耳窍,不使漏炁。以双手十指按于脑后,然后双手食指压住中指,再以食指由中指往下叩脑勺。如果耳膜无损,即可听到“咚咚”如同打鼓的声音。鸣天鼓可使耳膜得到震动,可以保持耳朵的听力,达到老不耳聋、聋者复聪的奇效。连做三十六次。   运神目   两目为神光之所系。以两手心捂住左右双眼,如果练功之后两手心发热效果更好。然后以两手心揉动双眼,先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可以治疗眼部一切疾病,如近视、远视、散光、沙眼、失明等,见效甚速。向内向外各做十八次。   叩罗千   罗千即牙齿之神的名字。按照先腮齿、后门齿的顺序,双齿相叩。一下一下,不可太急。辅助此功,可以在大小便之时,紧紧叩住牙齿,养成习惯。能够达到坚固牙齿、老不落齿的功效。连做三十六次。   扶中岳   中岳即面部中央之鼻。两手四指均握掌,大拇指放于食指之上。以两手大拇指的外侧,从山根直至鼻翼两端之迎香穴部位,从上到下,依次擦动。肺开窍于鼻,两手拇指外侧有“少商穴”,属肺经,故用此处。可以达到增强肺活量、调整呼吸、保持良好嗅觉、防治感冒、治愈鼻炎等奇效。连做三十六次。   济天一   济天一,天一生水,水属肾,即指腰眼肾脏之部位。左右手心各捂住左右两腰眼,一上一下搓动两腰眼。最好能够搓到两腰发热。可以收到温肾壮阳、心肾相交之功效。治愈腿软、膝冷、腰痛、阳虚等症状。尤其腰部受寒或扭伤而痛,即以此法,将热气搓入腰眼之内,即可速愈。连做三十六次。   揉丹田   丹田即肚脐之部位。此处为人生身受炁之本。两手相叠,男左女右(即男以左手压右手,女以右手压左手),先以顺时针方向揉动丹田;然后反手男右女左(即男以右手压左手,女以左手压右手),再以逆时针方向揉动丹田。可以收到调动丹田之炁、增加内炁、治疗肠胃疾病的神效。顺时针、逆时针各做十八次。   搓涌泉   涌泉即两脚心之涌泉穴。坐于凳上或床上,以左手搓右脚心,又以右手心搓左脚心。可以增强全身内炁、驱寒、明目、排浊、治疗腿软等功效。左右各做三十六次。   以上退符八法,一定要按照所述顺序依次炼习。可在做功前,作为进入功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于身体的按摩,使全身放松,能够很快入静;在做功之后依次炼习,使炁机遍达于周身,作为退符收功。如果实在无暇做功,仅做此八法,或者在工作劳累之时,或者在睡觉前后,亦可收到养生益智、祛疾延年之神效。   (二)回阳功   中华道家回阳功,用在初步筑基阶段。静坐之中,或睡眠醒起之时,出现无欲阳举的现象,可用回阳功将其收回,以免散失。如是有了浊念而出现兴阳,则属于浊水源,纵使收回,亦难以保守。   回阳之法,道家传有十六字诀。其诀为:“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具体做法是:阳生之时,先是吸炁,至会阴穴,然后以微意提摄之,随息归入下丹田(即脐);同时咽下津液一口,即为水火相见。此法可连用数度,直至阳回而止,然后再以文火温养丹田,谓之封固。   (三)睡功法   中华道家秘传睡功法诀,笔者整理为:“东首而寝,侧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龙之盘。一手屈肱枕头,一手直摩脐眼。一只脚伸,一只脚绻。神不外驰,炁自安然。收神下藏丹田,神炁和合成丹。”   此诀大意是说:头靠东方而卧(东方为太阳出升之地,乃是生炁之所),侧着身体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谚日:学道不学道,学个狗睡觉),又似龙之盘曲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脚绻回(左手伸则右脚绻,右手伸则左脚绻)。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炁机自然安定和平。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神与炁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睡功起始,应当先睡心(先收心养静),后睡眼(后闭目入睡)。致虚之极,守静之笃。神炁自然归根,入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此时不必有心调息,而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机自然降伏。临醒之时,应当先醒眼(先睁开眼睛),后醒心(后心生知觉)。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睡功做到好处,自可入于大静,一念不生,心同虚空。其后如果能够放下身心,静定一场,还会出现其他良好效验,妙不可言。   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诀,不是一般的小法小术可以比拟,乃是主静立极的上乘大道。当初陈希夷(陈抟)祖师留其肉身于西岳华山,蒋青霞真人脱质升举于王屋山,都是修习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   又,上古时代道家传有“宴息法”:每当夜晚之时,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一点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炉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自可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地。所谓妨碍修炼之“睡魔”,亦不知不觉而自动消失。   陈抟老祖传有睡功秘诀三十二字,名日“蛰龙法”。其决日:“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日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吕纯阳祖师曾为之题诗云:“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修习道家睡功的同志们,当由此参悟之。   (原出《大成捷要》,笔者编译)   站桩法   站桩一道,流传已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描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即已出现。另据《金莲正宗记》卷四记载:道教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了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者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呼为‘铁脚先生’。丘祖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如此炼形九年,而入于大妙。”于此可见,站桩也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式。   这里把内家拳的一种站桩修炼法——混元桩,介绍于此,以供志心修为者习之。   站桩之前,须做好全身放松的一些准备工作。不可穿太紧的衣服,腰带要松一松。不宜穿高跟鞋,鞋带也不可系得太紧。这样才有利于血脉的流通,保证炼功的效果。   首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屈,臀部后坐,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目视前方,似看非看,头直项竖,身形中正,呼吸自然,全身放松。如此站立片刻,凝神定意,排除杂念。   然后两手抬至胸前,抱起撑圆,五指张开,十指相对,手心向内,似抱两球,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手掌距胸约八寸,两手相距一尺左右,松肩横肘,小腹微圆。头顶如绳吊系,以振奋精神;两目微睁,目视前方,以蓄养精力;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和精神的舒放;全身放松,有利于周身气血通畅运行。   如此站立,少则几秒钟,多至一分钟,即会感觉四肢全身,有麻、热、胀、沉等不同程度的感觉,说明气血已达身体之梢部,是气行全身的标志。   收功时,慢慢伸直两腿,缓缓放下双手,就会感到双手更加发沉发胀。如此原地休息一会儿,待全身的酸胀反应消失之后,全身轻松,再散散步即可。   王芗斋先生述及站桩时说:“习时须首先将全身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化,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息平静、意念放大、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屈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舒适挺拔。自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浴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自身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然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者,即合乎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血;血压高者,能使其下降而达于正常。盖因无论如何运动,都不可使心脏跳动失于常态。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如大冶洪炉,夫物不在陶溶中。但须觉察各项细胞为自然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象。如依上述之锻炼,则身体之筋肉不炼而自炼,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之自然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然切记身心切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意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只要呼吸一失常态,或横膈膜略一发紧,便是错处,愿学者宜慎行之,万勿忽视。”   开始站桩,由于两臂抬起的不适应,会出现“假疲劳”的现象,即肩酸、臂胀、腿抖、身晃等感觉。须知这是正常现象,是桩功必经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坚持天天站桩,十天左右即可自动消失。这时再站,不仅不觉其累,反而有舒适之感,站完之后精力旺盛,犹如睡足觉早晨刚起床一样。此时方才进入站桩正轨,说明体质已明显增强。从此兴趣倍增,接着站下去,就能够进入“忘我”状态,如《清静经》所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如此则可使身心得到极大休歇,身不炼而自炼,性不养而自养,宿疾不治而愈,生活充满信心。王先杰老师说:“久炼此功,可收到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浑厚之效,这就是所谓神元、气元、力元的混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混元桩。”   站桩时,可安排于早晚,白天有暇也可以站,一般每次保持在半个小时以内为好。开始不适应,可站五分钟至十几分钟,待“假疲劳”的阶段过去之后,增加为十几分钟至半个小时,坚持下去,即可达到去病健身、养性延命之效。   站桩功法简便易行,费时少而收效大,有病去病,无病强体,没有副作用,更不会出现偏差。实践证明,站桩对于慢性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头晕目眩、慢性气管炎、慢性肠胃炎、慢性肝炎、半身不遂、脑血栓、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头痛、失眠、多梦、癌肿瘤、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等疾患,都有明显疗效。要在学者坚持站桩锻炼,久则自知,非站无以得之。吕祖《指玄篇》曰:“此事本然无大巧,只争逐日用功多。”   站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站桩时闭眼,容易站不稳。要双目微睁,目视前方,这样不仅可以去昏沉,亦可疗目疾。   2、当腿部肌肉颤动或身体发生摇摆时,注意控制,以免前倾后倒,影响炼功效果。   3、站桩前不宜饮酒,饮酒后不宜站桩。   4、饭饱之后,休息半个小时,才可站桩。空腹亦不可站桩。   5、大悲、大怒、情绪波动之时,不宜站桩。   6、过度疲劳不宜站桩。   7、女子月经期间,如有不适反应,不宜站桩。   8、失眠者上床前站一会,可以睡个好觉,但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引起兴奋,更加难以入睡。   站桩之道,不加任何意守,不讲丹田呼吸,不论时间方位,不拘场地。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气功,倒很符合中华道家“清静无为,抱元守中”的修养功夫。《太上赤文古洞经》曰:“有动之动,出于无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站桩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的身心在静中自然得到调养。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庄子》所言“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大妙”境界,就会明白站桩是合乎大道的。笃好修为之士,或可由此悟出道中三昧。 #bk-album-collection-box-3124540{width:687px; height:228px; border:1px solid #C6E1F5; 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 margin-bottom:30px; overflow:hidden;}.bacb-head{height:28px; background-color:#F5FBFF; padding-left:10px; position:relative;}.bacb-title{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 line-height:28px;}.bacb-more{text-decoration:none; position:absolute; font-size:12px; line-height:1; line-height:14px \9; top:8px; right:8px; padding-right:9px; padding-right:11px; 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s/arr.gif") no-repeat 54px -22px; background-position:54px -23px \9;}.bacb-more:hover{text-decoration:none;}#bacb-left-btn-3124540, .bacb-window-outer, #bacb-right-btn-3124540{float:left;}#bacb-left-btn-3124540, #bacb-right-btn-3124540{display:block; text-decoration:none; border:1px solid #FFF; width:17px; height:53px; 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bkalbumbtn.gif) no-repeat; cursor:default;}#bacb-left-btn-3124540{margin:59px 3px 0 6px; _margin-left:3px; background-position:3px 16px;}#bacb-right-btn-3124540{margin:59px 5px 0 6px; background-position:-27px 16px;}#bacb-left-btn-3124540.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61px 16px; border:1px solid #DDD; cursor:pointer;}#bacb-right-btn-3124540.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91px 16px; border:1px solid #DDD; cursor:pointer;}.bacb-window-outer{width:628px; height:185px; position:relative; overflow:hidden; margin-top:15px;}#bacb-window-inner-3124540{position:absolute; top:0; left:0; padding-left:6px; _padding-top:1px;}#bacb-window-inner-3124540 .item{float:left; width:156px; height:195px;}#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height:145px; position:relative;}#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 .b1, #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 .b2, #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 .b3, #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 .img-wrapper{position:absolute; background-color:#FFF;}#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 .b1{left:0; bottom:0; 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 .b2{left:3px; bottom:3px; 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 .b3{left:6px; bottom:6px; border:1px solid #AAA;}#bacb-window-inner-3124540 .img .img-wrapper{left:9px; bottom:9px; display:block; text-decoration:none; line-height:1px;}#bacb-window-inner-3124540 .item .desc{text-align:center; font-family:宋体; width:145px; margin-top:7px; font-size:12px; line-height:1; line-height:14px \9;}#bacb-window-inner-3124540 .item .count{color:#999; white-space:now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