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先髋的症状:垃圾随手丢 观念落后成“垃圾围村”主要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9:14

习惯,还是习惯!

  记者在粤东西北村落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基本成为了“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

  吃完的果皮随手一扔、喉咙不舒服随地一吐,几乎成为了多数村民无意识的行为,有的村干部甚至认为“农村就这样”,结果见惯不怪。

  一些挂着“文明村”的村委会,甚至就被垃圾堆包围。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村委会门前就摆着五大堆垃圾,无人问津。

  “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现象给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带来较大困难。”有省人大代表认为,一方面是部分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反差较大,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基层干部的观念也比较落后,在治理农村垃圾问题的进程中缺乏参与热情。

  ●南方日报记者 杨大正 谢苗枫

  见习记者 闫昆仑

  随手扔沿途丢,垃圾池形同虚设

  即使有了垃圾收集池,也要靠管理,引导村民把垃圾统一倒在集中池,否则垃圾池就失去了意义

  昨日,记者调查粤东西北农村垃圾污染时发现,粤东某悬挂着文明村牌匾的村庄,村道沿途分布着成片的垃圾带,大量垃圾随意丢弃在路旁、田边、水渠等地,蚊虫闻着腥臭味飞舞。不仅如此,还有塑料袋、鞭炮纸屑、饮料瓶等零碎垃圾被风刮到了村道中间,狼藉不堪。

  在村委会楼房前面的村道旁,数堆垃圾几乎将村委会围住。记者看到门口有村民在燃烧垃圾堆,他告诉记者,“太脏了,实在看不下去,一把火烧掉,眼不见为净。”

  村委会的大院里,悬挂着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文明村”牌匾,但院子里面却布满了饮料盒、食品包装袋、炮竹纸屑等垃圾,还有打碎的玻璃瓶四处洒落。

  匆忙赶来的村支书解释,“春节期间办公楼大院暂时没人打扫,村里的小孩喜欢到大院玩耍,喝完的饮料和吃完的零食包装就顺手丢在这里,平时大院还算比较干净。”

  一位正在菜地里劳作的村民告诉记者,村民日常的生活垃圾都是随手丢,沿路丢,根本无人管。近年来垃圾问题比较严重,于是请了一个梁姓的村民专门负责村里垃圾清理,但效果不佳,一般半年才略微清理一次。

  据悉,该村有1700多人,共有8个自然村和9个村小组,村委配给每个自然村一个保洁员,但不支付工资,偶尔给个红包象征性表示感谢。保洁员逢年过节就把村里的卫生收集在村口村委集中烧掉,烧完的灰烬用作农田和菜地的肥料。

  记者在3公里外的一个村还发现,村卫生所的大门口也垃圾成堆,吃剩的方便面纸盒、果皮、纸屑等垃圾遍地,十分邋遢。

  一位村干部称,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来过春节,燃放烟花炮竹和宴请大摆酒席产生了数倍于平常的垃圾,而且大家都忙于过年,没顾得上清洁卫生。另外,“村里没有垃圾收集池导致了脏乱差。”

  然而习惯使然,即使有垃圾收集池的村落,村民乱丢乱扔垃圾的现状依然存在。

  比如在粤东一条村一栋新修的两层小洋房前面,就堆放着数堆规模不小的垃圾。“垃圾收集池就在前面数百米,也不舍得多走两步,偏要把垃圾倒在家门口。”一位驻村干部叹气,“多好看的房子,多恶心的垃圾。”

  “即使有了垃圾收集池,也要靠管理,引导村民把垃圾统一倒在集中池。”众多村里抓卫生的干部感叹,“有了垃圾池后也有村民乱倒,垃圾池就失去了意义。”

  村口河流成“理想”垃圾场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公共环境卫生观念淡薄,因此“各人自扫门前雪、公共场所无人过问”的现象十分普遍

  记者沿路调查发现,多数村庄的村口和河流无一例外成了村民生活垃圾堆放的理想场所。

  在粤东某村,记者采访恰好碰上当地新春佳节“做棚”日,家家户户开门迎客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因为盛产矿产和年桔,富裕起来的村民建起了一栋栋小洋房别墅,有的还筑起围墙修建了单独的小院子。

  记者发现,农民家里和庭院非常干净,他们把家里的垃圾打扫干净集中起来,用箩筐装起来扔到路旁和河边。“就近扔掉,以前住的地方近河就扔河边,现在新房离河远了就扔到离家较近的村道旁边。”

  从镇里到村里的8公里村道,沿途可见垃圾堆。接受采访的农民均表示,农村现在的垃圾污染越来越严重,但也想不到好的处理办法。

  距离该村最近的河流旁边,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场”,河边的树上全缠满了塑料袋。大部分村民的垃圾直接丢到河里,然后等河水冲走。最近河流的居民告诉记者,大家至少在河边丢了五六年垃圾,每逢涨水,垃圾就冲到了附近的农田和菜地。

  村道路面看上去干净整洁,但路旁每隔数十米就可见垃圾堆。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粤东村民家里爱干净,但只管自己家里卫生。“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家里干干净净,屋外一片狼藉。”

  “大约6年前这里就这样了,谁也不知道路面的垃圾从哪里来的”,在通往渔港的路上,一些做蔬菜加工的店老板告诉记者,当地没有专人上门收运垃圾,也没有安排集中倒垃圾的地方,每家加工场的烂叶、残渣都是自己用车拉到附近的田头作肥料的,“洒落地上的从来没有人管”。

  记者在五六公里的路上也见到,不少村民在自己家门口焚烧垃圾,而砖石土块等建筑垃圾则堆放在房屋以外的空地上。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公共环境卫生观念淡薄”,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林伟健教授说,因此,从全国范围看,“各人自扫门前雪、公共场所无人过问”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是农村公共卫生难以保洁的一个“顽疾”结症。

  “农村就这样”见惯不怪

  “农村就这样”不仅存在于村民心里,而且在部分基层干部的脑海中也根深蒂固,因此即使见到路边成堆的垃圾也见惯不怪

  村委会都被垃圾“包围”了,为什么还能评上“文明村”?

  记者一路走访发现,“农村就这样”不仅存在于村民心里,而且在部分基层干部的脑海中也根深蒂固,因此即使见到路边成堆的垃圾也见惯不怪,等凑够一堆就“一把火烧了”;或者扔到河道里,“水一冲就没了”。

  “我们看见随地乱丢、乱吐的都曾经直接说过,站在村口派传单、逐家逐户去宣传等方法,都试过,但观念是一个很深的障碍。”粤西一位大学生村官给记者“吐苦水”:“有的村民当面会跟我们笑笑,说下次不会了,但下次还是照样,吃完的果皮随手一扔,喉咙不舒服随地一吐,都成为了他们无意识的行为。有的村干部会直接跟我们说‘不比你们城里的,这里是农村就这样的,你们习惯下’,很无奈。”

  在粤北国道旁的一个小村落里,记者在村口、路边、墙角、屋后都能看到大小不一的垃圾堆星罗棋布,上面有白色的卫生纸、溃烂的水果、酸臭的剩饭、破碎的瓶罐、废旧的电池。成群的大头苍蝇发出嗡嗡的声音,在粪便和垃圾中转战;屋后几近干涸的小沟中,黑水缓慢地流动着,散发出刺鼻的臭味。

  “村口、路边、屋后的垃圾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村民们会自觉去焚烧”,该村村委会干部“解释”说,“等到下大雨或者发大水的时候,小沟里的垃圾也会被冲走的。”

  “台风来的时候,天空都飞着各种颜色的垃圾袋。但我们的村仍然挂着文明村的牌,很多人都不觉得有问题。”从粤东的农村里考上中山大学的一位学生透露,只要上面一有人来检查,镇上村里的干部就会马上搞“突击”。“结果,一些用新土临时覆盖的垃圾堆,还没有过几天就会垃圾重现,大家都在那里倒垃圾倒习惯了;有时,如果是盖房子没有办法运走的材料,就会连夜拿布去遮起来。”

  据省人大环资委提供的数据,全省每日的垃圾产生量为59945吨,其中有3010吨垃圾未集中处理,占垃圾产生量的5%,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农村。它们是怎样被处理的,谁都说不清。

  “有的镇、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对一些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弊端认识不足,改变缺乏积极性。”省爱卫办有关负责人举例说,比如有的村干部认为垃圾放在那里,痰吐在地上“自然蒸发”没有问题,“到处都这样”,但其实危害极大,对虫蝇的滋生、细菌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影响,会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现象给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带来较大困难。”省人大代表朱列玉也指出,一方面是部分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反差较大,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基层干部的观念也要扭转过来,从自身出发,保护农村环境卫生的意识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较高的支持和参与热情,继而带头珍惜和爱护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