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子宫术后复查流程:探究“杨花”意象的文化意蕴--广祥大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24:05
]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浩浩诗史,“杨花”和几乎所有的题材都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山水田园、游子思乡、情恋相思、托物言志等等莫不都有杨花的影子,那么,杨花到底是什么花了?庾信《春赋》中有这样的诗句“新年鸟声千钟啭,二月杨花落满飞。”杨树开花飞絮一般在四五月初夏,怎么会在二月开花,所以古代的杨花非杨树之花,而是柳絮,柳絮轻柔多情,如絮似雪,在柔柔的春风中漫天飞舞,浪漫诗意,引起了无数迁客骚人和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的感怀,成为他们笔下哀思的信物。那么,杨花具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笔者对历代有关杨花的诗歌作了肤浅的探究,发现它具有一下几点文化内涵。
(一)惜春伤感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例如: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中拟人手法的奇妙运用,将人与花糅于一体。“草树”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落絮无声春坠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吴文英《浣溪纱》)“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诗句都生动形象地写了杨花在春天占有的特殊地位,它的飞花和春天的逝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惜春伤感成了杨花意象的重要内涵。
(二)离恨哀思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形成这一习俗的原因大概是古代交通不便,远行走水路者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为方便,而且柳者,留也,最能传达出惜别之情。杨花既是柳絮,自然也就成为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隋代的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用杨花的漫天飞舞来渲染离别的伤感。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絮般的杨花,像诗人心头滋长的愁绪,愁煞着即将分手渡江远去的友人。晚风中,传来几声短促凄清的竹笛曲调,和着杨花的飘落回荡在江上。这种场景传染出了浓得化不开的离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即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 “不如归去”的子规,来渲染气氛,杨花漂泊不定,暗示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带来的飘零流落的离别之恨。
与离别愁绪相连的是哀思,当初分别之时,杨花满天飞,离别之后,依旧是漫天飞絮,这难免会触动离人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再加上杨花无根无蒂,飘忽不定,而又轻柔多情,这种杨花特有的特质,更容易激发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忧愁和思妇的哀怨惆怅。所以,杨花也就成了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寄托哀思的信物。
北魏宣武帝灵皇后胡氏,在情人离自己远去后,百转愁肠,谱成一曲杨花词,以暮春时节的杨花飘荡难觅踪迹,来抒发内心的怀想和期盼,“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落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诗中“杨花”实隐喻逃亡到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而又哀婉动人,自此词人们把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都寄予在温柔多情的杨花身上,希冀从中寻求自己情感的归宿。唐代张祜《杨花》云:“散乱随风处处匀,庭前几日雪花新。无端惹着潘郎鬓,惊杀绿窗红粉人。”诗中“散乱”写出了杨花在风中飞舞时情态,而由“乱”到“匀”道出了杨花飘扬、坠落的全过程,再由杨花轻盈,随风飘散,联想到居无定所四处飘泊的游子,不知今夕为何夕,正因如此,才“惊 ”杀绿窗红粉人才使她想起了游宦在外的心上人。苏试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杨花被塑造成了一个正在思恋远方丈夫的闺中少妇。她身世飘零,无人疼爱,“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她柔媚娇憨,温婉可人,情思绵绵,愁肠百结,让人一见,顿生爱怜。“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千古名句,将杨花的精魂描写得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艺术结合,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
离情愁绪,漫漫飞絮,不胜其数,正如忧愁之沉重。望杨花生愁是古人共同的思想感情,杨花成为离恨哀思的象征。
(三)轻薄低贱
杨花不同于一般花瓣片状,而呈絮状,使得杨花很容易随风飘零,飘忽不定,行踪难觅。这一特质常常让诗人们用来表示一种贬义,多指人的轻薄,无行,难以信任。谢逸《花心动·闺情》里说“风里杨花轻薄情”,龚孝迈《湘春夜月》里说“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都是这个意思。人们常把情感不专一的女人 叫作‘水性杨花 ’,在文人的眼中,杨花到底是不一样的。松是苍劲伟岸的,菊是清新淡远的,莲是高洁秀美的,竹是虚中多节的,梅是贞丽耐寒的,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人君子的比德之物,它们代表是人的美好的人格气质。而唯独杨花是轻薄,这同杨花的固有的特质分不开,它的飘忽不定才引得这些文人的鄙视。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云:“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此诗以柳絮与葵花作比,“历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的向日葵与随风飘荡的柳絮,轻贱分明,天地之别。“颠狂柳絮随风舞”柳絮借风力更让人觉得柳絮见风使舵,得风生力。晏几道更是一语道破小人的特质,“人情却是柳絮,悠扬便逐春风去。”曾巩的《咏柳》云:“乱条犹未变初黄,倚作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势力小人得势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殊不知 “天地有清霜”,言外之意也就是在嘲讽得势小人。
(四)凄苦薄命
杨花就是细小而又柔弱的柳絮,它没有菊花的清香,玫瑰的惹人,莲花的清幽,梅花的傲骨,桃花的妖娆,它无色无香,得不到人们的青睐,它不能生长在有主人悉心照顾的院落,只能生活在路边,自开自落,身份低贱。所以千百年来,杨花就以其轻质身微被文人骚客们喻为薄命和悲苦的象征。而这往往指女性。风流高雅、性情 率真的才女林黛玉曾以“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这样的哀叹来怅息柳絮的命运。她在怅息的同时,也在悲叹自己的命运,寄人篱下的悲苦,孤独无援而又无处诉说的凄凉,杨花成了林黛玉红颜薄命的写照。 杨花无所依托,飘舞不定让人不由得把柳絮同妓女悲惨的命运联系起来,清代舒位的《杨花诗》:
歌残杨柳武昌城,扑面飞花管送迎。三月水流春太老,六朝人去雪无声。
较量妾命谁当薄,吹落邻家尔许轻。我住天涯最飘荡,看渠如此不胜情。
这首诗借杨花暗喻妓女漂泊不定,生活凄苦,容颜易衰,青春将逝的无奈,悲伤的心境。唐代著名的女诗人薛涛的《柳絮》“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 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在女诗人眼中,杨花本性是自由,天真的却也卑微。漫天狂风席卷满城飞絮,面对不可预测的命运,漂泊不定。“一任南飞又北飞 ”,这也正是诗人的写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薛涛对自由的呼喊的声音就如漫天的飞絮一样,飘忽飘渺最终飘散,化为尘埃。唐代的罗隐《柳花》诗则是纯属对娼 女的贬嘲,“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何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柳絮之所以有此蕴涵及审美动能效果离不开其与生俱来的形式外在美特征。杨花作为植物依附物的肢体结构,外形,与其所关的物象相契合,组构成了“妓不如人”的审美情趣,这反映出了古代妇女卑微的地位。杨花也就成了女子凄苦悲凉的象征。
杨花意象,飞越千载,其飘忽不定的特质被敏感的诗人们捕捉,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诗歌意象,在杨花符号化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特质是其文化意蕴得以确立的事实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杨花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成为离恨哀思的代名词,与轻薄低贱相连,与古代女子的凄苦薄命建立稳固的隐喻关系,使其文化意蕴指向 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