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腹腔镜要全麻吗: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历史必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10:55
自然的教育--新创造教育观
作者:张阳 中国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来源:新e代设计与工艺教学网
前 言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 创造力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章 创造教育的知识观和发展观
第四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第五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六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内容
第七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
第八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九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
第十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环节
第十一章 创造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历史必然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首先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把握教育的变化,就必须从分析社会的变化入手。社会的变化决定着它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的变化。
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人类社会已经进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用日新月异这样的词来形容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是丝毫都不过分的。可以说,快速变化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
不仅如此,从整体上来看,现代社会的变化还明显地具有一种加速的趋势,亦即变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也就是说,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不仅会持续下去,而且还会越来越快。
由于社会变化的日益加快,便很自然地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人们不断去研究,去创造,而不可能仅仅依靠已有的现成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全力以赴谋求快速发展的问题,因为发展缓慢就意味着落后,而落后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显然,要适应这种局面,根本途径就在于不断创造,因为只有通过创造才能实现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而创造又只能靠人来完成,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代替。
因此,可以说,快速变化的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它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尤其是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创造者。
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巨大的变化。因为在以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总的来说是十分缓慢的,因而创造的重要性就体现得很不明显。在那样的时代,人们主要是着眼于维护传统,继承已有的精神成果,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延续,而对于创造,则不仅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还常常采取一种敌视的、甚至是极端仇视的态度,千方百计地压制创造性人才,扼杀创造性成果。这方面的事实在科学史上是随处可见的。在那种情况下,教育当然就只能是以培养循规蹈矩的继承者为目标,而不可能关注创造力的发展问题,更不可能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从客观的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今,时代已经发展了,社会变化的速度已经大大加快了,相应地,教育也就必然要产生重大的变化。这同样是正常的,也同样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仍旧固守传统教育的做法,那倒真是不可理解了。
目前,许多人都在谈论知识经济。应该说,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尽管我国目前还不可能马上进人知识经济时代,但是从现代社会加速发展的特点来看,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对这一问题掉以轻心,而应及早做好准备,否则就很可能再次赶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和潮流。
为此,教育作为一种主要为未来社会准备人才的事业,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神圣的使命,尽快改变自己的培养目标,以便积极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促进社会向知识经济的方向发展。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切实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因为道理很简单,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通过知识的不断创造,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创造,单纯依靠别人已有的知识,那就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知识经济。
二、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育不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它还必须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育之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育必须满足个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这也就是历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家所一再强调的要“遵循自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完善,人本身也在日趋完善。而人的完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回归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本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可以说,创造就是人的本质所在。
人生而热爱创造,这一点从古往今来人们对儿童的观察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证实。我们所见到的许多相反的现象,其实乃是一种被不合理的现实和荒谬的教育严重扭曲了的结果,而并非人的自然本性使然。
在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对自身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以及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着更加迫切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传统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传统教育违背和压制人的自然本性,无视人的纯真本能,无视人的天然兴趣和自然需求,把人当成僵死的知识容器来对待,强迫灌输现成的结论,不给人以自由思想的空间和余地,限制个性的发展,忽视人格的完善,扼杀创造精神,迫使人畸形发展。这样的教育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理想了。
毫无疑问,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创造教育。因为,唯有创造教育最符合人的本性。在创造活动中,人的那种出于本能的天然兴趣和自然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人格能够得到充分的完善,思想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所有这一切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尊重。这显然是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教育还必须适应人的社会属性的需要。
对于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首先都必须考虑如何保证自身的生存,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它使得人们时刻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这就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创造力,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创造性地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可以说,创造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从这一点来说,传统教育同样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传统教育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地继承人类已有的现成知识,牢记前人的教导,遵从不变的传统,而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正是因为这样,传统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他们只会照搬照抄现成的结论,根本不懂得如何创造。这样的学生一旦投入多变的社会生活,一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他们就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三、教育发展的需要
创造教育不仅为社会及个人的发展所必需,而且为教育本身的发展所必需。
一方面,创造教育是教育理论本身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教育思想有两大基本倾向,一种是主张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并把间接知识理解为人类现有的逻辑化的现成认识成果,这一派的观点可称之为逻辑主义;一种是主张以实现人的自然发展为主,并把这种自然发展理解为人的本能或个人直接经验的自然生长,这一派的观点可称之为自然主义。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后者的代表人物则主要是卢梭和杜威。我认为,人类教育的基本思想可以大致分为这两大派别。
从理论上来说,尽管逻辑主义强调间接知识的重要性,这是合理的,但由于它把知识仅仅理解为人类现有的静止的认识成果,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造成了传授间接知识与实现自然发展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是说,传授间接知识便意味着无法实现自然发展;自然主义虽然强调自然发展,但是它仅仅把自然发展理解为人的本能或个人直接经验的自然生长,而不懂得间接知识对个人精神发展的决定作用。这样一来,为了实现自然发展,它就会极力反对教学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而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人的本能的自然发展,或者强调让学生从活动中自然地获得经验,亦即象杜威所说的那样,让学生“从做中学”。
怎样才能使个人精神的自然发展与传授间接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呢?
很明显,只要我们敢于抛弃那种僵化的知识观,代之以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知识观,不再把间接知识仅仅理解为静止的现成认识成果,而是理解为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传授间接知识就意味着实现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而实现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就必须通过传授间接知识;传授间接知识就成了实现个人认识自然发展的基本手段,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这样一来,我们就以逻辑主义之长,补自然主义之短,进而在理论上实现了自然主义的复兴。
实际上,这种动态的知识观正是本书要阐述的创造教育理论的最具核心意义的基本理念之一。
另一方面,创造教育还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教育经验的积累。
教育的进步既有赖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更有赖于实践经验的积累。从目前的现实来看,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明显存在着脱离实际、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好在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不管“理论家”们如何在书房里拼凑传统教育理论那一套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从事教育实践的有心人们总是能够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索性实践和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总结出大量新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无论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方面,还是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想的深刻性和对知识理解的灵活性方面,都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这不仅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变得更符合人的本性,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显然,这些新经验本身就包含着种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而这些思想必然在总体上是与创造教育的基本思想一致的,因为它们都关注人性,顺乎自然,主张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教育,而不是当成僵死的知识容器来对待。
其次是教育手段的进步。
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计算机互联网的建立,等等,所有这些都必将使教育的基本手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能够使整个教育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必将一改过去那种呆板沉闷的局面,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从而使教学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也更符合人的本性。所有这一切,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物质手段的保障。
2002年02月05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