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手术多少钱运城:第八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3:55
自然的教育--新创造教育观
作者:张阳 中国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来源:新e代设计与工艺教学网
前 言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 创造力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章 创造教育的知识观和发展观
第四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第五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六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内容
第七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
第八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九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
第十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环节
第十一章 创造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第八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早已有之,但在我所提出的创造教学理论中,它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
创造教育的问题教学法的要点是:
第一,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
创造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传授知识。因为,只有存在问题,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有求知和创造的欲望;如果没有问题,一切都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创造的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
第二,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创造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应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存在问题。只有时时处处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三,问题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创造教学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来完全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创造教育的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并提供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口,进而促使学生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显然,创造教育的问题教学法与传统的问题教学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创造教学所说的问题是指知识本身的内在矛盾,亦即知识的局限性、相对性和不足之处,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传统教学所谈的问题则往往是凭空虚设的、表面的和复现性的问题,因为在它那里,知识本身是完美无缺的、无所不能的,既没有什么局限性和相对性,也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其次,问题的作用和目的不同。创造教学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促使学生超越现有的东西,创造出新东西;而传统教学中的复现性问题则仅仅是一个诱饵而已,它只为了引诱学生承认、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结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再次,问题的地位和归宿不同。创造教学认为,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还是教学的终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并进而激发创造。而传统教学则只热衷于现成的结论,问题只是一种陪衬,只是获得现成知识的跳板而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就是为了灌输完美无缺的现成结论,进而消灭问题;教学过程以问题开始,以无问题而结束。获得现成知识、最终达到消灭问题的境界,这就是传统的问题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由此可见,创造教育的问题教学法是有其全新含义的。我们不应当把它与传统的问题教学法混为一谈。
要真正理解创造教育的问题教学法,就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这样一种全新的观念,即教学绝不应当仅仅着眼于向学生证明人类的现有认识成果如何正确,如何完美无缺,而是还应当着眼于向学生证明它的缺陷、不足和相对性,进而促使学生努力超越现有的东西,去投入到创造活动之中。
二、探索教学法
所谓探索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自然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所说的“探索”是指在学生并不知道最终结果的前提下,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尝试和摸索,自然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探索教学法的要点是:
第一,探索的最终结果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对教师来说则是已知的。教师不可把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寻找它、发现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亦即一个相对创造的过程。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创造。
第三,探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而绝不能包办代替。如果教师太“聪明”、太主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受到损害,其创造力就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探索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第四,探索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认识本身矛盾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因而它在总体上应遵循认识本身自然发展的顺序(亦即遵循心理顺序,而不是单纯的逻辑推演顺序)。这一顺序应与人类认识自然发展的基本顺序相一致,也就是说,探索的过程应具有复演的性质。这样一来,在教学中,表面上看学生是受着教师的引导,实质上则是受着自然的引导。
探索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它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如何创造。
进行实际的探索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创造教学中,没有任何东西是现成的、可以不费力气就能得到的;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必须通过自然的探索而获得。
尽管创造教育的探索教学法同样具有发现的性质,但是它与现有的发现法之类的教学方法相比还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首先,创造教育的探索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现有的发现法尽管在客观上也有这方面的作用,但其主要目的仍然在于让学生获得现成知识——人类现有的认识成果。
其次,创造教育的探索教学法主要着眼于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发现的结果。相比之下,现有的发现法尽管也关注发现的过程,但相对而言更多地还是注重发现的结果。
再次,创造教学中的探索在本质上是认识本身的矛盾运动,是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并具有复演的性质,而现有的发现法则不是这样,它往往是靠某种人为设计的逻辑推演方式来进行的,因而缺乏真正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地顺应自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发现”往往只是一种假发现而已。
探索教学法的精神实质在于:教学绝不应当满足于给学生奉送现成的真理,而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真理;学生必须亲自参与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而不应当坐享其成。
三、创造教学法
所谓创造教学法是指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创造活动的教学方法。这里的“创造”是指以人类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为目标而寻求解决方法的活动,亦即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创造教学法的要点是:
第一,创造活动所面临的应是人类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是一个未解之谜。
第二,创造的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他们在创造活动中处于同样的地位,因而他们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平等关系,共同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教师的特殊作用只在于:一方面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凭其较多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第三,创造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个人认识、进而也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这一过程就如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第四,创造的最终结果应具有绝对的新意。
创造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够实际地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方法比实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活动更能有效地考验学生的创造力了;另一方面,它还能够对人类认识的真正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创造教育把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育者本身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创造力水平,而且还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活动的巨大潜能。实际上,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真正的创造活动,历史和现实中的许多事例都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其次,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业已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水平为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尚未形成一定的创造力,那就不能用这种教学方法。
再次,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循序渐进,随着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直至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创造者。
最后,创造教学法毕竟不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方法,因而不可使用过多。而且,由于创造过程本身难以控制,因而除了教师引发问题和师生之间交流经验之外,它的主要活动只能在课外进行,对其进度也难以作出硬性的规定。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不可对最终的结果抱太高的期望,大量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只要能起到实际锻炼和检验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就可以了。
要真正理解创造教学法的精神实质,首先就必须破除传统教育那种陈腐的观念,即认为接受知识与创造是截然分开的,学生在求学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考虑创造的问题。这种传统观念既不符合创造教育的基本精神,也不符合客观事实。我们应当树立这样一种新的观念,即接受知识与创造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二者完全能够融合于同一过程之中;学生不仅有能力、而且应当从事一定的创造活动。这既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需要,也是学生深刻领会和接受知识的需要。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所提出的创造教学方法只是一种宏观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它们可以和其它许多微观的具体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而衍生出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2002年02月05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