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什么时候做手术:慢性肝炎百科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04:07
慢性肝炎

概述

慢性肝炎指的是多是由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久治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的肝炎。也有很慢性肝炎多人感染肝炎病毒后,起病隐匿,发现时已经成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传染性较强。甲肝和戊肝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但是急性甲肝有迁延不愈的现象。丁型肝炎只能和乙型肝炎同时发生或在病人已经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因为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它必须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繁殖传播,丁型肝炎也可以转变为慢性肝炎。

病因

  慢性肝炎多是从急性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来,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长期应用损害肝脏药物及机体对药物过敏,酗酒以及某种酶的缺乏,代谢紊乱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不同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转变为慢性肝炎的可能性显然不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急性期过后,疾病自限,预后良好,不发生病毒持续携带状态,亦不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约15%左右转变为慢性肝炎,约20%发展为肝硬化,约0。6%发生肝癌;丙型肝炎亦约有36%(26%~55%)转变为慢性肝炎。

症状

  1、纳呆:肝炎的症状常见食欲不振,或不思饮食,或纳食无味,或食后胃脘呆滞,厌恶油腻,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弦缓。
  2、疲倦:肝炎的症状的特点是四肢无力,全身疲乏困倦,懒动思睡,精神不振,食欲少思,舌苔薄白,脉虚弱。
  3、胁痛:胁为肝之分野,邪在肝,则胁痛,疼痛常因情志变动而增减,嗳气脘闷,肝炎的症状饮食减少,舌苔薄白,脉象多弦。
  4、腹胀:腹胀是最常见肝炎的症状,临床表现:胃脘痞闷,肚腹发胀,饮食少思,肢体酸软,舌苔白腻,脉弦缓。

分类

慢性肝炎以往是怎样分类的?

  以往根据其症状体征及肝脏的病理改变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变均不严重,常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轻微疼痛,偶尔出现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可中等硬,轻微压痛。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ALT升高或反复升高,其他肝功能试验及蛋白代谢大致正常。其主要病理变化特点为汇管区的细胞浸润,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很少。肝实质内可见少量肝细胞变性或点状坏死。但肝小叶完整,没有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因而不发展或肝硬变,一般预后良好。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较重,病程经过以病情反复加剧为其特征。乏力、厌食、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明显,中等度黄疸,肝肿大,脾脏常可触及,肝病面容,有蜘蛛痣及肝掌。及有肝外系统表现,关节炎、脉管炎、皮疹、ALT持续或反复升高,蛋白代谢异常,白/球倒置,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并可有贫血。其病理特征为汇管区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及其向周围肝实质内侵入发展,破坏肝小叶界板,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小叶内间隔形成,随后逐渐出现肝细胞再生结节,病变逐渐向肝硬变转化。一般认为慢活肝容易导致肝硬变。

慢性肝炎新的分类是怎样的?

  根据国际工作小组1994年底在世界胃肠病大会上建议的原则,我国肝病专家在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会议上,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修改。对无论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均被划分为轻度、中重、重度3类。 ①轻度相当于原先认识的慢性迁延型或轻型慢性活动型,临床上病情较轻,生化指标仅1~2 项轻度异常。
  ②中度相当于原慢性活动型肝炎的中等病理改变者,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居于轻、重度之间。
  ③重度有明显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及便溏等,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和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临床上无门脉高压症证据,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白/球比值异常,蛋白电泳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9/L,胆红素>85 5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3项中只需一项达标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治疗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觉症状较轻,当病程往往迁延不愈,转氨酶持续增高和伴有慢性肝炎组织学的改变,部分病人经过20-30年转变为肝硬化,肝癌。因此慢性丙型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不要等闲视之,但不要紧张恐惧。要做到生活上动静结合,有规律;饮食上适量进食优质高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不宜过多吃糖及高脂肪的食物,要戒酒病配合医生给与必要的治疗:
  (1)干扰素:丙型肝炎的发病一是可能由于丙型病毒直接侵害肝细胞,二是可能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造成自身免疫性肝损害。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并能阻止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丙性肝炎的唯一较有效的药物。
  白细胞干扰素(a干扰素,天然或重组)和纤维母细胞干扰素(B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均比较肯定,表现在血清转氨酶水平的降低或正常化,丙肝抗体(抗HCV)的滴度降低,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水平的降低或消失,以及肝组织学的改善。
  干扰素的剂量至少需要每次300万-600万单位,用法每周三次或每日一次,共两周,续而以每周三次为多,也可隔日一次。疗程因大于半年。对产生干扰素抗体的患者可选用其他类型的干扰素代替。对复发的病例可在干扰素。
  (2)强力新:是甘草酸(甘草提取的主要成分),日本报道可用于治疗丙型肝炎。
  (3)熊去氧胆酸(UDCA):是一种亲水性胆汁酸,它能逆转慢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因疏水性胆汁酸滞留所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并抑制小肠吸收毒性胆汁酸。
  (4)病毒唑:是一种核苷类似物,照相报道对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有效果。但最新研究表明对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是有限的,仅对部分病人有效,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效应要小于干扰素。
  (5)干扰素和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1.干扰素+熊去氧胆酸;2.干扰素+病毒唑;3.干扰素+香菇多糖;4.干扰素+左旋咪唑。
  利他林可改善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的慢性疲劳
  在美国胃肠病学学会第56次年度科学大会上报道的新资料提示:利他林(哌醋甲酯)能改善有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的中度及重度慢性疲劳。
  在纽约医学院和Valhalla市Westchester医疗中心的David C. Wolf博士及其同事对15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一项利他林(哌醋甲酯)安全性和效药效的回顾性研究。
  其中8例患者有丙肝引起的肝硬化,4例有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2例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1例慢性丙肝患者。
  患者开始口服利他林(哌醋甲酯)10mg一次,每日二次,连续5天,再强制停药二天。
  患者允许增加服药剂量到每日2次,每次20 mg,或者减少到每日一次,每次10 mg。 治疗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
  结果表明:患者的疲劳改善状态为,27%的患者有轻度的改善,53%有中度的改善,20%有显著的改善。
  73 %的患者在对昼间小睡需求方面得到了中度或显著改善,67%的患者在做家务劳动的能力方面见到了中度或显著的改善,53 %的患者在与家人的交流方面见到了的中度或显著改善。
  1例患者把他回到全日制工作归功于利他林(哌醋甲酯)治疗。
  包括5例(33 %)患者有焦虑,3例(20 %)失眠和2例(13 %)口干。没有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提前撤出研究,在采用每周二天停药期方案的患者中也没有人发生药物依赖。一个每日服用利他林(哌醋甲酯)的患者发生了速发性抗药反应。
  Wolf博士说:他相信利他林(哌醋甲酯)可联合物理治疗和营养指导作为慢性肝病病人的疲劳治疗策略的一部分。不过,目前研究的结果尚需在随机化前瞻性试验方案中进一步证实。

药物分类

  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任何药物都不曾显示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明确而肯定的疗效,因此目前仍在进行各种试验治疗。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其治疗药物大体分三类:
  ①抗病毒药物:包括人白细胞干扰素、人体纤维细胞干扰素、人免疫干扰素、阿糖胞苷、磷酸阿糖胞、无环鸟苷、病毒唑、磷羧基甲酸、聚肌胞苷。其中以干扰素疗效较为肯定。
  ②免疫调节剂:乙肝免疫球蛋白、左旋咪唑、乙肝疫苗、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卡介苗、免疫抑制剂、胸腺肽、猪苓多糖等,其中以免疫核糖核酸较为有效。
  ③改善肝细胞功能药物:如肌苷、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促肝细胞生长素等。

用药原则

  对慢性肝炎病人来说,目前还缺乏非常有效的药物,因此有些病人“求医心切”,“有病乱求医”,一看到广告或宣传治疗肝病的药物就买来服用,这也吃,那也吃,结果花了钱却没治了病。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慢性肝炎病人选择用药应掌握以下原则:
  (1)用药不要过多过杂:很多药物都要经过肝脏解毒。用药过多过杂能增加肝脏负担,反而对肝病不利。有的病人经过长时期的中、西药物治疗,病情反而越来越重,最后停用了全部中西药,病情反而好转,一般来说,每次用药不超过2~3种,疗程不超过2~3个月,如无效则可换用其他药物,或暂停一段时间,若有效则可继续应用。
  (2)用药过程中不应忽视休息、营养等:体息和营养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俗语说“ 三分治七分养”,因为药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在保证休息、营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挥作用,忽视休息、营养,而单纯一味地进行药物治疗,就本末倒置了。
  (3)应用联苯双酯、强力宁或甘利酸等药物常可使转氨酶下降甚至正常,但并不代表疾病已经好转或痊愈,停药后常出现反跳现象,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使转氨酶降至正常后,应象应用激素一样逐渐减量,并坚持服用2~3个月甚至一年。
  (4)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用药: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明显的病人应用抗病毒药物;有免疫功能紊乱的应用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有肝细胞损伤的应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有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应用活跃微循环的药物。也可以根据辨证施治服用中药方剂,或辨证选用1~2种中成药长期服用。

饮食调理

  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高蛋白饮食要包括植物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动植物蛋白质要各半搭配。摄入蛋白质在消化后被分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然后在肝脏制造成人类最重要的肌肉和血液成分的蛋白质。人体有8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制造,一定要由外源供给。当动植物蛋白质每天各半搭配、均衡提供时,可弥补各自的不足,明显增加蛋白质的利用率。适量的植物蛋白质能抑制动物性脂肪量,减低对动脉硬化的影响,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挑食对肝病康复是不利的。
  食量要恰当
  肝病时消化功能减弱,进食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脏负担。吃饭八成饱最好,暴饮暴食对肝脏、胃肠功能都不利。
  饮食清淡
  炒菜应清淡,少放油,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戒烟戒酒。
  合理应用中药补药
  
 肝炎患者不提倡过分服用补药,正常饮食即可提供足够的营养。服用补药最好征求中医医生的意见,盲目进食补药没有益处。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不宜过高,因为蛋白质易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氨气,而氨是导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复期的病人要低糖饮食,否则易发生脂肪肝。
  肝炎及康复期患者应选用哪些食品以补充糖、脂肪和蛋白质呢?
  五谷杂粮等含淀粉类食品以及各种水果类、蜂蜜等,能供给糖,有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热量、增进肝脏的解毒功能。芝麻、花生、大豆、菜子、玉米、葵花子、椰子等食品及植物油、蛋黄、牛奶等,可为肝炎患者提供脂肪酸,补充热量,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鱼、虾、贝类,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等,可补充蛋白质的食品,它们都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补充机体代谢消耗,提供一定热量。

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经过六个月后,仍然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上腹不适。严重者消瘦、面色灰暗、黄疸等。对于临床诊断来说有以下的诊断标准:
  1.病程在半年以上,有时确急性肝炎病史或长期携带病毒史;
  2.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如反复肝炎症状发作,有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病情持久不愈;
  3.肝功能异常或反复波动,ALT大于正常值上限,蛋白系统异常,黄疸不退或有波动等;
  4.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原学检测阳性,尤其是存在病毒复制指标;
  5.肝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有不同程度改变,此为慢性肝炎最可靠的确诊依据。
  一般来说HBsAg阳性>6个月,血清HBV-DNA>10^5copies/ml并且持续或间歇的ALT/AST水平升高,则可断定为慢性肝炎。

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1)轻度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
  (2)中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增粗,有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
  (3)重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风“双层征”。

慢性肝炎病人日常注意事项

  首先慢性肝炎病人有要有乐观的情绪,正确对待疾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应生活规律。慢性肝炎病程处于静止期,肝功能稳定,即使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如肝区不适,腹胀及容易疲劳,或者长期有乙肝和/或丙肝病毒携带,一般无需绝对卧床休息,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但要避免重体力劳动),活动量因人制宜,以不觉疲劳为准。因为长期的卧床休息不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而且使肢体的肌力减弱,一旦有大的活动量,便心慌气短。此期的休息以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原则较合适。当又出现症状,肝功反复,则应以休息国主。在休息的基础上,可适当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
  坚持定期复查肝功和病毒指标,依照肝功是否正常,可每隔1~2个月复查一次,连续随访1~2年,这样可使病人本身了解自己的病情,也便于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帮助病人确定下一步的用药。用药应听从医生的医嘱,不可随意停药,更不能轻信街头游医和民间秘方,以免病情加重,耽误治疗。
  慢性病人应戒酒,因酒精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平时饮食无特别限制,原则是进食营养丰富的蛋白质,蔬菜水果等,忌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