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微创消融手术:园区一棋走活 经济全盘皆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6:24
◆园区一棋走活,则山东经济全盘皆亮。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园区自身体制机制回归、资源瓶颈凸显、科技创新不足等困扰,山东经济园区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创新园区活力与优势,继续担当起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必须走出旧有发展模式的圈囿,加快发展模式的转换与优化。
  经济园区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拥有发展的先导优势与带动优势。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加速发展,经济园区已经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产业发展最快、集约能力最强的经济板块,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创新性、集聚性、成长性、引领性”特色。
  截至目前,山东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60家,其中国家级园区15家,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8家、保税港区2家、综合保税区1家、出口加工区4家;省级开发区145家。2010年完成进出口额1038.4亿美元,占全省比重55%;利用外资实际到账50.5亿美元,占全省比重55%。截至“十一五”末,全省经济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343亿元,占全省比重46%。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8亿元,占全省比重32.7%。可以说,园区倚半壁江山之重与山东经济平分着一天秋色。
  园区一棋走活,则山东经济全盘皆亮。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园区自身体制机制回归、资源瓶颈凸显、科技创新不足等困扰,山东经济园区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创新园区活力与优势,继续担当起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必须走出旧有发展模式的圈囿,加快发展模式的转换与优化。而转换发展模式聚焦点就在于加快产业运行模式、资源利用模式、科技创新模式、环境建设模式的优势创新。

  治“重”治“老”:
  发展模式创新的要务
  园区是产业聚集区,山东重要的产业项目和加工贸易项目大多都落户在园区,因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对于园区来说尤为重要,产业模式优则园区活力增。目前山东园区的产业模式仍表现为产业结构偏重、部门偏老、效益偏低特点,尚有许多产业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省级园区尤为突出。以园区经济重镇青岛城阳为例,目前园区产业70%以上为加工制造业,而这70%之中传统制造业又占据了较大比重;再从山东省商务厅数据看,2011年1—10月,全省完成加工贸易出口额460.4亿美元,仅轮胎、运输工具、农产品、服装加工四种商品出口就达168.5亿,占了37%份额,出口增长贡献度达到98%。
  这一状况令人喜忧参半,产业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治“重”治“老”就成为园区发展模式创新的要务。治“重”的关键是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战略,大力开拓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引领山东园区产业结构向轻型化发展。重点是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比肩共进的格局;深入贯彻党的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齐鲁动漫产业基地、青岛凤凰岛影视创意城、烟台动漫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为产业支撑,培育产品创意与特色,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精品优势的转换;继续扩大和优化服务外包,集中力量发展BPO、KPO业务,抢占国际外包高端市场。治“老”的关键不仅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活跃产业增量,刷新产业层次,更重要的是优化传统产业,更新存量产业,在产业运行质量和获利能力上下大功夫,培育老产业新亮点,焕发传统产业新的生机。

  开源节流:
  转换资源利用模式
  20多年的快速发展的山东经济园区是以要素驱动和资源依赖为条件的,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占有目前近乎饱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与凸显的供需矛盾也渐成掣肘,预示着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优化资源利用模式,摆脱资源约束,就成为园区再创优势,续写辉煌的迫切任务。
  为此,山东经济园区应努力做好两篇文章。一篇是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文章:园区要合理确定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根据发展规划进行有效、有节奏开发,消除土地超前过度使用现象;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导土地向立体化、高层化方向发展,使得土地使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完善土地使用评价体系,坚持供地量与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益、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挂钩,严格约束土地浪费与闲置行为。
  另一篇是资源节约降耗文章:园区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要在调整结构的同时力抓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降低单位产出消耗率,推行和普及低碳生产,从技术上问资源要效率;创新计量手段,提高能耗数据精细化管理水平,由经验降耗向科学降耗转变,严把资源浪费的关卡,从管理上问资源要效率;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构建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网络体系,从产业上问资源要效率。

  科技兴园:
  完善科技创新模式
  科技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园区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因此,转换科技创新模式,是园区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轨,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力。
  从目前来看,经济园区是山东经济的增长亮点和增长极,而科技创新始终是这一亮点和增长极的动力来源。依靠科技进步和关键技术自主化,提高园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更具实力的创新型园区已经成为山东经济园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和的自觉行为。科技投入、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数量等创新性成果不断展现。据山东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数据,目前山东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359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2234.2亿元,占全省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37.1%;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博士后工作站47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1家;形成了一批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园区已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完善科技创新模式重在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园区科技研发中心、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孵化器与加速器等创新平台,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为创新提供开放型、先进性和共享性的技术支持服务。二是创新主体建设。实行政策与技术投入倾斜,重点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强其自主创新带动能力与示范效应。三是创新人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决定性要素。人才建设重在强化人才强区战略的坚定性、政策引智的灵活性、平台引智的适应性、环境引智的优越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人才信息的通畅性,以此保障人才进的来,留得住,用得好,增强创新人才的充盈性和人才效能的最大化。四是创新互动机制建设。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园区企业联合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国外研发机构开展协同攻关,鼓励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利用境外智力资源,开展跨国研发,吸引更广泛的科技创新资源落户园区,保障最新科技成果在园区内转化。

  突出双承载:
  优化环境建设模式
  环境问题是体现发展模式的优化度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是转换园区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生态与经济的互动效应日趋被瞩目,打造生态优势也成为园区致力于发展的目标任务。例如青岛开发区的“绿岛计划”与“蓝岛计划”、枣庄开发区的生态环保型最佳投资园区发展目标,等等,无不彰显了生态意识的深入和投资环境模式的创新。
  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优化环境建设模式需要着重抓好的工作一是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生态经济双赢原则,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二是强化生态环保综合治理,做好园区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和环境发展规划,并严格环保与生态化发展考评标准和奖惩手段。三是引导园区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进行产业生态化改造,使得园区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三高一低”项目说“不”,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发展。尤其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中的园区,应发挥生态环境建设的表率作用,借助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效率打造清洁绿色、宜工宜居的模板园区。五是积极开展国际生态环保合作,将园区建设成山东的经济高地、生态净地,为园区发展构筑起更具魅力的环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