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语言教学:关于中日战争两国军事战略的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52:01

     日本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是相当笨拙的。
    看一下1939年后双方军事态势图:日军分布在一个极其广阔的地域,没有一条完整的战线,双方战线犬牙交错,互为包围。对于进攻的一方来说就意味着要以极多的兵力来承担守备,难以集中兵力来完成战略性攻势,且非常容易在战术上陷入被动。这对于一个资源并不丰厚的国家来说是一场噩梦
    事实上这一态势与美国在越南的情况非常相似:调进越南的美国大兵曾比上朝鲜战场的还要多,却大多数都在负责守备任务,以世界第一强国而仍被拖得丧失取胜信心。造成日本军事战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缺乏深远的战略设想。日本一直有独吞中国的野心,但其大战略是逐步蚕食,而非鲸吞。打一个地方,扶植一个伪政权,迫使中国中央政府承认既成事实;再施故技,再得一块,依次类推。因此其军事统帅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一举攻击占领半个中国的决心与准备。其蚕食战略在七七事变以前一再得手,想不到七七后中国居然决心与其大战一场,发起淞沪战役,日军虽然苦战3个多月,占领南京,但中国政府不再愿意妥协。进入日方并未精心准备的全面战争。日本只得逐次增兵,犯下兵家最忌的大错。
    2、迷信主力会战。日本军队深受德国军事学说的影响,迷信一战定乾坤。处心积虑要一举歼灭中国军队主力,迫使中国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可是它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一战定乾坤往往只适用于没有战略纵深、国家本身分崩离析的中小型国家。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奏效的。另外中国内地地形复杂,交通条件恶劣,兵力调动困难,尤其是中国早在战前就决心以土地换时间,预定了避免决定性会战的战略。日军牺牲稳固战线的利益,长途迂回,结果是一再扑空,而僵硬的“只进不退”的武士道传统(日军语中无撤退一词,而是叫做“转进”),又迫使日军极不愿主动放弃已得到的地域,结果导致兵力分散在一条条道路上,反而丧失战略利益
    3、迁就外交及经济需要。日本在七七、八一三后一直没有向中国宣战,一方面是理亏,更重要的是一旦宣战,欧美国家肯定会宣布中立,停止输出日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如美国的废铁、机械,英荷东南亚的石油),所以一直宣称是“事变”导致的武装冲突,而实际上却是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同样,中国为了得到欧美的援助,也只能忍辱不正式宣战。不过中国这样做却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战略优势:日本无法以战争为由实行海上封锁、禁运、拿捕,只能由陆军逐次占领中国各沿海港口,大大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对于日本集中兵力举行主力会战的军事战略企图无异于雪上加霜。而这些在中国各港口的驻军在战略态势上往往又处在中国军队的包围之中,还需要消耗更多的兵力来守备。
    4、缺乏对付游击战的准备与手段。游击战早就出现,但直到在20世纪中叶以前,反游击战几乎从未被军事学家注意。日军分散的部署和突击,自然造成大量的中国地方政府和军队在其侧背面保存下来,成为从事游击战的基础。日军对此开始是不重视,以后仍然缺乏对付手段,只能临时抽调军队进行扫荡战,没有实力、也没有时间来进行扫荡后的进一步清剿和巩固。导致各占领区只是孤立的据点,没有绵密的区域,非但不能“以战养战”,反而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拖累其大战略的实现。
    以上这些原因大多是根本性的,实际上1939年日本陆军已经意识到无法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只好以更大冒险——向英美开战,寄希望于把英美打败后迫使中国政府投降——来保证已有的冒险成果。这种赌博自然是以赌资低下的一方彻底失败而告终。
    中国方面在这场战争中所采取的军事战略也可以说是错误百出,非但没有能够利用日本方面的战略错误,反而使自己丧失战略主动权,成为二次大战中最惨烈的胜利者。
    一、战略准备极其浮浅。与日本一旦开战就要进行持久战,这一战略方针是很早就已经提出的,也经过统帅部的认可,但是中国方面几乎没有做任何持久战的军事准备:没有建立兵役动员体制。直到战争进行到第2年,消耗了几乎原有的大半志愿兵后才开始慌张实行义务兵役制度。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普通百姓不当兵的历史,要百姓突然接受兵役征发,简直是晴天霹雳。而前线士兵大量消耗,急需增援,结果只好“抓壮丁”,累计抓了1400万人,送到前线的只有500万,有900万人居然就“人间蒸发”。即使到了前线的士兵质量也远远比不上原来的志愿兵,这是1939年后难以遂行进攻战役计划的重要原因。没有建立自主军火工业体制。陪都突然成为军火工业中心,但就连步枪都难以保障供应。弹药生产不足,尤其缺乏重型火器。没有交通设施的整顿。这使得日军难以深入,也使自己军队无法顺利调动,军用物资的运输极其困难。没有任何长久抗战的战略计划。除了一个短期的京沪保卫计划外,在日军全面进攻情况下没有一个应付的全面计划,退到哪里是哪里。
    二、消极至极的作战态度。战争开始后,一切都是急就章,跟着日军的行动而行动,几乎没有一次是成功的调动日军。虽然日军的部署极其分散,但是在日军侧后方的中国军队对日作战消极至极,几乎从来没有能够主动配合正面战场夹击日军,甚至眼睁睁看着日军拆东墙补西墙的机动兵力向正面战线进攻。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中国军队互相之间的作战规模远远超过对日军作战规模,成千上万的军队越过日军交通线去攻击本国军队,实在是近代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三、战略迁就于外交。和日本一样,中国政府也不宣战,只是为了获得外援。上海的战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给外国人看,为了靠不住的这个目的,居然会放弃原来的战略计划,不主动退到锡澄国防线。导致被日军包抄后路,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当英美参战后,又尽遣主力为盟军守缅甸,导致再一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