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老师与女童:陈红源:宁州民间文化的活字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7:32
陈红源:宁州民间文化的活字典

http://www.yuxinews.com 2012-02-06 09:49:48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杨雪  李冉  文/图)自称“山里人”的陈红源,20多年来在宁州的土地上奔走跋涉,以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朴实坚韧,凭借着对民间文学的深厚感情和执着,他走村串寨、访贤问达,将其耳闻目睹、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编撰为20多万字的《宁州民间文学》一书,涵盖民间传说故事、民歌、风情习俗178篇及谚语、歇后语211条,是华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本难得的文集。

  从1984年参加工作,陈红源就一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宁州街道办事处有27个村委会(社区)、197个村,身为宁州街道办文化站副站长,陈红源走遍了宁州的山山水水。自小在农村长大,他说自己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进入县里充当小有作为的文化角色或是编撰一本乡土文化书籍。他只想把自己从小养成的能吃苦、会坚强、善处友、慎做事、诚做人的性格,用到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基层文化人。

  陈红源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常去离城不远的吗达村,骑自行车二十多分钟就到了。这是一个彝族俚苏支系的村子,村里有一位叫丁丁的残疾老人,老人不太会说汉话,但却很会讲故事,也会唱民歌、调子及弹弦子。每次去,陈红源都要呆上几天,为的就是听老人讲故事、唱歌。一杯酒、一支烟,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在听了这位老人太多的故事后,陈红源想把这些故事都记录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听到这些美妙的故事。

  丁丁老人只是为陈红源讲故事的民间艺人中的一位,他们生活在农村,多数都是年老的艺人,没文化、不识字,但通过他们的口传心授,那些民歌、传说、谚语、歇后语如山间清流,流淌在文化贫瘠的山村,与当地人的劳动生活融为一体,滋养着山乡人的精神世界。

  “我常带着简单的行囊无数次地沿着陡峭崎岖的小路走进有炊烟升起的山村小寨,去寻找走访那些等待我已久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天长地久,我与质朴善良、热情开朗、情感丰富、能说会唱的传承人结下了情缘,与他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口述文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陈红源深情地讲述着。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那些美好的记忆,已沉淀为这位中年人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

  工作中,陈红源碰到过很多遗憾的事。在右所小营,有一位叫董家鼐的老人,对地方文化历史非常了解,陈红源认识老人才一个星期,还没来得及去找老人聊天,老人就去世了,老人一肚子的故事也随之被带走了。再就是,听说普家营有一块武进士古匾,陈红源本想去拓一下这块匾,没想到去晚了一步,被偷了。这事呀,让陈红源心疼了好久。“从那以后,只要有信息,我就不耽误,不论路好不好走,第一时间就赶过去。我心灵深处随时眷恋着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那份情、那份爱、那份深藏在他们内心的原始文化。为了让这些散落在他们心底的文化不被遗失,让其延续生命,把美丽献给大众,我不辱使命、责任如山。”

  昔日的耕耘,终成文集。陈红源把这些深情的话全写进了《宁州民间文学》一书的跋里,使广大读者有机会读到这位七尺男儿内心最柔软的东西。陈红源知道成书不易,他说:知者,视其为宝;不知者,视其为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之文化、官之文化、家国之文化乃至世界之文化也!书中的内容可以让人们熟悉民情、认识当地文史、通晓古今、启迪后人。书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民间艺人们讲述演唱的,现在有的老艺人已不在人世,随着他们的离世,一些地方文化也被带走了。在整理过程中,他力求忠于原意,避免失真,留给后人世代传颂。

  执着于民间文化事业,扎根在故乡的土壤,陈红源的工作就像四季耕作的庄稼,发芽、开花、结果;再发芽、开花、结果,四季轮回、丰收在望,又播下希望的种子,永远不会有“农闲”的时候。

  多年来,经陈红源抢救搜集拓印的各类文物达数百件。在这些文物中,他科学地把它们分为历史文化名人、传统名胜、古街道、名人故居、塔庙宗祠、传统民居、碑刻匾额、桥梁古井、名木古树、文献资料十大类,对研究华宁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重要线索。他先后参与编撰出版了《中国泉乡华宁》、《泉乡神韵》、《泉乡妙境》、《人文宁州》等文化书籍。为抢救、宣传民族民间文化和唤醒全民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忙完了民间文学专著,陈红源又开始收集、整理华宁县境内的碑刻匾文。散布在华宁县境内的碑刻匾文,或立于寺庙、宗祠,或藏于私人家中,或裸露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雨打。这其中有诗碑、墓志、纪事碑文,展示的是华宁文化的另一种存留与积淀,为人们认识华宁的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见证。陈红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能一次次去拓片,并进行整理研究。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做总比不做强。陈红源把收集拓下的碑文一一展示给记者看,200多份拓片,每一份都是沉甸甸的历史,以史为鉴,更有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潜在功能。

  有人说,陈红源豪情似火,他尽己所能做的事,是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泉乡文化。他也曾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但陈红源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爱养育华宁人民并供之繁衍生息的潭泉和土壤,更爱这片带有神奇色彩的土地”。

  编辑: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