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oud备份导出到电脑:郑钦安论潜阳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0:30:57

郑钦安论潜阳丹: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郑钦安论封髓丹: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本人认为,郑钦安之潜阳丹如同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丹溪之大补阴丸,是火神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张存悌。

“  吴佩衡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pasgaelle  ,中文名:周思)

 

原方:附子八钱(24g)龟板二钱(6g)砂仁一两(30g)黄柏一两(30g)甘草三钱(9g)

吴荣祖老师改进方:附子100g肉桂15g细辛6g制龟板15g龙骨20g牡蛎20g紫石英30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焦黄柏4-9g砂仁10g甘草6g

功效:补少火、伏虚火(在扶阳的基础上引火归原)

主治:虚火上冲(虚阳外越)诸症。

方义:

附子:补火扶阳

砂仁:纳气归肾

龟板:通阴助阳

甘草:厚土伏火

黄柏:调和水火

肉桂:“凡虚火上浮,有引火归元之效”(吴佩衡)

细辛:“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吴佩衡)

龙骨牡蛎:“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

骨碎补:“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本草求真》。《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 

紫石英:效专温摄、降冲纳气(朱良春),祝味菊以之配附子为温潜法。

炒白术:补土伏火。郑钦安以甘草伏火,吴荣祖老师加用炒白术,立意更周详。

全方功效,笔者赅之为:“补少火、伏虚火”,泛治一切慢性虚火之证。

该方为吴氏一门最为赏用,是吴氏最常用的一个扶阳方剂。张存悌教授也盛赞其为“火神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笔者将其称为“钦安第一方”也不为过。

 

应用要点:

1、慢性虚火,区别于白通汤主治之阳虚欲脱(戴阳证、格阳证)。突出“慢性”。

2、阳虚是本,虚火是标。附子为君,必不可少。“四逆汤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吴荣祖《扶阳论坛》P110)——换句话说“附子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

 

附吴佩衡前辈医案二则,以示临床运用潜阳封髓丹之规矩:

1、虚 火 牙 痛

孙鬃,男,三十八岁,某厂干部。始因受寒感冒,服银翘散一剂,夜晚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持续不休,终夜眼不交睫,其势难忍。次日,牙龈亦肿痛,齿根浮动,龈满齿长,不能咬合。冷、热水饮入口,浸及齿冠,其痛尤剧。

近日水米不进,时时呻吟。察其脉,虚数无力,舌尖色红,舌苔薄白而润,根部稍黄。右下牙龈赤肿,未见龋洞。此系表寒而误服清凉之剂,寒邪不散,凝滞经络,里阳受伤,相火不潜,虚火上浮所致。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源,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克 炙龟板9克 肉桂9克(研末,泡水兑入) 砂仁9克

细辛5克 黄柏9克 白芷9克 露蜂房6克 生姜12克

甘草9克

上方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已能寐。继服二次则疼痛渐止。二剂尽,牙龈肿胀及疼痛全然消散而愈。

 

2、牙龈 出 血

王鬃,男,年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

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

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予血脉之外。

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西砂仁20克(研)炮黑姜26克上肉桂10克(研末,

泡水兑入) 焦黄柏6克 炙甘草10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证全瘳。

按:附子、肉桂温朴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