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望溪公园:中美孩子创新能力差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4:33:53
中国人把哲学变成了教条,把美学变成了山寨工艺产品,越是这种对赚快钱的谋求,越造成市场价值的溃败。

  在好莱坞电影制作区有不少小咖啡店,这里总能找到几个电影界的明星,而最能说会道的当属剧作家。

  有一次我和一位剧作家辩论过关于中国电影问题。这位作家坦然地说,亚洲人思维能力如果没有经过西方式的训练,不够严谨,也不够精细,更缺少信仰高度,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有什么样的人民素质就有怎样的电影”。我本想用张艺谋作为反驳例子,但一想到《金陵十三钗》便不好意思开口了。最后,这位作家让我去看看一处好莱坞艺术设计学校,体会一下美国人是如何学习艺术的。

  美国人对艺术创作的心态,那是一股与外星人比高低的劲头,和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很不一样。这种心态是从小养成的,更确切地说是被不断的创新作品熏陶出来的。像《阿凡达》那样精美的制作工艺和想象力本身就是人类极限的挑战,这代表着人类对美感的挖掘和超越,并将这个能力扩展到每个人的思维之中。这个推进过程的出发点就在于对少年儿童的审美教育,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自然而然地汇入这种好莱坞文明精神之中。

  好莱坞文明是一种享受美好生活的哲学,同时也是对现实批判的思想方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们自我表达的超凡能力和自由精神。相比之下,中国教育体制中如今几乎很难在正式课业中发现美学教育内容,仅有的美术课也不过成了赚钱的形式和套路,其结果只会让学员们厌恶这种僵硬教条。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两所非常著名的美术学院,一个是以卡通制作闻明世界的加州艺术学院,另一所是全球最著名的工业产品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中心学院。这两个学院和传统的贵族学院不同,因为他们从设备到学生都是世界时髦领先者,甚至连附近著名的加州理工也感到某种新潮流的压力。这两所学院学生不超过五百人,但毕业出来却都是全球影视业和设计界的新鲜血液人物,可谓是艺术界中的贵族一类。我十分好奇这些学生为何有如此高深的构思能力和技巧程度,更惊叹这些人为何有支付每年数万美金的动力,于是我找到了一位名叫Tony的中国血统美国设计家看个明白。

  Tony在艺术设计中心学院当过十二年的教师,如今自办专科学校,他的特长就是工艺模型制作,一步步引导学生,不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从对简单形体的理解到空间幻觉创作,一点一滴地培育起创新制作能力。他告诉我很重要的一点:“创新能力和艺术感受力并非到了高中才开始,必须从小就引导孩子体验和挖掘身边的和自身的美感,在他们头脑里形成一种美丽璀璨的未来人生画面,同时也不失去对黑暗的警觉和弱者的怜悯”,如果中国儿童缺少这种从小播下的种子,那么我们也就不能责怪我们未来的导演拍不出好电影了。Tony说出一句心里话:“中国导演李安之所以能拍出和美国名导演一样的好电影,因为他已经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之后才重新拍中国题材”。电影艺术制作并没有国别之分,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阿凡达》,到了他们手中便成了杰作。如何让美国文化教育的活力模式移植到中国近年来成了热门话题,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对此思索不已。

  然而,对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前景Tony并不乐观,认为难点在于思维方式很难扭转。有位日本动漫画家是这样评论中国动漫的:“这些动漫不是在讲一个美丽动人故事,而是把成年人教条强加给孩子”。按他的说法,美学教育让人学会体验和挖掘现实事物的美丽本质,如果人们放弃了美学,这个世界就会显得太丑陋。看看中国那些油画制作生产线就知道中国美学教育的失败了。中国人把哲学变成了教条,把美学变成了山寨工艺产品,把建筑设计变成了房价标准,一切艺术都成了混“饭”过程。然而,越是这种对赚快钱的谋求,越造成市场价值的溃败---每年中国有一半新拍摄的电影因为品质太差根本无法上市面见观众。

  在Tony所开办的艺术学校里有个特别的东西,那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亲手制作自己所画的图纸设计,让他们体验每个工序,让每个工序都环环相扣,发挥出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常听到有人说“我们正在接近国外制作水平”,而Tony只说:“如果不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艺术毕业生,那么他们就无法把原来占有岗位的艺术家挤走抢到工作机会”。的确,像迪斯尼这类艺术创作公司每年都进行末端淘汰10%的创作人员,一个不能不断超越自己的人都无立足之地,一个无法超越行业最高水平的人就无前途可言,这就是好莱坞式的生存方式。如果说中国孩子功课太多,那么这些美国孩子都功课少吗?当然,关键要看把精力放在那里。如果说中国孩子们输在了起点,还不如说美国孩子赢在了创新精神。
      要做大国得有特别好的教育,要做超级大国得有特别先进的教育体系,孩子是未来,也是我们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