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峰演过哪些电视剧:《千里江山图》“静养”2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52:27

千里江山图


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对于易损的国宝应该“静养”,还是开卷,争议颇多
在中国传世名画中,《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显然不是最高的。无论是《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还是《五牛图》、《步辇图》,似乎都比它更让民众耳熟能详。
但却无人因此否认这幅北宋山水画杰出的艺术价值。在其近12米的长卷中,连绵群山与浩淼江湖一一展现,既气势雄丽,又严谨细腻。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画面易损之故,这件国宝已有20多年深藏于故宫,未与公众见面。将来是任其继续“静养”,还是开卷共赏?各方专家的意见大相径庭。
青绿山水色彩富丽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画卷之上,描绘了峰峦叠嶂、江河湖水、野渡渔船、亭台村舍以及捕鱼、游玩、行旅等人物活动。画家笔法精密,虽景物繁多,点画晕染一丝不苟。
尤其令人叹惋的是,据卷后权臣蔡京题跋可知,该画出自年仅18岁的王希孟之手。他是北宋画院学生,绘画方面曾得到宋徽宗赵佶亲自指点。史料载,此画完成不久,王希孟即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千里江山图》的画面色彩爽朗富丽。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更是质感凝重,艳而不俗。
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新曾不只一次见过《千里江山图》真迹,并赞其为“无价之宝”。在与《世界新闻报》记者谈论对此画的观感时,他首先提及的便是它漂亮的画面颜色。《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表现力,由此可见一斑。
只要开卷就会受损
据杨新介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曾经公开展出过两次。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到现在,已经又是20多年未与公众见面了。
不只是普通观众与这幅名画“缘悭一面”,就是故宫的专家们,见到该画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
上世纪80年代末,人民美术出版社等5家专业出版社合作出版60卷的《中国美术全集》。《千里江山图》被收入到宋代绘画部分。为了拍摄图片,该画曾开卷。这也是迄今为止《千里江山图》最后一次被拍摄。
什么原因导致了《千里江山图》如此“深藏不露”?故宫专家都表示,极易剥落的画面颜料是其中关键。由于《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很多矿物质的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
杨新说,故宫专家们曾就如何修裱《千里江山图》进行讨论,想解决颜色脱落的问题,但从目前来看,重新修裱还没有把握。
另外,一些专家也坦承,现在的装裱技术实际上没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别在古画修复上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千里江山图》在这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修裱,便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对于开卷就会受损的《千里江山图》,首要任务就是保护。
应否开卷意见不一
虽然故宫的有关专家并未排除将来条件成熟之时,《千里江山图》开卷的可能,但对于该画20多年不曾展出的事实,许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了惋惜之意。
近来,还有一位国内美术评论家撰文呼吁,希望这幅名作近期就能够打开一次,以供研究、学习之用。他认为,虽然打开会损坏画作,但绘画作品的价值就是供人欣赏,完全不打开更没有价值,研究工作也没办法进行。而且,即使这幅画一直不打开,最后仍然要毁坏,“只是晚坏几年而已”,所以“与其藏坏不如看坏”。
对此,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研究员王先生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对这些历史久远、状况不佳的艺术珍品,保护仍是第一位的,目前的高清晰摄影和出版物基本上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例如,《中国美术全集》和《中国绘画全集》就都收录了《千里江山图》。所以,不存在看不到原件就无法研究的问题。
此外,王先生还提到,研究也有多种角度和不同层次,在现代科技条件能将此作品的信息完整而清晰展示的前提下,有些方面的研究并不一定要看原件,除非是为鉴定等特定需要。但像《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国宝,它已经由前辈鉴定大家们进行过仔细鉴定,并得出了肯定的、经得起推敲的结论。因此,对于这些比较脆弱的书画文物,还是尽量少开卷,有利于延长其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