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新人: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杭州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6:39
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访市政协委员、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2012-02-06

  走近委员

  记者 孙钥

  

  褚树青,温和而儒雅。

  他不上微博,却在微博上红了一整年。

  2011年1月有一条微博这样写——

  “据说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几天之内,短短123个字,却被转发了近1.6万次。杭州图书馆及馆长禇树青被火爆围观,后者还被获得“最感人馆长”等盛赞。

  孙钥:褚馆长,后来据说有媒体求证过,这并非您当时的原话?

  褚树青:这句话两年前就被报道过,是经记者提炼升华后的表述。我的原话是,如果读者不愿与乞丐一同阅览,可以换一个位置或阅览区域。

  在我们图书馆,自2003年开始推行免证阅览的开放制度以来,有衣衫不整者入馆,这是常态现象。首先,我无法从外表,或衣衫是否整齐来断定他是拾荒者或是精英学者。我就见过,衣服穿着邋里邋遢的,一口流利的英语,想不佩服都不行。

  其次,保障每一个公民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任何人在享受图书馆服务上都是平等的,在这一层面上,不能拒绝任何人享受图书馆服务,这只是我们的本分工作,也是职责所在。公共图书馆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应有人文情怀,因为它是一个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

  所以,突然有那么多人关注,我第一反应是很惊讶,“这个怎么能算是新闻”?

  孙钥:杭州图书馆在国内首推免证阅览制度,遇到哪些难处?

  褚树青:以前,公共场所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衣衫不整者不得入内”,图书馆同样如此,在入馆须知中,对文明着装提出要求,将部分衣衫褴褛者挡在图书馆外。2003年,我们几经酝酿,尝试推出了免证阅览制度,取消了读者进馆阅览的门槛,大门同时也向乞丐、拾荒者等群体敞开。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称,“公共图书馆是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是透过人们的心灵促进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力量”。它有两个精神组成,一是“广覆盖”,一是“人均共享”。

  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很大的使命,就是向所有人开放。

  还有一个概念是,图书馆是自学历教育之外的唯一的社会教育机构。如此一来,学者、白领和精英的知识获取和终身学习,不在乎一定要到图书馆里来进行。可越是底层人群、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越需要到图书馆来获取知识,他们更需要这个舞台。

  因此,在公共图书馆中,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等和普通读者一样,没有分别,更不应视其为另类。

  杭州图书馆在最初推行免证阅览制度时,也曾面临过一些质疑,有少数读者提出意见,说有些人身上有味道,或行为举止让人不习惯等,但随着观念的逐渐开放,社会对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关注和包容度逐渐提高,这一举措如今已被广泛认可。

  孙钥:杭州地区在国内较早地实现了通借通还的“一证通”服务,方便读者。这项服务,最近有什么新进展?

  褚树青:2006年6月1日,在杭州图书馆的倡导下,杭州市及其所属7个县市的15家图书馆联合签署“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杭州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公共、免费、无障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城市。

  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拨回6年。我了解过,整个杭州城区内,除了一个杭州图书馆,再没有一家。区、县(市)图书馆购书经费,最高是13万/年,最低只有4万/年。没有新书,更别提数字资源了。

  而当时杭州图书馆还在浣纱路,馆内场所有限,一面抱怨没有新书,一面还在抱怨即便新买了书,也没有地方放。

  当时签这个公约,就是既要提倡向全社会提供平等、免费、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又要实现资源共享,城乡一体,提升杭州地区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

  书籍、数字资源和计算机数据库,都进行统一管理,织成一张网。

  公约并非杭图首创,而是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共同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其中提到公共图书馆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各项服务须对所有成员开放,确保那些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务的少数群体也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各种服务。

  最新进展是,在杭州地区一些社区、乡村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在杭州已建立以杭图为中心馆,区县市馆为总馆,乡镇(街道)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室为亚分馆的公共图书服务网络,方便市民就近借阅。

  孙钥:这是不是意味着,即便我在杭州地区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借到杭州图书馆的图书?

  褚树青:对。杭州地区真正实现了通借通还的“一证通”服务。这个公共图书服务网络实现的是物理意义上图书馆的四级覆盖,数字图书馆的全覆盖。

  孙钥: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诗人博尔赫斯说过,“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请问褚馆长,您心中的图书馆是什么样?

  褚树青:被誉为“印度图书馆学之父”的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过,“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有机体。”我与杭州图书馆相伴三十年,图书馆如何发展,是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一个文化论坛,在现场被文化馆馆长们“围攻”。他们质疑,你提出“第三文化空间”,几乎把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东西,读的、看的、演的、玩的……都囊括进图书馆了,那我们还有空间吗?

  我说,《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图书馆要向人们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有支持口述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播的使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将图书馆定位于综合文化体。

  “第三文化空间”这个提法,从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而来。他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家庭居所,第二空间是工作单位。二者之外的公共空间如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公园等等是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更加自由、平等,能够抛开功利目的,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畅快交流。

  第三空间在一座城市里发展得丰不丰富,活不活跃,直接决定这个城市的品位,也是城市活力的具体体现。

  2009年,国际图书馆界郑重提出了一个命题:“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

  我个人观点,“第三空间”这个概念对于图书馆而言过于宽泛,也不能反映图书馆的文化特质,所以加了一个前缀“文化”。我想,杭州图书馆的目标,正是打造一个集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于一体的“第三文化空间”,要让图书馆成为市民除家庭、单位以外最想去的地方。

  因此,杭图开始从单一图书借阅向多元化文化服务转变,功能日益宽广和精深:除图书推荐,举办讲座、展览,音乐欣赏,影视播放之外,还组建艺术团队,组织公益演出,进而支持帮助读者自己组合、自办活动。

  这样,图书馆就绝对不会消亡。

  孙钥:是的。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存在还是消亡,争论不休。

  褚树青:我不用电子阅览器阅读,但是非常支持。

  我前面提到,图书馆不是一个仅仅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的场所,而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能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和多元化的服务。在数字化时代海量信息汹涌的环境下,一切现代化手段,都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载体,图书馆也将行使新的重要职能,即整合信息使其有序化,以方便读者获取,并利用专业知识引领读者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具体说来,物理意义上的图书馆,最终将是一座全媒体图书馆。它从最传统的到馆服务到推送服务,从购买服务到图书馆针对读者不同需求,制作编辑服务,从单一的借阅服务到通过专业的海量信息检索实现咨询服务。

  数字化技术将给图书馆带来新的生机,拓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就像电子阅读,将来的图书馆将有无数USB接口,将馆内购买的电子图书,无偿为读者提供下载服务。

  将这些概念性的东西,付诸实践,这是我将为之努力的事情。

  本专版由市政协办公厅

  与杭州日报联办

  第1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