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猩红见证者的珍藏:一位基层新闻人的生命绽放——追记广西大新县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8:46:01

一位基层新闻人的生命绽放

——追记广西大新县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

本报记者 郑盛丰 庞革平 谢建伟 谢振华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07日   01 版)  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30日。

  那个总在为挖掘报道家乡建设成就和身边感人事迹而不倦奔走的身躯,终于有时间躺下歇息了,永远地歇息了!

  广西大新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宣传文化工作者、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因积劳成疾,罹患肝癌,永远地离开了他视同生命的新闻宣传事业和无限眷爱的父老乡亲。

  49岁,基层职业新闻生涯13年。在农曾伟的生命轨迹中,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壮举,听不到气势如虹的豪言,只有默默奉献,只有甘为人梯,只有使命担当。

  

  生命的绝唱:“新闻宣传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愿为它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山里人》·农曾伟  

  “我还能活多久?”2011年4月28日,在县里组织的体检中,农曾伟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并已扩散至肺部。

  “啥都别想,回家安心养病吧。”医生的安慰含着无奈。

  回忆起获悉噩耗的那一刻,农曾伟的妻子潘彩莲难忍伤悲。“像晴天响雷,我们在医院走廊上呆呆地站了好久。是他先镇定下来,把化验单放进口袋,帮我擦干眼泪,说:‘没事的,你先去送你的报纸,我去一下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这个以新闻为业的壮家汉子,一个人静静地呆坐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沉思良久,他打开电脑,点击《今日大新》的稿件,编审、修改、校对……

  《今日大新》是一份由大新县委、县政府主办,内部赠送的每周两期的“报纸”,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与群众诉求的重要平台。农曾伟从小学教师到镇党委秘书再到县报编辑记者,一路走来,成为这份内部小报的总编。

  “不工作,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妻子劝他先不要上班,在家休息,农曾伟却回给妻子这句话。像往常一样,他依然早出晚归,编稿、采访、布置工作……微笑还是那么真诚,笑声还是那么爽朗。在恶魔侵身之际,农曾伟展现给同事的,依然是乐观的姿容。

  2011年6月初,部分新上任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到各乡镇调研,农曾伟随团2天走了12个乡镇,将调研信息及时报道出来。深夜回到家时,只有妻子才能看得到他因疼痛汗如雨注的情景。     

  9月上旬,大新县召开两会,本应全休的农曾伟,带着妻子夜间煎好的中药汤,率队参加两会报道。在场的大新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梁双萍大惑不解:他早就该全休甚至到首府南宁的大医院去住院治疗啊,怎么还在拍照,这不是玩命吗?

  政协大会闭幕那天,会议一直开到中午12点多。这几个小时,对与死神抗衡体力极度衰弱的农曾伟而言,每分每秒无疑都是艰难的搏击。回到办公室把照片拷到电脑后,释去重负的农曾伟便虚脱在办公桌上。

  大新县新闻中心珍藏着的一期报纸大样,是农曾伟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见证。这是农曾伟生前修改审定的最后一期《今日大新》大样,上面用红笔改正的大大小小13处错误,是农曾伟审改大样的最后遗笔。

  “版样是9月27日要付印的,考虑到他身体已极度虚弱,又经我们反复修改,便决定不送他看了。”同事黄艳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泣不成声,“谁知道,9月26日10点多,农哥在女儿的搀扶下,强撑着病体爬上三楼的办公室,说不看看这期大样,心里不踏实。”

  9月28日晚,农曾伟开始大量吐血和便血。

  29日凌晨3点,吐血便血不止的农曾伟,被妻子和亲戚“强行”送进医院。

  9月30日下午4时16分,农曾伟的心脏停止搏动。

  从发现病情到离开人世的150多个日夜里,农曾伟把“死亡通知单”藏在身上,一直在工作中燃烧着生命。正如他在获奖诗作《心系大山》中所写:“做一棵树,根植于这片红土,把我的生命,打磨得金光四射!”

  不息地奔走:“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我曾以沾满泥土的诗章,为乡亲们唱过颂歌。颂扬他们水一样温柔缠绵,山一样朴实憨厚以及对土地的那份虔诚和热望……”——《山里的土地》·农曾伟

  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曾伟,笔名“山子”。去年11月25日,我们循着“山子”足迹,走进了农曾伟的老家——除了大山还是大山的大新县五山乡。

  在村中一棵大榕树下,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忆念着农曾伟:不远处那排房子是农曾伟中专毕业后任教的乡村小学,小学的篮球场是农曾伟用他任教2年省下的收入因陋就简建起来的;方便耕种的田间骨干路是他四处筹钱建造的;半山腰给全村供饮用水的蓄水工程是他找来资金发动村民投工兴建的。与周围的新楼群比起来,村中显得最破旧的,就是农曾伟家里被风雨侵蚀了50多年的用泥巴稻草糊起来的老房子。

  就从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中,走出来一位被誉为全县新闻界第一支笔的农曾伟。由于热爱和勤奋,农曾伟不但在新闻写作上备受称颂,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写作和摄影方面也成就斐然,他因此被推举为大新县作协主席。     

  1999年,农曾伟凭借出色的新闻和文学才华,实现了梦中的期盼,到刚创办的大新县《黑水河报》当编辑。从此,他开始了职业新闻文化人的历程。几年后,《黑水河报》停办,县里成立新闻中心,在短暂转办一段内部期刊《大新工作》后,2004年改为编辑出版内部赠阅的《今日大新》。由此,写稿、审稿、改稿,培养通讯员,便成了农曾伟生命的基本色调。

  新成立的新闻中心人手少,任务多,农曾伟便领导、编辑、记者“三副重担一肩挑”,工作量比以往大了几倍。从2004年3月至2011年9月,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负责《今日大新》稿件的组织、编审和排版,先后共编印了400多期。

  为把《今日大新》办到读者心坎里,农曾伟认定:“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农曾伟每年“深入”采访都超过200天,用同事的话说,他几乎天天都在“走转改”。他既有鲜活的新闻素材,也有宝贵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升华。

  农曾伟永不满足地“深入”,常让他有独到的发现。2010年8月的一天,他听到一个线索:宝圩乡山弄里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金花茶被盗挖盗采。农曾伟立即约上县电视台的一位同行赶往宝圩乡,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翻山越岭赶往路途崎岖人迹罕至的板六村山弄现场,面对3000多亩金花茶,看到很多被盗采得几近光秃的残茶,满地废弃的塑料袋,农曾伟痛心不已。

  “回去马上写个稿子,一定要保护好这片金花茶!”尽管早出晚归劳顿一天,回到办公室,农曾伟立刻伏案写作,一篇题为《救救金花茶》通讯,很快刊发在《今日大新》,引起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宝圩乡党委书记、乡长,进村入户做工作,有效地保住了这片国宝金花茶。

  布满日程的采访,永无休止地写作,使农曾伟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午夜甚至凌晨两三点。时间久了,出入县委县府大院的人们都已懂得:只要位于三楼的新闻中心办公室还亮着灯,多半是农曾伟在加班。

  农曾伟在清贫中坚守和追求的不竭动力,从何而来?熟知他的人说:这个大山的儿子,对自己家乡太热爱了!渴望让大山里的乡亲走出大山,如同他在《山歌》中所写那样: “不停的唱啊,为的是埋葬昨天的观望徘徊和闭关自守,走向明日未来的波澜壮阔。”

  深深地眷恋:“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了我,有心里话就对它说,我能感应得到的。”

  “我是你去年冬天弦琴上被俘的音符,歌唱过的季节,已被满山落叶埋葬,我的一生将怀抱着你的黑发微笑地感激,走向涅槃和崇高……”——《莲》·农曾伟

  妻子潘彩莲说,当年,农曾伟以近200首情诗情书打动了她的心。他曾许诺:“今生今世,一定守候在你身旁,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回忆起1998年结婚以来的点点滴滴,潘彩莲脸上有泪水,眼里有光芒。

  农曾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白天上班,晚上又经常加班,他的生命里似乎只有工作。

  2010年9月,妻子患病住院动手术,农曾伟只陪了2个小时。手术一结束,他就把妻妹叫来,自己又跑回单位赶稿了。妻子出院前,农曾伟带来笔记本,在病房里写稿到深夜,破天荒“陪”了一个晚上。

  对以200首情书情诗追来的妻子,农曾伟自有独特的相爱方式。有一年妻子过生日,农曾伟好不容易逮了个空,但囊中羞涩,便买来一个2元钱的小蛋糕,在家里夫妻深情相对,互敬互喂,极尽浪漫。而只要农曾伟在家住,不管多晚回来,潘彩莲都要亲手制作好风味诱人的油茶,供丈夫边写作边享用。

  农曾伟工龄31年,一直没有任何级别,每月工资只有1300多元钱。他抽5元一包的“红河”,最贵的衣服是83元一件的御寒服。妻子潘彩莲高中毕业,勤劳善良,每天投送2000份《左江日报》,一天忙碌近10个小时只能赚20元钱。农曾伟常有与县领导在一起的机会,但他从未以这种便利为妻子谋求体面的工作。

  一个当老板的朋友劝农曾伟:“你堂堂一个‘名记’,一个月工资都不够我的烟钱,何苦呢?跟我干吧,每月我至少给你3000元。”农曾伟谢绝了,他的心已交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深爱妻子的农曾伟平时绝少时间陪妻子上街散步,去年8月,自知来日不多的农曾伟,主动约妻子散步。他们相挽来到县城最热闹的德天广场,找到当年他亲手种下的那棵桃树,农曾伟久久地抚摸着生命力旺盛的树干对妻子说:“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我。你心里有话就对桃树说,我能感应得到。”

  激荡的回响:“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

  “山间的唢呐,凝固着历史的大音希声,蕴含着生命的呼啸、大山的气度、江河的沸腾……”——《山间唢呐》·农曾伟

  在同事眼里,他是言传身教、知冷知热的领导和兄长;在很多通讯员看来,他是甘为人梯、助人育人的良师。

  大新这样的偏远山区,缺文化,更缺人才!农曾伟深知,基层文化要发展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他尽心尽力发现和培养通讯员,培育基层新闻文化工作队伍。10多年间,经农曾伟培养的新闻、文学等基层宣传文化骨干超过200人。

  “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黄艳娇,这位农曾伟之后继任《今日大新》主编的青年党员,每当说起她的“农哥”,必泪如泉涌。作为农曾伟的助手、学生、同事,历时7年多,在农曾伟的言传身教下,黄艳娇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菜鸟”,成长为每年能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100多篇的新秀。

  大新县恩城乡党委宣传委员许翠兰,4年前在硕龙镇中学任英语老师。“农哥一直鼓励指引我发奋笔耕,2008年暑假他亲自到学校,约请我去县新闻中心跟班学习。”得益于农曾伟的悉心栽培,许翠兰写作报道成绩不断提升。去年2月,农曾伟又鼓励她参加崇左市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公开招考,并顺利考取。

  与农曾伟相识20年至今仍是榄圩乡康合村果龙屯地道农民的苏志伟,在农曾伟的鼓励下,他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创作出了一部反映农村社会进步的17万字章回体小说《石榴情》即将出版。

  2011年11月25日,大新县委授予农曾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宣传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

  12月16日,“农曾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大新县举行。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农曾伟在组诗《山之韵》中的吟唱,难道不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