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排卵期还会受孕吗:《新型工业化》读本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2:20:02

《新型工业化》读本解读

 

大家好,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学习新型工业化的有关知识。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自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整个世界带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工业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的财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困境。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探寻一条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这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今天,围绕新型工业化主题,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发展思路,三、新型工业化与人力资源开发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工业化的内涵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日益上升,即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业部门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则被认为是实现了工业化。

当然,工业化不仅是指工业份额在社会份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且还包括了与之相伴的诸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城市化等社会特征的变化。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不可逾越,在这一阶段,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革。可以说,工业化造就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性进步。

(二)传统工业化的主要弊端

传统工业化道路,指的是先行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早期曾经走过的道路。它的主要特征是工业的增长是依靠大量资本和大量资源的投入实现的,而不是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提高实现的,主要靠规模的扩张和简单生产和大量重复来提高产量和产能,而不是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又大积累着恶果,西方的工业文明从其产生起,就因其弊端而成为许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评的对象。卢梭曾对曾对工业文明过分膨胀侵蚀人的道德理性,并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出警告。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作出深广的反思。

从发展观的角度来讲,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代表了强调国民生产总值的旧发展观。它没有把“发展”现“增长”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具体来说,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主要有:

1、资源过度消耗

传统工业化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是掠夺性的,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是不可估量的。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有研究报告称,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2、环境污染严重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的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粗放型之路。为了短期效益不惜大量开采资源,而利用率却很低。无限制地排放大量不经处理的工业废料、废水废气,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损害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

3、城乡差距扩大

传统工业化伴随着农民的非农化、农村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扩大了城乡差别,导致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并出现了“城市病”。

4、增长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工业化不仅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其自身增长也具有局限性。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始终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加剧了工业化发展的波动,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传统工业化依靠消耗资源难以创造出新的产品满足人们对产品差异性的需求。因上经,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却并没有同步提高,从而使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减少。

    因此,人类发展进步的今天,人类有必要、有能力,也必须采取措施,改变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走新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这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清末“洋务运动”梦想军工强国,民族资本家梦想实业兴国,这些都是中国工业化的萌芽。但中国的工业化实际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起步的,三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一五”计划实施前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为标志,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1979年以前传统经济战略下的发展阶段和1979年以后新经济战略下的发展阶段。1979年后新工业化模式的运行,使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使国民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征。31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31年,是我国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1年,也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1年。

尽管中国工业化持续加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分析其实质,中国的工业化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我国所走的依然是以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与此相伴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代价大、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的粗放型增长,也愈来愈给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带来压力,这种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越走越难。最致命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资源约束。中国的工业化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初中期的掠夺式发展道路,我们现在要“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只能以文明的方式获得工业化的资源。但是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类欲望需求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资源高消耗也成为别有用心的人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论据之一。一个是环境压力。资本主义工业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道路。但这是付出巨大代价的。今年“两会”期间,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北京接受了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的电视专访。其中提到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话题,梁书记说,实现水质根本改善,大概10到15年。估计要花2000亿以上。每年省政府拿出20亿来治理太湖,同时要求太湖流域各级政府,至少要把财政增长部分的10%用于治理太湖。去年省政府的20个亿带动整个太湖治理投入超过150亿。单是2008年就花了150亿,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太湖的水质已有所改善,四个考核指标都有好转。要把太湖水治理、恢复到80年代初水平,或者说是实现水质根本改善,还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我们当时提出大概10到15年。我曾经做过这么一个估计,要花的资金在两千亿以上。我们的许多城市,只见高楼大厦,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我们的不少农村,“关门现代化,开门脏乱差”。不少地方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一份关于中国癌症地理图标识出的高发区域,无一不是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地区。这样的工业化对人类自身还有何意义?

那中国工业化该怎么搞?敢问路在何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给出了明确答案。为了更好发挥我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后发优势,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并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基本途径。这里值得特别重视的是两点,一是强调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们的“历史性任务”,其间“仍然是”三个字,含义深刻,就是说,尽管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我们的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尚未完成,不可稍有松懈,更不可忘记或“超越”;二是强调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说,这是一条与“传统的”工业化不同的道路。那么什么是新型工业化呢?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又突出了“信息化”的阐述。

(四)新型工业化特征

新型工业化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所提出的,总结前面的内容,可以这样说,“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有两重含义:一是就世界工业化历史讲,是指发达国家早已走过来的或已实现了的工业化道路;二是就国内工业化历史讲,是指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工业化。

从世界经济历史上看,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跟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有着新的历史条件所赋予的时代特点。

第一,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以自我为主发展的工业化。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属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二轮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员,与发达国家过去经历的传统工业化相对而言,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工业化,则是迟到的工业化。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工业化进行的历史时期都曾先后沦为当时主要工业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可以说,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在它们进行工业化的时期都曾拥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都曾借助于殖民掠夺与剥削。这是传统工业化的一个历史性特点。而发展中国家是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基础上建立的独立国家,它们进行自主的工业化,没有也不可能重走殖民帝国的老路。它们推行工业化,目的是为了把过去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建设成现代化经济,与主要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截然不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保我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工业化;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其目的便是在过去几十年努力的基础上把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为现代化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向全世界昭示的和平建设纲领。

第二,我国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化时代进行的工业化。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高新科技产业为其主导产业。就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讲,我国的工业化阶段跟发达国家的信息化阶段落后了一个历史性阶段,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信息化时代给我国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认清,特别是把握住这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我国在信息化时代推进工业化的基本战略,它为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历史机遇提供了可靠保证。

应该说,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给我国提供的巨大历史机遇,乃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一个最重大的特征。我们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曾先后促使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科技力量推进与实现工业化;它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信息化为何物。我国当今推进工业化虽比主要发达国家晚了二百年,但我们却可以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第三,我国新型工业化是具有后发优势的工业化。我国应利用和充分发挥另一个后发优势,大力引进发达国家(地区)提供的过剩资本和先进技术,跟我国所固有的比较优势—丰富的劳动资源结合起来,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成本较低,甚至比某些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还低;而我国所短缺的资源则是资本与技术。因此,大力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跟国内富裕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不仅是我国既发挥后发优势,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最近的调研表明,不仅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而且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对外资也极具吸引力。决不可轻视“三来一补”之类加工贸易方式,我国沿海地区当初就是从“三来一补”起步,至今加工贸易占到我国出口贸易的55%,加工费虽低廉,但扩大了就业。

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无论就制造业还是就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我们能从国外引进并获得的不可能是最顶尖的技术,但可争取引进并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我们决不可对此抱消极态度,不可主张一切靠自己从头开始,搞“爬行主义”,而要采取“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别人已有的科技成果。关键在于不能躺在“复制”的基础上,而应努力消化、吸收和创新,变成自主的科技成果。

第四,我国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我们可吸取发达国家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教训,绝不走对自然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对环境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在经济发展中认真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以造福子孙,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来。 

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发展思路

(一)信息带动工业化

1、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而引发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按照通常的自然逻辑来看,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开始的信息化高潮,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然信息化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改造工业化。目前,全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

2、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顺序并不一定是直线型的,也就是说在某些落后地区不必完全遵照“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既定技术发展路线和历史逻辑,而是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总结的经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有根基的新型信息化模式。这里还出现了我国特有的“新型信息化”现象,与一般发达国家的信息化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信息化还必须非常密切地与工业,甚至农业紧密结合,而不能独立发展,带有很强的“发展中”的特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跨越式发展,并不等于工业化可以直接被跨越。在人口众多、素质不高,存在大量的农业人口和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情况下,要普遍进入信息社会,工业化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在整体上跨越。实现社会跨越发展决不是不要工业化,而是如何协调两者的发展,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健康、快速和高质量的发展。

图1: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

 

   

 

 

 

 

 

 

 

 

图: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

3、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特色

这里需要进一步解读我国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的背景。

首先是来自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前面讲过,我国现代化已经绕不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这两个关键阶段,而且必须将它们很好地统一起来;

其次是来自我国经济和社会面临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半工业半农业社会向比较发达的、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社会转型,其中需要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多种因素统一于发展的主题中,形成一个混合的、相互促进的社会发展系统;

再次是来自经济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矛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知识、技术和知识产权等要素越来越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矛盾在信息时代将更明显、更剧烈。而要谋求经济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平衡,关键是将本国的信息化工作搞上去,同时又提高本国经济的竞争力。这三个方面来看,都要求我们妥善而谨慎地处理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系。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个战略表述中,其实隐含两个重要的假设:一个是按照目前的社会发展,工业化在我国是不可逾越的;另一个是信息化是可以带动工业化的。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决不是用信息化“代替”工业化,其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我国来说,传统产业决不是什么“夕阳产业”。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提升力,信息技术可以渗透于从产品设计、研发、制作、管理、营销等整个过程之中,并会大大提升产品质量、效率与效益,使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能在与高新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后发优势。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需要我们树立起协调发展观、均衡发展观和竞争优势观。那就是说要将信息化和工业化任务统一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整个经济的先导性和带动性,并且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施,促进各个地区与产业之间在总体上均衡发展,又发挥各个地区与产业的发展优势,而且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终增强整个社会和经济与国际间的竞争力。

4、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促进、改造、提升,并扩大工业产品的市场容量和市场空间。

第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已很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为落后。因此,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水平,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信息的作用在于在资源整合中创造效益,当前,传统产业如果抓住计算机技术出现后所引起的数控技术产生的契机,如果把信息技术与企业产品结合并实现产品创新,如果利用信息系统用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柔性化替代一味的规模生产,那么传统产业就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工业“增量”结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光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终端技术等,将这些先进的高新技术运用到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就能够使工业技术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在工业增量上,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装备,从而使新增工业走上电子化、网络化之路,从而提高工业“增量”的起点,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能力。当前,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课题。管理实践表明,要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对信息的传递加以计划,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适用和经济地提供给各级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这是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需要计算机化的管理系统的建立。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也是实现企业与市场甚至与客户紧密联系的手段。例如红塔集团通过“企业信息化”来改善管理模式,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实现了“第一时间了解顾客需求,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动态,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的策略。宝钢集团针对“生产周期长”的问题,通过企业信息化改造,每年节约流动资金贷款利息1282万元,加快销售货款回收增加盈利1757万元。

信息技术要与现代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并贯穿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从而提高广大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不难看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就是“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才能真正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同时也有利于信息化本身的推进;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新技术革命而发展的,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建立在是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现代化技术群。高新技术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概念。它依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某一时期被认为是高新技术,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将成为传统技术,被更新更高的技术所代替,因此,高新技术的内容都将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是指已形成的产业中技术密集程度明显高的产业。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有着不同的定义。为了使高新技术产业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我国从2000起采用了经济合作组织对它的定义:研究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密集”为“两高”:知识密集、资金密集、高效益、高风险。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路径

(1)高新技术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从高新技术产品工艺的研究开发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应用,通过技术扩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主要有:

企业完全自主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和技术扩散全部都是企业。这一模式需要企业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并拥有较强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在国外有许多成功案例,但在我国产学研却是转化效率最低、效果最差的模式。要提高这一模式的产业化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需要完善科技系统的选题、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中试的资金和风险问题。

科研机制办企业模式:这一模式是我国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较为成功的一类模式,但多数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原因主要是科研机构办企业要受到资金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导向的文化与经营导向的文化之间的冲突等众多因素制约。

科技人员创业模式:这种模式成功的企业很多。我国许多高科技企业都是由留学归国科技人员、国内高校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创办的。目前许多地方都有科技创业园、孵化器之类的机构,可以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多方位、低成本的支持和服务。

(2)产业高新技术化

产业高新技术化,既是现有产业积极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一个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三种模式:

产品高新技术化:两种形式,一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环保、核等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出高性能、高科技的新产品。二是传统产业的企业直接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开发、生产与原来业务无关的高新技术产品。

工艺高新技术化:是指通过开发或引进先进设备乃至成套生产线,实现传统产品生产过程的部分或全部高新技术化。如:运用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或设备进行改造或革新。例如先进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可以推动农药、染料、造纸、皮革、印染等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先进的节能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可以推动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的高新技术化。

(3)管理高新技术化

管理高新技术化就是在采购、生产、营销、物流、研发等企业运营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的高效率、低风险·低成本、高质垃,从而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例如,发展网上采购平台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发展客户关系管理代RM,系统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促进企业销售,等等。

3、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体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建设以投融资、人才、创业服务为核心的支撑体系。

(1)投融资支撑

投融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周朗长、资本回收慢等特点,其融资具有融资资源稀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过程分阶段等特点。

总的来说,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政府支持体系: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和政府直接投资如财政专项拨款、政府采购等

   (2)人才支撑

首先,要建立层次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后备人才库。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研发型、经营型、操作型等各类人才。借助本地乃至外地的大学、研究所,建立高级人才的后备基地,保障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本地和周边地区技术教育机构的作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其次,要不断推进人才机制改革,营造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有干劲的人才环境。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此外,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向上,政党领导坚强,政府廉洁高效,社会舆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国际化程度提高等,也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

(3)创业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又称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孵化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软环境包括政策艾持、创新的文化氛围、孵化器的品牌,以及各种网络、渠道、孵化器的知识产权、知识管理经验、组织管理体系与方法等。硬环境包括资金、人才、办公场所及其他为孵化服务约有形资源,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原动力。

    良好的创业服务可以大大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苏州市在1998年2月成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专门为在苏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留学科技人员提供项目合作、咨询、可行性论证、人员培训、物业管理、到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等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在广大海外留学生中形成了卓越的口碑。到2002年8月,创业园已累计吸引了包括100多名博十在内的300多名留学人员,前来创办各种高新技术企业158家,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高达60亿元,成为苏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阵地之一。

(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

应该看到,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对生产性服务业有 巨大的需求,而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国民经济质量的战略举措。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保险、物流、房地产、批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工业发展紧密联系,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直接提升我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速发展服务业。因此。利用全球服务业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的机遇,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有利于扭转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不仅直接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工业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到2020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加快发展计算机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全世界出口服务,既无污染。又不消耗大量的资源和土地,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密集、人均资源短缺的大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选择。

第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发展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实现先进技术在应用层次上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实现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的快速提升和竞争力的快速增强。同时,发展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出适合国情的新的服务品种,带动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利川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契机实现跨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足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第四,发展计算机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使信息技术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使电子产品制造业迅速峨眉崛起,而且深刻改造了钢铁、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信息化技术出于集成了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现代管理、先进制造 等多项高新技术,促进了产品设计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私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产 品质最,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快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极大地增强了制造业的党争力。

   第五,服务资源娃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传统工业化大多以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为代价。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通路。这意味着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中,非再生性资源托费比重将下降,而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上升,导致第二产业对实物资源的需求  相对下降,对服务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也就是说,与传统工业化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技术服务、咨询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物流服务、服务服务等产业,将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新型工业化就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1)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是指利用各种设施、设备或工具,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部门。它为社会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各类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服务业包括三种服务:第一,研究与试验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第二,专业技术服务,包括气象服务、地震服务、海洋服务、测绘服务、技术检测、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及其他专业技术服务。第三,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包括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及其他科技服务。

(2)咨询和中介服务业

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简称为咨询服务业或咨询业)是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协助用户解决复杂问题,为用户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的行业。有人把咨询行业内的企业称为"头脑企业"、"软件企业"或"智缝团"。

咨询业是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具体来说咨询服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参加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经济政策的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选择方案。第二,咨询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三,咨询服务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第四,咨询服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第五,通过咨询服务,可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

(3)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是各种社会资源以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关键领域,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安全。具体来说,金融服务来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

(4)物流业

“物流”一词源于英语“Logistics”,原意为军事后勤保障。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具有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还具有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2007年中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加快,与GDP比率略有上升。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
  2008年,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交通限行和环境整治,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对物流业带来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在严峻形势下,中国物流业增速放缓,但行业总体发展仍保持增长。2008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局联合发文,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西北物流园区等17个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物流行业遭受一定冲击。但随着政府各类“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的市场前景也开始逐步好转,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热点。

“十一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物流产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第一,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第二,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第三,随着物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内的分工将越来越细。第四,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第五,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六,合作互动将成为物流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七,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与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

三、新型工业化与人力资源开发

1、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的型工业化的关键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解决就业的问题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

首先,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其次,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在丰富的劳动力队伍。

第三,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

(2)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面临的挑战

今年7月,我国首次公布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报告"描绘了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能适应产业高度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城乡、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总量巨大 质量偏低

  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规模为8.7亿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的人口仿真模型预测,未来20多年里,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持续上升,到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亿人左右,要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规模才会出现逐步下降趋势。其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将继续上升,并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各种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这样巨大的人力资源,人口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级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

  "中国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分析"专题报告介绍,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受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百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不足5人。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低 影响经济发展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低,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瓶颈。专家们对我国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十分忧虑。尤其是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徘徊在45%左右。近半数合格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就意味着他们将直接参与就业或在家待业,长此以往,我国将会积聚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对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不利影响。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其中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这种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现实中也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严重缺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现实产生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就业结构总体水平与现代化的就业结构相差甚远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劳动力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有报告显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增加值一样偏低,属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就业结构。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仍然不适应现代产业、行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1997-1999年间,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日本的1.03%。受教育年限低是导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重要原因。

  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与日本的同行业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3年左右。我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与日本差距更大,在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一指标分别相差5倍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难以支撑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适应现在产业、行业结构升级的要求。2000年,我国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19年,是第三产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但与日本相比,我国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仍旧与日本相差0.8年。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有资料表明,2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提升较快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而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交通通信、卫生、教育、科研和机关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出现下降。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动幅度较小。

   城乡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差异巨大

  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可见,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专家们指出,城乡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差异过大,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乡村文盲率居高不下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城镇化建设都是不利因素。

 (二)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培养体制

  首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层级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综合创新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落后国家一般要经过三个追赶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资本积累以及劳动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阶段以技术模仿取代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第三阶段是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专家们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第二追赶阶段的起始期,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大批中等技术与技能人才,为我国完成第二阶段追赶及顺利进入第三阶段追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应是高中阶段教育。这是突破我国高中教育劳动者比例偏低"瓶颈"的惟一途径。同时要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它是提高一般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尤其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加强教育的适切性,是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中中等专业技术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三,构建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专家指出,创新能力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并不仅仅体现在受教育的比例和年限上,还取决于教育培训体制的完善和运行效率。构建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持续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随着信息时代的日趋深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国际思潮,而变成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际行动。

  第四,加快中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保持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根据《世界发展指标2001》显示,1995-1999年间,制造业每个工人的劳动力成本,中国仅为729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40,日本的1/43,韩国的1/5,泰国的1/4,甚至比印度还低。在国际以成本竞争的大环境下,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具有无法抵挡的竞争优势。新世纪,中国必须继续维持工资成本较低和提高产品国家竞争力的优势。随着国家产业布局的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一个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正在国家统筹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