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奖励券:谈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救援体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38:15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11-03-10 | 文章来源: 云南消防总队曲靖支队 | 作者: 王启东
摘 要: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而贯穿滇中及滇东北的小江断裂带是影响云南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地震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性分析,提出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救援“五大”体系和救援力量“五大”专业技能的设想,探究小江断裂带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和专业化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关键词:小江 断裂带 地震 消防 救援
一、前言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影响云南省地质活动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泸水——腾冲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据统计,自1970年的通海7.7级地震到2010年间,大约4年就要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短短的30 年里,仅8次7级以上的地震,就造成18210人死亡,5万人重伤。
小江断裂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的一个分支,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这条断裂带自西藏自治区的玉树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东支普雄河断裂和西支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路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北通过巧家,沿金沙江、小江河谷延伸,向南抵达建水、个旧,总体呈南北向。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地震断裂带分为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分支断裂,活动构造环境以拉张或破裂为主,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剪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
自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6级以上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等。
二、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分析
小江断裂带贯穿滇东北及滇中大多数城市,横跨昭通、曲靖、昆明和玉溪,是云南省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较为重要的地区。许多重大工程设施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或全国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设施,如滇东北片区会泽县的亚洲第一大土坝——毛家村大坝、华电201一至五级发电站、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维集团、大为制焦制气以及曲靖烟草等多种行业,这一带是曲靖的高技术中心,是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员、设备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一旦遭到地震袭击,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将对小江断裂带区域以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小江断裂带上的国道320、324、326、213线、贵昆、成昆、内昆、南昆铁路等又是西南地区通往华东、华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密集,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衍生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小江地震断裂带灾害频发,由小江断裂带地质运动引发的地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化学灾害、盲目避震等次生及三次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在小江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地震,将会造成小江断裂带上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随着消防部队的职能不断拓展和地位的日益攀升,在所有的这些灾害事件中,消防部队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的大规模调动或跨区域的联动协作救援都势在必行。
地震灾害中,直接灾害是指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通过调研组实地考证和大量的资料分析,小江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多种重大灾害事故,其中主要包含:
(一)直接地震灾害。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直接地震灾害具有突发及不可预测、破坏力极强、衍生灾害多、受灾范围广以及救援难度大等多方面特征。地震造成震区产生裂断层错动、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导致大片居民住宅和城镇基础设施毁坏,甚至损毁整座城市,破坏力极其巨大。地震极易造成整个城市或局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运转停滞,倒塌建筑得不到及时清理,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医疗等生活物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停电、停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地震可能造成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大量人员被埋或失踪。消防、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影响救援行动开展。
历史上曾出现1733年8月2日东川——会泽大地震,震级约为7.5级;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区大关,永善两县交界处的团结,木杆乡一带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九度;2004年8月10日鲁甸县、昭阳区境内发生里氏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以及近年来昭通巧家、会泽一代发生的频繁地震均是小江断裂带地质活动的密集表现。在《东川府地震记事》中记载:“是日亭午,怪风迅烈,飒然一过,屋瓦欲飞……及申时地忽动,自西南来,轰声如雷,疾驰而北,平地如波涛起落,汹涌排荡,楼台房屋如舟之逐浪。”描述了就是1733年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东川——会泽大地震情景。
(二)地震火灾。地震火灾是指因为强烈的震动造成城市及农村大面积的“热岛”效应,发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火灾高发和快速蔓延。主要包括:第一,原火源火灾。由于地震,导致地震发生前正在使用的各种火源损坏和火源延伸,引起火灾;第二,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第三,生产工序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由地震时失去控制水电供给,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产生爆炸和燃烧;第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和燃烧。易燃、易爆物质在地震时,容器受损泄露,遇火源即可起火。
(三)地震滑坡及泥石流。地震滑坡是指暴露在外面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震动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而地震泥石流是最容易导致人员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从成因上看,小江断裂带同时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三个条件。地震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中,第一类是地震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第二类是地震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三类是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此外,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循环往复,产生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四)地震化学灾害。地震化学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以及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小江断裂带是云南省的工业密集区,其中,煤炭生产及其深加工、有色金属的开采炼炼、化学工业生产等工业种类繁多,各种大型厂矿密集设置。诸如,生产铅、锌、锗、硫酸、黄金、锌合金、镉、铋等剧毒性、挥发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工业产品的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各种化学品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云维集团、大为焦化以及黄磷、化肥厂等化工企业。在地震的强烈破坏下,这些企业自身储存和生产的大量化工原料和产品及有毒性废料产生泄漏并不断挥发蔓延,在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事故起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在空间迅速形成毒气云团,造成大面积扩散和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伤害途径增多。此外,地震化学危害事故发生后,往往造成知情者伤亡或逃离现场,事故中心局部区域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有毒”的环境,使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准确侦检的难度很大,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对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以及装备配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震水灾。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其中包括地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等破坏形成的各种水灾及堰塞湖等,亦称之为地震水害。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是:第一,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形成堰塞湖,造成下游的灾害;第二,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第三,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第四,地震破坏矿井涌水;第五,地震破坏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等。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统计,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地震水灾约占70%,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
(六)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上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随着一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由砂土液化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喷水冒砂使地下砂层中的孔隙水及砂颗粒被搬到地表,从而使地基失效,同时地下土层中固态与液态物质缺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陷。使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 倾倒、下沉,道路的路基滑移,路面纵驰在河流岸边,则表现为岸边滑移,桥梁落架等。此外,强烈的承压水流失携带土层中的大量砂颗粒一并冒出,堆积在农田中将毁坏大面积的农作物。
(七)“盲目避震”灾害。“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衍生灾害,属于三次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如地震中发生的踩踏、跳楼、互救不当以及记忆损失、心理障碍等。小江断裂带农村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宣传教育滞后,“盲目避震”灾害尤为突出。
(八)地震“谣言”灾害。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小江断裂带波及面广,农村面积大,一旦地震谣言出现并传播,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体系
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以抢险救援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38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法的形式,规范和授予了消防部队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重要职能。
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曲靖市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市级消防支队、县级消防大队,乡镇派出所专职消防队全面建立了消防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和分队,基本构建了消防应急救援的立体化框架。但是,要充分发挥消防地震断裂带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效能,调研组认为,还需从“五大”体系建设入手:
(一)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调查研究体系。目前,消防部队对抢险救援特别是我国多发的如地震灾害事故,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上,没有形成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体系。为此,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消防应急抢险抢险救援调查研究体系。其主要功用在于解决消防部队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其专业性战术、技能和人才培育等瓶颈性问题。其中包含:直接地震灾害损害、衍生灾害类型、衍生灾害处置对策、地震救援预案制作、社会联动协作机制、应急救援通讯指挥机制等多个地震应急救援调研课题。在对小江断裂带开展全面深入的危机分析、科学预警机制、分类处置机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机制、社会联动协作机制的系统化调研分析后,形成完整的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为全面开展小江断裂带灾害预防和救援处置工作提供科学化、立体化的基础依据。在小江断裂带上,工业厂矿的密集,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就显得极为复杂。诸如,面对开采生产有色金属的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需要进行有色金属、放射性、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化学灾害事故调研。对生产化肥、冶炼、制焦、煤气生产以及深加的云维、大为焦化等行业,需要进行爆炸性、化学火灾事故调研。面对亚洲第一大土坝的201水电站,需要进行电力以及水灾害事故调研。对小江断裂带的崇山峻岭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进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事故的调研。对小江断裂带交通、通讯状况,需要进行交通运输、通讯指挥的专题调研。对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薄弱的现状,需要进行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和联动机制调研。
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极为庞大,也彰显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小江断裂带上,需要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科研和经常性理论研讨和现实性联动,在救援资源整合和救援力量联动上加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事件的调研和探索。
(二)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预测评估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在重大灾害事件消防应急处理急需的专家型人才,定期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研讨,提供理论支撑,对抢险救援的机制、体制及硬件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小江断裂带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消防部队的救灾对策体系是在强烈地震以后早期对灾区迅速实施救援、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曼延的紧急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与损失,这依赖于震前的恰当作战准备、震时的应变处置能力以及高效能的救援组织指挥。同时,完善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可以为消防部队救援行动和演练协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联动救援体系。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联动救援体系建设是立足于小江断裂带的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建立的构想。第一,实现最佳联动救援。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海拔跨度差为2000多米,最高海拔高达4400米,环境气候恶劣,灾害面积大,经济条件落后、人员编制少、缺乏专业设备、缺乏专业骨干队伍、救援力量薄弱,救援难度大、救援时间长,完成艰巨任务困难重重。就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规律和特点,就近或相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消防救援骨干队伍,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最近、最强、最有效的救援;第二,紧抓黄金救援。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需要在消防部队最短时间内赶赴救援,争取在地震救援的72小时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的受灾人员生命财产;第三,对生命的尊重。依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特点,就近或者相邻打造和建立专业性的骨干救援队伍,就近调动救援力量,克服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而非战斗减员提高战斗力,还可以在救援中赢得主动,抢占救援先机,真正体现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尊重;第四,尽为民之责。《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救灾的重大法律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要在各种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面前,真正起到领率作用和骨干作用,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真正重视和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事件规律的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四)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宣传教育体系。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宣传教育体系,包含普及与宣传、素质提升、防震演习和自防自救四个方面。第一,普及与宣传。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消防应急救援行动,提升消防部队形象;第二,素质提升。应立足院校、社会企业和各类专业培训基地,开设对消防部队官兵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要立足于与小江断裂带的调研研究中,时刻筹备着小江断裂带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开展官兵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素质提升,针对性、专业性做好更多的恶战、大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把官兵带到相关专业行业区域,把消防官兵培养成本地区的应急抢险救援和化学危险品以及高层、地下人防建筑火灾扑救的专家,把各行各业生产基地变成教学基地,不断提高消防官兵的抢险救援技能;第三,防震演习。防震演习是一种大覆盖面的、高效能的地震和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摸拟防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防震演习,提高消防官兵的防灾减灾的组织指挥救援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及相互救治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以及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伤亡和损失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第四,自救互救。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资料统计,自救互救率可达40-80%。灾民自救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五)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后消防心理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心理干预网络系统只有与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对灾害心理干预需要在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心理干预体系亦利用于消防部队官兵救援心理辅导和灾难心理适应及应对能力。
四、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消防工作,特别是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要打得赢,不仅靠先进装备,更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从消防部队近几年处置的抢险救援情况和《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来看,必须着眼于未来,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能力。必须立足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认真审视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处置的研究,从制度、体制、装备、技能、科研等处入手,不断完善和提高消防应急抢险救援专业骨干队伍的技能和水平。调研组认为,小江断裂带地震的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具备“五大”专业技能:
(一)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必须是一个社会学家,充分掌握地震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分析研究地震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考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并在应救援中不断传播和普及。地震社会学不仅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研究地震及其灾害对社会以及社会对地震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战略与战术,诸如通过对地震救援重点和难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震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地震灾害行为的研究,地震救援对策决策研究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对地震社会学的掌握有利于消防救援力量做好组织领导、防震、宣传、教育以及防、灭火工作。
(二)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医学专家”。消防部队迅速及时而正确地开展地震医疗救护工作,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的关键措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充分把握医学常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分级救治”,即现场救治和早期救治,将被压、埋的人员挖出来,进行初步包扎、止血、固定等急救措施,然后填写伤情卡转运出危险区。同时,消防救援力量还应做好卫生防疫,开展寻找水源,检验水质,进行饮水消毒,以防瘟疫滋生,及时检验有毒物的泄露,全方位做好救援、预防以及救援力量的自我保护工作。
(三)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地质学家”。小江地震断裂带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地质常识。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由于独特的地质和气候因素所致,完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应急救援中,必须把握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运动特征,才能确保救援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如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振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救援人员和灾民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四)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应该准确把握心理常识,开展应急救援和心理干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处在危机中的人摆脱因地震灾害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主要方法是在创伤初期为灾民提供最大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如全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援助、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迅速适应环境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危机应对技能,使其能及时宣泄和表达不良情绪,尽快摆脱悲伤,使心理恢复平衡。消防救援力量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与不合理的认知辩论来重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并通过对灾民认知方式的改变到达改善不良情绪、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
(五)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化学专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化学常识。救援人员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理化性质,处置措施要“熟”,划定警戒区域要合理、使用的针检仪器正确、灭火用剂准确,防护到位,指挥精准、洗消彻底。参战官兵要对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特点、处置方法,扑救对策,以及对照化学危险物品按照处置程序开展防护、侦检、堵漏、破拆、救生、输转、洗消等措施要熟悉,在抢险救灾现场才能涉险不惊,充分发挥技能战术水平。地震灾害时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消防应急救援工作要全面把握化学灾害事故的特征和处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件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五、结语
《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给消防部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现场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抢险救援难度大。但是,只要能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及其衍生灾害特点,不断完善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预测评估体系、联动救援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心理干预体系“五大”体系,不断促进消防救援力量掌握地震社会学、地质学、医学、化学、心理学“五大”技能,采取各种科学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能掌握救援工作的主动权,凸显消防部队在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事故处置中担负的重要职责使命。
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是一个交叉性、立体性较强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全面把握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多方面特征与活动规律,不断推进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事故的专业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谈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救援体系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11-03-10 | 文章来源: 云南消防总队曲靖支队 | 作者: 王启东
摘 要: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而贯穿滇中及滇东北的小江断裂带是影响云南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地震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性分析,提出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救援“五大”体系和救援力量“五大”专业技能的设想,探究小江断裂带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和专业化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关键词:小江 断裂带 地震 消防 救援
一、前言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影响云南省地质活动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泸水——腾冲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据统计,自1970年的通海7.7级地震到2010年间,大约4年就要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短短的30 年里,仅8次7级以上的地震,就造成18210人死亡,5万人重伤。
小江断裂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的一个分支,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这条断裂带自西藏自治区的玉树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东支普雄河断裂和西支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路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北通过巧家,沿金沙江、小江河谷延伸,向南抵达建水、个旧,总体呈南北向。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地震断裂带分为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分支断裂,活动构造环境以拉张或破裂为主,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剪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
自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6级以上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等。
二、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分析
小江断裂带贯穿滇东北及滇中大多数城市,横跨昭通、曲靖、昆明和玉溪,是云南省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较为重要的地区。许多重大工程设施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或全国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设施,如滇东北片区会泽县的亚洲第一大土坝——毛家村大坝、华电201一至五级发电站、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维集团、大为制焦制气以及曲靖烟草等多种行业,这一带是曲靖的高技术中心,是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员、设备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一旦遭到地震袭击,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将对小江断裂带区域以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小江断裂带上的国道320、324、326、213线、贵昆、成昆、内昆、南昆铁路等又是西南地区通往华东、华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密集,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衍生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小江地震断裂带灾害频发,由小江断裂带地质运动引发的地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化学灾害、盲目避震等次生及三次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在小江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地震,将会造成小江断裂带上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随着消防部队的职能不断拓展和地位的日益攀升,在所有的这些灾害事件中,消防部队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的大规模调动或跨区域的联动协作救援都势在必行。
地震灾害中,直接灾害是指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通过调研组实地考证和大量的资料分析,小江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多种重大灾害事故,其中主要包含:
(一)直接地震灾害。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直接地震灾害具有突发及不可预测、破坏力极强、衍生灾害多、受灾范围广以及救援难度大等多方面特征。地震造成震区产生裂断层错动、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导致大片居民住宅和城镇基础设施毁坏,甚至损毁整座城市,破坏力极其巨大。地震极易造成整个城市或局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运转停滞,倒塌建筑得不到及时清理,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医疗等生活物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停电、停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地震可能造成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大量人员被埋或失踪。消防、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影响救援行动开展。
历史上曾出现1733年8月2日东川——会泽大地震,震级约为7.5级;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区大关,永善两县交界处的团结,木杆乡一带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九度;2004年8月10日鲁甸县、昭阳区境内发生里氏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以及近年来昭通巧家、会泽一代发生的频繁地震均是小江断裂带地质活动的密集表现。在《东川府地震记事》中记载:“是日亭午,怪风迅烈,飒然一过,屋瓦欲飞……及申时地忽动,自西南来,轰声如雷,疾驰而北,平地如波涛起落,汹涌排荡,楼台房屋如舟之逐浪。”描述了就是1733年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东川——会泽大地震情景。
(二)地震火灾。地震火灾是指因为强烈的震动造成城市及农村大面积的“热岛”效应,发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火灾高发和快速蔓延。主要包括:第一,原火源火灾。由于地震,导致地震发生前正在使用的各种火源损坏和火源延伸,引起火灾;第二,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第三,生产工序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由地震时失去控制水电供给,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产生爆炸和燃烧;第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和燃烧。易燃、易爆物质在地震时,容器受损泄露,遇火源即可起火。
(三)地震滑坡及泥石流。地震滑坡是指暴露在外面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震动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而地震泥石流是最容易导致人员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从成因上看,小江断裂带同时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三个条件。地震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中,第一类是地震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第二类是地震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三类是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此外,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循环往复,产生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四)地震化学灾害。地震化学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以及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小江断裂带是云南省的工业密集区,其中,煤炭生产及其深加工、有色金属的开采炼炼、化学工业生产等工业种类繁多,各种大型厂矿密集设置。诸如,生产铅、锌、锗、硫酸、黄金、锌合金、镉、铋等剧毒性、挥发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工业产品的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各种化学品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云维集团、大为焦化以及黄磷、化肥厂等化工企业。在地震的强烈破坏下,这些企业自身储存和生产的大量化工原料和产品及有毒性废料产生泄漏并不断挥发蔓延,在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事故起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在空间迅速形成毒气云团,造成大面积扩散和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伤害途径增多。此外,地震化学危害事故发生后,往往造成知情者伤亡或逃离现场,事故中心局部区域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有毒”的环境,使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准确侦检的难度很大,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对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以及装备配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震水灾。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其中包括地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等破坏形成的各种水灾及堰塞湖等,亦称之为地震水害。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是:第一,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形成堰塞湖,造成下游的灾害;第二,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第三,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第四,地震破坏矿井涌水;第五,地震破坏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等。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统计,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地震水灾约占70%,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
(六)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上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随着一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由砂土液化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喷水冒砂使地下砂层中的孔隙水及砂颗粒被搬到地表,从而使地基失效,同时地下土层中固态与液态物质缺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陷。使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 倾倒、下沉,道路的路基滑移,路面纵驰在河流岸边,则表现为岸边滑移,桥梁落架等。此外,强烈的承压水流失携带土层中的大量砂颗粒一并冒出,堆积在农田中将毁坏大面积的农作物。
(七)“盲目避震”灾害。“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衍生灾害,属于三次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如地震中发生的踩踏、跳楼、互救不当以及记忆损失、心理障碍等。小江断裂带农村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宣传教育滞后,“盲目避震”灾害尤为突出。
(八)地震“谣言”灾害。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小江断裂带波及面广,农村面积大,一旦地震谣言出现并传播,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体系
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以抢险救援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38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法的形式,规范和授予了消防部队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重要职能。
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曲靖市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市级消防支队、县级消防大队,乡镇派出所专职消防队全面建立了消防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和分队,基本构建了消防应急救援的立体化框架。但是,要充分发挥消防地震断裂带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效能,调研组认为,还需从“五大”体系建设入手:
(一)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调查研究体系。目前,消防部队对抢险救援特别是我国多发的如地震灾害事故,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上,没有形成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体系。为此,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消防应急抢险抢险救援调查研究体系。其主要功用在于解决消防部队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其专业性战术、技能和人才培育等瓶颈性问题。其中包含:直接地震灾害损害、衍生灾害类型、衍生灾害处置对策、地震救援预案制作、社会联动协作机制、应急救援通讯指挥机制等多个地震应急救援调研课题。在对小江断裂带开展全面深入的危机分析、科学预警机制、分类处置机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机制、社会联动协作机制的系统化调研分析后,形成完整的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为全面开展小江断裂带灾害预防和救援处置工作提供科学化、立体化的基础依据。在小江断裂带上,工业厂矿的密集,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就显得极为复杂。诸如,面对开采生产有色金属的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需要进行有色金属、放射性、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化学灾害事故调研。对生产化肥、冶炼、制焦、煤气生产以及深加的云维、大为焦化等行业,需要进行爆炸性、化学火灾事故调研。面对亚洲第一大土坝的201水电站,需要进行电力以及水灾害事故调研。对小江断裂带的崇山峻岭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进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事故的调研。对小江断裂带交通、通讯状况,需要进行交通运输、通讯指挥的专题调研。对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薄弱的现状,需要进行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和联动机制调研。
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极为庞大,也彰显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小江断裂带上,需要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科研和经常性理论研讨和现实性联动,在救援资源整合和救援力量联动上加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事件的调研和探索。
(二)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预测评估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在重大灾害事件消防应急处理急需的专家型人才,定期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研讨,提供理论支撑,对抢险救援的机制、体制及硬件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小江断裂带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消防部队的救灾对策体系是在强烈地震以后早期对灾区迅速实施救援、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曼延的紧急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与损失,这依赖于震前的恰当作战准备、震时的应变处置能力以及高效能的救援组织指挥。同时,完善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可以为消防部队救援行动和演练协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联动救援体系。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联动救援体系建设是立足于小江断裂带的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建立的构想。第一,实现最佳联动救援。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海拔跨度差为2000多米,最高海拔高达4400米,环境气候恶劣,灾害面积大,经济条件落后、人员编制少、缺乏专业设备、缺乏专业骨干队伍、救援力量薄弱,救援难度大、救援时间长,完成艰巨任务困难重重。就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规律和特点,就近或相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消防救援骨干队伍,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最近、最强、最有效的救援;第二,紧抓黄金救援。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需要在消防部队最短时间内赶赴救援,争取在地震救援的72小时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的受灾人员生命财产;第三,对生命的尊重。依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特点,就近或者相邻打造和建立专业性的骨干救援队伍,就近调动救援力量,克服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而非战斗减员提高战斗力,还可以在救援中赢得主动,抢占救援先机,真正体现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尊重;第四,尽为民之责。《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救灾的重大法律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要在各种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面前,真正起到领率作用和骨干作用,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真正重视和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事件规律的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四)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宣传教育体系。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宣传教育体系,包含普及与宣传、素质提升、防震演习和自防自救四个方面。第一,普及与宣传。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消防应急救援行动,提升消防部队形象;第二,素质提升。应立足院校、社会企业和各类专业培训基地,开设对消防部队官兵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要立足于与小江断裂带的调研研究中,时刻筹备着小江断裂带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开展官兵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素质提升,针对性、专业性做好更多的恶战、大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把官兵带到相关专业行业区域,把消防官兵培养成本地区的应急抢险救援和化学危险品以及高层、地下人防建筑火灾扑救的专家,把各行各业生产基地变成教学基地,不断提高消防官兵的抢险救援技能;第三,防震演习。防震演习是一种大覆盖面的、高效能的地震和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摸拟防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防震演习,提高消防官兵的防灾减灾的组织指挥救援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及相互救治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以及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伤亡和损失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第四,自救互救。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资料统计,自救互救率可达40-80%。灾民自救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五)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后消防心理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心理干预网络系统只有与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对灾害心理干预需要在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心理干预体系亦利用于消防部队官兵救援心理辅导和灾难心理适应及应对能力。
四、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消防工作,特别是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要打得赢,不仅靠先进装备,更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从消防部队近几年处置的抢险救援情况和《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来看,必须着眼于未来,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能力。必须立足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认真审视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处置的研究,从制度、体制、装备、技能、科研等处入手,不断完善和提高消防应急抢险救援专业骨干队伍的技能和水平。调研组认为,小江断裂带地震的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具备“五大”专业技能:
(一)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必须是一个社会学家,充分掌握地震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分析研究地震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考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并在应救援中不断传播和普及。地震社会学不仅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研究地震及其灾害对社会以及社会对地震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战略与战术,诸如通过对地震救援重点和难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震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地震灾害行为的研究,地震救援对策决策研究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对地震社会学的掌握有利于消防救援力量做好组织领导、防震、宣传、教育以及防、灭火工作。
(二)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医学专家”。消防部队迅速及时而正确地开展地震医疗救护工作,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的关键措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充分把握医学常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分级救治”,即现场救治和早期救治,将被压、埋的人员挖出来,进行初步包扎、止血、固定等急救措施,然后填写伤情卡转运出危险区。同时,消防救援力量还应做好卫生防疫,开展寻找水源,检验水质,进行饮水消毒,以防瘟疫滋生,及时检验有毒物的泄露,全方位做好救援、预防以及救援力量的自我保护工作。
(三)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地质学家”。小江地震断裂带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地质常识。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由于独特的地质和气候因素所致,完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应急救援中,必须把握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运动特征,才能确保救援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如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振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救援人员和灾民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四)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应该准确把握心理常识,开展应急救援和心理干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处在危机中的人摆脱因地震灾害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主要方法是在创伤初期为灾民提供最大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如全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援助、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迅速适应环境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危机应对技能,使其能及时宣泄和表达不良情绪,尽快摆脱悲伤,使心理恢复平衡。消防救援力量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与不合理的认知辩论来重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并通过对灾民认知方式的改变到达改善不良情绪、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
(五)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化学专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化学常识。救援人员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理化性质,处置措施要“熟”,划定警戒区域要合理、使用的针检仪器正确、灭火用剂准确,防护到位,指挥精准、洗消彻底。参战官兵要对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特点、处置方法,扑救对策,以及对照化学危险物品按照处置程序开展防护、侦检、堵漏、破拆、救生、输转、洗消等措施要熟悉,在抢险救灾现场才能涉险不惊,充分发挥技能战术水平。地震灾害时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消防应急救援工作要全面把握化学灾害事故的特征和处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件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五、结语
《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给消防部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现场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抢险救援难度大。但是,只要能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及其衍生灾害特点,不断完善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预测评估体系、联动救援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心理干预体系“五大”体系,不断促进消防救援力量掌握地震社会学、地质学、医学、化学、心理学“五大”技能,采取各种科学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能掌握救援工作的主动权,凸显消防部队在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事故处置中担负的重要职责使命。
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是一个交叉性、立体性较强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全面把握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多方面特征与活动规律,不断推进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事故的专业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谈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救援体系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11-03-10 | 文章来源: 云南消防总队曲靖支队 | 作者: 王启东
谈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救援体系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11-03-10 | 文章来源: 云南消防总队曲靖支队 | 作者: 王启东
摘 要: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而贯穿滇中及滇东北的小江断裂带是影响云南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地震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性分析,提出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救援“五大”体系和救援力量“五大”专业技能的设想,探究小江断裂带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和专业化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关键词:小江 断裂带 地震 消防 救援
一、前言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影响云南省地质活动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泸水——腾冲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据统计,自1970年的通海7.7级地震到2010年间,大约4年就要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短短的30 年里,仅8次7级以上的地震,就造成18210人死亡,5万人重伤。
小江断裂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的一个分支,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这条断裂带自西藏自治区的玉树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东支普雄河断裂和西支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路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北通过巧家,沿金沙江、小江河谷延伸,向南抵达建水、个旧,总体呈南北向。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地震断裂带分为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分支断裂,活动构造环境以拉张或破裂为主,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剪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
自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6级以上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等。
二、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分析
小江断裂带贯穿滇东北及滇中大多数城市,横跨昭通、曲靖、昆明和玉溪,是云南省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较为重要的地区。许多重大工程设施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或全国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设施,如滇东北片区会泽县的亚洲第一大土坝——毛家村大坝、华电201一至五级发电站、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维集团、大为制焦制气以及曲靖烟草等多种行业,这一带是曲靖的高技术中心,是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员、设备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一旦遭到地震袭击,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将对小江断裂带区域以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小江断裂带上的国道320、324、326、213线、贵昆、成昆、内昆、南昆铁路等又是西南地区通往华东、华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密集,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衍生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小江地震断裂带灾害频发,由小江断裂带地质运动引发的地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化学灾害、盲目避震等次生及三次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在小江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地震,将会造成小江断裂带上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随着消防部队的职能不断拓展和地位的日益攀升,在所有的这些灾害事件中,消防部队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的大规模调动或跨区域的联动协作救援都势在必行。
地震灾害中,直接灾害是指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通过调研组实地考证和大量的资料分析,小江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多种重大灾害事故,其中主要包含:
(一)直接地震灾害。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直接地震灾害具有突发及不可预测、破坏力极强、衍生灾害多、受灾范围广以及救援难度大等多方面特征。地震造成震区产生裂断层错动、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导致大片居民住宅和城镇基础设施毁坏,甚至损毁整座城市,破坏力极其巨大。地震极易造成整个城市或局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运转停滞,倒塌建筑得不到及时清理,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医疗等生活物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停电、停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地震可能造成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大量人员被埋或失踪。消防、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影响救援行动开展。
历史上曾出现1733年8月2日东川——会泽大地震,震级约为7.5级;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区大关,永善两县交界处的团结,木杆乡一带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九度;2004年8月10日鲁甸县、昭阳区境内发生里氏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以及近年来昭通巧家、会泽一代发生的频繁地震均是小江断裂带地质活动的密集表现。在《东川府地震记事》中记载:“是日亭午,怪风迅烈,飒然一过,屋瓦欲飞……及申时地忽动,自西南来,轰声如雷,疾驰而北,平地如波涛起落,汹涌排荡,楼台房屋如舟之逐浪。”描述了就是1733年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东川——会泽大地震情景。
(二)地震火灾。地震火灾是指因为强烈的震动造成城市及农村大面积的“热岛”效应,发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火灾高发和快速蔓延。主要包括:第一,原火源火灾。由于地震,导致地震发生前正在使用的各种火源损坏和火源延伸,引起火灾;第二,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第三,生产工序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由地震时失去控制水电供给,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产生爆炸和燃烧;第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和燃烧。易燃、易爆物质在地震时,容器受损泄露,遇火源即可起火。
(三)地震滑坡及泥石流。地震滑坡是指暴露在外面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震动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而地震泥石流是最容易导致人员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从成因上看,小江断裂带同时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三个条件。地震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中,第一类是地震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第二类是地震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三类是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此外,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循环往复,产生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四)地震化学灾害。地震化学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以及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小江断裂带是云南省的工业密集区,其中,煤炭生产及其深加工、有色金属的开采炼炼、化学工业生产等工业种类繁多,各种大型厂矿密集设置。诸如,生产铅、锌、锗、硫酸、黄金、锌合金、镉、铋等剧毒性、挥发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工业产品的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各种化学品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云维集团、大为焦化以及黄磷、化肥厂等化工企业。在地震的强烈破坏下,这些企业自身储存和生产的大量化工原料和产品及有毒性废料产生泄漏并不断挥发蔓延,在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事故起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在空间迅速形成毒气云团,造成大面积扩散和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伤害途径增多。此外,地震化学危害事故发生后,往往造成知情者伤亡或逃离现场,事故中心局部区域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有毒”的环境,使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准确侦检的难度很大,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对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以及装备配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震水灾。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其中包括地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等破坏形成的各种水灾及堰塞湖等,亦称之为地震水害。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是:第一,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形成堰塞湖,造成下游的灾害;第二,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第三,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第四,地震破坏矿井涌水;第五,地震破坏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等。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统计,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地震水灾约占70%,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
(六)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上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随着一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由砂土液化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喷水冒砂使地下砂层中的孔隙水及砂颗粒被搬到地表,从而使地基失效,同时地下土层中固态与液态物质缺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陷。使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 倾倒、下沉,道路的路基滑移,路面纵驰在河流岸边,则表现为岸边滑移,桥梁落架等。此外,强烈的承压水流失携带土层中的大量砂颗粒一并冒出,堆积在农田中将毁坏大面积的农作物。
(七)“盲目避震”灾害。“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衍生灾害,属于三次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如地震中发生的踩踏、跳楼、互救不当以及记忆损失、心理障碍等。小江断裂带农村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宣传教育滞后,“盲目避震”灾害尤为突出。
(八)地震“谣言”灾害。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小江断裂带波及面广,农村面积大,一旦地震谣言出现并传播,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体系
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以抢险救援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38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法的形式,规范和授予了消防部队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重要职能。
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曲靖市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市级消防支队、县级消防大队,乡镇派出所专职消防队全面建立了消防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和分队,基本构建了消防应急救援的立体化框架。但是,要充分发挥消防地震断裂带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效能,调研组认为,还需从“五大”体系建设入手:
(一)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调查研究体系。目前,消防部队对抢险救援特别是我国多发的如地震灾害事故,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上,没有形成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体系。为此,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消防应急抢险抢险救援调查研究体系。其主要功用在于解决消防部队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其专业性战术、技能和人才培育等瓶颈性问题。其中包含:直接地震灾害损害、衍生灾害类型、衍生灾害处置对策、地震救援预案制作、社会联动协作机制、应急救援通讯指挥机制等多个地震应急救援调研课题。在对小江断裂带开展全面深入的危机分析、科学预警机制、分类处置机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机制、社会联动协作机制的系统化调研分析后,形成完整的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为全面开展小江断裂带灾害预防和救援处置工作提供科学化、立体化的基础依据。在小江断裂带上,工业厂矿的密集,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就显得极为复杂。诸如,面对开采生产有色金属的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需要进行有色金属、放射性、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化学灾害事故调研。对生产化肥、冶炼、制焦、煤气生产以及深加的云维、大为焦化等行业,需要进行爆炸性、化学火灾事故调研。面对亚洲第一大土坝的201水电站,需要进行电力以及水灾害事故调研。对小江断裂带的崇山峻岭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进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事故的调研。对小江断裂带交通、通讯状况,需要进行交通运输、通讯指挥的专题调研。对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薄弱的现状,需要进行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和联动机制调研。
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极为庞大,也彰显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小江断裂带上,需要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科研和经常性理论研讨和现实性联动,在救援资源整合和救援力量联动上加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事件的调研和探索。
(二)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预测评估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在重大灾害事件消防应急处理急需的专家型人才,定期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研讨,提供理论支撑,对抢险救援的机制、体制及硬件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小江断裂带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消防部队的救灾对策体系是在强烈地震以后早期对灾区迅速实施救援、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曼延的紧急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与损失,这依赖于震前的恰当作战准备、震时的应变处置能力以及高效能的救援组织指挥。同时,完善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可以为消防部队救援行动和演练协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联动救援体系。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联动救援体系建设是立足于小江断裂带的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建立的构想。第一,实现最佳联动救援。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海拔跨度差为2000多米,最高海拔高达4400米,环境气候恶劣,灾害面积大,经济条件落后、人员编制少、缺乏专业设备、缺乏专业骨干队伍、救援力量薄弱,救援难度大、救援时间长,完成艰巨任务困难重重。就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规律和特点,就近或相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消防救援骨干队伍,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最近、最强、最有效的救援;第二,紧抓黄金救援。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需要在消防部队最短时间内赶赴救援,争取在地震救援的72小时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的受灾人员生命财产;第三,对生命的尊重。依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特点,就近或者相邻打造和建立专业性的骨干救援队伍,就近调动救援力量,克服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而非战斗减员提高战斗力,还可以在救援中赢得主动,抢占救援先机,真正体现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尊重;第四,尽为民之责。《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救灾的重大法律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要在各种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面前,真正起到领率作用和骨干作用,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真正重视和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事件规律的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四)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宣传教育体系。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宣传教育体系,包含普及与宣传、素质提升、防震演习和自防自救四个方面。第一,普及与宣传。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消防应急救援行动,提升消防部队形象;第二,素质提升。应立足院校、社会企业和各类专业培训基地,开设对消防部队官兵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要立足于与小江断裂带的调研研究中,时刻筹备着小江断裂带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开展官兵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素质提升,针对性、专业性做好更多的恶战、大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把官兵带到相关专业行业区域,把消防官兵培养成本地区的应急抢险救援和化学危险品以及高层、地下人防建筑火灾扑救的专家,把各行各业生产基地变成教学基地,不断提高消防官兵的抢险救援技能;第三,防震演习。防震演习是一种大覆盖面的、高效能的地震和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摸拟防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防震演习,提高消防官兵的防灾减灾的组织指挥救援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及相互救治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以及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伤亡和损失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第四,自救互救。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资料统计,自救互救率可达40-80%。灾民自救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五)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后消防心理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心理干预网络系统只有与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对灾害心理干预需要在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心理干预体系亦利用于消防部队官兵救援心理辅导和灾难心理适应及应对能力。
四、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消防工作,特别是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要打得赢,不仅靠先进装备,更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从消防部队近几年处置的抢险救援情况和《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来看,必须着眼于未来,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能力。必须立足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认真审视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处置的研究,从制度、体制、装备、技能、科研等处入手,不断完善和提高消防应急抢险救援专业骨干队伍的技能和水平。调研组认为,小江断裂带地震的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具备“五大”专业技能:
(一)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必须是一个社会学家,充分掌握地震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分析研究地震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考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并在应救援中不断传播和普及。地震社会学不仅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研究地震及其灾害对社会以及社会对地震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战略与战术,诸如通过对地震救援重点和难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震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地震灾害行为的研究,地震救援对策决策研究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对地震社会学的掌握有利于消防救援力量做好组织领导、防震、宣传、教育以及防、灭火工作。
(二)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医学专家”。消防部队迅速及时而正确地开展地震医疗救护工作,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的关键措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充分把握医学常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分级救治”,即现场救治和早期救治,将被压、埋的人员挖出来,进行初步包扎、止血、固定等急救措施,然后填写伤情卡转运出危险区。同时,消防救援力量还应做好卫生防疫,开展寻找水源,检验水质,进行饮水消毒,以防瘟疫滋生,及时检验有毒物的泄露,全方位做好救援、预防以及救援力量的自我保护工作。
(三)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地质学家”。小江地震断裂带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地质常识。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由于独特的地质和气候因素所致,完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应急救援中,必须把握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运动特征,才能确保救援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如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振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救援人员和灾民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四)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应该准确把握心理常识,开展应急救援和心理干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处在危机中的人摆脱因地震灾害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主要方法是在创伤初期为灾民提供最大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如全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援助、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迅速适应环境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危机应对技能,使其能及时宣泄和表达不良情绪,尽快摆脱悲伤,使心理恢复平衡。消防救援力量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与不合理的认知辩论来重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并通过对灾民认知方式的改变到达改善不良情绪、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
(五)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化学专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化学常识。救援人员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理化性质,处置措施要“熟”,划定警戒区域要合理、使用的针检仪器正确、灭火用剂准确,防护到位,指挥精准、洗消彻底。参战官兵要对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特点、处置方法,扑救对策,以及对照化学危险物品按照处置程序开展防护、侦检、堵漏、破拆、救生、输转、洗消等措施要熟悉,在抢险救灾现场才能涉险不惊,充分发挥技能战术水平。地震灾害时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消防应急救援工作要全面把握化学灾害事故的特征和处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件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五、结语
《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给消防部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现场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抢险救援难度大。但是,只要能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及其衍生灾害特点,不断完善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预测评估体系、联动救援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心理干预体系“五大”体系,不断促进消防救援力量掌握地震社会学、地质学、医学、化学、心理学“五大”技能,采取各种科学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能掌握救援工作的主动权,凸显消防部队在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事故处置中担负的重要职责使命。
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是一个交叉性、立体性较强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全面把握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多方面特征与活动规律,不断推进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事故的专业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谈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救援体系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11-03-10 | 文章来源: 云南消防总队曲靖支队 | 作者: 王启东
摘 要: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而贯穿滇中及滇东北的小江断裂带是影响云南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地震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性分析,提出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救援“五大”体系和救援力量“五大”专业技能的设想,探究小江断裂带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和专业化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关键词:小江 断裂带 地震 消防 救援
一、前言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影响云南省地质活动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泸水——腾冲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据统计,自1970年的通海7.7级地震到2010年间,大约4年就要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短短的30 年里,仅8次7级以上的地震,就造成18210人死亡,5万人重伤。
小江断裂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的一个分支,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这条断裂带自西藏自治区的玉树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东支普雄河断裂和西支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路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北通过巧家,沿金沙江、小江河谷延伸,向南抵达建水、个旧,总体呈南北向。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地震断裂带分为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分支断裂,活动构造环境以拉张或破裂为主,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剪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
自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6级以上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等。
二、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分析
小江断裂带贯穿滇东北及滇中大多数城市,横跨昭通、曲靖、昆明和玉溪,是云南省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较为重要的地区。许多重大工程设施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或全国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设施,如滇东北片区会泽县的亚洲第一大土坝——毛家村大坝、华电201一至五级发电站、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维集团、大为制焦制气以及曲靖烟草等多种行业,这一带是曲靖的高技术中心,是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员、设备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一旦遭到地震袭击,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将对小江断裂带区域以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小江断裂带上的国道320、324、326、213线、贵昆、成昆、内昆、南昆铁路等又是西南地区通往华东、华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密集,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衍生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小江地震断裂带灾害频发,由小江断裂带地质运动引发的地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化学灾害、盲目避震等次生及三次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在小江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地震,将会造成小江断裂带上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随着消防部队的职能不断拓展和地位的日益攀升,在所有的这些灾害事件中,消防部队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的大规模调动或跨区域的联动协作救援都势在必行。
地震灾害中,直接灾害是指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通过调研组实地考证和大量的资料分析,小江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多种重大灾害事故,其中主要包含:
(一)直接地震灾害。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直接地震灾害具有突发及不可预测、破坏力极强、衍生灾害多、受灾范围广以及救援难度大等多方面特征。地震造成震区产生裂断层错动、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导致大片居民住宅和城镇基础设施毁坏,甚至损毁整座城市,破坏力极其巨大。地震极易造成整个城市或局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运转停滞,倒塌建筑得不到及时清理,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医疗等生活物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停电、停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地震可能造成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大量人员被埋或失踪。消防、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影响救援行动开展。
历史上曾出现1733年8月2日东川——会泽大地震,震级约为7.5级;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区大关,永善两县交界处的团结,木杆乡一带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九度;2004年8月10日鲁甸县、昭阳区境内发生里氏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以及近年来昭通巧家、会泽一代发生的频繁地震均是小江断裂带地质活动的密集表现。在《东川府地震记事》中记载:“是日亭午,怪风迅烈,飒然一过,屋瓦欲飞……及申时地忽动,自西南来,轰声如雷,疾驰而北,平地如波涛起落,汹涌排荡,楼台房屋如舟之逐浪。”描述了就是1733年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东川——会泽大地震情景。
(二)地震火灾。地震火灾是指因为强烈的震动造成城市及农村大面积的“热岛”效应,发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火灾高发和快速蔓延。主要包括:第一,原火源火灾。由于地震,导致地震发生前正在使用的各种火源损坏和火源延伸,引起火灾;第二,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第三,生产工序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由地震时失去控制水电供给,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产生爆炸和燃烧;第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和燃烧。易燃、易爆物质在地震时,容器受损泄露,遇火源即可起火。
(三)地震滑坡及泥石流。地震滑坡是指暴露在外面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震动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而地震泥石流是最容易导致人员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从成因上看,小江断裂带同时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三个条件。地震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中,第一类是地震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第二类是地震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三类是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此外,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循环往复,产生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四)地震化学灾害。地震化学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以及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小江断裂带是云南省的工业密集区,其中,煤炭生产及其深加工、有色金属的开采炼炼、化学工业生产等工业种类繁多,各种大型厂矿密集设置。诸如,生产铅、锌、锗、硫酸、黄金、锌合金、镉、铋等剧毒性、挥发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工业产品的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各种化学品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云维集团、大为焦化以及黄磷、化肥厂等化工企业。在地震的强烈破坏下,这些企业自身储存和生产的大量化工原料和产品及有毒性废料产生泄漏并不断挥发蔓延,在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事故起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在空间迅速形成毒气云团,造成大面积扩散和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伤害途径增多。此外,地震化学危害事故发生后,往往造成知情者伤亡或逃离现场,事故中心局部区域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有毒”的环境,使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准确侦检的难度很大,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对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以及装备配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震水灾。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其中包括地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等破坏形成的各种水灾及堰塞湖等,亦称之为地震水害。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是:第一,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形成堰塞湖,造成下游的灾害;第二,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第三,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第四,地震破坏矿井涌水;第五,地震破坏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等。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统计,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地震水灾约占70%,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
(六)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上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随着一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由砂土液化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喷水冒砂使地下砂层中的孔隙水及砂颗粒被搬到地表,从而使地基失效,同时地下土层中固态与液态物质缺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陷。使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 倾倒、下沉,道路的路基滑移,路面纵驰在河流岸边,则表现为岸边滑移,桥梁落架等。此外,强烈的承压水流失携带土层中的大量砂颗粒一并冒出,堆积在农田中将毁坏大面积的农作物。
(七)“盲目避震”灾害。“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衍生灾害,属于三次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如地震中发生的踩踏、跳楼、互救不当以及记忆损失、心理障碍等。小江断裂带农村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宣传教育滞后,“盲目避震”灾害尤为突出。
(八)地震“谣言”灾害。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小江断裂带波及面广,农村面积大,一旦地震谣言出现并传播,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体系
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以抢险救援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38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法的形式,规范和授予了消防部队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重要职能。
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曲靖市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市级消防支队、县级消防大队,乡镇派出所专职消防队全面建立了消防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和分队,基本构建了消防应急救援的立体化框架。但是,要充分发挥消防地震断裂带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效能,调研组认为,还需从“五大”体系建设入手:
(一)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调查研究体系。目前,消防部队对抢险救援特别是我国多发的如地震灾害事故,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上,没有形成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体系。为此,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消防应急抢险抢险救援调查研究体系。其主要功用在于解决消防部队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其专业性战术、技能和人才培育等瓶颈性问题。其中包含:直接地震灾害损害、衍生灾害类型、衍生灾害处置对策、地震救援预案制作、社会联动协作机制、应急救援通讯指挥机制等多个地震应急救援调研课题。在对小江断裂带开展全面深入的危机分析、科学预警机制、分类处置机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机制、社会联动协作机制的系统化调研分析后,形成完整的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为全面开展小江断裂带灾害预防和救援处置工作提供科学化、立体化的基础依据。在小江断裂带上,工业厂矿的密集,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就显得极为复杂。诸如,面对开采生产有色金属的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需要进行有色金属、放射性、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化学灾害事故调研。对生产化肥、冶炼、制焦、煤气生产以及深加的云维、大为焦化等行业,需要进行爆炸性、化学火灾事故调研。面对亚洲第一大土坝的201水电站,需要进行电力以及水灾害事故调研。对小江断裂带的崇山峻岭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进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事故的调研。对小江断裂带交通、通讯状况,需要进行交通运输、通讯指挥的专题调研。对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薄弱的现状,需要进行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和联动机制调研。
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极为庞大,也彰显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小江断裂带上,需要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科研和经常性理论研讨和现实性联动,在救援资源整合和救援力量联动上加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事件的调研和探索。
(二)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预测评估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在重大灾害事件消防应急处理急需的专家型人才,定期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研讨,提供理论支撑,对抢险救援的机制、体制及硬件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小江断裂带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消防部队的救灾对策体系是在强烈地震以后早期对灾区迅速实施救援、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曼延的紧急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与损失,这依赖于震前的恰当作战准备、震时的应变处置能力以及高效能的救援组织指挥。同时,完善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可以为消防部队救援行动和演练协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联动救援体系。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联动救援体系建设是立足于小江断裂带的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建立的构想。第一,实现最佳联动救援。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海拔跨度差为2000多米,最高海拔高达4400米,环境气候恶劣,灾害面积大,经济条件落后、人员编制少、缺乏专业设备、缺乏专业骨干队伍、救援力量薄弱,救援难度大、救援时间长,完成艰巨任务困难重重。就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规律和特点,就近或相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消防救援骨干队伍,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最近、最强、最有效的救援;第二,紧抓黄金救援。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需要在消防部队最短时间内赶赴救援,争取在地震救援的72小时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的受灾人员生命财产;第三,对生命的尊重。依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特点,就近或者相邻打造和建立专业性的骨干救援队伍,就近调动救援力量,克服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而非战斗减员提高战斗力,还可以在救援中赢得主动,抢占救援先机,真正体现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尊重;第四,尽为民之责。《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救灾的重大法律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要在各种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面前,真正起到领率作用和骨干作用,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真正重视和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事件规律的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四)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宣传教育体系。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宣传教育体系,包含普及与宣传、素质提升、防震演习和自防自救四个方面。第一,普及与宣传。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消防应急救援行动,提升消防部队形象;第二,素质提升。应立足院校、社会企业和各类专业培训基地,开设对消防部队官兵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要立足于与小江断裂带的调研研究中,时刻筹备着小江断裂带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开展官兵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素质提升,针对性、专业性做好更多的恶战、大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把官兵带到相关专业行业区域,把消防官兵培养成本地区的应急抢险救援和化学危险品以及高层、地下人防建筑火灾扑救的专家,把各行各业生产基地变成教学基地,不断提高消防官兵的抢险救援技能;第三,防震演习。防震演习是一种大覆盖面的、高效能的地震和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摸拟防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防震演习,提高消防官兵的防灾减灾的组织指挥救援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及相互救治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以及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伤亡和损失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第四,自救互救。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资料统计,自救互救率可达40-80%。灾民自救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五)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后消防心理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心理干预网络系统只有与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对灾害心理干预需要在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心理干预体系亦利用于消防部队官兵救援心理辅导和灾难心理适应及应对能力。
四、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消防工作,特别是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要打得赢,不仅靠先进装备,更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从消防部队近几年处置的抢险救援情况和《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来看,必须着眼于未来,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能力。必须立足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认真审视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处置的研究,从制度、体制、装备、技能、科研等处入手,不断完善和提高消防应急抢险救援专业骨干队伍的技能和水平。调研组认为,小江断裂带地震的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具备“五大”专业技能:
(一)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必须是一个社会学家,充分掌握地震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分析研究地震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考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并在应救援中不断传播和普及。地震社会学不仅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研究地震及其灾害对社会以及社会对地震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战略与战术,诸如通过对地震救援重点和难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震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地震灾害行为的研究,地震救援对策决策研究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对地震社会学的掌握有利于消防救援力量做好组织领导、防震、宣传、教育以及防、灭火工作。
(二)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医学专家”。消防部队迅速及时而正确地开展地震医疗救护工作,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的关键措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充分把握医学常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分级救治”,即现场救治和早期救治,将被压、埋的人员挖出来,进行初步包扎、止血、固定等急救措施,然后填写伤情卡转运出危险区。同时,消防救援力量还应做好卫生防疫,开展寻找水源,检验水质,进行饮水消毒,以防瘟疫滋生,及时检验有毒物的泄露,全方位做好救援、预防以及救援力量的自我保护工作。
(三)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地质学家”。小江地震断裂带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地质常识。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由于独特的地质和气候因素所致,完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应急救援中,必须把握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运动特征,才能确保救援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如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振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救援人员和灾民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四)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应该准确把握心理常识,开展应急救援和心理干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处在危机中的人摆脱因地震灾害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主要方法是在创伤初期为灾民提供最大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如全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援助、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迅速适应环境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危机应对技能,使其能及时宣泄和表达不良情绪,尽快摆脱悲伤,使心理恢复平衡。消防救援力量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与不合理的认知辩论来重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并通过对灾民认知方式的改变到达改善不良情绪、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
(五)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化学专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化学常识。救援人员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理化性质,处置措施要“熟”,划定警戒区域要合理、使用的针检仪器正确、灭火用剂准确,防护到位,指挥精准、洗消彻底。参战官兵要对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特点、处置方法,扑救对策,以及对照化学危险物品按照处置程序开展防护、侦检、堵漏、破拆、救生、输转、洗消等措施要熟悉,在抢险救灾现场才能涉险不惊,充分发挥技能战术水平。地震灾害时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消防应急救援工作要全面把握化学灾害事故的特征和处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件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五、结语
《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给消防部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现场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抢险救援难度大。但是,只要能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及其衍生灾害特点,不断完善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预测评估体系、联动救援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心理干预体系“五大”体系,不断促进消防救援力量掌握地震社会学、地质学、医学、化学、心理学“五大”技能,采取各种科学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能掌握救援工作的主动权,凸显消防部队在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事故处置中担负的重要职责使命。
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是一个交叉性、立体性较强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全面把握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多方面特征与活动规律,不断推进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事故的专业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摘 要: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而贯穿滇中及滇东北的小江断裂带是影响云南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地震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性分析,提出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救援“五大”体系和救援力量“五大”专业技能的设想,探究小江断裂带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和专业化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关键词:小江 断裂带 地震 消防 救援
一、前言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影响云南省地质活动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泸水——腾冲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据统计,自1970年的通海7.7级地震到2010年间,大约4年就要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短短的30 年里,仅8次7级以上的地震,就造成18210人死亡,5万人重伤。
小江断裂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的一个分支,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这条断裂带自西藏自治区的玉树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东支普雄河断裂和西支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路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北通过巧家,沿金沙江、小江河谷延伸,向南抵达建水、个旧,总体呈南北向。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地震断裂带分为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分支断裂,活动构造环境以拉张或破裂为主,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剪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
自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6级以上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等。
二、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分析
小江断裂带贯穿滇东北及滇中大多数城市,横跨昭通、曲靖、昆明和玉溪,是云南省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较为重要的地区。许多重大工程设施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或全国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设施,如滇东北片区会泽县的亚洲第一大土坝——毛家村大坝、华电201一至五级发电站、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维集团、大为制焦制气以及曲靖烟草等多种行业,这一带是曲靖的高技术中心,是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员、设备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一旦遭到地震袭击,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将对小江断裂带区域以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小江断裂带上的国道320、324、326、213线、贵昆、成昆、内昆、南昆铁路等又是西南地区通往华东、华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密集,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衍生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小江地震断裂带灾害频发,由小江断裂带地质运动引发的地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化学灾害、盲目避震等次生及三次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在小江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地震,将会造成小江断裂带上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随着消防部队的职能不断拓展和地位的日益攀升,在所有的这些灾害事件中,消防部队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的大规模调动或跨区域的联动协作救援都势在必行。
地震灾害中,直接灾害是指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通过调研组实地考证和大量的资料分析,小江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多种重大灾害事故,其中主要包含:
(一)直接地震灾害。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直接地震灾害具有突发及不可预测、破坏力极强、衍生灾害多、受灾范围广以及救援难度大等多方面特征。地震造成震区产生裂断层错动、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导致大片居民住宅和城镇基础设施毁坏,甚至损毁整座城市,破坏力极其巨大。地震极易造成整个城市或局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运转停滞,倒塌建筑得不到及时清理,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医疗等生活物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停电、停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地震可能造成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大量人员被埋或失踪。消防、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影响救援行动开展。
历史上曾出现1733年8月2日东川——会泽大地震,震级约为7.5级;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区大关,永善两县交界处的团结,木杆乡一带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九度;2004年8月10日鲁甸县、昭阳区境内发生里氏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以及近年来昭通巧家、会泽一代发生的频繁地震均是小江断裂带地质活动的密集表现。在《东川府地震记事》中记载:“是日亭午,怪风迅烈,飒然一过,屋瓦欲飞……及申时地忽动,自西南来,轰声如雷,疾驰而北,平地如波涛起落,汹涌排荡,楼台房屋如舟之逐浪。”描述了就是1733年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东川——会泽大地震情景。
(二)地震火灾。地震火灾是指因为强烈的震动造成城市及农村大面积的“热岛”效应,发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火灾高发和快速蔓延。主要包括:第一,原火源火灾。由于地震,导致地震发生前正在使用的各种火源损坏和火源延伸,引起火灾;第二,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第三,生产工序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由地震时失去控制水电供给,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产生爆炸和燃烧;第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和燃烧。易燃、易爆物质在地震时,容器受损泄露,遇火源即可起火。
(三)地震滑坡及泥石流。地震滑坡是指暴露在外面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震动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而地震泥石流是最容易导致人员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从成因上看,小江断裂带同时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三个条件。地震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中,第一类是地震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第二类是地震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三类是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此外,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循环往复,产生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四)地震化学灾害。地震化学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以及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小江断裂带是云南省的工业密集区,其中,煤炭生产及其深加工、有色金属的开采炼炼、化学工业生产等工业种类繁多,各种大型厂矿密集设置。诸如,生产铅、锌、锗、硫酸、黄金、锌合金、镉、铋等剧毒性、挥发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工业产品的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各种化学品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云维集团、大为焦化以及黄磷、化肥厂等化工企业。在地震的强烈破坏下,这些企业自身储存和生产的大量化工原料和产品及有毒性废料产生泄漏并不断挥发蔓延,在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事故起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在空间迅速形成毒气云团,造成大面积扩散和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伤害途径增多。此外,地震化学危害事故发生后,往往造成知情者伤亡或逃离现场,事故中心局部区域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有毒”的环境,使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准确侦检的难度很大,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对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以及装备配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震水灾。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其中包括地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等破坏形成的各种水灾及堰塞湖等,亦称之为地震水害。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是:第一,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形成堰塞湖,造成下游的灾害;第二,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第三,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第四,地震破坏矿井涌水;第五,地震破坏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等。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统计,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地震水灾约占70%,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
(六)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上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随着一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由砂土液化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喷水冒砂使地下砂层中的孔隙水及砂颗粒被搬到地表,从而使地基失效,同时地下土层中固态与液态物质缺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陷。使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 倾倒、下沉,道路的路基滑移,路面纵驰在河流岸边,则表现为岸边滑移,桥梁落架等。此外,强烈的承压水流失携带土层中的大量砂颗粒一并冒出,堆积在农田中将毁坏大面积的农作物。
(七)“盲目避震”灾害。“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衍生灾害,属于三次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如地震中发生的踩踏、跳楼、互救不当以及记忆损失、心理障碍等。小江断裂带农村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宣传教育滞后,“盲目避震”灾害尤为突出。
(八)地震“谣言”灾害。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小江断裂带波及面广,农村面积大,一旦地震谣言出现并传播,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体系
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以抢险救援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38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法的形式,规范和授予了消防部队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重要职能。
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曲靖市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市级消防支队、县级消防大队,乡镇派出所专职消防队全面建立了消防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和分队,基本构建了消防应急救援的立体化框架。但是,要充分发挥消防地震断裂带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效能,调研组认为,还需从“五大”体系建设入手:
(一)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调查研究体系。目前,消防部队对抢险救援特别是我国多发的如地震灾害事故,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上,没有形成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体系。为此,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消防应急抢险抢险救援调查研究体系。其主要功用在于解决消防部队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其专业性战术、技能和人才培育等瓶颈性问题。其中包含:直接地震灾害损害、衍生灾害类型、衍生灾害处置对策、地震救援预案制作、社会联动协作机制、应急救援通讯指挥机制等多个地震应急救援调研课题。在对小江断裂带开展全面深入的危机分析、科学预警机制、分类处置机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机制、社会联动协作机制的系统化调研分析后,形成完整的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为全面开展小江断裂带灾害预防和救援处置工作提供科学化、立体化的基础依据。在小江断裂带上,工业厂矿的密集,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就显得极为复杂。诸如,面对开采生产有色金属的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需要进行有色金属、放射性、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化学灾害事故调研。对生产化肥、冶炼、制焦、煤气生产以及深加的云维、大为焦化等行业,需要进行爆炸性、化学火灾事故调研。面对亚洲第一大土坝的201水电站,需要进行电力以及水灾害事故调研。对小江断裂带的崇山峻岭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进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事故的调研。对小江断裂带交通、通讯状况,需要进行交通运输、通讯指挥的专题调研。对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薄弱的现状,需要进行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和联动机制调研。
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极为庞大,也彰显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小江断裂带上,需要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科研和经常性理论研讨和现实性联动,在救援资源整合和救援力量联动上加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事件的调研和探索。
(二)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预测评估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在重大灾害事件消防应急处理急需的专家型人才,定期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研讨,提供理论支撑,对抢险救援的机制、体制及硬件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小江断裂带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消防部队的救灾对策体系是在强烈地震以后早期对灾区迅速实施救援、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曼延的紧急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与损失,这依赖于震前的恰当作战准备、震时的应变处置能力以及高效能的救援组织指挥。同时,完善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可以为消防部队救援行动和演练协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联动救援体系。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联动救援体系建设是立足于小江断裂带的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建立的构想。第一,实现最佳联动救援。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海拔跨度差为2000多米,最高海拔高达4400米,环境气候恶劣,灾害面积大,经济条件落后、人员编制少、缺乏专业设备、缺乏专业骨干队伍、救援力量薄弱,救援难度大、救援时间长,完成艰巨任务困难重重。就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规律和特点,就近或相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消防救援骨干队伍,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最近、最强、最有效的救援;第二,紧抓黄金救援。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需要在消防部队最短时间内赶赴救援,争取在地震救援的72小时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的受灾人员生命财产;第三,对生命的尊重。依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特点,就近或者相邻打造和建立专业性的骨干救援队伍,就近调动救援力量,克服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而非战斗减员提高战斗力,还可以在救援中赢得主动,抢占救援先机,真正体现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尊重;第四,尽为民之责。《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救灾的重大法律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要在各种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面前,真正起到领率作用和骨干作用,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真正重视和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事件规律的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四)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宣传教育体系。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宣传教育体系,包含普及与宣传、素质提升、防震演习和自防自救四个方面。第一,普及与宣传。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消防应急救援行动,提升消防部队形象;第二,素质提升。应立足院校、社会企业和各类专业培训基地,开设对消防部队官兵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要立足于与小江断裂带的调研研究中,时刻筹备着小江断裂带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开展官兵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素质提升,针对性、专业性做好更多的恶战、大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把官兵带到相关专业行业区域,把消防官兵培养成本地区的应急抢险救援和化学危险品以及高层、地下人防建筑火灾扑救的专家,把各行各业生产基地变成教学基地,不断提高消防官兵的抢险救援技能;第三,防震演习。防震演习是一种大覆盖面的、高效能的地震和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摸拟防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防震演习,提高消防官兵的防灾减灾的组织指挥救援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及相互救治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以及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伤亡和损失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第四,自救互救。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资料统计,自救互救率可达40-80%。灾民自救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五)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后消防心理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心理干预网络系统只有与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对灾害心理干预需要在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心理干预体系亦利用于消防部队官兵救援心理辅导和灾难心理适应及应对能力。
四、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消防工作,特别是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要打得赢,不仅靠先进装备,更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从消防部队近几年处置的抢险救援情况和《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来看,必须着眼于未来,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能力。必须立足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认真审视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处置的研究,从制度、体制、装备、技能、科研等处入手,不断完善和提高消防应急抢险救援专业骨干队伍的技能和水平。调研组认为,小江断裂带地震的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具备“五大”专业技能:
(一)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必须是一个社会学家,充分掌握地震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分析研究地震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考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并在应救援中不断传播和普及。地震社会学不仅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研究地震及其灾害对社会以及社会对地震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战略与战术,诸如通过对地震救援重点和难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震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地震灾害行为的研究,地震救援对策决策研究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对地震社会学的掌握有利于消防救援力量做好组织领导、防震、宣传、教育以及防、灭火工作。
(二)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医学专家”。消防部队迅速及时而正确地开展地震医疗救护工作,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的关键措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充分把握医学常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分级救治”,即现场救治和早期救治,将被压、埋的人员挖出来,进行初步包扎、止血、固定等急救措施,然后填写伤情卡转运出危险区。同时,消防救援力量还应做好卫生防疫,开展寻找水源,检验水质,进行饮水消毒,以防瘟疫滋生,及时检验有毒物的泄露,全方位做好救援、预防以及救援力量的自我保护工作。
(三)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地质学家”。小江地震断裂带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地质常识。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由于独特的地质和气候因素所致,完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应急救援中,必须把握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运动特征,才能确保救援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如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振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救援人员和灾民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四)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应该准确把握心理常识,开展应急救援和心理干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处在危机中的人摆脱因地震灾害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主要方法是在创伤初期为灾民提供最大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如全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援助、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迅速适应环境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危机应对技能,使其能及时宣泄和表达不良情绪,尽快摆脱悲伤,使心理恢复平衡。消防救援力量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与不合理的认知辩论来重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并通过对灾民认知方式的改变到达改善不良情绪、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
(五)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化学专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化学常识。救援人员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理化性质,处置措施要“熟”,划定警戒区域要合理、使用的针检仪器正确、灭火用剂准确,防护到位,指挥精准、洗消彻底。参战官兵要对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特点、处置方法,扑救对策,以及对照化学危险物品按照处置程序开展防护、侦检、堵漏、破拆、救生、输转、洗消等措施要熟悉,在抢险救灾现场才能涉险不惊,充分发挥技能战术水平。地震灾害时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消防应急救援工作要全面把握化学灾害事故的特征和处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件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五、结语
《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给消防部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现场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抢险救援难度大。但是,只要能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及其衍生灾害特点,不断完善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预测评估体系、联动救援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心理干预体系“五大”体系,不断促进消防救援力量掌握地震社会学、地质学、医学、化学、心理学“五大”技能,采取各种科学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能掌握救援工作的主动权,凸显消防部队在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事故处置中担负的重要职责使命。
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是一个交叉性、立体性较强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全面把握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多方面特征与活动规律,不断推进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事故的专业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谈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救援体系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11-03-10 | 文章来源: 云南消防总队曲靖支队 | 作者: 王启东
摘 要: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而贯穿滇中及滇东北的小江断裂带是影响云南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地震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性分析,提出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救援“五大”体系和救援力量“五大”专业技能的设想,探究小江断裂带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和专业化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关键词:小江 断裂带 地震 消防 救援
一、前言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影响云南省地质活动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泸水——腾冲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据统计,自1970年的通海7.7级地震到2010年间,大约4年就要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短短的30 年里,仅8次7级以上的地震,就造成18210人死亡,5万人重伤。
小江断裂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的一个分支,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这条断裂带自西藏自治区的玉树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东支普雄河断裂和西支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路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北通过巧家,沿金沙江、小江河谷延伸,向南抵达建水、个旧,总体呈南北向。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地震断裂带分为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分支断裂,活动构造环境以拉张或破裂为主,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剪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
自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6级以上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等。
二、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分析
小江断裂带贯穿滇东北及滇中大多数城市,横跨昭通、曲靖、昆明和玉溪,是云南省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较为重要的地区。许多重大工程设施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或全国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设施,如滇东北片区会泽县的亚洲第一大土坝——毛家村大坝、华电201一至五级发电站、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维集团、大为制焦制气以及曲靖烟草等多种行业,这一带是曲靖的高技术中心,是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员、设备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一旦遭到地震袭击,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将对小江断裂带区域以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小江断裂带上的国道320、324、326、213线、贵昆、成昆、内昆、南昆铁路等又是西南地区通往华东、华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密集,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衍生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小江地震断裂带灾害频发,由小江断裂带地质运动引发的地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化学灾害、盲目避震等次生及三次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在小江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地震,将会造成小江断裂带上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随着消防部队的职能不断拓展和地位的日益攀升,在所有的这些灾害事件中,消防部队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的大规模调动或跨区域的联动协作救援都势在必行。
地震灾害中,直接灾害是指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通过调研组实地考证和大量的资料分析,小江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多种重大灾害事故,其中主要包含:
(一)直接地震灾害。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直接地震灾害具有突发及不可预测、破坏力极强、衍生灾害多、受灾范围广以及救援难度大等多方面特征。地震造成震区产生裂断层错动、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导致大片居民住宅和城镇基础设施毁坏,甚至损毁整座城市,破坏力极其巨大。地震极易造成整个城市或局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运转停滞,倒塌建筑得不到及时清理,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医疗等生活物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停电、停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地震可能造成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大量人员被埋或失踪。消防、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影响救援行动开展。
历史上曾出现1733年8月2日东川——会泽大地震,震级约为7.5级;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区大关,永善两县交界处的团结,木杆乡一带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九度;2004年8月10日鲁甸县、昭阳区境内发生里氏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以及近年来昭通巧家、会泽一代发生的频繁地震均是小江断裂带地质活动的密集表现。在《东川府地震记事》中记载:“是日亭午,怪风迅烈,飒然一过,屋瓦欲飞……及申时地忽动,自西南来,轰声如雷,疾驰而北,平地如波涛起落,汹涌排荡,楼台房屋如舟之逐浪。”描述了就是1733年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东川——会泽大地震情景。
(二)地震火灾。地震火灾是指因为强烈的震动造成城市及农村大面积的“热岛”效应,发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火灾高发和快速蔓延。主要包括:第一,原火源火灾。由于地震,导致地震发生前正在使用的各种火源损坏和火源延伸,引起火灾;第二,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第三,生产工序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由地震时失去控制水电供给,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产生爆炸和燃烧;第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和燃烧。易燃、易爆物质在地震时,容器受损泄露,遇火源即可起火。
(三)地震滑坡及泥石流。地震滑坡是指暴露在外面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震动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而地震泥石流是最容易导致人员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从成因上看,小江断裂带同时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三个条件。地震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中,第一类是地震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第二类是地震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三类是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此外,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循环往复,产生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四)地震化学灾害。地震化学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以及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小江断裂带是云南省的工业密集区,其中,煤炭生产及其深加工、有色金属的开采炼炼、化学工业生产等工业种类繁多,各种大型厂矿密集设置。诸如,生产铅、锌、锗、硫酸、黄金、锌合金、镉、铋等剧毒性、挥发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工业产品的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各种化学品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云维集团、大为焦化以及黄磷、化肥厂等化工企业。在地震的强烈破坏下,这些企业自身储存和生产的大量化工原料和产品及有毒性废料产生泄漏并不断挥发蔓延,在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事故起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在空间迅速形成毒气云团,造成大面积扩散和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伤害途径增多。此外,地震化学危害事故发生后,往往造成知情者伤亡或逃离现场,事故中心局部区域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有毒”的环境,使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准确侦检的难度很大,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对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以及装备配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震水灾。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其中包括地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等破坏形成的各种水灾及堰塞湖等,亦称之为地震水害。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是:第一,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形成堰塞湖,造成下游的灾害;第二,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第三,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第四,地震破坏矿井涌水;第五,地震破坏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等。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统计,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地震水灾约占70%,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
(六)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上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随着一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由砂土液化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喷水冒砂使地下砂层中的孔隙水及砂颗粒被搬到地表,从而使地基失效,同时地下土层中固态与液态物质缺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陷。使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 倾倒、下沉,道路的路基滑移,路面纵驰在河流岸边,则表现为岸边滑移,桥梁落架等。此外,强烈的承压水流失携带土层中的大量砂颗粒一并冒出,堆积在农田中将毁坏大面积的农作物。
(七)“盲目避震”灾害。“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衍生灾害,属于三次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如地震中发生的踩踏、跳楼、互救不当以及记忆损失、心理障碍等。小江断裂带农村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宣传教育滞后,“盲目避震”灾害尤为突出。
(八)地震“谣言”灾害。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小江断裂带波及面广,农村面积大,一旦地震谣言出现并传播,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体系
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以抢险救援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38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法的形式,规范和授予了消防部队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重要职能。
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曲靖市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市级消防支队、县级消防大队,乡镇派出所专职消防队全面建立了消防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和分队,基本构建了消防应急救援的立体化框架。但是,要充分发挥消防地震断裂带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效能,调研组认为,还需从“五大”体系建设入手:
(一)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调查研究体系。目前,消防部队对抢险救援特别是我国多发的如地震灾害事故,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上,没有形成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体系。为此,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消防应急抢险抢险救援调查研究体系。其主要功用在于解决消防部队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其专业性战术、技能和人才培育等瓶颈性问题。其中包含:直接地震灾害损害、衍生灾害类型、衍生灾害处置对策、地震救援预案制作、社会联动协作机制、应急救援通讯指挥机制等多个地震应急救援调研课题。在对小江断裂带开展全面深入的危机分析、科学预警机制、分类处置机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机制、社会联动协作机制的系统化调研分析后,形成完整的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为全面开展小江断裂带灾害预防和救援处置工作提供科学化、立体化的基础依据。在小江断裂带上,工业厂矿的密集,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就显得极为复杂。诸如,面对开采生产有色金属的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需要进行有色金属、放射性、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化学灾害事故调研。对生产化肥、冶炼、制焦、煤气生产以及深加的云维、大为焦化等行业,需要进行爆炸性、化学火灾事故调研。面对亚洲第一大土坝的201水电站,需要进行电力以及水灾害事故调研。对小江断裂带的崇山峻岭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进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事故的调研。对小江断裂带交通、通讯状况,需要进行交通运输、通讯指挥的专题调研。对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薄弱的现状,需要进行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和联动机制调研。
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极为庞大,也彰显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小江断裂带上,需要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科研和经常性理论研讨和现实性联动,在救援资源整合和救援力量联动上加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事件的调研和探索。
(二)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预测评估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在重大灾害事件消防应急处理急需的专家型人才,定期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研讨,提供理论支撑,对抢险救援的机制、体制及硬件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小江断裂带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消防部队的救灾对策体系是在强烈地震以后早期对灾区迅速实施救援、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曼延的紧急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与损失,这依赖于震前的恰当作战准备、震时的应变处置能力以及高效能的救援组织指挥。同时,完善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可以为消防部队救援行动和演练协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联动救援体系。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联动救援体系建设是立足于小江断裂带的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建立的构想。第一,实现最佳联动救援。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海拔跨度差为2000多米,最高海拔高达4400米,环境气候恶劣,灾害面积大,经济条件落后、人员编制少、缺乏专业设备、缺乏专业骨干队伍、救援力量薄弱,救援难度大、救援时间长,完成艰巨任务困难重重。就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规律和特点,就近或相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消防救援骨干队伍,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最近、最强、最有效的救援;第二,紧抓黄金救援。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需要在消防部队最短时间内赶赴救援,争取在地震救援的72小时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的受灾人员生命财产;第三,对生命的尊重。依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特点,就近或者相邻打造和建立专业性的骨干救援队伍,就近调动救援力量,克服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而非战斗减员提高战斗力,还可以在救援中赢得主动,抢占救援先机,真正体现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尊重;第四,尽为民之责。《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救灾的重大法律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要在各种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面前,真正起到领率作用和骨干作用,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真正重视和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事件规律的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四)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宣传教育体系。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宣传教育体系,包含普及与宣传、素质提升、防震演习和自防自救四个方面。第一,普及与宣传。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消防应急救援行动,提升消防部队形象;第二,素质提升。应立足院校、社会企业和各类专业培训基地,开设对消防部队官兵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要立足于与小江断裂带的调研研究中,时刻筹备着小江断裂带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开展官兵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素质提升,针对性、专业性做好更多的恶战、大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把官兵带到相关专业行业区域,把消防官兵培养成本地区的应急抢险救援和化学危险品以及高层、地下人防建筑火灾扑救的专家,把各行各业生产基地变成教学基地,不断提高消防官兵的抢险救援技能;第三,防震演习。防震演习是一种大覆盖面的、高效能的地震和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摸拟防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防震演习,提高消防官兵的防灾减灾的组织指挥救援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及相互救治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以及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伤亡和损失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第四,自救互救。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资料统计,自救互救率可达40-80%。灾民自救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五)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后消防心理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心理干预网络系统只有与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对灾害心理干预需要在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心理干预体系亦利用于消防部队官兵救援心理辅导和灾难心理适应及应对能力。
四、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消防工作,特别是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要打得赢,不仅靠先进装备,更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从消防部队近几年处置的抢险救援情况和《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来看,必须着眼于未来,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能力。必须立足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认真审视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处置的研究,从制度、体制、装备、技能、科研等处入手,不断完善和提高消防应急抢险救援专业骨干队伍的技能和水平。调研组认为,小江断裂带地震的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具备“五大”专业技能:
(一)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必须是一个社会学家,充分掌握地震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分析研究地震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考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并在应救援中不断传播和普及。地震社会学不仅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研究地震及其灾害对社会以及社会对地震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战略与战术,诸如通过对地震救援重点和难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震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地震灾害行为的研究,地震救援对策决策研究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对地震社会学的掌握有利于消防救援力量做好组织领导、防震、宣传、教育以及防、灭火工作。
(二)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医学专家”。消防部队迅速及时而正确地开展地震医疗救护工作,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的关键措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充分把握医学常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分级救治”,即现场救治和早期救治,将被压、埋的人员挖出来,进行初步包扎、止血、固定等急救措施,然后填写伤情卡转运出危险区。同时,消防救援力量还应做好卫生防疫,开展寻找水源,检验水质,进行饮水消毒,以防瘟疫滋生,及时检验有毒物的泄露,全方位做好救援、预防以及救援力量的自我保护工作。
(三)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地质学家”。小江地震断裂带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地质常识。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由于独特的地质和气候因素所致,完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应急救援中,必须把握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运动特征,才能确保救援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如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振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救援人员和灾民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四)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应该准确把握心理常识,开展应急救援和心理干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处在危机中的人摆脱因地震灾害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主要方法是在创伤初期为灾民提供最大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如全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援助、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迅速适应环境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危机应对技能,使其能及时宣泄和表达不良情绪,尽快摆脱悲伤,使心理恢复平衡。消防救援力量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与不合理的认知辩论来重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并通过对灾民认知方式的改变到达改善不良情绪、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
(五)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化学专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化学常识。救援人员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理化性质,处置措施要“熟”,划定警戒区域要合理、使用的针检仪器正确、灭火用剂准确,防护到位,指挥精准、洗消彻底。参战官兵要对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特点、处置方法,扑救对策,以及对照化学危险物品按照处置程序开展防护、侦检、堵漏、破拆、救生、输转、洗消等措施要熟悉,在抢险救灾现场才能涉险不惊,充分发挥技能战术水平。地震灾害时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消防应急救援工作要全面把握化学灾害事故的特征和处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件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五、结语
《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给消防部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现场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抢险救援难度大。但是,只要能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及其衍生灾害特点,不断完善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预测评估体系、联动救援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心理干预体系“五大”体系,不断促进消防救援力量掌握地震社会学、地质学、医学、化学、心理学“五大”技能,采取各种科学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能掌握救援工作的主动权,凸显消防部队在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事故处置中担负的重要职责使命。
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是一个交叉性、立体性较强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全面把握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多方面特征与活动规律,不断推进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事故的专业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谈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救援体系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11-03-10 | 文章来源: 云南消防总队曲靖支队 | 作者: 王启东
摘 要: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而贯穿滇中及滇东北的小江断裂带是影响云南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地震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性分析,提出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救援“五大”体系和救援力量“五大”专业技能的设想,探究小江断裂带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和专业化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关键词:小江 断裂带 地震 消防 救援
一、前言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影响云南省地质活动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泸水——腾冲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据统计,自1970年的通海7.7级地震到2010年间,大约4年就要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短短的30 年里,仅8次7级以上的地震,就造成18210人死亡,5万人重伤。
小江断裂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的一个分支,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这条断裂带自西藏自治区的玉树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东支普雄河断裂和西支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路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北通过巧家,沿金沙江、小江河谷延伸,向南抵达建水、个旧,总体呈南北向。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地震断裂带分为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分支断裂,活动构造环境以拉张或破裂为主,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剪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
自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6级以上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等。
二、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及其衍生灾害分析
小江断裂带贯穿滇东北及滇中大多数城市,横跨昭通、曲靖、昆明和玉溪,是云南省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较为重要的地区。许多重大工程设施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或全国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设施,如滇东北片区会泽县的亚洲第一大土坝——毛家村大坝、华电201一至五级发电站、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维集团、大为制焦制气以及曲靖烟草等多种行业,这一带是曲靖的高技术中心,是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员、设备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一旦遭到地震袭击,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将对小江断裂带区域以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小江断裂带上的国道320、324、326、213线、贵昆、成昆、内昆、南昆铁路等又是西南地区通往华东、华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密集,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衍生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小江地震断裂带灾害频发,由小江断裂带地质运动引发的地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化学灾害、盲目避震等次生及三次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在小江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地震,将会造成小江断裂带上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随着消防部队的职能不断拓展和地位的日益攀升,在所有的这些灾害事件中,消防部队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的大规模调动或跨区域的联动协作救援都势在必行。
地震灾害中,直接灾害是指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通过调研组实地考证和大量的资料分析,小江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多种重大灾害事故,其中主要包含:
(一)直接地震灾害。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直接地震灾害具有突发及不可预测、破坏力极强、衍生灾害多、受灾范围广以及救援难度大等多方面特征。地震造成震区产生裂断层错动、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导致大片居民住宅和城镇基础设施毁坏,甚至损毁整座城市,破坏力极其巨大。地震极易造成整个城市或局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运转停滞,倒塌建筑得不到及时清理,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医疗等生活物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停电、停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地震可能造成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大量人员被埋或失踪。消防、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影响救援行动开展。
历史上曾出现1733年8月2日东川——会泽大地震,震级约为7.5级;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区大关,永善两县交界处的团结,木杆乡一带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九度;2004年8月10日鲁甸县、昭阳区境内发生里氏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以及近年来昭通巧家、会泽一代发生的频繁地震均是小江断裂带地质活动的密集表现。在《东川府地震记事》中记载:“是日亭午,怪风迅烈,飒然一过,屋瓦欲飞……及申时地忽动,自西南来,轰声如雷,疾驰而北,平地如波涛起落,汹涌排荡,楼台房屋如舟之逐浪。”描述了就是1733年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东川——会泽大地震情景。
(二)地震火灾。地震火灾是指因为强烈的震动造成城市及农村大面积的“热岛”效应,发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火灾高发和快速蔓延。主要包括:第一,原火源火灾。由于地震,导致地震发生前正在使用的各种火源损坏和火源延伸,引起火灾;第二,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第三,生产工序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由地震时失去控制水电供给,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产生爆炸和燃烧;第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和燃烧。易燃、易爆物质在地震时,容器受损泄露,遇火源即可起火。
(三)地震滑坡及泥石流。地震滑坡是指暴露在外面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震动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而地震泥石流是最容易导致人员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从成因上看,小江断裂带同时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三个条件。地震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中,第一类是地震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第二类是地震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三类是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此外,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循环往复,产生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四)地震化学灾害。地震化学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以及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小江断裂带是云南省的工业密集区,其中,煤炭生产及其深加工、有色金属的开采炼炼、化学工业生产等工业种类繁多,各种大型厂矿密集设置。诸如,生产铅、锌、锗、硫酸、黄金、锌合金、镉、铋等剧毒性、挥发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工业产品的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各种化学品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云维集团、大为焦化以及黄磷、化肥厂等化工企业。在地震的强烈破坏下,这些企业自身储存和生产的大量化工原料和产品及有毒性废料产生泄漏并不断挥发蔓延,在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事故起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在空间迅速形成毒气云团,造成大面积扩散和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伤害途径增多。此外,地震化学危害事故发生后,往往造成知情者伤亡或逃离现场,事故中心局部区域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有毒”的环境,使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准确侦检的难度很大,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对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以及装备配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震水灾。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其中包括地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等破坏形成的各种水灾及堰塞湖等,亦称之为地震水害。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是:第一,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形成堰塞湖,造成下游的灾害;第二,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第三,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第四,地震破坏矿井涌水;第五,地震破坏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等。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统计,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地震水灾约占70%,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
(六)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上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随着一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由砂土液化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喷水冒砂使地下砂层中的孔隙水及砂颗粒被搬到地表,从而使地基失效,同时地下土层中固态与液态物质缺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陷。使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 倾倒、下沉,道路的路基滑移,路面纵驰在河流岸边,则表现为岸边滑移,桥梁落架等。此外,强烈的承压水流失携带土层中的大量砂颗粒一并冒出,堆积在农田中将毁坏大面积的农作物。
(七)“盲目避震”灾害。“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衍生灾害,属于三次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如地震中发生的踩踏、跳楼、互救不当以及记忆损失、心理障碍等。小江断裂带农村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宣传教育滞后,“盲目避震”灾害尤为突出。
(八)地震“谣言”灾害。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小江断裂带波及面广,农村面积大,一旦地震谣言出现并传播,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体系
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以抢险救援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38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法的形式,规范和授予了消防部队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重要职能。
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曲靖市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市级消防支队、县级消防大队,乡镇派出所专职消防队全面建立了消防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和分队,基本构建了消防应急救援的立体化框架。但是,要充分发挥消防地震断裂带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效能,调研组认为,还需从“五大”体系建设入手:
(一)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调查研究体系。目前,消防部队对抢险救援特别是我国多发的如地震灾害事故,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上,没有形成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体系。为此,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消防应急抢险抢险救援调查研究体系。其主要功用在于解决消防部队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其专业性战术、技能和人才培育等瓶颈性问题。其中包含:直接地震灾害损害、衍生灾害类型、衍生灾害处置对策、地震救援预案制作、社会联动协作机制、应急救援通讯指挥机制等多个地震应急救援调研课题。在对小江断裂带开展全面深入的危机分析、科学预警机制、分类处置机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机制、社会联动协作机制的系统化调研分析后,形成完整的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为全面开展小江断裂带灾害预防和救援处置工作提供科学化、立体化的基础依据。在小江断裂带上,工业厂矿的密集,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就显得极为复杂。诸如,面对开采生产有色金属的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需要进行有色金属、放射性、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化学灾害事故调研。对生产化肥、冶炼、制焦、煤气生产以及深加的云维、大为焦化等行业,需要进行爆炸性、化学火灾事故调研。面对亚洲第一大土坝的201水电站,需要进行电力以及水灾害事故调研。对小江断裂带的崇山峻岭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进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事故的调研。对小江断裂带交通、通讯状况,需要进行交通运输、通讯指挥的专题调研。对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薄弱的现状,需要进行小江断裂带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和联动机制调研。
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极为庞大,也彰显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小江断裂带上,需要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科研和经常性理论研讨和现实性联动,在救援资源整合和救援力量联动上加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事件的调研和探索。
(二)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预测评估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在重大灾害事件消防应急处理急需的专家型人才,定期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研讨,提供理论支撑,对抢险救援的机制、体制及硬件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小江断裂带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消防部队的救灾对策体系是在强烈地震以后早期对灾区迅速实施救援、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曼延的紧急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与损失,这依赖于震前的恰当作战准备、震时的应变处置能力以及高效能的救援组织指挥。同时,完善的灾害预测评估体系可以为消防部队救援行动和演练协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联动救援体系。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联动救援体系建设是立足于小江断裂带的地震的区域性特征建立的构想。第一,实现最佳联动救援。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海拔跨度差为2000多米,最高海拔高达4400米,环境气候恶劣,灾害面积大,经济条件落后、人员编制少、缺乏专业设备、缺乏专业骨干队伍、救援力量薄弱,救援难度大、救援时间长,完成艰巨任务困难重重。就要根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规律和特点,就近或相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消防救援骨干队伍,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最近、最强、最有效的救援;第二,紧抓黄金救援。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需要在消防部队最短时间内赶赴救援,争取在地震救援的72小时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的受灾人员生命财产;第三,对生命的尊重。依据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特点,就近或者相邻打造和建立专业性的骨干救援队伍,就近调动救援力量,克服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而非战斗减员提高战斗力,还可以在救援中赢得主动,抢占救援先机,真正体现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尊重;第四,尽为民之责。《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救灾的重大法律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要在各种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面前,真正起到领率作用和骨干作用,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真正重视和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事件规律的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四)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宣传教育体系。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宣传教育体系,包含普及与宣传、素质提升、防震演习和自防自救四个方面。第一,普及与宣传。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消防应急救援行动,提升消防部队形象;第二,素质提升。应立足院校、社会企业和各类专业培训基地,开设对消防部队官兵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要立足于与小江断裂带的调研研究中,时刻筹备着小江断裂带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开展官兵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素质提升,针对性、专业性做好更多的恶战、大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把官兵带到相关专业行业区域,把消防官兵培养成本地区的应急抢险救援和化学危险品以及高层、地下人防建筑火灾扑救的专家,把各行各业生产基地变成教学基地,不断提高消防官兵的抢险救援技能;第三,防震演习。防震演习是一种大覆盖面的、高效能的地震和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摸拟防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防震演习,提高消防官兵的防灾减灾的组织指挥救援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及相互救治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以及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伤亡和损失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第四,自救互救。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资料统计,自救互救率可达40-80%。灾民自救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五)构建小江断裂带地震及衍生灾害后消防心理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心理干预网络系统只有与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对灾害心理干预需要在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心理干预体系亦利用于消防部队官兵救援心理辅导和灾难心理适应及应对能力。
四、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消防工作,特别是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要打得赢,不仅靠先进装备,更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从消防部队近几年处置的抢险救援情况和《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来看,必须着眼于未来,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能力。必须立足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故认真审视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加大对小江断裂带地震灾害事件处置的研究,从制度、体制、装备、技能、科研等处入手,不断完善和提高消防应急抢险救援专业骨干队伍的技能和水平。调研组认为,小江断裂带地震的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具备“五大”专业技能:
(一)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必须是一个社会学家,充分掌握地震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分析研究地震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考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并在应救援中不断传播和普及。地震社会学不仅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研究地震及其灾害对社会以及社会对地震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战略与战术,诸如通过对地震救援重点和难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震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地震灾害行为的研究,地震救援对策决策研究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对地震社会学的掌握有利于消防救援力量做好组织领导、防震、宣传、教育以及防、灭火工作。
(二)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医学专家”。消防部队迅速及时而正确地开展地震医疗救护工作,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的关键措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充分把握医学常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分级救治”,即现场救治和早期救治,将被压、埋的人员挖出来,进行初步包扎、止血、固定等急救措施,然后填写伤情卡转运出危险区。同时,消防救援力量还应做好卫生防疫,开展寻找水源,检验水质,进行饮水消毒,以防瘟疫滋生,及时检验有毒物的泄露,全方位做好救援、预防以及救援力量的自我保护工作。
(三)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地质学家”。小江地震断裂带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消防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地质常识。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由于独特的地质和气候因素所致,完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消防应急救援中,必须把握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运动特征,才能确保救援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如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振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救援人员和灾民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四)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消防救援力量应该准确把握心理常识,开展应急救援和心理干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处在危机中的人摆脱因地震灾害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主要方法是在创伤初期为灾民提供最大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如全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援助、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迅速适应环境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危机应对技能,使其能及时宣泄和表达不良情绪,尽快摆脱悲伤,使心理恢复平衡。消防救援力量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与不合理的认知辩论来重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并通过对灾民认知方式的改变到达改善不良情绪、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
(五)消防救援力量应该是一个“化学专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中救援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化学常识。救援人员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理化性质,处置措施要“熟”,划定警戒区域要合理、使用的针检仪器正确、灭火用剂准确,防护到位,指挥精准、洗消彻底。参战官兵要对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特点、处置方法,扑救对策,以及对照化学危险物品按照处置程序开展防护、侦检、堵漏、破拆、救生、输转、洗消等措施要熟悉,在抢险救灾现场才能涉险不惊,充分发挥技能战术水平。地震灾害时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消防应急救援工作要全面把握化学灾害事故的特征和处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件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五、结语
《消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责,给消防部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现场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抢险救援难度大。但是,只要能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及其衍生灾害特点,不断完善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体系、预测评估体系、联动救援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心理干预体系“五大”体系,不断促进消防救援力量掌握地震社会学、地质学、医学、化学、心理学“五大”技能,采取各种科学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能掌握救援工作的主动权,凸显消防部队在小江断裂带地震之后的事故处置中担负的重要职责使命。
小江断裂带地震的区域性特点及其衍生灾害救援是一个交叉性、立体性较强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全面把握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的多方面特征与活动规律,不断推进针对小江断裂带地震及其衍生灾害事故的专业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