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员工贷款能贷多少:喜剧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8:05

第四节 喜 剧 性

一、什么是喜剧性

作为审美类型的喜剧性,是同悲剧性相对应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戏剧形式的喜剧,而是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如同前面所讲到的悲剧性一样,我们这里所讲的喜剧性,也不是指戏剧的一种,而是指一种重要的审美类型,这种喜剧性涉及文学艺术的许多门类和领域。

究竟什么是喜剧性呢?鲁迅先生讲过:“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1]。这就是说,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庸俗或丑恶,而当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时,不仅暴露出自己的本质原形,而且当众受到嘲笑、讽刺和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喜剧性是一种突现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

作为审美类型的喜剧性,虽然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喜剧性事件和人物,但它主要还是指分布在文学艺术许多门类和领域中的喜剧性艺术。除了戏剧艺术中大量的喜剧作品之外,喜剧性艺术也表现在雕塑(如我国东汉雕塑《说书俑》,如图5-4-1所示)、绘画(如当代画家方成的漫画《武大郎开店》)、文学(如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讽刺诗《开会迷》)、喜剧电影(如中国的《女理发师》和美国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等许多艺术门类与领域之中。

当然,喜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其发展历史十分长久,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首先出现的是悲剧,随后出现的便是喜剧。至于作为戏剧类型的正剧,则是晚了许多,直到18世纪法国文学家狄德罗和剧作家博马舍大力提倡“严肃戏剧”,才推动了正剧的快速发展。希腊喜剧最初产生于祭祀酒神庆典中的欢乐歌舞和化装游行,同时也吸收了民间滑稽表演的成分。希腊喜剧的题材大都取自日常生活,属于政治讽刺剧或社会讽刺剧,现实感十分强烈。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创作了《阿卡奈人》等,另一位古希腊喜剧作家米南德创作了《恨世者》等一批喜剧作品。古希腊喜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常常带有夸张性,动作与台词滑稽可笑,具有一定的社会讽刺作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法国的莫里哀,都创作过许多杰出的喜剧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抨击了唯利是图、贪财如命的高利贷者夏洛克;莎士比亚的另一出喜剧《第十二夜》,所有情节都围绕着两对恋人的爱情误会而展开。法国莫里哀的《伪君子》,将讽刺矛头直指虚伪卑劣的教士达尔丢夫;莫里哀的另一出喜剧《太太学堂》,在笑声中深刻揭示了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成了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先声。19世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更是通过描写一个骗子冒充的钦差大臣如何受到地方显贵们的巴结、讨好,鞭挞了沙皇制度下官僚集团的腐朽和没落。现当代喜剧已经出现了新的悲喜剧类型,就是用喜剧的手法展现小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如前面提到的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这种悲喜剧风格更多地体现在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中,出现了一大批悲喜剧风格的影片,如前苏联导演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电影———《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嘲弄》,都是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具有独特新颖的悲喜剧风格。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山田洋次先后拍摄了40多集喜剧系列片“男人辛苦”,其中包括我国观众熟悉的《幸福的黄手帕》,都是以喜剧的风格讲述了小人物悲剧性的故事。冯小刚的三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以及他另外的影片《一声叹息》和《天下无贼》,也都具有类似的风格。

我国古代戏曲也有喜剧的成分,但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喜剧类型。例如,由关汉卿元杂剧改编而成的《救风尘》和《望江亭》中,都有浓郁的喜剧氛围。尤其是戏曲表演行当“生、旦、净、丑”中的“丑”,就是表演滑稽幽默的喜剧角色。丑角又可细分为“文丑”(如《群英会》中盗书的蒋干)、“武丑”(如《三岔口》中的店主人刘利华)、“丑婆子”(如《拾玉镯》中的刘妈妈)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电视荧屏和戏剧舞台上迅速走红的“小品”,十分引人注目。戏剧小品本来只是戏剧学院学生的一种实习表演,但由于出现了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小品,加之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推波助澜,使得小品一度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文艺样式之一。

喜剧性文艺作品在我国还有一个特殊的门类,就是“曲艺”。实际上,曲艺是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说唱艺术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现有曲艺三百余种。曲艺种类繁多,包括相声、评书、山东大鼓、河南坠子、东北二人转、天津快板等。各个曲种里都有不少喜剧性作品。尤其是相声,形成于清末北京的天桥,后来传遍全国各地。作为一种具有喜剧风格的语言表演艺术,相声艺术的表现手段主要是“说、学、逗、唱”,幽默、讽刺是相声的特长,“笑”是相声艺术最鲜明的特征。一批优秀的相声作品如《关公战秦琼》、《夜行记》、《约会》等,都是以犀利的语言和幽默的包袱,揭露社会矛盾,讽刺落后现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喜剧性是中外古今各个门类喜剧文艺作品的共同特征。喜剧是笑的艺术,喜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笑。完全可以说,喜剧性离不开笑。喜剧作品引起的美感就是喜剧感,喜剧感的主要特征就是笑。作为喜剧美感特征的笑不同于纯粹生理反应的笑,喜剧美感的笑声中包含着理性的顿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欣赏喜剧性文艺作品时,笑声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谴责丑恶现象的讽刺嘲笑,有幽默诙谐的机智的笑,更有夹杂痛感的含泪的笑。喜剧性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多种多样的笑,是同喜剧性艺术多种多样的类型分不开的。如果从表现形式分类,喜剧有滑稽、幽默、诙谐、讽刺、嘲讽、闹剧等;如果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以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喜剧这样几种类型。下面,我们就对这几种类型逐一介绍:

“否定型喜剧”主要采用讽刺、嘲讽的手法撕破伪装,揭示其丑陋的本质。否定型喜剧人物,本来灵魂肮脏却装扮成高尚伟大,本来阴险毒辣却伪装成虔诚善良。中外古今都可以找到不少否定型喜剧人物,例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高利贷者夏洛克,极度的贪婪使他变得十分阴险狠毒,他诱使安东尼奥签下了“一磅肉契约”,不能还钱时便要从身上割下一磅肉偿还。见义勇为的才女鲍西娅巧妙设计,只准夏洛克割下一磅肉,但规定不能多不能少也不准流血,结果使夏洛克在法庭上败诉破产。作品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贪婪狠毒的高利贷剥削者。否定了无价值的东西,也就肯定了有价值的事物,否定了丑,也就肯定了美。讽刺引出的笑声是一种无情的力量,鞭挞与揭露了丑恶的本质。

“肯定型喜剧”常常采用滑稽、幽默、诙谐的手法,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作为批评对象,寓庄于谐、夸张变形地达到喜剧性效果。例如现代题材相声《夜行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又无理取闹的人物形象,并对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讽。马三立的相声代表曲目《买猴》,本来是买猴牌肥皂,结果却变成了去南方买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马大哈形象。这个马大哈形象,竟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可见作品的艺术魅力。

“含泪喜剧”实际上就是一种悲喜剧。含泪喜剧中喜剧性与悲剧性达到了高度统一,小人物不幸的、悲惨的命运让人同情,但又有许多滑稽的情节与夸张的动作令人捧腹大笑。卓别林的《淘金记》描写了可怜的流浪汉查利在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淘金时种种可笑的遭遇,如饿极了的查利煮食大皮靴时津津有味,姿态优美地拾起鞋带,有滋有味地吮吸鞋钉。而在饿极了的吉姆眼里,查利竟被看成一只火鸡,差点送命在枪下。《淘金记》正是把滑稽故事、悲剧色彩和抒情韵味糅合在一起,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含泪喜剧”电影,在历次“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均榜上有名。这种喜剧引发人们含着眼泪的笑声,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喜剧性的本质特征

对于喜剧性的本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探讨。亚里士多德从他的摹仿论出发,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2]亚里士多德把喜剧与生活中的丑联系起来考察,对西方美学长期认为喜剧的主角是丑的理论有很大影响。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则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认为喜剧感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康德举例说有一个印第安人去参加宴会,在筵席上看到一个坛子打开时,啤酒沫喷出来,大声惊呼不已。别人问他为什么惊呼,他指着酒坛说:我真弄不清这些泡沫是怎么被装进坛子里去的。康德认为,人们听了这件事会大笑,笑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自己比这个无知的人更聪明,而是由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在紧张的期待中得到的却是印第安人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康德的看法指出了喜剧的心理特征。黑格尔认为,喜剧矛盾根源于绝对精神发展中感性形式压倒了理性内容,表现出理性内容的空虚。这种观点虽然从属于他的唯心论体系,但是里面包含了辩证法因素。

如果说悲剧是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而揭示美的理想,那么喜剧则是美对丑的否定和揭露。如果前者重在对美的间接肯定,那么后者则重在对丑的直接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喜剧问题提出了一些非常深刻的精彩见解,他们把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矛盾冲突之上,指出喜剧对象的特征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3],这就点明了讽刺性喜剧的根源。讽刺性喜剧所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生活的喜剧把本质隐藏在假象中,喜剧艺术则是透过假象揭露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指出:“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4]。喜剧正是通过撕开假象,让无价值的内容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这可以说是喜剧的一个最通常的概念。喜剧性现象和喜剧性艺术必然以笑为特征,没有笑,也就无所谓喜剧。喜剧为什么引人发笑呢?这是因为喜剧性艺术具有“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庄”是指喜剧性艺术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喜剧性艺术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是辩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喜剧性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是由于如下两个原因: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在生活中具有喜剧性的事物也常常是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自相矛盾之中。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中,一个骗子伪装成钦差大臣,使得权贵官僚、绅士小姐们都拜倒在他的脚下;电影《百万英镑》中,一个流浪汉得到了一百万英镑的钞票,立刻成为上流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些可笑的现象之所以具有喜剧性,正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倒错的形式中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第二,夸张是喜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夸张乃至变形,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例如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工人在自动传送带上不断地拧紧螺帽,这种紧张、重复、简单的机械劳动摧残着工人的肉体和神经,把人变成了机器,以致主人公看见别人的衣服纽扣和鼻子时,也要用钳子去拧。卓别林常常在他的喜剧性电影中传达出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悲剧性,卓别林天才地指出,在艺术中笑声和眼泪具有同样强大的力量,揭示出悲喜剧艺术的内在魅力。笑声不仅是一种揭露的武器,它同时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愉快的源泉,它鼓舞着人们坚定对生活与生活目标的信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喜剧性具有不可低估的美学价值。



[1] 《鲁迅全集》,第1卷,2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79。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1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鲁迅全集》,第1卷,19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