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紫的墙漆:迷幻的年代、迷幻的摇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23:24


­ 


                       关于迷幻摇滚

  章 雷   王晓峰

  

    章雷,你是否发现迷幻摇滚近几年在在歌迷中很盛行,早期的“大门”、吉米·亨德里可斯、“平克·弗洛伊德”等在歌迷的收藏中再次回潮。

     的确如此。迷幻摇滚在今天流行并非偶然,它说明了只有一些摇滚史上的经典才会跨越时空,为今日歌迷所津津乐道;而且,近几年摇滚乐坛出现了两件使迷幻摇滚再度流行的事件,一是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灵魂人物罗杰·沃茨1990年在柏林墙遗址举行的一场“墙”演唱会,令整个世界为之注目,也使歌迷们对这支经典组合再度怀旧。二是美国著名导演奥立弗·斯通导演了一部有关“大门”乐队的电影,把我们今天陌生的20年前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吉姆·莫里森展现在人们人们面前。当歌迷们拭去时空的尘埃,发现迷幻摇滚是如此迷人时,才始有醒悟;敢情在过去的摇滚乐中,还有着那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1]dZ Ab' :  


    其实,我认为迷幻摇滚在今天歌迷中流行,绝非对往日的怀旧,而是发现了一种新奇。现在的不少摇滚乐评论中常常出现“该作品迷幻气息颇浓”等论调,但究竟什么是迷幻音乐,其发展、历史背景却很少介绍,使得歌迷们对迷幻摇滚十分迷惑,以致一些歌迷认为:迷幻摇滚就是那些听后令人迷迷糊糊、昏昏欲睡的摇滚乐,而当他们听到真正的迷幻摇滚时,却感觉无异于其它,根本听不出什么迷幻的味道来,看来迷幻摇滚还真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迷雾。

/KhY,G'Z  

     对,这就是迷幻摇滚的妙处所在。所以我们在“对话摇滚乐”60年代结束前要着重介绍一下迷幻摇滚乐,以便歌迷们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1]??$=Ml$   

    “迷幻摇滚”一词在英语中称“Acid Rock”。单从字面上看就会发现它与毒品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没能象重金属、朋克等成为摇滚乐演绎中的一种形式,而是渗透在各种摇滚形式之中。它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这里暂称之谓“迷幻文化”,故它也没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沿袭至今。

E#\'$@8j  

     我们知道,60年代的西方社会极其混乱。一方面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意识形态却面临种种危机。两种文明的落差,使得整个社会处在极不稳定的动荡之中,加之当时国际政治危机,人们的精神上无法承受来自个方面的威胁和压力,无法在危机中找到生存的良策,这当然就会出现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精神世界的分崩离析。人们为了求得自我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上的平衡,就会出现超社会、超道德的理想主义(即后来出现的“嬉皮士”运动)。再有就是用毒品、性乱等尽量麻醉、刺激自己,以逃避现实。摇滚乐这种最能满足人们情感的音乐形式,成为当时年轻人摆脱烦恼,循世避俗的求生稻草,迷幻摇滚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j#9n.i %h   

          60年代西方社会的一大疾患便是吸毒盛行,摇滚乐最初的出现、发展,一直与毒品瓜葛不清。到了60年代,人们已公开在摇滚音乐会上吸食毒品,迷幻摇滚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其实,迷幻摇滚的出现,并未能使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拯救和解脱,只不过是从一个迷途走入另一个迷途,进一步麻木心灵罢了。但作为音乐本身的迷幻摇滚,却在摇滚乐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好吧,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迷幻摇滚。

S­A~oGgk=P  

     且慢。我再说一点,迷幻摇滚既然与毒品密不可分,在介绍这种音乐之前应简单介绍一下令摇滚迷幻化的重要毒品——LSD。LSD是“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简称,它最初是由瑞士桑道兹制药厂的艾伯特·霍夫曼博士从化学物质中析离出来的。但最初有何作用并不清楚,直到几年后,他才发现了这种化学物质的性能。让我们听听世界上第一位使用LSD的霍夫曼本人的描述:“我的眼睛闭着,五颜六色、变化不定的、奇异的幻想把我惊呆了,声音被转换成视觉感,以至于每个声调、每个音响都引起相应的色彩图景,像万花筒似的变化着形态和色彩。”(见威廉·曼切斯特所著《光荣与梦想》)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在电影《“奶油”乐队告别演唱会》中转化为视觉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实,这种毒品与大麻、海洛因等毒品一样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但又与这类毒品的效果不同,LSD的主要作用是破坏人体的感觉神经,使感觉紊乱,以至于在药力发作时人的感觉发生到错,声音似乎可以看得见,色彩可以嗅到,气味可以触摸。人们把这种神经混乱状态下的感觉称之为“入境”。只要人们使用LSD,听到的任何声音都会感觉美妙无比,哪怕是在噪音的大街上,因而,摇滚乐手们及听摇滚乐的人使用LSD成风也就不足为怪了。

7 ;x to =  

     迷幻摇滚,最初往往指那些经常吸毒品的摇滚乐手或是乐手们在迷幻状态下创作表演的摇滚乐,对于音乐的特点与内涵,也许只有乐手们在毒品的冲劲上来时才能体会到。因此,在常人看来,迷幻摇滚的特点也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乐手们在迷幻状态下创作音乐,更能诱发创作的潜意识,因而音乐往往怪诞离奇、冗长繁杂。再有,迷幻摇滚的内容往往描述迷幻状态下出现的意境或是对毒品的歌颂。同时,迷幻摇滚的音乐中常常加大噪音成份(这一点还区别重金属的噪音)。它有时是一种纯粹的噪音,如“平克·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中便有此例,或者在背景音乐中夹有大量、长时间的混浊音,还有就是利用录音室营造出来的效果。这类音乐缥缈、模糊、含浑不清而在现场表演的乐手们与观众大都服用了致幻剂,通过长时间的乐器演奏、变幻灯光、色彩效果,以配合药力发作。

 sM9NHwg  

     你上面谈及迷幻摇滚的特点,下面我谈谈迷幻摇滚的形式。迷幻摇滚酝酿于1965、1966年间,在1967年大放异彩,这一年,不仅仅是迷幻摇滚年,而且也是摇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各领风骚的摇滚“大腕们”不约而同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迷幻摇滚之作。而这些专辑,在今天看来,都是摇滚史上代表性的作品,下面我列举一下在1967年发行的具有代表性的迷幻摇滚专辑:

7/bF0 4~%   1、“甲壳虫”乐队的《佩珀军士孤独心俱乐部乐队》
2、“滚石”乐队的《魔鬼殿下们的要求》(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
3、“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平克·弗洛伊德》
4、吉米·亨德里可斯的《你经历过吗?》
5、“杰弗逊飞机”乐队(Jefferson airoplane)的《超现实主义的枕头》(Surreal-istic Pillow)
6、“大门”乐队的《大门》
7、“感激而死”乐队(Grateful Dead)的《感激而死》等等

     令人目不暇接。而同一年,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美国迷幻摇滚和嬉皮士运动发源地,掀起的“爱之夏”(Summer Of Love)运动,把迷幻摇滚和嬉皮士运动推向高潮。但好景不长,随着嬉皮士运动所引发的一系列混乱,迷幻摇滚也随着嬉皮士运动的结束而消失在摇滚歌坛。从迷幻摇滚的兴起到结束,仅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但其影响力是相当大的。下几期我们将分别介绍以一下英、美两国的迷幻摇滚乐。 

  ★英国迷幻摇滚和“第二次浪潮”

BB2_J=wA  

    如上所述“甲壳虫”乐队是英国较早玩迷幻摇滚的乐队之一,在他们中后期作品中,迷幻成份逐渐增加;而“滚石”不属迷幻摇滚乐队,但他们在1967年的专辑《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中同样出现了迷幻成份。

LP


q*ZZK  

 

     英国迷幻摇滚的另一部份则来自“不列颠第二浪潮”中一些摇滚乐队。如果把Beatles、Rolling Stone等在60年代初横扫美国、震惊世界称为不列颠的“第一次浪潮”,那么Houies、Move、Pink Floyd、Small Faces、Traffic等乐队的出现就是“第二次浪潮”了。他们都或多或少染指迷幻摇滚,在演绎迷幻音乐上各具特色。

(TT3


(|v  

 

      其中Pind Floyd乐队集迷幻音乐之长,风格多样,其代表作是首张专辑《Pind Floyd》,但英国迷幻摇滚气数不长,这与后来的禁毒法令有关。

Ij;==f~G  

★“嬉皮”动动与旧金山迷幻摇滚.DgoOo%?"  

   美国的迷幻摇滚与“嬉皮”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嬉皮”运动是50年代“垮掉一代”的一个变种延续,是反主流的理想主义。“嬉皮”运动以旧金山为中心,发展到后期便背离初衷,其中之一是纯粹的享乐主义,成了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摇滚影响嬉皮士,嬉皮士参与摇滚。

MuDFdbtR  

     美国的迷幻摇滚同英国相比,比较偏重于传统的民谣/布鲁斯,旧金山迷幻摇滚的代表是Jefferson Airplane和Grateful Dead

E/"YId `A  

    Jefferson Airplane成立于1966年,他们的第一首单曲“Somebody to Love”是反战的,他们的另一首单曲“White Rabbit”是吸毒的体验。作为旧金山第一支嬉皮迷幻乐队,他们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在音乐中加入合成器,开创了电子实验音乐,他们的著名专辑《Sorrealist Pillow》是一部难得的佳作,1970年乐队解体。

a~8:rW^  

     Grateful Dead出现稍晚一些,他们的音乐实验色彩不强,他们不管市场销量如何,只凭兴趣唱歌并注重临场即兴发挥。乐队拥有世界上最狂热、最忠实的乐迷,漂洋过海、参加乐队的第一场演出。

-vy
IOH,  

    旧金山地区的嬉皮运动和迷纪摇滚所煽动的不仅仅是性、暴力及犯罪,还过分渲染毒品,营造迷幻气氛。因此,随着嬉皮运动的结束,迷幻摇滚也随之破灭。

­"-G&=(  

                 ★走进地狱之门Jim MorrisonIvz+Jj w  

      由于Jim Morrison是美国著名“The Doors”乐队的灵魂人物,他生于1943年,读大学时结识键盘手Ray Manzarek,The doors就此诞生。1967年首张专辑《The doors》出版,好评如潮,其中“Light my fire”被看成是新一代人的赞歌;另一首出色的作品是长达12分钟的“The End”,表现的是一个疯狂、杀父、乱伦的故事,调子阴沉、压抑,让人窒息,Morrison以一种冷漠、毫无感情色彩的声音半吟半唱来演绎。第二张专辑《Strange Day》显示同样的风格,悲哀、无奈、孤寂绝望。Morrison是一个诗人、音乐家、歌星乃至天才;他也是一个疯子、心理变态者,甚至是个流氓,他始终是争议极大的摇滚歌星。

sx-EA&5-9k  

     由于Jim Morrison的极度放纵,1971年7月他在巴黎寓所的浴室里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他和他的“The Doors”乐队共录了8张专辑。

^c/mj9M#C  

J   im Morrison关上了60年代摇滚乐最后的大门…… 

                       ★群雄纷起的70年代

                7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是摇滚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首先是60年代的著名歌星、乐队出现了变化,使摇滚格局出现新的局面。布赖思·琼斯、吉米·亨德里克斯、詹妮斯·乔普琳、吉姆·莫里森先后去世;“甲壳虫”乐队解散;“滚石”除了1972年那张《游荡在闹市街道》之外,在70年代显得平淡无奇。这些英雄的没落给摇滚歌坛的后人留下了广阔空间,于是群雄纷起,各霸一方。另一方面,由于摇滚的繁荣,商业性逐渐显露,因而70年代也充斥一些无聊的东西。

           60年代的摇滚乐的威力是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流行文化,它的最大特点是其反叛性;进入70年代,摇滚狂热的反叛有所收敛,相对多了些颓废和玩世不恭。70年代摇滚乐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实验色彩,摇滚乐概念不再是“节奏布鲁斯+乡村乐+民谣”了,艺术家现在尽可能地把古典音乐、电子乐和第三世界音乐加进摇滚乐中,或改变、避开传统摇滚形式,因而有了纯摇滚先先锋音乐之分。

Fr

                                                                    ★曼哈顿的摇滚世界

F6~b#Jz&i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的曼哈顿有不少艺术家与摇滚乐手在这里开辟了先锋音乐实验田。The Velvet Underground便是先锋音乐的先锋,他们的音乐毫无商业价值,乐队似乎对噪音更感兴趣。1967年他们录制了第一张先锋音乐的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这里小提琴和吉他制造了最难听的、最剌耳的噪音,乐队主唱Lou Reed的演唱似乎与音乐毫无关系,他们打破了民摇、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形式而重新诠释,他们是朋克音乐的先驱。在乐队存在的3年多时间里,共录制了4张专辑,这也许是美国最早的“非主流音乐”(Alternative Music)

_pJX1_vD  

           1969年以后,在纽约的百老汇中央饭店“莫塞尔艺术中心”俱乐部活跃着著名的 New York Dolls乐队,他们与Da vid Bowie、Kiss等并称为70年代华丽摇滚的代表。这是支十分古怪的乐队,他们以女性化的装扮,滑稽有趣的表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New York Dolls是70年代中期纽约朋克的主要倡导者,后来促进了“新浪潮”运动在世界的传播。

uAChu­]  

      1975年百老汇街的CBGB酒吧用于摇滚乐队的演出场所,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出色的乐队和乐手。美国朋克的先驱之一Patti Smith便 是其中之一,她将摇滚乐的民粹主义与自己充满诡秘色彩的诗歌结合在一起。另一支称得上最纯粹的概念摇滚乐队是Ramones,他们的音乐吸收了重金属的节奏,追求音乐粗糙短小。他们的反叛思想对朋克摇滚影响很大。1976年Ramones出版了第一张专辑,在美国影响不大,却点燃了英国朋克之火,两个月后英国刮起了朋克旋风。

Lax9 "xI  

      在曼哈顿出现的这些摇滚乐队尽管在商业上并无太大成功,但他们对社敏锐的触角,超前的意识以及良好的音乐素质,使他们的音乐引发和带动了当时某一流派或某种风格的形成。

!a'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