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花梵高的表达意义:解读龙应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6:05
  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用户名 密码 下次自动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chong.gnohc的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博客
相册
报栏
左邻右舍
留言
2010-08-08 10:10:59
浏览 136 次 | 评论 1 条
解读龙应台  刘崇顺
被看作“士”的龙应台
龙应台来了。她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表达了自己有关文明崛起的中国梦,阐释了“礼义廉耻”的共同价值观,更提到了“士”。什么是士?“士”不是官员,不是贵族,而是指人格独立,胸怀天下,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拥有士、鼓励士、宽容士、保护士的社会,是文明国家的选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坚持最基础的价值观,这是士自己的使命。
那么,龙应台也是“士”吗?与她同台对话的显然以“士”自诩的易中天向龙应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一种谦虚的姿态,龙应台以“不评价自己”为由谢绝回答。而易中天为她作答:“你是。”其实,龙应台出任过台北市文化局长,集官员、作家、名人、知识分子于一身,说是“贵族”也不为过。但这并不影响她被看作是“士”,而且是,既有其名,也有其实。
关于创作与孤独——孤独是创作的必要条件
龙应台:我觉得任何形式的创作者,不管是作家、作曲家、画家还是导演,孤独是创作的必要条件。一个对孤独没有体会的人,我相信他不会去进行任何形式的创作。当然你不能说我为了要创作,所以我故意找什么孤独,这个孤独是不能找来的,孤独其实是一个状态。
说“孤独是创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创作要静心,要潜心,要进入一种“忘他”乃至“忘我”的状态,不能旁骛,不能为世俗的纷扰所左右。所谓“耐得寂寞”,耐得“板凳十年冷”,也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鲁迅——不要谈了。
对于“能否讲讲你心目中的鲁迅”的提问,龙应台的回应是:不要谈了。你要知道我是在台湾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体制下教出来的小孩,鲁迅就整个是的左翼文人作家,是被不准出书的,是没听过的,没读过的,你如果被发现了读的话,那你就坐牢去了。所以到了我《野火集》出来之后,当我看到那个时候有评论说我受鲁迅影响,或者跟鲁迅有点像的时候,我说没有印象,因为我们不准读他的东西。尤其我如果在台北长大的孩子还可以地下流传看那些东西,我不是,我是在台南的乡下长大的,什么流传的东西都没有,就是这样成长的,所以像鲁迅,都是我后来到了美国去之后,从头去找来看的,对我(来说)这是新的东西。
龙应台所经历过的,大陆的作家、学者、知识分子同样经历过,只不过遭遇的是不同的文化禁锢。大陆十年文化荒芜时期,禁锢的东西更多,人类大部分文化成果,都被贴上“封资修”的“毒草”而难见天日。如果禁锢延续以至于像欧洲中世纪一样漫长,龙应台也就不可能成为我们今天的话题了。
对于龙应台的评价
我很少读到龙应台的作品,没有条件对她作全面评价,但以龙应台的名气和影响,对文化现象稍有关注的人,都会对于其人其事略知一二。此次掀起的龙应台旋风本人也有所关注。我看了鄢烈山、李银河、朱学勤、闾丘露薇等人对龙应台所作的评价。比较而言,我更赞赏闾丘露薇的评价。我也相信,以闾丘露薇的文化背景,她对龙应台所作的评价较之鄢烈山、李银河、朱学勤三位要中肯些。
闾丘露薇表示,我觉得她只是那么多作家里面的一位。而且现在台湾的作者很难跟大陆作者来进行对比,因为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是不同的。龙应台是台湾刚刚解禁之后出现的作家,她对当时台湾社会带来很大冲击;但是如果你再看现代台湾,作家那么多,观点那么多……当然大陆现在也开始慢慢观点增多,作者增多,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去突出一个人,或者神话一个人。我仅觉得她在那个时代,对当时的大陆有一种启蒙意义。
按照我的理解,龙应台之所以在大陆引起关注,无非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她的观点,她的批判精神,乃至她的表述方式,她的特殊背景、身份、身世,乃至她的形象风度,都能给人一种新鲜感,或者能够博得一些人的欣赏,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一些文章作者,都以欣赏的口吻,在这位58岁的女士的衣着上也渲染上一笔。如果不是媒体的青睐,她也会被人遗忘的。
李银河的评价,一是她“挺犀利的”,二是“觉得这个人敢于传播一些比较进步的理念”,三是“她的思想充满了典型的自由民主的理念”。如果仅此而已,这样的作家学者多的是,不足以说明龙应台何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朱学勤认为龙应台是近年来台湾到大陆访问的学者当中,最清醒的一个,她的直言,她敢于面对普通民众在历史剧变中的命运,这些东西对大陆知识分子来说,是极其珍贵的财富。尤其是那本有关国共内战历史大变局的书,完全补充了中国现代史叙述的一个空白。她从千百万普通平民百姓的命运入手,填补了那一场天地玄黄、种种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空白,这个空白空了五十多年,将近空了六十年了,她填补了这个空白。朱学勤称与龙应台是好朋友,或是因有特殊了解,或因个人偏好,即使未必言之成理,也总是持之有据的吧。
至于鄢烈山的评价,与他刚刚对台湾的另一位名人的评价反差太大,总觉得有些偏于感性,有些厚此薄彼。也就是说,他很欣赏龙应台,却太过鄙薄另一位,似乎有失公允。
 

0
上一篇 << 质疑陆学艺研究员 刘崇顺
chong.gnohc [2010-08-08 05:43:54 PM]
“这代表六个地方是彼此不相通的”--龙应台 大概90年代初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出现,就是我同一篇文章会同一天在华文世界的六个地方同时发表,台北、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美国的华文报纸。当同一个文本同时在六个地方发表的时候,它其实就透露出一个非常有趣的深层文化现象。这代表六个地方是彼此不相通的。吉隆坡的华文报纸不能够过到新加坡来,新加坡的报纸不能够过去;台湾的报纸到不了大陆,大陆的报纸到不了台湾;香港人不看台湾报纸,台湾人不看香港报纸。是这样一个分割分离的状态,使得一个作家可以一篇文章赚六次稿费。可是它透露出来一个比较严肃的意思,就是90年代以来,有一个信息非常相通的华文世界的出现,可是同时存在的是,华文世界里面这六块地方其实隔离得非常远,有些地方隔离得非常严。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以后再发表评论。

关于博主

刘崇顺
刘崇顺,男,山东荣城人,社会学家,美国全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及匹茨堡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校客座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武汉市社会学会会长,武汉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职。著有20多部著作,300多篇论文,另有各种评论随笔散见于报刊。

(此博主是我的好友)
博文相关
·归类
全部分类
随笔(0)
·归档
八月(5)
七月(18)
六月(17)
五月(20)
四月(24)
三月(19)
二月(21)
一月(22)
十二月(21)
十一月(10)
十月(13)
九月(4)
八月(19)
七月(14)
六月(12)
五月(15)
四月(12)
三月(22)
二月(17)
一月(20)
十二月(12)
十一月(11)
十月(23)
九月(9)
八月(11)
七月(4)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如何识别“两面官僚” 刘崇顺
韩寒再次引发了“笔墨官司” 刘崇顺
保卫粤语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刘崇顺
记者的不幸正是社会的悲哀 刘崇顺
对“打错门”事件如何举一反三? 刘崇顺
上海世博会一日 刘崇顺
一条旧闻的警醒意义刘崇顺
中国如何走出身份社会? 刘崇顺
蒲县百姓幸福感如何? 刘崇顺
中国人的幸福感为什么缺少?刘崇顺
首页
资讯
台湾
评论
财经
汽车
科技
房产
世博
娱乐
时尚
体育
军事
历史
读书
教育
健康
亲子
游戏
城市
论坛
博报
微博
宽频·
视点·
直播
凤凰卫视
凤凰新媒体介绍|广告服务|招聘信息|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凤凰卫视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2010 Phoenix New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