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图网卡通大全:张春林:论舆论监督记者的特殊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16:23

论舆论监督记者的特殊素质

张春林

舆论监督搞得好不好,跟舆论监督记者的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江泽民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五大根底和六大作风的具体要求。这五大根底是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六大作风是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应该说,五大根底和六大作风,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舆论监督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这支队伍中的一部分,也应该具备这些素质。不过,由于舆论监督工作的特殊性,舆论监督记者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自身特殊素质。

一、政策法规素质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新闻工作者更应成为这方面的模范。对于舆论监督记者而言,除了像其他新闻工作者一样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外,还应当成为学习和使用这些政策法规的模范,用这些政策法规知识来解决舆论监督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舆论监督记者首先要学习、掌握并使用的是那些跟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譬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卫生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对于舆论监督记者来说,政策法规既是行为的准绳,又是行动的武器。在舆论监督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应该首先想到从政策法规中寻求依据。如果依靠记者编辑自身力量不能解决或拿不准时,就一定要求助律师、法学专家、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即使记者对某些政策法规非常熟悉,也不要成为政策法规的直接阐释者,最好借相关专业人士之口来表达,这样既显得客观公正,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新闻官司。

舆论监督记者还应该学会运用政策法规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既是维护舆论监督记者自身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持舆论监督工作延续性的需要。如果成熟的舆论监督记者经常因为稿件的原因而离开自己的岗位,这对于舆论监督工作来说不是好事。一些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编辑记者都有一腔热血,遇到那些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往往会义愤填膺甚至咬牙切齿,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做稿件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切不可言辞过激,以免给批评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进而引火烧身,把自己也卷进是非的漩涡。批评对象也需要得到尊重,这是舆论监督记者应该注意的一点。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件,舆论监督记者都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把观点蕴藏在新闻事实中,让读者去评判是非。

说到遵纪守法,除了一般的政策法规外,舆论监督记者更应该遵守宣传纪律,因为各级宣传主管部门往往都有控制负面报道的相关规定。如果我们明知故犯,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且还会给所在媒体带来不利。宣传纪律中很多规定都是刚性的,舆论监督记者必须遵守,该送审的一定要送审,不能报道的一定不要擅自报道。

当然,遵守宣传纪律也不是墨守陈规固步自封。无论任何时候,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都是舆论监督的第一要务。即使不能公开报道,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内参来向有关领导反映情况,还可以沟通有关方面通过非报道程序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且,宣传纪律的有些规定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我们积极争取,还是有弹性空间的。

二、思想道德素质

关于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7年修订并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进行了具体规定,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等条目都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不过,由于舆论监督工作的特殊性,舆论监督记者还应该从三方面更严格要求自己。

其一是坚决不能收受采访对象的任何好处。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如果你接受批评对象的好处,还怎么批评人家?不能对批评对象开展行之有效的批评,就谈不上对群众负责,群众不满意,舆论监督工作也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不仅批评对象的好处不能接受,反映情况群众的好处也不能接受。群众给你好处,自然希望你能解决问题,可是很多问题往往不是媒体介入就一定能得到解决的,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群众自然就不高兴,舆论监督记者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受到贬损。因此,舆论监督记者一定要洁身自爱,经得起诱惑,只要尽心竭力,就可以心底坦然,群众的口碑才是最好的褒奖。

其二是坚决不能以舆论监督之名敲诈勒索谋取私利。近年来,以舆论监督为名敲诈勒索谋取私利马失前蹄的记者不在少数。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防火、防盗、防记者”。其实,人家防的不是那些歌功颂德写正面报道的记者,而是防的那些一腔正义写批评报道的记者。防的手段很多,如果你经不起起考验,就是误入陷阱自毁前途。因此,舆论监督记者一定要站在公正立场,切莫心存侥幸,假公济私。

其三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舆论监督记者自然就应该站在群众的立场。四川某镇政府在推行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因为涉及一个村农民利益问题没处理好,群众不支持,于是镇政府就组织人员对这个村的农户断电,群众不满就向报社反映情况。可是,记者采访之后写出来的稿件标题则是《调查表明:镇政府没有错》。这样的稿件能刊发吗?显然不行。镇政府没有错,难道是群众错了?即便是群众错了,镇政府也不能以停电这种方式来促使群众改正错误。不能用电这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为镇政府鸣不平,要是发表出来,群众会怎么想?记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稿子?且不说是否收受了镇政府的好处,但至少可以说记者心中没有群众,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不是一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舆论监督记者要始终站在群众立场,那么群众有错误怎么办呢?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必须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像那位记者那样写稿子,只会激化矛盾,丝毫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身体心理素质

新闻记者位居十大危险行业的第三名,仅次于矿工和警察。根据《北京青年报》新闻调查工作室友邦顾问调查结果显示,58.4%的被访者认为记者行业属于高危职业,41.6%的被访者持否定态度。京沪穗三地在此项调查上认为记者行业属于高危职业的比例依次是:61.4%、55.4%和58.4%。当然,高危行业特性对记者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就比较高。而舆论监督记者作为这一高危行业从业者中的一部分,他们所面对的情况与其他记者有所区别,因此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尽管新闻记者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但是没有充沛的体力支撑是不行的。如今,舆论监督工作已经走过了靠来信来电来访来稿这种“等客上门”阶段,必须“主动出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因此,舆论监督工作也需要多配备身体强健、精力充沛的年轻记者。

就心理素质而言,舆论监督记者首先要亲民爱民,不嫌贫爱富,关心困难群众。到媒体来访的群众有可能衣衫不整,有可能蓬头垢面,有可能口齿不清,有可能逻辑混乱……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热情接待,并设身处地帮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舆论监督记者要有耐性,受得了气,灭得了火。来访群众有可能怨气冲天,有可能态度蛮横,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跟来访群众发生正面冲突,耐心听其讲解,待其平静之后语气温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不管问题能不能及时解决,都要让群众满意而归。

舆论监督记者要不怕吃苦,敢于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群众排忧解难。向媒体反映情况群众的居住地有可能不通公路,有可能还没通电,有可能缺吃少穿……无论有多艰苦,只要群众生产生活存在问题,需要媒体提供服务和帮助,我们都不能推辞。

舆论监督记者要机智勇敢,善于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在批评报道的采访过程中,批评对象拒不配合、恶语相加、恐吓威胁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批评报道见报后,批评对象无端纠缠、恶意诉讼、打击报复的也不鲜见。我们既要不畏强暴又要善于保护自己,注重采写编辑技巧,不和批评对象发生正面冲突,尽量避免新闻失实;问题出现之后也不要回避矛盾,一定要积极设法解决。

舆论监督记者要心态平和,持之以恒,不要见异思迁,不安本职。与其他记者出门采访有人车接车送、请吃请喝、还有红包礼品等不同的是,舆论监督记者采访一般不会有这种待遇,而且多数情况下还要吃“闭门羹”,找不到采访对象,完不成采访任务。在以稿分计酬的考核机制中,其他记者可能发稿多多、奖金丰厚,而舆论监督记者好不容易采写的一条批评报道可能由于宣传部门控负、有关人士说情而胎死腹中。与搞正面报道的记者到处结朋交友、广布人缘不同的是,舆论监督记者有可能“走一方黑一方”,既得罪了各种关系,又得罪了批评对象……如此种种,如果舆论监督记者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难坚守岗位,履行自身的职责。

四、综合业务素质

对于一般新闻工作者而言,业务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业务的掌握程度方面。而舆论监督记者则更要具备综合业务素质,除了善于发现和提炼新闻价值这一新闻业务素质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业务素质。

其一是化解矛盾的能力。舆论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通过新闻报道来解决,也可以通过跟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非报道程序来解决。无论什么时候,解决问题都是舆论监督工作的第一要务。而群众反映的问题中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舆论监督记者要做的就是冷静剖析这些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相互之间的矛盾,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自身利益受到伤害的群众往往都情绪激动,如果我们单纯从群众的角度去理解,就会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虽然我们强调舆论监督工作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但并不等于不顾及其他方面的利益。相反,舆论监督记者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让各方都能换位思考,达成共识。在报道程序与非报道程序的选择上,舆论监督应首先选择非报道程序,即使选择报道程序,如果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尽量避免给批评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其二是心系大局的能力。舆论监督涉及的很多问题往往都不是孤立的、个别性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麻烦。因此,舆论监督记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具备心系大局的能力。譬如投资环境问题,即使是外来投资商遇到的个别问题,如果在报道过程中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这个地方投资环境恶劣的社会影响,以致不利于这个地方的招商引资。类似这种情况,舆论监督记者就不能一味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能报道还是不能报道,怎么报道,都是十分谨慎的。当然,个别地方的领导干部往往以大局为名限制舆论监督,也是不可取的。舆论监督记者要心系的大局,既有某个问题报道之后可能影响当地党政工作这个大局,又有某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带来更严重的负面影响,更影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因此,心系大局不是被大局束缚了手脚,舆论监督记者应自觉从两个方面的大局思考问题,力求做到新闻规律与宣传纪律的有机统一。

其三是综合协调的能力。我们说解决问题是舆论监督的第一要务,而且很多问题通过媒体介入也的确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媒体自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机构,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如果要说这方面的职能,也只能说媒体促进了问题的解决。而担负解决问题职责的,还是各级党政部门。由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各个部门,而舆论监督记者又不是全能型的专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因此,舆论监督记者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县级以上的党委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有负责群众工作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的目的和宗旨跟媒体是一致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舆论监督记者应该加强同党政部门群众工作机构的联系,借助党政部门群众工作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在遇到相关领域问题的时候,让其出面协调,促进问题的解决。当然,在综合协调的过程中,舆论监督记者对各方面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四是预测后果的能力。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起到解决系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积极效果,否则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舆论监督记者在处理舆论监督稿件时要具备预测后果的能力。譬如,2006年7月19日《信息时报》刊载的《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这一假新闻,直接导致广东、河南两省部分地区的西瓜卖不出去,瓜农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事后人们更多从虚假新闻这一层面来总结这一报道的惨痛教训,说记者和媒体要如何重视职业道德建设。不过,笔者认为仅仅从这个从层面来总结教训还是不充分的。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如果这一新闻不是虚假新闻,是不是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就罪有应得,记者和媒体的行为就可以宽容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即使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是事实,媒体也不能报道。为什么?因为媒体除了报道新闻这一职责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当新闻报道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以牺牲社会责任来追求新闻轰动,这也符合我国新闻媒体社会效益优先这一原则。与瓜农的巨大经济损失相比,注水西瓜新闻的轰动性又算得了什么呢?当一篇批评报道给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大于新闻价值时,媒体又为什么一定要刊发这样的报道呢?除了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外,说明这样的记者和媒体在预测后果的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当然,不公开报道并不等于不解决问题。如果注水西瓜新闻是事实,新闻工作者要做的首先是向有关部门求助来确认事实,然后对这一事实进行深度调查,既可以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也可以通过内参向有关领导反映,以达到杜绝注水西瓜、保护群众健康的目的。对于舆论监督稿件而言,公开报道的破坏性影响大,而内参报道解决问题的力度大,在预测后果可能很严重的情况下,舆论监督记者要以社会责任为重,善用内参报道,慎用公开报道。

其五是兼听则明的能力。对于舆论监督记者来说,兼听则明有着特殊的意义。舆论监督稿件采写过程中不能听信一面之词,必须让批评对象说话,这是兼听则明的第一层涵义。一般来讲,批评报道都是要采访批评对象的,这已成为从事批评报道记者的一条成功经验。可是在具体的报道实践中,批评对象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以致一些批评报道里面看不到批评对象的声音。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实在不能采访到批评对象的时,也要在报道中说明,并对稿件做必要的技术处理,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定性问题时,不要把话说得太满。批评报道中涉及的政策法规,通常都是记者不熟悉的,即使熟悉记者也不能跳出来说话,要善于听取有关专业人士的意见,把这些意见贯穿到报道中,这是舆论监督记者兼听则明的第二层涵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应该成为舆论监督记者的优良作风。可是,一些舆论监督记者乐于通过新闻报道开展批评去批评人家,而不善于听取人家意见开展自我批评。舆论监督记者要善于接受批评对象、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新闻报道、工作作风的监督和批评,这是兼听则明的第三层涵义。

总之,舆论监督的特殊性决定舆论监督记者当具备特殊素质。只有舆论监督记者素质过硬,他写出来的舆论监督报道才经得起检验。(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报群众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6XXW004]的阶段性成果,原载《新闻窗》200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