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此都寂的读音:张耀杰:《老子传》的独白与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0:53:11

张耀杰:《老子传》的独白与对话

2010年11月20日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张耀杰  

作为一名充满期待的普通读者,阅读完余世存的新书《老子传》,我既有大收获,同时也有大失望。收获在于作者确实把2500年前的老子给写活了;失望在于他与自己笔下的老子一样,有的只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里面单向片面的既二元对立又一元绝对的无与有、阴与阳、主与从、正与反、大与小、是与非、好与坏、高与下、强与弱之类的价值圈套和精神陷阱,而严重缺乏已经诞生2010年的耶稣基督,贡献给人类社会的第一独立担当、第二甲乙平等、第三政教分离并且三权分立的层次分明、多元互动的价值体系及文明常识。

自欺欺人的“非常道”

在《老子传》的封底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沉思跟人生之旅相结合,哲理、常识处处可见,尤其是将《道德经》81章全部不着痕迹地融进各章节中,给读者了解《道德经》和老子的言路思路以很大的方便。作者以散文式的、诗一般的语言,提供给读者享受式的慢阅读。”

在我看来,这段话很恰当地概括了《老子传》的成功之处。套用王康在该书序言中的话,无论对于熟悉还是不熟悉《道德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中的独白与对话,都会给人以“回溯源头活水”般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人生感悟。

既然是《老子传》,首先应该明确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道德经》究竟贡献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之类的核心问题。

在《道德经》第25章,老子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余世存解释说:人效法地无私载的品德,地效法天无私覆的品德,天效法道的品德,而道是以不干预万物、任其自然为法则。

老子在 《道德经》第42章又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余世存给出的解释是:老子说,在一二三的创造学说里,是道产生了一,一就是那原始混沌之气,一则产生了二,天地阴阳之气,二产生了三,阴阳及其和气。万物就是背负着阴气,怀抱着阳气,二气相冲而成和合之气。

为了让自己的解释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余世存采用文学虚构的方式借助老子的嘴巴揭秘道:“具体来说,母亲的下半身体就是道。……黄帝确实在道面前自渐形秽。他位极天地之中,人间极品,却在素女面前坦承身体的无能,肾虚、早泄、阳痿,导致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交往的虚伪、猥琐。……这个重大的历史秘密正说明女人高于男人,说明男人要回向女人,要珍惜女人,从而珍惜自己。”

但是,人类母亲只能通过性交而生育儿女的下半身体,显然不能与生育缔造了天地万物的“道”画等号。于是,余世存笔下的老子只好自相矛盾地用“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文字游戏来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的独白与对话

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写道:“先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余世存解释说,这是老子在批评周王朝的礼教制定者、中国传统儒学礼教的奠基人周公旦。老子的大概意思是,“背离了‘道’的法则和‘德’的法则,才会搞出仁治;背离了‘仁’的要求,才会弄出江湖义气;背离了‘义’气,才讲究什么面子礼仪。礼这个东西,本身说明忠信的衰败,是大乱的罪恶。”

但是,余世存接下来又自相矛盾地给出“并不全然否定周公”的另一种解释:“说到底,刑不上大夫,是极有文明深意的官吏法,人间贵族必须要有更高的自我期许,必须用更高的自我期许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以为自己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来放任自己。说到底,在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间,确实没有现实平等意义上的人,既然牧民,既然为民供养,那理所当然要在言行上有人格的自我期许,这不是压抑自己,而是顺应天道。……大道就是息争的道路。是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的,在宽阔的大道上,人们还争什么呢?”

这里的 “竞相展开”、“万类霜天竞自由”,其实就是既可以争先恐后也可以争奇斗艳的“你争我夺”。无论多么宽阔的大道,都不能够阻止人们争先恐后的自由竞争以及不自由竞争。所不同的是,宪政民主社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所常见的是“费厄泼赖”(fairplay)即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传统中国社会所通行的却是弱肉强食、草菅人命、以暴易暴、改朝换代的暴力革命。中国特色的“既然牧民,既然为民供养”的士子官僚,与英国参与制定《大宪章》、美国参与大陆会议并且拟定《独立宣言》的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完全不是处于人类文明的同一层级和同一个境界。像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那样的士子官僚,所梦想、所追求的只是充当专制皇帝的装傻愚民的帝王师,根本谈不上什么“理所当然要在言行上有人格的自我期许”。关于《道德经》的这种帮凶性质,余世存在书中借助老子的独白承认说:“我知道,这是给治理者看的,给治人者看的,所以我写得矛盾、含糊。但我相信,我的文字是给王者们看的,什么是王,能生万物即王,能贯天地人者即王,能回归二,归一,归道者为王。……我希望千秋万代的人们明白……每一个人都该做王。”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提及国学,想之礼义廉耻。国学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已淡忘,在这个淡漠的社会之中我们该是要洗涤心灵的,而国学之中能给予我们的就是古人的那些最淳朴的东西。这是我们已经在这个烦躁不安的社会中失去的东西了。国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想上的东西,更是精神上的满足。――杨文

既然那么多的人知道这个社会充满了烦躁不安的情绪,为什么就不知道从自己做起呢?认识自己真的很困难啊!――麦爽

越浮躁,越应该学学古人。――小王

记得大一刚开学学校给每个新生限定的征文标题就叫“国学”,当时抓耳挠腮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确实不知道国学应该谈什么。而后院里的毕教授给大家开了堂关于国学的讲座,所到学生寥寥无几。现代人对于国学的淡漠恐怕也不是能通过硬抓和强迫才能使之提得起兴趣的,至于为什么学国学,如今惨淡的价值观和社会人普遍存在的世界观早已把老祖宗留下的的东西抛到脑后,国学,也是时候该提起了。――胡倩

前几年中大成立了博雅学院,这个学院没有当前热门的经济、管理专业,学院学生学的知识也并不是专向某一个方向,学生四年不分专业,学生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我想博雅学院应该是全国最重视国学的学院并且教授的学生国学熟悉程度最高的,看似国学的实用性并不如其他学科,“钱”途貌似也远远不及金融类专业,但是我们国家不缺少亿万富翁,缺少的是那些智慧、道德都十分高,肯专注于研究学问的学问家,我们现在的教育过于浮躁,能不能赚大钱成为衡量一个学科的价值唯一标准,实在可悲。――高欣婷

国学如同中医,所对立的并不是西学,而是“现代文明”,正如中医对立的不是西医,而是“现代医学”。西医也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如“放血”一法。国学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我的个人体会,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扩宽知识面,起码能够增加谈资;二,古代文明特别是古代星相学占卜学和医学,有很多可以直接拿来用到生活中。 三,培养生活情趣,因为国学是古代士族建立起来的,这种贵族文化较之现在流行的草根文明,更加关注生活本身的闲情逸致;四,形成世界观,国学的哲学底子很深,我的观点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哲学上能够超越中国。比如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000多年前先贤对于宇宙和人类的认知,已经登峰造极了,现在都没有这么好的书可看。五,国学大部分都是历史,了解历史就是了解人性,预知未来,端正当下的心态,对很多的所谓不公正能够看得更开,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六,更加精通汉语言。――马超

国学是遥远的昨天的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奇花。而今,土壤上的作物换了一季又一季,此时的土早已与彼时不同。把遥远的那朵奇花移植过来,是否能活呢?现在国学貌似兴盛,其实生命力很微弱。另外,书而为今,若不能在实践中践行,读来何用?在国学中刚刚读完礼义廉耻,再去投机钻营,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怀念,可以研究,但大可不必把过去当成如今的良药。时间会是最后的解药,那是因为时间封存一切,而后,一切都会变得如尘埃一般微不足道。我们的国学亦如是。在如今,我们想要解救自己的灵魂,不是要向过去去寻找,而是来如今寻找,是看着自己的心,而不是给自己满负的大脑填充进些新的负担。如今的灵魂,生活在现世,即使有千年前的良药,估计也是药效未知呀。何况国学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时代,解救过任何一个人。我们极度推崇的国学,反而处处显示着它的局限性。――龙在天

国学是我们的财富,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任何一个其他民族无法比及的;我们时常感慨于古人的灵感与智商,惊叹于他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长河落日圆”每每提及国学,我都会想起这句诗,极其平常的词语,给出了一个奇迹,无法用其他词语形容的场景,无法超越。守护我们的宝贝并发扬。――李斐

国学,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对几千年来自己与生存环境交流的感悟总结,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的反思和顿悟,拥有了她就拥有了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资本!我们的先人靠他生存和开拓进取,今人更应该继承!――聂洋洲

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们,当向“西方学习”已经无法证明自己“时尚”的时候,很多人当然就把目光转向了国学了,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李特

学了国学容易发现古人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把所有的人生道理都做绝了,后辈只要照着做基本就不会出什么差错了,那些精华或糟粕在各种变换的环境中都能找到适用的地方,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看国学的原因吧。但是一味遵从书本容易使人丧失创造能力,看国学的时候能把书当书读而不是信条来读,可能就不会跳进古人的禁锢中了吧。――杨弼麟

一国之学,传之于世,警醒世人。我们哀叹文明传承的流失,又在有意识的选择中刻意荒芜了国学学问的挖掘。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国学不过是个噱头,不知是在娱乐观众,还是在愚乐大众。单凭几个学者随口高呼几句重视不过是在国学这棵参天古木上挂上几缕嫩绿妆点妆点,不施肥,不除草,不过是渐成枯木一株。――曹文婷

国学或许是当代中国人在找不到信仰的迷茫中抓住的一把竹简。其实不论是今人书还是古人书,洋人书还是华人书,读书讲究的是方法。尽管古人可能已经在书中将许多话都说了,但如果你有心将它们对立地摆起来,那也是相当精彩的辩论――尽信书不如无书便是一例。读自己的书,让别人说去吧。当代人学的“国学”究竟是真国学,还只是寂寞?――夏阳

现代人多少有些迷茫,缺少信仰或者是正在寻找信仰。自古至今都是如此,找寻信仰者不是在怀古思今,就是“西学东渐”,西方的耶稣基督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表面信仰,可是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从传统文化里找到归宿。加上国家也开始重视儒学,发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因而人们去粗取精,吸纳精华。――贝拉

在经济与社会都处于转型期,中国人或出于自信而扬我中华传统,或出于现实迷茫而回归历史寻找答案,当然更多是亦步亦趋甘做狂热人群的一份子。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过热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们对“国学热”要有冷思考。我们浮躁地功利性地读,或是形式上地崇拜,都不太可取。学问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循规蹈矩地做,书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来读。――笔笔的笔

虽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和自然界真理的探索仍然没有改变。阅读,哪管什么国学或传统、古今或中外,在一个片刻间营造的世界里,忘掉自我或直视自己,当掩卷回首,才觉那片蓦然灯火已变阑珊为灿烂。――李展蓝

首先让我怀疑的是,“国学”是否真的热?所谓的“国学热”,我看是商家为了盈利制造出来的虚假繁荣。背后真正热的还是对利益的追逐。看看人们对金钱、房子、美女、权力、美食、衣服、包包、汽车、移民等等事情的热切追求,你就会发现国学其实一点都不热。而且我也认为国学根本没有热起来的必要。现在是一个迷茫的时代,仅仅靠读几本古书是不足以找到生活的答案的。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逻辑,而严密的逻辑思维正是看清这个复杂世界的必需品。与其学国学,还不如读读西方的经典著作。文化为什么要分国界?――王俊岭

国学是很好的东西,宝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深入地理解,身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到熟知本土文化,这并不是过分的要求。――春之子

在下想请教各位先贤:什么是中国的国学!大家讨论时,先考虑一下!为什么是国学?…… 个人认为,现在所提的“国学”似乎又是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学问”,是吧!我们的国学是不错,但当我们对自己国学沾沾自喜时,我们是不是也在贬低其他国家的自尊啊!尤其是我们几乎是最不被自己国家文化当回事的“少数家”。其实,最平凡地讲,中国的国学较多的是我们先祖通过各种方法为我们踏出的人生路,是从心理上使我们健全(不管是统治与被统治);而西方不管是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总较我们差些(当然指的是以前……)所以生理上偏重些。总的来说呢,当西方人夸奖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国家时,正是汗颜啊!――国学对我们来说只是“智慧的启迪”(每想起这点,心里总是笑着泛起西方的童话故事,智力那叫一个……,要知道中国儿童那时候可是准大人了,虽然现在我们相反)……――李晓燕

联系之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人应该反思,如何构建起能够诞生大师级人才的土壤。现在,国学在一些中国人的眼中是繁琐的、难懂的和无足重轻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对于国学,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之精华,学以致用,搞清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但那种“还不会爬就想走的想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精通国学,学以致用,将国学精粹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再者,要坚持内外双修,求真务实,只有这样,我们的气质和修养就自然能够得以彰显。――刘鹏飞

国学这个在如今沦为了茶余饭后的牙祭,其原因在于有的国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不珍惜,认为如今的社会经济飞速,国学好像就是那让自己落伍的病毒,其实国学才能真正的让你装备自己。学国学、品其气、善其身,做真正的“儒商”。――刘文亮

中国古代还是有逻辑学的(墨家,虽然粗糙,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也不能说精致)但都算不上大学问。中国人对道德的体悟是登峰造极的,而究其实,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世界所加的行动都源于道德。――潘宇峰

为了让心灵重获宁静。――西铭

做回老人家,让我们的心灵返古归真。――施先生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古代饿死最多的是“读书人”还是其它?怎么我潜意识总是觉得读书人饿死的多啊! 农民尚且团结和睦,读书人也不乏富贾啊。――李晓燕

可以扬弃地学国学,不可盲目地信古。二千年前的孟子就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与时俱进,正确对待老祖宗。――栗彦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