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护肾:旁观名人的爱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6:04:24

爱情这东西不分尊卑长幼,无论古今中外,有男人和女人就一定会有所谓的爱情。名人的爱情更多的受人关注和青睐,不仅仅因为这是茶余饭后的佳话,更因为这爱情的身上还罩着“名人”的光环吧!

当然了,名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爱恨情仇。有时 “名人” 甚至比“常人”的情感世界更细腻,更丰富也更精彩。除过娱乐圈的“名人”爱情,我所知道的几段名人爱情在感动了我的同时也让我肃然起敬。不仅仅因为他们旷世难寻的爱,更因着他们崇高的人格和真挚的感情。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是我最钦慕的。林徽因是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才女,不仅是学者、诗人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这样的女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男人喜欢和关注的焦点吧。从她与诗人徐志摩的恋情和为了她终身未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关系及梁思成对她诚挚细腻而又宽宏包容的爱可以看出她真的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因着她是个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和身上特有的诗人气质,让她渴望极端的感情,可她又本性善良,加上清醒的理智,又给她罩上了圣洁的光环。

男人的才气总是其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筹码吧,徐志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两个同样有才又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人总是惺惺相惜并能擦出火花的吧。徐志摩极具才情的“情书”叩开了林徽因寂寞的心弦。可是当徐志摩冷酷的抛弃发妻张幼仪为情痴狂时,她却冷静下来,不告而别,一回到传统的现实世界,那份浪漫情怀变得多么不真实,她理智地选择了真正适合陪伴她一生的伴侣梁思成。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当然他绝不是因为其父是参与发动“戊戌变法”的“名人”才受到林的“垂青”。梁和林两人有着共同的事业---建筑设计,两人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的国徽,两人还毕生致力于调查、整理、研究那些古建筑,保护着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林嫁给梁后耐住了学术的清冷和寂寞,不顾生活的贫困与路途上的辛苦,陪着丈夫走遍穷乡僻壤,并在她的辅助下,梁思成在清华教学二十余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设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学问大家,人格典范。如今,他的雕像依然静静地伫立在美丽的清华园。

梁思成不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是个坦荡君子。当徐志摩想要参加林徽因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搭乘的飞机因大雾触山爆炸罹难时,梁思成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帮着料理后事并遵从妻子的意见带回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供妻子终身珍藏。他的爱是宽宏博大的,是真挚细腻的,他的爱是建立在对妻子的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

当梁和林共同的好友哲学家金岳霖因爱慕向林坦露心迹时,林徽因向丈夫坦言,她同时爱上了他们两个人。作为丈夫的梁思成痛苦而又矛盾,在深思熟虑后他告诉妻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金岳霖,祝你们永远幸福。”作为哲学家的金岳霖发乎于情而止乎于礼,没有辜负朋友的信任,也没有亵渎自己对林的爱,他的爱更冷静也更节制。他为了深爱的林徽因终身未娶,并终身逐梁林夫妇而居,爱着林徽因的家人,照顾着林徽因。这是那个时代君子们的爱情。梁思成的坦荡和在爱情婚姻中所表现出的难得的气量和风度令人折服,我想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林徽因。如果说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初恋,是她心底永远的情人,金岳霖是她一生的蓝颜知己,那么梁思成则是她合适的伴侣,现实的选择。梁思成的爱成就了林徽因的幸福!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是才子配佳人的浪漫与凄美!张家四姐妹个个才貌出众,聪慧过人。时任中国公学中文教师的沈从文给年仅18岁的学生张兆和写了封情书,那时的兆和还是个孩子,单纯得近乎透明,还没有为爱做好准备。她把从文的信交给了校长胡适。胡适这个出色的爱情大使,在其奔走牵线下,于是有了一段童话般美好又历经磨难的世纪姻缘。当胡适很郑重地对这位学生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脱口而出:“我顽固的地不爱他!”没想到时隔几年后,张兆和还是“顽固地”爱上了沈从文。爱情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就像歌中唱的那样“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的爱上你,没有理由也没有原因……”更像“大话西游”中菩提老祖对至尊宝说“当你发现你爱上一个你原本讨厌的人时,这段感情才是最要命的”。或许,这一切都在张兆和身上应验了!只是不知这情这爱于她来说是幸福还是磨难。

有迹象表明沈从文曾因作为反动文人被打倒和下放改造而一度精神失常。他和张兆和的世界一下子被分割开来。他们同处一室,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还专门将他们夫妻接到自己家中照料,但是我相信此时最孤独的还是张兆和。距离不能将他们分开而疾病却能。即使如此,现实中的一切依旧没有改变张兆和,她怀着与当初同样的耐心,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等待着从文归来。沈从文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人能够包容他近于孩童的放纵。他因拥有了文学和女人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使得他在世界上遭遇的所有践踏和禁锢都显得微不足道。沈从文离世后,张兆和在整理其文稿时不断地加深着对自己的自责。经历因其不可更改,而愈发令回忆者挑剔。或许,越是接近晚年,人越会成为完美主义者。如张兆和在《从文家书》的后记中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到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世人在评说他们的爱情时更多注意的是沈从文和张兆和在性格上的差距。可这种差距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对于两颗共同经历过患难的心来说,那只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了。斯人已去,无论此时老人苍老的泪水是源于幸福,还是源于伤痛,都已不甚重要了吧!就像沈从文在其“从文家书”中写到的“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兆和此生得此一次这般的爱情,足矣!

历史的车轮滚滚绝尘而去,这些旷若隔世的爱情也终将被尘封在历史的回忆里。可伟大的爱情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和褪色,相反在如今这个“意乱情迷”的爱情快餐时代,这些“名人”的爱反而更加显得褶褶生辉和弥足珍贵。

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爱情的事谁又能说得清和道的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