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片怎么擦屁股:李志刚《向脾胃要健康》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38:04

 你的脾胃还好吗——百用百灵的自我检查方法(1)

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人体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我在出门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患有脾胃病的年轻患者,他们看上去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长得很肥胖,看似体格庞大,但是一点都不结实,一身肥肉;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有未老先衰之态……,这些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是不是能从这些人的外在状态看出他们的脾胃有问题呢?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状态知其内在,而且这些都是有根据的。

  从哪里来看呢?我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人的九窍来看。何为九窍?具体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 从口唇看脾胃

  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我发现一个平时爱说话的朋友变得寡?了。我又发现他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且已经爆皮、裂口子了。

  我就直接问他:“你是不是脾胃有问题了?”朋友很是惊异:“你真神了,最近是感觉脾胃不好,不爱吃东西,睡眠也不好。你怎么知道的?”

  “你的嘴告诉我的!”我笑着说。

  “我的嘴?我一直也没怎么说话啊?”这个朋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我把道理跟他一说,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后来我为其推荐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几个脾经重点穴位,让他天天坚持按摩。两个月后,再见他时已是嘴唇红润,神采奕奕了。

  为什么我能从嘴唇?出这位朋友的脾胃有问题呢?《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

  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样,则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还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下文我们还将有详细论述。《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里,不会溢出来。

  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你的脾胃还好吗——百用百灵的自我检查方法(2)

  ◇◇ 从鼻子看脾胃

  脾胃与鼻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发红的人多是有胃热。除了鼻翼发红外,还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

  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太、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 从眼睛看脾胃

  肝开窍于目,而目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而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所以肝血是禀受于脾胃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 从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清阳交会的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肾开窍于耳,《灵枢 · 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是先天之本,?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 从前后阴看脾胃

  前阴包括溺窍(尿道)和精窍(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中医认为,肾是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化生。脾气健旺,清升浊降,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后阴就是肛门,中医称肛门为“魄门”,“魄”与“粕”相通,是传送糟粕的。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问题;脾的清阳

  之气一旦下陷,就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久泻脱肛;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

  脾胃虚会致九窍不通,从九窍不通我们可以判断脾胃是否有问题,正所谓“窥知其外,乃晓其内”。

  我们知道中医是讲究望、闻、问、切的,但凡有经验的老中医大都可以通过病人的脉象、气色、九窍等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来诊断患者的生病部位,但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有活力了(1)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明末的医家孙文胤在其《丹台玉案· 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其意是指,五脏必资于谷气,谷入于胃,和调五脏而血生,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

  可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所以我们养脾胃其实是在安抚五脏。那么,脾胃与其他脏器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 脾胃与心

  ● 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

  要了解脾胃与心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中医里所指的心是什么。《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 邪客》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在脏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是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

  动的,你看它的功能大不大?

  心主导着人体的各个脏腑,这里也包括了脾胃,脾胃是受心主导的。不是说你想吃饭就吃饭,这得由心来发号施令的,心让你吃你才能吃;反过来说,脾胃的功能也影响着心,作为主管粮仓的后勤部长,如果“国库”空虚,君主和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身体这个国王自然不能待得长久了。

  心是主神明的,所以失眠与心脏关系密切。中医里有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东西,到了半夜就会饿得睡不着觉;同样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运动,直接上床睡觉,这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会扰动人的神明,人就睡不着了。

  心还有主血脉的功能,脾则能统血,它让血液老老实实待在脉里、不跑到外面来。因此说,脾气健旺,则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从五行角度来看,心与脾是母子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火生脾土。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心这个母亲要时刻照顾好脾这个儿子,即所谓脾胃纳运功能,有赖于心阳的温煦。一?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痰饮内停,会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反过来说,心主血,血的来源在于脾胃,如果脾胃的运化失常,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血养,也会使我们生病。

  ● 如何才能脾胃与心同养?

  要照顾好脾胃,也要养护好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静心养气,这样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平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要养心健脾,还可以多按摩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如极泉穴、神门穴、内关穴,再加上能养脾胃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

  极泉穴有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此穴在腋窝顶点,取穴时,把一只胳膊抬起,肘部弯曲,用另一只手在腋窝中央按压,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此穴。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它在我们的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端。取穴时,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能看到一个突起的圆骨,从该圆骨后方向上摸,能摸到一条大筋,该大筋的桡侧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内关穴具有调节情绪、调节睡眠和调节心脏的作用,对一些胃肠问题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恶心呕吐。取穴时,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腕关节微微弯曲,能够看到腕部的两条横纹,从靠近手掌处的那条腕横纹正中往直上量取2 寸处即是此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它在上腹部,在肚脐上约1 拇指宽加上4指宽处。

  平时我们可以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钟,天天坚持,养心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有活力了(2)

  ◇◇ 脾胃与肝

  ● 肝失调达容易导致脾胃不和

  《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前面我们?过,心是君主,在这里肝就是大将军。我们知道,大将军是上前线打仗的,负责部队指挥的,而指挥打仗都靠谋虑的。同时大将军也是脾气火暴的主儿,本身就是性格刚强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这说明肝与情志有很大的关系,“怒伤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脾胃与肝有什么联系呢?中医认为,肝是主疏泄,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的,这样才能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我们平时说的肝郁气滞就是肝失疏泄的一个表现。肝郁则脾虚,我们的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脾气本来就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就会出现运化失常。现代人生活与工作压力都比较?,最容易侵犯肝脏,而肝失条达,则导致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问题。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属土,肝属木,它们二者是相克的,即所谓肝木克脾土。脾土属阴,必得肝木的条达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会凝滞,从而饮食才能正常运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但是,如果肝木太旺,就会克制脾土,肝如果管得太严了,就让脾胃很委屈,出现食后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平时有一些朋友跟我说自己的肚子老是往上反气,腹胀,有时候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一些治疗胃肠疾病的药也不管用。我问他们平时工作怎么样?都是说工作压力太大,经常跟上级或下属处不好关系。这其实是你的肝本身先出问题了,导致脾胃不好。因此,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先养好肝。肝的问题好了,脾胃才能正常运行。

  脾虽然受肝的制约,但它对肝脏也有一定帮助。肝为刚脏,依赖于脾供给血液濡养,才不会刚强太过,失去条达的本性。《素问· 经脉别论》中也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脏中所藏的血和它所主的筋的营养,都来源于脾胃水谷的精微。

  ● 如何才能脾胃和肝同养?

  平时我们如何共同保养脾胃和肝呢?很多爱生闷气的人最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这时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原动力”之意。中医认为,原气来导源于“肾间”的动气,然后散布到人体的各处,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黄帝内经》中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灵枢· 九针十二原》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可见其重要性。因此,我们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的功能正常。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 跖骨后方的凹陷处,取穴时,从足背第1、第2 趾间缝纹头向足背上推按,推按到两骨联合前缘的凹陷处,即?此穴。

  按揉时,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第2 趾之间连线的缝纹头处),将痛点从太冲穴转到行间穴,效果会更好。

  若想达到舒肝健脾胃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取足三里穴加太冲穴,或中脘穴加太冲穴,以调肝胃。

  肝郁脾虚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逍遥散。逍遥散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人吃了逍遥散后,肝气就变得活泼畅通,心情也会好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就像神仙一样逍遥快活。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有活力了(3)

  ◇◇ 脾胃与肺

  ● 脾胃决定肺的津气盛衰

  《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在这里,肺就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肺主气,全身的气都是由肺来主持和管理的。而肺所需要的津气,全赖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转化。因此,肺的津气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治节”是什么意思?即治理、调节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而之所以能运化水湿又赖于肺气肃降的协调。《素问· 经脉别论》中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指出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通过脾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它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同时也说明脾胃水谷所化的精气,首先是充养了肺。因此,脾胃虚大多首先会影响到肺。

  肺气不足也多与脾有关,如脾虚的人比较容易感冒。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于卫气不足,而实际上是和脾气不足有关,脾不能益气则使肺气虚,肺气虚则卫气不足。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与肺也是母子关系,只不过这里,脾是母亲,肺是儿子,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肺有赖于脾胃供给营养,才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和通调水道。如果脾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人就会得呼吸系统疾病。

  ● 如何才能脾胃与肺同养?

  养肺健脾?多刺激太渊穴、列缺穴以及足三里穴、中脘穴。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在腕横纹上,我们可以在掌后腕关节横纹外侧端、动脉搏动的地方取穴。此穴很

  深,按揉时,力度大一些。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列缺穴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 寸。取穴时,张开两只手的虎口,把虎口垂直交叉,把一只手的食指按压在另一只手后桡侧的高突处,食指所按压的地方即是此穴。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有活力了(4)

  ◇◇ 脾胃与肾

  ● 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肾虚《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的意思就是发挥?、表现出强壮的姿态。肾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有能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两者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两者不能相互协调,就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肾藏精,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而所藏“后天之精”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因此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断滋养于肾,使肾中精气盈满。如果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肾虚。

  脾属土,肾属水,因此脾土能克制肾?。但是土有湿土和燥土之分,脾属湿土而胃属燥土。湿土是不能制水的,因为水湿不仅不能制水,相反更能助水,只有燥土才能制水。因此,要肾水不致泛滥成灾,必须有充足的胃阳。如果胃阳不足则土不能制水,而水为病,溢于肌肤,容易发生水肿。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肾虚又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肾阴虚多表现为五心烦热、容易盗汗;而肾阳虚多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

  这里我还教大家一个简单判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方法。一般来说,肾阴虚是物质性的,肾阳虚属于功能性的。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好比是用电饭锅做饭一样,做饭需要米,?如果没有米下锅了,“米”这个物质亏虚了,就是肾阴虚;而如果是电饭锅坏了,电饭锅做饭这个功能就没有了,这就是肾阳虚。

  ● 如何才能脾胃与肾同养?

  对于肾阴虚者,我们平时保养可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以滋阴。关元穴是我们身体的强壮要穴,既能补肾阴,也能养肾阳。关元穴为任脉要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它在脚踝内侧。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内踝尖往后推按到凹陷处(大约相当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连线的中点),该凹陷处即是此穴。对于肾阳虚者,?们可以取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以养阳。

  气海穴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功效。它位于下腹部,肚脐下1.5寸。取穴的时候,从肚脐向直下量取2横指(食指和中指)就找到了。

  肾俞穴在腰部,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两指宽处。平时我们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离穴2~ 4厘米处进行熏烤)10~20 分钟。每天进行1 次,可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这样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意思是说,脾胃方面的?可以通过调治五脏来达到目的;反之,五脏方面的病也可以通过调治脾胃来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的伟大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