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冒险家联盟在哪里:文人有时候是历史前进的拦路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21:24

纵观历史,我发现,朝代的更迭大都与文人的现时表现有关,文人们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凭一张嘴,三寸不烂之舌,还说三道四,他们中有的人是为官僚说话的,有的则为异族势力说话的,有的则是精神阿Q,他们中很少有站在穷人的立场说问题的,他们大都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诠解社会,特别是一些教师,总是拿自己的观点强加在真实的历史上,于是学生们总是被忽悠,于是,这样的“信息”被一代一代地传播,于是,历史人物,在不同人的脑子里有了不同的形象,一个历史人物,有时候是英雄,有时候是狗熊,有时候却是花花公子。

    特别是有些文人喜欢角逐宫廷里的故事,甚至还添油加醋,好在历史人物都不能醒过来了,都已经沉睡了,所以文人们尽情尽心地并大大张旗鼓地编故事。反正哪,已经逝去的那些历史人物们,没有一个会让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的。如果伸出大拇指了,那么这个历史人物就没有故事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文人总是在拉社会进步的后腿。实际上呢,文人对社会的进步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社会的进步与他们无关。

    你看,唐宋的大诗人们,大都沉醉于那种“酒不醉人自醉”的境地,当代几乎没人不知道唐朝的诗人李白,他的诗词中,你看不到他对唐朝的进步能起多大作用,而自古以来,一代接一代的中华儿女还拿这些人的诗词放在教科书中去陶冶一代人,一代一代,而一代一代的人从中又得到了什么?无非是幻想和精神的抚慰,比如:

    李白的《折杨柳》“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这都是触景生情诗,他在一幅幅风景图中,“自娱自乐”“自我沉醉”,如果细细推敲的话,李白在独吟大千世界,并没有从一个唐民的角度用作品积极地诠释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并没有积极地用诗去影响整个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有不少诗词,几乎全是消遣作,就象我父亲一样,因为在解放前读过私塾,是学文科出身,又学过“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没事的时候就写七律五律之类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有时候为了押韵还反复打补丁。可以想象,李白难道不会这样做嘛?

    宋朝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景时最后一语道出,一觉醒来,绿的多起来,花的春天短暂,如人,时间飞快,青春易逝。那么,有这样心态的人,因为想得太多了,又沉醉于其中,才会不能自拔,对促进社会进步是没有好处的。 

    还有我们小时候就在课本书里看到和读到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后两句是为了增加景色的广度与深度。其作品对社会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呢?无非是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讲解,或人为地增加诗的意义而再渗入一些讲解人自己对诗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对于不同的人感受也就不同,可圈大可圈小,看你怎么运用了。

    还有不少唐朝宋朝诗人文人的作品,说到《红楼梦》,我记得在学校读经济管理时,就碰上老师专门讲了红学,她还参加了红学会,她还写了关于《红楼梦》的意义,她还专门写余秋雨与红楼梦(题目我不记得了)发表在某个刊物上,写了很多,当然了,我也看了其他的研究员们也写了关于《红楼梦》方面的学术研究结果,我觉得,一本清朝人曹雪芹写的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书中没有具体讲是什么年代发生的那些事情,不过,从书中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的一些故事情节包括从一些人物的穿衣打扮中,可以看出应该是讲清朝一个家庭发生的各种琐事,作者能写得如此细腻详尽,必定是跟他的经历有关,他又不敢明写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说明当时一定有“文字狱”,再看看曹雪芹的简历,不就能分析出书中故事应该是发生在清朝康雍乾三代之间。后人,特别是当代人,那么动心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耗费钱财去“七嘴八舌”,电视剧、电影也反复拍值得吗?说明什么?说明文化的落伍,而文化必须要靠科技力量来带动,她才能向前迈出一步。另外,还说明了文人对社会进步没有起积极的作用,总是在拉后腿,一个清朝人写的《红楼梦》一直到现在还在“喋喋不休”地讨论,甚至一些文人还以此为荣,可怜啊。这真是吃了饭没事干,拿古人开心。只能说这些文人很“落泊”,很无聊。

    历史上,有名人能文能武的,特别是为官的武官,如果对诗词有研究的话,他们写出的诗句多伴都带有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因为他们的感触是建立在硬碰硬的战斗中,是通过流血牺牲作为代价而作出的,所以他们的诗作都烙上了一个时代的深深痕迹,并足够反映社会问题,如南宋词人也是文学家辛弃疾,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在湖北福建等地做过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对当时的执政者屈辱求和也有颇多地谴责,并在词中表达出来,如他在镇江当知府的时候,有一天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比起李白杜甫这些弱弱“书生”,他就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他还写了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涉及的领域比起李白的词作不知宽广到哪里去了。那些见了战争就躲得远远的文人,那种“多愁善感”的心态又怎么能写出辛弃疾这样的情怀词作呢?大多数纯文人是胆小鬼,而且还是祸国殃民的“坏水”。他们沉溺于自己的圈子里“卿卿我我”,对民间疾苦不闻不问,世间的一切在他们的诗词中,你看不到,他们所想的就是情景戏。

    唐朝的杜牧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上欲断魂,要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批杏花村”。这是现在的知识分子们几乎都熟读的一首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情况,以此来抒发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与希望,词句押韵上口。如果说其还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我看没有,应该说,杜牧就是触景生情随意写下的。对于这些熟读“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人来说,还有什么难得倒的呢。这就是写作水平。仅此而已。

    写了这些,我突然想起一个世纪伟人为什么要强调理工科了,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才能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更上一层楼,如我们现在的手机、电脑都是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之下才有的,如我们的导弹卫星和原子弹新型武器等等,这些都是强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一个国家想立于世界之林又想立于不败境地是不可能的。强国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而不是靠卖嘴皮的文人也不是靠写那些卿卿我我的话剧。

    “文人”的表现一直是历史的现象,文人在即时社会里干不了大事,对“靡靡之音”有过之而无不及,更谈不上推动社会前进。也许有人说我写的“文人”应该含盖搞科研的人,一个有文化的人或是一个有文凭的人都是“文人”,大概是我用词不当吧或是混淆了“文人”的概念,不过,“文人”的概念却又是多义的,就社会史角度来说,真正的文人又是文明的诠释者和编制者,历史是他们书写的,也是他们起草的,社会的发展史就离不开文人的“撰稿”“撰文”“撰写”,文人的表现,总之,有时候让人纠结。看客们,您应该看懂我写的意思了吧。所以我说“文人”是历史前进的拦路虎,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就是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