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经过五大事件:台山姓氏(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7:19:33
赵 氏 赵龙柱 赵氏始祖名造父,是轩辕黄帝之后,也是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帝特赐嬴姓的伯益的十三世孙。他生于纪元前约十世纪的周代,善驭马为周穆王驾车。王游昆仑,乐而忘返,徐偃王兴兵作乱,直捣京师。城内上下,人心惶惶,几有不保之势,幸得造父得八匹骏马,替穆王驾车。一日而返,号召各路诸侯,纷纷发兵讨伐徐偃,把徐偃追杀。穆王论功行赏。因造父功劳大,赐封伯爵,并赐赵城受禄。赵氏由此而得其姓。世代相传至现在,已有2700多年。当时的赵城,是今山西洪赵县,赵姓家族人口从此繁衍起来。后来这个家族繁衍到天水(现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和涿郡(现今河北省涿县)遂而分布天下。至涿县赵匡胤得天下,建立宋朝,赵姓得以宗族大繁衍。据1990年最新的统计材料,“赵”在中国十大姓中,排行第七,人口已逾五千多万,赵姓的分支姓氏有十一个。其中“马”姓最大,他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代,秦灭赵国时,赵奢孙子逃到陕西咸阳,改为马姓,繁衍成今日人口近三千余万的大姓。在今天仅赵姓与马姓相加,人口近一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四分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姓赵的人真是名人辈出:
春秋时有赵衰,辅助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为晋国的大夫,十分显贵。到了周烈王时候,赵母恤与魏氏、韩氏灭知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赵母恤之孙赵藉得封为赵烈侯。正式建立了赵国。并任公仲连为相,国势大振;传至赵武灵王赵雍(自号曰赵主父)提倡“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国力大增,赵雍亲自率领军队,北取雁门,西攻云中,拓地百里,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代,有赵国平原君赵胜,高义贤行,门下宾客如云,极负盛名;赵国大将赵奢,深通兵法,大败秦军,解韩国之围,因功受封于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北)世称马服君。
秦汉时期,赵佗奉秦始皇之命率军攻南越(今广东一带),后秦末农民起义,赵佗趁机在广东创建南越国,自称皇帝,下传四世共九十三年,后归汉;赵公辅受秦王派遣出主西戎,居甘肃天水,推行怀柔政策,并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给西戎人,使各族人民无比拥载,世代怀念,号曰赵王。
汉代,赵姓后裔之中有30多人受封侯,其中赵充国最为著名,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他率壮士百余人,冲破匈奴阵围,解汉武帝之危,匈奴闻名丧胆,被封为营平侯,后率军屯田西北,开发有大功,死后列画未央宫。
三国时有智勇双全的名将赵云,字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曹军丧胆,被封为翊将军。
唐朝,赵氏官拜宰相的有赵彦昭、赵憬、赵仁本,赵宗儒四人。其中赵宗儒不但是三朝为相,还是四朝元老。唐文宗时,赵宗儒年已八十二,还不让其告老归宗,足见其功德之宏大,后以八十七岁高龄,卒于太傅任上。
宋太祖赵匡胤,涿郡(现今河北涿县)人,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雄才大略,屡建大功,受后周恭帝禅位后,南征北战,消灭群雄,统一中国,慎刑薄税,重农兴学,使宋初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升平康乐的时代;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继太祖皇位二十二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政策,又十分注意发展社会生产,兴修水利,社会秩序因此安定。
赵普,幽州蓟县人,幼与匡胤同学,专心研究历史,后辅助宋太祖赵匡胤及宋太宗赵匡义两朝三度为相,为赵宋江山的建立与巩固出谋献策,立大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孟頫,元朝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初有名的书画家,字和柳公权、欧阳询齐名,时人得之奉为至宝;元仁宗认为子昂才追李白、苏轼,当朝无人能及,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足以使赵氏子孙引以自豪。
台山赵氏,全是太宗派(注)。以浮石赵氏、海宴赵氏、田稠赵氏为三大宗裔,其开族、迁徒、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浮石赵姓始祖四世宗远公,字复观,号居浮。公之曾祖父为由闽入广始祖一世必次公(宋上柱国大夫),祖父为二世良聪公,父亲为友通公。一世祖必次公于南宋末元兵侵逼,民族英雄陆秀夫背南宋帝赵丙在崖门投海殉国,他也投海殉难。殉难前,将二幼孤良钤、良聪托林玄辅公(宋琼州知州)扶养。为避元祸,托用林姓,名为大奴、二奴。良聪公托名为林二奴,至三世友通公时,元亡明兴,始复赵姓。以上三世,皆居新会睦州,统称为居睦洲三世。
宗远公幼承庭训,品性宽厚,勤奋好学,以忍辱负重之身,国破家亡之痛,潜志奋发,以图光复赵族。公视睦州土地未符理想,遂遍寻胜地,择里安居。乃拜辞家严及胞弟,奉慈母李氏,率妻刘氏及幼儿,始移居十庙村(新会赵村),复以该地自然条件难遂宏志,于是又沿滨海地方西南行,登山涉水,艰苦备尝。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戊午)抵达中蒌,与一倪姓男青年结识,相约在冲蒌西部共谋基业,结庐而居,垦土种地。后又感于此处地狭土瘠,未如所愿。遂将所垦之田园赠倪,另寻鸿基,东行至都斛,南抵田头,均未遂意。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庚申)来至浮石飞鹅岭下,浮山峰顶,环顾四周,北枕北峰群山,南临浩瀚溽海,地阔土沃,山青水秀,林木茂盛,河涌纵横,宜耕宜稼,宜渔宜牧,佳境天成。公不禁心旷神怡,大慰所愿,喜而言曰:“吾之子孙,殆可耕于斯耘于斯,读雪于斯,以长为太平有道之民矣。”遂于大脑峰南坡结庐而居,乃成择里三迁之宏志。夫妻勤耕苦锄,奉母育儿,开创恢复赵族,振兴浮山之伟业。
宗远公初来浮山时,当时已有锺、李、邝、蒙等各姓人群居于浮山东麓,花山、羊坑山、蒙社、圆岗等地。公以远方来客,结交认亲,谦虚随和,颇受拥戴。后其他各姓迁者迁,替者替,居浮石者渐少,赵姓人口繁衍渐盛,至今六百余年,人口众多。据1948年浮石最后一届建醮开坛,各公房赵姓人口数统计(包括海内外人口)有8561人,现在赵姓人口估计已超过一万。
从浮石迁出定居于台山各地的赵族,有斗山镇之蛟牙村,是林居公房十四世裔孙季愿公之后裔,自迁居以来,创业繁衍,已历一百八十多年。
从浮石迁出定居的,还有斗山镇之虎山村,其开族始祖名赵社烈,是宗远公之十四世孙。其人口已超过二百;还有四九、冲蒌等地,也有宗远公后裔迁居开族。
海宴赵族始祖崇垓公,字三州(纪念他一生驻足在杭州、福州、广州等三个地方。他在台城草朗街建有三州书室),是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癸末)蒋重珍榜进士,官任奉直大夫,吉安府卢陵将领。南宋将亡,乃离开杭州的王室,到福州,由南雄而下广州,避人耳目,绕道恩平而到阳江,由阳江而溯河仔,而北桂,而陡门,一路买田,但不肯定名,因为没有合意的村场。又由陡门渡海,而至大担,再上那雍,后到附城村(即今海宴街),认为这里环境好,就在这里立村开族。当时是元初,距今近七百年时间。附场村已有陈、黄、马、费四姓三十三户先行定居。陈姓在廓峰山下,土名富坑。赵族开族后,子孙蕃衍,住房愈建愈多,陈姓无形中被挤压而移迁至深井富坑。海宴街费姓已绝,现今仅存赵、雷、黄、容四大姓而已。
赵崇垓公生必锌、必炳(无传)、必钦(无传)、必鎏。必鎏生畴平为阳江房始祖。必锌生良雾(无传)良罕(无传)良霖。良霖生友松,友松生宗直(无传)宗谅,宗谅生仲和。仲和生士通,为西宅始祖,祖祠叫“缵江堂”,士安(无传)、士达为东宅始祖,祖祠叫“烈光堂”即淡轩祖,士隆(无传)。淡轩祖子孙东山公生四子:长子鹅湖,次子师江,三子沧江,四子素行。东山公分必美、必益、必大三房。必美子孙迁广西合浦。
海宴赵崇垓公裔孙,在1992年前根据不完全统计,有3290户,13978人。其中海宴街1093户4450人,那雍村122户493人,田头里93户393人,仑定224户928人,沙头94户329人,塘厂74户265人,永宁村44户195人,兴中太平里35户284人,田心里61户253人,望头西沙新村21户98人,北陡北记200户1000人,早禾石153户744人,下川575户2500人,上川赵家和等21户108人,深井大坑东45户186人,高洞村10户52人。
深井赵族在清末从罗定迁来。
田稠赵姓开族始祖是仲宝公,系宋太宗皇帝第四子元份恭靖商王的第十四世孙。其先世在南宋时曾以避元兵侵犯,移居于福建省连江县清湖乡。传至十世祖必弘公,字昂甫,号子清,宋度宗进士,荣膺双恩、矬洞、海宴、淡水盐课司大使,遂离闽入粤,是为田稠之始祖第一世。他先定居于赤溪田头,后迁至龙溪乡定居,亦是为龙溪乡赵姓之开族始祖。传至仲宝公,重道德能文章,喜舆学,常贩运商品到附近乡村,为乡人送货上门,服务忠诚,人皆喜之。田寮村(后改为田稠村)是他常到之地,目睹此间民风淳朴,山明水秀,北枕黄罗山(土名大石),狮山鹤山背峙两旁,田畴广袤,水土肥沃,遂移来定居。按前清行政区域割分,属新宁县矬峒乡十三图田稠堡,地界都斛与斗山墟之间,今属斗山镇所管。现村中有昂甫赵公祠,称为始祖祠,堂名报德,与龙溪村之报本堂,同属昆仲嫡庶之亲。
田稠村原白姓居其东,罗姓居其西,中有小溪南流,后以此名为中间巷。自仲宝公移来以后,数传至不少公,生五子,璧山、璧溪、璧庄(后迁新会)、璧轩、璧寰(后迁广海),其中两个中了秀才,门闾光大,族势日壮。白姓后东迁另立伏华村。罗姓虽未他迁,但渐趋式微。赵族则东立东成村,西立西就村(后改名龙塘村,1907年起又扩建至黄茅墩),继立东溪村,后凝作祖全部裔孙及凝佳祖、凝彩祖部分裔孙在十八世纪清咸丰年间,便自田稠村西隅,陆续迁来龙塘村定居。田稠村之璧轩祖公祠、心稠赵公祠及龙塘村之学禺赵公祠,均是凝作祖先世纪念祠。
现在田稠管区统辖田稠村、龙塘村、东成村、伏华村、长山村等数村,赵姓人口,田稠村最多,约有1000余人,龙塘村约有300余人,东成村约有100余人。
上面是台山赵氏其开族、迁徙、分布概况,至于台山赵氏在国外迁徙、分布情况,因资料不全,不能一一说明,现仅以浮石赵氏为例作局部介绍。
浮石赵氏移居国外,以美国最多,据不完全统计,1972年浮石赵氏旅美国人数已达484人,还有旅加拿大77人,旅墨西哥71人,旅英国3人,旅古巴1人,旅巴西1人,旅菲律宾80人,旅马来西亚88人,旅荷兰1人,旅泰国1人,旅缅甸184人,共1011人。及至1993年,经专人调查,浮石赵氏旅海外人数已增至2078人,比1972年增加了一倍多,特别是旅美(纽约和三藩市)人数已增至1443人,比1972年的484人约增加了两倍。时至今日,肯定会大大超过此数。
台山赵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国为家多有贡献,举其大者,如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一代名贤赵天锡,他拒绝做官,先后在宁阳书院、溽海书院、和风书院讲学,还创立浮石学堂,为台山培养大批人才,其本人有大量著作传世;又如赵宗坛是举人出身的外交官,为筹建台山中学(即今台山一中)作出贡献,获国民政府颂发五等嘉禾勋章,回国后任台山中学第一任校长及台山县政府教育局长,建树良多;再如曾任雅加达和孟加锡领事以及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一等秘书,随周总理出访过欧、亚、非十四国的革命家赵崇活(赵彬),曾任美国纽约州政府财政税务厅厅长,现任美国俄亥俄州高等教育总鉴的赵光华,以及近年荣获台山市人民政府颂发“振兴台山贡献奖”的侨领赵炳炎(浮石),赵伟胜(田稠)、赵日均(海宴),还有赵逸民(广海)等等。
祖国实行开放改革以来,以赵炳炎、赵伟胜、赵日均、赵逸民等乡亲为首,出钱出力,还广泛发动侨胞回乡大办公益事业,举其大者有浮石中学、田稠中学、自来水工程、幼儿院以及修桥造路、门楼牌坊、美化村容等等,以浮石为例,即可归结为十项:
一、建浮石中学。
二、铺筑全乡与各坊水泥村道、街道、巷道全长八公里,并按装路灯、街灯。
三、建九坊幼儿园、浮石诊疗中心、成俊楼、老庐、鹅峰乐园。
四、重建凌云阁,建民表大巷门楼、南门牌楼、九坊牌楼、十坊牌楼。
五、建裕盈桥、南营桥等多座桥梁。
六、建兰溪公园、月门公园、渭创纪念公园、宜祥公园、锡沛公园、东方亭、镜湖台等胜景、并捐资支持植树造林,绿化浮山。
七、建各坊火力发电站,兴建九坊自来水。
八、重修三世李氏祖妣墓、始祖宗远公墓、五穴山和百花坑万年坟等古墓。
九、恢复更新飘色等家乡文物。
十、支持办《浮山月报》和编篡《浮石志》支持家乡子弟读书成才。
其他如赵逸民捐建的广海门楼和水泥大道等等,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此外赵日均还回乡投资兴办建美金属装饰制品厂和台山市不锈钢厨具商场,为振兴台山经济作出贡献。
  曹 氏 曹明 曹氏,据美国《至德三德公所世事表》载,出自姬姓,是周武王之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大封诸侯,被封者各自以封地为姓。文王第十三子振铎封于曹(今山东省曹州),后裔以此为姓。又据《元和姓纂》及《广韵》所载: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封之于邾(今山东省邹县一带),后为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各地,有的变祖姓为曹氏。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为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封之于曹,建都陶丘(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又据1979年版《辞海》“曹”字注释⑥所载:“曹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诸侯国,姬姓。始封之君,周武王之弟叔振铎,建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有今山东西部。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注释⑧载:“姓,古代曹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曹为姓,如北齐曹妙达。”《辞海》对“曹国”的注释为:“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管辖。”
从上述史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国的曹姓,有三支渊源;一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嬴姓的后代,二是上古五帝少昊姬姓的后代,三是古代曹国人的后裔。从发源地来说,三支曹姓也各有不同,传自颛顼嬴姓一支,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一带;传自少昊姬姓一支,则是发源于山东省定陶县一带;而传自古代曹国的一支,是发源于与我国新疆自治区交界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
台山曹姓究竟属那一支的后裔,发源于何地呢?
据广海洋田村曹迪光君保存的《曹氏族谱》记载:“曹子,名卹,字子循,河南汝宁府人。是周文王之子振铎之后裔。少孔子五十岁,以年少从学杏坛,笙簧经籍,辅翼儒雅,得与七十二贤之列,赫赫照人耳目。唐玄宗开元27年(公元739年)从祀孔庙追封曹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公元1012年),兵部员外郎杨坤赞曰:“三千孔徒,七十二贤,子循得道,圣门之下,笙簧经籍,辅翼儒雅,爵为蔡侯,名器匪假”。宋真宗加封上蔡侯。南宋理宗绍定3年(公元1230年)御赞:“肃肃曹伯,王室之裔,习积乐道,磋切明义,惟善则主,尔德是类,史笔有焕,今名永纪。”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改称先贤曹子。其后裔为纪念其功德,在广州市小南门秉政街建造一座“曹先贤祠”。
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8月,裔孙史员曹孟彪,见“曹先贤祠”因日久失修,破残倾塌,首先倡议重修,与贡生曹贤英,耆儒曹沛文等一同发出倡议。得到子循公系散居在佛山、南海、香山、东莞、三水、番禺、顺德、增城、博罗、新安、清远、惠州、开平、台山等地区的后裔积极支持,鼎力相助,募捐艮两,集资重修。据记载:“共捐助艮1936两,其中台山县文福、源谅、南平、继圣、汝端、守裕、守荣、朝辉,共捐艮176两。由此可见,当年人们办宗族公益善事多么热心,做到一呼百应,解囊相助。当今,台山华侨乐为家乡建设添砖如瓦,赞助款项建学校、起医院、修桥筑路,开办工厂,就是这种美德的外延继续。
由于当年曹子循后裔的齐心合力,使坐落在广州秉政街的“曹先贤祠”焕然一新,重修成一座五进的公祠于清乾隆甲午年蒲月(公元1774年5月)建成启用。设有书楼、书舍、客厅、魁星阁和道学堂,还有厨房。门前写下这样的对联:“学备六经东山受圣人之业,泽流千祀南国开贤者之支。”一语道明曹子循是岭南曹姓开族的始祖。这座公祠不但作为散居广东省内曹姓每年春秋聚集祭祀之用,而且是清朝每年两次科举考试,曹氏子孙赶考安居之所。为了管理这座公祠,还把广东省内子循公系的曹姓分为8班轮值:番禺鸦湖房、番禺雅湖茶园大圹沥滘房、清远房、顺德桃村房、佛山白藤石南房、增城新安东莞博房、台山开平房、南海扶南凤池南村西宁房。每班从秋祭日(八月初四)起至下年春祭日(二月初四日)止,还议定统一宗派(周而复始,永世相传)为:祖德廷裕,文章星达,长懋嗣昆,惠迪禧祺。
由此可见,台山曹姓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是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所创的曹氏,属曹子循公系,源于河南汝宁府。
据广海镇潮乐村曹姓雅光君保存的《曹氏族谱》和斗山曹厚村曹灏起君保存的《曹氏族谱》记载:宋宁宗(在位于公元1195~1224年)时,曹汝端,名鼎,痒生,中宪大夫,居南雄珠玑巷,因避苏妃(一说胡妃)之乱,携妻赵氏,梁氏和两个儿子:与立、与权,迁到开平丽峒定居。长子与立,宋文郎,取妻周氏,生一子文杨,宋大学生,迁往新兴沙水涌洞居住番昌。次子与权,宋文郎,取林氏为妻,生二子:文炳、文福。
文炳,与权之长子,特授辽东都闲府兼顾山海关军民事务,世居开平丽峒一带,自立宗派为仰子:钦崇奕世家,言行忠信,仁义礼智;修齐自平,福祥寿好,富贵康宁。是开平曹姓始祖,其后裔多居开平丽峒一带,也有后裔迁到台山广海镇河洲村、那屏村、潮乐村、潮南村创业,共有51户246人。
文福,与权之次子,娶妻梁氏,迁来台山广海创业。也另立宗派为:汉朝守吁,魏君秉符,龙翔风起,诗礼全家。文福公于宋代年间从开平移居台山广海,筑室创业,成为台山曹姓始祖。娶妻梁氏,生二子:伯川,伯达。其后裔在广海镇西门街建有文福公祠,解放后改建为广海镇小学。
二世伯川是文福的长子,其妻姓氏失传,无法查考,生一子源谅。三世源谅,取妻冯氏。生四子:永富、永贵、永余、永盛。移居矬峒桥头凹村(即今端芬镇三村管理区)发展世业。其中永余的后裔朝元带着儿子守富到汶村陂头地区捉老鼠为活,历经一段时间,守富娶海晏吉浦村罗家之女为妻而在汶村龙安村开族。
二世伯达是文福的次子,其妻姓氏不详,生二子:源德、源贵。
三世源德,伯达的长子,取两个妻子,一是陈氏,二是余氏。生有三个儿子:一奴、远山、满翁。其长子一奴,迁居阳江县,立业开族;次子远山移居端芬镇那泰管理区,定居和乐村。远山曾孙秉秀见上川岛既能耕种又能捕鱼,是鱼米之乡,于清代带着长子符宦迁居上川沙圹村,开族创业,其次子符让则迁往广西开族。源德第三子满翁世居广海镇那章管理区。
三世源贵,伯达的次子,取两个妻子;江氏、婆氏,只生一子益盛,迁往斗山镇,其后裔定居斗山神头村和曹厚村。到九世国瑞,取妻陈氏,生三子:遇实、运实、运盛,其中运盛,取妻陈氏,生一子绍益,迁居海宴。
据1979年调查资料统计,文福公系在台山的分布情况如下:广海镇那章管理区的那章村有95户392人,洋田村有75户328人,潮乐村有53户238人,潮南村有28户127人,那定村有17户80人,石山村有18户84人;临田管理区的冲圹村有7户25人。斗山镇横江管理区的神头村有170户860人,曹厚管理区的曹厚村有90户377人。端芬镇三村管理区的桥头村,曹凹村、留安村、桂花村、汶秧村、石咀村、隔冲村七条自然村共有260户1100多人,那泰管理区的和乐村有25户100多人,上川镇沙圹管理区的沙圹村有55户203人。汶村镇坡头管理区的龙安村有118户582人。另外,以上这些村庄的曹氏后裔,在1979年以来,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不少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定居创业,单是广海镇那章管理区的曹氏后裔因工作谋生之需迁到台城镇定居的就有20多户1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台山市曹姓住户约有1100多户,人口在5000人以上。目前,居住台山的曹姓,既有文福公系,也有文炳公系,但文福公系的户数,人数占绝大多数。
台山曹氏总人数,在台山市的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曹氏在中国众多姓氏中也是个小姓。但分布较广,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曹氏既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小说家、诗人、画家、也有人位居皇帝和丞相。早在公元前194年,曹参助刘邦起义,后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有“萧规曹随”之称。三国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次子曹丕,于公元220元建立魏国,称魏文帝,是个文学家,所著《典论?论文》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贡献。曹丕传位于曹叡、曹芳、曹髦、曹奂为魏国皇帝,直到公元265年,延续45年,魏国皇帝均为曹姓,他们均是谯郡(今安徽毫县)人,故曹姓有“谯国堂”之称。曹不兴是三国时吴的画家;曹髠的后裔曹霸是唐代画家;曹顶是明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江苏省民间抗倭英雄;曹福田是清义和团首领之一;曹顺是清道光年间山西赵城农民起义首领;曹雪芹是清大小说家,他化九年时间写成的《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曹学楷是鄂豫边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参谋长、中共鄂东和鄂东北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鄂边红军总预备队政治委员、红一军第一师和红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三师政治委员等职,1931年牺牲。我们台山曹姓亦人才辈出,其中有先侨曹亚志,追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曹迪儒,有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捐躯的革命烈士曹国英、曹进文,有曾任广东省侨办主任曹兴宁、云南省广南县政协主席曹廷湛、青岛军区司令曹洪,另外还有曹棠、曹伟、曹暖、曹河、曹愿、曹瑞仪、曹邦等一大批,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奉献宝贵的青春年华。
本文根据潮乐村、洋田村、龙安村、曹厚村保存的曹氏族谱和《龙川姓氏渊源》等材料编写而成。并得到曹雅光、曹健全、曹灏起、曹德本君的支持和指导,谨表谢意。由于本人阅历有限,掌握资料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识者指正。

本文作者简介
曹明,又名曹寿明,字翔修,1938年12月15日出生,广海潮乐村人。曾在克中小学、台山四中(端芬中学)、台山师范读书,1958年中师毕业后参加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小学教师、小学校长、教师进修学校分校教导主任、县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员,参加过“四清工作队”,当过小学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到台山工业局工作,下过厂,任过局党校副校长、宣传教育科副科长。现任市工业局宣传教育科科长和台山市文联常委。热爱写作,在全国、省、市报刊,电台发表大量新闻、通讯,是《江门日报》、《台山报》优秀通讯员、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基层宣传干部。

      陈 氏 陈光惠 陈日生 陈氏,乃虞舜之后裔。
夏禹得帝位后,曾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虞城县)。后又移封于商,让他由虞城迁到陕西商县。商均迁走,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在虞城旧地。
周武王灭商后,为追封前代圣王之后人,找到虞思之裔妫满,将其长女太姬许配给他,封他为陈侯,后人以陈为姓。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有颍水出自阳城县西北,故陈氏以颖川为堂号。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开山祖。
自陈胡公建立陈国起,经历传幽公、宣公、厉公、灵公、闵公,至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从妫满封陈到陈闵公亡国,历时588年。
春秋中期,陈国曾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宫廷之乱的结果,使得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逃到姜姓齐国,在那里当了个称之为工正的小官。
陈完,字敬仲,逃到齐国寄人篱下,改陈姓为田姓。
田完传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施惠于民,大得众心。田乞之子田常,又任齐简公之相,从此田氏世代为齐相,垄断齐国政权。田常之子田盘又使兄弟宗人任齐国各都邑的大夫,进一步把全国地方政权全揽在田氏一族手里。
田盘之孙田和夺了姜姓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列国的承认,后来成为战国七强之一。八传至齐王建时为秦所灭,历时184年。
齐王建被秦灭后,后代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改姓王,成为北海、陈留两郡王姓之祖;齐王建之三子田轸,逃至楚为相,封为颍川侯,因重迁入颍川,复姓陈氏,是为陈轸。
后来,有陈胜率先反秦,田齐族人田儋也组织起来杀县令,据地称齐王。后又有田荣之弟田横也自立为王。
汉朝太邱长陈实字仲弓,守颍川,传五世生登、跃。陈登字元龙,举孝廉。弟跃,字梦龙。传十二世生洪进。又传二十二世生陈瑚。陈瑚公因避战乱迁居福建隆溪。胡公生九子:汉、隆、烈、铎、旋、东、宗、襄、旭。烈生圭,圭生吾仁、吾义;吾仁生兆,兆生文、纪、纲。陈文是陈实51世孙,因谪官由福建隆溪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而今其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及粤北、粤东、粤西。此外,广东陈姓也有从其他地方迁入的,但不管来自何方,都是颍川世泽,太史家声。陈氏是广东第一姓,人口二千万。为了纪念祖先,各地陈姓集资,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兴建了“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该祠建于1890至1894年,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山陈氏来源于南雄珠玑巷。太始祖陈辉是陈文四世孙,陈文自福建谪迁南雄珠玑巷,生二子:鼎、鼐。鼎生万山、凤山,万山生陈辉、陈炜。
陈辉翁,号凤台,宋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娶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谕平之女为元配邝氏宜人,生四子: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闰、图、仁共七兄弟。南迁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陈辉长子陈谟、二子陈宣、三子陈英、四子陈恺,其后裔主要迁居台山、新会、江门。
台山陈氏人口众多。现分几个主要地区略作说明:

一、三八冲泮陈氏
据陈谟翁遗牒(谟翁亲撰族谱)记载:谟翁南宋乾道九年癸已(1173)生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祐壬寅(1242),墓在台山平安甲丫髻山第三尖,壁上挂灯形,又名冲天凤形。始祖谟翁字世昌,是太始祖陈辉之长子,乡举进士,授刑部侍郎,未就。开禧元年(1205)从南雄迁来古冈州,住新会杜阮,元配黄氏,保昌县黄居正次女,后续娶张氏、朱氏,在杜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后由新会杜阮迁古冈州德行里(即今台山三八冲泮)而居。成为冲泮陈氏一世祖。谟翁子孙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据调查大致可以看出谟祖的支派所在:
一世祖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子:有礼、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三子雷德迁新会沙堆、沙桥,四子雷鸣迁广海古隆。
一世祖文振,奉十二郎,生一子:有彰。有彰生三子:与子、与贤、与孙。与子翁生三子:思道、心道、性道。思道祖祠在三合镇三合圩。与孙翁生三子:宗道、安道、昌道。安道入继与贤祖。文振后裔分布于三合镇冲潮、良村、冲湾、冲奕、玉怀等地。
一世祖文龙,奉十三郎,生子天觉,迁香山(今中山市)。宋元交战,从军而去。
一世祖文起,奉十四郎,由冲泮迁潢村徙水南。文起翁生四子:仲诰、仲典、仲训、仲真。仲诰迁顺德熹冲。仲训迁东莞茶园。仲真留居水南。陈仲真公于宋朝时任校尉之职,兼掌屯田,主镇守团田。那时倭寇经常侵扰台山沿海边防,广海一带尤为吃紧,公亲率兵众、乡团,日夜巡守,寇未能得逞。后有李猛龙匪帮盘居百峰山,日夕出没台山新会进行劫掠、掳人勒赎,奸淫妇女。台山四九、冲蒌、都斛、新会天亭一带受害最重。公奉命提师进剿,保卫地方厥功至伟。一次,公又与匪首李猛龙大战于百峰山下,斩其渠帅,贼败退。公喜置酒食激励三军,拟乘夜突入匪巢,一鼓荡平匪类。不料贼赂公之厨下,置毒于生鸡、鲤鱼、黄酒之中,仲真翁父子三人遂一同遇害。清道光24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为绥靖伯爵。据其生平剿匪有功,并修其真容,立庙祭祀。此事新宁县志有记载。
仲真翁子孙,有的迁泡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圹、三合李坑、那洞、潮安、渐新、渐东、南洞、顺洞和海宴等地。
盖水南文起族由陈姓名贤陈白沙撰班派字曰:“圣文万世昌,应朝瑞国祥,德业光前远,遵法永延长”,与冲泮谟祖初迁时班派字“籍凤毓家秀,和敬发贤良,文明应显达,历世永传扬”有所不同。后又请东莞县陈伯陶太史撰出新班派字曰“仁厚承恩泽,书香启俊良,邦家常有耀,绩学自名扬。”冲泮新班派是:大德铭兼寿,家邦耀远光;广南星起聚,育尊兆其昌。
三合镇的陈氏,多数是冲泮、水南、潢村、端芬、平洲等地的谟翁、英翁的子孙迁来的,分布居住的村庄较多较广,其中包括洋澜东联管理区、黎洞管理区、朗东管理区、新一管理区和西屏、水松朗、双圹、冲湾、良村、那洞、南华、玉怀、环安、新安、永昌、六合、三冈等管理区,以及三合圩、新安圩等地。

二、墩头六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之次子宣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新会原霞洞石溪村,生三子:龙壑、凤壑、麟壑。龙壑字孟孝,迁潮连,麟壑迁东莞造靛村,凤壑讳仲义,号景夷,法号巧,住石头。巧生迪。迪号惠庵,生四子:仁甫、义甫、礼甫、智甫。仁甫生天任、天祥。天祥(从善)翁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台山墩头六村陈氏一世祖。天祥(从善)生梦麟,梦麟生有志。有志翁官举提领,爱民如子有政声,被世人称为陈提领,今仍有“提领陈公祠”座落在朗美村。有志翁生三子:七一、七二、七三。明永乐二年七二与七三两人渡海遇溺,惟存长嗣七一公,七一公生二子:元康、元福。元福留居上阁墩头,子孙分居五福、均安、浮月等村。元康由上阁东山迁赤坎朗美,子孙繁衍分布大湾、秀墩、中礼、西乔、莲洲等管理区一带,统称六村,聚族数万之众,繁衍40余村。广海之山背、冲蒌之朝中,以及下川一部分陈氏,都是从六村开枝出去的。
广海山背陈氏1500多人主要有三房:其中两房是明嘉靖年间(1522)从六村迁出的十三世彦冲祖和君瑞祖,一房是从冲蒌冲洋迁去的宏愿祖。
墩头六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祖德赐光裕,明廷擢茂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后续班派字联是:星朗聚群贤,堂高恒自耀;凤鸣昌奕嗣,源远乃迩长。

三、冲金陈氏
始祖英翁字世德,是太始祖陈辉翁之三子。英翁为宋宣议大夫,淑配李氏夫人,乃沙水村郡守公实李之长女,生四子:长曰法、次曰福、三曰寿、四曰悟。长子法翁奉十五郎,任柳州知府。南迁时法翁之舟抵今台山旗坛海傍停泊闻蛙声响闹,乃曰:此必有田里可居。遂弃舟登岸择冲金而栖止,在此繁衍。法翁淑配刘氏,生三子:禺山、金山、火山。其次子金山生五子:师孟、师仲、师季、师亮、师佑。
师孟后裔住上泽北活、中巷一带。师仲后裔住都斛麻园、古劳。师季子孙有的迁奇逢松子岭布坑村,也有的迁海宴、新会横涌街,师亮后裔住都斛丰江、东坑、白石等村,以及冲金衙里和康坑。
英翁四子悟翁的后裔迁邓冲、陈边、大塘、广海等地。
英祖班派字联是:先德开基,水奠尊崇大典;象贤缵瑞,用光启佑鸿猷。

四、汶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翁之四子恺翁,字世诚,娶宝昌乡张大德之女,墓在华萼山之原,续娶冈州金氏,墓俱在泷水郡柴皮朗。恺翁生四子:梦熊、梦虬、梦蚪、梦鸾。二世梦虬生二子玄杰、真杰。三世玄杰生二子:前江、前溪。四世前江生五子:温、良、恭、俭、让。四世前溪生一子闻溪。五世俭翁生一子引宗。六世引宗生六子:逸昂、逸轩、逸连、逸靖、逸廉、逸清。恺翁子孙俱住今台山市海宴汶村一带。汶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诒谋燕翼,崇德象贤;健顺中正,光华济美。后续班派字联是:实学勉修齐,允守祖宗彝宪;英才宏启迪,蔚为家国祯祥。

五、下川陈氏
下川陈氏一支源于惠阳,由惠阳迁中山,再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由中山迁入下川淡水坑村。《新宁县志》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允许入迁居民”,后历经五十二年始为陈姓人迁入。按族谱序列,至今有十三代传人。下川陈氏另一支由六村大湾迁来,是贤佐房十世第五子纪翁,繁衍至今人口达1100多人,子孙分居平埠、南洋、茅湾、竹湾、东冲、川前、樟木树、牛圹、龟山、后门龙、荔枝湾等村。班派与六村陈氏班派相同,都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
据调查下川陈姓居住村庄还有:水洋、淡水、柯新、古木、产湾、槟榔、东湾、南澳等村。其中淡水坑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260年。初入迁下川时仅5户23人,至宣统年间村民已发展到18户96人。宣统三年(1911年)孟春建“朝列大夫陈公祠”,有“惠阳遗泽,淡水开宗”对联为证。同时,村中尚保存清代晚期“满祖书屋”,樁墙建造。此外下川陈姓也有从端芬迁去的。

陈氏在中国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在台山人口中亦不例外,据最近统计,台山的陈姓人口已超过15万人,占台山市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强。陈氏自宋朝由珠玑巷迁入台山开族以来,经历七百余载,人丁兴旺,远赴外洋谋生开族者亦不少,以美、加地区为多。而今居住海外的台山陈姓人口究竟有多少,因资料不全,未能统计。按照时下“两个台山”的说法估算,亦不会少于15万人。
陈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一向十分活跃,知名人物极多。就全国而言,被载入《辞海》(1979年版)的陈氏历代名人就有136人,包括了帝王将相革命领袖政治军事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皎皎者。1991年版的《民国名人大辞典》,记载陈氏名人596人,其中属台山籍的有9人,他们是中国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文宽(乡里不详),全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陈君慧(六村),历任渥太华、新加坡、旧金山、加尔各答领事陈长乐(乡里不详),空军参谋长民航功臣陈卓林(六村),新宁铁路创办者陈宜禧(六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顾问陈荣寿(乡里不详),广东保安司令部少将组长、香港台山商会理事长陈剑科(冲蒌),世界著名眼科医生陈耀真(上泽),国大代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剑如(六村);在《广东近现代人物辞典》中,除记载上述者外,还有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建筑师陈伯齐(汶村)、爱国诗人广州爱群大厦和六村太和医院的创建者陈卓平(六村)、教育家陈炳权(深井)和革命烈士陈铁军(三合);历代编纂的《台山县志》记载的明清时代举人11名和进士1名,他们是陈遇夫、陈瀚、陈司罐、陈司炳(以上六村)、陈德、陈仲伦、陈复和武举陈遇春(以上冲泮)、陈觉、陈王道(以上汶村)、陈兆松(都斛),其中陈遇夫、陈瀚父子同登榜首,父子解元的佳话流传至今,誉满三合;在近年出版和印行的《广东作家传略》、《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台山人在海外》、《台山航空人物》、《台山华侨志》、《台山革命人物》、《委员风采》、《人民代表风采》、《台山文化名人》等书籍中记载的台山陈氏人物就有近100名,其中包括了航天科学家陈天枢(深井)、酒店大王陈泽富(山背)、著名侨领陈金坚(六村)和陈锦生(冲泮),旅美化学家陈庆筠(都斛)、港事顾问、政协常委陈更(三合)、捐建田头侨联大厦的政协委员陈更(田头)、作家诗人陈白曙(海宴)、画家陈洞庭(海宴)、陈丹青(三合)、陈羽(汶村)、获联合国科技之星奖的陈国沛(三合)、捐建振华中学的陈昆栋(山背)、捐建斗山医院和上阁策文大道的陈策文(墩头)、带头创办提领中学和改扩建太和医院的陈国平(六村)、捐建伯宏小学的陈区明(附城)、捐建鹏权中学的陈国强、陈国鸿兄弟(汶村)、捐资举办台山艺术节的陈维湘(附城)、创办大同果场的陈荣畅(大江)和回国投资创办企业的政协委员陈尚智,等等。不少人获得台山市委市政府颂发的“振兴台山贡献奖”和荣获江门市荣誉市民及台山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
此外,尚有曾任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的朱利叶斯?陈(斗山安南)、美国洛杉矶市副市长陈绮霞(六村),国民党中央委员、上海教育厅厅长陈绍于(端芬),八路军某部政委、抗日烈士陈仲博(三合)、广东省化工设计院院长陈洪潮(六村)、广东省文史馆员陈康斋(端芬大新)、旧从化县县长陈耀平(六村)、旧台山县长陈灿章(三合)、二胡演奏家陈国产(汶村)、画家陈海韶(三八)、音乐家陈涛、陈品豪(六村)和一些省、市领导人,如陈毓铮(汶村)、陈卓俊(汶村)、陈卓权、陈日明(六村)、陈毅荣(浮石)等等。前年江门市人民政府表彰五邑一百名优秀文艺家,陈氏17名,其中台山陈氏占5名;去年台山市委表彰本市一百名优秀文艺工作者,陈氏占24名。

本文作者简介
陈光惠,1927年出生,三合镇那洞管理区那洞村人。自小读书,1951年参加工作,搞过土改和土改复查,当过小学教师,在县文教科、文教局、教育局、县革委会文教组当过干部、参加过“四清工作队”,曾到南海师范和省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回来后当过公社干部和区干部,1983年底退休。退休后受聘到台山县政协和体委搞过资料工作。现任康和校友会副会长,《康和月刊》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陈日生,1939年2月出生,斗山镇六村大湾村人。自小读书,1959年毕业于昆明农校文山分校,先后当过农业局干部、教师、农民、文化站干部、大队主管会计和市政协干部。喜爱文学,现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台山市文联副主席、台山文学会副会长、市政协副科长。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爱的复苏》、诗集《大沙田放歌》、《望香港》、《金翅》(以上与人合作,笔名谭日超)和诗集《远航》。个人资料已收入《广东省作家传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二卷、《诗歌辞典》、《中国诗家诗话辞典》。

    邓 氏 邓有源 邓茂荣

一、邓氏之起源及繁衍
据《邓氏族谱》记载,邓氏本姓姬,始于殷朝邓密侯吴离曼之国,属河南省凤阳府府虹县。春秋时,有侯吴离,后楚并之,楚文王第十六子封于邓国,后以国为姓。历周而秦至汉,太高祖邓禹,字伯华翁,淑配邵氏,追随光武皇帝复兴基业成功,敕封高密侯,名著云台二十八宿至首,越至五代及宋两秀名郎,三登世第,五代邓佑擢科童第,邓古擢三礼科乡名两秀里,邓戡博通经学,举进士官至殿中丞,子登皇佑进士,孙登元佑进士。
邓族之先祖鸿猷伟绩,后人之所钦宜承者也,但世数之遥远,支派星列,不能详悉。由唐而宋参诸大宗祠谱,断以经源公为广东邓氏之始祖。宋朝讳焘翁,字经源,河南省南阳人,父延之翁,终淮江节度使,焘翁登武进士,为御前都指挥签事,升锦衣卫御使,淑配姚氏,生子(一世祖)林乔,字玉卿,讳清江,淑配黄氏,林乔翁嘉定五年公元1213年登进士,皇宋钦点谏院御使,原居河南省府虹县,未任忤旨,谪居广东南雄府,生子(二世祖)英甫,号一元,名带湖,别字拱宸,字杰夫,淑配陈氏,由居南雄府保昌县,庠贡授南海县教授。英甫翁公元1272年由南雄珠玑巷徙至古冈州(今新会市),生子九个,长子玑祖、次子荣祖、三子宥祖、四子昌祖、五子仑祖、六子胜祖、七子恪祖、八子严祖、九子谅祖。

二、台山邓氏源流及居住分布现状
三世祖长房玑祖、字作新,号文远,任浙江绍兴府推官,生子岭叟,字健康,生子有余、有盛、有庆、有德。有余祖居滘头,有盛祖居岭头,有庆祖居新会,后迁徙至开平迳头,生晚荣、晚景,晚景公居开平护龙,晚荣公生于1365年,后由开平护龙迁居台山冲蒌坭涌,公元1385年再迁徙至斗山上阁陈冲村;三世祖二房瑞祖,至贡生任至广信太守,生子文虎、文豹、文鹿、文敬;三世祖三房宥祖登宋进士隐居不仕,学道龙山;三世祖四房昌祖,生子公甫,公甫生子善山,居新兴三合村;三世祖五房仑祖,名嵩山,号乐田,生子宥祖、宗祖、荣祖。宥祖生子松叟、筠叟、梅叟。松叟,名善庆,古冈教授,生子琨玉、文瑗,琨玉生四子,长子彦宏,居新会小篁村,二子彦昌,居新会吉水乡,三子彦升,居云合乡,四子彦良。彦宏之裔孙十世祖永壹公居斗山上阁陈冲村,彦良之裔孙居冲萎安仁里;三世祖六房胜祖,生子源源,源源翁生子奕宸,居云南;三世祖七房恪祖,生子忠忠,忠忠翁生子梦松,居豪山;三世祖八房严祖,生子元甫,元甫翁生子衡隐,居处不详;三世祖九房谅祖,生子阮叟,阮叟翁生子九个,大郎君泽,字祥乡,居开平白石头,后徙至冲萎白岗里;二郎君宜。字祯乡,居开平长沙塘;三郎君卓,字邦乡,居新会南水;四郎君庆,字泰乡,居西乡;五郎君达,字朝乡,居钱岗;六郎君勇,字国乡,居南安;七郎君玉,字光乡,居开平龙尾;八郎君爵,字灵乡,居开平白石头;九郎君山,字天乡,居庙前帮冲,即今鹤山龙湾。
台山邓氏子孙繁衍昌盛,枝繁叶茂。邓氏在台山开族600多年,现居住人口约4000人,分布在台山 16个镇30多条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2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

三、邓氏历代重要人物
邓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春秋时代有法家邓折,晋代有尚书右仆射邓攸,汉代有大司徒邓禹和常山太守邓晨。三国时魏国有大将邓艾,西蜀有车骑将军邓芝,宋元时代有学者邓牧,明代有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清代有著名爱国将领邓世昌,近代有民主革命家邓演达、邓泽如,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发、邓中夏、邓子恢、邓小平(邓希贤),有著名学者邓拓、著名篆刻家邓石如等等。其中邓小平是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威望。
台山邓氏比较著名的邓振翼,据《台山县志》记载,邓振翼生而好学,少年时家境贫寒,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十七岁那年,在县试中名列第一名,成为广东罕见的瑶族秀才,是清朝乾隆年间台山县的名儒。他为人敦厚正直,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信宜教谕,其著作不少,有《五经辑义》、《四书辑义》。他以其家乡地名写成的骈体文《大隆洞序》,情景交融,绘声绘色,为世人所传颂。
邓树椿(1915—)是近年来为台山建设作出贡献的邓氏族人,他祖籍三合镇黎洞管区泮洋里,是香港知名实业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少怀大志,1930年赴香港创业,现以建筑业、饮食业为主,是香港广基有限公司、邓氏父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台山商会顾问。邓树椿先生桑梓情深,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竭诚奉献。改革开放以来,捐巨资支持家乡办多个项目,1991年捐资100多万元兴建三合康和中学科学馆,1994年又捐1500万元兴建邓树椿中学,另捐建三合华侨自来水厂、泮洋村文化楼、黎洞管区行政楼、兴修水泥路、设立教育基金,实行奖教奖学。其爱国爱乡的德行,深受乡亲的敬仰和称赞,被台山市人民政府和江门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台山市荣誉市民”和“江门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

  冯 氏 冯蔼廷 冯艺儒

一、冯氏之起源及繁衍
据《尚书》载:(冯氏)“系出姬姓,毕公高之后,食采邑冯城,因而命氏。”
考冯氏之始源,姓出于姬,是周文王之后代。周文王是黄帝轩辕氏之后也。
周文王姓姬名昌,建立周朝,开姓氏。
文王之第十三子毕公高、奉命守冯城,司郡始平,因以冯为姓。冯城是北平龙城之旧地,即今河北省以北一带。
自毕公高开创冯姓,以后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未能详细考查,但有些后代仍以毕为姓,如魏封有大夫名毕万,今香港有毕氏宗亲会等。
由于世次渐远,子孙众多,人才辈出,未能详尽记载。但有众所周知的冯姓人物:晋时有冯妇者,善于搏虎;战国时,有《冯煖客孟君》的故事;汉有冯唐,语曰:“冯唐有济邦之才,一生未遇”之叹;东汉有冯异,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辅助光武帝建立东汉,被封为“大树将军”、“武津侯”。到南北朝,有冯跋在后燕做大官,适逢后燕内乱,后燕国王慕容熙被养子高云杀死,自立为王,群臣不服,公推冯跋为主,建都昌黎(今属热河朝阳县一带)。随即位,称天王。并发诏书:陈氏代姜,不改国号,今仍用国号为燕(历史上称北燕)。改元太平。时是南朝东安皇帝五年(公元402年),在位二十一年,跋公因病危,托位于弟冯宏,改元太兴,拒绝北魏招降,成为北方被五胡统治的唯一汉族政权(冯跋是辽西长乐县汉族人)。过了七年,北燕被北魏拓拔氏灭其国(立国共二十八年)。冯宏公奔高丽(今朝鲜)。侨居六年,宏公派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入粤,以番禺为家,时是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宋元帝封冯业为新会郡太守,怀化侯,享世袭。
因此,广东冯姓是王裔,冯业是广东冯姓之始祖!(注:这里是南北朝时之宋)
业公之孙冯融,袭罗州(即冈州)刺史,他能以礼仪威镇其俗,吸引文人相为诗歌;其子冯宝受陈朝封为高凉郡太守(阳春、电白一带)。后来宝公与电白越族冼氏女结婚,(冼原是洗,一字二音,后为避混肴,才改为冼)。冼氏夫人能胜任政事,又能善用武功,助宝公处理一切郡务。冯宝公与冼氏夫人坚持维护越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亲善,又以不搞地方割据为原则,并作为一条家训。冼氏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代。
隋朝初立,政权未到岭南,各郡无主,公推冼氏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后人感其德,立庙祀之。官府拨尝产,四时祭祀。今高州、电白皆有冼夫人庙。陈朝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隋文帝追赠冯宝公为广东总管、谯国公,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置幕府发印章。
到了隋末唐初,有冯盎者,出生于电白县,是冯宝之孙,隋朝拜他为高州刺史,后授金紫光禄大夫兼汉阳太守;他从隋炀帝伐辽东,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后,冯盎走回广东,执行原来职守。
盎公生子三十人,皆为守牧之官。那时广州以南之州县,皆是冯姓人守管。当时有很多人劝盎公效赵佗称王。但他却说:我五代皆在广东,享受皇恩玉帛,遵循家训;不搞割据,惟我敢违?他还平定了割据粤北的高法澄等人,使整个广东平宁,人民安居乐业。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以粤地献唐,唐高祖封盎公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寻改越国公,赠左骁大将军、凉州都督。自此,宗枝繁盛,开大族。
传至十五代有冯元者,字道宗,谥章靖,北宋祥符戊申年赐进仕,官居户部侍郎;赠尚书。因他忠孝节义,被选入广东乡贤。冯元公生子譓,譓公生二子,长大郎;次二郎。大郎生二子,长玄英,次玄雄,皆迁古冈州(新会)开族;二郎在鹤山开族,从此分房,另立族谱。
十八世祖玄英是大郎公之长子,生四子:长畿,次黼,三宣,四乔。乔祖即宁邦公,明朝进仕。玄雄是大郎公之次子,生子槐。字树德,号台生。槐公生五子:长锦,次铨,三统,四奇,五翼。 二十世祖铨,是槐公之次子,字南达,享世袭。生五子,长仲朔,次仲明,三仲瑜,……铨公定居新会古劳里。
自冯盎公在广东开大族,高凉、新会两郡住着很多冯业后代的人。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发生了“南雄失妃”事件,南雄始兴县牛田坊的人纷纷南迁,他们知道古冈州滩涂千里,沃野无边,有利于开发,遂大批南雄人到来此地,与当地人共同开垦,发展生产,无分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不论冯姓人和其他姓人,大家安居乐业。所以今日五邑之人,大多数是从南雄迁来定居的。
是冯业始祖浮海入粤,传至二十世冯铨公止,历时828年,那时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有冯铨之长子,名志仁,号仲朔,官居岭南太守兼工部尚书,驻守古冈州(今新会),当元兵南下时,他坚定不移地维护宋室。及至“崖门失玺”宋亡,志仁公不甘降元,乃携眷迁乌洞,(今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现在的广海镇临田管理区双门村),广海始有冯姓,志仁公是广海冯姓之始祖。

二、台山冯氏来源及迁徙情况
台山冯氏由冯业入粤起,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住在古冈州的冯姓人已是很多。在明朝孝宗帝弘治十二年(1499年),古冈州先后划分为四个县,即新会、新宁(1914年改为台山)、恩平、开平。这四个县因地缘关系,惯称为四邑。
而在四邑定居的冯姓也分布各处:如业祖之十九世孙宁邦公的三个儿子,长帅卫居新会中浦乡;次帅靖居开平那竹;三帅杰居沙涌,后迁居犀岗沙富。
自宋亡后,志仁公(生二子:伯英,伯盛皆在新会去世)带着四个孙:叔元、叔亨、叔利、叔祯,南迁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历元明两个朝代,已是四百余年,在此期间,子孙繁衍,人数有四百多丁。至清朝康熙二年(1660年),清廷下令迁移矬洞一都,经过三年才批准回乡。在迁移逃走时,有数百人逃难,到了回来时只有十八条网巾,即只有十八个成年人回来。在迁移时,有叔祯祖一房,在阳江三汊定居,至今日其后代分布在三汊、闸坡等地。康熙十八年(1680年),冯怀远将军有庶子五人在顺德九眼桥定居,后来分布在龙江、大良等地,他的三世孙道璋迁入广海城冯屋巷居住(冯屋巷是清廷给冯怀远将军的封地)。
新宁县建立之前,已有冯姓人在今日之北陡镇的大步头、那琴五堡、寨门等地定居,这里的人数较多。还有那扶、小江等地也住有冯姓人,他们是由恩平迁入来定居。
明末,中浦房帅卫公之孙八将祖由新会迁来端芬,建立大岭村定居。后有帅卫公之五世孙兆敬迁入端芬大田尾居住。康熙二年迁移前,有帅靖公之孙授恩祖及儿子维风由那竹迁来广海石栏居住。维风生三子:运璋、运举、运宏,迁移时,他们迁往台城避难。迁移后,维风公之孙,启升、启龄、启发、启伦、桢进等人又从台城迁回石栏村、双龙村居住。只有启日在台城西门街故居不迁。
乾隆年间,石栏村有三房迁出:
桢行祖、桢裕祖迁往广海镇临田村龙美里居住。
桢恩祖迁往广海镇水垅村居住。
犀江房分迁:
帅杰祖之八世孙观成公之后代:宗慕、永原、思猷等,在迁移后,由那竹迁来广海镇临田北头居住,还有思能祖迁来广海镇大洋村西头居住。另外,沙栏镇那开村,海宴镇永宁村的冯姓,不知何时迁入。
广海城建立之后,新会、开平先后有冯姓十多户迁入定居,其中有洪译由新会迁入桔子巷居住。今据《浮石志》载:浮石二坊和七坊,共有十五户冯姓,共六十七人。
民国十五年(1926年),台山剿匪时,因匪患,中兴堡(今日之广海镇大洋、临田两个管理区)有三十多户冯姓人,赴南洋谋生,今日在那里,已经繁衍开族。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南雄失妃”迁移,由牛田坊九十七户、三十四姓(其中冯姓有八人)联名呈请官府批准迁行,以后陆续南迁,迁入台山的人很多,但冯姓之人不知定居何处。
冯姓人在台山之分布,有一个特点,由端芬以南至北陡、那扶都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广海是冯姓居住的中心点。清朝乾隆年间,御赐状元冯成秀往海宴修筑大成围,路过广海时,他指示冯姓在广海城建大宗祠——冯元翁祖祠,作为台山冯姓的聚集之家,定每年正月初八日祭祖,全县冯姓派代表到来领胙肉。后组织了广东省冯姓自治联合会台山分会,会址也设在冯元翁祖祠内,并又以冯姓各房派款开办一所学校,名为培元小学校,为补充公立小学之不足,该学校也以祖祠为校舍,作为培养冯姓人才之所,另又在台城昌隆街,建有“武津书室”,为方便冯姓子弟读书和赴考之需要(当时的冯姓学子,每逢到“学宫”考试,是食宿于“武津书室”)。
冯姓人居住分散,人数有多少,未能统计,实为憾事。

      龚 氏 龚子明

关于龚氏的来源所有古籍的记载都异口同声,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辨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汉有龚遂。”姓纂则指出:“共工后有共、龚二氏。”万姓统谱也指出:“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龚,望出武陵。”一说,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据此,龚氏是以祖先的官职及名的一字组成的。
龚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文献看来,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过去漫长的好几千年时间里,也一直未曾发现他们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因此,龚氏可以说是一个一脉相傅,血统单纯的大家族,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颇为少见的。龚姓男女之间论婚娶,是一向不被允许的。共工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几乎与黄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礼的显赫家族。四千多年前,他们被列为所谓‘四凶’之一,被圣君虞舜流放到现在的河北、辽宁一带,并且开始以单字的“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然后,经过了若干年代,他们为了避仇,又分别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来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洪”氏;有的则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个“龙”字,成为了“龚”氏。两个姓氏尽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部有包括“共”字在内,十足显示了他们的不忌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们的所自来。由此看来,长久以来在我国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众,很有名气的“龚、洪”二姓,实际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异常呢!“龚氏”正跟他们谊属兄弟的“洪氏”一样,过去的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以我国较南方的苏、浙、皖、赣一带为繁衍中心,并且很早便播迁到了闽、粤之地。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历史上找到许多具体的证据。“二龚”在我国历史上名气响亮,所有读书人都知道:汉代有两位著名高逸之士“龚舍”和“龚胜”。这两位深受历来书生心仪的高士,正是距今大约两千年以前汉哀帝年间的江苏武原和彭城人士,由此可见“龚氏”在江苏的悠久渊源。“龚舍”是一位精通鲁诗的学者,贤名远播。汉哀帝曾一再征召他出来做官,可是三番两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平帝还特别遣派使者亲自登门请他出来当泰山太守,他也当不了几个月,就“上书乞骸骨”而辞退。后来又拜他为地位崇高的光禄大夫,也一样不肯接受。视富贵如浮云,为后读书人塑立了不朽典范。“龚胜”也一样好学明经与崇高名节而称。他虽然曾于汉哀帝时应诏为光禄大夫,但于王莽秉政时即悄然隐退乡里。后来,王莽纂国称孤道寡,仰慕龚胜的高名,曾经奉印缓、鞍车驷马,恭恭敬敬地征拜他为上卿,可是,龚胜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高洁志行,垂诵千古。
台山市的龚姓是500年前由韶关南雄珠玑里迁来的,现共有户数600多,人口超过3000,他们分别居住在海宴镇望头村、大狂坡、坦安村、沙栏镇硕仁村,白沙镇龚边村、东村、长庆村、田心村(其中以望头、长庆、东村三村最大,人口最多)。

本文作者简介
龚子明,1937年2月出生,台山市海宴镇人,从事教学工作43年,获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历任小学、中学少先队辅导员、大队辅导员、语文科教研组长和小学校长等职,先后30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工会积极分子、五好教员和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95年获台山市教改百花2等奖。在职期间曾连任台山市政协第七届和第八届委员,海宴镇联络组副组长,1993年1月被评为先进委员,受到市政协的表彰。1997年12退休。现在《海宴侨刊》社工作。

 

      关 氏 关笃信

台山市关姓人数不算很多,比较集中居住在上川东坑,都斛丰江,其余广海、那扶等镇亦见散居。其来源于新会市谈雅里(今新会司前),始祖景器太公讳肇治号器庵配湛氏,原籍福建建宁府甄宁县高梁乡人,生于后五代晋出帝开运甲辰年(944)十一月十七日辰时,十九岁登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子科会试,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承务郎,开宝七年擢左春坊大学士,奉直大夫。因奏对失序,谪古冈州州同五年,辞官卜居石碑都谈雅里。公生五子,长克评次克勤三克俭四克忠五克恕。公终于宋真宗十九年二月初二日,享寿七十三岁。湛氏安人赠封崇德宜人,享寿六十五岁,合葬于台山斗峒冈马鞍形镫穴。
肇治公排行第三,长兄肇箕公随宦来,后迁南海九江乡,次兄肇裘公随宦来,后迁居顺德黄莲乡。
据谈雅族谱考查,肇冶公长子克评公生承满公,满公生三子,长子万颙公生五子,五公良知生三子,长昌公即我祖穆斋公字兴仁,娶斗峒伍氏居谈雅里,生四子,长子庭坚公次凯三盘四宁为谈雅里四大房,守址奉祀,历宋而元,由元迄清,至今日已一千O四七年。随世盛衰,强弱相争,兵燹侵夺,仍获世泽蕃昌,宗远流长,繁星列布于城镇乡村或流寓他方,难以合众。
二世祖克勤公开支九江房,与伯父肇箕公同居。
四世祖万金公生二子开支顺德黄莲乡。
五世祖宥富公生三子派居田心,宥政公生一子派居企阳,宥铭公生二子派居联镳,宥振公生四子派居赤化,熹涌,九江。
六世祖穆斋公之弟荣公开支开平驼驸乡,彬公开支南海吉利乡。
从六世祖至三十二世祖,迁居国内外繁星密布,枝繁叶茂,数不胜数,据说海外南洋也有老关村。
台山市都斛镇丰江坑美村和白石村之关氏据查证是来源于新会谈雅里,是第六世祖穆齐公长子庭坚公第二支裔,我村始祖祖荫公讳元辅号仲德,原是谈雅里关氏第十三世祖,在乾隆年间,流寓于台山都斛白石村,寄食农家业囿,郭公以女相配,后娶杨氏,生三子,长子镇寿次佛寿三仙寿。镇寿和佛寿安居白石村。仙寿公始迁丰江乡坑美村(原称怀德里),配陈、梁氏二安人,公调任南京泗洲卫运粮司时娶副室周氏,坑美与泗洲两地,皆子孙昌盛,丰江白石人口内外统计约一千六百多人。第二十二世祖世盛公配白氏由丰江迁居广海龙船岗,由于宗远流长,迁居众多已无法联系。
据查证,上川东坑的关氏也起源于新会谈雅里,而从淡雅里徙于开平赤坎的支派,后又有一些迁向台山各地散居。
自祖荫公开族以来,枝繁叶茂,日益强盛,故另立始明祖,开始新的纪元,以忠义仁勇传世敦亲睦邻享有较高的名望,历代都遵循成化年间钝斋公和万历年间肖泉公所撰写以三十二年字派,正名分,分尊卑,使亲疏之谊了如指掌,激励后代敬恭桑梓,报效国家,振兴家声。
支派三十二字下列:
修德象贤,君必汝显,宏仁定国,崇勋则天,
开基泽懋,继业光先,祚胤恒锡,创守永传。
关氏之先代有伟人,若龙逢之忠谏,云翔之义烈,朗之经学,播之相业,咸劳史册,望族载德。开族至今,单述长房祖就有登仕郎,儒林郎,文林郎,修职郎,奉政大夫,武略骑尉,国学生,廪生,庠生约156人,其中八品至五品顶戴78人,旌表节孝5人,为国家输送不少有用人材。现略举一二于后:

关天培轶事
关天培,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二十年(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水师提督关天培同林则徐一起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对中华民族无限挚爱,对国家无比忠诚,在虎门销烟的斗争中,为捍卫国土血染珠江,为祖国为人民英勇捐躯,谱写了英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深受后人敬仰。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他没有忘记慎宗追远的决心。水有源,树有根,人也不能没有祖根。据故老口碑,关天培为了追寻台山丰江坑美村关氏宗枝奕叶,刊登了寻人广告,还派遣子侄来广州设联络点,等待关氏来人联系。当年,村中父老认为战争年代,生活不安宁,经济上难以承担。也有个别人质疑,关天培回来拜祖,他是仙寿公任南京卫时娶周氏所生的后代吗?经再三考虑决定以后有机会再相认,因而延误了联络时间。关天培见派来的人驻广州一个月之久,未见关氏来人接头,就吩咐他们先回去,待他任职期满后,亲自来我村寻宗。此时,我村旅港宗亲关定安从报纸见到这则广告,立即动身往广州联系,可惜迟了一步,最终还是联系不上。不料在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关天培壮烈牺牲了,他是我中华民族和我村关氏宗亲莫大损失,但他追宗念祖的美德,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清朝武举人——关凤翔轶事
道光八年(一九二九年),坑美村出了一个武举人关凤翔,国学赠封武略骑尉。
关凤翔自小练武,他父亲关耀绩也是当年国学例封的武略骑尉,在他父亲教导和鼓励下成长为广东武举人,使用138斤九环大关刀,威武英俊,力大过人。道光八年到京城参加武科大试,以大展旗起式,独劈华山,横扫千军,越舞越劲,舞到雪花盖顶时,头上刀飞银光闪耀,观者眼花缭乱,有撒沙不入,泼水不进之架势,主考官拍掌叫绝,凤翔亦大悦分散了精神,大关刀脱手飞出,他急中生智,伸腿把关刀踢起,双手接刀续舞了二十招式。主考官问此刀法是时有还是常有的,凤翔心表歉意,率直地回答是失手所致。主考官深感关氏其人诚实可信,虽未考上状元也值得重用。
武科大试后,广东众举子感到上京应试难,因为山东人在必经路上放二千多斤大石,上刻山东马路字样,守路者收买过路钱。文武举人受到极大侮辱,如能把大石翻过来刻上广东马路字样,就会有效地清除这只拦路虎。凤翔见义勇为,一人就把大石翻转,迅速刻上广东马路四个大字,放回原处,再到圣上面前告御状,说山东人霸占了广东马路,大石背面刻有广东马路是证据。圣上说:如果关凤翔一人能把大石翻转,确有广东马路四个字,就算广东赢了官司,果见凤翔一人就轻易翻转大石。凤翔也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大力士。
关凤翔为人正直,智勇双全,被派守澳门为保卫国土有过不少贡献。亦触怒了坏人,伺机毒杀了关凤翔,他死时才36岁,人生虽短暂,却给后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是关氏后代人的楷模。

关大食的传说
据族谱记载,石侣公冠带乡宾有硕德殊能,每饭食米一斗,酒肉四十余斤,乡人感其德称为关大食。
第五世祖石侣公为何食量惊人,有一段神话的传说,石侣公孩儿时,妹女背他到村外大淮山下龙颈迳的神仙石附近游玩,见两位红颜鹤发的长者奕棋,长者见小石侣长得奇特可爱,从怀中取出鲜红果子给小石侣食,食后不食饭菜只饮清水,身轻如燕欲仙。其父亲澄江公和陈氏安人急慌了,要妹女迅速去求这两位长者解难,长者在小石侣背后轻轻一拍,红色果子吐了出来,长者说今后你想食多少就有多少了。此后,石侣公成了当地闻名的关大食。
再说十九世祖华望公,配余氏安人和胡氏安人,公举动超常,日食多于石侣公,他创建捐赀赈济,邑侯慕其敦亲睦邻诣相见,详旌尚义士,赠扁曰五福全人。
此资料摘自谈雅族谱,是故老代代相传的趣谈。

 

何 氏 何金森

何氏源于韩,周王室同宗。《姓纂》中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何姓源于周文王,黄帝的后裔。黄帝为姬氏,传至叶弃。叶弃好种植,开稼蒍有功,被尧帝举为农师,封于邰,曰后稷。稷传至亶文(周太王),亶文有三子:泰伯、仲雍(虞仲)和季历。季事殷为商王所杀。季子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公元前1066年姬昌死,其子姬发(周武王)继父业,举兵灭商。公元前1056年建立周朝。周武王封兄弟之国15人,姓姬之国40余人。周武王有子弟周成王同母弟叔虞封于唐,名唐叔虞,其子燮继位,称晋侯。唐叔虞十二世裔孙武子事晋有功,封于韩原,名韩武子。其子孙韩厥,以封邑名为氏,并在晋为公卿。公元前453年,韩厥七世孙韩虔,同赵族的赵籍和魏族的魏斯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韩并了赵魏,建立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至韩王安时(即战国末期公元前230年),被秦皇赢政打败六国,建立秦朝。韩国共历11世174年。
韩国灭后,韩氏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散居江淮一带(今安徽省地方),因惧秦虐,有韩瑊,携妾氏遁迹于卢江郡,隐于东乡要津,掌舟渡人。秦始皇巡守博浪沙,韩国旧臣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令力士椎击秦皇,而误中副车,秦皇疑为六国遗族寻仇,遂密令搜诛六国遗族。秦吏过东乡,逐一诘问客居者,适问及瑊。瑊指冰冷河水曰“姓此”,以河水之寒冷代“韩”。秦吏误听为“河”姓,遂登记为“河”氏。后有秦吏同行者告知此事,瑊大惊叹道:“吾家免遭刀斧之灾,河之功也,然姓氏当以人附丁口,岂可似水泛滥无所归?”遂依音转“河”为“何”。当地人口音何与韩同音,其次也取河水源远流长之意,故以韩讹为何姓。
何姓实本于韩而源于姬,周,又始于瑊。何瑊居于卢江郡,有弟何庶,兄弟二人实为何氏受姓太始祖,子孙繁衍,发展快,人口多,势力大,逐另成为当地望族,繁衍至今已100代,这是何氏的正宗,世代名闻。卢江郡是何氏的望地,何氏后裔以卢江为郡属,定堂名为“卢江堂”。后东海(可能福建地,待考)亦有何氏望族,故有的后裔也以“东海”为堂名。据《百家姓》载,也有何氏后裔以“河内”为堂名。
何氏渊源还有数脉:
一、为唐代时“昭武九姓”之一。随唐时代,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九姓政权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康的祖先为月支人,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境),被匈奴压迫而向西迁徙,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分建九国(族),其国人有许多在中原地区,后代延续,融合到汉族中去,他们的姓就是取自其国名,并附唐。
二、《五代史》载,吐谷浑有何氏。唐朝时,北方有少数民族部落姓吐谷浑。他们与汉文化接触多了,其中有的人就选了汉文字中的“何”字作为自己的姓,繁衍开枝。
三、改姓,赐姓。据《汉书五行志》所载,西汉时有朱苗,冒姓何氏,其后裔繁衍为望族。《兰州府志》记,明朝有吐蕃宣尉使锁南,其子铭归在朝担任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其姓为何。

入粤概考
据各地何氏宗谱记载和在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何氏瑊、庶两大始祖的后裔均于北宋末,南宋初的两次大迁徙入粤的。为逃避金兵追杀,中原士民一部分随宋高宗走东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隆祐太后走赣南回临安。士民在动乱中,又南渡大庾岭,寄寓南雄。经过一段时间,又从南雄往南迁,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何氏也一样,《珠玑巷氏族南迁记》载,流寓于南雄县珠玑巷有33姓97人,其中何氏占4人。据《龙川文史》载,南迁也是两路:一是为受姓瑊祖五十世裔孙何棠、何栗、何榘三兄弟等经江西往广东南雄沿北江而下迁至珠江三角洲,其后裔散居于番禺、顺德、中山、新会、南海、佛山、高要、增城、东莞、宝安……等地;另一路为受姓庶祖四十一世裔孙大乙郎迁福建宁化,其后裔何源美(念四郎公)迁广东程乡(今梅县),后裔散居梅县、大埔、平远、兴宁、五华、蕉岭、龙川、河源、和平、连平、海南……等客家地区。
因此,何氏入粤可分三大类:
一、南雄系,以何棠(又名何集)的后裔统称。何棠、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均为何明允之子,同为宋政和乙未年进士及第,时称“何家三凤。”何栗状元及第,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执,栗随二帝至金都,不屈而死,以身殉国,后追封为路国公,后裔均尊称棠、栗、榘三祖为始迁祖。
何棠又名何集,宋政和乙未进士,生九个子:德临、德载、德廷、德全、德高、德御、德容、德芳、德洪。其长子德临(二世),南康参军,生六子:元崇、元望、元充、元厚、元晋、元高。德临的长子元崇(三世),修南雄宗庙,生秘、利二子。元崇长子秘(四世),修南雄宗谱,生五子:琇、琛、琰、瓒、琪……
何栗,字文慎,号北斋,宋政和乙未状元,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生二子:雍、熙。二世雍生八子:太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十郎;二世熙,生二子:二郎、三郎……。他们12人,以文学名,人称十二相公。
何榘,宋政和乙未年进士,生一子禹,禹生一子元克……。
二、闽系,以何源美又名念四郎的后裔统称。何源美,大乙郎后裔,讳铨,号罕明,为受姓祖庶五十三世裔孙,明洪武二年由松源迁程乡乌廖沙开基立业,卒于明洪武二十七年,葬“罗裙铺地”。生四子:文渊、文滨、文深、文汜。后裔尊何源美为始祖。其长子文渊(二世)生五子:德聪、德源、德辉、德英、德亮。这五兄弟又分别生3~5子。其二子文深,生四子:德新、德贵、德俊、德远。这四兄弟又分别生2~4子。其三子文汜,生三子:德传、德宣、德满,他们又分有儿子。其中次子德宣于1399年随父文汜迁肇庆府(今佛山南海一带)恩平塔下立业。其四子文滨也生三子:德忠、德议、德渊,他们又分别生有一子。
三、仕途入粤。据高要何氏宗谱等记载,何氏先祖早就求得功名,往粤各地为官定居:
十一世祖何颙(瑊祖后裔),字维仰,为东汉荆州主薄,徙居阳山县通儒坊;
廿世祖瑜,字伯阔,南宋高宗时为增城令;
三十一世祖何言,字于宣,为唐新州(今广东新兴)云浮镇将,卒于镇溪洞,州人立庙祀墓在方岳山(今连州)。其子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98岁卒葬白罗山茔域(今连州);其孙何昌期(33世),字伯唐,号阳严,唐天宝年安禄山造反,昌应诏勤王,平乱有功,为卫尉上将军进唐侍中大保封宁国伯,立宗庙祀,修通儒坊谱,卒时与妣侯氏宁国夫人,合葬于七指桥山(今属阳山);
三十六世在曲江,三十七世国祚字懋延,以经学典曲江县教谕,卒葬石壁山(今番禺)。其子(38世)何楷,字仲端,以文学著闻,广州刺史聘典州校诲人,徙居番禺清水里。其曾孙何昶(41世)又名楚,为晋御史参军。宋熙宁间,赠清海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立庙南雄,赐扁“忠义何公庙”,其孙迴、迈定居南雄沙水里。
四十六世何伯逵(达)字道行,宋元祐三年为端溪令(今德庆县);
四十九世何源,字来远,号清甫,据开平龙塘族谱记载,是何氏开平始祖。清甫原是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涵江延寿里大榕树下人,娶林氏安抚使耕公之女。清与侄何栗是北宋同科进士及第。宋徽宗建中靖国之年,清甫官居东粤(今新会县)念一宣教使,进阶嘉仪大夫、广南东道学士,谥文懿。入粤时迎母饶氏妣林氏就养官署,历任已满,超擢右丞。公元1118年戊戌,金太祖天辅八年,兵荒马乱,路途梗塞,清无法回归莆田,又怕金兵追杀,化装携眷奔向城西60里之<山大老>山脚下之新会登名都龙塘(今开平市水口龙塘地方)。清见该地背山面水,丘陵、平原、湖沼和沙滩阡陌纵横,风景如画,交通方便,种植适宜,认为“大丈夫四海为家,何必恋恋故国呢?”便定居于此,建立住宅,以养鸭种田为活。自此历尽艰辛,积累资财,购置良田,成为各县粮赋局主柱头户,叫“思成堂”。
清甫生四子:少裕、次裕、季裕、幼裕,属二世。由于历史悠久,宗枝繁衍,人稠地狭,有些宗亲迁居开平的里村、迳口、三山圹、山水窟、平塘、社边等地和省内的中山、新会、台山、恩平、阳江等地;旅居海外的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港澳台等地为数甚众,定居开平水口龙塘的人约万人。正是瓜瓞绵绵枝叶茂,卢江世泽衍箕裘。

台山何氏浅述
据初步查考,何氏在台山分布很广,源流很长,群寓在端芬、广海、赤溪、都斛上川、汶村、北陡、那扶、深井、大隆洞等镇较多,其中端芬有200多户,近1000人,北陡300多户,近4000人,汶村镇的白沙、鱼地、平丰三村有200多户近1200人,上川有50多户200多人,其余的都很散,尤其是山区地方。台山何氏有两房:一是龙塘房,二是尚书坊。其中汶村、上川的何氏均属龙塘房清甫后裔十七世祖清波迁入的,在台山已有十多世子孙后裔。端芬镇南阳管理区何略咀村50户近200人却是尚书坊的,均从新会迁入。其余北陡、广海、端芬、赤溪、那扶、深井等地都是两房混聚。其迁徙的渠道不少,除了新会、开平迁来外,还有恩平、高明、阳江、鹤山等地徙入。
据龙塘族谱载:十六世显结有妣张氏、甄氏,生有清波、清浪二子。显结与张氏葬于龙塘飞鹅山,甄氏葬于汶村蒲鱼地后。十世祖清波是龙圹佛井村人,生于清朝康熙八年,卒于雍正五年,享年59岁。生有五子:昆玉、昆美、昆珍、昆瑞、勤典。清波与妣陈氏合葬于渔地石庙山南山腰烽火台下。昔日家贫,清波合伴到新宁海宴汶村西康陈登籴米,陈妻何氏是龙圹人,闻其声与其祖一脉,便认起亲戚,问及清波的家庭有兄弟小妹及一甄氏母亲,父母已丧。陈妻便叫其迁来白沙,黑沙,鱼地居住,以其祖业田为耕。清考虑是鱼米之乡,征得母亲兄弟姐妹们等的同意,于清朝康熙癸己年十一月初九日从佛井村迁徙来汶村上述三村中,时年清24岁,在处开枝散叶,至今已有十多世300多年历史。在此期间,这些后裔有的也分别散居在台山各地或徙迁回开平和迁到外县去。同时,也有的何氏后裔从新会、鹤山、恩平、阳江、南海、广州等地迁入,群聚或散居在台山境内,成为侨乡台山的建设者,写下千秋史。
何氏先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活动相当活跃,知名人物不少,如老祖韩氏在春秋战国时为韩王,西汉时有南阳王韩信,汉末有太缚何进;唐时有宰相何弘敬;西晋有何曾任太尉、太傅,其子何劭任太师,后任宰相;东晋何充任宰相;南北朝何尚之任礼部尚书;明朝何宗彦任礼部、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鼎是明孝宗的宦官;何吾驺,广东香山人,明崇祯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如龙任礼部、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宋朝何执中在政和二年与蔡高同任宰相,后升少师,封为蔡国公;何栗在宋钦宗时为尚书,右丞;何源(清甫)在宋徽宗时任广东宣教使,后超擢右丞(无上任);明嘉靖王教师何宠(开平龙塘人),先为奉政大夫,辽府长史司左,后追封为相,立相国祠。
此外,汉有儒家何林;三国有哲学何晏;唐有女道士何琼(八仙中何仙姑);南北朝有天文学家何承天,文学家何迹;明有文学家何景明、何良俊,哲学家何心隐,清有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何绍基等。

 

    黄 氏 黄仲楫

黄姓,有资料表明,在全国汉族十大姓中排在第八位,有四千多万人,可谓大姓,在台山来说,更是名列前茅。相传前有“出城李入城黄”之说,据史料记载,民国十年(1911年)居正黄氏大宗祠倡建时,“台山黄氏人丁全县计十二万余”,此数还不包括赤溪、田头两地。至今全市黄姓居民估计不少于廿万,海外当不止此数。这样一个大姓,就让我们去探一探她的远祖与近宗的源头吧。

尊贵的象征与美丽的传说
黄,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颜色;对于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字眼。你看,中华大地的山,土是黄色的,横亘北部中国的那条母亲河,水是黄色的,就连中国人的皮肤,也敷上了淡淡的黄色。远古的某一支氏族先民,就在这样一片黄色世界中,领悟到黄色便是一切尊贵的象征,甚至觉得自己与这黄色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必然联系,于是他们以黄色给自己的氏族命名,称自己为黄人。
大概有本于此,《说文解字》作这样的解释:“黄,地之黄也。从田,古文炎声。”可见黄字的普通意义就是指黄色。而据著名考古学文字学家郭沫若的考证,“黄”是“璜”的初文,是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呢。只是由于天长日久,这表示佩玉的黄字,就成了表示黄人的标志,以及作为黄色的符号。黄字的最初本义反而被淹没,只剩下假借义为世人所知晓了。
在远古,“黄”还与黄鸟扯上了关系,相传在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典籍上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部落联盟集团,吏书上叫九夷。九夷中有一支氏族叫黄夷。它便是如今数千万黄姓成员的最古老的族姓之源。
黄夷是因崇拜一种“黄鸟”而得名。黄鸟又叫黄鹂留,即黄莺。古时黄鸟的读音,大概便是这美丽动人的小黄莺——黄鸟的鸣叫声吧。

众说纷纭语始祖
黄姓的始祖究意是谁?各地的族谱及一些姓氏专著各有说法,有的说是少昊,嬴姓,理由:一是嬴字甲骨文正像鸟的形象:有的说一是伯益,二是台骀,黄氏所始,出此二源,而二者皆为少昊所出,说到底还是以少昊为始;较多的则以轩辕黄帝为一世祖,黄帝生长子玄嚣(有的谱谍说玄嚣即少昊),次子昌意,但以昌意为二世,昌意生颛顼为三世。类推四世卷章,五世吴回,六世陆终,有的地方的黄姓即尊陆终为始祖,说他生六子,长子昆吾为苏姓始祖,次子彭为钱姓始祖,三子季连为竿姓始祖,四子求言为嬗姓始祖,五子居曹为曹姓始祖,六子云为黄姓始祖。于是七世黄云也就被一些地方的黄姓奉为始祖。其实,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那一个姓氏奉轩辕黄帝为最始的一世祖都是不会错的。然而,有的论著说,陆终以前的都只是传说。而黄云,虽说是受舜帝封于黄国(今河南光州),赐姓黄。因封国之日,有黄云现于南极,故称黄云,煞有其事。但有族谱的世系表上根本没有他的名字。总之说是始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还自相矛盾。故有论者指出,流传于海内外黄姓家族中的黄姓远古世系,大多是宋代以后黄氏族人所编撰虚构而成。在黄庭坚、黄晋、宋濂等人的著述中,就已说不知其唐代以前世系。但是,这些后人编撰的远古世系,虽然漏洞百出,却也可能有黄氏族人的祖先们一代一代耳提面命相传下来的世系成份。因此。虽不可全信,但也不可全不信。否则,就说不定有数典忘祖之嫌了。

黄氏共宗的峭山公
在各种黄氏谱牒中,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人物,他虽名不见经传,事不载史志,但在千千万万黄姓家族中,其知名度绝不低于黄歇、黄香、黄庭坚诸辈,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就是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黄峭山。
然而,关系峭山公其人其事,具体起来又有各种不同说法。首先关于他的名字,有说他名黄峭,字肖山;有的说名黄峭,字实登;有的说名黄峭,字岳;还有说其字岳,号一郎,或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冈;更有说其字献瑞,又字实登,号峭;或称其在兄弟中排行第十,故叫十郎,不一而足。关于峭山所处的年代及其行状,也各有各说,一般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峭山是东汉灵帝时人,生于汉安帝甲子年(公元124年)。是东汉大臣黄琬的后代。此说与正史所记黄琬生活时代(141~192)极相矛盾,殊不可信。第二种说法说黄峭山是东晋晚期(公元四世纪后半期)人,官任徐州太守,是黄琼之孙、黄琬之弟黄瓒的后裔。持此说者不多,除一些族谱外,不见于正史,也不可信。第三种说法都认为峭山公是福建邵武人,邵武黄氏早期的一位极重要的尊祖。但关于峭山公所处的时代与家族来源又各持异说,互相矛盾(限于篇幅不作例举)。
我们避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纷纭众说,根据黄峭山故地今邵武地方的族谱,再参证其他有关文献,便可看到一个较清晰的峭山公形象。查文献,历史上确有黄峭山其人。据《黄清老墓志铭》载,他名叫黄俏,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的孙子。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朝末年,带领家族跟随王潮、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始迁徙入闽,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又徙居邵武平洒乡(今福建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宇内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传说黄惟淡学问渊博,有五子,他的《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传授诸子,五个儿子各教一经,因此时人称他为“黄五经”。他的五个儿子后分居福建各地,各成为当地黄氏始祖。其中第三子黄知良,居邵武和坪乡(今和平镇坎头村),成为邵武黄氏禾坪分支的始祖。黄知良也有五子,其中长子峭山,便是千古闻名的黄峭山公。
关于峭山公的生平,据禾坪大成谱和鹳薮谱记载,他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壬辰岁(公元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卒于后周广顺三年癸丑岁(公元953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最后官至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千户侯。他娶了上官氏、吴氏、郑氏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这些记载,与广东一些族谱所述大同小异,只是关于二十一子的名字,排行次序以及二十一子所生子女、名字,各种族谱、家乘所记很不一样。不过据四川北江《黄氏族谱》和《滋溪文集》记载,都较明确而且一致:峭山公有一百个孙子,十三个孙女,三百三十四个曾孙,一百一十六个曾孙女。可谓人丁兴旺,家族繁荣。
俗话法:“树大分枝,人大分家”。郡武峭山公家族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时逢乱世,原有大家庭的分析、裂变,已势在必行。
于是,在五代后周广顺元年辛亥岁(公元951年)正月初二日,年已八十的峭山公趁此新春佳节,设下酒席,广邀亲友赴宴,并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集一起,席间当众宣布:将祖产铜钱八十万贯,金银八百余种,一并均分为二十一股,合令三妻位下共二十一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然后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谋发展。同时将新修《黄氏家谱》二十一套分授各子,嘱令他们随身带着,妥善保存,以不忘所出。临行前,峭山公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儿作别。这首诗被黄氏后人看作家训诗,认宗诗。诗云:
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永炽昌。
三位夫人与长子也各吟两句,共成一首八句诗相送。诗云:
十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娘七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闱。
吾思日久难相会,宗叶分枝为汝题。
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这两首诗,前者叫“外八句”,后者叫“内八句”。峭山公夫妇规定以后黄氏子孙相逢,“凡能背诵此诗者,即是同宗亲派,请升堂入室,不得异视……”二十一房子孙徙往何方,说法也不一,多种族谱记载只是徒居福建、江西两省,也有认为是散居大江南北各地,其中有两房徙居广东、广西。但不管怎样,可能由于黄氏“认宗诗”(又叫“家训诗”)广为流传的关系,峭山公早已被认为是海内外黄姓宗族的远祖了。
然而,自古以来,海内外凡是黄氏的子孙,都无不追宗江夏(今湖北省安陆县),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这则大概是由于在黄姓历史长河中,以汉魏之世的江夏黄氏的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繁;而且出了个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名震宇内,有“江夏黄氏,天下无双”的美誉。所以黄姓不但万派朝宗江夏黄,而且都以“江夏”为堂名,到处可见到黄姓家庭的神主牌位和黄氏宗祠里,都写上“江夏堂”或“黄江夏堂”。

台山黄氏奉居正公为一世祖
“家训诗”对台山黄氏宗亲来说,虽也耳热能详,但看来峭山公与台山并无直接渊源。台山各地黄姓族谱,都以黄居正为南雄珠玑巷始迁祖,而台山人乃从珠玑巷南迁而来,所以奉居正公为台山黄氏一世祖,亦即始祖;设他的神主银牌墓葬于台山水步横塘一坡地上,喝作犀牛望月。民国十三年(1924年)还在台城正市街建了一座黄氏大宗祠纪念他。
居正公,讳名由,号寅斋,又号万石,是澄洛公的长子。原居福建莆田县涵头街,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举进士第一(即状元及第),官至吏部侍郎兼直天章阁学士。因忤逆权奸,出为广南道史,转知英州(即今之英德县),携眷赴任,复居南雄珠玑巷,由受奉始祖黄云相传至居正公,已历一百O五世。居正公,配巫氏,封一品夫人。生四子,依次为源深、源大、源辅、源赞。因长子源深所出六子有的裔居台山,故台山黄氏奉源深为二世祖。他的墓地在台山都斛南村的通天烛山,广海及海宴街都建有源深黄公祠纪念他。因他号云山,一些海外台山黄姓华侨社团组织还命名为云山公所。
黄源深讳名广汉。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丑科进士,官徐州知府、浙江都漕运史,晚年居南雄珠玑巷,因胡妃之乱(一说是“宦游”),迁居冈州源清坊(即今之新会杜阮),配米氏夫人。据说米氏夫人因治愈杨太后乳疾,诰封邦显夫人。生六子,依次是:国宗、国泰、国安、国秉、国器、国舍。其中除第三子国安外,其余诸子都有后裔分居台山各地,特别是长子国宗、次子国泰的子孙在台山繁衍最广最多,如国泰公的曾孙隐龙迁居台山洞口后,成为洞口开基始祖,由他发展到第五代,即台山黄氏第十世,在台山的分支即有德仁、德义、德智三房,其中尤以德智祖,后裔遍布半个台山,附城、水步、三八、三合、四九、冲蒌、都斛、斗山、广海、沙栏、海宴、汶村、上川、下川等地的黄姓部分或全部,都是德智祖的后人,民国十年(1921年)统计,人口已有二万之众。国宗公的后裔在台山繁衍也广而众,发展到第五代第十世,也遍布半个台山,子孙分居于白沙、附城、四九、三八、水步、三合、端芬、海宴、沙栏、大隆洞、那扶。人口相当,以白沙为最众。只是他们的始迁祖没那么统一罢了。年深日久,随着人口的增加,兄弟子孙分居迁徙而开基立村,势所必然,因此不少同姓村落,除远祖、太始祖、始祖外,还有自己谪亲始祖,叫始迁祖或开基祖。例如,笔者的祖居地三合月角村,始祖是国泰公的曾孙腾龙公(隐龙的弟弟,五十年代香港出版的《黄氏族谱》在“世系分谱”中说是隐龙房德义祖分支,又说是德智祖庶出,矛盾,均不确),始迁(开基)祖则是思伟公,村中有思伟黄公祠为纪。台山黄氏,由太始祖居正公延续至今,已三四十世。黄氏子孙要想知道自己的始祖与渊源,可看村中祠堂,详细则要查族谱了。
台山还有赤溪、田头客家的黄姓何来?据《中华姓氏通书》一书记载,广东的梅州、潮州、广州、珠江三角洲的客家黄氏,都是邵武黄氏峭山公的支裔。据《台山古今概览》称“赤溪客家人的祖先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从惠(州)、潮(州)、嘉(应州,即梅州)所属各县先后迁入新宁(台山)县,聚居曹峰山下。”这样,赤溪、田头客家黄姓跟当地其他姓氏入迁较迟,当不与台山的其他各地的黄姓同一开基祖。他们的始迁祖是谁?因手头缺乏资料,暂告阙如。

台山王黄同一宗
据香港版黄氏族谱记载,冲蒌、斗山、都斛、南村王氏一派(主要在都斛南村),其实是洞口开基祖隐龙公之庶出,但为什么由黄姓改为王姓?故老相传,是因为嫡庶两派子孙分家,由家产的多寡引起纷争,各不相让而打起官司来,由于庶出一派人少势弱,加上有包揽诉讼者从中作梗,输了官司,无奈之下改姓为“王”。从此村中祠堂题额虽为“王氏宗祠”,但奉祀各世次神主,皆刻“某某黄公府君”。台城黄氏大宗祠倡建之始,南村各房父老及海外昆仲,也积极加入神主。时过境迁,南村先人曾有过三次集议,由王复改为黄,但三次复姓,均遇上瘟疫流行。这或属巧合,但村人皆惊,只好任之。据1984年调查,南村乡王姓12村共有856户,3422人。
按堂号分,黄姓属江夏堂,王姓则属太原堂,但在台山就不同。正如南村旅澳门宗亲王龙康早年写的《咏祖》诗所说:
江夏太原同一宗,先祖何故分家风?
从今兄弟同携手,不分南北与西东。
其实,由黄姓改他姓,或他姓改黄姓的现象,不但台山有,全国各地都有,有名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因少孤依永嘉黄氏而改姓黄。可知姓氏异化,不足为奇。

台山黄伍同一脉
在台山,向有“黄伍一家亲”,或“黄伍同一家”之说。何以这样?据潮境船步历代相传,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宣德年间,台山智刚房第十世黄邦用是船步的开基祖,时大江斗洞伍氏娶邦用公之女为妻,生下一子,一天该黄氏女携幼子回船步娘家省亲,子独出水塘玩水被溺死。她悲痛欲绝,寻死觅活。兄嫂虑其独回婆家,难以交代,且觉自己的幼子与被溺的甥子酷肖,乃毅然让她把自己的孩子带回斗洞去。此事始则瞒过,但后来终于真相大白,黄伍乃结为兄弟,代代相传。如今海外南北美洲,黄伍同隶云山公所,不论黄、伍有什么的活动,必定互请,港澳和内地也是一样,确是亲如一家。

丰富的黄姓宗族文化
黄姓的宗族文化十分丰富,除上述的认宗诗黄姓家喻户晓外,各地的黄姓还有不少与认宗诗或自己的祖先相关的专用诗和楹联,上面提到的黄峭山之妻上官氏和吴氏二位夫人作的是赐子诗(即所谓内八句),几乎各地有各地的“版本”,如潮州黄氏据说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统一的文字是这样的:
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
兴家创业各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
吾年八十难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
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该诗有的族谱说前四句是上官氏所作,后四句是吴氏所作;有的族谱则说都是峭山公本人所作。
据潮州谱记载,在闽粤及东南亚黄姓中,还流传出另一种“内八句”,也称“下马诗”,与“上马诗”相配,传说也是峭山公作,诗曰:
一脉流传往异乡,八言遗嘱实非常。
子孙追本敦前境,世代寻源仍旧乡。
鼎案碎全遵命语,牲仪腥热荐馨香。
亲功祖烈垂庇佑,三七分房具克昌。
还有一首被一些族谱称为“廿一公名赞”的诗,也认作“内八句”,前四句是峭山公和三位夫人所作,后四句是上官氏长子亦即廿一子中之长兄临别时作赠诸弟的。诗云: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瞿卢福林唐,
祖潭城光昌层贵,官吴郑氏永流芳。
峭公当日官何职,大宋奎章内阁郎。
代代子孙须谨记,枝枝蕃衍绍书香。
诗中前三句二十一字,是峭山公二十一个儿子之名。此内八句流传于闽粤一些地方及南洋。
深圳宝安坪山黄氏族谱所录的黄氏源流歌,也叫作“内八句”。诗云:
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
百里华封留政迹,千年翰院擅文章。
绵绵世泽流子孙,赫赫家声继汉唐。
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主阳。
诗述黄氏源流,梅江指旧嘉应州即今梅州,高阳即颛顼,说的是客家黄氏为颛顼帝后裔,派衍江夏。故该诗主要在客家黄氏中流传。但潮州谱认为该诗为诗人黄应谷所作之敬贺世系诗,非“内八句”。黄应谷作的世系诗共三首,此为第一首,另有第三首也被有的族谱当作“内八句”。诗云:
江夏名郡阀阅高,簪缨宦族产子豪。
御炉仙枝黄金榜,王阙瑶阶缘锦袍。
诗礼传家承祖德,文章华国迪儿曹。
本支百世千秋盛,万古衣裳冠大韬。
黄姓宗族特有的“内八句”和“外八句”等认祖诗,至今仍在各地黄姓中流传,说明黄氏族姓尊尚宗族的文化特征。它也是港、澳、台湾和广大海外华裔黄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文化心态和爱国主义心理的反映。
除认祖诗,在东南亚的海外黄姓宗族中,还流传一首回文诗(如图),诗从才字起读,依次诗句是:


才秀黄君道学开,
开学道君迎路来。
来路迎君千马返,
返马千君迎秀才。

据潮州谱称,此诗是赞颂黄氏学子汇萃,人才济济。其热烈盛况,跃然纸上。
黄姓宗祠和家庭专用楹联也不少,略举一二。黄姓家用楹联最常见有两副,其一是:
孝友无双;教化第一。
上联讲的是黄姓江夏始祖黄香,下联讲的是颖川黄氏始祖黄霸,都语出有典。其二是:
汪汪澄波;飘飘意气。
上联讲的是东汉时的著名人物黄宪,据说黄宪文才高绝而早逝,时人郭林宗曾称颂说“叔度(黄宪字)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下联讲的是北宋时期邵武才子黄伯思,史称伯思“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两联内容,有点古学的黄氏人一看便明白。凡门前挂有此二联之一者,主人必是姓黄。
宗祠楹联比家用门联多得多,但再多也带着黄姓印记。如:
树廿一宗支,追崇维廿一;
礼三千客食,配享以三千。
上句讲的是黄峭山二十一子分为二十一支;下句是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养游士三千的盛事。
最近由香港黄族宗亲会捐资共建的南雄珠玑巷黄氏大宗祠,门联是这样的。
江夏源北国,万石肇南雄。
此联为香港黄族宗亲会元老黄福培所撰写,上联指的是万派朝宗的江夏黄氏发源于北方;下联是说黄居正(号万石)是南雄的始迁祖。
作为黄氏宗族文化,还有祠堂与祭祀礼俗,以及族谱、名谱的修订等,但这些各姓均有,甚或大同小异,故不赘。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认宗诗及一些专用楹联,只有黄姓子孙才耳熟能详的话,那么作为在最讲孝道的中国文化中被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而被载入“二十四孝”中的黄香和黄庭坚,则是炎黄子孙都熟悉的事。特别是黄香,不但被载入史册和旧时的小学课本,近年出版的《新三字经》也这样颂扬他:“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并且以《小黄香》 为题,介绍了他的孝行,大意是:黄香是汉代江夏一位以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丧母。小小年纪的他便懂得孝敬父亲。夏天炎热,他总是把父亲的睡床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才请父亲去睡。在寒冬,他则先睡暖了冰冷的被窝,让父亲睡得暖和。黄香不仅以孝亲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宋代黄庭坚,也是个大孝子。母病逾年,他坚持昼夜探视。虽官至太史(相当于今天的厅级),但他也坚持每日亲手为病母洗涤便溺器物。史称黄庭坚性笃孝。只是他的孝名渐渐为其书(书法)名所淹盖。不过最近江西九江发现黄庭坚所写的家训,其中对家人有这样的告诫:“无以小时为争,无以小事为争,无以猜疑为心,无以有无为怀……”名为《山芥家诫》。这一发现,对研究黄庭坚的道教思想及其诗作文风都有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到黄庭坚的胸襟之大。
纵观黄姓发展的历史,深感最可贵的当然是黄姓家族的开拓精神了,不说传说中当初黄人由华北燕山地区一个崇拜黄鹂鸟的狩猎小氏族向东南远徙,后来怎样异军突起成为势力、地位仅次于凤鸟氏族的黄鸟氏族,以及黄国被楚灭亡后,又怎样南征北战,演变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夏黄氏。单从公元951年邵武大始祖黄峭山分家送子出征的那一壮举,便可见黄姓的开拓精神是多么典型!请听这位伟大的黄姓先祖的声音吧:“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这与孔老夫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迂腐论调相比,何等高明!再看一看那首传遍天下的别子诗: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勒马奔程自主张,男儿随处可开疆”,多么慷慨激昂,多么雄伟豪壮!“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简直就是对后来广大拓殖海外的华侨华人那种“落地生根”生活的预见。他还告诫儿子们:“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这种人定胜天思想和对未来的信心,正是开拓者的必备素质。正是这种开拓精神,使黄峭山的子孙从邵武走向闽粤,走向东南,散布中华大地。正是这种开拓精神,鼓舞着无数炎黄子孙,从东南沿海地区拓展南国,走向海外,将黄氏族姓的种子,撒播于全世界。

黄氏子孙对社会的贡献
大概也是由于黄氏祖先开拓精神的代代相传,黄氏子孙具有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对人类社会作出了不少贡献。历史上黄姓虽没出过皇帝,但有名臣如战国楚国大臣、被楚襄王拜相并封春申君的黄歇,西汉大臣“循吏”典范黄霸,清末维新派外交家、史学家、诗人黄遵宪等。有名将如三国东吴名将黄盖,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民国元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等。有学子如五代时开宗立派的绘画艺术大师黄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近代著名记者、报界奇才黄远庸,当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手头有本叫《百家姓的杰出祖先》的书,载入人物都是清代以前的。翻点了一下,其中的黄、张两姓为最多,均十二名。黄姓中除上面提到的几位外,还有“扬州八怪”之一黄慎,“西冷八家”之一黄易,都为人所熟知。
以上是以全国黄姓而言,在台山本邑,近现代出现过不少有贡献的著名人物。这些人物,都载入了史册,如1995年出版的《广东百科全书》,载入了三十八名台山人物,其中黄姓人物就占了九名,他们是:(1890年)首创广州电灯公司的近代企业家黄秉常,现代美国华人教育家黄伯飞,原广东省副省长黄洁,缅甸华侨报人、作家黄绰卿和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黄军军父女俩,越南华侨社会活动家、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第一任副行长、中山装的设计者黄隆生,版画家、美术活动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新波,戏剧理论家、诗人黄宁婴,昆虫学家黄明度。载入1991年出版的《民国人物大辞典》的台山黄氏人物更有十五人之多,为入典的台山七十七人中最多的一姓,而只有黄新波一人与上述重复。还有三名军界台山黄姓人物载入1993年出版的《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一书,他们为:少将、孙中山陵园拱卫处处长黄湘(惠龙),空军中将、副司令黄光锐,少将、军参谋长黄植南。抗日英雄、革命烈士则载入了《中国国民党名人录》,而在1992年印行的《台山县华侨志》人物传一章载入华侨人物的六十六名中,黄姓就占了十四名,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姓。
台山作为著名的华侨之乡,在百余万的海外乡亲中,黄姓当占一定的比例,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人移居美洲的历史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而黄姓便是最早到美国探险和定居的华侨先锋。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以黄姓人数最多,他们主要来自广东,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四邑,四邑又以台山为最。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的人数即是最多的。在1854年由广东新宁(台山)县华侨创建于三藩市的宁阳会馆中,黄姓在二十六姓中位居榜首,人数最多;该会馆商务董事职员由二十姓组成,具体人数分配,黄姓占十一人。在全美华人最大的社团、早期旅美华侨总机构“美国中华总会馆”中,台山黄姓也颇有势力。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中华会馆总董事之职即由来自宁阳会馆的黄公越担任。现代全美华人社团最高领导机构“纽约中华公所”,1938年3月至1940年2月的第十二届主席,也是由来自宁阳公所的黄剑农担任。全美最大,人数最多的姓氏社团三藩市“黄江夏堂云山总公所”的元老黄仁俊、黄湛礼,都是台山人。在美国有的地方,华侨华人也是以黄姓为众,如洛杉矶,姓黄竟说姓“罗省”(洛杉矶又叫罗省),以示黄姓在罗省是大姓。
海外的黄氏子孙,真正实践了“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志在四方,放眼天下”的先祖遗训,在海外艰苦创业,勇于进取,不少人事业有成,扬名海外。如本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第一批赢得全美承认的四位美国华人艺术家,黄姓即占二位,一位是女表演艺术家黄柳霜,一位是摄影艺术家黄宗霑,而他们都是台山人。还有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教学光学信息处理器的美国科学家黄庭珏,现任美国东方艺术协会最高荣誉顾问的著名画家黄磊生、美国华人教育家黄伯飞、美国华人市长黄锦波、黄思宁,美国侨社首领黄培润以及加拿大第一位省级华人(能源)部长黄景培等,他们的祖籍都是台山。海外黄姓乡亲,都富有爱国爱乡精神,不少人富了不忘故里,如已故的美国黄柏璇、黄礼羡等,因热心家乡公益事业饮誉乡梓。
在香港,台山黄姓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成立了香港黄族宗亲会,而该会又是台山首建的。本届理事长黄福根又是香港台山商会本届理事长,乃兄黄福培是宗亲会元老又是商会元老,兄弟俩对家乡台山贡献良多。黄炳礼、黄浩川、黄乾亨、黄乾利、黄赓平等,捐资为家乡办公益事业,不遗余力,为人们所熟知,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法律界佼佼者的黄乾亨的公子年仅三十四岁的黄英豪,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最年轻的议员。

      李 氏 李荣熙

李氏起源,根据历史显示,黄帝之子留意生子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生元旦,元旦生畋成,畋成的子孙在虞、夏、商各朝代,俱任“大理”职,由于该项官职的称号,这家族的人也就叫做“理氏”。及至商纣时代,家族中有“理徵”的,为官正直敢言。由于商纣是历史上的暴君,那能容许这个刚正敢言的忠臣,于是随便找个籍口,把他赐死了。理徵的妻子带了儿子利贞,逃难到“伊侯”地方,饥渴交困靠吃李子得以活命,因此就改“理氏”为“李氏”,就是李族的起源。利贞的儿子昌祖居陈(今河南省)。昌祖生彤德,彤德的子孙无从稽考,只知道他的曾孙叫做“硕宗”。硕宗的儿子又无可考据。从历史记载只能知道他的五代孙子叫做乾(字无果),乾生子耳,字伯阳,号聃,周朝大哲学家,道教始祖,著有《老子》一书,凡五千言,又名道德经。老子,即李耳,是李氏的始祖,也是李氏的老祖宗。他有一位儿子李宗,由陕西省迁居陇西地方,因人口众多,且属大族,故称李陇西,如今台山李氏家中堂上贴有“陇西堂上历代祖先”字牌,实出于此。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迁徙,形成岭南李姓家族体系。当宋徽宗崇宁初(公元1102年),元崖内扰,柱国公以王命镇抚粤边。李联以御史监其军,自闽入广,别率舟师鼍阳东下。而岭南瘴泾海风不时至,将士多病死,师遂大溃,联与第三子桓江,泛楼船,乘风南驶,师次海陵山。时飓大作,舟人恐懼,乃自海陵进驻溽阳,卒以年老,又兵间积苦,间关万里,病益剧,遂卒于1103年(时年67岁)在溽阳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联公于溽阳娥曹峰下荷木迳,故李联公是为李氏入粤始祖。始迁祖联公,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长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
联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长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礎,为兵部尚书,曰柱硕,宋赐进士,谏议大夫,曰师道,曰友闻。其后以次自赣入粤,是为尚书、瓦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梧江有二子,长曰栋,次曰棕。栋公号任堂,宋任天台县尹,世居吉水,以勤劳王室,身在行间未遑兼顾。而赣南盗氛孔亟,所过为墟,遂命子侃、侚、佁奉始妣禢氏太夫人迁居南雄,旋下广州以避乱。因侨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继迁番禺溪里。后栋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广,卜居新会城礼仪坊中步巷。其后子孙分别徙居新会、中山、鹤山、顺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孙,亦分居广、肇、钦、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迁祖(一世)任堂公,名栋,始祖父梧江,宋任桂连路司史,生卒未详。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详,估计生长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间。祖妣禢氏,生三子:长曰侃,次曰侚,三曰佁。当年台山(新宁)属新会郡(公元420年间)新会县(公元590年间),宋、明、清时期,新会县县境几经变迁,先后划出部分县地置中山、顺德、恩平、台山、开平、鹤山等县。明弘治十一年(1499),从新会县析出得行、文章、泷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台山李氏就从立县前后,由始祖栋公、禢氏及其子孙后代,分别从南雄珠玑巷、广州和新会等地陆续迁入台山定居,繁衍后代。栋公一世之山葬在新会石狗岭朝天凤形。妣禢氏孺人,又称米氏,因出子孙众多故云,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双飞蝴蝶。
侃公,栋公长子,二世,宋勅赠国监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后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横冈、吉浦、山咀、广海、都斛、西坑、香头坟、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孙之班派;修道立德,家贤希圣,学宗孔孟,儒绍周程,扬名上阁,见觉太平,和风济美,世代铮荣。按:长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联作为班派。
侚公,栋公次子,字奕修,号孔行,二世,宋丰城县知县,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晋赠恭人。生三子(三世),长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谕;二子子达,宋进士行人,三子子杰宋任雷州教谕。
子懋(茂)公,侚公长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玄(园)田、喜村、台城内青云路金紫里,后裔子孙之班派: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达公,侚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后人分布台山密冲、铁炉坑、独树、南村、汤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广海、坦塘、东洋冲蒌、海宴、沙栏、牛山头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修文宏道,宗圣希贤,迺祖南来,长发其祥,济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别,至十三世时,由康熙庚子进士星如公请当时广东学政翰林院检讨陈筠先生题上联赠为世派。
子杰公,侚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孙,其后人分布台山东坑、筋坑、东边龙、龙舟地、南村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华维继孟须世良,广业文明圣道昌,德焕天章日启耀,学宗唐周粤东长。
佁公,二世,栋公三子,宋任天台县尹。生有三子九孙(三世、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栏、横塘、塔脚、温边、横江、冲蒌、车望冈、独冈、扫桿朗等地。佁祖子孙之班派为:高第开基,广衍云礽,伟烈始兴(或丰),树绩文章(或允章),家国宏猷。或作:骏有声扬,光大业成,伟略(或烈)珠玑联谱,祥庆永海游图。
跟随始祖栋公迁居台山的还有联公长子凌江公之长子乔木公,字楹础,号振堂。生于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于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及兵部尚书。诰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国之女,独生子名玖,字纸轩,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领省解。祖墓在阳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之石碑。其后人除分布阳江、阳春、广州、顺德、江门、新会、开平、茂名、新兴以至广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东头旧里、上冲、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担、硕仁、迎禄村、东冈村、头洞、万安、横水三多里、清湖、冲蒌、都斛、墩寨、南闸、广田、古逻、牛尾山、那扶、陡门、大王坑、沙头冲、马坪咀、沙头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长塘、台城、广海、上川、下川等地,后裔子孙字派为:庆承天祐,奕世永昌。济美多士,冠冕兆芳。优游列国,仁泽孔长。或曰:庆(或本)承天祐,奕世永昌。显扬伟业,休有烈光。家传忠厚,仁泽孔长。
从始祖栋公迁居台山至今已经过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现在生的后代分别属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间。人数众多,成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后代子孙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镇,估计在台山李氏人口超过10万人,同样台山李氏后代出国,往港澳台谋生者甚众,遍布五大洲各国及地区,有“丽路李“之称,即李氏后代分布各处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辈出。据黄刽云编著的《台山古今概览》(上)记载:台山县历任县长名录(1911年~1949年)共28届县长,其中李氏台山人任县长者5届。即李辉光,1924年;李仲仁,1929年至1930年;李海云1930年至1935年;李英,1948年,李国伦,1949年。另赤溪县历任县长名录(1912年至1949年共40届。有4届是李氏人任县长,即李鸿奇,1915年;李耦耕,1916年;李光文,1935年;李法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伟璋1957年至1961年任台山县县长。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第1至5卷,有台山李氏名人5名的传略被收编入内,他们是:李勉辰(1868~1940),华侨实业家和爱国侨领,台中建校功臣之一。李树芬(1887~1966),医学家,著名外科医生,又是一位慈善的社会福利者。李是男(1886~1937),爱国华侨,跟随孙中山革命的忠实革命者。李灼文(1926~1992),旅港实业家,慈善家。捐资办公益投资办实业,荣获“振兴台山特别贡献奖”和“振兴台山贡献奖。李伯荣(1933~),是一位旅港实业家,著名慈善家,江门市和台山市荣誉市民。
“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1997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江门五邑百科全书》,在介绍江门五邑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栏目中,台山李氏人物有18人名列在内,予以简介。包括党政界:李伟璋(1927~1994),1983年任江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直至离休。李嘉人(1914~1979),曾任广东省副省长,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委第一书记、第一副校长。工业企业、经济界:李国添(1949~),企业家,1993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现任台山市工业局副局长、台山市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教育界:李云扬(1914~),教育家,离休前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李耀林(1937~),特级教师,现任台山一中教师。科技界:李文尧(1911~),航空学家,著有《航空概论》,原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文艺界:李凌(1913~),音乐家,主要乐曲作品有《南国组曲》、《春花秋实》等,艺术理论著作有《音乐杂谈》、《音乐美术漫笔》、《音乐流花》等,他长期任中央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李鹰航(1916年~)音乐家,代表作品有歌(舞)剧音乐《小小锄奸队》、《妯娌争光》等;歌曲《中国共产党大合唱》、《前进!红领巾》等;器乐曲《秋收》;现为《岭南音乐》主编,广州市文艺界联合会顾问。医药卫生界:李迎汉(1915~1969),胸外科专家,曾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模范人物:李球柏(1911~1972),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历史人物:李是男,号公侠(1881~1937),美籍华侨社会活动家。华侨、华人、港澳台人物,李勉辰(1868~1940),加拿大华侨实业家;李树芬(1887~1966),旅港外科医生;李磐石(1912~),美籍华人;李灼文(1926~1992),香港实业家;李陈维湘(1947~)李灼文先生夫人,香港实业家;李伯荣(1933~),旅港实业家;李子唐(1939~),美籍华人。
祖国改革开放,旅外乡亲爱国爱乡,既捐资举办公益事业,又投资兴办实业,为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李氏旅外宗亲也不例外,涌现出一批爱国爱乡,积极贡献者,其中先后被授予为江门市荣誉市民的有李磐石、李陈维湘、李伯荣、李子唐、李润启等4名。1997年10月18日被授予台山市首批荣誉市民的有:李磐石、李陈维湘、李伯荣、李光远(李灼文儿子),李润启、李贺欢等6名。先后荣获台山人民政府授予振兴台山特别贡献奖的有李灼文伉俪、香港名驹制衣厂有限公司李灼文等3人(次);获振兴台山贡献奖的有李磐石、李树培、李灼文、李天沃、李世衍、李钖英等6人(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1994年10月中共台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台山革命英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书中,被编入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烈士名录共136人。其中李氏革命烈士有15名被录入简介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包括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荣熙(1899~1932),他任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十二旅六团二营中校营长,在上海抗击日军时牺牲。李志民,1931年任暨大中共党支部书记,1932年8月间被国民党杀害。李炳辉,1935年任湖北武汉中央航空第九总站站长兼京山飞机场长时,遭日军轰炸机场时阵亡。抗日战争时期:李立(1922~1944),1944年任珠江纵队海燕队第二班政治、文化战士,在中山五桂山游击区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李来就(1913~1945),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四团排长时,在恩平县作战牺牲。李伯强(1922~1945),粤中游击队员,在恩平县朗底战斗中牺牲;李艺空,美国华侨,回国参加抗日任上尉飞行员,返乡组建游击队,1945年3月被国民党杀害;李长松,女(1916~1944),在中山五桂山游击区工作时牺牲。解放战争时期;李定文(1913年~1945年),粤中游击队队员,在恩平朗底战斗中牺牲。李洪就(1925~1946),在新会县双水战斗中牺牲,李景耀(1926~1947),曾任台山人民游击队排长,在台山县大迳口战斗中牺牲。李德光(1918~1947),曾任粤中部队政治负责人,受任台山游击队政委赴台山途中遇敌被捕,光荣牺牲于台城狱中,年仅二十九岁;李龙英(1923~1947),曾任中国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副团长,后调第四团任副团长,1947年3月16日接应李德光时遇敌同时被捕,同年9月23日上解广州,被国民党杀害于流花桥。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李持久(1923~1947),台山人民解放军战士,回深井了解敌情被捕牺牲;李佳友(1910~1949),曾任淮海总队恩开台独立大队武工组联络员,在战斗中被捕,在开平县长沙被国民党杀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松年墓,位于台山市广海镇甫草迳西约2公里处。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銮(或联),北宋人,讳荣昌,任岭南监军御史,1102年带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岛,半途遇台风而改入广海驻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亚桓将其葬于现址。墓始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占地约100平方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围刻浮云拱月图案,顶横刻“钟灵毓秀”4字,中分两行纵刻“宋任岭南监军御史讳联翁号松年李公墓”及“坐中向寅兼庚甲光绪岁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个字,墓口有石狮及石鼓各一对。

    梁 氏 梁国钧

1、梁氏来源有数支:
梁氏始于有熊,有熊为部落长,生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益。
益之裔孙秦仲,周平王时为大夫。据《通志?民族略》载。秦仲受命讨西戎,秦种有子五人,长曰庄公、少曰康。周平王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使伐西戎,破之,于是以其先人大骆、犬邱地与庄公,俾嗣秦,而封其弟康于夏阳梁山为梁伯,建立梁国(夏阳今陕西韩城县),数传至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为秦所灭,其遗民就以国名“梁”为氏。
2、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以晋有解梁城、高粱、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
3、战国初,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
4、周平王之子姬唐,封于南梁,其子孙也以梁为姓。
以上数支皆奉梁康伯为授姓始祖。梁氏发祥于龙丘、天水、安定郡,成为望族,因名“安定堂”。
自开世太始祖康公起,历世人才辈出:三世祖许公字益耳,为晋大夫,生礼,礼生整,整生存、怀,怀生匡、辅、弼,辅生鱣。
八世祖鱣公字叔鱼,少居阜齐之千乘(千乘,汉县名,今山东青州高苑县)长居曲阜,从学孔子,列于七十二贤。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赠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封千乘侯,从其少居之乡也。妣曾氏,生周、同,周生乔、直,直生量,量生俊、休,俊生贤、质贲,贤生俨,俨生里、重。
十五世祖里公、为秦大夫,生寿。
十六世祖寿公讳有常。周赧王时为秦大夫。后为将军与士卒同甘苦。生干、乾。
十七世祖干公,为秦将军,生观相。
十八世祖观相公,为陈涉将尉,生婴、杰。
十九世祖婴公,汉高祖时为将军,食邑于新安,生惠、连。
二十世祖连公,汉景帝时为叶县令,生缙。缙生瑚、琏、璋,琏生刚、壮。
二十三世祖壮公字子行号芝亭。汉昭帝时举贤良。生式。式生彰,彰生镐,镐生茂秦、茂芳,茂秦生巡、纯。
二十八世祖纯公又名统字仲宁,公在西汉时仕州群,更始时为中郎将,安集凉州,拜酒泉太守。光武建武初,诏加宣德将军,封成义侯,更封高山侯,拜大中大夫,诸子皆为郎。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生松、竦、恭。
二十九世祖松公字伯孙,少为郎尚光武女舞阴长公主,迁虎贲中郎将,袭侯爵。光武崩,受遗诏辅政。永平元年,迁太仆。后以怨望下狱,生觉。觉生疏。
三十一世祖疏公又名竦字叔敬。公少习《孟氏易》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作《七序》班固见而称之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世序》而窃位素餐者惭”。尝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其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辟命并无所就。生才、仲、美。
三十二世祖才公,封乐平侯,官到大鸿胪,生裔。
三十三世祖裔公字伯夏。少以外戚拜郎中,迁费门侍郎。顺帝永建元年,袭封乘氏侯。三年,帝选公女及妹妹掖庭,迁侍中、屯骑校尉。阳嘉元年,女立为皇后,妹为贵人,加位特进、拜执金吾。三年,为大将军。永和六年。薨。赐溢忠侯。生冀、不疑、蒙。
三十四世祖不疑公,初为侍中,永和六年,拜河南尹。建和元年,封颖阳侯,万户。公好经书,善待士,与兄冀不合,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皆先兄卒,不与延熹之祸。生经、络。经生智,智生鸿,鸿生柱华。
三十八世祖柱华公,襄州刺史,生敏、勤。勤生鲁,鲁生虞,虞生绩、缉,缉生诗、礼、乐,乐生彦先、彦光,彦光生寀。
四十五世祖寀公,五经博士,生澄、湛。澄生泉、度。度生仁览,仁览生梗,梗生敏功,敏功生宠、宪,宠生襄、褒,襄生惟讷,惟讷生铨、寅,铨生颙、颐,颙生友儒,友儒生嗣功、嗣先,嗣功生永思,永思生经,经生孚,孚生狱,狱生子克、子贵、子实,子贵生绍。
六十三世祖绍公字继美,举进士第,广东提干。公事父母至孝。母疾,挂冠归。及母卒,守墓庐,手植松柏,号碧林亭,有甘露降,芝草生。苏东坡往见之,题其亭曰甘露亭,松曰瑞松。居南雄珠玑巷。为入粤始祖。生抚民、爱民。
六十四世祖抚民公,举进士第史科给事中,生六子:永保、永安、永受、永定、永昌、永宁。
六十五世祖永保公,进士第福建通政使司通政使,妣陈氏,诰封淑人。公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又迁居古冈州(即新会)仓步巷。生子南溪。公葬开平县梁金山顶眠犬望月形,陈氏夫人墓在鹤山县八角台一名仙人下棋心上穴土人叫秦王点兵形。永安公及其后裔迁居南海、顺德、中山、佛山、三水各县。永受公开肇庆、阳江、阳春、恩平各派。
永定公开东莞、增城、顺德各派。永昌公初迁新会东头里,后开新安各派,后又开四会各派。永宁公初迁新兴。
六十六世祖南溪公讳绍洪,史部郎中,妣伍氏、许氏、赵氏,合葬台山市白象寺南溪村,象形。分派新会小岗、开平长沙、博健、杜冲、坪冲。都那朗、北潭官堂、恩平南坑各乡。生三子,大成、二成、三成。
六十七世祖大成公,配林氏、张氏,生三子,少八郎、少九郎、少十郎。
二成公讳立德配谭氏夫人,开小江衙前隔巷分派居住。
三成公讳立功配劳氏,开恩平三坑派,山葬恩平望斗峒。
六十八世祖少八郎公,生二子文一、文二。
六十九世祖文二公字居明,惠州儒学。配何氏卢氏,生三子:国选、国田、国举。
七十世祖国选公,妣谭氏,迁开平冲翼生二子:子行、子谋。
七十一世祖子行公号临清,妣甄氏居开平冲翼村。生梓一。梓一生邦杰、宗杰,邦杰生迁善、兼善、积善。
七十四世祖迁善公讳汜一,号千峰居士,配程氏,元任参议官,生二子服、颐。
七十五世祖颐公字子隆,号聪六。任崖州学正。生一子仲观,仲观生翼生、翼翔、翼壮,翼壮生铁轮、金轮,铁轮生乐耕、乐善、乐取、雪松、叔载、季华。
七十九世祖善五公字乐耕,是学尹,配黄氏、朱氏。公与次子世杰公由新会横岭(对海新会古井镇)徙居台山市端芬镇西廓村。后乐耕公回横岭而终,为入台山始祖。
八十世祖(即台山二世)世杰公讳应佐,字明昭,号雄宇,配谭氏,生永泰、永亨,自此在台山繁衍,开枝长叶,至九十五世朝杰、普慈、普慕。
九十五世梁朝杰公字伯隽、号文夫。生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十四岁就学于南海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连学三年,他和梁启超一样聪明早熟:梁启超十二岁为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他十六岁为秀才,同样十七岁考中举人。因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他成为维新派的骨干份子。戊戌(光绪廿四年)政变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梁朝杰则退居故乡讲学,曾讲学于荻海书院,又先后讲过宁阳书院、广海书院。后来,又曾任过广州初级师范学校的历史教员。1894年梁朝杰至美国,任三藩市华侨开办的世界日报主笔。清朝灭亡后,梁朝杰在美国继续担任世界日报主笔,凡四十余年。并创办文通旬报,他在美国号称出云馆主人。出版的作品有《出云馆集》、《梅花百咏》、《美游诗词存稿》、《梁氏小雅存稿》等。1958年逝世。
梁氏自七十九世迁入台山以来,至今已繁衍到第一百世甚至一百O一世,人口约共10000多人,其分布情况如下:
一、横岭房:见龙里、鸣凤里、朝凤里、岐阳里、良边。新会兴基里、大安、新会石柱里、新会德隆里、江头村、神前村、新安村、闸仔里、新会普华坊、江门东华里、永兴里、复兴里、开平冲翼、良边、中山、沙坪、台山四九镇大圹。
二、西廓房:西廓圩、西廊村、龙江、那蓬、瑞兴、獭山、龙华、香步、上墩、中墩、下墩、朗墩、龙派、石门、大阁、那行、龙田、敦和里、向南村、尖岗、福安、广海东门、广海区边、那扶山蕉坑、都斛荷包、都斛丰江、台城西门街、台城洗布山、龙圹、墩寨梁屋村、那仁、寻皇、康洞、长圹、那陵寨、海亭、旗坛、桃石坑、汶村、陡门、金冈,海宴佑村坦、海宴竹美、龙窝、飞鹅朗、上川各村、下川岛的西坑、崩坎、兆窦、茶湾、飞沙里、大浪湾、三洲湾、小江西牛坪。
三、龙池房:龙池新村、龙池旧村、洞潮、大堆、牛山、泰平、西栅旧村、西栅山顶、横江东华里、台城塔脚、上来、古逻、牛尾山、赤溪龙江里、都斛白石、白木朗、高田。
四、麦巷房:麦巷旧村、曲江、正面、官爱、祠前、龙安、蟠龙、中和、西圹、龙华、银江、江潮、大石、南海、里边一南昌(台城南门)江宁、官仁、洪都、上湾。

 

  刘 氏 刘重民

刘氏,源出祁姓,乃陶唐氏帝尧之后,是尧第九子源明,受封于刘,即以邑为姓。至十八世刘累,为夏养龙,赐姓为御龙氏。因四条龙养死一条而惧罪潜逃。隐讳名氏。至商遂为豕韦氏;在周则为唐杜氏。刘累第三十三世孙唐杜伯,其子隰叔在晋国任士师,隰叔之子士毂以官名为氏,遂为士氏,士蒍之孙士会出走秦国,数年后复回晋国任职,先得封邑于随,后得封邑于范。因而其在晋国的后代分为士氏、随氏、范氏三支;留在秦国的子孙复姓刘。其后代几经曲折到了魏国,徙居沛县丰乡(古属彭城,今属江苏省)。
士会第十九世孙刘丰,其曾孙乃是破秦灭楚建立西汉的汉高祖刘邦。传至十二代(214年)孝平帝被王莽药杀篡位26年,后经景帝裔孙刘秀起义师诛灭王莽复兴汉室,号称光武帝,是为东汉。复传至十二代献帝(196年)被曹丕篡位,废为山阳公。后在光武帝第十三代孙刘备复回三分帝业,建都于四川,是为后汉,称为汉昭烈帝。传位给刘禅,封其次子刘永为鲁王。刘永之子刘晨迁至洛阳。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兵荒马乱。刘晨第廿五世孙刘祥兄弟三人在江南各自逃散,二人不知所踪。只有刘祥携眷逃至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荇凹村居住。
刘祥第十六世孙广传公,乃开七公之子,任江西省瑞金县正堂,因与文天祥一事而尽忠任上。原配马氏生九子,名巨源、巨泉、巨洲、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妾杨氏生五子,曰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称十四巨)散居各省州县,或文武科甲,或士农工商,各司其业。巨泉公偕眷南行,落户于广东南雄宝昌县。生六子散居各地。
清廉公是巨泉公的四公子,迁往始兴县牛田村,十四图珠矶里。生三子,长曰俊号杰甫,次曰兆熊(少雄)号参甫,三曰沙亭号毅甫。因胡妃之祸,深怕牵连,乃随罗贵祖等九十七人于宋开禧元年三月十六日南迁。刘俊兄弟三人同到广州西门外达观桥分袂,各择居地。俊翁与子政公二孙富翁贵翁乘筏逐流至新会县文章都亨头官桥村定居;沙亭入赘中乐都,兆熊入居新宁(台山)里坳,是为台山刘姓源流之始。其班派是:“大明泰会遇中天,重道崇儒显尊贤。有日克其汉业振,富贵荣华世相传。”

台山刘氏分布情况
台山刘姓的分布,主要的村庄在大江的里坳,水步的横水、坑口;附城的横湖、白虎头,冲蒌的蓈伞塘、大岭,广海的东山、月明等地。其他有不少是同宗分支杂居。
广海东山村、冲旁村、南圹村,他们是远祖分支。据东山族谱说是广传公五公子巨海的子孙(一说是刘俊裔孙富翁子孙,极待研考)。巨海翁玄孙刘文耸,原居南雄始兴牛田珠矶里,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为避兵乱,文耸年少跟随难民南逃至新会,流离失散,无所依靠,幸好邹姓人收养而至成人。故后来有“刘不可失,邹不可忘”之说,以示不忘恩德。文耸翁第九代孙性善迁移广海东山定居,后又分支冲旁村、南圹村。其班派是:“孝友成先德,敬勤佑子孙。文章居上国,纲纪正常伦。”
刘俊携带一子政翁。二孙刘富刘贵定居于新会文章都亨头官桥村。父祖逝故之后,兄又出赘。贵公娶伍氏女独守家园,生四子,曰世祖、世兴、世荣、世华。
一次,世华往新宁文章都横水堡,见此地山水幽美,登山举目四望,山川如龙飞峡,串田渡涧,逆水倒流入户,凝聚一堂;后枕横岭与虎山作镇,前有牛山与狮峰为案,案外层峦秀耸;铜鼓山又为之挂榜。可说是山明水秀,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遂以定居。后来分支各地有冲蒌的蓢山圹和大岭;水步的坑口;附城的横湖;都斛的坭冲、两墩以及广海各地,奕叶蕃茂,源远流长。他的班派是:“宗本汉朝裔,万祀仰先公,学维希孔孟,道德永嘉崇。”此派乃陈白沙所编,称为“白沙卷”。后来万勺公奉旨特授琼山县教谕,任满回来再续:“景运中兴启,贞元际会逢,明良相定国,建业兆昌隆。”凡是亨头、横水,沙涌子孙均按此派次序排列。
后来,世兴公的子孙又从亨头迁入台山冲蒌蓢伞圹、水步坑口,散居横湖、广海、沙栏、深井等地与同宗者共居。而世祖的子孙,从四世孙文显公才由岭背迁端芬,九世孙明远公迁都斛,十四世孙传学、传茂于康熙年间,才在岭背迁广海月明村,以后分支东南里、瑞狮里、海宴广海厂。
刘兆熊的子孙除里坳之外,又分支白虎头、白石、五十、冲蒌、广海、斗山和坑口与同宗别支兄弟合居,共同发展。此外尚有别支刘姓,其班派是:“孔怀彦德,弘道良家,世传忠厚,克昌荣华。”这便是台山刘姓的分布概况。

台山刘氏名人及其影响和贡献
民国十三年(1924),台山县第一任民选县长刘栽甫,莅位后即思整顿社会治安,解民危困,向五邑当局司令朱雅怀申请派兵协助清剿匪邦陈祝三以安黎民。是台山建县以来较为廉洁的县官。又如刘耀寰是国民党将领,在协助剿灭陈祝三股匪和后期抗日战争中都起到积极作用。
在盗匪横行乡曲的年代,台山犹以广海地区为甚。香港殷商刘子清、刘笏廷不避艰辛,数度奔波为民请命,利用西南监察使刘侯武的关系,吁请北伐军第四军长李济深,派兵剿匪。费神、费时、费财,充分体现他们的爱乡情怀。
抗日战争期间,台山陷于粮荒,奸商囤积居奇,饥民遍野,出现人吃人局面。海外华侨致电重庆政府,敦请中央委员刘维炽亲自回台主持赈款赈粮,严惩贪官。这是华侨对他的信任和爱戴,为家乡做了一件好事。
台山是侨乡,刘姓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为数不少,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祖国争得荣誉。全世界140多个刘、关、张、赵的龙冈组织,都有刘姓的人。如为美国的矸头业、航运业作过贡献的刘兴;投资广州电灯局发起人之一,以及和刘兴合资开创广西煤矿公司的刘显隆;为筹建大埠青年会、东华医院加省大学宿舍以及历年祖国水灾地区、红十字会、岭南大学、培正中学等竭力奔走效劳,被誉为慈善家的刘崇溪(均为里坳人);在美国获得园艺家称号的刘金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纽约博览会都安放其半身塑像。1911年美国果树栽培学会给他授予“他尔怀德”银质奖章。
近期被誉为“中澳友谊开拓者”的刘光福,1982年荣获澳大利亚英帝国勋章,当地报纸称之“澳洲华侨社会之父”。旅美纽约刘振翼开设东方文化公司和画廊,被称为“东方文化传播者”,他的名字收编在《海外华人名人录》。
当代还有温哥华的刘日轮以慈善家、企业家的身份收编在《海外华人名录》;载入《美国风云人物志》的刘郁南又以实业家身份被编入《海外华人名人录》;美国有位著名法学界的权威人士刘成威,便是我邑横水人。
台山刘氏人才辈出,这里不能尽述。总之,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对国家民族或对居留国以及对家乡建设,都作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为人们所称颂。

      马 氏 马作林

马氏世族一本相承源于赵氏。战国时期的赵奢,因其战功赫赫,被赵武灵王(一说赵惠文王)赐封为马服君,从此,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出现了马的姓氏。马服君时为六国豪杰,是当时三十六郡中的扶风郡郡主,自朝庭赐姓赢氏后,以马为姓诏徙安居于陇西(即今陕西省扶风县茂陵一带)。马服君是我国马氏的鼻祖,“扶风”是我国马氏的发祥地。
马服君十三传后裔驷随西汉的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关,驷入关后由回族归属汉族。驷的马氏一族先定居于咸阳,其嗣后迁居开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临安府。
宋初(公元1127年至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马公随宋高宗赵构由浙江临安南渡入粤,定居古冈(即今新会市会城镇北门)。马直北公一门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议大夫持国公、三世祖朝议大夫唏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国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乡贤(二世祖郡邑乡贤持国公、三世祖广州府新会县二学乡贤唏骥公)。直北马公宗传八代后,其裔孙已遍及新会的会城和东亭、江门市的潮莲和高沙及麻园、台山的白沙和横山、番禺的谢村和植村、从化的马村、四会的高要、顺德的水藤、广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镇等地,尔后各房马氏子孙又分居于汕头、潮洲、阳江、高鹤、吴川、广西、海南等地。直北马公实为我岭南马氏开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马公名门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国公与三世祖唏骥公受封),故直北马公祖居地称为金紫街(今新会市会城镇人民大会堂前)。现岭南各地马氏及海外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这一名称就是这个缘故。
从岭南马氏始祖直北公宗传八代至台山马氏的直系血缘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国、三世祖唏骥、四世祖绍龙、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逊,七世祖循善传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尧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横山濠冲)。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会麻园下朗迁居横山宗支,因此时此地生活环境恶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乱骚挠,康定后裔大部份迁居潮州、汕头和新会。
八世祖康平无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为田波)承继。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左右),康平与继子田波由新会麻园迁居白沙马洞。田波公羡慕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门振朝,因而积休垂兴,大振宗传。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长子渔隐、次子樵隐、三子耕隐、四子牧隐、五子炼隐、六子植隐,族内堪称其为有功不祧之祖。(附:台山马氏直系血缘宗传表)
作者是田波公第十九传裔孙(即岭南马氏二十八世),于1995年、1997年两次与几位马氏宗长对居住在台山的马氏分居和人口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台山马氏宗支分居比较集中的有白沙镇、三台镇、四九镇、横山镇、汶村镇等。(附台山马氏宗支各镇分居表)台山马氏现已宗传32代,据调查,常驻市内人口近5万人。旅外宗亲及分居在市外国内的新会、恩平、高州、吴川、阳江、鹤山等地的宗亲,据不完全统计,在8万人以上。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八日

附表:台山马氏直系血缘宗传表
始世祖 直北 岭南开族第一人居新会城金紫街
二世祖 持国 居新会城金紫街
三世祖 唏骥
四世祖 绍龙
五世祖 良弼 由新会城金紫街迁居新会东亭里
六世祖 行逊 由新会东亭里迁居江门潮莲下朗麻园
七世祖 宗 循
善 善
八世祖 康定 康平 康平从江门下朗麻园迁入台山白沙马洞
康定从江门下朗麻园迁入台山横山濠冲
九世祖 帝居尧 田
佐佐佐 波
十世祖 植炼牧耕樵渔
隐隐隐隐隐隐


附:台山马氏宗支各镇分居表
(1997年12月调查核实)

镇 管理区 自然村


13

86

马洞 田洋 西龙 田心 东边 盛阳 上迳头 梨山塘 康宁 龙兴
白沙圩
石公坑 坑尾 石公坑 平安
江头 月山 网山 东胜 吉安 长庆 芳园 脑头
胜环 南安 闸仔
墨林 墨林 歌巷 神前 南安 东成 孖边 沙湾
松朗 千秋 龙口 田坑
山朗 春心 潮安 永安 和安 瑞宁 永康 南庆
安阳 长龙 长安 吉宁 敦和
朗南 铜罗地 永安 横山头
朗西 平隆 雷洞
朗北 牛鹰尾 深水桥 南兴 东心 朝阳 中和
南朗 仁安 南和 吉庄 北盛 北兴 南兴 西头
东头 东盛 东和 福安 莲塘 上南朗 龙安
长安
下屯 良安 联兴 牛路 塘口 李井 双尤 尤鱼
向东 向北 向南 白沙里
横水 横水上 向北 葫芦咀 飞鹅
潮境圩
三合3区15村 河朗 上陈 龙安 上龙 龙兴 长安 新华 新洞
黎洞 黎洞 新安 源洞 双宁 柑岭 新洲 敦和
新一 南胜
海侨 新河 新河
四九4区13村 五四 茶基 龙安 龙东 龙西 龙盛 茶安 双龙
龙兴
东方 圳厂 士基 祥安里
营村 纲地
南村 学村
横山 横山 镇海 横山 南朗 北朗
斗山 西栅 西华 石巷 三村

蒌 白岗 潮安
八家 新村

村 大担 麦园 仁昌 新村仔 美西
五乡 中坑 上白沙 下白沙
犸娄咀 农场
深井 蚬滩 旧蚬滩 新蚬滩 高咀

文 下丹竹 三队
隐洞 长沙

晏 沙头 沙头
那陵 木马山

栏 六庆 沙栏旧圩 聚湖
大海 山则
广海 区边 区边
端芬 青湖 元合
那扶 大洞 马坑
上川 沙堤 沙堤圩
下川 独湾 柯新
合计:17个镇,40个管理区、147条自然村

 

梅 氏 梅逸民

姓者,人用以著其生之所自也。左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通鑑外云:“姓者,统其祖考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梅,是中华古姓。三伉姓注:“梅出于子姓。”子姓是商朝王族之族号。姓氏考略云:“虞舜时,高辛氏帝喾(即轩辕皇帝曾孙)之子契,官司徒,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其母吞邬(即燕)子而生,赐姓子。”传十四世成汤(即履,亦名天乙),战败夏桀而即位于今河南偃师县西,国号商(公元前1766~1121年)。至盘庚迁都于今河南安阳县之殷圩,国号殷。盘庚八传至武乙,移都今河南淇县。武乙崩,子太丁继位。太丁有弟,封于梅,人称梅伯,是为梅姓之始。
梅伯之国,在毫州南20里处(今安徽毫县梅城集)。太丁崩,帝乙立;帝乙崩,受辛立。是时,年事已高的梅伯为商朝同姓诸侯之国主,见受辛无道,群目为纣,乃屡次直谏,纣竟怒而杀之。梅伯“子孙乃以国为姓”,转从四方百邑。经3000多年布脉分根,繁衍于三江五州,尤以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浙江、广东、江苏九省梅氏人数为多。
梅氏,是中州世族。在其作息居处的汝南郡中,自有其特殊地位及声望,其氏支系乃奉着汝南郡号走入南中国的山涯水隈,故凡是梅族的人,无不熟知其郡号——汝南郡,为数典念祖,在各梅氏家庭神龛中央皆书:“汝南堂上历代祖先神位”祭祀之。
梅氏除了华夏本系外,在《姓氏考略》中曾出现南蛮、北狄两宗梅氏。时移世易,如今南蛮、北狄均已汉化,此梅与彼梅,已勿论什么正统与骥附,都是“成汤緜世泽,梅国振家声”了。
察广东台山之梅氏,世居端芬。越廿四、五传。始祖梅永清(讳美,字玉存),进士出身,仕广州府经略(宁阳学宫书永清公神主,因官而号),原籍江北凤阳府(今安徽省)凤阳县第十里。后因世道变迁而徙至岭南——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梅弘一复自南雄皆其昆弟为避胡妃之难而南逃。卜筑于顺德县龙山及南海县九江。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寇变,梅永清奉旨镇守新会县。一日,他入新宁(归新会县所辖),路经狮子头山及广海,再从广海驾舟渡过三峡海口,巡视端芬环州朗至海阳水域,受其背枕苍翠凤山,面临清澈芬水,岛屿萦迴,海滨广斥,灵气毓秀,民风淳朴,乃触景生情,赋诗赞曰:“铁锁练孤舟,任从海上浮。天下纷纷乱,此地永无忧。”之后,梅永清乃披荆冒露,与夫人杨氏在凤山脚下(今赤坎村)结庐而居,繁衍后代。后奉命回京师(另传避难回顺德,晚年殁于龙山),只留鬓发牙齿收而藏之,后葬其牙在上泽双尖峰蛇形丑山未向,此地遂以牙山得名(其夫人杨氏坟在列国庙喝作蟹形壬山向)。生二子:彦良、彦明。彦良迁去阳春县坡子头乡落籍,彦明留居端芬。时两人皆在襁褓,因对其父讳号不明,故以官为号。而租庸征输,均属新会。至明弘治十二年(1498年),割立新宁县(1914年易名台山县,1992年5月撤县改市),端芬一带(今端芬镇)为新宁乡落,梅氏子孙皆隶籍新宁。彦明(其山坟在赤坎上村后背喝作凤形已山亥向)配陈氏夫人,生四子,伯延福、仲延寿、叔延昌,季延龄。四家之嫡子皆仍居赤坎村旧址(今山底管理区),其支子各置一乡。延福(长房),配陈陈曾洪四夫人,生三子:成(庶子)、实(嫡子)、关。关之后代石泉迁于阳春。成配邱氏夫人,居于山后,今散居山后、赤坎、石交台、环洲、朝阳、矮岗咀、棋榜、柚柑、西园等村;延寿(二房),配戴氏夫人,生五子:芳、秀、茂、祯、圆,支子居于西头及山子后,今散居西头、六乡、山子后、美隆、南阳、高原、上泽大圹、仁和里、凤阳里、东成里、西园及李壁五村等地;延昌(三房),配阮梁两位夫人,生五子:元韶、元顺、元禄、元道、元祺,支子居于坑美、建安、安怀、锦屏、琼林等村;延龄(四房),配余氏夫人,生三子:林、魁、粒,支子居于东陵及山底,今散居山底、东陵、和乐、永和里、和安、海阳七村及广海东门头等地。原税亩差饷,分为四户,皆创辟丰殖,卓立门风,树德滋茂。今以三世长房延福三子之一一成祖为例,略述百叶分枝,瓜瓞绵延情况:成祖(四世,字崖,号筠松,配邱氏夫人);成祖生子高节(五世,妣梁氏夫人);高节生子子常、子信(六世,配梁林两夫人);子信生子希绍、延秀(七世,配赵陈马三夫人);延秀生子圣美(八世,妣赵黄周马四夫人)、圣扬、圣望、圣瑞;圣美生子彦奇、彦任(九世,配陈氏夫人);彦任生子叔康、叔鼐(十世,妣容氏夫人);叔鼐生子元监(十一世)、元白。传至十一世梅命夔康熙五年,即1666年举人,任新贵令,并以“学士承家”自居),为使端芬梅氏后人“统其祖考所自出,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曾撰《端芬梅氏族谱》,虽然该族谱仅记到五世,但拟出自十一世之后梅氏后裔的班派:“元锡德瑞,远耀迺宗,友恭忠良,万福攸同。”从此,自十一世梅命夔元字辈起始,端芬梅氏胤嗣,便依照上述字辈次序命名。如笔者是“友”字辈,即属始祖梅永清公派下十九代子孙。然而,今亦不乏属“万”、“福”字辈的后人。屈指算来,世居端芬的梅氏确已越廿四、五传,627载矣。鉴此,后人拟再续班派如下:“崇礼尚仁,克绳祖武,开基创业,贻厥孙谋。”
六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繁衍,梅氏子孙除分布今端芬镇山底、山后、锦江、六乡、海阳、西头、南阳七个管理区64条自然村和七联管理区的宁源、康宁、永兴、源洋、东兴5条自然村和西泽管理区的大美、美隆、上大圹、下大塘4条自然村以及塘底管理区的水祝村,那潮管理区的锦香村等自然村外,还越出端芬范围,遍及台山市广海镇的东门头,海宴镇的萧村,北陡镇的后斜村,深井镇的沙头冲村,隆文镇的深水村等5条自然村以及台城镇等地。据1996年统计,端芬镇各姓人口13508户,5529人,而梅姓约占3700余户,14500多人,成为广东梅氏的主要聚居地。
明清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清廷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加上端芬境内地狭人稠,灾害频繁,农民终年劳碌,亦难得温饱,故有部份贫苦农民便离乡外出,至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生。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右,在美西淘金风潮影响下,端芬梅氏之青壮子弟便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先至美国西海岸出卖劳动力,然后转到中、东部芝加哥、纽约等通都大邑,藉洗衣馆、餐馆、杂货店等行业立足。初以辛勤所得,汇款瞻家;继而以积蓄渐丰,向家乡招募帮手;其后经济基础稳固,始旋里携眷出洋,或在侨居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如是年复一年,端芬梅氏移植海外人数与年俱增。时至今日,端芬梅氏族人,除寄居香港、澳门约2万人外,侨寓新加坡、马来西亚约1000人。而侨居美国者,据1989年估计,芝加哥及邻近地区约1500人,纽约2000人,波士顿540人,华盛顿150人,三藩市110人,美亚美200人,底特律120人,必珠卜10人,缅城80人,加上近10年来人口的发展和新移民的激增,端芬梅氏在美国的人口则在1万人以上。此外,还有侨居在加拿大、南美洲、澳洲、非洲等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梅氏族裔,其总人数约在3万人以上,海内外梅氏宗亲约有五六百万人,他们对侨居地及祖国家乡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同时,端芬旅外梅氏,基于同宗同族的骨肉情谊,以发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民族精神为宗旨,多有梅氏公所、梅氏宗亲会、梅氏家庙或梅氏会馆等华侨团体组织。在美国(1776年立国),梅氏子孙自1885年相继出洋谋生后,不数年便在芝加哥成立美国梅氏总公所,除举行恳亲大会,通过《章程》,选举总理(1976年将总理制改为理事制)办理族务外,还于1922年由全美梅氏昆仲捐助而建成总公所楼址,在该所内除设祖先神位外,还有联云:“子姓仰宗传基开梅岭;申年成总所轫发芝城”、“端岭是家乡,北美恳亲成一脉;芝城营会馆,汝南报本表同情。”1953年4月,美京(华盛顿)梅氏公所购下一座三层楼房为公所楼址;1954年7月,纽约市梅氏公所也购一座六层楼房为公所楼址;1962年,必珠卜梅氏公所由梅友立、梅健主理;缅城梅氏公所,成立于1970年8月;底特律城梅氏公所早年由麟耀等主理;1972年,美西三藩市梅氏公所宣告成立;美亚美梅氏公所成立于1976年;波士顿梅氏公所和榄面顿城梅氏公所,后合并为纽英伦梅氏公所,并于1979年以6万美元购成公所楼址。在加拿大,1985年6月24日成立“加拿大梅氏宗亲会。”在马来西亚,1841年由梅佛星提议,梅氏宗亲捐款购置了槟城梅氏家庙。据会员名册记录,该家庙梅氏宗亲全部是广东人,其中95%则为端芬人。在新加坡、仰光等地的梅氏会馆,租地营创,颇为艰辛。香港梅氏宗亲会于清光绪廿六年十二月(1901年1月)已成形,由梅襄乃、梅宗莊等主持。1964年8月28日正式成立,该会光大曏日大伯公原有旧业,耗资港币4万元,购下九龙弥敦道488号四楼一层,面积600余尺,并于1966年10月29日注册为“香港梅氏宗亲会有限公司。”在台湾,1973年成立台湾梅氏宗亲会,会址设在台北市广州街四巷一号。1975年9月20日,世界梅氏宗亲在台湾台北市举行第一次恳亲大会,成立世界梅氏宗亲会,至今已先后在台湾、香港、广州举行了七次恳亲大会。首届会长是梅友卓,第二届理事长是梅恕曾,第三至七届理事长是梅可望。
美国梅氏各市公所成立以来,一直热心家乡建设事业。如三十年代初,在端芬中学开办时,芝城梅氏公所筹得巨款后即派遣梅宗尧携带回乡,实施第三期建校工程。至1935年冬,增建课室大楼(两层)、宿舍(曲尺楼)及红楼、命夔亭,膳堂等各一座;至1937年冬,又建成宿舍(四方池)一座,并拟再进行第三期工程,然因抗战而中辍。近二十多年来,旅外梅氏乡亲发扬爱国乡、爱传统,除捐巨款重建端芬中学和耗资100万元于1997年10月23日建成“永清纪念公园”(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和“永清梅公纪念堂”(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外,还为发展家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还值得一提的是,1927~1937年,端芬除办有《端芬杂志》外,还有梅氏青年梅文鼎、梅毓鋆、梅重清创办的《汝南之花》刊物;1945~1949年和1956~1966年,该刊两度复刊。第二次复刊后,先后由梅宗逵、黄永年任社长,梅华广、梅振芳、梅逸民负责编务,刊行13期;1981年3月,该刊三度复刊,先后由梅文象、梅惠儒、梅新益任社长,梅逸民、温如环任总编辑,至今出版41期,每期印数两千。1982年10月,端芬又创办文学刊物《梅花月报》由梅逸民任社长兼主编,每期印数四千。此两家报刊,一直受到端芬镇海内外乡亲的欢迎。
梅氏宗亲人才辈出,代有名贤,他们功于国家与民族,流芳百世。如秦代长沙守备梅茂将军;汉朝梅鋗,户部侍郎、台候,梅岭古庙有联志其功德;梅福,尚书;晋朝梅赜,著《古文尚书传》;北宋梅尧臣,尚书部官员外郎,著《宛陵集》等,被欧阳修推为现实诗开山之首;明朝梅鷟,国子监助教,著《尚书考异》、《古易考原》;梅殷,将军,宁国公主附马;清朝梅曾亮,道光朝进士,户部郎中,著《柏枧山房文集》。梅文鼎,著《天文地理日历书》等18种,且一家四代通晓历算,故他与英国牛顿、日本关考和并列为十七世纪世界三大数学家;梅雨田,曾为清“内庭供奉”,有“胡琴圣手”之称;梅光迪,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在该校教学,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梅光迪文录》;梅贻琦,历任清华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国民党“教育部长”;梅公任,台湾国民党监察院委员;梅兰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副主席;梅龚彬,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梅长龄,历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央电影事业公司”总经理、“中国电视公司”总经理等职;梅林,作家,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梅恕曾,曾任国民部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中央通讯社、中华电讯社、重庆《民主日报》社长等职;梅益,国共谈判代表(周恩来是首席代表);梅桑榆,遣散日本军民回国署署长;梅旸春,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梅焯敏,历任湖南北伐军总参谋长等职;梅子益,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建国后,任副师长、安徽省公安总队副司令员;梅可望,历任台湾中央警官学校、东海大学校长;梅含章,国民党少将;梅兆荣,1993年任驻德国公使;梅平,1995年出任驻美国纽约总领事。
而端芬梅氏,始祖梅永清,广州府经略;梅命夔,举人、乡贤,撰《端芬梅氏族谱》;梅雨人,清康熙贡生、庚子举人、任南樵高州县丞;梅宗周,创建美国芝加哥唐人街;梅光达,澳洲著名侨领,曾被清政府授予五品军功牌及蓝翎同知衔;梅伯显,北美华侨巨商之一,任驻砵崙代理领事;梅乔林,清末美国芝加哥同盟会会长、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历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纂修;梅景周,民国时驻檀香山领事、委内瑞拉、古巴公使;梅光培,被孙中山委任为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梅友卓,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侨领;梅友谋,台湾国民党立法院委员;梅培德,国民党监察院委员、著名侨领;梅景钿,在抗战中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梅龙安,1929年任广东“中国第一个”空军机械厂厂长;梅龙,波士顿称民局传译;梅宗万、梅园正,纽构移民局传译;梅一中,夏威夷州副检察官;梅百寿,美国国务院护照局及征兵局译员;梅参天,《美洲华侨日报》编辑;梅健文,摄影家,其生平事迹及作品被载入《世界名人录》;方梅玉琼,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亚裔委员会主席;梅洪操,美国海军部工程师;梅承欢,1986年升任美国纽约市长助理。除上所述外,自1880年至今118年间,端芬梅氏在美国的著名华侨领袖,还有纽约中华会馆主席梅子强、梅伯群、芝加哥中华会馆主席梅伯雄、梅杰生、梅楹仲;纽英伦中华会馆主席、美国洪门致公总堂总理梅国康;纽约宁阳会馆主席梅伯仪;美国纽约安良工商总会主席、美国洪门致公总堂总理梅贤添;美国安良工商总会总理梅宗尧、梅友卓、梅友煦、梅友谋、梅培德、梅友立、梅忠和,秘书长:直生,纽约总会主席梅国壮;美国协胜公会总理梅兴;芝城安良工商会主席梅英显。同时,在全美梅氏公所担任侨领者,还有:梅恭已、梅友所、梅庆芳、梅景祥、梅秀迺、梅宗尧、梅迺鑑、梅周迺、梅友煦、梅穆迺、梅奕强、梅友镜、梅国康、梅锐康、梅友谋、梅毓鉴、梅忠和、梅伯仪、梅劲群、梅贤添、梅国壮、梅锡锐、梅悦文、梅国明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梅氏贤能,计有:委内瑞拉的著名实业家梅金贤、梅直生,著名医生梅其羡;香港著名实业家梅华强、梅伟乐等,香港梅氏宗亲会理事长梅自强,著名医师梅健周、梅炳章,香港《文汇报》社董事长、广东省政协委员梅文鼎,著名艺员梅小青、梅小惠等。在国内,梅君胄,任广西冶金工业厅副厅长;梅日新,是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梅彼德,任佛山市副市长;梅任骏,任云浮市政协主席;梅骅,是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泌尿科主任、教授;梅重清,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健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际著名陶瓷工业美术大师;梅耐寒,著名音乐家;梅质彬,端芬中学首任董事长、民国时县参议员;梅亦强,民国时恩平县县长;梅嵩南,台山县立中学代校长;梅健行,端芬侨中校长、历任《新宁杂志》总编辑;梅乔甫,著《台山方音韵谱》;笔者也有幸跻身广东省作家之列,已出版拙著7本。还有一些在中央、省、市部、委、办、局和各行各业中任要职者,他们都为推进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正如端芬永清梅公纪念堂门联云:“溯根源五洲梅花傲雪迎春映芬水;念太祖四海苗裔同心营宇耀端山。”
——1998年2月写于台城

    阮 氏 阮逸之

阮氏源远流长,有的典籍说:“历祀虞、夏、商、周、迄于春秋战国”,但略而不详。查郑樵《通志》及林宝《元和姓纂》二书均谓阮氏及商代诸侯,建于岐渭之间,遂以国名为氏。《姓谱》亦谓殷有阮国,其裔以国为氏。
过去诸侯建国,其裔多以国为氏。《通志》载:“今之氏族,以国名为氏者,凡二百三十三姓,阮氏是其中之一。据笔者所知,阮氏之得姓,始于甘肃之阮国。据罗泌所撰的《路史》,谓皋陶之后有阮氏,而《潜夫论》则谓阮为偃姓国。《通志氏族略》列阮国于夏商以前之国目内。
阮国之名最早见之诗经大雅《皇矣》章,诗曰:“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爱整其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岗,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疏说:“阮共国名,文王之属也,传说国有密须氏,侵略阮国,遂往侵共国。”辞海说:“阮系殷时国名,为周文王所灭”,当系根据此诗而言。究竟谁是始封者,国祚如何,以年代久远,文献散佚,较稽无从,盖距今已三千余年了。
至于阮氏的蕃衍播迁状况,以源远流长,亦难追溯。阮国在甘肃,后迁移各省,西自甘肃、陕西、四川、云南;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北起辽宁、河北;南至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越南;中部则河南、安徽、山东均有阮氏。
至于阮族的族谱列阮氏为陈留郡,因此,阮族由甘肃迁到河南蕃衍,以所在地为郡望。秦时尚无陈留郡,读史《方舆纪要》载:“留地春秋时郑邑,为陈所灭,故曰陈留。”秦时祗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初始置陈留郡,距今约二千年,属袞州,领十七县,由河南省开封东至归德西,皆是其境,今仍有陈留县。
我国历史有一时代称为民族大迁移时期,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大乱,元帝乃渡长江,建都南京,称为东晋(公元三一七年至四二O年)。此时黄河南岸及以北全部地区,均为胡人窃据,历时一百余年,于是中原之世家大族,纷纷逃难南迁。其时阮氏名贤除阮籍、阮咸、阮熙等已谢世外,其余如阮孚出任东晋吏部尚书、南安县侯、广州刺史;阮修出任东晋太子洗马;阮放出任太子舍人、扬威将军;阮晞之任南顿太守;阮裕任临安太守;阮宁任鄱阳太守;阮晋任骠骑将军。东晋亡后,宋、齐、梁、陈继起,是为南朝(公元四二O年至五八九年),历时一百六十九年。其时北方又为北魏等异族占据,仍分成南北两个世界。在此异族占据北方及中原一带,前后二百七十年间,长江以北之汉族世家,多数渡江南迁,包括阮氏在内。南朝时阮氏名贤如阮万龄、阮长之、阮静、阮研、阮孝绪、阮卓等均官居高位,显名于世,赤均是由陈留南迁者。由此可以知东南各省之阮氏,谓出自陈留,当以此故。
查广东之阮氏何时由何处迁来,始迁祖是谁,尚无明确记载,查粤中各县有许多氏族之族谱,均说其先人于宋度宗咸淳初年因朝廷失妃,惧祸株连,乃联同邻居,携男带女,由南雄珠玑巷迁来,阮氏亦说同时由该地迁来广东冈州(即今江门新会市)。惟查当日南雄知府钟文远所发给该批南迁人等的批引及冈州县尹李丛芳准予落籍的批词,以罗贵为首,凡三十五姓,九十七户中,阮姓者为阮可益,但粤中各县之阮氏,都不以阮可益为始迁祖,也不知其人是谁,大都奉石麟公为太始祖,据族谱所载均谓石麟公于宋度宗咸淳九年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冈州。笔者深入了解,当时随同南迁确是阮可益公。他到冈州被分配来矬峒都现名汀萍村居住,现在该村还住有阮族数十八,均是他的后人。但同一时期家住南雄州始兴县牛田坊珠玑巷的宋银青光禄大夫阮石麟公,讳逵字善富,因忤权贵,左迁南恩州教授,遂家于新宁平康里黄桥头(在今斗山镇上阁地区)。他先后娶了两个夫人——屈氏和柏氏。屈氏是番禺莘汀村人,柏氏出生地并无记载。
据新会冲茶贤村的族谱记载,说屈氏生三子:平康、平安、平泰,柏氏生二子越江、广源。而台山上阁之族谱只说生平康、平安、平泰,而无越江、广源,又不注何人所出,因此越江、广源二公是柏氏所出无疑。
始祖石麟公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一二四一年),终于元城宗大德九年(公元一三O五年),享寿六十四岁。屈氏是番禺莘汀村人,生于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终于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寿五十七岁,葬于台山上阁坑尾村后山,喝飞鹰打兔形;柏氏葬于番禺莘汀村(新造)深水庙右边,与公合葬。
新会的族谱载:平安翁居新会潭江、平康翁居台山上阁,自上阁分支新会长涧、冲茶、贤村;越江翁居顺德谭义、文海、古朗;平泰翁居台山塘头,广源翁居中山象角。
台山上阁族谱载:平康翁居长,后人分别居住山背、南海、大范、新会贤村、冲茶、新安、大冲等处;平安翁后人至隆山祖而居潭江,分派则有阳江、阮屋朗、云南临安、马龙等处;平泰翁迁居矬峒塘头,分派则有惠州、博罗、三水、新兴、东莞、阳春、阳江等处……
台山塘头族谱载:平康翁居上阁亨美;平安翁迁新会潭江,平泰翁居台山塘头,中山象角所载虽大致相同,但却说平泰翁后人居住台山海宴,另一房居住省城,中山左步头和顺谭义房的族谱与新会、台山的族谱大致上同。由此可知前人修谱,彼此不相谋,现在去古已远,无从考证,只好各是其是了。
综上所述,善富公的后人分支如下:
平安翁后人居新会潭江,分支云南临安、马龙、榆城(六世时迁去),安南(八世时迁去);浙江诸暨(十世时迁去);肇庆、阳江、阳春、恩平(十世时迁去);高州、信宜、电白、梅箓、(十二世时迁去);雷州、琼州、遂溪、东莞(九世时迁去);从化、增城、宝安、河源、揭阳、新会长涧、冲茶、贤村、分支新安大涌、南海大范、新会崖门;平康翁居台山上阁亨美村,分支顺德文海、黄连、谭义古蓢、云浮(十三世时迁去)、番禺上滘;平泰后人居台山塘头,分支台山塘底(九世时迁去)、惠州(五世时迁去)、顺德,东莞高塘基、雷州、三水、阳江、阳春、新兴;广源翁居中山象角、左步头、茅湾外涌(四世时迁去)。
阮氏后人居住台山市除少数住在三合镇横塘塘盛村、广海镇奇石村、海宴祐村坦外,主要留市人口分布情况(截至一九九七年八月止)如下:
斗山镇上阁:那洲625人、美南村1000人、南昌村185人、龙平村25人、亨美村180人、石头村138人、泗美村53人,合共2206人;端芬镇塘头管区829人、塘底管区1044人、香步管区的塘南村214人、河南村164人、那泰管区的北册村112人,以及西廓管区的那群洋村275人,合共2638人。
以上数字还未包括住在台城和其他镇的人口,估计留市人口超过五千人;此外,斗山、端芬是侨乡,阮族也不例外,旅外(包括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港、澳、台等地)侨胞总数超过留市人数。
其中从新会八世迁住越南(即安南)最为突出,越南王抛绣球招婿,适套中姓阮的头上,招为婿,越南王无子晚年逊位给驸马,成为越南王。当时不少仕宦都赐姓阮,因此,成为越南最大姓氏。阮氏统治越南四百余年,直至一九五O年越南王保大时才被吴庭艳推翻,结束阮姓王朝。但出自阮姓的上层人士仍然不少,最突出是阮爱国,领导革命被法国殖民者逮捕,囚禁多年才释放,为障人耳目,更名为胡志明,为越南革命导师,世人敬仰,其余则不详。
至于阮氏历代名贤有阮瑀、阮籍、阮咸、阮瞻、阮孚、阮元……,传略传世,其中阮元任两广总督时所著的《通志》,脍炙人口,名留千古。
至于台山阮氏并未有较大名气的人,仅阮君慈曾任台山县长,但清代科举考试上榜的不乏其人,其中二十一世毓仁翁,讳秀森,号东生,由附生钦赐副榜举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最为突出。
此外,二十二世祖根翁的元配陈彩莲夫人生五子(子富、振富、国富、德富、添富),三女(秀珠、月珠、秋珠)。祖根翁旅居美国,逝世后,夫人凭手足之力教养遗孤,五子分别获化学、医学、物理等学位,三女亦在大学毕业,均卓有成就。美国人民以夫人贤淑,母仪足式,于一九五二年公选她为美国模范母亲。总统杜鲁门欢宴之白宫参众两院议员公宴之议会,旅美华侨与阮氏宗亲更热烈举行舞龙舞狮祝贺大会,台湾当局曾电邀夫人回台一行,俾人得瞻风采,香港电台及工商、华侨、星岛各大报章均著文赞美,誉她为国增光。可说她是我族最杰出之贤母,查她所得的奖状中,有一名饶有意义价值的名句:“陈彩莲夫人之贤淑母德已组入我美国之国旗内。”堪说是永远令人景仰。夫人生于一八九二年。
至于留县的知识分子,不少人擅于诗词,解放前在台山大同日报经常发表阮君慈、阮沛之、阮鲁人等的诗,特别阮沛之在原籍端芬大同市开设诗词学习班,培养了不少新人。一九八三年笔者倡议成立宁城诗社,至今十四年,与南海诗社、美国纽约四海诗社缔盟,团结了海外外同胞,为弘扬中国文化而鞠躬尽瘁影响深远。
此外,原籍塘头旅加拿大的阮五湖,十年前联同旅美的阮雄伟、阮铭锐、阮洪文等组成东湖诗社,促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国内同仁通过唱酬,联系情谊,发挥了很大作用。
现在谈谈教育,塘头一向办有两间小学——达英小学和东平小学。另外,塘底村也有一小学。八十年代旅美乡亲阮金铭翁带头捐资,倡建塘头中学,他本人亲自回来主持建校,越年落成,美仑美奂,学子藏修有所,厥功殊伟。
最后阮氏除在原籍建有不少祠堂,多数用来办学。另外,在台城也建有两座,一座在东云路,奉祀九世祖曰严公;另一座在正市街大门楼,奉祀十世御赐国子监祭酒的石涧公,规模较小称书室,均建于清光绪年间,解放后,列入公产,接管后改建成高层住宅楼,原有祠宇已不复存在,惜“曰严阮公祠”的正面横匾是我邑著名国学大师前清进士黄荣熙夫子所题,现在湮没,不胜扼腕。
限于篇幅,以上仅是概述,有待识者补充及指正。

  谭 氏 谭永宏撰文 谭朝敦整理

“谭”,在古代,属于姬姓的一支。周文王的一个后裔,受封于“谭”(即现在山东省济南市龙山镇东北)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诸侯国:谭国。
公元前698年,和谭国邻近的大国齐的国君齐喜公死了,由他的长子齐襄公继承君位。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即以后的齐桓公)都逃跑到国外避难。当公子小白路经谭国的时候,谭君对他很冷淡,没有接待他。公元前685年,齐国的大夫高奚派人从莒国把公子小白迎回齐国当国君,这便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的时候,谭国没有派遣使者去祝贺,引起齐桓公的不满。于公元前684年派兵把谭国灭了。谭君逃到莒国(现在山东莒县)去,他的后人就“以国为姓”,称作谭氏。
原始谭氏远祖讳虢号征音翁,自东周列国时辅齐为太史,居于弘农都,称为弘农齐郡,配毛氏淑人,生二子,长滕,次昭。传至十六世,(即唐朝)十六世祖讳世绩,号彦威,是大唐吏科都给事,由湖南长沙湘谭县徙居于江西虔州,大宋乾德年间,陈桥兵变,宏轶翁与妣由江西虔州西后村,迁入广东南雄府始兴县珠玑巷居住。翁为入粤始祖,讳虔,字崇纪,号宏轶,宋建隆资政大夫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加封三千岁,生二子,长子洪翁,次子瀚翁。
虔翁祠建于广州城隍庙后街旧仓巷口(即今越华路)。清乾隆年间,幸庄、有恭取回重修宏轶书舍,设立“光裕堂。”抗日期间(民国二十七年五月间)遭日机空袭,全座荡然无存。另有谭氏宗祠建于禅山沙仔尾宝山铺。
二世伯祖讳洪翁,字文彦(叠山),号少参,宋庆历间登进士承务郎,任广东儒学提举。配曾氏,生一子,讳嘉言,字芝水,号知美,宋熙宁间登进士,特授博士。
二世祖讳瀚翁,字文江(美水),号少浩,宋资政大夫吏部侍郎,配关氏,诰封二品夫人。生一子,讳伯仓。瀚翁坟葬于广州白云山,祠建于台山城龙藏里,立“思源堂”。
三世祖讳伯仓,原名焕,字云扶,号松雪。宋乾道年间中经元连捷进士,特授资政大夫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恩荣九锡,诰封三代。配张氏,生八子,皆为大夫。伯仓太祖谭氏大宗祠于清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建在金鱼塘分府衙门。
四世祖朝安太祖祠建在广州市小马站,创于清道光十五年三月初十。朝安生三子。
四世祖朝政居番禺县小龙村;朝瑞居高要县;朝用居乐昌县平浦;朝贵居东莞县;朝贤居阳江县雅韶村。
五世祖达翁,字廷显,号待聘,奉议大夫,配何氏,生六子。
五世惟曰居高明县;琰翁居长沙;瑶翁居阳春。
六世祖慕凌太祖祠于清雍正十一年建在新会城金紫街。
十世兴龙居恩平县吴德,起龙居新会县城西门,显龙居中山县小榄镇。
六世祖慕凌公又是四邑之始祖。公乃五世祖达翁之四房遗烈翁之后裔。公初居新会县古冈州,随迁白龙池。慕凌公传至七代裔孙子政公,原居新会东门,后迁炎洞村,生三子,长子茂义择里而居。
茂义公又生三子:德官、德秀、德宝。翁与三子由炎洞村迁入新宁(即今台山市)境内濠冲墟。
茂义翁是迁台山之始祖,一直在台山繁衍后代,传至十二世在台山县境建立几个祖祠:“子政太祖祠”建在台城仓盈路(今健康路);“茂义祖祠”建在大江区濠冲堡。十四世“德官祖祠”建在台山白水游鱼村,坟在涨村;“元实祖祠”建在台山白水仓前村。
五世远翁居海宴。十世希颜居水口、松朗、长塘、新会南门、凌冲;希孟居白水、广海。十一世祖康宁,号雪岛,配姜氏生七子,分居台城南门、温边、洗布山,分支居横湖、香头坟。十二世色麟居塔脚;天麟居白水。十四世德官翁,裔居游鱼、仓前、琴古、三合白石塘、南山、南蛇、黑石塘、下秀墩等地。十四世祖德彦翁,裔居台城西门、谭屋、南门正街。十四祖德实翁裔居来安市、南门五福里、上泽七角、牛眠塘、墩寨、谭屋人形山、广海望洞、下川、镇口、沙江头等地方。十七世仲严。廿一世尔掭,生四子:昌惟、昌蕃、昌立、昌贺。廿三世是友山、友恭(现附城镇元山仔建有友恭谭公祠,即昌蕃学校)廿三世友恭公生五子:延饶、延纲、延康、延琚、延会。延饶翁生二子:即廿五世嗣炳、嗣焕(分居元山仔、潮盛、潮阳、潮安、张边等),廿六世是铨捷、捷骥,廿七世是开榻、开轸等,廿八世是文字派。
十二世祖天麟翁为台城谭氏始祖,天麟翁生四子:德瑞、德常、德超、德琼。德瑞翁子孙分居北闸、书坑、月山、圆坑、联安里等地,立祠在书坑村。德常翁子孙现居河北乡新村咀、大安、仁安、常安、白水旧村、石仔路、坑尾、游鱼、大岭厚、湖边为多。德超翁,名为慕景公,原住坡厚村,为了耕种利便后迁筋坑常兴村开枝长叶。
为纪念祖先,后人曾在台城龙藏里(今为环城西路)立“天麟谭公祠”奉祀,该祠堂解放前为育英学校小学部课室,一九五二年因残旧拆建为台山县展览馆,育英中学复校后,因校舍不敷应用,於一九九O年拆除新建一幢雄伟壮观共高五层之台山育英中学教学楼,并於同年十月份剪彩,交付使用。若以广东宏轶始祖为第一世,延至第十二世,其字派不详。若以天麟为第一世,相加本身所属何字派,便知自身属第几代。字派联曰:“尔昌友延嗣,捷开文裔光,宗传世泽远;晋本立道隆,积善家国重,学业广成芳。
宋末,四世朝安翁随尚书罗贵避乱迁南雄珠玑巷。因宋帝失妃事,走难南下广州,居旧仓巷宏秩公谭公祠原址。配徐氏,生达、远、逵三子。因避兵乱,奔走南下。达翁迁开平龙圹,后迁台山白水。远翁迁新会白龙池,后迁台山端芳,再迁海宴小担,为海宴族之始祖。逵翁迁阳江雅韶。从此,朝安翁之后代蕃衍,分布于四邑两阳各地。
海宴谭族之始祖乃五世远翁,行二,号廷田。由台山端芬迁到海宴小担旧村立交椅村开族。大力发展海宴沿海渔盐实业,积资巨万。以三千两白银献京都授盐课提举员外衔。配朱氏,生玩、琰二子。在小担村建有廷田谭公祠。玩翁配邓氏,生三子二女。长子伟翁,次子倬翁,三子侯翁,四女名不详适容姓,五女名韶,适赵亦是堂,未婚夫死守节终生,人称贞女谭韶五娘。伟翁、倬翁居小担旧村,子孙蕃衍,在立交椅村前沙仑立新村,即今小担村。侯翁于明初由小担迁小芰荷村,为小芰荷谭族之始祖,建有侯翁谭公祠。侧祠供祀韶五娘。
七世伟翁配苏氏,生宪文、宪武二子。宪文翁配赵氏,生监之,择倬翁之曾孙骐入继。开缘葆、梅主两房。缘葆房迁奇猷(小部分在小担),为远翁祖之长嫡。宪武翁配何氏,生立之、兴之、益之、成之五子,均无孙,先后择倬翁之曾、玄孙入继。传至立之翁之玄孙第十三世康成翁迁居丹堂北头村山园,为丹堂谭族之始祖,在北头村建有康成谭公祠,早已倒塌。康成翁配彭氏,生一子绍康。绍康翁配巫氏,生玉生、乾护二子。其后裔分居丹堂北头、南头及沙边各村。北头建有玉生谭公祠,已倒塌;文煜房还建有谭文煜学堂。南头建有乾护谭公祠、梅庄谭公祠、宗盛房还建有宗盛谭公祯,后座已倒塌。
现在分布在海宴的谭族,绝大部分是远翁之后裔,有小部分是从开平、新会、阳江等地迁来的达翁和逵翁的后裔。据九O年不完全统计,海宴(含上下川)谭族共有2368户,9600多人,是海宴大姓族之一。至于分居海外及已迁出在国内谋生的估计也不下四千人之多。
究竟海宴谭族之分布情况如何?字派怎样?现简介如下:
小担村谭族:主要属伟翁、倬翁之后裔及部分侯翁后裔。现有300多户,1400多人。其他系字派诗曰:“君任乾纲重,臣寅坤德宏;时清世道泰,运显祚昌隆”。长沙子桐翁续新班派诗曰:“传家照礼义,华国焕文章;裕后鸿恩普,治谋燕翼长。”奇猷村谭族:属远翁祖之长嫡子孙。其字派与小担村字派相同。现有70多户,300多人。
北头村谭族:绝大部分是伟翁世系康成祖房及牛栏房之后裔。其字派与小担字派相同。还有部分是从新会迁来南头再迁来的宗盛房后裔,其字派诗曰:“国安肇鸿业,家齐隆帝基;文运宏开显,姓名远播扬”。现有300户,1300多人。
南头村谭族:大部分是康成祖后裔。其字派与小担、北头字派相同。另一部分是由新会迁来的宗盛房的后裔,其字派与北头宗盛房字派相同。现有200户,900多人。
小芰荷谭族:属侯翁祖后裔。字派与小担、北头字派相同。现有70户,近1000人。
凌冲村谭族:属达翁祖世系,由新会凌冲迁来。现有250户,1150人。其字派分为三种:彦实祖字派是:“仲德茂家昌,仁昭时耀义,立世光承基缵绪,嗣美扬芳,福隆祚永,庆厚胤长”。伯良祖字派是:“本发苍峰,忠厚宏开,大业名扬,华殿显承,绍述鸿猷。”后到凌冲定居的二十户的字派是:“经纶兴美孙,猷衍庆祥光;济礼传芳宗,泽延流永远”。
仑定村谭族:一部分是由新会迁来的达翁世系的冲耀祖房后裔,字派与凌冲彦实房字派相同。一部分是由阳江雅韶迁来的逵翁世系的寅光祖房后裔,字派是:“寅锡卿相荣世泽,广传宗德达贤良。”另一部分是由开平长沙迁来的远翁世系的仲和祖房后裔,字派是与小担字派相同。现在三房共近100户,400人。仑定村建有谭公祠。
南阳里(牛轭墩)谭族:是由开平长沙迁来的远翁世系的老二房琰翁祖之后裔,入迁田二芝堂范围。字派与小担相同。现有136户,600人。
西昌里(寨仔)谭族:琰翁祖后裔,由开平长沙迁来,字派与小担字派相同。现有136户,600人。
沙边村谭族:是北头山园乾护房及南头宗盛房分支出来的,其字派分别与乾护及宗盛房的字派相同。现有10多户,50多人。
沙桥村谭族:是小担一诚房支下,字派与小担相同。现有36户,近200人。
海宴街谭族:共有14户,100人。其中十一户由三水迁来西新里的远翁世系的巨恒祖房后裔,字派与小担相同。另三户由三水迁来的达翁世系的后裔。
上下川谭族:一部分属远翁世系的牛栏房后裔,字派与小担相同。另一部分是在下川岛川东村开族的属达翁世系的耕隐祖后裔,其宗派是:“捷开文裔光,宗传世泽远;后本立道扬,学业广成昌”。与白水天麟祖房字派有些异样。在下川建有耕隐书室。其子孙半渔半农。两房共有400户,1800多人。
谭氏历史上人才辈出。唐朝有国子司业谭铢,以炼丹闻名的紫霞真人谭峭和长胜将军谭忠;宋有谭佚一门三大夫:朝仪大夫谭粹、朝靖大夫谭锐、中散大夫谭拼;明朝有国子学博士谭子发,创造“竟陵体”的文学家谭元春,有谭青天美誉的户部尚书谭太初和与戚光继同名的抗倭名将谭纶;清朝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近代有谭延遗闓和谭人凤:
谭廷闓,1892年入府学授翰林院,1904年进士及第,1909年被推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1912年为湖南国民党支部部长,后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建设部长,1926年代理国民政府主席和中央党部主席。历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要职。
谭人凤,1905年发动实庆会党起羲失败后,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参加1907年广西镇南关起义和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与宋教仁等正式成立同盟会中部总部,设机关於上海,为中部总部与黄兴的联系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他作为湖南代表,参与政府成立的工作。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粤汉铁路督办兼巡阅使。“二次革命”时,参加讨袁运动,迫袁退位。上述可见,由古至今,谭氏族人弘扬祖德为国建功立业垂名史册无愧于后人者不少。
自开放改革以来,台山谭氏以谭国渠、谭炳根、谭伟涛、谭广平、谭景云、谭汝熙、谭广伦、谭广永、谭卓辉、谭振湘、谭伟洪、谭兆钧、谭琪添、谭子云、谭灿良、谭良安、谭炳垣、谭炳煊、谭永宏……等为首,团结内外乡亲和华侨社团,兴办各种公益事业,为侨乡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如1989年筹建育英中学教学大楼,短短一年时间就筹得资金人民币82万元,使新教学楼在1990年峻工,改善了教学条件,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又如1982年复办的谭氏《光裕月刊》,至今已出版41期,成为传播乡讯族闻联络宗谊的桥梁。今年还先后为育英中学办学基金会和《光裕月刊》基金会筹集了基金人民币100多万元和41万多元。

  伍 氏 伍阳

一、伍氏起源及其远祖
台山伍氏远祖,据岭南伍氏谱籍记载,追溯远古有谓,神农之子曰雍侯,封河陇之地,第八世孙曰雍克,始都安定,至唐虞时雍绍迁椒地(属浙江徐州,春秋为吴楚之郊,战国属楚,汉曰武陵之地)曰椒侯,历夏商周,及周平王东迁,诸侯背叛,芊楚强大,并椒,椒侯为庶人,而氏曰椒,椒望曰安定,此安定望之由始,望之后人即椒参,及至椒参之子椒举,仕於楚,封以伍地,故又以伍为姓,易椒为伍,此伍姓之所由始也。
举之孙曰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之太傅,奢之子长曰尚为棠邑大夫,次曰员号子胥为申邑大夫。伍奢遭谗被诬与太子建谋反,平王并诱杀其二子。伍尚就缚,与父俱死,而伍员有智勇,亡奔吴国,平王赤伍奢之族。伍员在吴初为行人,生子曰度曰辛曰封,即伍庆伍广伍封。子胥员公之三子伍封,生於吴,寄托放齐国鲍氏之家,改为王孙封,子胥后为吴相国,为欲助太子建复国,以继父佐太子建之志,曾率吴兵入楚,是时楚平王已殁,只诛谗臣费无忌,无功而退。史记称伍员鞭尸,世上相传,然宋顾炎武与明吴伟业均曾著文,列举公羊、谷梁、左传诸传均无此载,力辟鞭尸之说,伍员扶正复国乃忠孝双全,大智大勇大义之行。
伍度避祸与叔通公,弟辛公隐武陵,子孙因此世代家武陵,自兹以后,或仕或隐,代不乏人,自度、辛、封三公之后,其间脱漏三十代失传。直至五代之时,南唐吏部尚书伍乔字国栋,子胥公之后,其先世不可考,迨至南朝有公讳安贫,嗜学博古,梁王屡徵不就,世居武陵,乔公为其子,亦嗜学,苦节自励,登南朝进士第一,乔公自武陵徙豫章(今江西南昌),生二子,长讳萝授,次梦授,梦授生子曰太节讳操,唐太宗封为经略使,托病而隐。操生子曰任,唐高宗时官至福州长史,由宁化徙汴梁,汴梁之有伍姓自任公始,任公生二子,曰宪、曰翚。宪公唐进士,官至吏部给事兼侍郎,生子曰徽;翚公唐进士,官至河南归州学正,入籍杞县,又自开封迁汴梁关王巷安居。生二子,曰肃、曰瓒。瓒公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进士,官至楚长史。生二子,曰简、曰荚。简公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进士,官至夹山县令。生二子、日珮、曰器。器公无子。珮公唐昭宗乾宁三年丙寅进士,官至校尉书郎,生子曰钦,钦生六子,曰仕、曰商、曰旅、曰氓、曰工、曰贾(柱国房谱载歆公生五子:仕、商、旅、氓、贾)。旅公出继叔祖器公。
伍氏远祖以周朝椒参为太始祖一世,椒举后称伍举为二世,五襄三世,伍奢四世,伍员五世,伍度六世。所以南唐乔公为参公三十六世孙,以后传下历代相承,至宋徽宗时钦公为四十四世,钦公六子,仕商旅氓工贾为四十五世。
四十四世祖钦公字世美号复来,珮公之子也,生於宋昭宗天复元年(*),辛酉登贞宗进士,授太常少卿,升工部侍郎。公生平不苟言笑,莅政清谨,关节不通,虽亲知故旧,亦以公法自持,不肯少贬狥人,加太子少师,卒于官。
四十五世祖仕公,钦公长子也,登宋徽宗大观三年己丑进士,官授左拾遗,谪任福建兴化府判,入籍蒲田县,生二子,长曰胜,次曰腾,四十五世祖商公,钦公次子也,宋由上舍恩授国子监学录。生一子,曰阿义,世居河南汴梁关王巷。四十五世祖旅公,钦公三子也,登宋进士,官至给事,越世补立叔祖器公,世居河南汴梁关王巷,生九子,八子失传,惟九独存,曰正号佳山。 四十六世祖佳山公,登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甲戌进士,授翰林典章,始自汴梁徙岭南之凌江,即南雄珠玑巷,历再世,又迁之新会文章里,即斗洞大巷,为大卷之始迁祖。佳山公祠正门额扁曰“翰苑流芳”,故又称始祖翰苑公,其子孙称翰苑房,钦公三子旅公之子正公之后人也。
四十五世祖氓公字毓圣,钦公之四子也。居汴梁,登宋徽宗宣和五年进士,选殿前校尉,勅上柱国,后扈跸郊祭,因进阴阳巡祥得失仵旨,谪岭南十三将,镇守南恩州,卒於官。年五十有六岁。时二子尚幼,妣麦氏诰封一品夫人偕二子扶棺葬公于阳江县象山,后携二子朝佐、朝凯四十六世祖,择居于文章里,斗洞绿围村,为绿围房始迁祖。因麦氏太婆插柳围村,柳绿垂荫,故曰绿围村,其子孙亦称柱国房。固佳山公与朝佐、朝凯公,同是参公四十六世孙,而上柱国氓公与翰苑佳山公为叔侄之分,氓公为叔,佳公为侄也。
自宋以来,伍氏世居台山即旧文章里之宗族,只有钦公三子旅公,与四子氓公,两大房之后裔子孙,并且各朝各代,均有从文章里迁出外地蕃衍者。

二、台山伍氏宗支世系与分布
台山伍氏宗族,皆由古新会文章里,即斗洞大巷开枝散布,或远迁邻县地,亦属柱国房、翰苑房两房子孙之向外发展又开新族者也,谱谍有载曰柱国房子孙散居南山、幕村、麦园、伦滘、广州、横江、阳春、阳江、那马等处。翰苑房子孙分居大巷、山前、良含、马岗、上坪、官窦、沙头冲、那扶、高要、新兴上关村、香山大榄等地。两房世系有字派可考。
柱国房字派:自氓公后十四世“启”字起,即“启元应瑞重,道德允维荣,文学于时尚,世思绍圣明”二十字派。
翰苑房字派:自旅公后十三世“绍”字起,即“绍宜伟茂奕,运会际昌明,鸿勋耀列祖,嘉猷献大廷。”二十字派。
虽然字派数相等,但辈分有异,因绿围房立字派在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考氓公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则可知由氓出生起,至明万历时,相距将五百年,与历十四世亦复相近,而翰苑房立字派在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比柱国房迟三十七年,柱国房传代比翰苑房恰快两世,故绍字派与元字派年代相当,而世代则为旅公十三世孙,与氓公十五世孙同时矣,旅与氓为兄弟,而绍与元则为叔公与侄孙矣。若倒计回连同参公世数,即参公至旅、氓为四十五世,加旅起十三世,即旅后十二世,加氓起十四世即氓后十三世,则参公至绍字为五十七世孙,参公至元字为五十九世孙。两房子孙,绿围房已蕃衍自氓公起至三十、三十一世,思字、绍字,翰苑房亦已传接自旅公起至二十八、二十九世,嘉字、猷字,螽斯衍庆,瓜瓞绵长,世代纷繁,难以缕述,伍氏另有字派二十字待接用,即“光宗开令嗣,衍绪普慈仁,保大勤承业,端和永协伦。”
台山伍族两房,原聚居于斗洞(今大江镇渡头一带)。经明清两代,渐次迁移,分布於大江、四九、冲萎、端芬、三合、斗山、汶村、那扶、深井、海宴、广海、都斛,上川等十六个镇乡村,人口约六万多人,约占全台山人口百分之六。人口集中,在一万以上的有大江、四九、冲萎三个镇,其中大江镇聚居于沙冲、大巷、五星、山前、梅边、联和、洲江、来安等八个乡,以及石桥乡的斗山村,人口约一万五千四百多人,四九镇聚居在下坪、上坪、松头、锦朗等四个乡,以及高岭、塘虾、营村、玄坛、五四、车朗、大塘等乡的部分村庄,人口约一万二千三百多人,冲萎镇聚居在官窦、朝阳、竹洛、新围、西海、八家等乡,以及稔坪、福安、伞朗的部分村庄,人口约一万多人,海宴中镇聚居在联和、和北两个乡(即新寨、那马、沙湾)以及石美乡白石村、鼠山乡大芰荷村、鹅场地村,丹堂乡草尾朗村等村庄,人口约五千多人。端芬镇分布于西泽乡,美湾乡、七联乡、那潮乡、那仁乡、塘底乡等乡村,人口五千三百人。斗山镇聚居于福场乡,以及西栅乡、安南乡、六福乡的部分村庄,人口约二千八百多人。海宴西镇分布于茭勒的茭一、西联、冲口等乡,以及上头乡东兴里,人口有一千多人。那扶镇公布于那中、蓝田、那北、以及横墩等乡村,人口约一千四百多人。深井镇主要聚居于小江的新围村与永安村,人口约二千人。三合镇主要聚居于联安的三冈乡,以及双迳的部分村庄,人口约一千多人。附城镇主要聚居于大亨乡的安步,人口约二千人。此外,台城上坑村,上川镇的桔子湾,以及散居于都斛、广海、北徒等镇的伍族宗亲,还有人口共约三千多人。

三、伍氏名人略述
伍氏之始祖椒参,亦称伍参,在楚文公十二年伐郑之役中,晋国倾全国之兵救郑,朝臣主张退让议和的多,当时身为楚国大夫的伍参却力排众议而主战,认为晋国劳师远征,且将帅专横,晋兵未必肯为用命,应与晋军决战,必胜无疑。楚王采纳其议,出兵与晋军作殊死战,果获大胜,晋军大败於邲地,自此伍参名满天下,在楚国位高权重,一门显贵,其子伍举、其孙伍奢,都世袭为楚大夫。
伍氏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人物,据《辞海》所载,有伍奢,伍子胥、伍廷芳、伍遵契、伍连德、伍先华等。伍奢、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平王时任太师,辅太子建。少师费无极馋太子建于平王,伍奢因直言被杀。伍子胥,名员,楚国大夫,因父伍奢被杀而逃亡于吴国,因助吴王伐楚有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因直言被吴王夫差赐剑命他自杀。伍廷芳为近代外交官,参加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曾任广东省长。伍遵契是明清之际的伊斯兰教学者,有译作《归真要道》流传至今。伍连德是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的创始人,著作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等。伍先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战斗中为打开部队前进通道,抱起炸药包冲进坑道,炸死敌人40多名。他本人亦英勇牺牲,被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爆破英雄”称号,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台山伍氏在历代县志有记载的名人有伍隆起、伍骥、伍省轩、伍千恺、伍兆鳌、伍世标、伍绳武、伍炳伦、伍云灿、伍家苑、伍道沛、伍允瑞、伍质文、伍廷珍、伍真光、伍腾津等人,其中伍隆起为宋末义士,大江斗洞人,宋祥兴元年(1278)元兵南侵,宋帝逃到崖山,伍隆起率乡民勤工,倾家纾难,被手下谢文子暗杀。其墓在台城东南七公里之黄牛拉车山上,人称香头坟,是台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名人大辞典》载伍氏名人35人,其中台山伍氏六人,包括上面提到的伍连德,还有担任台湾“立法院”教育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程序委员会召集委员的伍根华、担任联合国技术协助局第一副局长及公共行政处处长的伍启元、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的伍智梅、担任过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被袁世凯逮捕杀害的伍汉持,和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航空处及空军司令部工程师,后任北京航空学院气动力教研室教授的伍荣林等。
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和《台山文史》中记载的台山伍氏, 有曾任三藩市领事馆副领事的伍盘照(四九)、企业家伍时畅(大江)、伍求登(大江)、伍舜德(四九)、新西兰医协会执事伍德明(上泽)等等。

    杨 氏 杨理逊

根据杨姓族谱考:“当周武王崩成王立与弟叔虞翦桐叶戏曰吾封汝周公从而入贺成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食采杨国封为侯后以杨为姓盖杨姓受封太始祖者杼公也其所食采杨国即今陕西长安弘农县是也。”故有的杨姓以“弘农”为堂名。
梅州杨姓堂名原为“关西堂”,堂联是:“四知世泽,三相家声。”“三相”指的唐代连出三个宰相(杨思远、杨再思、杨国忠),使杨家声望显赫,谓之“三相家声。”致于“四知世泽”,据说汉代的杨震,在关西任教授二十余年,通晓诸经,博学多才,并有高风亮节情操,时人尊称其为“关西孔子”。后来任荆州刺史时,曾保举王密当了昌邑县令。有一次,杨震路过昌邑,王密乘晚上无人时,拿出黄金十斤给杨,以示酬谢。杨坚决不收,并生气地说:“我是了解你的,怎么你倒不了解我呢?”王说:“夜无知者。”杨怒斥道:“天知,地知,子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退。杨震既给后世树立了典范,又使后人世世代代承其恩泽。从此,后人就把这件令人骄傲的事记入堂联,谓“四知世泽”,后来便把“关西堂”改为“四知堂”。
原来杨姓堂名为“弘农堂”者,其堂联是:“弘农世泽,清白家声。”有的杨姓也把“清白”列为堂名。其堂联是:“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其实“清白”跟“四知”,其含义无异,故近代有的杨姓也不写“清白堂”而写“四知堂了。
杨姓在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除上述的“三相”外,史籍上还记载着
四世三公:杨震 杨彪 杨赐 杨秉
世称三杨入阁:杨士奇 杨荣 杨溥
陕西提督学政升陕西巡抚攫三边总制杨一清。
内阁大学士京兆尹太师杨邦佐。
文华阁大学士杨绾。
敕封光禄大夫杨公先师杨筠松。
宋大将军敕封无佞府杨继业。
敕封天波楼元帅大将军杨文广。
此外,明代尚有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正德十五年(1520年)状元杨维聪(字达甫)、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状元杨守勤(字克之)、钦赐状元杨思聪(号雪清)、正统四年(1439年)榜眼杨鼎、崇祯十六年(1643年)状元杨廷监等。
杨姓受封以后,全国各地都有其各代开基的始基祖。如北京、南京、关西、四川、弘农、江南、浙江、河南、湖面、山东、江西、广东、福建、山西、广西、云南、漳州、永定、石城、信丰、广州、河源、兴宁、长乐、饶平、镇平、龙川、赣州、瑞金、宁都、杻都、和平、浏阳、兴国、贵州、陕西、钱塘、成都、辽东、吉安、惠州、大埔、澄海、开平等,不下五六十个地区。
鉴于台山市的大江、斗山、冲蒌、广海、端芬、隆文、上川、下川、汶村、深井、那扶、赤溪、田头等镇均有杨姓的始基祖,按现时人口分布,杨姓数以赤溪为最。而赤溪又以曹冲管区为最,凡到赤溪杨姓始基祖,大多是在咸丰十一年间(公元一八六一年),因战乱逃难、逃荒而来。他们随山而寓,垦荒种地,迁沿至今。从杨姓受封太始祖杼公算起,其时在赤溪的始基祖已是第九十二世祖。至今已是第一百零三世祖,在台山繁衍了十一代,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恩平、开平、新宁(台山)等县,屡遭土匪攻扰,官方募客勇防守,斩获颇众。鹤山知县沈造舟奉命统率客勇搜剿余匪。匪首散布谣言谓“客人挟官铲土”,煽动土人掠杀客民,客民起与抗斗。于是逐渐形成土客械斗。这次土客大械斗,持续12年,双方死伤散亡人数共约60万人,连前往弹压的官兵,也死伤几千人。至同治六年,广东巡抚蒋益澧出面令土客议和,划分疆界,所有田亩彼此互换,并割新宁县(台山)的赤溪、曹冲、铜鼓、田头等堡,设广州府直隶赤溪厅,以安插余留的客民,一场惨酷斗案,方告结束。
在徙居赤溪的客民中,杨姓占了一定比例。据杨姓诸谱考,台山杨姓始祖世廷公,配叶氏(第九十九代),先从兴宁县徙居新宁县(台山)冲蒌牛角尤村,世廷公生二子。长子子龙公,配骆氏,生三子,后徙居龙川县;次子子星公,配叶氏、袁氏、钟氏(第一百代),携四子徙居曹冲(赤溪曹冲管区)万兴(今东阳)村,垦辟荒税,志谋勤耕。从子星公繁衍至今,已是第一百零六代了。
杨姓遍及赤溪、田头两镇,人口分布大部分村庄。曹冲管区的东阳、大浪两村均是杨姓,单是这两条自然村人口就有5百多人。
至于居住在其他地方的杨姓,因向来并无联络,又无族刊可查,故在此不能一一叙述,全台山杨姓有多少人口,亦无法作大概的统计,诚为憾事,仅向读者致歉。

    叶 氏 叶敬文

一、源流及其繁衍
叶姓,第一世乃始自成语“叶公好龙”的那位,即距今已2500多年的叶公。
遗憾得很,汉朝刘向,可谓极尽虚构之能事,把叶公写成并不真的爱好龙,他所爱好的不过是似龙非龙那种东西而已。这个故事含有讽刺的意味。
据史册载,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父亲是楚桓王朝代被封为司马的沈尹戍,因平白公胜之乱,有功于楚,得封南阳(今河南叶县南,又称“叶”地),赐爵为公。后来沈诸梁继承了其父的封地“叶”,乃称为叶公,并以封地“叶”为姓,称作叶沈诸梁。自此,其后人均改沈姓为叶姓(其他沈姓的仍保留以沈为姓)。如今,河南叶县仍有叶公陵园存在,海内外叶姓人士寻根问祖者相继频频到此观瞻云。
又据史称,叶公为官之时,一生忠国爱民,他曾率领民众修筑了两个水库,引方城之山涌泉和澧河之水灌溉农田。他智力过人,声望显著,甚得民心,而这样一位正人君子,不知什么原因,比叶公迟出生300年的刘向给世人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笑话。也罢,仅凭文学家的一个虚构故事,绝不会有损堂堂正正的叶公的形象。
叶公沈诸梁自继承其父职之后,一心治国安邦,关心子民,其后裔在叶地代代相传,绵绵不绝。直至其第六十二代裔孙一琅,仕职后唐,清泰年间任朝奉大夫,乃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丰县。
后,又传至叶公第六十四代裔孙,即一琅之孙叶延庆,由信丰县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又其后,传至叶公第六十六代裔孙,亦即延庆之孙叶颙,字子昂,号清介,别字诚美,卒谥正简,生于大观元年,进士出身,任广东南海主簿,捕盗有功,官拜兵部尚书,又擢观文殿大学士左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后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叶颙,乃广东叶姓之始祖。广州市永汉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此乃是广东叶颙后人为纪念叶颙而起建的。
宋朝年间,时沈诸梁之第七十代裔孙,叶颙之第五代孙叶琼枝,字陵阳,号王宇,任宋朝知府,诰封朝政大夫,其后裔由南海分别迁新会、花县、鹤山。其中裔孙如琛、松寿、椿寿、柏寿(叶沈诸梁的第七十三代)由新会迁台山独冈坑尾村和松山村;后,又有琼枝之五代孙(叶沈诸梁之第七十五代)叶有兴由新会迁至台山独冈珠岭村,再有琼枝之六代孙(叶沈诸梁之第七十六代)叶松兴由新会迁至台山群厚地区。
一般来说,台山除群厚和都斛居点外,独冈坑尾、松山、珠岭三村是台山叶姓最早之发源地,故此,素有台山叶姓“万年根本在独冈”之称。其他如附城光明和大坑、三合君子坑和横塘、端芬墩寨叶屋、斗山、冈宁、三八、上川茶湾等地的叶姓者,基本上是由独冈迁出或间接迁出的。尽管台山叶姓有三个班派称谓,即“达、君、崇、建、业”(坑尾、松山及后由此迁出的);“近、悦、远、来”(珠岭及后由此迁出的);“兰、芳、桂、茂”(群厚及后由此迁出的),但台山各地叶姓者(除后来外省叶姓迁入者)均尊奉叶琼枝为台山叶姓太始祖。如今冈宁(旧属独冈)之光华学校还有“叶公琼枝纪念堂”存在。
二、知名人士简述
叶氏南迁台山已六百多年,历代知名人士不少,但由于材料掌握不多,现仅就一己所知,略述如下,(疏漏所及,望有识之士见谅):
叶树蕃——独冈(冈宁)塘步村人。清光绪年间举人。如今,冈宁塘步村仍留下其举人屋两间。
叶观盛——台山赤溪北门乡人(1846—1901)。是马来亚最末一位华人甲必丹(当地华人领袖),他做了许多造福侨胞的事,深得侨胞爱戴。当地中外人士为了纪念其功绩,在吉隆坡以他的名字及用其开办的“新就记”商行命街名为纪念,据说至今仍然保留。
叶少毅——台山水步冈宁乡西潮村人。是我国早期十大飞行家之一。受其叔父叶远相在美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品格所影响,毅然参加援闽粤飞行队,中华民国七年(1918)十二月八日,以侦察遇雨机损殒命漳州,年仅二十有四,遇难后卜葬于黄花岗,与七十二烈士同其不朽。当时国府主席林森为其撰写墓铭。
叶卓林——台山附城筋坑人。德国柏林大学学成归国,投身抗日战争,是中国早期名机械师,设计制造坦克武器,为国立下殊勋。
叶家熠——台山水步南溪村人。又名叶熠,五十年代我国著名排球队员,后任国家队教练,曾率队赴欧州十余个国家进行比赛,为国争光作过较大的贡献。
叶咏诗——台山附城筋坑人。三十五届法国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冠军以及“金竖琴”奖的获得者,香港著名女指挥家,曾任香港管弦乐团指挥,现任广州乐团首席指挥。
叶国强——台山水步冈宁塘步村人。先后攻读天津南开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现任广州体育学院总党委副书记,曾撰写和出版过很有价值的体育理论专著,先后曾应邀到香港、美国和日本,进行考察和访问。
叶培初——台山附城筋坑顺水村人。曾任过两广医院院长,广州名医,广州培正中学始创人。
叶程勋——台山水步群厚人。黄埔军校六期骑科毕业生,后迁升上校团长,是一位抗击日寇宁死保卫南京而牺牲的烈士。
叶因泉——(1903—1969)台山墩寨叶屋村人。旅美著名漫画家,其代表作《抗战流民图》102幅极具艺术感染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甚大。
叶奕明——台山三合横塘升平村人。五十年代居广州,六十年代赴港,七十年代赴美,白手起家,奋斗十八年后在纽约繁华区办起八间大餐馆,名成利就后热心乡族公益事业。
叶乾钦——台山水步独冈坑尾村人。贫寒出身,十三岁赴港,十四岁赴菲,后任马尼拉东庆堂(华人侨社)主席达六十年之久。其人热心助人,乐于捐施。
叶松晃——台山水步冈宁联安村人。三十年代赴美,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加人空军行列,历任重型空中堡垒领航员,战绩辉煌,美国空军总部誉其为空军战斗英雄。
叶永禄——台山附城筋坑人。曾任佛山行署副署长及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
叶锦芳——台山冈宁联安村人。六十年代大学毕业,著名画家。从赵少昂教授深造中国画,继承和发挥了岭南派之独特风格,应聘为美国岭南画会顾问、国际艺术协会顾问、香港美术研究会连任副主席及香港漫会学院国画导师。
叶荣光——台山水步冈宁南溪村人。画家。得岭南画派黎雄才画师的直接传艺和点化,曾任广州工人美术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协会广东分会会员。

三、居点分布之现状
台山叶氏在国内仅有五千余人(在海外约七千人)。以台山百万之众的大县市来说,仅占全县市的5—6%(全国叶姓排序第五十),戏言之,堪称是“少数民族”。按居点之分布,略述如下:
水步潭江东岸之冈宁管区,是台山叶氏之居点,这里计有南溪(四条自然村)、塘步、西潮、联安、白庙共8村,约1300人;
附城光明居点,叶姓约有800人;
水步群青(又称群厚)居点,约有700人;
坑尾、松山居点,约有600人;
三合君子坑居点,约有400人;
端芬墩寨居点,约有300人;
三合横塘居点,约有200人;
余者,附城大坑、三八、斗山、都斛、挪扶、澄溪、大江陈边及散居小市镇统计约1000人。
以上合计总数约为5300人左右。
叶姓各居点之居民,均以农耕及出洋谋生者为多。但冈宁管区,在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个时期,曾是台山首屈一指的发达地区,如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仍保持发展势头的出色私营企业家有叶杜斯、叶艺斯、叶威强、叶超森、叶艺科等;另外,附城筋坑之光明五金厂的总经理叶仲儒,他经营的五金厂年产值达数千万,对发展台山经济作出贡献。     余 氏 余文略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综合以上种种说法,我们可以肯定余氏出于黄帝一支血统源流。但究竟何种说法才对?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因我孤陋寡闻,又缺多量典籍查究,更没有条件到台湾各地实地查考,未克说明其所以然,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笔者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故现以《余绍贤堂族谱》为主要依据,以源流广东、台山为主脉,简谈余氏之起源、蕃衍、史绩及名人。

一、余氏之起源及蕃衍
余氏之先世,出自姬姓之后,黄帝轩辕氏之流裔也。
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掌后稷之官有功。封为有邰诸侯,自弃十六世,至文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圩,曰唐侯。叔虞卒,子燮立,因唐有晋水,改国曰晋,是为晋侯。时晋公族有由余者,叔虞之二十世孙也。以国家多难,末族难挽,不忍目击,乃去晋,游戎。戎王以为佐,国日富强。襄王二十六年乙未(公元前626年),戎王使由余觇秦,穆公知其贤,数使人间要由余去戎归秦。秦穆公以客礼待之,徐访以伐戎之策,穆公三十七年遂伐戎,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吕公往贺,赐秦以金鼓,命为西方诸侯伯。时周襄王二十九年戊戌也(公元前623年)。由余卒,其子孙遂以王父字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开姓之始,发祥地为下邳郡(即今江苏省邳县),此余姓下邳郡之所由来也。
其后,至唐开元八年(公元740年),有余钦为大学博士,居歙之休宁(今属安徽)。历五世而至寅公,析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新安村。唐僖宗时(公元874—888),因黄巢之乱,徙居邵武之光泽(今福建)。寅公生三子,长子曰从,避五季寇乱,迁居广东韶州曲江拔萃坊。次子曰咸,迁江西南昌。三子曰衮,迁浙江钱塘。从公之长子曰荣,荣之长子曰庆,庆公之长子曰靖。从此,后世子孙奉祀余靖为始祖第一世,并视韶州为始祖发祥地。
一世祖靖公(公元1000~1064),世居广东韶州府曲江县拔萃坊。生三子六女,三子分别以天地人为字派。长子伯庄公(天字派余XX堂),次子仲荀公(地字派余象贤堂),三子叔英公(人字派余绍贤堂)。长女适方员外郎思愈,次女适屯田员外郎孙邵,三女适宿州观察使周熊,四女适秘书郎章淳裕,五女适越州上虞县主簿张元惇,六女当时尚幼。
二世祖伯庄公(天字派余XX堂),早卒,生子嗣光。其子孙分居潮惠两府者,宗枝蕃衍,以饶平为巨族。江西余秋山是伯庄公之裔孙。
二世祖仲荀公(地字派余象贤堂),生三子,长子嗣隆,生子元寿,自韶州曲江迁往湖广(湖北省)鄂州,其后有迁居新会、开平及台山儒林里人字股各村及台山桂水、三合等地。次子嗣昌,生有七子:偕、俣、份、仁、倬、侃、俨,自韶州曲江迁往东莞等地。三子嗣功,生子元吉(居处未详)。
二世祖叔英公(人字派余绍贤堂),生四子,长子嗣立,生子元桂,子孙分居开平、恩平、台山、阳江、阳春、新会、中山、肇庆、南海、梧州等地,次子嗣京,生三子:元桢、侻、傲(世居韶州曲江)。三子嗣祖,生子远明,子孙世居潮州府城。四子嗣襄,生子攀龙,自韶州曲江迁南海西樵江边乡,子孙蕃衍。
三世祖嗣京公,乃叔英公之次子,嗣京公之长子四世祖元桢公生夐公,五世祖夐公生巩公,六世祖巩公生意公,七世祖意公生陵岩公,八世祖陵岩公生师箕公。以上历代世居韶州曲江。
九世祖师箕公,生五子,长汉老、次唐老、三国老、四椿老(早卒)、五季老。于宋理宗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时师箕公46岁,由韶州曲江携五子迁居古冈州(即今台、开、恩、新、鹤五邑地方),定居新会华萼荷塘乡。后来子孙蕃衍,又有分居南海西樵、顺德、中山、东莞、番禺、肇庆、新兴、阳江、博罗、潮州及广西、云南、湖北等地。师箕公之五子,先后并排合葬在新会荷塘南村附近,名叫“五老坟”,喝作“岭上峨眉形”。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1996年,香港余氏宗亲会和余风采五堂会合捐15万港元,又重修一新。有史以来,各地余氏经常组织宗亲到此祭扫祖墓,如今,荷塘南村成为各地宗亲联谊活动之中心。
从十世祖汉老公开枝,是五邑地方,特别是台山余氏开大族之源。汉老公生四子:长子谦翁,子孙分居台山儒林里人字股各村,及台山那旺、南坑、广海、冲蒌、台城、白沙、上川、四九,也有开平、新会、鹤山、阳江、阳春、高要、中山、广西等地。次子谓翁,迁居顺德黄连(生子未详)。三子详翁,生七子,迁居开平。四子询翁。子孙分居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中山、阳江等地。
十一世祖谦翁,生三子,点翁、然翁、烈翁,长子点翁,生子应龙(居处未详)。次子然翁(出继询翁),生二子:长子应星,次子应昴。应星祖房子孙,始居台山里边村,后分居台山儒林里上字股各村,及台山三合、那旺、白沙,也有开平等地。应昴祖房子孙,始居台山里边村,后分居台山儒林村大字股五乡堡、六乡堡、九乡堡、六股围所属各村,及台山三合、那旺、广海、海宴,也有开平、恩平、鹤山、新会、中山、阳江等地。谦翁之三子烈翁,生七子:南龙(居台山),潜龙(居新会),跃龙(居台山),翔龙(居阳春),兴龙(居台山),元龙(居台山),会龙(居开平)。
往后,靖公之子孙世代蕃衍,以我台山余村里而言,至今有的地方,已蕃衍到近四十世,时近千年历史。余氏人口分布甚广,遍及全国广东、福建、湖北、广西、云南、湖南、河南、江西、海南……等省,广东省内遍及台山、开平、新会、鹤山、恩平、南海、番禺、广州花地、中山、东莞、顺德、肇庆、新兴、阳江、阳春、博罗、高要、韶州、乐昌、潮州、惠州等市。其中人口聚居最众者可算台山,而三八镇又为台山之最。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台山市余族在家人口分布在22个镇,67个管区,203条自然村,31000多人,其中三八镇占13个管区,109条自然村,16500多人。旅居海外人口比在家人口还要多。另有原属台山荻海余村里6个管区,70条自然村,8000多人,于1953年才划归开平县。
自靖公二十四世开始,先贤曾为台山荻海余村里诗撰字派:“国守世传,隆英表章。中和毓庆,绪振名扬。昌其滋大,显耀荣祥。”“国”字是二十四世,依次至“祥”字是四十七世。(“中”字以下是余廷槐翁(台山冲蒌人)续撰,因远祖有讳庆者,故“毓庆”有改为“礼乐”)。

二、余氏之史绩及名人
余氏始祖第一世余靖,原名希古,字安道,一字崇嵩,号武溪,谥襄。尊称忠襄公,简称余相,故居地称余相巷。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公元1000年)三月,出生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六月,薨于金陵(南京)秦淮亭,享年65岁。安葬于曲江城西四十里龙归乡成家山之原(今韶关市武江区西联镇甘棠乡)。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三月,余靖应试科举,登进士第,朝廷授官赣县尉,后历任秘书丞,集贤院校理、右正言、知制诰等朝官。其一生功业,大致上以“经制五管,出知六州,三使契丹,两平蛮乱”来概括。庆历三年(1043),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为四谏官。晚年,宋仁宗曾加封他为尚书左丞、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仁宗死,英宗即位,又拜余靖为工部尚书。余靖死后,英宗闻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朝廷特赠刑部尚书之衔,追谥曰襄(后人敬称余靖为“余襄公”由此而来)。
余靖公是北宋历史名人中之一人。他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又一位甚有作为,甚有造诣,颇有影响之历史名贤。是北宋一位很有远见之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一位善于治乱、敢于临危受命、勇于实践之改革家。他自少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举凡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释道经卷,无所不通。他文武兼备,学问造诣高深,有许多著述、奏议、论文,深得朝野嘉许,并被后人编成《武溪集》、《余忠襄奏议》、《余靖诗选》等书籍,连同他本人所著之《谏书》、《三史刊误》、《汉书刊误》、《契丹官仪》、《三朝圣政录》等,均成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
继余襄公之后,历代子子孙孙,数风流人物,不胜枚举,现以台邑为主,又有史料记载者,略举一、二。
明末清初,余族出现两位抗清义士,一是余守踞(开平水口人),二是余富彦(原台山今开平荻海三围乡人)。
清道光年间,六品地方官余灼(台山附城桂水乡人)。台山有六进士,余族占二名,一是文进士余家相(台山三八里边乡人),二是武进士余廷保(台山三八同乐乡人)。
原台山荻海余族乡村,昔日统称儒林里,清末宣统元年,科考求功名,儒林四瑞入选,大岭村余瑞龙(别名友夔)、余瑞瑚(别名仲珊)兄弟同科中拔贡;龙头村余瑞銮(别名叟鳌)、余瑞麟(别名翔波)兄弟同科中秀才。
今载入《台山文史》之著名侨领:余杰民,曾任美国加州参议员,现任美国太平洋牙医大学博士等要职,所任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建树甚多(台山附城桂水乡人)。余哲夫,是自学成才之美籍华人青年画家。其作品参加美东地区画展,轰动美东艺坛,参加加州博物馆世界性现代画展等,累获殊荣(台山三八岗美乡人)。余宏荣,是加拿大温哥华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政议员,热心华侨社团工作,成绩卓著,其名字在华人社会中享有崇高之荣誉和威望(台山三八降冲乡人)。
抗日名将——余程万师长(1902~1955),台山三八涨村人。在常德会战时任国民党第74军中将副军长兼57师师长,1943年冬余师长率八千之师守卫湖南常德,抗击日军五万多,孤军奋战16个昼夜,毖伤敌一万多人,打击了日寇侵略气焰,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载入《台山近代航空人物录》之飞行员:余百炯、余仲奎、余平想、余裕宗、余见友、余柏仲、余东华、余拔峰(已阵亡)、余喜泮(已故)。
为纪念余忠襄公,各地都建有忠襄公祠。韶州忠襄公祠,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位于韶关市建国路,于抗日战争期间被破坏不堪,后当地人将其改为平房居住。1997年,各地海内外余氏族人已筹集巨资,重建为余忠襄纪念馆。台城忠襄公词,建于台山城草郎街(已不存在)。会城忠襄公祠,位于新会城仓前街,建于明朝崇祯九年(1636)民国十八年(1929)更名为余风采纪念党,至1990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12万港元重修一新。荻海忠襄公祠,位于台山荻海埠茭荻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落成于民国四年(1915),择吉农历二月十七日太祖升座。省城武溪书院,建于广州市仙湖街,曾为安道中学校址,今已不存在。泰国忠襄公庙,位于髡罗,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初五日午时升座。
忠襄公迁右正言。蔡襄赠诗:“御笔亲除四谏官,传喧朝野竟相欢。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贤得路难。必有谋猷裨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世间万事俱尘土,进取功名久远看。”“风采”二字源出于此。明朝弘治十年(1497)春,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时言谈、举止、仪表之风采,在韶关市始建“风采楼”。至民国十八年(1929),曲江县政府开辟城厢马路,拟毁楼以便交通。余氏族人共同商议,并通过当时驻节韶关之第一军长余汉谋出面,请准政府保留此楼,依址改建宽度,与马路相埒,由路面上至楼底高22米,横跨风采路,落成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风采楼现已成为韶关之特别标志。1960年,经韶关市政府批准,风采楼和余墓基均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5万港元,和余靖墓同时重修一新。此后,前来瞻仰之海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韶关风采楼已成为世界各地余氏宗亲为纪念余靖公所建之风采楼(或风采堂)之母楼。旧金山风采楼,现为全美余风采总堂,上层崇奉忠襄公神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各大城市都有余风采堂;香港有余氏宗亲会和余风采五堂会,香港余氏宗亲会每年在该会纪念堂举行春祭太祖大典,例定在农历二月十七日举行,籍资纪念;荻海风采楼,是荻海忠襄公祠之后楼,上层崇奉忠襄公神像,神像对联为:“与唐相风度齐名拔地双峰贯日月;为宋史谏书生色擎天一柱壮山河。”
此外,后人还把“风采”一词和“武溪”一词,广泛用来赞颂余靖公之为人和品格,以及形容人或物之美好形象。各地中、小学校、街道、乡村、商店……等也以“风采”和“武溪”为名。如以荻海忠襄公祠为校址开办之风采中学,开平祥龙洲风采华侨中学、台山三八镇武溪中学、荻海风采路、东河武溪路、开平水口武溪乡……等。台山、开平还有一份余族《风采月刊》,美国有一份《风采季刊》。其中武溪中学,是由旅港宗亲余树泉、余锦、余恺庆、余璞庆、余润梁、余益民、余博扬等带头捐款,香港余氏宗亲会、余风采五堂会、余绍贤堂……等堂会,及美、加各余风采堂鼎力支持,以及海内外余氏宗亲1500多人,热心捐资共1300多万港元,于1986年兴建之一所新型完全中学。办学11年来,发挥侨资办学优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成绩斐然,荣获“台山市最佳学校”称号,成为台山市侨资办学最突出学校之一。兴办武溪中学之带头人——台山市三八镇六槐管区旅港乡亲余树泉,历任香港余氏宗亲会会长、武溪中学董事长,他先后为兴办武溪中学计共捐资达450多万港元,早在1991年,他被授予“振兴台山贡献奖”,1997年,又先后荣获“台山市荣誉市民”、“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其桑梓情浓,热心公益、兴学育才之美德,在海内外乡亲中有口皆碑。     朱 氏 朱达明

——以国为姓,邾去邑为朱。
相传古帝颛顼高阳氏后裔曹挟,周封于邾(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其国民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邾国为楚所灭,其遗族去邑为朱姓。时至今日,朱姓发展在全国诸姓氏中排列第十四位,是大姓氏。

台山朱氏源流於南宋时起分三期徙入
据家谱记载:“朱氏发源于徐州沛县。后流来州碭山。及后又流于句容。由句容流楚,一移于凤阳府;一移于福建建宁。”这段扼要的记载,既清楚地指明,“邾”去阝为朱,朱姓发源宝地是沛县;同时也指明,先祖从中原向南迁徙的路线图示。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代名臣或良将,都有一部璀灿的谱牒。据查台山朱氏各地族谱记载,朱氏徙入台山,始于宋代,其源流主要分三期徙入。

第一期 宋时臣民
宋时元兵入侵,宋皇朝被逼迫从中原迁都江南临安(杭州),后又从临安败走广东省的新会市崖门。故有大批宋时臣民随之涌进江南,有的流入台山。
时下聚居于台山市西北部的附城镇朱洞、平岗、泡步、淡村暨三八镇邹村及三合的朱氏据他们的族谱记载,其先祖是这个时期徙入台山的。入粤始祖系文焕公。
文焕公系南宋理宗嘉熙二年进士,大理寺评事。有关文焕公入粤的记载或传说如下:

勤王护驾说
据广东省清远市上下岳朱氏族谱载:“(宋)德祐二年,元伯颜陷临安,入寇上北狩。益王即位福州,檄诏诸路勤王。公投袂奋兴,招募义兵,亲率入口。旋护驾南来,驻跸于广州。祥兴改元,移驻崖山。公奉召督师,拒元于北江。贼众我寡,失利殉国。子继贤从征,乘夜负尸潜奔葬於清远横石里……”。其家眷随宋室入粤,流入台山。

龙虎凤三兄弟逃兵乱说
洞、平、泡朱氏族谱记载一个这样的传说:“文焕公於朝廷弹劾权臣失败,被贬岭南。迨至兰玉(人龙)、兰茂(人虎)、兰瑞(人凤),兄弟三人,兰玉居长,职司贡举,居南雄沙水村。因遭胡妃酿祸,诰行摈斥,分散连枝,徉狂就道。天启其迁,越岭而南,望古岗城而至。慎龟不协,再至长沙,犹未满怀,终至朱洞。”这段传说,因“胡妃案”在年代上与文焕公有关连,而与其裔孙则在年代上有出入。但随宋室南下臣民,因逃兵乱而流徙至台山朱洞,择地定居,符合当年汉民南下的历史事实。
综上所述,聚居於台山西北部的朱氏,其先祖是宋时臣民,因兵乱而流徙至台山。

第二期 明朝冠带千户指挥使蕃衍的后裔
朱氏在明朝时是国姓,明皇朝分封其子孙为王为官,由帝都四溢全国,据广海东荣里(老朱村)村史的传说和族谱记载,他们是明朝由一位冠带千户指挥使的官员朱少弟遗下的子孙蕃衍起来的。
“少弟公,系南京宁国府人。元末随明太祖朱元璋削平元乱后,封指挥使,调任广州府前卫。明洪武二十四年,又调任文海冠带千户指挥使,奉令兴建广海卫城防倭。后少弟公回南京,留下淑配夫人管氏带一子鹤侣。鹤侣公承父职为世袭冠带千户指挥使。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现在广海城的朱家巷暨乐家村,东荣里等村落的朱氏,是鹤侣公蕃衍的后裔。

第三期 清乾隆年间徙入的客家朱氏
据赤溪县志暨该地朱氏族谱记载,该支客家朱氏,其入粤始祖是章甫公。章甫公是朱熹的第七世孙,江西芦陵参佐铨公的后裔。约於南宋末年或元朝时从江西入粤,在嘉应州以儒学立业。后其子孙经多处流徙,於清朝乾隆年间流入台山,分居於四九和三合两个地带。迨至咸丰六年,五邑地区爆发土客相斗,这两个地区的客家朱氏再流徙至本市东南临南海的赤溪半岛居住。

台山朱氏的发展
於宋、明、清时徙入台山的朱氏,随着时间的伸延,其子孙在就近连片聚居的同时,向西南沿海海宴地区及外省市(县)暨全球拓展。

就近连片聚居
於南宋末或元代徙入台山附城朱洞卜吉相地定居的兰玉公,时下其子孙蕃衍,不仅住满整个朱洞管区属下所有的自然村庄,而且还分支拓展至毗邻的平岗、泡步和三合的洋栏、新一及开平市加羊路,形成就地连片聚居。据说随同兰玉公一起徙入的兰瑞公(人凤)祖裔,到景文公时,拓展了淡村和邹村的两大支脉,还分流徙入三合那金暨新会市丹灶及中山市的曹步等地,与朱洞兰玉公(人龙)子孙聚居地连结成一片,遂形成人数众多的朱氏聚居地带。

向西南海宴地区迁徙
海宴地区在台山实施县制时是第九区,现分为沙栏镇、海宴镇和汶村镇三个政制镇。该地区靠山临海,有大片良田和滩涂,海水又可晒盐,是一个富饶的鱼米之乡。由于大量的自然资源可开发,人们易於揾食,特别在清初,清皇朝为了防范台湾“反清复明”势力扩张,对沿海地区曾实施封锁政策。后来取消封锁,因此吸引四方流民向该地区迁徙,朱氏也随之陆续徙入。据不完全统计,海宴地区共有三百七十多条自然村,而朱氏聚居的村落占有三十九条,人口达一万之众,是仅次於陈姓、李姓,居第三位的大姓。
据村史传说和该地区朱氏族谱记载,时下聚居於朱屋、朱沙湾、禾义路等地的朱氏,是人凤祖裔源达公的子孙。源达公是从开平市四九徙入的;聚后於沙栏山咀的朱氏,先祖是从台城北部徙入的;聚居於仑定村的朱氏,朱前坡祖是从广海徙入的,朱凤素祖则从淡村徙入;而聚居於春场的朱氏,先祖是来此晒盐的朱氏工人聚居形成的村落;而五村朱氏,该村原住五姓人家,叫五村,后来该村朱氏广招宗人入住,遂形成全部由朱氏聚居的大村庄。在历史上,该村有不少村民仍远路到附城朱洞拜祭兰玉公。可见,海宴地区的朱氏,基本上是由四方朱氏陆续进入定居的。

向美加暨全球徙移
台山是全国著名侨乡,现居海外人数比市内人口还要多,故县称海内外有“两个台山”。据查台山人出国的历史资料,在清末,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掠夺,民不聊生,而台山人因水利失修,在自然灾害面前,又有“苛政猛於虎”的压迫,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台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又是沿海地带,对海外信息比较灵通,故当列强来华掠夺劳动力时,为穷困逼迫的台山人就铤而卖身,通过与“猪仔头”(老板的经纪人)签订卖身约,出国当苦力(台山人叫“卖猪仔”)这条渠道,一批又一批地到海外修铁路、开矿山。当捱尽人间的千辛万苦,於合约届满,尚留残命之际,对比揾食的苦楚,仍比在国内揾食要好时,他们就将积蓄下来的血汗钱,一方面寄回来养家糊口,支持子女上学读书求知识;另方面,替国内亲人办理出国移民,故台山华侨人数多,遍布全世界。
在海外的台山朱氏,据台山朱族侨刊《紫阳月刊》与海外宗人联络的资料,旅居美国、加拿大的人数最多,尤其在美国的加州,人数既多又相对集中,位於该州的三藩市,华侨叫旧金山或称大埠,在该市不仅台山移民人数多,而朱氏移民该地区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身居异邦,因离乡别井,亟需守望相助,故海外华人华侨,以国为界限,组织成立会馆;以省、市(县)为界限,成立同乡会和以学校为界限,成立校友会。而最令他们感到亲切的,则是同乡会和以姓氏或宗系为界限的堂、会、所和房。这些侨社宗团,既能互相联络,又能为侨民办实事,故很受欢迎,至今仍青春长盛。
在美国三藩市,以台山朱氏为主体,组织成立“美国三藩市朱沛国总堂”,并在南加州的洛杉矶市成立“罗省朱沛国分堂”;还以朱洞兰玉公系成立新广和房和平溪房;以景文公系成立淡溪房和邹溪房,同时两房联合购置楼业成立“思德堂”,共同奉祀景文公,这些宗亲团体与美加各地宗亲广泛联系,与故居地一脉相承,十分清楚地表明,他们是从台山徙来的,祖籍在台山,根在台山,是中国龙种。
一九九五年,以美、加和港澳宗亲为主,合力在台城城西筹建的“朱沛国楼”落成,成为台山朱氏慎终追远,寻根问祖的中心和为海内外朱氏宗亲联络宗谊的桥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朱氏人才辈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名字,在中华民族史册上闪着光彩。
远在古代大舜时就有良臣朱虎,战国时有义士朱亥。汉时的朱买臣,他是一个“负薪苦读成才”的成功典型,被搬上戏曲舞台,在日本还有石块雕塑他的形象让人们瞻仰学习。他助汉武帝平定东越,扩大汉朝疆域立了大功,同时还把朱氏带到南方,成为南方望族。
到宋时,在中国的福建省出了一位名声盖世的理学大家,中国古文化骨干之一的朱熹。他的理学思想,是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史学家素有“北孔南朱”评说。朱熹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影响极大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是一位世界文化巨人。与朱熹同时代的还有一位饮誉文坛的女诗词大家朱淑真,她写的一首《元夜曲》,幽怨感人,脍炙人口。
距今约六百多年前,凤阳府的朱元璋,由一个贫无立锥之地的究和尚,从投身反元义军到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这位平民皇帝,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巨人”。
在近代还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朱执信,在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当代有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他们在推翻帝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功勋彪炳。
值得提及的还有抗日名将,台山市平岗老村人准将师长朱岳。为了抗击日寇侵略,他率部参加长沙四次会战,战斗至烈,副师长阵亡,他也数处负伤。该师官兵的英勇事迹,被国家军委命名“忠勇师”。抗日良将令人景仰。
台山人杰地灵,现居美国有祖籍台山的世界一流科学家朱经武,有旅居非洲聿巴布韦国教授、国务活动家朱惠琼,和居香港的爱国爱乡金融实业家朱正贤等,精英辈出,不胜枚举。

 

雷、方、邝 氏 邝伟南

雷、方、邝三姓源流概说
关于雷、方、邝三姓来历,邝氏族谱记述如下:“按吴邝氏之先,始自方来,方氏之始,本于神农,得姓曰雷。系神农氏(即炎帝)八代孙帝榆罔之子也,居雷泽以雷为氏,相黄帝伐蚩尤,得胜有功,封于方山,食其邑,因氏焉,历商周汉代,有伟人见于经史,亦复不少。”方氏族谱关于方氏根源:“方家之先,出自神农,神农娶莽水氏女,生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榆罔,榆罔生雷,封于方山,因地为氏焉。”《新百家姓》一书关于雷姓来源:“相传黄帝有个臣子雷公,他的后代称雷氏。”关于方氏来源:“古帝榆罔(神农氏之后)之子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县西北25公里处,东北距郑州105公里,距少林寺60公里。)后代随以地为姓。”《新百家姓》关于雷、方两姓来源与邝氏族谱所记相同。也就是说,神农八世孙帝榆罔之子居雷泽,以雷为姓,他助黄帝立了功,为表彰他的功迹,黄帝封方山于他。后子孙以地(方山)为姓,取方姓。传至江南方氏六世祖方殷符翁,生七子,长廷康、次廷年、三廷范、四廷远,以上四子均取方姓。五子廷英(江南方氏七世祖),生三子,长子以平,号三七,改取邝姓,宋高宗年间(公元1129年)迁居广东南海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因此南海市大镇乡是邝姓发祥地。次子翔,居湖南。三子朝,居南京等地。六子廷辉,改姓旷。七子廷韬,改姓白。
综上所述。邝氏之先,始自方,方氏始自雷,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开平市水口镇中山东路的溯源家塾,门联曰:源同一脉,衍以三宗。肯定了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关系。
三姓宗族团体组织名曰“溯源堂”。溯源堂组织建于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最早的开平市水口镇溯源家塾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其次是美国二埠溯源堂始建于1859年,已有148年历史,美国大埠的原宗公所始建于1880年,大埠溯源总堂始建于1886年。溯源堂历史悠久,组织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加各大城市、古巴湾城、新加坡、菲济、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缅甸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设有溯源分堂。可以说,凡有三姓宗亲的地方,都建立起溯源堂。溯源堂组织健全,有章程,职员每年改选一次,全美溯源总堂设于美国大埠每三年召开一次全美溯源堂恳亲大会。1995年5月21日至25日,第21届恳亲大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溯源堂经济实力雄厚,设有奖教奖学金、助学金、嘉奖金、敬老金、救济金等各种奖励福利基金。1926年还在台城创办了族刊《溯源月刊》,美国总堂创办了《溯源季刊》,它们起到了联络宗亲、沟通宗情、侨情、乡情的作用,把宗亲团结在溯源堂周围。

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由来图
神农氏(即炎帝)是上古时代姜姓部族的首领,居陕西岐山一带,后发展到中原一带,取莽水氏生子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帝榆罔,帝榆罔生雷(雷氏始祖)。
雷,相黄帝有功,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县西北),遂以地为姓取方氏,方氏始于此,延至江南方氏始祖方紘。
方紘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王莽之乱举家迁到江左,为江南方氏始祖。


方雄 江南方氏二世祖

侪 储 俨 江南方氏三世祖

赞之 弘之 观之 江南方氏四世祖

长子 次子 三子 叔 江南方氏五世祖,因官入闽为福建莆田方氏始祖

殷符 莆田方氏二世祖

廷范因官入粤,为广东方氏一世祖,廷范生六子,均中进士,时称六桂,均任唐朝要职。

雷氏源流及居住分布
雷氏起源,据族谱记载,神农氏八代孙帝榆罔之子,居雷泽,遂以雷为氏,始得姓曰雷。相黄帝有功,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县西北)。这是雷氏起源。历夏、商、周以及唐,奕世相传。
传至唐朝,辅国武臣雷万春将军,与县令张巡、许远镇守睢阳(古县名,以在睢水之阳得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公元757年,安庆绪(安禄山次子)遣将带兵十余万攻城,雷万春奋勇抵抗,在一次战役中,他身中六箭,面不改容,岿然不动,指挥若定,坚守城池。最后因外援断绝,饥不能战,城陷,与张巡、许远等大小战将36人被俘,从容就义,其忠勇英烈事迹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万春公十五世孙,河南大宗一世祖云蒸,讳铖,字金威,号操垣。操垣公年少,父亡,孤苦伶仃,建籍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旧县名,1993年改名开封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
万春公十九世孙,河南云蒸公五世孙,广东雷氏始祖,讳兰,字馨斯,宦名朝翁,号芝堂,因值金兵乱,遂南下建籍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登进士,任南雄二守(古代州郡行政最高长官,明清称知府)。子二人,长曰豫,次曰复,是时朝翁与恭人(元朝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阎氏相继而殂,合葬于南雄之寿山。后遭“皇妃之变”,豫、复二公各偕其子迁移于羊城。不久,豫祖卜居于番禺韦涌,时咸淳九年八月(公元1273年),有子三人曰福、禄、寿。复祖则于咸淳九年(1273年)甲子夜迁居于新会县之古博都(相当于现开平市水口辖区)。延蔓于文章都(相当于现台山市大江、公益、水步镇辖区)斗洞里,子孙分居于沙岗、塘面、新塘基、独岗、曹岗、吕边、张良边等十多村。自二世祖复公于公元1273年迁台山市大江塘面乡(现大江镇石桥管区中间村)以来的720多年间,雷氏枝繁叶茂,子孙昌盛,人丁兴旺,现分居在台山市公益镇的张良边管区;大江镇的石桥、河木、大塘、棠棣、新大江、拱桥、里坳、陈边等八个管区;水步镇的井风、茅莲、长坑等三个管区共95条自然村,人口约1.5万人以上,另分居在四九镇、台城镇、三合镇、冲蒌镇、斗山镇等28条自然村人口约6千人。朝翁七世孙,讳昂,字伯颙,迁居于台山海宴,现分居于海宴镇河南、新河、沙头、澳村、沙边、汶村镇的沙浦、雷许村、上坑等人口约5200人,皆是伯颙公之后裔。公卒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7月20日,享年67岁。此外,朝翁七世孙积善公及十三世孙文力公迁居中山市沙涌即现在中山市环城区渡头村,现在人口约五千多人。据上述不完全统计,居台山雷氏共约3.1万人。此外迁居阳江的有八世祖观保公,九世祖癸长公、阁、斌等四公。


方氏源流及居住分布
自炎帝八世孙帝榆罔之子雷受封于方山,后子孙以地为姓,方姓自此始,世代相传,夏朝相公,周朝叔公,秦朝覆公,汉朝宏公,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故方氏属河南郡。汉朝宏公,遭王莽之乱,举家迁徙至江左,因此,江南方氏以宏公为始祖。至唐叔公,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进士,任都督府长史,从二品官,因官入闽,世居莆田,为福建莆田方氏始祖。莆田乃方氏发祥地。叔公生殷符,殷符生七子:廷康、廷年、廷范、廷远、廷英、廷辉、廷韬。三子廷范,生六子: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载、仁远。兄弟六人均中进士,时称“六桂”,均任唐朝要职。至第九世宗元公因官由闽入粤,生三子,为南海、番禺、中山、开平、新会等县方氏始祖。莆田方氏十二世祖广东方氏十世祖方道盛(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1245),宋度宗二年(公元1266年)考登进士,同年御选为驸马。因宋末宋元交战,1278年6月随宋室撤至广东新会崖山,建立行宫,元军南侵,宋元两军在崖山海面进行大决战,宋朝大败(新会古井镇崖山祠现在是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区,又是该市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母令诸皇亲择地而居。驸马道盛公携宋度宗长女信安公主赵庄懿迁新会古冈州平康都(现开平市茅冈),后分居古宅茅冈,始立开平方氏一世祖。道盛公终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清顺治年间始建驸马祖祠,祠址在现开平市圹口镇宅群管区庙边村。该祠大门口上方刻有“驸马方公祠”,楹联曰:“婚联宋室,派衍莆田”。至莆田方氏第21世(即开平方氏第10世),艮、坤、巽、渐四公由开平圹口古宅迁台山下川上南澳村居住,至今约五百年历史,该村建有驸马方公祠。莆田方氏十一世(开平始祖道盛公是十二世)宗一公,于宋理宗年间(1240年前后)由新会马涌迁下川水洋村,始立一世祖,该村建有宗一方公祠。
方氏后裔集中居住在下川镇平埠、南澳、家寮、牛圹、水洋等15个管理区的21条自然村,共约750多户3430多人。


邝氏源流及居住分布
邝氏之先,始自方。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生三子,长子以平,讳询,号三七,改取邝姓。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邝询在宋朝廷任内侍(传达皇命的小官吏)。三月,发生“苗刘之变”,询公忖思朝政动乱不安,于1129年4月全家南迁广东南海大镇乡尚书朗里,构庐建业,教子成名。询公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南海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姓发祥地。
以平,生四子曰谚、让、诚、谆。谆公生三子,长子一元、次子一声、三子一俊。谆公1142年登进士,1146年登科,1152年膺任临安京城大尹(汉代都城行政长官称尹),1168年,诰封光禄大夫(官名,主要掌管皇室的膳食),太子太保(辅助皇太子的官),宣城侯爵。何、冯夫人荣膺正一品夫人之封。谆公官居临安60年之久。1217年,元兵攻宋,谆公上疏缓金伐元,次年被贬辞朝,带领全家南迁惠州河源县,1219年愤闷而死。谆公逝世后,兄弟三人,秉承遗嘱,遵从父命,分居各处。一元公以世臣之子,留居河源,长守父墓。一声公迁新会县古冈(历史上曾置冈州,州治今新会城,故会城又名冈城,新会又名冈州,古冈山在新会城附近,“古冈独松真茂盛”,是新会县八景之一),为新会、开平、台山三县邝氏之祖。一俊公返居南海大镇乡。
三世祖一声公生于1155年10月2日,终于1246年7月8日。26岁登第进士,点为朝奉大夫,刑部主政,历任刑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尚宝司署、钦差提督、刑部尚书,诰封太子太保、朝奉大夫等,前后达三十余年。谆公逝世后,一声公于1225年由河源迁新会古冈,后又迁古博里潘村甲。木房(现属开平市辖)。一声公生二子。长子讳奎,字公昭,是开平潘村邝氏之祖。次子讳兴,字公表,生于1197年9月9日,终于1269年3月。公表公于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年间),由潘村迁到新宁县冲云堡忠心村(现属台山三八镇冲云管理区忠心村)。四世祖公表公是台山邝氏始祖,忠心村是台山邝氏发祥地。
邝氏子孙繁衍昌盛,枝繁叶茂。自四世祖公表公至今约800年间,由第四世繁衍至33—34世,在台山有13835人,分居在全市12镇的154条自然村。
公表公生四子:长子道昌、次子道真、三子道荣、四子道进。三子道荣无嗣,实际是道昌、道真、道进三大支系。
道昌系:以台城仓下管区为基地,分居在台城、四九两个镇的三个管理区24条自然村,365户,1418人。其中24世祖集充公由仓下迁居四九镇圹田管区莲圹村、中村,32户122人,四九镇松头管区龙安村5户30人。
道进系:子孙集中居住在斗山镇福场管区东洋村,及三合镇马山口村、下马跡村,125户600人。
道真系:居住遍布于全市12个镇123条自然村,2345户,10131人。
道真系又可以按七世祖仪凤、天锡兄弟分两支系。
仪凤支系:以三八镇新余管区洞美村为基地,分居于附城、三八、三合、四九、都斛、赤溪等六个镇,七个管理区的10条自然村,116户,526人。
天锡支系:是台山邝氏最大的支系,遍布全市35个管区的113条自然村,2229户,9605人,其中又可分冲云与岭背分支。
冲云分支(现三八镇冲云、云东、新余三个管区总称)以冲云为基地,分居在六个镇12个管区,54条自然村,共1044户,4559人。
岭背分支是以13世祖金华(云岫)由冲云迁居岭背繁衍的,以附城镇岭背为基地,子孙分居于三合、四九、附城、那扶、都伏等镇的14个管理区,38条自然村,共804户3395人。
刘真洞分支是以刘真洞为基地,12世祖郭安后裔,分居于5个镇9个管理区21条自然村共381户,1651人。

居住分布现状
支系 自然村 户数 人口数
总计 154 3267 13835
道昌 24 365 1418
道真 123 2345 10131
仪凤 10 116 526
天锡 113 2229 9605
冲云 54 1044 4559
岭背 38 804 3395
刘真洞 21 381 1651
道进 3 125 600
台城 377 1508
外县迁来 4 55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