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中都城遗址公园:《了解自己——意识的镜子》|第三章 意识的自己:自我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2:48

                   《了解自己——意识的镜子》

                                第三章 意识的自己:自我意识  

第一节 虚无:存在论  标签:有意识  意识  存在  虚无  视角
  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存在于虚无中。这并不是物质的观点,而是人有意识的观点。因为人的有意识,首先于生存的外在,然后才是内在的自由。存在的概念,来自于物,却基于人的意识。所有的存在论,都是人的有意识,对自身不确定的确定。这不适用于自然的观点,因为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存在。因此,关于存在的讨论,并不在中国文化中,而是在西方哲学中。因为中国文化,以自然而论,人就是存在的;假如人不存在,生存就没有了意义。这维系着本能,不会为人所怀疑。只有当人的有意识中,出现了意识的自己,却又无法确定时,存在才会被讨论。
意识的自己,并不是我,相对于非我的存在;更不是人,相对于自然的存在。它,在于人的有意识中,分离于所有的外在,还无法确定的存在。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分界,在于人不再本能地生存,而有了非本能的选择。这个界限,并不清晰;因为自然的生物,也有些非本能的生存。不过,生存的概念,在内涵之外,同样存在着外延;就若生命的延续,在于生存,也在于繁衍那样。不管是生存,还是繁衍,都在于意识,经由物质的结合,实现了自身的存在。只是,这并不是有意识的,而完全是无意识的。人的有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非生存的;那或者就是人,对于死亡的感受。当人面对死亡时,包含身体在内的所有都失去了意义;意识的自己,不管人是否意识到,已经分离出来。

存在,来自于非存在,或者不存在。这不止适用于生与死,也适用于人有意识的自己,存在与否?对于人而言,可以有一个人的自身,作为自己;也可以有一个意识的存在,作为自己。显然,人的自身,要比意识,有更确定的存在。只是,人的自身,赖以存在的人体,在死亡面前失去了意义。没有一个人看着一个死亡的人体,还会说他是一个存在的人。那么,人的自己,本质上就不在于人体;而在于另一种看不见的存在,那或者是灵魂,或者就是意识。人的有意识,总是关注于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人心有旁骛,也是关于自己,而不是关注本身。对于存在而言,没有什么特别的来由,就来自于人有意识的自己,处于虚无之中。

虚无,可以是不存在,也可以非存在,却必然是存在。因为人有意识的概念,都有所指,否则不会有虚无的概念。只是,对于人的意识而言,存在更多界定于感官,而不是自身。当人的有意识,将存在界定于意识时,所有感官知觉的存在,就成为了表象。这也是佛,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来。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是如此。同样,意识的自己,存在于意识的视角,而不是人的视角。人只有在意识的视角中,或者自我意识中,才可以将自己的存在,确定于虚无的意识。

意识的视角,不同于人的视角之处,在于它是自我观,而不是世界观。因为意识,不同于物质的存在之处,在于它虚无于人的感官之外。人的感官,是一个界限;它可以让人看到物质的世界,也可以映射于人的有意识;同时,它又因为外在的有意识,遮蔽了内在的自我意识。这也是哲学,传递了更多的世界观,却将自我观,变得隐晦艰涩的原由。同样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远比“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为人所熟知。这是人有意识的注意,却失去了自我意识的视角。因为存在,对于意识而言,具有优先权。意识,首先于存在,然后于自由。

自由,来自于意识的自己,而不是人的自身。人,或者人的视角,更多关注于生存,而不是自由。意识的自己,隐约于人的自身中;直至超越了生存,才会成为存在。或者,自由的概念,就来自于意识的自己,可以存在的确定。“由自己而自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却隐含着自由的本质。它,只有在意识的视角中,或者人的自我意识中,才可以成为人的有意识;在人的视角中,它更象是文字的游戏,而不是自由的存在。存在,对于自由而言,就在于人有意识,并有意识的自己;只有意识的自己,可以确定不同于人的视角,并确定自由本质的存在。

所有存在的本质,都在于人有的意识。只有人的有意识,才会讨论存在,而且指向于虚无。所有的存在论,都来自于意识的虚无感。不管是赫拉克利特,“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还是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也不管是艾克哈特,“上帝就是存在”;还是尼采,“上帝死了”之后的虚无;都关于人的有意识,对于自身有的意识,有意无意之间的自我意识。所有非物质的存在,都隐含着意识的存在性。不管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还是柏拉图的灵魂,或者亚里士多德的隐德莱希,都有关于人有意识的自己。它,并不属于上帝,也属于宗教,甚至也不属于哲学,而属于人有的意识。

人有的意识,虚无着,却又存在着;人在自己的虚无感中,不自觉地存在论着。意识,存在于人的有意识中,却虚无于人的感官中。意识的存在,对于人的有意识而言,就是意识的自己;意识的虚无,对于人有的意识而言,就是本质的存在。意识,存在于虚无中,在自然的生命中实现存在;在人的有意识中,开始独立存在,并最终实现自由。所有的人,在自觉不自觉中,在有意无意之间,都会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个自己,不是人的自己,而是意识的自己。只是,它隐约于人的视角之下,必须在意识的视角中,或者自我意识中,才可以确定而存在。或者,一个有意识的人,只有在自身的虚无感中,才能了解自己,作为意识存在的本质。


第二节 映射论:二律背反  标签:意识  有意识  映射  存在  物质
  意识,不管是作为它本身,还是作为人的自己,都虚无着。这样的虚无,也是一种存在,只是不为人的视角所察觉。意识,有着原始的虚无,那是人无法意识的;同时,它也有看不见的虚无,那是人可以意识的。意识,在它自身的存在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可以称之为二律背反。这两种倾向,在于人有意识的界限,可以向外或者向内的意识。外在的有意识,经由感官,确定为存在;内在的意识,经由自我,也可以确定为存在。但是,这两种存在,并不是同样的存在,而且完全相反。它可以区分于向外的人的视角,与向内的意识的视角,都在于人的有意识。
人有意识,可以是拥有意识,也可以是意识到。这二者并不相同,甚至于截然相反。前者,可以说是所有生物的拥有,因为生命就是意识,结合于物质的存在;后者,可以说是人所特有,因为人有了自然之外的自由。同样,人所特有的意识,也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人有对外的意识,来自于生命的存在;另一种是向内的意识,来自于意识的自身。所有的这些分类,都是人的有意识,却有着不同的意识范畴。意识,作为人的自己,或者意识的自己,是一个基于;只有基于意识的自己,人有的意识,才可以成为人意识到的存在。

存在,对于意识而言,就是虚无。存在与虚无,就是二律背反的最初表象;它的原始,来自于意识,映射于物质的存在。意识,有虚无的存在,却必须经由物质的映射,实现其存在。因此,映射论的假设,就在于意识,来自于物质的映射。这显然是唯物论的,却仍然是唯心论的;或者,应该更确切地说,是唯意识论。对于人的感官而言,意识并不存在;那就若神,对于无神论者的意识。但是,对于信仰者而言,一定存在其信仰的神。意识的虚无,因此而成为一种存在;而且是意识的自己,最基本的存在。

映射论,对于意识而言,是一种存在的证明。因为物质的存在,对于所有的人而言,不管是生存,还是经验,都可以证明。而且,意识的存在,的确背反于物质的规律。不管是自然植物的向上生长,还是人有意识的自由向上,都背反于物质本身的下落。对于一个人而言,向下的堕落,显然是贬义的。因为人的有意识,即使是在潜意识,或者下意识中,也会确定向上的方向。也许,向上并不是单纯方向上的上,而可能是自由方向上的崇高;不管怎样,都是意识背反于物质的规律,寻求自身存在的意志。或者,意识最原始的自由,就是相对于物质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却蕴含着世界的本质。这就若道之阴阳,也若人之灵肉,都在于人有意识的感受。老子以反者道之动,确定着自然之法;黑格尔以辩证演化,确定着绝对精神;都在于人有意识的自己,对于二律背反的感受。不管是柏拉图的灵与肉,还是康德的本体界与现象界;也不管是休谟的象与念,还是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所有二元论的根本,就在于二律背反。它关于意识,也关于非意识的物质,是人的有意识,在确定意识的自己时,必然有的分离。意识,不同于物质,却必须以物质,实现自身的存在。这样的悖论,在人的有意识中,尤其明显。人生所有的悲剧性,可以说都关于二律背反;但是,人生所有的精神性,也都确定于此。

意识于物质的映射,在于二律背反。这并不存在于意识的本身,而是存在于生命的阶段。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意识和物质的结合;有意思的是,所有的生命都如此自然,并未因为二律背反,有所不自然。然而,这可能只是人的感觉,因为生命的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是分裂。不管是细胞的分裂,还是性别的分立,都展示着二律背反的现象。同时,作为生命的体系,不管是生存和繁衍,又都统一着二律背反。那就若老子的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自然之中,因为意识与物质的二律背反,存在着不自然,却又以生命的体系,成为了大自然。

在生命的体系中,存在着映射律;同样,在人的有意识中,映射律也无处不在。意识,不管是生命的体系中,还是人的有意识中,都不断地背反于物质的规律。在生命的原始阶段,意识从它的虚无中,流射于物质的存在中。这对于普罗丁而言,就如上帝创造了世界。对于人的有意识而言,永远也无法自我确定,自己就来自于那原始的流射。这是因为人的有意识,是意识经历了生命阶段,在突破二律背反的自然中,才拥有的自由。或者,对于意识而言,生命的映射,在于实现存在;而人有意识的映射,在于自我实现。所有人类文明的创造,都在于意识本身,而不止于生命本身。不管是过去的现实,还是未来的实现,都映射于人现在有的意识。所有的存在,都映射于人现在的意识;只是,人并不能意识到,那所有的存在。

人的有意识,是有限的;不同于意识的虚无,可以无限的范畴。这是康德的二律背反,相对于意识的无限性,在人的有意识中,变得有限。原始的意识,映射于物质;即若是二律背反着,却是无限的。人的有意识,可以自由于物质之上,却有限着。这样的有限,并不在于意识本身,而在于人的感官。人有意识的视角,必须由人的视角,转换于意识的视角,才可以自由的拓展。也许,人终究是有限的,但可以意识,拥有无限的感觉。那就若人的最初阶段,只有自然的本能;却在意识的成长中,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人最初的有意识,开始如洛克的白板说;然而,因为意识原始于二律背反的映射,人将经由自我意识,确定一个意识的自己。

第三章 意识的自己:自我意识||第三节 白板说:洛克的自由

标签:白板  洛克  有意识  观念  意识
                                                                                                                 ㈠主题立意

⑴了解自己,是人类自古希腊时期“认识你自己”,两千多年以来一个永恒的主题。

⑵理解世界,是人类有意识的原始,并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然而,关于意识的部分,还处于未知中。

㈡市场价值


⑴目前,直接于了解自己和理解世界的书籍,仍然处于空白。

⑵关于意识的图书中,以自我意识为视角的图书,也未曾见。

⑶图书市场,成功学、励志类即将淡出,意识类或成为主流。

㈢需求分析


⑴需求定位,主要于青春期以后的学生,尤其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工作五年的职业人。由于中国教育的模式,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的意识缺失,关于自我成长的部分,处于无意识中。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教育部以“教思政厅[2011]5号”文,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第二部分明确提出“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但是,有关于自我的教材教辅,还在摸索中。在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并不清晰;因为自我,并不止于人格,而深处于意识。
⑵市场需求,界定以内向于心灵,经历过痛苦,但缺少自由指向的人群。因为过于现实的人,难以相信非感官的存在,也无法自我确认意识的主体性。在中国文化形态的这个阶段,浮躁多年,已经开始找寻落点;这是总体图书市场低迷的原由,也是期待更深层于意识的图书,加以静致。

⑶潜在需求,在于人了解自己的需求,尚处于无意识中。举例雪莲果,假如不在人的视野出现,就难以成为选择;因为它,并不属于一般可选项。但是,意识作为人的自己,一个自由的必选项,也未出现在人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意识不是研究对象,而是人自我意识的主体。因而,潜在需求,首先于书的形式。
㈣成书方案


⑴《了解自己——意识的镜子》、《理解世界——我站在那里》,可以作为上、下册出版。

⑵(略)
 
㈠出版价值

⑴文化价值

《华夏之华》,追溯华夏文明的原始,解析中国文化的演变;并探索其中人有意识的本质,探讨传统于现代自由的可能。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而言,既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又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处于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阶段。本书以人有意识的视角,在华夏文明的自然肇始,与现代文明的自由本源之间,找寻自然向自由的沟通之道。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视角,纵观中国历史,理解文化演进中的意识脉络;并以不同脉络,对文化的不同界面,进行深入解析。这对于反思中国文化,尤其是人性的视角,具有开创性。对于华夏自然文明,向现代自由文明的过渡,尤其是当前中国文化转型,具有特别的意义。

⑵社会价值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西学演进中,中学为体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方面,在于西学形式彰显,但本质疏离;另一方面,在于中学本真失去,停留于表象。因而,基于意识,深入解析中国文化,并结合西方文化的自由元素,是对中西文化真正的融合。只有文化形态上的融合,尤其基于人有意识的共同;中国社会才可以传统自然之道,逐步过渡于现代自由。社会的文化本质,文化的人本质,人的意识本质;只有在意识的层面,才可以洞察中国人本,拓展文化视角,推动社会进步。

⑶经济价值

书籍的经济价值,在于市场需求,并实现于销量。从目前的图书市场分析,有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正逐步向深层理解中国文化过渡。以历史视角,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图书市场已经饱和;以意识视角,追溯华夏文明的原始,具有开拓市场的意义。读者对于中国历史并不陌生,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书籍;因而,需要不同视角的书籍,对文化深度的解析,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华夏之华》,具有既往的历史文化市场,可以保证图书的销量;也有开拓的意识视角,可以长时间销售。

㈡市场卖点


⑴目前,基于意识的视角,解析历史的书籍,仍然处于空白。

⑵对华夏文明,以及中国文化,深入解析的书籍,也未曾见。

⑶图书市场,以通俗化、娱乐化为主导的历史类书籍,已经饱和;具有独特视角,探索和发现中国文化本质的书籍,将成为市场主流。

㈢需求分析


⑴需求定位

主要于关注历史、文化的读者。历史是一个长久的需求,读史是一个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拓的需求,可以兼容不同的需求。
⑵市场需求

界定以历史,内向于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人群。在中国文化形态的这个历史阶段,浮躁多年,已经开始找寻落点;这是总体图书市场低迷的原由,也是期待更深层于意识的图书,加以静致。

⑶潜在需求

在于人了解自身文化属性的需求,尚处于无意识中。举例雪莲果,假如不在人的视野出现,就难以成为选择;因为它,并不属于一般可选项。但是,意识作为人的自己,一个自由的必选项,也未出现在人的视野。人对于自身文化属性的了解,也是如此。因而,潜在需求,首先于书的形式。
㈣成书方案


⑴书籍:幅面大小160mm×240mm,公差±3mm。页数(或印张),控制在450页内。

⑵勒扣:[]《华夏之华》内容提要;[]美廊LOGO,及美廊作品系列介绍。

⑶环衬效果与封面类比,淡化。有扉页,“华夏之华”书名设计,隐约显示。

⑷在第九、十九篇之前,加插两张黑白全页图片;或者薄铜板纸彩页。

⑸内文纸质:60g微黄色胶印纸。每一篇另起一页,篇后超过半页的空白部分,加水印的图案。页眉分单双页,单页{CHINESE GLORY},双页{ 华夏之华 };页脚为页码。图书出版数据,放在后面。

⑹设计风格:大方、轻盈,具有美感。

⑺未作说明的请美编设计。
                      

 

 

关于一图一表的确定性

美廊:一图一表作为一个人有意识状态的测试工具,已经凸显其效用。然后,其中有一个问题,仍然具有挑战性;那就是一图一表的确定性,到底基于什么?一图一表的确定性,其中最难以说明的是,意识的存在性。因为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无法以感官确认。然而,感官确认,是否那么确定?

确定性,是一个人有意识的基于,也是一图一表的应用,必然触及的基础。在西方哲学史中,知识的确定性,是一个主题;它在经验主义,基于感官确认,得到了证实。这样的证实,基于人的共同,即感官确认的同一性。一图一表,尽管有同一的象,以感觉测试法,却难以成为人的共同。那么,一图一表的确定,以什么样的共同来证实?

一图一表的确定性,因为意识的内在,不同于知识;也即在感官确认之外,还有另一种确认方式。即使是感官确认,也有一个最终的界限,那就是人有意识的自我确认。那么,自我确认,是否可以成为一图一表的确定性?感官确认,可以延续于经验,确定于知识;自我确认,将以什么样的通道,确定于意识?其实,这已经呈现于一图一表中,说明以下:

㈠两个事实


在一图一表中,可以横轴将世界二分;横轴以上属于物质的世界,以下属于意识的世界。意识、物质,是哲学二元论的基本概念;也是人的存在,灵与肉的分界。既然如此,意识和物质一样,是一种存在,并成为一种事实。只是,关于意识的事实,无法以感官确认,而只能以人有意识的自我确认。

⑴感官确认的事实

对于感官确认的事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人的生存,就是这样一个事实。不管是视听感官,还是其它感官,都可以确认一种存在,都属于这一类事实。但是,不管以什么感官确认,或者加以经验,甚至于知识,都最终确认于人有意识,也就是自我确认。所以忽略自我确认,是因为感官确认,具有人的共同性,而不必深入于意识。

⑵自我确认的事实

对于自我确认的事实,相对于感官确认,要难一点。因为它确认的基础,脱离了感官,不再以经验证实。这也是哲学中,存在论或者存在主义,要说明的事实。自我确认,也如同感官确认,有一个共同的基于;只是基于人有意识的共同,而不是基于人。或者,自我确认,是人内在本质上的共同,即意识;而感官确认,是人外在形式上的共同,即感官。而且,感官确认,最终要以人有意识的确认,才可以完成。

㈡科学性


关于一图一表的确定,还有一个挑战,来自于科学。因为在一般的概念中,科学具有了学科之上,等同于真理的意味。然而,科学也是人有意识的创造,难以超越意识的局限。这一点,在科学的领域中,也可以测不准原理说明。同样,相对论,以及量子理论、黑洞,都显示了科学的局限。而且,科学的确定,本身就来自于感官确认;这也是知识,基于感官经验的确定性。或者,所有的确定性,都应该注意到一个主体,那就是人有意识。科学如此,哲学也是如此。意识,既然是一个主体,那意识的自我确认,也确定了一种事实。这在宗教的信仰中,关于神的存在,就有自我确认的成分;此外,在心理学中,存在着大量个人描述的象;比如在催眠、意象对话中出现的象,也只能自我确认。因此,科学的视角,更适于外在物质的世界;而意识的世界,需要另一个视角,那就是哲学的,或者自我确认。

㈢超验


对于人来说,感官确认,是一个基础;基于感官确认的经验,成为一个确定性的标志。然而,当经验成为一种模式时,一个人的局限也凸显出来;因为在人有意识之前,在无意识阶段,存在着先于经验的意识力。这不同于人的经验,具有先验的天赋特质,也有后验的异秉特征。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被忽视的恰恰就是这部分意识。

⑴先验……

⑵后验……

关于先验、后验的部分,已经在一表中有相应的说明;而关于血型、星座,正是一图中,可以自我确认的部分。基于上述说明,关于一图一表的确定性,可以得到证实。

关于一图一表的定向测试及应用

美廊:一图一表作为一个人有意识状态的测试工具,已经确立了全系列测试方法。但是,将一图一表测试应用于心理、教育等领域,还需要定向测试。以下,将在了解一图一表全系列测试的基础上,对一图一表的定向测试及应用,进行界定:

㈠一图一表全系列测试


一图一表全系列(基本、进一步、深入)测试分为三部分:

⑴基本测试

一图一表的基本测试,属于标准测试,已经界定于文档(DETERMINE.DOC)
其中,一图两个测试步骤,一个资料提供,进行自我定位分析;一表两个测试步骤,进行意识状态分析。

⑵进一步测试

一图一表的进一步测试,指向一表中的IM区域。以测试者的感觉(什么感觉),(象什么),对自我意识(I区域)、记忆(M区域)进行状态评估。

⑶深入测试

深入测试,作为一图一表全系列测试的重点,基于上述两个测试方法。其中的脉络,基于上述的一图一表测试,以人格分表、感性分表、一图一表虚无视图、一图一表虚无视图存在反相、理性分表、人位分表、一表简版、一图简版为次序,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仍然是感觉测试法;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总体、局部、特定区域三种方式感觉。此外,也可以针对特定区域,在不同的界面的对应测试及分析。深入测试,可以象的方式,引导测试者接近虚无;旨在分离现实,尤其是具体事件,获得意识的自己,作为人的主体自由。这在人格层面,有助于自我确立、人格独立;在意识层面,有助于自我意识、自我成长。

㈡一图一表的定向测试


一图一表的定向测试,类似于进一步测试;不同之处,在于对一表测试结果,即意识流经区域,进行定向测试。此外,定向测试,也不止于什么感觉、象什么(基本定向测试),而在于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深入定向测试)。同时,对测试者的人格、行为等外在模式,进行比对分析。这有助于测试者深入了解自己,确立自我意识的自由方向;也有助于测试者理解世界,尤其明晰内在意识和外在现实之间的关系,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因而,一图一表的定向测试,将在了解意识之后,进入应用实践领域。

⑴基于一图一表的基本测试结果;

⑵针对一表测试的意识流,进行意识流经区域的进一步测试;

⑶对进一步测试的结果,进行意识流分析;

⑷了解测试者的倾向性状态,包括天赋异秉、兴趣爱好、专业职位,以及心理异常、神经症等具体情形;

⑸依据测试者的倾向性状态,确立相应的定向测试模型;

⑹进行一图一表的定向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与倾向性状态之间的对应性;

⑺基于自由的原则,确立自我调适方案;

⑻测试者进行自我调适,测试师加以支持;

⑼测试者自我成长,测试师退出。

㈢一图一表定向测试的应用


一图一表定向测试的应用,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⑴定向测试模型

①基于一图一表梳理,对一图一表的深入理解;

②基于对教育、心理等领域的深入了解,或者专业人士的合作;

③以一图一表为平台,建立一表意识状态(流,或思维模式)与测试者倾向性状态之间的路径关系(象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

④对测试者倾向性状态,进行基本定向测试;

⑤初步确立定向测试模型;

⑥对测试者倾向性状态,进行深入定向测试;

⑦完成定向测试模型。

⑵自我调适方案

①基于定向测试,确定测试者倾向性状态,以及模式形成;

②基于自由的原则,分离现实关系,激活自我意识;

③以测试师为主导,分析测试者倾向性状态;

④以测试者为主导,对倾向性状态进行自我分析;

⑤初步确立自我调适方案(测试师主导);

⑥测试者自我调适,测试师支持;

⑦完成自我调适方案(测试者主导)。

一图一表的定向测试,主旨一图一表的应用实践;其涉及教育(智能结构、潜能开发)、心理(异常、神经症)、企业管理(人力资源HR、员工心理援助EAP)、艺术创作等领域。一图一表的应用实践,既有人类个体意识的核心,也将有人类共同意识的拓展。这是美廊:研发组,在一图一表梳理之后,基于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逐步介入的现实领域的方向。一图一表的定向测试,还处于开始阶段;在美廊的研发进程中,会逐步建立测试模型数据库。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专业人士,获得一图一表应用实践的机会。一图一表作为一个测试工具,之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关键在于意识的基于。因为有关于人的所有,不管是文明,还是文化,或者其它,都来自于人有意识。这也是美廊,基于意识,致力于实践哲学/美学呈现的自由。期待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基于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一图一表的应用合作;这样的合作,将以可操作性的实践步骤,实现自由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