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切爱丽丝退学:《权术教科书 — 刀锋里盛开的血色王冠》 三、权术章(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47:31
 三、权术章
  
  (一)权术基本理论
  提要:
  研究权术,须从智慧和谋略开始。
  正如前文所讲,智慧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个人同自然、个人同宇宙斗争与合作的理性经验的总结。拥有智慧,则小可保命全真,中可横绝四海,大可流芳百世,名垂不朽。
  谋略是斗争中的智慧,是人类智慧在斗争层面的应用。我们前文用阴阳对位的分析方法,得出了关于谋略的64个分析角度。从这些方面来分析谋略,相信已经把一般意义上的谋略研究清楚了。当然读者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谋略的本身与谋略的运用不是一回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我们前面着重研究了什么是谋略,但是没有深入研究如何运用谋略。由于本书重点谈论的是权术而非谋略,因此,谋略的运用并不准备作为我们深入考查的对象。
  我们已经深知,谋略是斗争中的智慧。人类的斗争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但归结起来,根源无非三大类:经济利益根源,文化地位根源,政治权力根源。按照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经济利益的争夺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绝大多数人日常熟知并孜孜以求的,这是基本常识。
  但是,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领域,都有权力斗争这一现象的存在。
  权力是对资源的掌握、使用和配置的能力。当今社会,权力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秩序。既然存在权力,当然就会有权力的争夺。只有争到权力,才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稀缺资源。过去有句话叫“权权权,命相连”,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却道出了权力的重要性。
  关于权力的争夺之术,人们早就习之已久,并且从理论到实践,都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但是,囿于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影响,人们对权术不可能大谈特谈。这一方面是学者的良心所在,有度化社会的慈悲之意;另一方面,权术毕竟是小道,以之小用尚尤可,以之大用则不昌。历来治国立事,纵权术、耍手腕,一时有得,祸患无穷。这也早被无数事例所证明了的。所以老子讲“以正治国”,不讲以“诈”治国。同样,孔子讲仁义道德,不讲权谋机变。儒家认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而主张治国以礼不以诈。
  西方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斗争之术,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存在,以及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研究清楚之后,抛其害,取其利,此亦为一善也。就如同对于核武器,明知其杀伤之烈,生灵涂炭,但是,仍然要弄清楚其内在机理,如果可能的话还要生产出来武装自己,这与我们研究权术是一个道理。
  1、历史的暗线
  过去中国的历朝历代,道德高张,权术低垂,本就是普遍现象;人们关注道德文章,要胜于关注权变之事。但是,权术的研究和运用,却也并未因着主流文化的裹挟而消失或灭亡。
  原始社会人们处于蒙昧时代,研究这个时期的权术自是无稽之谈。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根据《全球通史》的说法,人类文明在地球上由点及面繁衍开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也谈到了私有制出现之后,阶级、国家和政权陆续出现,此诚不错。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提高,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由此,权术便大行其道,日益昭彰了。
  就中国的权术发展史而言,早期“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
  自三代以降,商汤已经开始了“网开一面”的权术炒作。从周文王“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起,到齐桓公“尊王攘夷”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再到春秋吴越争锋勾践卧薪尝胆,一部权术史向我们缓缓展开一副瑰丽异常的画卷。
  另有郑庄公杀弟逐母,申不害、商鞅、韩非高举法论为权术张目,进而战国说客纵横捭阖,秦始皇乾纲独断阴阳并用霸六国,汉高祖机谋权变一天下,刘秀韬光养晦成大业,曹操奸诈谋天下,唐初玄武门之变,权臣李义府笑里藏刀,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安禄山假痴不癫,种种计谋,多番机斗,大有令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之感。
  再一路数下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赵光义烛影斧声,元诸王夺位,明朱元璋挥刀斩功臣,清康熙隐忍锄奸,和砷乖巧敛巨财,慈禧除肃顺,等等等等,阴谋权术洋洋洒洒,汗牛充栋蔚为大观。
  更别提五代十国,民国乱世,更是千奇百怪、万象丛生。抚今追昔,不由得不让人叹为观止,望而生畏。
  一部权术史,正是在历朝历代编修的正史主流之下,潜藏在文明涌动的大潮中风生水起、波澜壮阔的一股暗流。看似平静的水面,其实杀机重重。一个不留神,被卷进权术的旋涡内即会粉身碎骨、尸首当然无存。有时不得不慨叹,只有懂得了权术,真正掌握了权术史,才真正懂得了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
  然而,权术并非中国人独得之秘。西方人对此道浸淫已久,成果多多。从中世纪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里开始,到英法争霸种种明刀暗箭,再到拿破仑政变再政变,铁血俾斯麦扩张和谈双管齐下,再到纳粹阴谋,冷战铁幕……一部国际关系史,其权力争夺和权术嬗变的程度并不亚于几千年的中国权术。下面引述《君主论》中关于权术的两段议论,读者就不问自明了。
  “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做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本信义的人们征服了。”
  写到这里,朋友们想必早已明白,在煌煌正史之外,存在有如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我们将其称之为历史的暗线。即使歌舞升平、一片繁荣之际,亦会因着权力的斗争而权术大兴。又何况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利益人”的理性博弈不断升级,权术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2、说文解字
  普通人一见到权术,就马上将其与阴险肮脏、尔虞我诈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情感联系起来。
  其实,权术并不带有任何阶级立场。权术本身并无善恶,以之救人即为善;以之救人即为恶。故而,虽然有人对权术不屑一顾,但在历史和现实的政治斗争与权力争夺中,权术仍被人们广泛应用。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三国演义》里,出现了两大精通权术之变的奇才:其一是奸雄曹操,其二是汉相孔明。虽然曹操阴险狡诈,历来为人们所诟病,但是其文武韬略、临机处变之能却也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尽人皆知的“望梅止渴”,其诡异程度简直匪夷所思。至于诸葛亮,则更有通天彻底、趋神令鬼之能。他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大摆空城……机谋诡诈有如泉涌,层出不穷。这两人,都是大家熟知的运用权术的大家。人们历来都为《三国演义》中权谋术而诈舌,却又百看不厌,其中自有道理。仅从大众对二者的喜爱程度来看,权术一事已深深植根众人心中。
  权术既然有用,又受到大众关注和追捧,那么,究竟什么是权术呢?
  我们还是一点点揭开权术的神圣面纱,还其本来面目。
  《商道》一书中有句名言叫“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这里的“衡”,古人讲的是“秤杆”的意思。既有秤杆,必有秤砣。古人把秤砣称为“权”,将其作为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因此,人们把称量物体叫做权衡,后来“权衡”这一词又引申为审视利弊、定夺取舍之意。可见,权的本意是称量。
  后来,“权”又有了新的含义。《说文解字》中把权解为“反常曰权”,《春秋•公羊传》曰:“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意思是在不违反既定原则情况下灵活机动地采取权变的方法。官场上人们评介一个人时常说“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这里的灵活性,指的就是权变之能。当然,如过能达到刘备那种“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的程度,就已经是权变的最高境界了。
  “术”当然就是指方法、手段和策略,这个自不必细说。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术”与“道”的区别。道为大路,术为小途。二月河先生在《落霞三部曲》中把道视为天地间的根本,而把“术”看作依据“道”而采取的小技,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为了理解的方便,无论“道”还是“术”,我们都将其简单表述为“方法”,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
  总之“权术”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指称量的方法和权变的手腕,这是权术最初的意思。但显然,仅仅考证了“权术”一词的文字含义,这对于我们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我们要以实用主义的方法来详细考查“权术”的更深层的本质。  3、权力斗争的艺术
  本着“奥姆剃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我们从高深而烦琐的理论中脱身出来,用最简单和最实用的方法给权术以定义,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权术,就是权力斗争的谋略。
  一般来讲,权力一事,包含“获取权力、巩固权力、运用权力和权力再生”等不同环节。因而权力斗争的谋略,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夺取权力的谋略、巩固权力的谋略、运用权力的谋略和权力再生的谋略等四大部分。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权术是一种谋略,谋略是一种智慧,根据“三段论”的方法,权力当然是一种智慧。
  于是,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权术是人们在权力斗争过程中获取、巩固、运用权力和权力再生的智慧。
  根据这个定义,权术是一个中性意义的词语,不具贬义色彩。
  我们知道,西方人喜欢把权力称为POWER,意即“强力”或“能量”之意思。我们还知道,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由物质、信息和能量三个基本成分组成。能量是一切事物得以运动的根本驱动因素。能量以物质为客观载体,以信息为主观载体,在人类社会中充当着极端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夺取能量,是人类斗争的根本指向。
  关于能量的重要性,中国道家“气”的理论中多有涉及,但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能量进入社会之后,有三种异化形式,即:金钱、名誉和权力。西方社会学,特别是马克斯•韦伯,将人在社会中的金钱、名誉和权力占有的多少用来作为衡量人社会地位的资源标准。通俗地解释为,金钱是经济资本,名誉(教育)是文化资本,权力是政治资本。由此三类资本作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在第一章中我们提到的稀缺资源,指的就是这三种资本。
  毋庸质疑,此三类资本是最重要的东西,人人欲得而后快。控制和掌握三种资本的能力,是一种权力。并且,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领域内,为了掌控稀缺资源的斗争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说,权力斗争不仅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商海里的办公室斗争,文化领域里的口诛笔伐,一样是权力斗争的体现。
  随着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社会活动的空间空前拓展。托马斯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让整个世界变得扁平,经济斗争、文化斗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空前激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权术的含义理应随着权力斗争的拓展而得到更好的阐释。
  综上所述,我们定义的权术并不仅仅限于政治权力之术,而是一切领域中的权力争夺之术,并进而可以引申为争夺一切社会上的稀缺资源之术,也就是争夺钱、名、权之术。当然,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有效争夺稀缺资源的智慧。
  依照此逻辑,我们可以从上文所下的定义扩展开来,将进一步权术理解为“为了赢得无处不在的资源斗争而实施的谋略”。可以看出,无论人们从事什么职业,进行什么活动,要想使自己从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从飞黄腾达到仙福永享,都需要权术的点缀。
  以上,关于权术的基本定义部分就写完了。当朋友们再谈论权术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官首先要明白,权术,是争夺稀缺资源的艺术。当戴着道德的墨镜看权术的时候,谈权术、用权术是十恶不赦的;但是,当我们以理性来认知权术的时候,就会如实看到历史的真相,也同时能看清道德温情面纱之下掩藏的刀锋和白骨。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江湖的黑夜给了浪子们黑色的眼睛,
  但我们不能仅仅用它对着权术翻白眼儿。
 4、非利不斗
  史记里载:“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都在为了争夺“利”而忙碌。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商道》中讲到,对于钱、名、权的追求是人们最普遍的欲望。
  一般来讲,在经济领域中,金钱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人们把以金钱竞争为主的人称作商人。
  在文化领域中,名誉是人们最重视的目标。君不见,当前一旦捧红一位专家或明星,登时财源滚滚、无利不往。人们为了博得一名,诸多花样,奇巧之极,也往往出人意料。既有陈子昂摔琴赠诗一朝名动京师,也有燕昭王千金求死马延揽天下诸英雄。《三国演义》中先帝三访诸葛亮,寻卧龙而不遇,其他衮衮诸君,无非是诸葛亮的炒作团罢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托”。诸葛亮有了这样一帮人的狂顶,名播天下是必然的了。人们把文化领域中以名为业的人称为文人(或墨客),同时还有艺人(伶人),当前,还包括专家学者等等。
  在政治领域,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权。我们把专门从事政治的人称为官员。
  深入研究发现,一般所说的利,就是金钱、名誉和权力。为了利而展开的斗争,有金钱斗争,有名望地位斗争,有政治权力斗争。
  社会上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同,亦有好坏之分。只有斗争,才有收获。上帝不可怜懒汉,天下也没有不要钱的午餐。
  要斗争,必须得有目标。《孙子兵法》中讲“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借用到斗争中来,指得就是没有利益(钱名权)为目标,就不能随便与别人冲突,更不要随便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生活中常常有人因为一时之愤,或因为一个眼神不对,或因为一句话语有失水准,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结果冤冤相报,陷入无畏之争的泥潭不能脱身。
  非利不斗还暗含着另一层意思。因为大家都是在为了利益而斗争,对于一些人而言,有些利益是边缘利益,得失并无关紧要;有些利益是重要利益,因而必须斤斤计较;有些利益是核心利益,也就是涉及到了生死有关的要害,因此,是拼死都会争取的。
  在此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哪些利益是对方的边缘利益,哪些是重要利益,而哪些又是核心利益。有些东西在我们自己看来是无所谓的,但是对方却视若珍宝。所以,一旦发生了冲突或对抗,就很有可能出现对方怒发冲冠拼死一战而我方漫不经心视若无睹。此时,当然自己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失或伤害。前段时间宝马女为求一快被地摊男狂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权力斗争的原则是无利不斗,但即使是为了利益而展开斗争,也必须小心谨慎。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查也。用到权力斗争中来,我们能够推知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便能明白必须小心谨慎对待斗争,不要轻易触发斗争。
  历史女神血淋淋赤裸裸地站在书堆中,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就能够清楚的看到:
  权力斗争,成者为王为侯,处庙堂之高而悠游由自在;败者非囚即寇,求江湖之远而不可得。
  因此,对于斗争,特别是权力斗争,必须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以,不能轻易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去。
  非利不斗是权术施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剑固可伤人,亦可伤己。一味依靠权术,频繁使用手腕,不去扎实地经营自己的实力基础,最终仍然是要失败的。所以,对于“利”的争夺,只有到必要时才需要我们用术来取得成功,平时必须要靠自己的势、法和道,而不能单单倚仗权术之长却不务实务。
  所以,又回到前面逻辑中去了,非利不斗是权术的原则,但要得到“利”却不一定要靠权术。不靠权术赢得利益的竞争,这才是最大的权术。
 5、效益最大化
  只要有斗争,就有多种手段可以运用。
  之所以会使用权术,是因为权术是效益最大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权力斗争乃至一切资源竞争中,使用了权术,就能够最省力最经济和最有保险取得成功。权术必须保证斗争方法效益最大化,这是权术的内在要求。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讲一个小故事。
  在一座寺院里,一位大师给诸僧开示佛法。
  他问道:“一檀越,手上拥有奇石一枚,可用来做治病救人的神药药引。诸位身患病重病,急需药引,那么,如何才能够从檀越手中拿去这一奇石呢?”
  一僧答:“可以买。”
  大师对曰:“檀越可卖可不卖。如此珍贵,不一定肯卖。”
  一僧答:“用骗。”
  大师对曰:“能成,亦不能成。如若檀越智谋高深,一旦识破,再求而不可得也。”
  一僧答:“只得抢之。”
  大师对曰:“汝力大则成,汝力小则亡。此法亦不保险。”
  一僧答:“可偷。”
  大师对曰:“且不说违反戒规,如若檀越防范甚严,即使偷,也未必能够偷来。”
  众弟子议论纷纷,种种方法不一而足,大师均予以否定。
  最后,弟子们请大师开示。
  大师垂目曰:“欲得佛法,必先布施。”
  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分析一下就会明白。
  对方手里拿着我需要的药引,我急需此物以救性命,当然会不惜一切手段取得之。可以买,可以抢,可以骗,可以偷,还可以要,还可以换,等等手段。这些方法都可行,也可能会达到我们需要得结果。但是,这些答案却都不是最佳方案。
  原因如下:既然是一块奇石,又是药引,石头所有者必然极端珍视,或许还留待救自己一命。找他去买,对方不一定肯卖,即使卖,也会索出天价。假如去骗,去偷,甚至抢,如果对方力小自己力大还好办,但如果对方之力在自己之上,则必然无法成功。这些都是办法,但都不是最佳办法。(人在社会,随处可遇力大于己者,因而蛮力不可用,"刚则折")
  我们用定量的分析法研究一下:比如——
  方案一:买——成功几率70%;
  方案二:骗——成功几率60%;
  方案三:偷——成功几率50%;
  方案四:抢——成功几率40%;
  方案五:换——成功几率30%;
  方案六:求——成功几率20%;
  方案七:要——成功几率10%。
  这些方法固然可行,但是成功几率都不是最大,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的方法。理论上,虽然没有100%的方法,但是有80%或90%的方法。
  这个最佳的方法,就是“给”,也就是大师说的布施,或施舍。
  现在我们把这个过程推导一下:
  假如自己一开始就明白,必须要从对方手中拿到这块奇石,否则必死(败)无疑,那么,就应该马上锁定这一目标——取得奇石。这是通常的程序,也是人之常情。
  接下来,就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方法包括要、买、换、骗、偷、抢、等等。但是,给是最好的办法。
  “给”的方法就是针对石头的主人的一系列人性的弱点,不断给予:喜欢物质的给金钱,喜欢美色的送美女,喜欢奉承的戴高帽……不怕对方有需要,就怕对方没爱好。于是,在不断给(施舍)的过程中,双方成为很深的友谊,或者进一步成为亲家,甚至更进一步结下了斩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这样,当火候一到,你不必说,对方只要看到你需要,就如同他自己需要一样,会立马乖乖拿出来给你的。
 用上述方法,成功率几乎可达90%以上,不论对方比你强或者比你弱,力量比你大比你小,几乎都能够成功。
  当然啦,如果真比自己弱就不用如此费事可以放手抢之。但是“抢”仍然可能发生意外,保险系数不是最大;而靠慢功用文火“烹小鲜”则几乎铁定成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水煮沸蛙”原理,或者叫“钝刀子割肉不觉疼”。
  大家都已看到,要想从对方手里拿来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予。不断给予,就缔结了良好的感情。感情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产生质变,对方已经把自己当成他的自己人。再进一步,当对方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他的时候,要什么给什么,不要什么依然会给什么。——这就叫权术。
  写到这里,聪明如读者想必早已看出来,其实这个办法并不神奇,不过就是老子说的“欲取先予”的方法。但是,老子只说了要想“取”先得“予”,并没有说明白“予”之后一系列操作程序,因此,大家都不明白为何要取先“予”,不明了“予”了之后如何“取”。
  老子是周王室国家图书馆馆长,早就把人世的兴衰、世事的因果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因为古代书写不便,或者他急于出关,没有把详细过程写出来。笔者在这里狗尾续貂,把其中的诸多环节给大家补充完毕,想必读者已经明了这个道理。
  总之,要想得到对方手中的奇石,就得先给予。
  当然,上面我们说的是救命的石头。那么,我们假设对方手里拿的不是石头,是金钱,是名誉,是官位,是资源,而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一样是致命的,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从对方手里得到这些我们须臾不可缺的东西呢?
  答案仍有很多,最佳选择当然是“给”。
  庄子讲大道,说:“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明明是说天下大权也不过是一种资源(相当于奇石)而已,可以你争我夺。老子看得比他还透。他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说得就是,只有能够为了天下而献身的人,才能够将天下大器托付于他。这依然是“不舍不得”的意思。
  可见,要想得,先得给,先得施舍,先得付出。当"付出"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得”了。
  总之,要想得到,先得付出。这个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成功率最高的方法。我们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无外乎是想说明权术的奥妙。
  在竞争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用最小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收益。以力抗力,不讲究谋略技巧,往往只能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用权术谋人谋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斗争对权术的内在要求。
  我们施展权术的时候,需要的就是寻找到用力最小、最经济最便捷的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法。
  这一点,想来聪明的读者早就都已明白了。
  (二)权术三法:帮派、操控、用间
  
  
  提要
  历史上研究权术的大有人在,但真正形成著述的却不多。因为,研究权术,除了直接从历史上引用案例之外,实在别无他法。有的读者建议用自己身边的例子做实例,在下以为不谈时事为好。
  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研究权术,究竟能否得出逼近权力斗争真相的理论呢?也就是说,怎么知道笔者不是一派胡言,或在这里咬文嚼字,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呢?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比如,研究一个事物,既有定量的方法,也有定性的方法;既有科学的方法,也有经验的方法;既有历史的方法,也有阶级的方法。
  一般来说,人类的进步受益于科学。从原始时代的茹毛饮血到文明时代的飞跃太空,靠的就是科学。但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并不是具体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而是数代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研究方法。正是凭着这些方法,后人才能够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也就是说,鱼和渔何者为重?答案当然是渔,这是常识。
  那么,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方法孰轻孰重?这不说大家都明白了。
  死记硬背一两条原理、结论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要掌握别人得出这个结论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因此,就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即使笔者在这里无知妄谈,但是,笔者研究权术的方法,却是大胆的和独创的。在这一点上,笔者可以自诩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研究权术问题过程中,笔者准备采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方法,深入剖析权力斗争和权术的内在规律。故而,即使笔者得出得诸多结论可以商榷,但是,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却值得大家继续深入发挥。而且,学有心得的朋友可以依照这些方法自行研究。
  耐心的虫有米吃,朋友们等了这么多天,终于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候了.   1、帮派斗争
  一般人会认为,搞政治就是搞搞演讲,定定方向;坐坐衙门,打打屁股。仔细想来,这样的观点实在好笑。
  从事政治,必然会涉及到权力斗争。任何权力斗争,无一不涉及到帮派。权力之争的其他环节都是表面,帮派是潜伏在表面现象之下最关键的环节。任何权术的运用,也必然脱离不了帮派斗争。
  我们从系统论出发,逐步研究清楚政治与帮派、帮派与权术之间的关系。
  (1)权力斗争是帮派之间的较量
  前文所说,个体进入社会之后,有些稀缺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争夺这些资源,人们彼此之间展开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斗争。
  当两个人相遇的时候,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个体的素质(体能和智能的综合)。一般而言,力量大的一方就能够获胜,而力量小的一方则失败的可能性居多。
  但是,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
  为了更有效地争夺到自己急需的资源,人们会自发地联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系统,以系统为基点展开争夺。
  于是,就出现了系统同个体的对抗。一般来说,双拳难敌四手,好汉也须三个帮。个体总不是系统的对手。所以,在个体与系统的争夺中,个体就败下阵来。系统获得了资源争夺的胜利。取得资源后,系统内部按照资源的多少和内部的结构进行分割。即使系统内部分配不均匀,但也总比失败后的个体一无所得有利。因此,经过利益成本计算之后,人们还是会倾向于结成系统,以系统为主体加入到斗争中去。这样,我们就把帮派的来由说清楚了。
  但是,别忙,事情还没有完结。
  失败了的个体,经历了失败之后的痛苦会逐渐明白,个体与系统的斗争是必败无疑的,获得胜利的方法必须是自己也招兵买马或加入到一个系统中去。这样,新的系统出现了。
  新的系统与老的系统相比,或者实力弱小,或者实力强大。于是,又出现了权力争夺中大系统与小系统、大系统与大系统、小系统与小系统之间的斗争。原来为了争夺稀缺资源的斗争,就已经从两个单独的个体上升成为两个系统(或多个系统)之间的斗争。帮派的斗争由此产生。
  个体斗不过系统,小系统斗不过大系统。所以,人们在斗争中,均倾向于缔结系统,希望能够加入到较大的系统中去,在激烈的资源竞争中分一杯羹。
  这样,就出现了帮派,以及帮派的斗争。
  下面,我们以《三国》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中国人之所以喜欢看《三国》,其根本就在于《三国》描写的是彻彻底底的男人帮派斗争的历史。我们深入研究三国,可以看清帮派斗争是如何展开的。
东汉末年,群雄混战,割据一方;干戈扰攘,生灵涂炭。谁若能结束混乱、一统天下,对于黎民百姓而言未尝不是善之又善。于是,各路诸侯,奋而起之;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在权力角逐中,各派力量经过反复较量,有的集团如昙花一现、过眼云烟;有的集团树大根深,一朝倾覆;的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的集团傲视群英,甚至称雄天下。
  最后,尘埃落定,有实力主宰江山的只剩下中原曹操集团、江东孙权集团和西蜀刘备集团。
  在这三大集团领袖当中,孙权出身太子,曹操出身贵族,刘备出身平民。故而,笔者把江东集团、中原集团和西蜀集团分别称为“孙权太子型集团”、“曹操贵族型集团”、“刘备平民型集团”。
  孙权集团由其父兄开创基业,自己进而发扬光大,得来相对容易些;曹操集团由于其祖上显贵,家族势力雄厚,也有一定的资本和依托。刘备集团骨干成员大多出身平民,刘备更以织席贩履为业,除了一双大耳,两只长臂,更无所长。无奈之下只得祭起“贵胄”、“皇叔”大旗,招揽天下英雄。但是,刘备集团意志坚定,刘备自幼立志,不当皇帝绝不罢休,虽几经挫折,但屡仆屡起,最后成功实现了刘备集团的崛起。他的成功可以说最难。
  从汉末群雄多极混战,到三大集团的形成对峙,再到最后的三足鼎立,推究群雄成败得失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有如朋友们所说的天运因素,但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个人的素质尤其是帮派功夫功不可没。
  历数汉末英雄,论帮派组织和帮派斗争的功夫,要数三人最为见长;而以帮派斗争的眼光,海纳百川的气度,甚至是藏污纳垢的胸襟来衡量,我们翻遍当时史书细细查找,也不得不承认尤以此三人最为出色。
  尽管刘备、曹操和孙权出身有贵贱,功业却无不同。而且,无论出身怎样,三个人都具备超一流的卓越的帮派组织和帮派斗争功夫,同时亦因着这种帮派斗争的功夫称王称霸,雄踞一方。
  《厚黑学》说三人的特长全在厚黑,此话固然不错;但笔者犹以为还需加上三人组织帮派及帮派斗争的功夫。否则,单论个人的后黑而没有集团作战的帮助,徒有后黑,只能死得更快。
《三国演义》开篇写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里无非是说个人力有不逮,必须组成小帮派方能成大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刘备,虽欲“伸张大义”,但恨“力不能尔”,于是组织起来一帮人马,构成了一个系统(集团),用这个系统去打下江山,成就霸业。
  在这个系统里面,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帮助其劫夺天下;文有孙乾、糜竺、简雍、法正、糜芳等一干谋士。可谓文士笔锋、武士剑锋齐备。加之有诸葛亮总理军国大政,相当于有头脑在指挥文武,因此,刘备能够顺利进位汉中王,并称帝天下(如不是自隳其志,不因对关张之恩情而犯低级错误,甚至可能进而一统江山)。
  再看曹操,首观其言曰:吾任天下智力。次观其手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蔚为大观。史载,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就一定要吸收到自己帮派中来。以这样的胸怀吞吐天下英雄,自然能够号令天下。
  又看孙权,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一干重臣,齐心戮力。《三国志》记载鲁肃为孙权谋划的划江自保、趁势出击的谋略,我们仔细看来,其实与诸葛亮的在“隆中对”理论上如出一辙,都是柔性战略的运用。孙权胸怀大志、年少老成,又有一帮栋梁重臣衷心辅佐,加上江东地势易守难攻,割据一方实乃情理之中。
  刘备集团、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为了争夺天下你来我往,三方混战;时而联合,时而斗争;分分合合,争斗不休。最终,曹魏集团获得胜利,中原系统一统天下。
  一大帮派的繁荣,以另两大帮派的没落和衰亡为代价。
  这不仅是历史,也是真相。
三国群雄,笔者认为当首推刘备。
  刘玄德出身低微,文“不读书,粗知大略”,武不善战,亦无长谋。所以,刘备实乃中人之相,资质平平,与吕布、诸葛亮等人的专业水准更差得远。《三国》说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想来无非是封建传统君臣道德的推崇之说。可以想见,当年刘备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时候,又有何龙行虎步可言?
  不仅如此,在门第观念极强的汉末,刘备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袁门比起来,社会关系更是匮乏,基本上两眼一抹黑,只有己求人之事,从无人求己之份。《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从一处跑到另一处,哭着求人,《厚黑》写道其为人皮厚,读者诸君要问个明白:在刘备皮厚表象的背后,其基本动机是什么?刘备不是为了皮厚而皮厚,而是为了依附更强的帮派才不得不皮厚。更兼刘备自己的集团屡被消灭,无法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立足,也不得厚起脸皮求人以求生存。所以,我们知道,刘备的皮厚功夫,说穿了其实就是投靠人和拉拢人的功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帮派组织和帮派斗争功夫。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尽管客观条件非常不利,刘玄德却能凭借其无坚不摧的亲和力,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笼络当时几乎所有能遇到的英雄,并且能够将诸英雄牢牢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实力强劲的大帮派。并且,刘备在集团壮大的过程中挖到了象诸葛亮、庞统这样杰出的策划人才,使得其事业蒸蒸日上,最终因缘际会,裂土称王。刘备为求诸葛三顾茅庐的故事说的就是刘备为帮派延揽人才的事,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备为了帮派的成长壮大付出多么大的心血。当我们看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知道刘备笼络天下英雄的手腕多么高超,也知道有了如此手腕,必然能组织起一个强大的帮派与群雄争锋。
  其次,三国英雄要数曹操。曹操位居中枢,挟天子以令不臣;饱占天时,削平天下;手下文臣猛将数不胜数。关于曹操用人的故事,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小说上,大家都已经非常了解。仅从曹操对关羽一事就可看出端倪。《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曹操被围、曹洪救难的故事。当时,曹洪不惜一死救曹操,并大呼:“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虽然只是小说,但我们能从中看出曹操平时笼络手下的强悍手段。曹操组织帮派的功夫不用细说,他进行帮派斗争的功夫也绝对是一流。《三国演义》上写道,孙刘结盟,曹操听到消息惊得连笔都扔了,这个故事充分反应了曹操对帮派斗争的认识水平之高,对帮派结合防范警戒之严,以及对帮派实质考量眼光之毒。
  三国英雄之一的孙权,也是一个善于吸收人才壮大帮派的好手。他重用周瑜、重用鲁肃、重用陆迅,胸襟博大,从谏如流。同时,对于中原集团忽而斗争,忽而联合;对于西蜀集团时而团结,时而抵制。根据利害关系,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对内组成牢固帮派,对外缔结同盟组织,稳坐江山,确保基业不失。《厚黑学》讲他又厚又黑,笔者认为其实他的帮派斗争功夫是一流的。
  纷纷扰扰的三国,最终结束在司马氏手里。司马懿是个搞帮派组织的大家,这是大家公认的。当时机不利时,他可以削权自保,不问天下;当机会来临时他则振臂一呼,成功政变。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曾多次有人发动政变,为什么成功的少而失败的多呢?答案无它,要搞政变必须有人马,有自己的班底。我们从历史书上可以看到,司马懿政变时用的仍然是他当年领兵打仗时的班底。而且,大家知道,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不是等闲之辈。一个集团内部有此三条顶梁之柱,则此帮派几乎就可以所向披靡了。而环视当时的江东集团和西蜀集团,人才凋零,人心散漫,到此可谓不得不失败也。
  三国时期干戈扰攘,三大集团争斗不休,孰胜孰负,孰成孰败,在笔者看来,根子无非是“帮派”二字。以上,我们举《三国》为例叙述了帮派斗争的现象。其实,在现实中,帮派斗争无时无刻不深入到权力斗争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在我国历史上,帮派斗争数不胜数,比较出名的有: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唐朝后期牛李之争,北宋变法派与革新派之争,明朝东林党与阉党之争,清末革新派与守旧派之争。我们把这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逐一分析,就会透彻地明了权力斗争中帮派的真正含义。
  总之,在权力斗争中,人们会倾向于参加到帮派中去,而个人的单打独斗绝对干不成事,反而会被很快淘汰出局。只有加入到一个系统中去,用一个集团对付一个个体,或者其它帮派,才能顺利得夺取更多的资源。而且,即使加入到帮派的斗争中,也存在帮派与帮派之间的残酷而激烈的斗争。成者一统江山,败者作鸟兽散,人类权力斗争的历史大抵如此。
  接下来,我们准备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人类社会中为何帮派的斗争是权力斗争的主要法则,以及如何帮派斗争是如何展开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经典的系统论的基本定义。
  我们知道,在这个宇宙里,存在着系统这一现象,比如,太阳系行星系统、地球生态系统,政治权力系统、军事系统、人体系统等等。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
  一般而言,1+1=2,这是一个数学定理。所以,组成系统之后,会比单独要素的能量大,此乃基本的常识,也是人们缔结帮派的初衷。
  但是,由于系统内部的调节作用,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也就是说,当人们在斗争中如果组成系统,假如这个系统内部运行高效、是一个强有力的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的能量绝不只是加入到系统的单个要素的简单的数量相加之和,而是在系统内部各要素能量简单递加之和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能量(力量)。这一能量不仅仅大于单个要素,而且,大于各要素的能量之和。用社会学来解释,就是你有100个苹果,如果自己独吃,只能一直吃苹果;如果拿来分给大家,将来会吃到其他不同的水果。也就是说,人们的组合能够收获大于个体的力量,而有机的组合将产生新的力量,这一力量往往是更大的力量。
  举个例子来说,《水浒传》中的破落户高俅。他是一个游手好闲之徒,却因为踢得一脚好球被端王看上,成为端王龙潜时基本帮派中的一员。端王即位后,一路提拔,竟成了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的角色。我们依照常理,如果高俅没有成为端王派系中的一员,那么,凭他个人的素质,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坐到这个位置上去的。但是,正因为他是端王手下的人,端王胜利了,他的帮派就胜利了,他也就从此飞黄腾达了。高俅帮着管兵权,端王稳坐天下。这个系统就牢牢控制了宋朝大权。
  所以,我们用系统论研究权术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要获得权力斗争的胜利,必须加入到帮派中去。这是我们曾经反复强调的,也是凭借生活经验就能够推知的事。我们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推导出这一定理,是为了更深刻地了解帮派的内涵。
其次,我们知道,系统组成之后,并非总出现好的情况,也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
  好的情况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1+1>2,这个原理可以浅显得理解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系统的功能大于要素功能的相加。
  还有一种情况,是1+1<2。这种情况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由于此类系统内部协调性差,并不能将各要素的功能整合起来,因而,这是一种运行不畅的系统。
  我们将系统论的这个理论移植到权力斗争中来,会发现,尽管权力斗争中存在诸多帮派,但是帮派的能量是不同的。有的帮派能量大,有的帮派能量小。
  当帮派内部结构合理,组织性强,帮派的能量就大;反之,即使帮派的人数众多,却因为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各自为战,不思进取,反到不如人数少的帮派战斗力强。
  如果个体加入到此类帮派的话,则不仅不可能出现帮派的力量加速个体进步的现象,反而可能会由于帮派之间的内耗会导致帮派的没落或瓦解,从而毁了个人的前途。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还是举出个例子来。
  当年跟着韩信混的重要谋士蒯通,曾经给韩信谋划,劝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韩信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意思是受了刘邦恩德,不忍心造反。等到韩信被吕后杀死,刘邦准备彻底清除韩信帮的时候,高祖听说了蒯通说韩信的事情,于是想把荆通杀了。
  蒯通辩才极佳,说出一大套道理来,说甚么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捷才高足者先登,大家各为其主,蒯通只知有韩信,不知有刘邦。刘邦一听觉得合情合理,也没做过多纠缠,立马将其释放。
  虽然悲剧并未发生,但是可以想见,若非蒯通足智多谋,很可能被刘邦视作韩信的帮派人马而将其消灭了。退一步说,虽然刘邦并为从肉体上将其消灭,但是也终结了蒯通的政治生命。我们读历史,看到蒯通说韩信的精彩段落,不禁拍案叫绝,为之神往。以蒯通的谋划之能,在汉朝历史上并无作为,想来必是受到打压,成为了韩信和刘邦斗争的帮派牺牲品。
  所以,我们用系统论研究帮派斗争的第二个结论就是——加入帮派固然重要,选择加入一个好的帮派更重要。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平时大家熟知的权术术语“怕站错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第三、系统具有"有序性"。
  系统为了确保其高效运转,必须要使得各个要素按照一定序列、一定秩序有机排列,分担不同的功能。只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形成利于展开斗争的有序性,才能够确保每个要素功能的发挥。
  从纵的角度看,系统内部按照层级排列;从横的角度,各个不同层极具有平行的机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系统的核心要素握住网的主线,也就是控制了各级领导和骨干,就可以纲举目张,从而控制整个网络。
  从帮派斗争的角度看,帮派内部由着不同的需要分成不同的层级,也就是不同的组织结构。按照一般的惯例,在同一帮派内部,会有首脑、分管领导、组织骨干、基层普通成员等不同的角色划分。显然,系统合理的帮派其内部的这种垂直结构并未阻碍帮派的高效运行,帮派内部中的优秀分子可以沿着一定的渠道向上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个别表现突出的个体能够在组织内迅速蹿红的原因。
  于是,我们得出了第三个结论——加入到帮派内部之后,可以在帮派组织系统内实现由低到高的攀升,亦可能出现由高到低的衰落。这是由帮派的有序性决定的.
  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水浒》中讲到的李逵,就是宋江的铁杆死党,最后排名时比许多武功、机智皆高于他的人靠前。他在水泊梁山宋江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能不归功于他同宋江密切的关系。此外,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正是凭借其优秀的演讲才能和出色的宣传能力受到希特勒赏识而迅速走红,超越纳粹党内诸多元老脱颖而出。
  帮派的有序性告诉我们,假如加入了一个帮派,只要能够切实在帮派内部担当起重要的任务,能够完成重要的工作,就绝对能够成为重要的角色。此时,怀才不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因为此时,无论是党魁,还是党众,都需要扩大自己的党派。而且,党派的这种需要,能够因着帮派内部的有序性而得到实现。  第四、系统与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都是由诸多不同的要素构成的。没有要素,就无法构成系统。相反,要素在系统中生存,也时刻受到系统的影响。系统的良性发展,必须取决于系统与要素的良性互动。比如,在权力斗争中,个人只有加入到帮派中去才能够有所作为;帮派只有各个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够发展壮大,赢得斗争的胜利。帮派中个体与帮派任何意义上的剥离,都可能导致双方利益的受损。而两者良性的互动,则能够达到双赢的局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由此产生了第四个结论——一旦选择并加入到一个帮派中去,则必须全身心投入,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帮派斗争的胜利。否则,一旦帮派垮台,帮派中的个体也会一齐遭殃。
  关于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明末魏忠贤以及其诸党羽,比如十狗、十孩儿等人,紧紧抱在一起,垄断天下。等到集团溃灭之时,一个个下场凄惨,仓皇逃窜而不可得。帮派与成员的关系可见一般。
第五、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换。
  系统就如同一辆汽车一样,需要加入汽油,排出废气;也如同人体一样,需要新陈代谢,摄入能量,排出废物。本着这个原理,我们研究帮派斗争时会发现,帮派与帮派之间、帮派与大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比如,一个人,可能开始是这个帮派,后来加入到那个帮派,这就是帮派间要素交换的例子。再比如,帮派中的一个分子脱离组织,从此金盆洗手、不再参与权力斗争,转向其他领域,这就是帮派与环境交换的例子。所以,帮派与帮派、帮派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变动的可能。
  这样,第五个结论就产生了——任何帮派都不是稳定不变的,个体再加入帮派没落或帮派毁灭之时,可以明智地改换门庭,加入到新的组织中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如牛毛。正面的有敌人投诚,反面的有叛变投敌,中性的有墙头草,朝秦暮楚,晃来晃去,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六、系统之间的排他性。
  系统内部固然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联系,但是,正如原子与原子之间存在着斥力一般,任何系统都存在着互相之间相互排斥的作用。我们来分析帮派的时候,就能够清楚地看清楚这种排他性。
  人们注意到,权力斗争中常常会提到“党同伐异”这个词。我们在本文的开初已经提到,权力斗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夺取稀缺资源,因此,党同伐异的根源也是争夺利益,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谓“党同”,就是以“同”为党。这里的同,当然指的是相同的利益。当人们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党派,这就是帮派的根源。关于这点,其实那句“结党营私”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那么“伐异”作何解呢?熟悉权术斗争的读者恐怕早就明白,伐异指的就是排除异己。所谓“异己”当然是利益不同或者利益相斥的族类。排除异己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处于利益的考虑。
  总之,我们看到的权力斗争中你争我夺,帮派斗争中的互相倾轧,其实,正如同系统的排他性一样,本来就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没有抽象的逻辑思维就不会明白系统之间存在排他性,没有高明的智慧也看不出帮派之间如何争权夺利互相斗争。在普通的权力生活背后,掩藏的正是互相之间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帮派、帮派与帮派之间的斗争。
  关于帮派“党同伐异”的现象可谓汗牛充栋。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历次党争,国外政坛上轮流坐庄,其实说白了,无非就是“党同伐异”罢了。以相同利益为党,以不同利益为异;团结本党,消除异己。整个权力斗争的历史,基本就是如此。
  行文到此,关于帮派的基本原理就大致说清楚了。
  至于帮派为什么是开放性的,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力量;进入帮派之后,如何能够从最基层爬到帮派最高层,等等,都可以用系统论的原理来解释之。具体的操作技术我们留待下文补充。
  2、权力斗争中的“帮”、“派”、“系”
  前面讲了权力斗争中帮派的重要性。要想获得胜利必须结成帮派,以此为基点展开斗争,这是政治上的退而求进,以不争而争的方法的体现。正如前面讲过的军事上首先建立根据地,经营巩固的大后方,然后才能进而消灭异己,夺取天下,两者的道理是相通的。
  缔结帮派进行斗争,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权术。学习如何缔结帮派,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斗争技能。关于如何缔结帮派的本事是权术的操作技巧,我们准备留到后面的“九术”部分中去讲。在这里讲帮派,还是从“法”的角度来研究。
  权力斗争中的帮派,并不是一个抽象存在的东西,而是客观的实体。就是说,帮派一定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有共同的纲领(或者总目标),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或者组织即使松散,但一样能够为了目标而聚合并斗争),有协同斗争的行动,成熟一些的组织还有纪律(帮规)和监察部门。
  既然存在实体,就可以分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现在就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帮派内部的构成。
     首先,为了争夺权力,人们会构成一个又一个组织,我们把权力斗争的第一级主体称为“帮”。于是,在权力斗争中出现不同的“帮”。帮与帮的联合或斗争,一起上演权力斗争的话剧。有的人也把帮称为“党”,在权力斗争中常说的某某与某某是一党的,含义就是二者是一个帮的。
     其次,通过前文研究系统时我们已经知道,任何系统内部都是纵横交错的,既有垂直的统治结构,也有平行的部门分割。因此,在“帮”的内部,又会因为不同的部门设置和不同的利益分割造成了小组织的存在。我们把“帮”内部的构成实体称为“派”。在权力斗争中,同帮不同派的现象大量存在。读者朋友可以自行研究。
    第三,即使剥离出“派”这一级主体,我们仍然没有深入到斗争的具体落实者中去。了解历史上政治斗争的人都知道,在帮派斗争下面,还会存在“系”的斗争。“系”是“派”的下一级组织,是帮派对外斗争的实施者,也是帮派内部斗争的组成者。
  于是,我们把政治权力斗争的主体,从简单的系统出发分割成了“帮、派、系”,其中,系是最基层的机构,派是中间的部分,帮是最高层的主体。于是,我们就知道在权力斗争中,人们用以夺取利益的帮派斗争并非玄奥不可识,而是有章可循的。
毛主席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我们以解放前国民党为例来分析之。
  就解放前的国民党来说,党是第一级机构,也就是帮。可以这样理解,国民党为了维持政权,组成一个“帮”来展开政治斗争。在这个帮里,又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因而分化成为不同的派,前期大致有蒋派、汪派、胡派。以蒋派为例继续分割。蒋派的构成有三大系,即以黄埔军官为主要成分的掌握军队权力的黄埔系;以陈氏兄弟为首的党务组织工作人马组成的CC系;以官僚、名流为主干的掌握行政权力的政学系。蒋派一方面要与汪派和胡派展开斗争,夺取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另一方面,蒋派内部不同的小集团也在争夺蒋派的权力。同时,国民党与其它党派也在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力。由此,我们不仅勾画出帮派之间的斗争图谱,而且,帮派内部的权力分割也被我们清清楚楚地看明白了。
  权力斗争中的帮、派、系这三级结构有其内在逻辑。现在,让我们用手术刀般精准分析技巧来剖开它们看个清楚.
   首先,帮由不同的派组成。各个不同的派别必须以拥护帮的存在,承认帮的整体权威为前提。正如在国民党内,尽管存在着蒋派、汪派和胡派的斗争,但是,他们却在反对人民、镇压进步的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势力、维护国民党的政权方面是一致的。
     其次,不同的派别之间斗争激烈,其根本目的在于争夺帮内的统治权。蒋派与汪派和胡派的斗争,就是看谁能掌握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斗争的过程异常复杂,蒋忽而联汪以反胡,忽而携胡以制汪。而汪胡之间也是忽而大打出手,忽而握手言欢。蒋汪胡三派共同上演了国民党政坛上三国演义。蒋以手中的军权为根本,以cc系的党务人员为班底,联系国民党历史上的大佬前辈,纵横捭阖,最终取得了国民党的统治权。
     再次,不同系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我们来看看蒋派分子。历史记载,蒋派内部依然派系林立。从功能划分来看,黄埔系掌军,CC系统党,政学系治国。但是,出于不同的部门利益,蒋派三系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黄埔系认为自己是天子门生,自封太子;而CC系认为黄埔系不过是打手,政学系不过是师爷,只有自己才是跟从蒋打江山的功臣,理应掌握大权;政学系虽然是由一大批官僚组成,但是由于与蒋关系密切,为蒋出谋划策,所以,颇得蒋氏倚重,并进而认为黄埔和CC都无法掌握国家大权,治理国家是外行。于是,三系之间你来我往,桌面上笑哈哈,桌子下施毒手。关于这一幕,国内有本叫《国民党教父陈果夫》的书,里面具有详细记载,读者可以自己找来查看。
上面我们分析了帮、派、系之间复杂而有机的联系。
  分析的结果,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权力斗争都是由帮派和派系斗争组成的。一旦卷入权力斗争之后,必须迅速明确自己所处的帮、派、和系。并且,按照自己的帮、派、系在权力斗争中的目标而竭尽所能。有了系的斗争的胜利,就能够掌握派的领导权;有了派的斗争的胜利,就能够掌握帮的领导权。有了帮的斗争的胜利,当然就能够进一步控制稀缺资源了。
  需要注意的是,帮、派、系的结构也并不是一直稳定不变的。树倒猢狲散,说的就是一派解体之后,众帮众作鸟兽散的情景。另外,同处在一个帮中的不同的派和系,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兴起,或者消亡。此时,明智地决定何去何从,就非常关键了。
  用了帮、派、系的模式去研究权力斗争,权力斗争中所有的古怪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三国之中,曹、刘、孙各是一帮。以刘为例。
         首先,刘备集团内部包括早在创业初期就已经跟随的老兄弟人马,我们称为“元老派”,比如关羽、张飞、赵云,以及糜竹、孙乾等人。随后,又先后有关兴、刘封等跟着元老派混的少壮派加入这一派。因为这一派与刘备关系最近,所以,一直掌握着核心的权力。关羽和张飞遇害的时候,都是镇守一方的诸侯。
        其次,刘备集团内部还有在发展壮大时期招收的人马,我们暂时称“收编派”。这一派中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马超、黄忠等人。
        第三,等到入了西蜀,成为汉中王之后,又重用了当地官员、故老旧侯如法正,以及后来提到的蒋公琰、费文伟等人,这当然是另一派,我们称为"后西川派"。
  即使在诸葛亮这一派内部,也存在着斗争。比如,魏延与杨仪和姜伯约的斗争,就是不同系之间权力的争夺。武侯不死,还可以压制双方;武侯一死,双方权力斗争的矛盾登时暴露出来。最后,以魏延一系人马的失败而告终。
  以上这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刘备集团进行的简单的划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三国》的研究进一步分析。
  总之,帮、派、系并非就是权力系统的全部的组成模式,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对照不同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笔者抛砖引玉,提供的只是一个研究权术中帮派构成和斗争的角度。
如前所述,帮派是任何权力斗争所绕不过的重要组织。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帮派内部的组织模式,研究了权力斗争的诸多层面。接下来,我们需要从中观层面来研究帮派。
  帮派并非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机构。小至团体,大到国家,都存在着帮派。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考虑,帮派无非就是一些特定的人组成的有机的系统。这种系统在微观称为帮派(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中观层面称为阶级。
  我们如果按照社会学的原理,用一个金字塔来代表整个社会阶层的话,那么处在最低层的当然就是普通老百姓,最近有人喜欢将其称之为草根阶层;处在中间位置的,西方社会学喜欢把其称为中产阶级,我们现在一般命名为精英阶层。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就是统治阶级,我们可以称为统治阶层。当我们用手术刀般精准的技术将整个社会剖析开来的话,社会被分割成了三个宏观的断面,这三个断面由低到高人数愈益减少,能量愈益增加,保持着社会的一个相对平衡。
  既然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序列是由草根阶层——精英阶层——统治阶层次第排列,那么,在整个社会中,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存在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当然也就存在三大阶层之间的权力争夺。这三大阶层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多方博弈,从而导致权力的斗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3)帮派的帮派——阶级斗争
  其一,草根阶层、中产阶层联合与统治阶层进行博弈。
  这种博弈每到了乱世或末世的时候,就盛行开来。最著名的就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元末农民起义。
  这些掀起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国家底层百姓与中层失意知识分子的大联合,从而成功地将统治集团掀翻下台。翻开历史可以发现,此类博弈格局往往产生动荡和战争,对于黎民百姓来讲,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一边是饿殍遍地、哀鸿遍野;一边是刀头噬血、存亡一线。左也是死,又也是死,于是人们就如同李逵般喊出一声:“哥哥,反了吧”。一粒火星在干柴堆里爆散开来,终于燃起熊熊大火。
  对于上层统治阶层来讲,可能今天高坐厅堂,明朝已为囚客。因此,负隅顽抗、殊死一搏是免不了的。激烈的斗争就此在政治权力的斗争层面展开。
  然而,这一博弈的最终结果,却并不总是代表前进方向的农民兄弟或者工人大哥胜利。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经验表明,起义能否胜利,与中间阶层具有很大关系。列宁的暴力革命论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在国内无产阶级要与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资产阶级,在国际被压迫的民族要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可见,在三方权力的博弈过程中,只有将具有较多知识的中产阶层吸收进来,才会有较多的胜利的可能。
  但即使这样仍然不够。我们知道,斗争总是双方的。即使草根阶层与中产阶层的联合是强大的,斗争最终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统治阶层的情况。如果统治阶层都如秦末赵高当政一样,那么当然有胜利的可能;但是,如果统治阶层里出现了徐达、郭子仪这样的高手,而统治者又出现了象朱元璋、武则天这样的辣手的话,起义终归还是会失败。
这样就可以解释,在古代中国,尽管农民处在整个金字塔的底部,但是,这个底部却是最稳定的。
  首先来说,如果草根阶层奋起造反,则是非处于无法生存的地步不为之的。而历朝历代不到乱世末世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次,农民起义必须与知识分子中产阶层广泛结合起来,吸收他们的智力支持和财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包括政治支持,这样,才会有了更多胜利的可能。仅仅如此还不行。要想获胜还需要加上对方上层的昏庸、对方中层的软弱和下层的动摇,也就是对方总体上的离心离德和能量的缺失。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常常看到,农民在起义过程中会产生出多种势力、各个帮派。因此农民军自身的能量往往会在起义中消失于内耗,出现力量的分散和无谓的浪费。这是很致命的一个低级错误。打跑了对手再分天下么,怎么敌人还没跑就开始自己打开了?所以通常是自己打得火热,结果被朝廷反掌之间轻而易举消灭了。
  即使以上条件都满足了,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否具有宏观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境界、高明的智慧、巧妙的运筹,以及军事斗争的战略战术是否正确,敌我友三方的斗争与合作能否恰到好处,这些也都与起义的胜利息息相关。
  如此看来,农民起义,即使是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大起义,也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究其原因,不仅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亦有主观条件制约。
在草根阶层与中产阶层联合与统治阶层博弈的格局中,天下动荡是免不了的,兵荒马乱也就习以为常,因为不如此就无法就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
  处此乱世,国家处处干戈扰攘:一切权威均被打倒,阴谋诡诈百变齐出。此时,只有军事上战略战术高人一筹,政治上政略权术领先一步,才有可能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赢得胜利。
  于是,关于战争的兵家谋略成为时代的主角,权术夹杂在战术战略里大行其道。
  处于这种格局中,权术虽然须臾不可离,但是兵家谋略是战争的亮点,权术或多或少需要为军事斗争服务,确保战争的胜利是第一位的(尽管战争的最根本指向仍然是政治),先有生存后有江山,这是根本的逻辑。
  故而,权术的施展是一切为了战争中的政治服务的,是为了马上得天下(或保天下)提供致力支持。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举出一个例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头百姓当上皇帝的是刘邦,我们还是看看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是怎样用权术为战争服务从夺取天下的吧。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强秦暴政。项羽和刘邦两支军队原先都隶属楚怀王。
  怀王有令,二人分兵进击咸阳,并与群雄约定“先入咸阳者,赐爵关中王。”关中乃秦朝根基所在,乃王脉兴起之地,谁占有了关中,就具备了争雄天下的资本。为了实现“关中王”的梦想,项、刘二人各展雄风,力图一举击溃秦军,夺取咸阳。
  西楚霸王项羽名振天下,要论武功和智慧,他肯定比刘邦高一点点。可是加上了张良,就要比刘邦低那么一点点啦。
  项羽沿北线进军,途中遭遇秦军主力,与章邯决战于巨鹿,破釜沉舟,终于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大部分有生力量。然而,就在项羽与秦军硬碰硬的时候,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巧妙避开秦军主力,由南线抄小路直扑咸阳。除了路上遇到的小股敌人外,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行军抵达峣关,遇到重兵把守。张良出主意说:“秦军势力雄厚,不能轻举妄动。我听说秦军主将是个屠夫出身,这种市侩走卒,必然重利忘义。只要我们虚张声势,吓阻敌人;然后派人送重金收买之,就能够顺利拿下此关了。”
  刘邦也是有“夙根”的人,一听马上就明白了这是“四两拨千金”的好办法,于是派人在峣关周围的群山遍插旗帜,以为疑兵;并派人大肆散播流言,动摇对手军心。之后,派郦食其用重金去收买秦将。秦军主将看到刘邦大军旌旗密布,听说刘邦实力强劲,又看到白花花金晃晃的“稀缺资源”,于是马上决定“投诚”。
  这样,刘邦不费吹辉之力,占据峣关,直抵咸阳,将还在苦苦征战的项羽大军远远甩在后面,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先机。
  当然,我估计,用来收买秦将的钱财,刘邦一点也不会心疼。他肯定这样认为:等老子有了天下,要多少钱有多少钱,还在乎眼下这点破钱?
  所以,办大事者,一定要心怀天下,把眼光放长远,万万不可因为蝇头小利或者些须进益而失去了博取大利的机会。
其二、统治阶层、中间阶层联合与草根阶层的博弈。
  马上得天下可以,马上治天下很难。
  无论是农民起义的胜利,还是王朝镇压的胜利,亦或是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权力动荡之后的中兴之世,治理天下都是一个很深的学问。
  比如,想要做一套衣服,就必须去找裁缝而不能去找亲戚。并不是说亲戚之间关系不密切而裁缝更亲近,而是因为制衣是一项技术活,需要专业人才才能做好。
  治理天下道理同样。天下虽大,但为名器,而且治理天下同样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只有找到能够治理天下的专业人才方可以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将世道整治的国泰民安。这样的人比较有名的诸如唐朝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几位贤臣,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另外,国家还需要经济基础,这需要中产阶层在必要的时候(比如打仗或动乱时期)提供巨额资金以支持政权,也需要在国家财政枯竭公开卖官鬻爵借机敛财之时得到中产阶层的经济援助。
  同时,治理基层的草根,统治集团不可能事必躬亲,于是,大规模的官僚便一批批产生了。这一现象,西方叫做科层制度,中国古代叫做中央集权。
  由是,居于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就出现了,包括知识官僚,士人和商人。(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把农和工排在商前面,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封建统治者宣传所编造的把戏)
中国古代处于封建的农业生产时代,统治阶层的生活的一切资料均来自底层,而且,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常备军的维持,都需要底部阶层来供养。这里就产生了新的斗争。
  没人会高兴把自己的东西无私让出来,更何况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普通百姓。因此,在和平时期,统治阶层与底层人民的斗争是主线,这就是马克思的经典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原理。
  可是,在社会双方博弈的格局下,中间阶层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角色。
  处在中间位置,要么与底层结合,要么与上层结合。我们已经在上文分析了中间阶层与草根阶层结合的情况,一般来说会导致社会的动荡。我们也分析了和平时期统治者对于中间阶层的需要和让步。当中间阶层与上层的统治阶层合作,统治阶层出让部分利益和特权以赢得中间阶层的支持的时候,在三方博弈的格局中就出现了有利于统治阶层的局面。当然,中间阶层也会从中受益。
  就草根阶层来说,除非统治者极端腐朽,民不聊生忍无可忍之时才会揭竿而起;否则,一般来说,草根阶层能够安静地躬耕于自己的土地上,静静地为文明的前行铺平道路。
  可以看出,由统治阶层和中间阶层的联合与草根阶层进行博弈的局面,能够造成更加稳定的局面,此时战事较少(除非外敌入侵),烧杀抢掠的事情并不常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比较稳定的保障。
  所以,这个稳定的局面,不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草根阶层不会起而反之,中产阶层与统治阶层处于博弈中的优势地位,当然也会尽量维护。由此看来,这种格局维系的时间更长久些,也是三方均可接受的格局(只是不要触动草根阶层的底线)
帝王需要帝王心术,臣下更需要臣子之术。
  一是为了应对帝王。自古伴君如伴虎,如果君王对你产生了看法,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费尽心计,讨好帝王,或以才,或以能,或以色,或以势,等等,如此方可避免“今朝朝堂大富贵,明日边关做马牛”的可悲下场。
  二是为了应对官场同僚,或者是上级,或者是同级,或者是下级。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专门撰文,此处不再罗嗦。
  三是对于士人、缙绅、平民百姓,或者对于自己亲戚家族等人,有时候一样要讲究权术。野史中记载的“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就是一个很搞笑的例子。
  再有就是平头百姓,寒门学子,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而施展的权术。这在专业上也有一个术语,叫做“登龙之术”。这个“登”与登徒子的“登”是不一样的。这个“登”,完全是一门晋身的学问。历史上学习和从事登龙之术的人并非只是普通学子,大臣一样需要学习,以攀附更高的权贵。今天,这门学问对于初出茅庐的后进子弟最为重要了。如何从柔弱的境地到一飞冲天高高在上,我们今后将作为重点内容予以介绍。
  总之,和平时期的权力斗争,并没有被表面的歌舞升平所掩盖,而是借着灯火辉煌的面纱而畅行无阻。用句形象的话来形容叫做“口里喊哥哥,受里摸家伙”。这句玩笑话说的是,权力斗争虽然比战时文明得多,但是却一样暗流涌动,不可小视。
  在这个时期的权术,凭借其虚假的外表掩饰的有利条件而全面展开,帝王之术、官场之术、登龙之术错综复杂,犬牙交错,融合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中国古代权力斗争的历史。和平时期权术盛,战争时期兵法盛,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仔细分析,中国权势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有时深味其髓,竟然半夜惊醒,一身冷汗。人说:“盛世作才子,乱世为枭雄。”此话诚然不错。笔者庆幸生逢盛世,国泰民安;身边娇妻稚子,绕床而依,实乃一大快事。
  几回回梦回汉唐,钝刀出鞘,傲视群雄;梦醒后方知赢了江山,失了生趣,又有何味?(这句话是为了应付当局故意加上去的,做人真难啊。)
其三、统治阶层、被统治阶层联合起来与中间阶层的博弈。
  这也是一种稳定的统治模式,社会因着其两大主体的联手而巩固异常。中间阶层沦为弱势群体,甚至面临被打压和淘汰的危险。
  从历史上看,这种社会模式极为罕见。西方一些学者将中国文革时期的社会模式归结为此模式。鄙人不懂政治,所以无缘置喙。而且,这种模式并不是历史常见的模式。没有证据的研究是肤浅的,甚至会误导读者。故而,这一类社会构架内的权术斗争,我准备惜墨如金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研究。
  上面我们分析了中观层面的权力斗争,也就是在阶级斗争的层面展开的权力斗争。研究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之术,也应该是权术的一个部分。比如,欲正其国,先正其名;名不正则言不顺;阳儒阴法。这些都是阶级斗争中存在的权术。有证据表明,这个层面的权术,并非普通人所能够掌握,一般人也不具备应用的条件和平台。所以,我们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和泛泛研究即可。    (4) 国家的帮派——联盟之争
  不仅国家内部由着不同的利益人们组成不同的帮派——阶级,而且,在国际上,由着不同的利益,也由不同的国家或种族组成不同的帮派。我们把这种帮派称为联盟。把这种斗争称为联盟之争。可见,国际上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无非就是简单帮派斗争的扩大化而已,只不过联盟斗争更复杂,程度更激烈。
  纵观一部国际关系史,从东方文明的统一,到西方文明的整合,以及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考虑,正如马克思说的,就是阶级斗争在国际上的反应。各个国家或种族为了获得斗争的胜利,就纷纷组成更大的同盟来进行斗争。
  我们举出一战和二战来分析。一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各组成不同的团体,为了争夺殖民地展开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二战固然是正义国家为了反法西斯的而展开的斗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法西斯国家为了争夺资源,改变其国际权力序列格局而挑起的战争。中国古话讲“春秋无义战”,并非指春秋时期一场保卫国家的自卫性正义战争都没有,而是说春秋时期诸侯你来我往,都是在争夺利益。春秋与战国的诸多战争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的王国同盟。比如战国时期为了抵制秦国而组成的联盟,苏秦身兼六国宰相,合纵抗秦。而秦国以连横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最终统一天下。以上都是宏观层面的联盟之争。
  在联盟之争这个国际舞台上,权术依然大有舞台。从早期的鬼谷子“揣摩”、“飞钳”之术开始,到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到李斯建议的文以收买武以刺杀,先内后外拔除敌对国之栋梁之后全面作战的谋攻术,这些都是宏观层面的权术。另外,二战以后,国际关系学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各个国家许多大学,国际战略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理想主义的观点、现实主义的见解、建构主义的主张,分别涉及到了国际层面的权术问题。当前,国际战略研究依然如火如荼。特别是以“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研究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为代表的柔性战略研究,更是突破了传统的单纯依靠硬实力进行硬摧毁的方法,上升到权术的柔性境界使用软杀伤的层面上来了。
  国际斗争是个大舞台,千百年来国家兴衰如同一幕幕不断上演的悲喜剧,背后折射着人类斗争与合作的整个利益驱动,也包藏着不同国家之间合作与斗争的权术经典之作。读者诸公并非研究或从事国际斗争的人员,关于国际斗争中的权术,可以有待以后慢慢再学习。
  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掌握在团体内展开派系斗争的权术。这一点,笔者准备将其作为详细操作技术在后文“九术”部分中予以详细介绍。
权力,归根结蒂,是控制别人的能力。小到人们的一言一行,大到人们的生死命运,都逃不出权力的控制。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权力斗争,实质上就是一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如果你不控制别人,就要被别人控制。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控制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控制。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种族斗争,都归结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获胜了,就能够对内成为统治阶级,控制下层阶级,获得金钱、名誉和权力;对外控制其他民族,成为统治民族,获得国家利益,国家威望和政治权力;失败了,就在内部沦为被统治阶级,被夺去金钱、名誉和权力,在外部将沦为被奴役的民族,失去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威望及政治权力。
  所以,研究权力斗争,就不能不研究什么是控制。
  那么,什么是控制呢?
  教科书上解释为:控制就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了解受控对象和控制过程的状态,运用头脑进行加工、分析和判断,进而做出某种选择和决策,对受控对象实施调节和控制。
  简而言之,控制就是驱使受控对象做自己它做的事。
  “控制”原理是权力斗争中的又一核心现象,是帮派斗争之外的另一大权术要旨。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多花些力气去了解什么是权力斗争中的控制。
  2、操控
  (1)、控制现象
  控制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比如,古人操纵风箱炼铁,用犁耕地,修筑河堤控制洪水,这些都是控制现象。再比如当前人们控制导弹、发射卫星,这些也都是控制现象。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对客观物体进行有意识的掌控,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控制产生的根源。
  控制不仅存在于人与物的关系上,而且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古代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享受绝对控制权,不仅能够控制奴隶的生活,甚至可以控制奴隶的生命和命运。进入封建社会,封建主对于农民的控制已经无法象过去那样严密,但是,仍然凭借着对土地的所有权将农民牢牢拴在土地上,凭借宗法理论控制着农民的思想自由。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旧的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被新兴的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所代替。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控制着工人的生活,并且通过新闻、报纸、电台等等大造舆论,希望清洗人们思想,稳固地保持这种资本家统治社会的模式。
  只要我们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无数个控制现象,也存在着无数反控制斗争。
  我们要问:人对人的控制有无其存在的必然性呢?
  答案当然是——“有”。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锯断一根木头,光有手是不行的,必须借助锯来完成。同样,人们在生活中为了占有稀缺资源,光凭借自己的斗争是不行的,有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工具。这时的工具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死的东西,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活的人。
  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说明。比如,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主不可能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生产,于是,凭借自己的资本,雇来许多工人为其生产,从而自己活得利润。利润就是金钱,正如前文我们讲过的,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工具。再比如,在农业时代的农庄里,会雇佣不同的人担当不同的任务,包括种地交租的佃户、看家护院的打手、算账管家的师爷等等。这些人,从理论上说,都是地主为了维持其地位的工具。
  权力斗争中也是如此。大家听说过“股肱之臣”这个词,股是腿,肱是胳膊,意思是说大臣如同腿可胳膊一样运用自如。这里暗含的其实就是工具的意思。权力斗争中还有一个现象:“不敌其力,以消其势”。为了消除对方的势力,可以采用断其羽翼的办法。所谓羽翼,其实就是党羽的意思。鸟无羽翼不飞,人无党羽不强。在这里将拥护者比喻为党羽,说的也是工具的意思。再比如,在权力斗争中有“吹喇叭”、“抬轿子”、“打棍子”之说,喇叭需要人来吹、轿子需要人来抬、棍子需要有人做,说的仍然是要有人充当斗争的工具之意。
经过上面详细分析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以人为工具的现象。当然,我们反复强调,这种现象这是人们为了夺取更多的稀缺资源而进行的理性算计的结果。一些人通过控制另外一些人,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人控制人的本质所在。
  在生产领域中,人控制人的现象主要与人剥削人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人对于人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剥削,这其实就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最核心的观点。但是,在权力斗争特别是政治斗争领域中,人对于人的控制,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金钱,而更主要的是通过控制别人,为了自己取得权力和巩固权力服务。
  首先,单从“控制”这一事件本身来讲,控制就是权力的表现。能够控制别人,就等同于拥有了权力。另外,在权力斗争中,控制别人并非仅仅从运用权力的角度出发,而且还需要从获得更大的权力出发,也就是说,需要控制别人,让他为了自己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化而服务。这才是控制的真正意义。
  我们以《三国》来举例子。
  三国中写到赵云为了救阿斗,在曹军众杀了个七进七出,终于把阿斗安全带到了刘备身边。孰料刘备接过孩子,一把丢在地上,说:“为汝者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我们将其意思破解出来就是:为了你这小兔崽子,差点害我丢了打天下的重要的工具(一员大将)。赵云被感动得连忙跪下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诗曰:“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讲的就是刘备笼络赵云的手段。一句“故把亲儿掷马前”,把刘备用柔性手段操控赵云的本质讲得再明白不过了。
  果然,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在以退为进敲打了诸葛亮一番之后,单单把赵云叫到跟前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与此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拜泣:“臣敢不效犬马之劳。”我们破解刘备的意思就是:咱哥俩从受苦的时候就在一起,不想该享福的时候我却没福气了。你想着咱哥俩的交情,特别是当年你救阿斗的事,好好保护他,有了他就会有你的好日子。千万别辜负了我,和别人一起篡夺了他的位置。他可是你救的,将来自然会待你不薄;你跟着别人混(特别是造反),不见得会有你的好果子吃,因为你可是我这个帮派的老人。
  这里,笔者把刘备的意思写全,无非就是要让读者诸公看个清楚,刘备是怎样通过赵云防范诸葛亮造反,而又是如何在敲打诸葛亮之后,通过恩威并用,刚柔相济的手段,将赵云控制得服服帖帖,甘为自己的儿子保驾的。
  当年读三国,总纳闷作者为何偏偏要在正史之外杜撰出来刘备敲打诸葛亮的这一段。后来,读历史读多了,才知道,原来小说中写的已经文明多了,现实中还有更狠的,只是不为旁人知道罢了。
  总之,在权力斗争中,控制别人,一方面是为了行使权力,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权力。所以,控制别人是为了更好的得到稀缺资源。而在权力斗争中,控制了别人,就意味着获得更多权力的可能,因而控制是权力斗争中极其重要的现象。学习并掌握控制别人的本领,是权力斗争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因此,控制是权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把发生在权力斗争中的控制手段称为“操控”。
 (2)、操控的可能性空间
  所谓可能性空间,就是说要想控制事物超着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前提必须是事物具备了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理论上都具有多种可能性。比如,把一粒种子种在地上,可能生根发芽果实累累的可能,也有中途夭折颗粒无收的可能。再比如,一对夫妇,既有彼此恩爱白头到老的可能,也有感情破裂中道而亡的可能。
  有时候,我们需要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促使事物朝着自己需要的样子发生变化;但是,理论上不存在这种可能性,或者可能性很小,这样,控制失败的几率就上升了。比如,我们想控制月球与冥王星对撞,或者控制地球上的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我们把这种奇思怪想称为“痴人说梦”,或者叫做“天方夜谭”,说得就是控制的可能性极低。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要控制某种事物特别是控制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超既定的方向发展,理论上必须存在这种可能性。否则,控制行动就有可能失败。
  在权力斗争中,要想成功地操控其他人或者其他组织,必须探明是否具备这种可能性。这是权术操控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性计算法。
  要控制别人,首先对方必须具备可以控制的条件。比如对方喜欢金钱,可以通过“甘辞厚币”控制对方;喜欢美女,可以通过“美人计”控制对方,等等。但是,如果对方一无所求,无欲而刚,则控制的难度就加大了,也就是说控制他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唐朝有著名的宰相姚崇,为人正直,品行端正。与其同朝为官的成敬奇,想通过走姚崇这条路攀上去。正值姚崇生病,成大官人赶去探望,剃泪交加,悲不自已,从胸中掏出多只活鸟,一边请姚崇放生,一边对天祈祷“愿令公速愈”。本来这一套已经很厉害了,但是谁成想姚崇为人正直,根本不吃这套,“忿其谀媚”,事后对人说:“此泪亦从何而来?”从此不复接待成敬奇。这就是一个控制失败的例子,其原因是因为姚崇为人正直,不具备可以用谄媚之言蛊惑的可能性。
  分析操控的可能性,一方面要搞清对方是否具备被你操控的可能;另一方面,一旦探明了操控的可能性,也就是探明了操控的条件---只要从可能性入手,创造主观或客观的条件,就能够成功操控。
  就是说,一旦发现了对方的可以被操控的弱点,就能够成功操控对方;如果发现不料或者对方弱点很少,那么,操控行动就可能失败或者很困难。
  必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计算,不能简单地在头脑里混沌地想一下就完事。而这种混沌的状态,是大多数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因此大多数人都要被操控。  我们再举出《鹿鼎记》中韦小宝操控赵总兵的故事来。
  韦小宝出去办事,大家都来唱赞歌,唯独赵总兵爱搭不理,瞧不上眼。韦小宝根据“会拍马屁的都不会办事,会办事的都不会拍马屁”专业理论,找明珠把赵大胡子请来。谁知赵大胡子看不起韦小宝,并不领情。若非韦小宝从小在妓院与皇宫这两个最肮脏的地方长大,锻炼得脸皮奇厚,早就大发雷霆了。韦小宝不动生色,一顶顶高帽子戴上去,赵总兵登时发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韦大人”之感,于是决定为韦小宝卖命。《鹿鼎记》虽然是本小说,但里面反映的许多东西都是至理。韦小宝抓住了赵总兵爱听好话的弱点,成功控制了赵总兵。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赵总兵具备了某种被攻破的可能性,而韦小宝正抓住了这种可能。
  从上面正反两例子中看出,如果要控制别人,必须具备控制别人的条件。否则,就不可能成功实现控制过程。
  但是,我们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反复思考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许多本不具备的条件。换句话说,当我们不具备控制别人的条件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控制别人的可能性的时候,可以创造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这种可能性生成。
  我们以王莽来举例子。王莽虽然出身望族,但是因为其父早逝,所以无法得入显宦之列。但王莽并为因此灰心,反而谦恭有礼,礼贤下士,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为了当上大官,他挖空心思讨好执掌大权的叔父和伯父们。一次王凤生病,王莽侍奉左右,寸步不离。而且态度恭谨,接连几个月不露一丝破绽。最终感动了王凤,向朝廷推荐王莽做官。王莽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被皇帝封为新都侯,掘到了权力路上的第一桶金。
  但是,凭着一个小小的新都候就想当皇帝,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显然,两者间的距离有十万八千里。后人评说王莽篡位是一个处心积虑的阴谋,我们并不知道开初王莽是否具备了这种野心,但是,不管怎样,王莽通过一系列活动,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登基禅让的条件。他先是设计打倒了自己的政治对手淳于表哥,然后欺骗了老太后,又大造造祥瑞欺骗天下,最终登上了帝王宝座。
  与王莽精心谋划创造条件求成功的例子类似的是唐朝武则天称帝的故事。武则天作为一介女流,理论上也不具备当皇帝揽大权的可能。但是我们都知道,武则天先是利用王皇后顺利进宫,然后,利用杀女案挤走王皇后,并拉拢朝庭重臣当上了皇后,之后,借着皇帝圣躬违和的机会独揽大权,并称二圣。等到皇帝一死,即立帝废帝,杀子杀臣,成功地创造了登上大宝的条件。
  以上这些都说明,即使不存在控制的可能,但是,都可以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积蓄力量,逐渐获得有利条件,直到最终成功实施操控行动。
 (3)、从黑箱说开去
  著名科学家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轮》中说:“所有事物都是‘黑箱’,我们从小到老,一辈子都在跟‘黑箱’打交道。”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黑箱是一个系统,这与我们前一章“系统”的逻辑顺序是一致的。朋友们在看黑箱的时候,应该将黑箱和帮派斗争与帮派黑幕紧紧联系在一起。
  其次,我们要明白,黑箱是这样一个系统:人们无法或无需直接观测它的内部结构,只能根据这个系统的外部输入和输出外部的行为过程去认识这个它。
  这个解释有点拗口,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为:黑箱就是我们看不清里面有什么,只能根据它的活动来推测的东西。
  懂得物理的人都知道,事物的微观世界是无法彻底分割的;懂得天文学的也知道,宇宙的宏观世界也是无法穷其究竟的;社会学家还知道,对于立身于天地之间的人,有些事情也是无法彻底弄明白的。上述这些情况导致了“黑箱”现象的广泛存在。
  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微观世界来讲,有些东西,比如原子、电子、夸克,我们无法用肉眼观测,无法用触摸感知。即使运用了科学的手段,我们也只能探测到其中的一部分,其内部的诸多结构还是无法彻底搞清楚。但是,不搞清楚,不等于我们不能够掌握和应用。比如,我们知道氢和氧结合能够生成水,我们不必一定搞清楚化合反应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知道能够这样使用就可以了。
  在医学上,人体的一些器官是无法用手术去解剖的。我们根本无法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清楚人体的每一个机能。对于目前人们的有限的认知能力而言,人体仍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黑箱”。但同样,不了解不等于不能够观察和掌握。比如,中医就是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虽然中医无法象西医那样把人体的细微环节解释清楚,但是,一样可以根据人体的体征和功能来观察五脏六腑、推测子午流注,用“黑箱”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保命全真。关于这一点,目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认识。中医在国际上重新崛起,西方行为疗法的兴起,在一定的侧面反映了“黑箱”理论的适用性。
  在日常生活中,“黑箱”理论也很有用。《增广贤文》中有句话叫做“画皮画骨难画虎,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是人心难测,即使面对面也不知对方的想法。对于人类来说,人们的脑子是个黑箱,我们无法用手术的方法打开来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而且,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个黑箱,我们也无法深入到对方内心中去探个究竟。这样,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其他人的内心活动。由是,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等等一系列现象才会衍生出来。假若我们具有透视“黑箱”的慧眼,那么,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早就了然于胸,则任凭对方怎样表演,怎么忽悠,我们都能够一眼识破。
  在权力斗争中,“黑箱”理论同样大有用处。《三国演义》里说刘备能够成大事,先说其喜怒不形于色,这分明说的是刘备的黑箱很难被揭开;后面又多次说到曹操的可怕——他每到大祸临头的时候就要仰天大笑,每到逃出绝地却会号啕大哭,不仅往往令敌人摸不到头脑,就是他的下属和自己人也常常摸不到头脑,惊叹他为天人,被他轻易玩弄于股掌之间——其为人阴险一至如斯,其心术之狠令人心惊,其思维诡异使人匪夷所思。大家都看不透他的黑箱,因此不得不承认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再比如,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历代开国帝王,在他坐稳皇位之后,要么大伐功臣,要么削夺臣子兵权。打天下时共同奋斗,惺惺相惜;打下天下你死我活,分道扬镳。我们用破解“黑箱”的办法一一分析,就能够找到个中“权不可共享”的原由。原来,在历代开国皇帝的心目中,只有自己的江山“千秋永固”才重要,其他朋友、兄弟的死活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如果妨碍了他的千秋大业,当然更是杀你没商量,兄弟情分永远比不上江山。这样,我们就成功地找到了破解帝王“黑箱”的钥匙,懂得在机深不可测度的神圣王座之后的那些真相。
行文至此,笔者想着重解释一下“黑箱”理论的应用机理。
  我们用“黑箱”理论来研究权术,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这个层次。我们不仅仅要了解权力斗争中的“黑箱”现象,而且要通过学习这一理论,学会如何在权力斗争中运用“黑箱”方法。
  一般而言,“黑箱”理论固然认为一些事物的内部无法了解,形同黑箱,但是,这一理论却侧重如何掌握和驾驭黑箱的功能。也就是说,黑箱理论能够告诉你,如何通过反复观察“黑箱”同周围环境的交流,推测“黑箱”内部的真正结构。这一点,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比如,当我们与他人接触的时候,往往无法真正明白对方的所思所想。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对方的心理黑箱呢?
  精通权力斗争的人都知道,在权力场上,是毫无道德和信誉可言的:人们在夸奖你的时候,并非一定是由衷赞美,也有可能是阿谀奉承,甚至是故意“捧死”也说不定;人们批评你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反对”,也可能是爱护,甚至是为了“反衬”或抬高。权力斗争中的诸多狠角色,其言行往往毫不吻合,其行动和内心几乎完全剥离。这些人明明要向左,偏偏先往右;明明欲行前,偏偏先撤后——等到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把对手从自己的真实意图方向调动开来,而后他们才会超着自己原定的方向行进。这样的人能够熟练运用权力斗争中的欺骗术来掩盖他们的内心。这种欺骗术往往能够令人晕头转向,不知所然。可以说,人类的“黑箱”比其他任何事物的“黑箱”就更加复杂和难以掌握。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权力斗争的高手,能够凭借个人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经验,透过事物的重重表象,深刻洞悉事物的本质。有些在人世宦海浮沉多年的老人,能够一眼就透过别人所做出的种种表演,看穿他们的内心。这种能力的养成,固然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但也为我们提供了破解黑箱的线索。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固然不了解人类大脑的黑箱,但是可以通过反复观察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透视他们的内心。久而久之,就具备了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样,就能够成功破解对手的“黑箱”,能够破解官场内部的“黑箱”,特别是面对权力斗争中的“暗箱操作”,能够一针见血看明白其中的种种猫腻。还是举个可操作的例子吧。比如,我们想控制一个人,那么,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破解对方的心理“黑箱”,成功实现操控目的呢?
  “黑箱”方法告诉我们:首先,要通过不断观察,尝试,看看他对什么反应是积极的,对什么反应是消极的——可能一次不够,需要反复观察与探测。其次,我们要把历次得到的结果做成一个统计表。从这个量化的表格中,看看对方每次对不同事物的不同反应,如此,就基本可以推测出对方到底喜欢什么以及讨厌什么。再次,得到了基本的认知之后,再在实际中试验一下。比如,发现对方喜欢书画,就可以与之探讨一下。发现对方喜欢金钱,就可以故意卖个小便宜引其上钩。当然,如果对方喜欢美女而自己恰恰是的话,那就不要试探了,这个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呵呵,这句话是专门给诸多女性MM写的,减一兄无棘兄不必介意哈)等到有了反馈信息之后,再逐步修正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关于对方的真实信息。虽然对方并不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但是,我们已经成功破解了其心理黑箱,这样,就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主动,从而更容易操控对方。
  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说明问题。我们看王跃文的《国画》,故事中主人公主朱怀镜是如何讨到皮市长的欢心的呢?刚开始的时候,小朱先是观察到皮市长喜欢走中线。经过反复观察,推测可能皮市长是个对玄学比较感兴趣的人。掌握了这个信息之后,小朱就把小奇大师领到了皮市长跟前,并寓言皮市长会喜从天降。之后,小朱搭上皮市长这条船,顺利从副处长到处长并一直爬到正厅。这里,朱怀镜利用黑箱方法成功揣摩到皮市长的心理黑箱,从而实现了对皮市长的操控(反控制)。
  我们再看阎真的《沧浪之水》,里面的主人公池大为在经历了内心的反复挣扎之后,决定依靠仕途来实现个人的追求。他最先着手的突击点是从建议马厅长搞纪念厅开始的。文章中出现的高级参谋晏老师是小池胜利的关键,他把马厅长的心态分析地清清楚楚。而他分析的依据,当然是自己多年在官场上吃亏受苦的一手经验。如果我们自己是池大为的话,要想往上爬,必须搞定马厅长;要想搞定马厅长,必须给他留下好印象;要想留下好印象,必须掌握他的喜怒;要想掌握喜怒,必须反复观察。而观察,就是要通过反复统计马厅长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对不同事物的不同反应。假如池大为一上来就已经具备了晏老师的本领,那么,就能轻而易举地破解了马厅长的“黑箱”,其发展也就不必如此一波三折了。(前些年流行一句话:“男人看《国画》,女人看《回家》。《国画》是行走官场必备之书,里面有许多权力斗争之术,值得我们反复研究。《沧浪之水》是另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官场小说。笔者也一并推荐给读者。当然,最经典的当属于清末批判主义先说《官场现形记》,建议大家反复阅读。)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黑箱,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破解黑箱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就能够读懂潜藏在表面之下的每个人的内心,进而就可以控制对手,使其按照我们的意愿行进。黑箱方法是权力斗争中操控法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在这里仅仅提出一个科学研究权术斗争的思路,具体的方法还有待各位高才自行研究。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
  几千年的权力斗争史充分表明,没有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透彻认识,没有对权术理念的深入把握和理解,没有对操控手段的熟练运用和灵活掌握,任何个体、团体或国家,都不可能在权力斗争中成功地操控对手,以实现己方利益的最大化。
  当今世界,权力之争日益激烈;各种手段、种种方法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蔚为大观的权术图谱中,操控方法尤为重要。谁掌握了正确的操控之法,谁就能够更好地在你死我活成王败寇的权力斗争中操控对手。谁成功地操控了对手,谁就能够获得权力斗争的先机和主动权。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努力掌握操控的手段。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道:“人君之职,有三而已。量材而授官,一也;度功而加赏,二也;审罪而刑罚,三也。材有长短,故有能否;功有高下,故赏有厚薄;罪有大小,故罚有轻重。此三者,人君所当用心也。”《资治通鉴》里讲的人君控制臣下的方法,说穿了就是用奖罚二字。我们把奖和罚的精髓取出来,并推而广之,就得出了操控的两个基本方法——也就是我们说的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
  大家知道,在权力斗争中,要想成功操控别人,必须要有正确的手段。从统计学上讲,控制别人的方法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用软的利益的方法”和“用硬的暴力的方法”两种。用软的方法控制,主要是从对方利益入手,以巨大的利益诱惑对方,使对方心悦诚服地受控于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胡萝卜”方法。用硬的方法控制对手,主要是从损害对方利益入手,以巨大的利益伤害慑止对方,使其不得不在我高压下屈从于我。这是我们通常说的“大棒”方法。
  综合现实中的种种案例,我们下这样一个定义:利益操控是柔性控制;暴力操纵是刚性控制。我们用柔性控制方法来操控对手的时候,其核心是用利益来诱惑对方。我们用刚性控制方法来操控对手的时候,其要旨是用暴力来威慑对方。当然,无论是软的还是硬的方法,从总体上说,都是要控制对方,使对方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利益,有的时候并不能仅仅建立在满足自己的基础上,也要考虑满足对方的利益。只有在“双赢”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控制与反控制。如果没有利益上的互动,则肯定会有一方出局,这样就无法构成控制与反控制。由是,操控过程也就不能顺利实现了。
  在第二章我们讲谋略的时候,涉及到了“阴阳”的概念。阴阳相调谓之中,所以,在阴阳之间还存在阴阳调和的状态。正如夏为阳,冬为阴,春秋为中一样。根据这个理论,在操控别人的时候,不仅存在刚性和柔性方法,还有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方法,我们单独拿出来,称之为中性的方法。于是,我们就得出了操控人的三大基本方法:一是柔性操控法,通过“以利服人”来实现;一是刚性操控法,我们称作“以力服人”,一是中性操控法,这一方法处于刚柔之间,我们把它叫作“以理服人”。
第一,以利服人——柔性操控法。以利服人就是用利益手段来操控别人。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任何人都会明白,没有别人的支持,没有人心的奥援,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所以,为了收拾人心,必须要用有效手段操控之。控制人,最好的手段就是舍之以利,因此,施恩布惠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用财富、功名来驱策别人,用感情、仁义驾驭属下,是千百年来人们反复运用的利益操控的手段。韩信在评价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时,专门指出刘邦的慷慨大方,能够有效运用利益法控制那些功利性极强的下属为其效劳。反观项羽,贪权恋位,舍不得金钱和权位,这样,就得罪了一大帮英雄,替他卖命的自然就很少了。韩信点评项羽的例子,也可以用来说明以利益手段施展柔性控制的重要性。
  以利服人大家都会,笔者不准备过多罗嗦。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能将对手砸倒。如果对手不倒,不是你砸钱的方式不对,而是你砸人的数量不够。当然,这是针对那些经济利益至上的人士所说的。还有一个层面的东西需要着重指出:以利服人,不仅包含利用物质利益,也包括利用精神利益。从来功名富贵是连在一起的;该给功名的时候给功名,该给富贵的时候给富贵。
  一般来说,我们在用物质利益操控别人方面做的好,在用精神利益手段操控别人时需要加强。所以,我们研究一下“以德服人”,通过“以德服人”来看看如何用精神利益操控别人。
  “以德服人”,即用亲和力吸引对方,构筑观念认同,以积极的思想互动来征服别人。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善于运用亲和力以德服人的高手。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刘备以德服人的经典事例。现在我们结合案例来学习以德服人的好处以及如何以德服人,通过学习,掌握如何用精神利益操控别人(精神贿赂)的方法。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到益州刘璋欲借曹操之势抗张鲁,暗中派遣张松为使晋谒曹操。张鲁暗中画了西川地图,准备进献曹操。惜乎曹操以貌取人不识英雄,在言语中与张松发生冲突,将张松乱棍打出,险些杀害。张松怏怏之余,准备试一试刘备。刘备的智囊孔明早就派暗探查明了张松的情况,刘备对此当然也了如指掌。下面我们来看刘备如何以德收服张松的。
话说张松刚一到郢州地界,赵云就带着属下赶来相接,并做出慌忙下马状,状似排练很久,说:“赵云在此等候多时。”想赵云乃天下大名鼎鼎的勇将,当年在曹营里杀了个透;今天赵云在界前守侯,说是奉主公刘备之命进奉酒食。读者不用想就知道张松的自尊心必然得到了极大满足。于是,张松对刘备的宽仁爱客产生了良好印象。
  来到荆州界首,又见一将上前施礼说:“奉兄长将令,为大夫远涉风尘,令关某洒扫驿庭,以待歇宿。”这次来的名气更大,是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杯酒温热斩华雄的天下人人尊而敬之见而亲之的大英雄关羽。张松有此人来迎接,就相当于今天我们到美国旅游盖茨专门给我们开车一样,实在是大大有面子。当晚关、赵二人与张松痛饮之时,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二人在席间用诸葛亮嘱咐过的话大忽悠特忽悠张松。不论如何,刘备已经给足了张松面子。张松也收下了这个面子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用柔术治人的手段就已经比曹操高明了。
  但是还不够。重量级人物还在后面。次日早膳完毕,上马“不到三五里”,玄德引着伏龙、凤雏亲自来接。在这里我们停下来分析一下。伏龙凤雏,这一龙一凤乃世之高人,大名鼎鼎如雷灌耳,那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按天下”的广告词,想必张松早已听过。如今二人屈尊前来迎接,肯定会令素来文人相轻的张松(曾经难道杨修)脸上生辉。
  当中是刘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当年作为混江湖的名片大大风光了一阵,可惜在请孔明出山的时候被小童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之后就再也不拿此招牌来混吃混喝了),当年曾经和一代奸雄曹操(张松刚刚受了他的气)相提比肩并称英雄,人中龙凤,帝王贵胄。如今此人亲来相接,说出去岂非大大有面子?
  然而,光来迎接肯定不够,一定还会放出新的手段来。刘备笼络人的功夫又岂是吹的?刘备设酒款待,却绝口不提西川之事。三日之中,对张松大灌迷汤。待到三日后送别时,一说到张松要走,刘备登时拿出惯用的伎俩——“哭”,大展柔性攻势,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竟至“潸然泪下”。果然,张松大受感动,欲主动献出西川。可是刘备外托仁义,反复推脱,抵死不许。张松反倒要费尽口舌去说服刘备。(大家见过这个阵势么,那人手里拿着你急需的东西,你不去张口去要,他主动要给你;而且生怕你不给面子,替你着急上火,拼命给你,呵呵,熟悉吧,笔者曾在第二章里讲什么来着?控制人到了如此火候,如此手段,还有谁不乖乖听命??见谁控制谁,天下江山,除了我还属谁???)
张松开导刘备说:“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取先机之意)。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小心曹操),悔之晚矣。——弓已经张开,箭扣在弦上,按常理理应发射出去了。但我们绝对不能低估刘备。那刘备演戏的功夫绝对一流,即使已经把对方如此露骨的话都逗出来了,却还不罢休,仍然要继续下套演戏,欲钓出更大的鱼来。可见他这皇帝,不是凭空得来的。他虚伪地说:“备闻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并轨,马不能联辔;虽欲取之,用何良策”到了此时,虽仍尤抱琵琶半遮面,但是聪明人已经看到了匕首的把儿了;不过对于大奸似忠的刘备来说,此时揭锅肯定火候不够,需要再烧一把火。
  张松已经被刘备大义凛然的面具所误导了,急忙从袖中掏出地图一副献给刘备;并举荐卧底两人,以备将来刘备图川时作刘备的羽翼。我们相信,到了此时,张松已经彻底被刘备的“仁德”所征服了,对故主刘璋来了个卖你没商量,而且开口闭口对刘备大叫“明主”。
  前面的铺垫已经做足,想要的东西不用去抢去骗去偷就已经拿到手(读者想起什么了?呵呵),现在不必再假惺惺地装样子了,于是拱手相谢,把话说明白:“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我们从这句话里,就能够看明白刘备的机心之深,手段之高,经验之老到和办事之漂亮完美。同时也就发现,刘备从一开始就已经打着张松的主意,但是,用硬的肯定不行,换不来别人的倾心归伏;用软的虽然可取,可方法和手段要对头,否则让对方看贬了反倒不好。不过刘备这套柔性功夫早就过了专业八级,施展开来驾轻就熟,张松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就上了套,还说:“松遇明主,不得不尽情相告。”(不过我们也可以推测,从一开始张松就看穿了刘备的把戏,双方都不过“花花轿子人抬人”,彼此不点破罢了——要是真的点破,那张松可就真成了书呆子了——张松没有点破,却让刘备过了一回既当某某又树牌坊的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三国》就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要更深刻了。这是别话,与正题无关。)
  闲话少叙,我们废了如此多的笔墨来写这一段,无非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以德服人,是一种高明的操控别人的方法。学会了以德服人,就能有效地操控你想要控制的人。由于以德服人从根本上说不是靠损害对方的利益伤害对方的安全来达到目的的,而是靠精神上的贿赂和感情上的笼络来实现目的,受控一方能够得到感情上的欢欣和愉悦,因而也可以勉强说是获得了利益(精神层面的享受)。故,我们把以德服人划到以利服人范围之内。
  第二,以力服人——刚性操控法。以力服人就是进行力量争衡,通过杀伐立威的手段操控别人。通过力量的展示,以高压的方式来实现征服,这是权力斗争中有效操控对方的方法。(不仅可以对下,亦可以对上,但对上要慎用)
  一般而言,普通人通常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什么事情直来直去,遇到困难快刀斩乱麻,用力量去控制事情发展的局面或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还有些人,耳软心慈,“妇人之仁”(呵呵,女读者不必生气,这句话意思是“象女性那样有爱心”),只知道用柔的方法操控别人,但是却无法收拾那些心狠手辣一心想当老大不服从自己的人。这两种人,或者过刚,或者过柔,在权力斗争中都是行不通的。
  从历史上我们看到,那些真正善于操纵人的权术大家,不仅能够依靠利益手段用柔性方式取得人心控制别人,也能够通过武力的手段显示力量压制别人。单有软的一手并不总是生效,必要的时候必须有硬的一手。刚柔兼济,阴阳并用,双管齐下,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对象成功实施操控行动。所以,如何有效地运用刚性手段以力服人,也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
  翻开史书,以力服人的例子可真的是数不胜数。比如孙子练兵杀美女(心疼),司马穰苴惩治庄贾、武则天大杀旧臣大造冤狱等等。
  让我们来看看武则天的例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实践证明,如果你是“唯一”,那么,你就要为“唯一”两字付出代价。武则天也是一样,她女皇的身份注定了她的统治具有先天稳定性不足的局限。但是,我们绝对不能低估武则天的本领。她能够在重重男人的围攻夹击中闯出来,不仅仅靠的是脸蛋和身材,也不仅仅靠前期对李治的俯首帖耳百依百顺,同时还要靠她与政敌搏斗、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毅力,靠她的狠毒、勇猛和强悍的性格。只有如此,才能够用高压压制那些反对女人当政的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敌人起兵以力抗力的时候做到以力服人。
  历史告诉我们,武则天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在这方面做得比大多数男人要好。不止好一点,而是好很多。(而且不止是这一个方面,呵呵)
  早在她还是个“才人”的时候,武则天就显露了她“以力治人”的思想端倪。当年太宗有一匹马叫“狮子骢”,性格暴烈无人可驭。武则天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挝(zhua),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咙。”短短数语,武后之狠毒可见一斑。之后,她杀女以成后,杀子以称帝,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
 由于武则天是女人,所以江湖上不服从她管理的人就有很多,尤其是那些不服从她管理的男人有很多;再加上她的美貌外表与“更衣”作风,更是让不服从她管理的男人多上加多。所以,武则天治理天下,天下多有不忿其治者。
  在这种情况下,柔性操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是人心思乱,而治乱必用重典,这也是武则天必选的逻辑和选择。何况,权力之争,虽亲如父子不相退让。当年王莽杀子,太宗杀亲,史书上早就写得明明白白;武则天作为一个为了维持生存和维护权力的女人,当然也可以悍然不顾,大肆杀伐。
  于是,武后登基前后,先后杀掉和放逐一大批前朝重臣,暴力镇压徐敬业的武装叛乱,杀死太子李弘,逼死李贤。为了巩固皇位,已经杀红了眼;什么伦理道德,都不放在心上。天下只此一家,帝座仅有一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命数也拘不住我。
  武则天杀红了眼,她儿子李贤看出了苗头。他悲哀地写下一首《黄台瓜辞》,作如是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蒂归。(我觉的“蒂”字改作“蔓”字似乎更好些,喜爱文学的朋友可以探讨)”
  他原指望有此一诗可以救自己的命,只可惜武则天压力太大,李贤挡了她的路,已然无法饶开,只能以力较力。其结果,武后获胜,逼死李贤。
  之后,则天大帝任用酷吏,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屠杀无辜百姓,在国内大搞恐怖主义,使得臣下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就连到朝廷上班,出门之前都先要和家人诀别:“我今天上朝,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了”。大臣不敢频繁来往,路上见面也不敢交谈,甚至在去往朝堂的途中竟不敢同行。
  武则天以力服人的本领,相信众位读者已经看出来了。正因为武则天的手段没有如她娇滴滴的面容一样柔弱,所以,她能够坐稳宝座,大肆掠取稀缺资源。(有证据显示,武后时期,帅哥成了稀缺资源)
  以力服人是操控别人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古今中外的无数案例证明,在权力斗争中,要控制别人,就绝离不开以力服人。只有拥有让别人敬畏的力量,才能够杜绝别人心生他念,或者在别人心生他念之时有效制止,使其回到为我服务的轨道上来。如果没有力量,不懂以力制人,那就相当于瘸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当别人逃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再听自己招呼的时候,是无法将其追回或者歼灭之的。
  马基雅维利早就说过,君王与其让别人尊敬,不如让别人害怕。靠暴力、高压的手段,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使人们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这就是以力服人的本质。
  以力服人是一个总的方法,其细微之处还有许多学问。比如,何时何处需要运用力量制服别人;用力量操控别人的时候,如何控制力量的大小以及确保操控的效益;当力量减弱之时如何确保控制力不随之减弱;当以力服人之后,如何顺利过度到以情服人以德服人和以利服人?
  这里面门道还有很多,我们会在操控的“七种武器”一节中详细介绍。
  第三、以理服人——中性控制法。权力斗争,归根结底是人的斗争。人们在开展斗争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语言。(包括舌锋,也包括笔锋)仅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完全可以令对手产生判断失误,或者被我说服为我所用。有时候,一番说词,要胜过千军万马;能言善辩,能够化危为安。所以,依靠语言折服别人,是操控手段中的又一重大法宝。
  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发现了语言在权术操控中的妙用。中国古代著名的阴谋名著《鬼谷子》,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如何通过语言操控别人。近几年春晚上的大忽悠,也是用语言操控别人的经典案例。
  要想用语言折服别人,必须得言之成理,或者至少是令别人听起来言之成理。由是,我们把这种控制方法叫做以理服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理并不重要,只要听起来合情合理,能够达成操控对手的目的就行。
  韩非写过《说难》,指出用语言说服君主、用说理操控君王的困难。一般来说,不止对帝王,即使对普通人,能够真正用道理说服他们也很困难。很多人是不讲理只讲利的。要想以理服人必须具有化解利益冲突矛盾,直接触及对方的思想和灵魂的本领。而众所周知,作为人性的弱点而言,几乎每个人都有固守自己观念的惯常反应,甚至有时候错了也不认错。在此情况下,想要说服别人改变观念已经非常困难,更何况要通过语言去说服别人、操控他们去为自己利益服务呢?
  所以说,真正的以理服人是门大学问。学会了这个方法,就能够在权力斗争中独占鳌头。《九品芝麻官》里的星爷,之所以能够在与一帮贪官斗争中获得胜利,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他在妓院里修炼出来能将死人说活的好口才,把一番歪理讲得头头是道,不服都不行。
  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这个方法,我们还是以一个案例为切入点,好好分析一下。(喜欢典故的朋友们的欢呼的背后,是喜欢说理的朋友的郁闷和叹息。呵呵,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控制,控制。)
  当年秦朝一统天下,最大的功臣当然是始皇帝。可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昭襄业帝”的评价,却高度赞扬了秦昭襄王时期秦人的历史成就以及对秦国后来席卷天下的重要意义。每每读到这段历史,笔者都有如此想法:秦昭王是秦朝统一的真正大功臣,是他将一块巨大的石头推到了悬崖边上;始皇帝是完成统一的执行者,他用手指完成了最后一击,把巨石捅下悬崖。关于秦昭王的功绩,历史上许多文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昭王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在跟着昭王一起打天下的哥们中,有一个叫范睢(SUI)的相国。正是他的精心策划,使得秦国正确实施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从而不断扩充势力,积累夺取天下的资本。今天的案例要拿他开刀。
  话说范睢在秦国当相国,上得秦王信任,下得属下支持,并且逼死了一代“兵魔”杀人机器白起,扫除了自己政治上的最大障碍。此时,他春风得意,快意恩仇,生活质量直线上升。忽然有一天,他竟然听说有个叫蔡泽的小子口出狂言说要逼他让出相位取而代之。于是,这个注定要被忽悠的范睢(范睢两字太难写,下文称为老范)就派人把蔡泽叫过来,准备好好训斥一顿。
 下面,我们用镜头回放的方法,对人物语言、心理进行全景式特写,以便大家明白“以理服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话说小蔡见到老范之后,态度倨傲,白眼冲天。老范虽然没有问他个“拐卖”之罪,但着实为他的猖狂生气。老范问:“你放出话来说要拉我下马,当上带头大哥(相国),小心我找人砍死你。(原谅我用黑话,不如此不能反映二人的利益冲突,因而就不能强化在利益冲突中如何求同存异说服别人这一主题,更何况二人在本质而言都是混江湖的)”只见小蔡不慌不忙,说:“正是。”见小蔡大言不惭,加上不愿意让小蔡收保护费,老范更加郁闷,气哼哼地问:“我倒要听听你的高见。”言意之下很明白,只要一言不合,斧头帮伺候。
  小蔡在来之前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慢条斯理地说:“如您所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顺序是轮回的,哪有一年四季常开不谢的花呢?事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一个人享功名已久,就应该设法离开,不能贪恋官位。否则,就有可能遭到祸患。”我们把这话用便于理解的语言表述如下:“老大你知道,带头大哥不是那么好混的。从前铜罗湾的瓢靶子死了,红旗口的帮主顶上来了;红旗口的帮助挂了,天地会二当家的收保护费;现在二当家也挂了,你正当着家,呵呵,如此看来,当大哥……”看看老范没摸刀子,他小心翼翼接着说:“况且,人生在世,已经享有了富贵,剩下的,不就是求个耳聪目明、健康长寿、幸福平安吗?”言外之意,大哥你现在已经够了,再不收手,小心一条老命挂在这儿。
  老范听了这话,摸摸头(模仿春晚的经典动作)说:“有道理啊。都是混江湖的,下场差别不大啊。”
  小蔡接着忽悠:君王历来有杀功臣的传统。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赵国的文种,功成名就突然被杀,不是很悲惨吗。老范你愿意接受吗?他的意思是,江湖险恶,老大你不及时抽身养老,恐怕将来死的时候都没人给收尸。
  老范当然也是不看菜谱看兵法的,他马上反驳:你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是,也不全对。商鞅为孝公谋划国家大事,把全部精力都投到治理国家里面(暗含着高抬自己之意),自己在思想上并无私心。他颁布法律,制定大政,使国家得到大治。他虽然遭到一部分人的怨恨,受到了种种诽谤,并作法自毙,车裂而亡,可是,他的政策却使秦国百姓得到实惠,使国家获得战争的胜利,开拓了疆土,使秦国自此富强起来了。虽然商鞅被杀害了,可是却做出了重大贡献。
  再说吴起。他辅佐楚悼王变法,不徇私情,严惩奸佞,使得楚国日益强大并且确保了国家的霸主地位。越国文种,辅佐勾践灭吴,竭尽全力,甘为股肱。象这三个人,都把忠义看成至高无上,把为国效劳当作最高追求。这三个人,都是值得赞扬的;相反,那些活在耻辱的环境里的人,我看还不如死了好。所以,为了大义,是可以牺牲自己的。杀身成名,死而无憾。商鞅、吴起、文种之死,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好一篇经典演说词)
  老范的意思也很明白:都是为了混饭吃,有时候不得不两肋插刀,刀头舔血。现在老子已经成了带头大哥,就不能怕江湖上的明刀暗箭,为了兄弟们(其实是为自己——参见《集结号》)不怕别人砍。看来老范这些年没闲着,说出的话都是杠杠的。
  小蔡没被老范大道理吓倒,说:作君主如果圣明,作臣下如果忠诚,这是天下百姓的幸福;一个家庭如果丈夫诚信,妻子贞洁,这就是家庭的幸福。可是,如果君主不圣明,即使如比干、伍子胥那样贤能,也不能阻挡国家大乱。而这些忠臣尽管一心为国,下场却也都很悲惨,令人惋惜。商鞅、吴起之流忠于国家是很好的,但是他们的君王名不英明啊。所以,下场悲惨的结局,不值得我们效法。对每一个想立功的人来说,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够成功立业,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吗?意思是说:在江湖上混,为了兄弟总要挨刀的。可是也有不挨刀的。要是既能混得出人头地,又能平平安安,不是最好吗?
  老范一想,觉得有点道理。他之前的老大魏冉,就是没能看破这一点,结果被襄王收拾了。既能流芳千古,又能平平安安,那该多好啊。
小蔡:作为臣子,都必须对君王衷心耿耿。可是,你是愿意象商鞅那样呢忠诚呢,还是象周公那样忠诚呢?”老范心说,商鞅死得惨,周公活得COOL,当然是周公了。以前的老大被人砍了,而老大的老大现在退休在家养老。江湖上都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但这是对小流氓说的;对老流氓来说,就得该收手时就收手。老老大的养老经验告诉我们:懂得何时出手很重要,懂得更重要。这样想着,老范继续点头。
  接着,小蔡开始做总结陈词了:商鞅、吴起、文种等人都是名扬海内的高手,在辅佐君王、治平国家方面具备杰出的才能。在下暗自推测,您的才能,比他们仿佛差了一点点。(没有沙僧作累赘)而君王对你的信任程度,显然比不上当年孝公对商鞅、悼王对吴起和勾践对文种。可是,你在爵位和俸禄方面却大大超过了他们,而你自己又不识时务,不知引退。花开了就得谢了,月圆了就得缺了;万事万物没有常盛不衰的,这是自然更替的规律,谁也摆脱不了。当官也是一样。有了高位,得了大名,就得考虑后路了。如果仍然留恋官位,不就如同鱼死于饵、鸟死于食吗?您现在做秦国的相国,扶助秦王,名动六国,声望到了极点;你攻下三川,修筑栈道,使得天下畏惧秦国。秦王对你尊敬有加,大臣对你心生畏惧。盛到极点,就得罪了天下人,您也就要开始走向衰亡了。如果此时还不知进退,那么,你就将要遭到商鞅、吴起和文种那样的命运了。你何不去累卵之危,成泰山之固呢。
  小菜这句话不好用黑话来翻译,读者可以简单理解成——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你做老大这么久,得罪那么多人。趁着还没被砍,赶紧闪吧。
  老范听了这话,联系自己实际仔细一想,真得大有道理。出来混江湖,没人能全身而退;混得越好,死得越早;退得越巧,活得越好。于是,老范把小蔡请到上座,哭着说:“大哥,缘分呐——谢谢啊。”
  之后,老范晋见襄王,说:“新近有蔡泽,对三王政事,五霸功业及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是个少有的奇才。您有了他的帮助,日后必能统一天下。他比我强多了,因此我向大王报告,希望委以重任。”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最近新出道的小蔡,杀人越货、贩卖大烟,比臣能赚钱。大王要收别人的保护费,我看可以拉小蔡入伙。
  襄王然之。及见,大喜。老范等小蔡见售,于是施展金蝉脱壳之计,借口有病请求辞去相国这把的交椅。秦王挽留一番,无奈老范去意已决,也只好顺水推舟。同时,任命蔡泽为相国。至此,小蔡成功上演了战国版的“卖拐”和“卖车”把戏,把一个堂堂相国给忽悠晕了。
  回过头来看看,老范也不是吃素的。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老范当年可是装死吃尿的主,大智大勇,所向披靡。帮着襄王搬倒魏冉(魏冉也不是吃素的),帮着秦国开疆裂土,那绝非几句话就能说服的主。可是,小蔡竟然言之成理,晓之以利,慑之以害;张弛进退,揣摩开阖。而老范就如同被洗了脑,乖乖被小蔡操控,主动让出了相国的宝座。
我们这么费力地罗嗦这些话,无非是让读者看到:第一,以理服人会有多么大的效果;第二,以理服人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说不下别人,可能脑袋就要被别人拿来当夜壶);第三,以理服人需要多么高的智慧。
  其实,笔者认为,行走江湖,有利当然先用利,没有利当然就用力;如果连力都不奏效,那只好用“嘴”了。诸位千万不要小视这张嘴,当年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一无钱二无枪,全靠着希特勒一张大嘴和戈培尔一张小嘴,把数以万计的德国人忽悠于口舌之间。德国大选之际,柏林万人空巷,众人围聚选台周围,高声齐呼“希特勒——希特勒”,有如疯狂。如此看来,谁说忽悠不可怕。
  对人讲道理,对方可能听,也可能不听。如果这是日常生活中的聊天闲谈,后果并不严重。假如对方不听,转头走人就是——即使后果严重,也无非就是吵吵架、互殴一顿了事。但是,权力斗争中的说理可是要慎重。因为大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一旦被对方发现你在忽悠他,那么接踵而至的反击则很可能要了你的命。所以,历史上想用“以理服人”这招混饭的人有不少,他们中也有不少死在舌头上,比如秦末为汉王效力的郦食其。所以,这“以理服人”虽然有用,但是,一定要会用,要用好。否则,就可能要伤及自己。
  以理服人虽然惠而不费,却也并非张嘴乱说;在权力斗争中,说得不好,后果很严重,有的时候甚至会送了命。笔者反复强调这一点,读者研究操控之法,于此不得不注意。
  至于说服的技巧,在《鬼谷子》一书中讲得明明白白,笔者在操控的“七种武器”之“说服”一节中进行基本介绍。当然笔者只提思路,具体方法,种种演化,还需要读者自己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