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年龄olay广告歌曲:读李奇微的"朝鲜战争" 多视角看半岛形势(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51:50

 

读李奇微的“朝鲜战争” ;多视角地观察半岛形势

对李奇微(M. Ridgway)这个名字,今天的许多中青年人已都不熟悉了。他是60年前朝鲜战争中最重要的敌军将领,先后任美国在朝作战的第八军团司令,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解除军职后,接任美国驻远东地区和联合国军总司令,擢升为四星陆军上将。 1952年调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最高司令,1955年在美国全军总参谋长任上退休。 他的“朝鲜战争”一书,1967年在纽约出版。

我所以在最近去图书馆觅得此书,通读一遍,是因为这场战争对我这代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战争爆发时我还是个初中学生。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那代人接受的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志愿军军歌,即使今天低吟,仍然使胸中热血沸腾。我们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简略地说;是李承晚集团入侵北朝鲜,并在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国际反动派的联合国军的支援下,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唇亡齿寒,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敌的牺牲和作战精神,打败了国际反动派,把他们打到谈判桌上,拯救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保卫了和平,保卫了祖国。不曾想,60年后,已进入暮年的我,朝鲜半岛的局势又紧张起来了。

回顾那个年代,勿用讳言,我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都只是站在一个方位上,甚至是从一条狭缝中去看。偏见偏听偏信,导致思维的僵化,是很有害的。我们需要读一下敌方的将领是怎样叙述和回顾这场战争的。我虽然毫无军事知识,也从没感过兴趣。但半岛形势对我们子孙后代的影响太大了。试将我读此书的摘要提供给读者。还须申明一下,由于此书的篇幅较大,为叙述能简要连贯,而不失其原貌,个别地方有些许增补不另说明,摘录也不是按原文的顺序,有失误之处,欢迎指正。

朝鲜半岛被分裂为两个意识形态敌对的国家

朝鲜建国已有一千多年文明史,她的疆域清楚,民族单一,可是与大国为邻,历史上没有享受过完整的独立。1910年,被日本吞并,日占时期对朝鲜民族实施残酷的奴役统治。遗留的民族仇恨仍影响着今天的国际政治。1919年朝鲜民族主义者发起的独立运动,遭日占领军的残杀。外逃的李承晚是33领袖之一,在上海组织了以他为首的临时政府,以后常年流亡在美国。以金日成为首的共产党人则依靠苏联,参加红军,很多人参于了我国东北的抗日战争。

虽然,1943年的美,英,中三方的开罗会议,1945年二月的苏,美,英三方的雅尔塔会议上都宣称在对日作战胜利后,朝鲜将是个独立的国家。1945年7月的波茨旦会议上,美,英为敦促苏联尽快参与远东地区的对日作战,作为参战的条件之一,是在朝鲜成立独立政府以前,美苏分别在以38线为界的南北驻军。战后的冷战形势下,分割成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南方的以李承晚为首的大韩民国。所以38实际无线,从地貌来看,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是崇山峻岭,像脊梁一样,显示着半岛原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北朝鲜人民军大举南侵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人民军在没有发出任何照会,也无先兆的情况下,从38线向南,以T-34厚钢夹坦克为先导,并在空军掩护下,突然出击,大举南侵韩国。取得闪电式压倒性胜利,三天后就攻克首尔(汉城),仅一个多月就把韩国政府的控制区,压缩到只剩东南部的釜山市及周围小片地区。韩国如此不堪一击,当然要从战前形势来看;40年代末,在成立了南北两个独立政府后,美苏先后都按条约撤出了驻军。美国只留下500名军事顾问,分配在韩国的连队中。韩国的军队只有98,000人,其中战士65,000名,甚至都没受过集中的军训,只有22架飞机。韩国曾向美方要求提供坦克,但被婉拒,连反坦克的武器都没有。这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野的和平思想有关,还凭着有独霸原子弹的威力,成了精神上的马其若防线,没想到过还会有局部地区的战争出现。战士们已复员回家。武器入库,大批的军工业转为了民用。

苏联也撤军了,但她把大量的武器装备留给了金日成,北朝鲜人民军入侵南韩的军队达到231,000人,配备了274辆苏制T-34-85坦克,战斗机,轰炸机等多种军用机360多架,200门大炮。(以大炮为例;北韩的溜弹炮口径是122毫米,射程17英哩;南韩的是105毫米,射程7英哩。)除入侵南韩的部队外,留在北方的还有30,000名官兵,192架多种飞机,105辆坦克。她的军队中受过苏式军训的有数千人,每个团中有15名苏联顾问。金日成本人从1943年起就一直在苏联接受培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中有5-7万名朝鲜族老战士,带着武器被送回国,这对南侵也是一支很大的实力。

不宣而战发生得如此突然,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艾奇生和五角大楼的将军们都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暴发了,不能采取二战前对纳粹的绥靖政策。杜鲁门电告麦克阿瑟,赋全权使用他的武装力量抗击北韩入侵。但除了急速用海空力量对南韩给以武器支援外,突发事件下没有能抽调的地面部队。只能在东京的占领军中派出一个500多人的步兵营(斯密史特遣营)。这些官兵享受着美国驻军的优厚的物质生活,在赴朝前,有些战士为去和“女友”告别,竟还雇佣人为他们擦皮鞋。他们飞赴战争前线,没有重武器,7月5日首次面对北韩的坦克进攻,伤亡很大,但正是依靠这支可称颂于美国历史的斯密史特遣营的边打边退,和个别的南韩部队的顽强拼搏,赢得了推迟北朝鲜人民军锋芒的重要的几天,否则在得到重建的美国第8军团的增援和8月1日从夏威夷调来的海军陆战队的到来之前,真就被赶下海去了。

联合国安理会在6月25日通过了82号决议谴责北朝鲜的侵略,但遭苏联否决。27日又通过83号决议,建议成员国向南韩提供军援。以后有17个国家包括美国和南韩组成了联合国军。

仁川登陆

战争的第二个月,随美国的海空军支援力量的加强,驻日的第八军团得到扩充和增强,迅速运抵南韩。至此,北朝鲜人民军对釜山的围困和攻势已不构成威胁。8月中旬,就在制定从釜山发出的反击计划时,麦克阿瑟突发奇想,要在半岛西岸的腰部--仁川登陆。从海滩条件等多种因素考虑,这是场险赌,但他赢了。9月15日,第十海军陆战军,由他(在东京)直接领导,登陆成功,并迅速占领首尔。这一下切断了北朝鲜人民军的后路,陷入整体被“装进口袋”的绝境,135,000人被俘,只有25,000—30,000人突围。从此,北朝鲜人民军再也没有规模作战的能力了。

他指令釜山地区的瓦而克的第8军团立刻向西北方向出击。自己指挥的第十海军陆战军沿东岸向北进击。势如破竹,10月1日就越过38线。这时杜鲁门令他只在没有苏联或中共的军队介入,或者也没有声称要介入的情况下,才能在38线以北行动。以后还告诫他在近苏联和中国边境省份时,只能有南韩自己的部队作战,不能有联合国军。但他一再置这些命令于不顾,多次改变自己的原作战计划。10月17日,他把原定的在平壤和元山之间划的防线向北推进到离满洲界(我国东北省份)40-60英哩。很快又下令给各部队司令,这只是阶段目标,要直达鸭绿江边全歼北朝鲜人民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和麦克阿瑟的惨败

仁川登陆的胜利,是麦克阿瑟军事生崖的顶峰,被捧为军事天才。但极具讽刺意味的,也正是这个胜利使他狂妄地要“全面胜利”,等待他的却是惨败,导致了他被解除军职的不光彩的下场。他犯了两个极大的错误:1,战略错误;只要一打开朝鲜地图,就能看到在平壤和元山之间的连线向北,半岛地型就像扇面一样伞开。这里的东北部是咸境山脉,整个地区崇山峻岭,断崖削壁,只有羊肠小道,气温已达零下35摄氏度。只在西部有小片平原。瓦而克的第8军团,被抽调部分兵力给他直接指挥下的第10海军陆战军后,已经削弱。两军并不统一指挥,相互几乎无法联系。把这点微薄的兵力散布在半岛的东西两侧间这样广的地面上,地势又非常恶劣的情况下,立刻引起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作战行动的决策机构)的重大不安。

2,他无视中国军队会参战的情报;更可能是为了要扩大他的战争目的,叫嚣在两个月中解决战斗,因而有意否定这些情报。10月底南韩的第6师第7团在边界几乎被中共军队全歼。中共显然还不想南进,获得全胜后,就像战争开始时是从地面突然冒出一样,又突然消退在丛林中。第8军团也遭重大打击,估计中共有200,000军队在边界集结。但麦克阿瑟仍认为,这只是小股志愿人员参于了北韩的军队。11月24日他策动了命名为“回家过圣诞节的战役”。这是十分大的军事错误,他连敌人在那里,有多少敌人等着他,都不知道。所以战役一开始就遭到隐蔽在丛林中的,正候着他的中共军队的重创。南韩的第二军全军溃散,美国的第2步兵师,损兵一半以上。第8军团全线的后撤,跑得比进军时还快,还幸亏有土耳其营的奋勇阻截。12月中旬已退到38线以南。撤退中还夹带着91,000名难民。12月23日第8军团司令瓦而克,死于车祸,军中士气一落千丈。东岸的第十军也急速后撤。

1951年1月到1953年7月27日停火协议的签字

在朝鲜战争中,直接全面参与作战和指挥的是第8军团,隶属东京的美国远东军司令部。作为司令的麦克阿瑟在朝鲜连一个晚上都没耽过。军中不可一日无主帅,瓦而克的死亡,迫使五角大楼急急派李奇微接任第8军团司令。李接任后发觉首要问题是重整军队的士气,改善士兵的给养。在继续向后撤退时,强调有序的撤退,左右军必须相互配合,他太知道无序的退却会是巨大的灾难。特别是南韩的军队,没受过集中的军训,当官的,受的是政治训导,一临战场常自己先惊慌失措,这样的部队当然一戳即溃。他禁止在撤退中放弃被围困在前沿的军事单元,不准丢失一支部队。最后撤到汉江以南的原州,连接半岛东岸的三陟和西岸的水原为防线。这也是中共最后所能达到的前线。但那时美方还不清楚中共究竟有多强大,中共在电台上天天吹嘘着要把美方打下海去。参谋长联席会议也通知麦克阿瑟中共十分强大,有可能把联合国军赶出半岛。麦克阿瑟认为如果我们得不到更大的支援,不封锁中国的海岸,不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不轰炸满州。就必须考虑全军撤出半岛。包扩李承晚政府等支持过我们的人,估计有一百五十万人之多,还有十多万战俘是否全部送往美国,但一直没得到华盛顿的回复。

随着美方的后撤,中共的后勤补足线也增长了,越显出困难来了。他们的供给线主要靠牛车,毛驴,甚至骆驼,自行车从鸭绿江北岸运过来(鸭绿江大桥没受过轰炸)。2月12日中共发动了第四次强大的攻势,完全依靠兵员数量的压倒优势,但很快就被阻止了,法国营战斗得非常英勇,阵地上留下了2,000具敌军尸体。联合国军的反击已向38线推进。至此,“我已不担心中国的进攻了,除非苏联介入,我们不会被赶下海去了。”在朝鲜战场上实际是中国和美国的较量。 3月7日又夺回首尔,一年中四次易帜,战前人口一百五十万,现在只有二十万,整个城市严重饥馑。1951年5月中旬,中共发动了第五次战役,投入了三个野战军,将近700,000人,这也是共方最后一次拼全力所能进行的攻击。但到5月底被第8军团反击回38线以北。朝鲜战争第一年结束时,除了38线西部的小片地区外,依据地形对防线的需要,都已推到了38线以北。一直到两年多后的停战协议签署,美方再也没有南退过。1951年5月,李奇微在报告中估计“敌人已不可能再发动像他们在4月22日和5月15日那样强力的攻势了”。“共产主义者攻击的浪潮的高峰已被打退...,此后将是退潮了”。

6月23日,苏联的副外交国务委员,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双方停火谈判。双方也接受了谈判建议。谈判桌上的斗争复杂且艰巨。首先是东方人极讲究“面子”。在谈判的争议中,要坚持是共方取得胜利。这时战争的实际控制线基本上就是现在两韩的边界线,已大部在38线以北。但共方提出的是战前纬度上的38线,这就要求联合国军方退出大片地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坚持以实际控制的战线为界。为了增加谈判桌上的实力,从谈判开始到签署的两年又一个月中,发生过六次大反攻;包括称之为“血染的山岭”,“心碎岭”,和“三角山战斗(即上甘岭战役)”等。巨大的兵员伤亡,为的只是这区区几平方英哩的土地,不过就是为了争“胜利”这个面子。共方依仗的是兵员数量大大超出我们,但是已不可能突破美方的防线。战争明确地显示了,决定胜负的因素不是兵员的数量,而是军事装备的先进和充足的后备力量。书中称;“当时,要是我们接受的命令是打到鸭绿江边,我深信凭我们的“热钢”是完全能达到的,但估计至少还要死十万美国士兵。对士兵生命的珍惜是我们首要的责任和良心。”“我上任第8军团司令后,很快就禁止下属司令部使用“不惜一切代价”的军令。我收回这条军令只允许我自己能用,那是在亲临前线考察后,为避免更大的伤亡的情况时才能作出,”幸好没有必要使用过这条命令。今天回顾三年中的两年是在38线南北的拉锯战,要是在谈判当初,就能有位智者来理智地对待,将少死多少万人。

谈判中的又一大棘手的问题,是遣返战俘。联合国军的战俘是605名,共方的战俘是这个数字的十倍。中方要求全部遣返,但是大部分战俘不愿被遣返。华盛顿政府则坚决不同意违背战俘不愿被遣返的愿望。最后由丹麦等中立国组成的委员会对战俘逐个甄别,对不愿遣返的中国战俘则被送往台湾(战俘中有一半,和3/4的中国俘虏没被遣返)。

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争执

以上摘录的是李奇微对战争进程的叙述(并被认为是第一次声称朝鲜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取胜的),虽然述及的题目很广,占了此书的大部分篇幅。但这不是他写此书的主旨,首要的是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战争会自身升级,为了取得这一个,又下一个胜利,或是为了报复失败,战争像个旋涡,自身就会越旋越深,所以在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争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并可能达得到的目标,不要把自己卷进去。当时,美国高层对“下次战争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观念,开始了向“局限战争”观念的变化。局限战争不是指小规模战争,而是说要限止战争的扩大。李奇微的这个结论,注脚在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争执上。

按李奇微对麦克阿瑟的了解和叙述;他个性张扬,喜好在闪光灯下出风头,对所有的战役都夸张是在自己的命令下发动的,据功己有,诿过他人。上面已曾提到,在仁川登陆后,他的战争目标就是要达到全面胜利。他对中国在广播中已一再宣称要用军事行动支持北朝鲜于不顾,并申称这只是红色纸老虎的恫吓。中共在鸭绿江边打得他惨败后,为了胜利,他要不惜一切地扩大战争。要轰炸鸭绿江北,甚至深入中国境内的基地,封锁中国的海岸,特别热衷于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使用原子弹都在所不顾。企盼中国会在台湾海峡发动战争,而使战争全面化,他要把中共打得趴在他脚下,叫嚣要把中国打回到石器时代。如果由此引起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从根本上打退全世界共产主义的红色浪潮。

如此狂妄的目标,美国有这个实力吗?杜鲁门政府则需要从全面和实际的考虑出发。杜鲁门政府不是对敌人采用绥靖政策,而是为了避免人类的一场浩劫。这将使人类文明倒退几千年!第一,美国的兵员有限,二次大战结束才几年,老兵们刚复员回家,为补赏他们为国家流的血和汗,现正享受着安宁富足的生活,随便那个当政的官员如果还想当下去,是难以提出要他们再套上军靴的。如要召集年轻人入伍,没几个月的军训也上不了阵,不能应当前之急。麦克阿瑟不断的要求增加军队和军备投入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这就不得不调用和苏联对峙着的驻在西欧的军力。大战一开,西欧很快就会被苏联红军占领和赤化。对美国来说,西欧对他的战略重要性无论从政治,或经济都远远超出朝鲜半岛,更何况美国和西欧国家在民族和文明史上的同根性。麦克阿瑟为了要保证他的胜利,叫嚷西欧总归保不住,击退全球的红色潮流应从亚洲开始。这显然是错误的,他的驻远东军的重中之重是保住对日本的占领,如果把战火扩大到中国,美国在日本的机场和驻军也必定成为被轰炸的目标,中国是得到苏联空军的支持的。第二,即使占领了北韩,半岛统一,就像李承晚老是制造麻烦,他坚持追求的目的是达到了,但他也守不住。胜利后,美国还得留驻军,而崇山峻岭中的游击队将使我们无宁日。第三,是否使用原子弹,这是很大的道德问题,这会失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何况有来自“我们”在苏联的最深层的关于原子弹的情报。权衡利弊,宁可在无奈情况下,撤出朝鲜,也不能把战争扩大到半岛以外。

这是麦克阿瑟和杜鲁门争执的焦点。麦克阿瑟的“战争的唯一目标是胜利”,“红色中国的无条件投降”。在社会舆论中也时时出现的以救世主自举“要保卫自由世界”等,这些口号无疑会激荡美国人的热血,实际上是驱使自己卷入到战争的旋涡中去,将是多么有害。在此书的扉页中把李奇微的“在将来的战争中,我们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战争的目的是限于我们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我们实际力量的可能”,作为他最重要的告诫。

麦克阿瑟毫不收敛他和杜鲁门的争执,发展到关系国家体制和宪法的层面上;他不仅公然违抗总统的命令,对外还轻率的发表与政府外交政策相左的言论,甚至扬言民选总统只是任期有限的职务,军人才应该是战争决策人。具体说就是他要控制核武器的按钮,而不是总统。这就违反宪法了。总统是民选的,因此,他和他的政府才是国家政策的决策机构,必须代表美国公民的意志和利益,他是当然的国家陆海空军总司令。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解职的原因概括四条:1,进军38线以北,错误地估计中国不会出兵,造成重大兵员伤亡;2,要控制核按钮;3,威胁中国如不投降就摧毁他;4,他坚持认为战争的唯一目的是光荣的胜利。1951年5月和6月美国国会对他的听证会上,裁定他违抗总统命令,违背了宪法。他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就此落了个不光彩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