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山龟:林添福:《半个世纪的爱》/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7:57:22
林添福,曾任大地地理杂志专任攝影、台北摄影艺廊艺术总监,著有《彩色摄影入门》等四本专业摄影著作及《台湾百景》、《这样或那样的婚姻》、《独龙族的冬天》、《地角天涯》等摄影著作。曾获两届金鼎奖、最佳杂志摄影奖、台湾地区国际摄影艺术大观「映像与时代」大会奖,及两届「中國人像摄影十杰」、第二十届全国影展银奖、全国广告摄影十佳摄影师及其金奖和第一届金路奖……
  林添福,中国当代摄影大师,台湾台北县人,曾任「台北摄影艺廊」总监、《T—PHOTO影像杂志》社长、「藏龙影像图片社」负责人、「台北摄影节」理事,大地地理杂志专任摄影、PE○PLE国际中文版特约摄影、ELLE国际中文版特约摄影;现任中华摄影艺术交流协会执行副会长,V○GUE国际中文版特约摄影,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人像摄影总指导教授,桂林维纳斯婚纱摄影董事长。
个展:1984/''风与燕尾''金门摄影展/台北爵士摄影艺廊
1990/''独龙族的冬天''摄影展/台北夏门摄影艺廊
1992/''台湾百景''风景摄影展/台北市立美术馆
1992/''时尚与报道''时装摄影展/台北诚品艺廊
1992/''宿颜''纪实摄影展/台北爵士摄影艺廊
1996/''边寨烙影''纪实摄影展/台北摄影艺廊/日本东京PGI国际摄影艺廊
2001/''半个世的爰''纪实摄影展/平遥第一届国际摄影节
2005/“龙祭”纪实摄影展/桂林国际摄影节
2006/“侗族印象”贵州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
2008/VOGUE杂志“大腕流行”/台北市立美术馆


获奖:        曾获自立报系第三届「台湾地区新闻摄影比赛」图片故事首奖、凭《滇缅马帮生涯》及《被世人遗忘的边民—独龙族》获两届金鼎奖、最佳杂志摄影奖、台湾地区国际摄影艺术大观《映像与时代》大会奖,及两届“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第二十届全国影展银奖、全国广告摄影十佳摄影师及其金奖和第一届金路奖。
著作:《彩色摄影入门》《独龙族的冬天》《台湾百景》《这样与那样的婚姻》《地角天涯》
《专题摄影》《人像摄影》等八本.         林添福大师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他耗费十七年时间与精力拍摄的“半个世纪的爱”,从中国各民族中寻找超过五十年的夫妻,记载他们的故事,从构想到执行,一路走来,艰辛想见非同一般。        在《半个世纪的爱》专题中,您将可以透过精彩的图文內容,细细品味温馨动人的夫妻长情,与中国半世纪的沧桑史。 前言:   这十年来,我一直感到自豪和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国各地认识了一些各民族的老夫妻。他们各色各样的婚姻故事几乎已成为我向朋友们吹嘘的本钱。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这些老人都经历过什么,他们数十年的婚姻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当我们接近这些老人,并为他们造像时,我发现他们令人肃然起敬。在当今这个婚姻如纸如玻璃,如夏天的冰激凌的时代,走进这些老人漫长而奇异的婚姻世界,无异于一次次史前考古探险。那里面有那么多令人讶异、令人唏嘘、令人感动的东西。
  这些老夫妻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像许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样活过,只不过上天给了他们较长的寿岁,使得他们拥有了漫长的超过了五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像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出生、成长、结婚生育,最后也将默默无闻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不见。
  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什么管道能够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觉得应该为他们,也为我们自己,真正去做点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遍及中国大地各个角落的采访拍摄行程里,追寻“半世纪的爱”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屈指算来,晃眼就是十来个年头,我们已有了数十对老人令人难忘的容颜。在这些容颜后面,我们读到了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岁月,读到了一个个或坎坷丰富或平凡单调的人生,读到了各种奇异的风俗和难言的情感世界。
  这些老夫妇几乎分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属于不同的族群。许多老夫妇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一辈子生活在十分僻远的大山深处。有的甚至是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影像。他们的婚姻生活经历天差地别,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和他们沟通通常不会有什么困难。哪怕语言一点都不通,他们那极质朴而简单的人性劈面就能体会到。我喜欢这种感觉,无法割舍这种沟通给我带来的喜悦。面对他们,你不会有任何压力和烦恼。在他们的面容上和身上,看不到丝毫傲慢和自大、贪婪和愤怒的痕迹,有的只是一种风雨过去之后的平和安详,以及一种慢慢累积起来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尊严和沧桑。
  他们有的青梅竹马,有的父母包办,有的指腹为婚,有的童年结发,有的抢亲结婚,有的私奔逃婚,有的再结连理,有的相濡以沫,有的若即若离,有的甚至打闹了一辈子仍在一起,有的仅仅为了物质的交换就在一起厮守终身……。正是他们,构建出了一幅幅近现代中国的生活图景。
  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二十世纪初叶,他们的婚姻生活几乎可以说就是中国上世纪社会历史的缩影和见证。中国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新与旧的交替,战争和饥荒,男人和女人,爱和恨,恩和怨,欢乐和痛苦,坦然和忧虑,一切的一切,都蕴涵在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之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的核心就是这些有著漫长婚姻史的老夫妇。在他们身上容纳了太多太多生命的元素,逝去的岁月和他们生存其间的环境在他们的身上刻下了深厚的印迹。这些看似平平淡淡的东西,却有著让我们震撼、感动,甚至敬畏的力量。为他们造像,记录他们长达半世纪以上的婚姻故事,在我们已成为一种使命。
  我得说,这里的每对夫妇都是生命的一座塑像,每对夫妇都是浩瀚史诗中精彩的一章。 半个世纪的爱        彝族布尔果达夫妇       夫:布尔果达,一九0五年生,彝族。
  妻:米色木俄各,一九一九年生,彝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三七年十一月。

        年轻时,布尔果达英俊潇洒、桀骜不驯,就凭一条火药枪,在四川大凉山金阳县一带闯荡,不敢说威镇四方,却也赫赫有名。一九三七年,三十二岁的布尔果达坠入情网,一个叫米色木俄各的绝色彝族少女占据了这位勇士的心房。他们在山野里相识,在山野中相爱,于是布尔果达收起了枪和四处游荡的脚步,将米色木俄各娶进了自己在金阳甲依的家门,就像一只山鹰停在山岩上筑起了巢。        独龙族伊里亚夫妇       夫:伊里亚,一九0六年生,独龙族
      妻:阿 囊,一九一六年生,独龙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三六年腊月 整整六十年前,伊里亚已经是三十岁的壮汉了,但还没有娶到媳妇。在与世隔绝,生产力极其低下,谈不上有任何财富的独龙江峡谷里,要将一个外氏族的女子讨进家门,尤其是要娶到自己心爱的姑娘,那是一件比上天去摘到星星还要困难的事情。伊里亚偏偏看上了离自己家所在的母底村三、四公里外一个叫阿囊的姑娘。那可是远近以能干和美貌闻名的美人,而且比伊里亚小十岁,还是他们家族中最大的姑娘。
      在传统的独龙族社会里,只要一男子娶到另一氏族的长女为妻后,这一女子的所有妹妹就要嫁给同一男子或是他的弟兄为妻,除非他们表示不再娶她的妹妹为妻,否则旁人是不能对她的妹妹们问津的。所以,有本领的独龙族男子娶亲的最佳选择就是对方的长女。英俊壮实的伊里亚早就盯上了阿囊。为此他和他的家族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直到伊里亚三十岁的那一年,他的父亲才准备好了四头最大的独龙牛,终于为伊里亚娶回了二十岁的阿囊。而独龙族一般在十七岁左右就结婚了。换句话说,阿囊是用四头壮大的独龙牛换来的。从此,伊里亚和阿囊开始了迄今漫长达六十年的婚姻生活。        土族王国珍夫妇       夫:王国珍,一九三二年农历十二月十一日生,土族。
      妻:祁玉秀,一九三五年农历三月生,土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五0年腊月。

  一九五0年腊月间,成立刚刚一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新婚姻法,世代生活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的土族青年王国珍、祁玉秀成了新婚姻法的第一批实行者。然而毕竟才进入新社会,一切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新了。王国珍与祁玉秀仍是由亲戚给介绍认识的,
  有一点使我们不得不钦佩人的顽强——人的生命会在青海高原这么一片虽然美丽但却荒芜贫瘠的地方生长,并不断地开花结果。        白族杨求佑、杨金开夫妇       夫:杨求佑,一九一八年生,白族。
      妻:杨金开,一九一六年生,白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三六年冬月。
      居住地:云南省丽江县九河乡。

  找到杨求佑老夫妇,几乎可以说是天意。那些民居实在太相像了,正当我们迷失了方向在村里乱窜时,一所院房檐下挂满的腌肉和香肠吸引了我们,而我们的喧哗惊动了屋里的老人,手持一管天长地长的竹烟袋,杨求佑笑眯眯地出现了。他与他家的院子、门厅和腌肉,构成了一幅绝佳的画面。一打听,他和她老伴早过了金婚,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半世纪的爱”。
  杨求佑夫妇在丽江九河乡土生土长,在杨求佑十八岁那年,他在父母包办下,与比自己大两岁的同村姑娘杨金开结为了夫妇。九河乡里的年轻人都是如此结的婚。那个年代的白族男女青年,压根就没想过什么自由恋爱、自主结婚。
       水族潘秀明、潘亚奔夫妇       夫:潘秀明,一九一一年生,水族。
      妻:潘亚奔,一九一0年生,水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三一年。
      居住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水根村。

      与潘亚奔一道度过了七十一年的婚姻生活,潘秀明至今仍认为他们是很般配的一对,无论今生还是来世,他们大概都会在一起活过。          怒族先塞、戴罗夫妇         夫:先塞,生于一九二八年,怒族。
        妻:戴罗,生于一九二六年,怒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五一年。
        居住地: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母登月亮田村


  作为少数民族,怒族先塞和戴罗结婚该算是很晚的了。这可能与他们信仰基督教有关。基督教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就传到了怒江大峡谷里。先塞和戴罗从小就一起生活在每天都能眺望到怒江大峡谷的老母登,在碧罗雪山的半山腰上。他们的父母辈那时就信了基督教,他们自己也从小就跟着信了。到先塞二十三岁、戴罗二十五岁那年,他们由双方的老人做主,安排结婚成了一家人。虽说是老人安排的,但青梅竹马的两个年轻人自己也心甘情愿。结婚时杀了两头猪,全寨子的乡亲都来吃饭庆贺,但他们不兴喝酒,也不抽烟,而是请神甫来主持婚礼,就在村寨边上的教堂里举行。        纳西族摩梭人关阶扎巴、拉金、平初一家         男:关阶扎巴,约生于一九三六年,摩梭人。
        女:关阶拉金,约生于一九三八年,摩梭人。
     关阶平初,约生于一九四二年,摩梭人。
        走婚时间:与拉金约于一九五二年,与平初约于一九五九年。
        居住地: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八珠村。

  关阶扎巴在十六七岁上就开始了他的走婚生活,他很幸运,一开始就认识了美丽善良又十分能干的拉金,从此他们就没有分开过。拉金是永宁开几桥人,从关阶扎巴家所在八珠村到那里走路要一个多小时。这点路程对热恋中的关阶扎巴简直算不了什么,每天晚上他都要去拉金家,两人在拉金的花楼里谈情说爱,总有说不完的话儿。关阶扎巴这样一走就是两年多。这时他们的来往还处于秘密阶段,一般要秘密来往两三年后,才会对外公开他们的阿夏关系,两人公开来往。        壮族黄有富、侬奶耀夫妇         夫:黄有富,一九二二年生,壮族。
        妻:侬奶耀,一九三0年生,壮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五0年。
        居住地:云南省广南县坝美村。

  
  然而在二十八岁上回到家乡,对黄有富也不是什么好事儿。回坝美不久,年纪已经一大把的黄有富就由媒人介绍,与坝子外汤那村的侬奶耀结了亲,安家过上了道道地地的农民生活。多年的行伍生活使他疏于田间劳作,不善持家,当了多年国军的经历,更不会给他带来好运,加上一气儿生育了众多子女,黄有富就离富越来越远了。        台湾布农族白圣贺、胡春兰夫妇       夫:白圣贺,生于民国十四年七月十日,排湾族。
      妻:胡春兰,生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布农族。
      洞房花烛夜:民国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居住地:台湾台东县延平乡布农部落。


       年过八旬的胡春兰至今仍十分可爱迷人,据说她婚前的男朋友众多云集,但没有一个真正让她心动的。自从一九四三年“雾社事件”后,他们就被日本人从山上赶了下来,当时十几岁的胡春兰成为保育员,在这一带,仅经她手接生的就有数百人。转眼就已二十八岁的胡春兰还没有心上人,大家都为她着急。后来经一个朋友介绍,胡春兰对一无所有的外族人(排湾族)白圣贺一见钟情。
       胡春兰向白圣贺整整示爱了三年,却得不到对方的一点反应。虽然部落里很多人反对:布农那么优秀的小姐,为什么嫁给外族人?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家人还是慢慢理解了胡春兰的那份痴情,白家那边的家人也不反对。有情人终于成为眷属,从此就一直住在布农部落。
       年老以后,一向开放的阿婆要求跟阿公牵手散步,阿公还觉得不好意思。
        他们漫长的一生经历了原始部落时期、日据时代、国民党统治和民进党执政,他们说,如果他们能够选择的话,他们还是愿意回到最传统的原始部落时代,希望死后被葬在自己家的屋子地下。他们很担心原住民的文化完全消失不见,希望好好教育后代,传承过去的传统。        台湾排湾族沙瓦棱、查巴丽丝夫妇         夫:沙瓦棱,生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排湾族。
        妻:查巴丽丝,生于民国十九年五月十五日,排湾族。
        洞房花烛夜:民国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居住地:台湾屏东县三地门乡三地村。

        沙瓦棱对美丽、矜持、高贵的查巴丽丝一见钟情。虽然查巴丽丝比他还大四岁多,而且还结过一次婚,带着三个孩子。这些不仅没有成为沙瓦棱爱情的障碍,反而是他喜欢她的优点。
        在沙瓦棱的记忆里,从自己认识查巴丽丝到他们结婚还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话都没有说几句,也来不及谈恋爱。查巴丽丝的说法是,他们是在二月里认识的,到八月才结婚。因为在沙瓦棱追求她的时候,很多人反对,他们都不看好他们的婚姻,所以才拖了半年结婚。不管怎样他们终究还是结婚了,沙瓦棱入赘到女家。他们同属于一个教会,就在村里的教堂里举办了婚礼,刚开始穿的是西装和婚纱,仪式过后又换成民族服饰。结婚时女人一定坐竹编的轿子,先去男方家里,又回女方家里。他们甚至还保存下一张当时的结婚照。半个世纪后,我们在那座重新修过的教堂里,又为他们拍下了一组结婚纪念照。
        在整个采访过程里,沙瓦棱不住地对我们说他很爱阿婆,因为阿婆会照顾他,因为阿婆很漂亮,到他们老年仍然是这样。他反复表达他对查巴丽丝的深切爱意,比较内敛、不苟言笑的阿婆终于发话了:“你不能说爱,要说喜欢。”        鄂温克族胡日嘎、伊?布提德夫妇       夫:胡日嘎,一九三二年四月一日生,鄂温克族。
      妻:伊?布提德,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日生,鄂温克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八日。
      居住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民族苏木阿尔山嘎查

      胡日嘎和伊?布提德夫妇对自己生日和结婚纪念日的明确而清晰的记忆让我吃惊。在我们采访过的半世纪的爱的老人里,很少有人这样子。       他们的婚姻来自于自由恋爱。两人从小青梅竹马,用他们的话说,是邻居。我在那辽阔无涯的大草原上奔波过几次,深知所谓的“邻居”是怎么回事。他们过去过的是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追逐着水草到处走,这遥远的“邻里”关系也说明两人的感情之笃、缘分之深。       文化大革命时,胡日嘎因为做过领导,被批斗过,腿也被打坏了,现在上了岁数就更严重了。
一九九〇年代草场承包到户后,他们埋头苦干,日子越来越好。然而,一九九七年的一场草原大火,烧掉了他们全部家产。好在人还在,家还在,他们又建起现在的住房和牲畜棚,从头来过。
       两个老人的确感情甚笃、互不可分离,他们也的确终身没有长久分离过。他们的生活早就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彼此依赖。当胡日嘎的大手和布提德的小手很自然地牵在一起,令人感动不已。        哈萨克族艾力?窝扎孜、玛依娜?希亚日夫妇          夫:艾力?窝扎孜,约生于一九三二年,哈萨克族。
         妻:玛依娜?希亚日,约生于一九三五年,哈萨克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五二年。
         居住地:新疆自治区伊宁州霍城县芦草沟乡六大队。

        哈萨克族艾力?窝扎孜和玛依娜?希亚日在风光如画的赛里木湖畔度过了十分浪漫的五十多年。他们从小就在一起放羊,两家的“包子”只相距五到十公里,羊都会走到一起,就更别说人了,尤其是两个年轻男女。
        婚后他们像祖祖辈辈那样,过着游牧的生活。冬天他们就待在冬窝子里,夏天则举家将毡包驮载在骆驼背上,把牲口赶到夏牧场去放牧,沿途一百多公里要走上半个多月,到了秋季再转回冬窝子。这就是哈萨克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游牧转场。就在他们这样夏去冬来的游牧路上,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陆续来到这个世界。
        一九八五年以后,上了年岁的两个老人不再跟随孩子们去游牧了,那已经是下一辈的事情。他们长住在赛里木湖畔,每日看日升云起,看月落星耀,看来来往往的车子驶来驰去,或在毡包里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艾力?窝扎孜还能骑马扬鞭,还能向老伴表达他的爱意,那是他们这一辈子最为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生活就这样春去秋来,充实而美丽,沾染着西域神奇的色彩。        塔吉克族阿吉贝克、纳娜依克夫妇        夫:阿吉贝克,生于一九三〇年,塔吉克族。
       妻:纳娜依克,生于一九四二年,塔吉克族。
       洞房花烛夜:一九五七年。
       居住地:新疆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乡栏杆村。

       塔吉克族壮士阿吉贝克在二十七岁那年,用十五只羊和四套送给新娘的衣服,就将十五岁的纳娜依克娶进了自己的家门。他们的婚事完全由双方的爸爸“研究决定”,——我们的翻译、村里的支书克什姆?培兹拉就是这么翻译的。三天婚礼过后两年,纳娜依克为阿吉贝克几乎是不间断地生育了十二个孩子,其中五儿四女九个孩子健康活了下来。如今两个不用再上山放牧的老人和大、小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家乡的土地、高山牧场和他们自己动手修建的土垒房。他们也从来没想过要离开,那样的念头他们有都不会有。
       在一起生活的五十年里,阿吉贝克和纳娜依克相亲相爱,感情很好,不会吵架。对塔吉克来说,很少有夫妻吵架这样的事情,离婚之类的事情就更是没有了。上了年纪后,两个老人形影不离,既不用上山放牧,也不用下地干活,只在家里帮着做一点家务,比如去河滩上拣一点柴火,照看一下小孩子,像洗衣、做饭这样的事情,也都由儿媳妇承担,不用老人插手。        每天只要一出门抬头,塔吉克尊崇的雪峰就在眼前,这样生活也就很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