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龟粮:云月尘土 《满江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13:08

云月尘土 《满江红》

 书法作品《岳飞<满江红>录句》是竖式立轴,看作品的风貌,我们能看出是书法家袁海涌思想酝酿已经成熟,在状态极佳,激情澎湃的情境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起笔写下“三十功”,一组三个字连绵不断,前两个字故意收敛后牵丝引出“功”字并舒展。接下来“名尘与”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然后“土”字猛 收,使整行字形成一种变化的韵律。

 第二行起笔时,将“八”字用浓重的笔墨横向定格,填补第一行起笔时所留下的空间。接着将“千”字顺势挥就,然后运足气力,将“里路”二字由缠绵之笔划向 “路”字,接着不由自主地用枯涩、苍劲、禅意之笔把“路”字放 宽放长,用剑拔弩张之势,将“各”部挥泻成险崖陡壁之状,并在收笔之际,笔锋顺第一行“名”字因收敛之笔而空出的大片空白,向右下随意下滑,绵延至“和” 字,把“云”字含蓄地包揽在怀,为最后的“月”字行云流水般地做整句的收笔做了巧妙的铺垫,在视角上给人潇潇秋雨下到停止、千军万马伴着白云和明月绝尘而去的意境。

 纵览整幅作品,从运笔、结字上,袁海涌采用行草书体,字体基本上各个独立,仅有少数地方相连,整篇重合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玑,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尽得自 然之美;由于一种不服输的心情使然,袁海涌在操笔的过程中,把王羲之的潇洒,张旭的狂放,怀素的劲健,毫无痕迹地融入笔端。尽其浩然,灵动潇洒,气脉通畅, 墨润有余,瘠肥合宜。魏晋风流,宛然在目。此幅作品从整体布局上看,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黑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简洁疏荡,俊逸而又潇闲 洒脱,飘逸清淡,可谓“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云月尘土  书道千秋

-----作品《岳飞.<满江红>诗录句》创作随感

文/袁海涌

行草立轴书作品《岳飞<满江红>诗录句》在网站公示后,引起很大反响,不少同仁来电话要求让我谈谈创作心得。

这幅作品也确实是我近期创作的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当晚,在一个朋友的酒店聚餐,席间,主人向在座的各位介绍了我的情况后,大家对我是一个书法艺术家油然起敬,只有一位老先生表现出不屑一顾,认为我很年轻。原来这位老先生算是京城的名流,平时和书画圈的名家多有接触,家里的书画收藏也很丰富,自然对我这样年轻的书者有些轻视之意。而我是一位自尊心很强但又很谦恭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嘴上说向前辈多学习,心里却暗暗铆足了劲。

酒过三循,大家起哄让我现场献艺,我很谦恭地让老先生开笔,他却推辞说:“我从来不写字,如果你不写我就走了。”明显是和我挑战的。这样一来,我也毫不客气了,爽快答应。我看看案子没有书画用毡,几只毛笔也是主人平时练字用的短锋毛笔,平时他只是在报纸上随便练练,工具很不专业。虽然主人知道我的到来,事前临时做了一些安排,找人买了几张宣纸放在会客厅,其实这些宣纸非常劣质,我用手感觉一下,那纸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油光纸”那样低档。“油光纸”就“油光纸”吧,没有毛毡我只好让他们用报纸铺在桌上代替毛毡,没有镇尺,就让大家用手按住纸角,接着我才开始酝酿创作。

如此差的环境和条件,给我的创作心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完全没有平时创作的那种随意,但心中仍不服输,总想有要体现出高水平和创作能力,让大家不能小看,因为平时我是个性情中人,喜欢在挑战中完成创作。

我首先为老先生选择了一副几年前常写的且比较熟练的内容《梅兰竹菊君子气,琴棋书画中国风》立轴,这是个内容是比较通俗、高雅的作品,考虑到他容易接受,我就欣然运笔,洋洋洒洒,挥笔而就。看到我如此娴熟的用笔,他们油然起敬,老先生完全改变了对我的怀疑态度,握着我的手,连声说:“不简单,不简单!你这样年轻就能把字写得这样绝,这真是不可思议。”,他看到这幅字写得工稳,就提议让我再创作时再豪放一些,此时,我也感觉自己创作状态很好,于是随口答应道“没问题”。 我顺势边润笔边思考再写什么内容。正好看见老板台的背后墙面挂着《满江红》录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幅作品被老板尊为上品。其实这幅字我却看不上眼,虽然很“放”,但线条十分漂浮,看不到传统的功力,也没有深沉入木之感,可谓狂放有余,功力不足。所以,我决定也要创作这个内容以此挑战。

因为那幅是横幅,我当然不能再选择横幅,给人摹拟的嫌疑。于是我决定采用竖式,接着侧身开始创作,此时,我思想酝酿已经成熟,状态极佳,激情澎湃,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起笔写下“三十功”一组三个字连绵不断,前两个字故意收敛后牵丝引出“功”字并舒展。接下来“名尘与”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然后“土”字猛收,使整行字形成一种变化的韵律。

第二行起笔时,将“八”字用浓重的笔墨横向定格,填补第一行起笔时所留下的空间。接着将“千”字顺势挥就,然后运足气力,将“里路”二字由缠绵之笔划向“路”字。此时,我百感交集,古战场上英雄们奔腾厮杀的场景,八千里路征战的壮烈,风吹雨淋的艰辛等场面,又联想到自己书法艺术道路上不懈的追求,也自有一种为艺术献身,一切功过于名利,自当视若尘土的淡泊;在书法探求之路上,如八千里漫长的沙场征程,何惧披星戴月的的认识和信心......不由自主地用枯涩、苍劲、禅意之笔把“路”字放宽放长,用剑拔弩张之势,将“各”部挥泻成险崖陡壁之状,并在收笔之际,笔锋顺第一行“名”字因收敛之笔而空出的大片空白,向右下随意下滑,绵延至“和”字,把“云”字含蓄地包揽在怀,为最后的“月”字行云流水般地做整句的收笔做了巧妙的铺垫,在视角上给人潇潇秋雨下到停止、千军万马伴着白云和明月绝尘而去的意境。

纵览整幅作品,从运笔、结字上,我采用行草书体,字体基本上各个独立,仅有少数地方相连,整篇重合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玑,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由于一种不服输的心情使然,我在操笔的过程中,把挖王羲之的潇洒,张旭的狂放,怀素的劲健,毫无痕迹地融入笔端。尽其浩然,灵动潇洒,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魏晋风流,宛然在目。此幅作品从整体布局上看,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黑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简洁疏荡,俊逸而又潇闲洒脱,飘逸清淡,可谓“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围观的前辈们简直惊呆了,那位开始不屑的老先生更是连连叫绝,他没想到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书法上还有如此深厚的功力。其实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我写这幅作品的动力、环境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