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图龟吃什么:段永平谈“芒格的投资原则清单”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1:29:55

段永平谈“芒格的投资原则清单” - 10-11-14

基金经理不可能不懂价值投资,但还是大量追涨杀跌,是不是真的美国重价值投资,在中国重趋势投资,但斌的失败和王亚伟成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评论有点过早20年后就知道了

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1)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股市的人为操纵得到认可。对于手握相当规模资金的基金经理,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一些股票价格,从而获利,似乎不好作为成功的标准。我们看不到的内幕人,比基金经理要获利更多,似乎也不能归于成功。

2)对于价值投资,段总的思维和实践为我们解读了投资的真谛。目前国内的一些"价值投资代表”,投资逻辑有一定问题。大多溢价买入一些明星股。认为以前好,今后也会好。实际是在赌明天。这不符合企业和事物的规律。所以有损失,不是价值投资有问题,而是理解价值投资有问题。买入或抱着已经溢价的明星股,不是价值投资。

3)再好的企业也会因为自身和外部环境出现问题的时候,而这时才会出现价格远低于价值的时候。这就是巴菲特和段总投资的逻辑,这才是价值投资。

4)我个人理解,价值投资才是正确的投资逻辑。才能抵御市场的人为操纵和环境变化。前提是要理解什么事价值投资。无论美国,香港和中国市场都是如此。

5)持有的目的,是实现价格回归价值。如果股票的价格已经高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就要考虑兑现了。之所以有长期持有的说法,是因为一些买入的低估股票,需要较长的时间,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重新恢复。企业没有问题,价格通常不会低估。而出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和重新恢复是需要时间的。

6)例如,现在的Yahoo,自身出现一些问题。而持有的阿里,虽有价值,但何时上市不明确。同时又出现了阿里集团控股权的纠纷。所以yahoo才会出现价格远低于的情况。这就需要有长期投资的准备,就需要长期投资。

7)又比如,目前的一些网络或消费明星股。价格已经充分体现了或超出了企业的价值。这就不是巴菲特和段总投资的标的,估计也不会长期持有这样的股票。

8)赚钱有各种方式,价值投资是一种实在和踏实赚钱的方式。在体现正确思维和方式的基础上,获得了财富,人生的快乐多。

1)1972年初,由伯克希尔控制的blue chip stamps(蓝筹印花)公司,以2500万美元收购喜诗糖果公司100%的股权。1971会计年度,喜诗公司净资产800万美元,销售额3000万美元,税后盈余200万美元,净资产收益率25%。收购市净率3.1倍,市盈率12.5倍。属于合理范围吧?

2)巴菲特在收购喜诗糖果是已经明白了企业定价权的意义。而喜诗糖果正是这样一家公司。而当时的老板还没有意识到企业的潜力。

3)喜诗糖果的收购属于行内人之间的交易。通常行内人的交易不会出过高的价格。

净资产收益率25%.,相当不错,但不知道有没有财务杠杆?有谁能在提供这个数据吗?

 应该是没有杠杆。。个人觉的这个数据挺重要的。

净资产收益率25%,个人觉得如果我们能看到留存收益被很恰当的使用,同时利润率不降,那pe在20之内都不贵。。。

个人觉得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净资产收益率就是复利,20%的收益率就意味5年翻番。

投资是一个非常personal的事情。谈一下我决定买入Yahoo的原因:

1)阿里集团正在随着中国的经济起飞,搭上了登上世界舞台的快车,成为中国真正的世界范围超强企业的图像已经日渐清晰。一个公司企业文化了得,已属不易。如果商业模式再好,简直是天作之合。我自己做过企业。再好的商业模式和行业,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具备,也是做不了得。阿里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2)对于这样一个大家都看好的阿里,直接投资阿里集团成本会很高的。但上天恰恰给了一个机会,就是阿里的大股东,Yahoo。看清楚这个机遇,是段总的智慧,经验和见识。非常令人佩服。

3)假设,yahoo没有其它业务,只是一个投资公司。它手里的雅虎日本和阿里集团股份,大概也值它现在的市值。何况,它曾经是网路行业的翘楚,现在只不过褪去了往日的光环,返回了它自然的一面。如果我们不用华尔街的眼光看它,要求它每个季度和每年增长),它还是不错的连年盈利企业。比我们天天看到的90%普通企业还要好一些。

4)任何投资或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对于像通过yahoo来投资阿里集团这样的机遇,我愿意用10年或以上的时间来实践(我今年都57了啊)。

5)从个性讲,我属于一个只争朝夕的人。我从小学到完成硕士学位,用了11年的时间。以后在海外读的博士,做的博士后。再以后中国和海外创业经商,也还算珍惜时间的人。但我更佩服段总的睿智和见识,让人叹服啊!

6)我拜读了你的博客,思想水平和文字都很高。向你学习。

同意你的见解,价值投资一件内外兼修的事情,很不容易。

但斌,我不清楚。

王亚伟是华夏系专业打造的一个标杆性人物而已,

华夏大盘基金重仓的股票拉升到高位后,华夏系的其他基金在高位帮忙接盘。华夏大盘的业绩就是这样造出来的。

7)此外,也许需要说明一点。我的投资基本上都是长线。原因是,我通常都是在企业出问题(无论自身还是金融危机)下,买入的。所以都要时间来完成价格到价值的回归。

8)对于Yahoo,也是同样。但我不会把钱都投在yahoo上。我自知没有段总的眼光,见识和能力。我把自己必然会看错,也作为风险之一。所以只是按一定比例投在yahoo上。所以再长时间,也不影响我的生活和其它投资。

真的?不是吧!不是太可怕了吗?想想都心寒,应该是做不出的吧?

同意你的看法。

1)判定一个企业的价值和将来发展的功力,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事情。巴菲特之所以成为顶尖人物,是他用一生的生命来学习和提高。如果没有巴菲特那样70年如一日的痴迷付出,很难成为他那样的事业。

2)我是搞激光出身的。激光的基本原理,就是“专注”,即把光能力,集中在非常单一的方向,单一的频率,单一的时间。所以威力非常之大。但它的副总用也非常之大,就是“牺牲其它”。这也是我佩服段总的地方之一。有能力成为巴菲特,但不去追求巴菲特的成就。这才是大智慧啊!

3)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学习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时刻牢记自己的能力圈子,把对于自己能力的评估降低50%(人都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倾向)。近可能地去弄清风险,先立于不败之地。能立足能成为证券市场的“不败之将”,收益自然随着不断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就来了。投资收益是因为正确,收益多少则取决于机遇。

好像有这样的嫌疑,看看他们持股的股东情况,会有这样的痕迹。

您是不是最近才上来段总的博客?

关于yahoo,之前段总有详细分析,定量定性分析都有,基本上和您说的差不多。

这里很佩服您说的“我愿意用10年或以上的时间来实践”。

其实您并不老,因为您的想法很年轻的,另外您还在学习。佩服。。。

呵呵 ,是这样吗?

那么,当炮灰的很伟大。

你不看好的理由是什么呢?

昨天开的有点快在一拐角抢行撞上了,幸好就受了点小伤,当时就笑了,想起了段哥的那句 fast ia slow,骂了自己好几遍 活该!

    刚看了Discovery的《2050生态之城》垃圾处理的那一集节目,挺振奋的。里面的几个项目分别在新加坡、欧洲、美国实现,很具前瞻性而且还经过反复验证。其中一个项目成功后还计划向全球推广,应该是VC和PE亲睐的项目。

    其实想想国外的青少年经常收看Discovery的节目,绝对能极大提高眼界,比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来的精彩。说不定某一集的专题就能给某个少年带来无限的思考,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正在看《巴菲特传》,巴老小时候最喜欢的书是《赚1000美元的1000招》,他血液里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商业思维,所以他做着异于同龄小孩的事情,他在朋友家门口看到不远处的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都不经脱口而出:“要是能在路上建一个收费站该多好,每天都有大量现金入账。”

    呵呵,他的朋友说巴老年少时最怕突然意外去世,因为那样他就无法实现成为亿万富翁的理想。

很多公司都有愿景,但好像都是写在字面上的东西,或则遥遥无期的东西,似乎员工并不认同或就不知道,不记得。

如果愿景些的比较切合实际,但那似乎又不是“愿”景。

好像这个“愿景并”不好定义。您觉得呢?

另外,我观察公司愿景是否是真得还是假的(是不是说说而已),主要是看领导有没有真的把它当回事,有没有把它挂在嘴边。我觉得您就经常提到步步高得愿景,所以我相信它是真的。

我的观察方法对吗?您是怎么观察的呢?

ps:不知道有没有记错,bbk的远景是做更健康,更长久的公司?呵呵。

愿景的意思是大家的愿景(远景),光写在纸上是没用的。

我们公司提的是更健康更长久。也就是说不健康不长久的事我们不应该做(哪怕眼前有钱赚也不应该做)

我明白您的意思。

好像有不少公司都有远景,很多是有和没有一样,因为光说不做。

您觉的呢?

哈哈哈,说的对,我用的证券软件正邀请比赛呢,礼品挺好:周周评月月评,只是没法参加,我怎么知道几个月内能涨不涨。玩不了,省省吧。

所谓有关投资的比赛其实都是比投机的,所以报名的都是投机的,所以你还没有基本的价值投资的概念。

都是券商或者机构的营销手段吧,我们公司也干这事,呵。

之学习巴菲特,是因为他的投资逻辑是对的。大方向对了之后,悟性和功力以及机遇就因人而异了,结果自然就不同了。

巴菲特是美国金融发展的代表人物。现在的中国也处于这个历史发展时期。我们是否成为巴菲特并不重要(因为只有一个巴菲特),重要的是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的机遇,要成为金融投资和生活中成功者中的一员。

的确,成功通常不是教出来的。成功是需要自己的动力,悟性和坚持不懈的持久努力。机遇总是留个有准备的人。

以我的理解,对于绝大多数证券市场参与者而言,不具备“投机的资本和能力”。因此参与投机的结果,通常是浪费了宝贵的时代机遇,并给自己和家人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而价值投资,反映了证券投资最本质的规律。是任何一个愿意通过自己的付出而取得成功的人,可以学习,理解并实践的。价值投资的道理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博大精深。我在这里学习,收益很大。

企业愿景主要是企业全体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前进的方向,相对于树立一个相像中可以实现的梦想,团队为实现这个共同的梦想而努力,拥有激情和梦想的团队更容易战无不胜。

坚持消费者导向,避免利润导向主要还是在企业文化中核心价值观予以细分,当然前提是不能违背企业的愿景。

但很多公司,虽有很好的远景,但最终都是再纸面上,并没有执行

最终都是利润导向。

你同意吗?

有了愿景不一定一定会成功,但没有愿景,一般不会成功。能否很好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执行好对远景或价值观的追求,与创始人对企业的理解有关,也与创始人的个性有关。所以投资一家企业一定要很好地去了解实际控制人或管理团队。

比较认同。同时也需要看看在压力环境下,掌舵人是如何处理原则性事情的。

段大哥,远景我的理解是:给未来绘制的蓝图吧?而且大家觉得有希望实现!     这张蓝图的大或者小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结合。  也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敬请您批评了!

作为投资者,我们如何观察公司这些写在纸面上是不是真的愿景?

看他的历史。说的和做的。

企业文化一般分3块:mission,vision and core value. mission就是使命,也就是企业为什么存在;vision就是愿景,指的是大家的共同远景;core value指的是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成功确实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因人而异;我对企业成功的定义比较倾向于你说的更健康更长久;有了愿景还需找准自己擅长的利基市场,企业有了良好的现金流,能更好的执行对愿景的追求。尤其对创业初期的小企业,生存是第一需要,如何拿捏是个很挑战的事,绝对不要为了利润而太偏离价值观很重要,否则企业会失去方向。远景就成为了纸上写的而已。

mission,vision and core value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打个不一定很合适的比方:以人为例,mission的意思是我为了什么活着,比如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活着vision是我要怎么活着,要活成啥样,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比如我要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core value是我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点道德层面的感觉,也有法律层面的东西,比如我不养小三,要洁身自爱。这个比方不一定合适,但可能有利于部分同志了解这三者的意思,欢迎指正。

赞!我续一下貂(主要是看我理解的对不对),供大家批评。

mission是where,是理想,是目标,是你想到达的目的地。比如我要去北京。

vision是how,是实践,是途径,是到达目的地采取的方法、方式、手段,还包括过程。比如我是走路、坐汽车、坐火车还是坐飞机。

core value是bottom line,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有些事情看起来使得我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但是我认为不好,还是不会去做,就是不能不择手段,有些捷径不能走。比如路上汽车抛锚了,我就自己修理或者请人修理或者干脆走路去北京,而不是抢别人的车。

搞错了吧?应该把愿景和使命交换下。,我修改如下:

vision,mission and core value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打个不一定很合适的比方:以人为例,vision的意思是我为了什么活着,比如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活着mission是我要怎么活着,要活成啥样,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比如我要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core value是我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点道德层面的感觉,也有法律层面的东西,比如我不养小三,要洁身自爱。这个比方不一定合适,但可能有利于部分同志了解这三者的意思,欢迎指正。

原文应该没错,mission更宏观一些,政治色彩、意识色彩更重一些。

我读《基业长青》的时候,被里面的使命、信念、愿景、理念、价值观等搞得云里雾里,不知道谁有英文版,想对照看看

愿景(长远景象)原义包括三个部分:经营理念(philosophy)、使命(mission)、蓝图(bluepoint,在战略规划上的计划,很多企业忽略直接由战略规划代替)。即version=philosophy+mission+bluepoint,企业文化就是从愿景的三部分浓缩成几句全公司统一的经营哲学,也即是共同的价值观。所以提到愿景其实主要就是在提“企业文化”。

步步高和阿里巴巴等一些公司直接把企业文化凸显,精简为成三部分
“愿景(此处version等同于philosophy)、使命、核心价值观”。先抛开不同企业对文化方面涉及的概念给出了不同归类和定义,真正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否具体落实。有相当多的企业文化写得很复杂,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在公司宣传文本中提及“企业经营精神、理念、方针,作风”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差别连他们的总经理都可能不清楚具体的区别,更谈不上细分落实,大多成了一堆靓丽的口号。

麦当劳的经营理念(business philosophy)是QSCV”(Quality品质,Service服务,Clean清洁,Value价值),其意已凸显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version---->mission----->core value,你看步步高网站上的企业文化就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联。

大学上管理课程时,我对企业文化是一头雾水,甚至觉得太虚幻;真正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是来段兄这里之后;此外,在读史书特别是党史的时候,尤其感觉到团队文化的重要性。

上面那个只是现学现卖,但是我觉得不必拘泥于一两个概念的形式,只要大致搞清有哪些实质性内容就行了。问题是,对于我这种没有做过企业的人来说,连基本概念都没搞懂,又怎么搞得清里面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呢?

知道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不好,但是要破除还真不容易

--------------------------------------------------------------------------------

如果真想学习价值投资,就一定不会去参加什么炒股大赛。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说总是很简单,要是做起来,一定不是一帆风顺,肯定有难度啊,一般会出现什么困难?

多谢!我描述的却是乱,其实对此理解的思维也是很乱的,现在我明白了我乱的原因了,其实段老师的这段描述已经非常清晰了 。“企业文化一般分3块:mission,vision and core value. mission就是使命,也就是企业为什么存在;vision就是愿景,指的是大家的共同远景;core value指的是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mission 是表述企业为什么存在,例子中确实等同于“我为什么活着”。我第一感觉例子对vision 的比喻不贴切,没经过深入思考就把它交换了,。但是感觉例子中的vision 比喻有点问题,vision 指大家共同的远景,代表企业最大的方向和期许,我从这个方面考虑觉得排序放前面好些,而mission指企业存在的理由,它的存在目标还是为了实现愿景啊。【如果按反映关系来看vision---->mission---->core value;如果按指导关系来看core vaule---->mission---->vision.】从引用的角度理解,放前放后似乎都有道理。

也许是阿里巴巴和盛大的创始人和发展史上都有一些英雄情结,类似看电影大片,喜欢更多的传奇。

腾讯和百度则更理解公司上市的意义和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期待:稳定和持续的增长(每个季度和每年有确定性地稳定增长)。所以两个后者,类似巴菲特的投资,平淡和稳定增长,虽没有太多的传奇,但得到市场更多的认可。

1)在买入一个公司的股票前,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习惯去看,就是管理人的现状。对于这两家很成功的企业,所有的创始人和参与者,都获取了利润或巨大利润。我会有顾虑。在看清他们今后的动力在哪里之前,我不会投资。

2)我在做投资上,喜欢站在公司大股东的角度去考虑,来决定是否投资。假如,我是百度和腾讯的大股东,我会决定投这两个公司吗?对于大家一致看好的企业,通常答案是否定的。

3)在我做投资决定前,原则是不输。把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找到。如果风险大于了我愿意承担的水平,我会放弃。

做短线的时候就知道要设置止损但不设置止赢,这样的方法本身就是增加确定性。

价值投资从关心股价转移到关心企业本身,道理还是一样,尽量减少亏损的次数和亏损金额但不限制盈利的次数和金额,这本身就增加了赚钱的确定性。呵呵

有“止损”的概念绝对不懂“价值投资”的内核。

价值投资如果看错了,那是中止错误,与止损是两个概念。

看起来你还没懂我的话

谢谢,我认为我只是看明白了老巴思路中的一小部分企业,但逻辑应该没错。呵呵。

我感觉老巴,就是把股票当企业,寻找安全边际,把市场当朋友,其他的就看个人分析自己了解的企业了。把老巴的东西想太多,我感觉就有点教条了。借用段总的话,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这里是一条未必最好但肯定能到的。我也觉得肯定能到。

你说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也是价值投资者必须学习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老巴绝不只是你说的这些,他的眼中有一个用企业价值连接起来的另外一个股市曲线,呵呵。

天虹商场呀,呵呵。不过我建议别买,因为现在已经高估,我买的也不便宜,我愿意用1-2年的时间消化我买入的高估,这可能跟安全边界观念不符合吧,呵呵。之前我用80%的安全边界,现在我用100%的安全边界。也没什么了,呵呵

合理的价格买入好的企业似乎更好,价格无非是多等一下,在我看来企业第一,价格第二。

呵呵,要是不了解自己买的企业,自己也不安心啊。对股票的信心应该建立在自己的分析之上,这样最可靠。

其实钱在外面有时候比在股市亏还难受,哈哈。

呵呵,开个玩笑。除了炒股没有什么爱好。如果你看到一个好企业其实真的可以大胆的买进来,很多时候买入价格要看运气,重要的是一定要尽早的骑上好企业,好价格有最好,没有的话最多是多等等,我因为安全边界在50块钱错过茅台的买入,呵呵。其实腾讯在过去上市的日子里,你任何时候买入都是对的。核心是好企业,这是第一位的。呵呵

事实上,我觉得买在左侧的人往往能赚大钱,很难找到100%的安全边界,只要判断价格合理,就应该果断买入,看着它下跌也没什么。关键还是要找到好的公司,合理的价格吧。

主要是好的公司,护城河宽,经营者优秀。这样的企业贵一点没关系的。呵呵

完全同意。但是价格也很重要,总之得自己判断价格是否合理,像阿段经常买那些略有一些问题的好企业,所以总是能用非常低的价格买到非常好的企业,我得理解是:手里得有现金等机会的来临。当危机来的时候就是机会来了。

做短线的时候就知道要设置止损但不设置止赢,这样的方法本身就是增加确定性。

价值投资从关心股价转移到关心企业本身,道理还是一样,尽量减少亏损的次数和亏损金额但不限制盈利的次数和金额,这本身就增加了赚钱的确定性。呵呵

-----------------

我们这里不谈短线,仅从交易手段上来说,我认为不要止损,但可以止赢,不太同意止损重于止赢的做法。

巴老很少止损,重要的是在之前就选好公司。

但是止赢,不是为止赢而止赢,不是为满足心理需求而止赢,在根据公司发展状况前提下,适当对自己的判断做一个保守估计,即所谓的进行一下成本调整,或者说是锁定安全边际,还是可以的。

1。我这里说的止赢的前提是,不是以满足心理为导向,而还是以公司价值为导向,但是对自己要做个保守估计,因为自己毕竟不是巴菲特。

2。这里的止赢的另一个前提是,市场中还有另一些(另一个)更为理想的品种和机会,但是前提也是围绕价值。

3。当然,最终还是少动为妙,人算不如天算。

我说的止损可能用词不当,容易引起误解。这里的“止损”主要是指发现内在价值不再增加的一种卖出行为。也可以说成企业变化了因此而卖出的行为,这个时候赚和亏都不重要了,果断的卖出才是最重要的,我简称“止损”,应该叫做卖出更合适,呵呵

呵呵,开个玩笑。除了炒股没有什么爱好。如果你看到一个好企业其实真的可以大胆的买进来,很多时候买入价格要看运气,重要的是一定要尽早的骑上好企业,好价格有最好,没有的话最多是多等等,我因为安全边界在50块钱错过茅台的买入,呵呵。其实腾讯在过去上市的日子里,你任何时候买入都是对的。核心是好企业,这是第一位的。呵呵

------------------------------------------

我觉得,即使回到60年代、70年代,老巴也不会买可口可乐;

同样,即使回到1998年,老巴也不会卖出可口可乐。

即使那样操作他能赚更多的钱,但是那样做不符合价值投资的原则:60年代、70年代的可口可乐可能没有好的价格,没有好的安全边际(我猜测,以巴菲特几十年坚持读年报的习惯,可口可乐应该早就在他的能力圈之中了);1998年的可口可乐基本面仍然没有变化,也没有发现更好的目标,他没有卖出的理由。

这和他不买微软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微软不在他的能力圈中,不买微软也是对价值投资原则的遵守,即使这样他也错过了微软的飙升。

巴老也说过他错过了可口可乐过去的辉煌,我觉得他主要是在自嘲,是在幽默,而不是后悔。

错过某些发财机会是价值投资必须承担的一个代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价值投资不能抓住所有的机会,不能赚到所有的钱。

如果他违反了价值投资的原则,他就不可能成为今天的巴菲特。

对原则的遵守,对纪律的服从,这个确实有时候很痛苦,但却是每个合格价值投资者必须承担的,也是把价值投资者与投机者分开的楚河汉界。

自己的一点心得,不知道说的对不,请段兄批评指正

很低的价格买入差企业,可能说主要是烟蒂型股票,账上的现金比市值高。假设企业马上清算,就可能挣到钱,这属于一次性收入。

但实际上,即使清算,也未必能挣到钱,因为和老巴买烟蒂型股票的年代相比,公司法已经变化了。

也不可以,好像把我上一长段包括在内了

成为苏宁这样的垄断企业确实不容易,但从这个企业在深圳发展的过程看还是很优秀的。现在的问题是深圳的模式能否成功的复制到全国,我其实也在赌这个,我认为赢面还是比亏的大。因此就赌了。

价格还是很重要的,这可以减少损失。我其实只是希望能找到任何时候都能投资的股票,如果真的有这种,那我就可以解决只要有钱就能买入的问题,而不用等,其实也是我瞎琢磨的,并不具有代表性,安全边界能避免出错带来的损失,还是相当重要的。

零售,百货业,我没有研究过,但是我觉得我这样的家伙很难看出门道来。  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趋势,区位,日常经营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何推陈出新,和供货商的商业关系以及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定位这样的供货关系,网购的具体影响和趋势,等等。

另外,就是比较大的固定经营成本,不管是自建店面和租来的店面似乎都有这个问题。 比较头疼。

瞎说着玩的,主要是现在脑子乱。

合理的价格买入好企业好过很低的价格买入差企业,何解?

---------------------------------------------

据我理解,巴菲特投资的标的,可以分三类:一类是“烟蒂”型(即“undervalued”型,“general”型,也就是“很低的价格买入差企业”的“差企业”,早期投资主要是这种,后来的“中石油”应该也算这一类);二是“work-out”型(指一些机遇性机会,巴老说过,长期来看,“general”型和“work-out”型的收益率差不多);三类是“好企业”型(主要是受芒格影响后投资的所谓“买入就无需卖出的”那一类,如可口可乐、吉列等)。[简单来说,上述三类分别对应短期(三五年)、超短期(一两年)和长期(五年以上),但不太准确。]

听朋友说起来,说某个百货商,非常用心的经营,也非常专业,每天可以开会到半夜分析当天的销售。但是还是不敢买,因为不知道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如果他的对门开了家 狠角色 的对头,他的日子会如何呢?  如果经营不善,他的固定资产能回来多少呢?搞不懂啊。当然可以比较经常的盯着 门店和销售。不过我总觉着这个方法有些问题,还没有想透问题在哪里。可能是没有足够的预见能力吧。

取决于你希望投资哪类企业。呵呵

呵呵,确定性在哪里,就是规律在哪里呢? 大商在东北不错,银座在山东不错,也许银泰在浙江不错,百盛在北京不错,那他们是否也是全国扩张都不错呢......

瞎说了

这个好像是归纳,关键是当初如何演绎出来呢。 

而且,不排除5年后,他们中有不行的啊。

你说的这些也都不错呀,问题在于他们是否已经在扩张了?这是核心点

我说的随时可以买入,是在内在价值处于上升通道中买入,只是这个上升通道时间很长,可能几十年。因此大概可以认为随时可以买入,甚至在大牛市最高点也无妨。

我说的不一定对的,我经常否定自己的,呵呵。

扩张也有吧。关键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事情。这个是商业规律的体现,我了解这些才能押注他们的未来。但是异地扩张之难,选择之慎重,我作为非行业人士,非常之白纸啊。   说说而已。 所以感觉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也许是胆略,呵呵。 09年,看很多东西都不算便宜,可是现在涨了5倍,10倍。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 老老实实的,等价格便宜比较好。 否则不放心。 等不着,就不投了,当一辈子 守株人。

嗯,这个都是不确定性。现在也不便宜,不过投资就是这样,不可能100%的把握,如果真有这样的事估计就是一个陷阱,我只是认为赢面比较大,做错的可能肯定有的,如果确定错了,那我就及时出来了。还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做才好。

嗯,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情况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我每年都会有余钱进来,在我看来这个钱在股市中短期的浮亏,跟我在手上就这一点利息比,我宁愿在股市中滚,更何况还有可能是赚而不是亏。我其实想找到一种定投的方式。呵呵

很少有一个企业垄断一个行业的,大部分是两个。就算不是国美,也会是另一个企业,因此我对苏宁反倒不看好了

错过某些发财机会是价值投资必须承担的一个代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价值投资不能抓住所有的机会,不能赚到所有的钱。

1、深圳模式的成功,可能是因为深圳这个城市收入较高、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和年轻家庭比例大的原因,深圳的模式能否成功的复制到全国不是很看好。

没有任何预测有100%把握,我的预测经常出错,呵呵。我对你三个问题回复一下。

1、内地以后是否也会跟深圳一样?

2、5-8年培养的人才是否跟上的问题我真不知道,但异地的店有些亏了4-5年,并且开始在盈利,这似乎是一个好兆头。

3、股权比例为两个40%多,管理层占9%。没有一个超过50%,似乎还不错。

这个细节我还真没注意。持续一段时间看了

是呀,还有很多。好的企业会超越牛熊,买贵一点又何妨呢?呵呵。

哪个行业的管理都很重要吧?

同意你的理念, 只是觉得你说的巴菲特和可口可乐的例子跟我理解的有出入: 一, 6,70年代巴菲特没有买可口可乐, 安全边际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可口可乐公司跟后来他买入时不一样, 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主业可乐是很赚钱, 但是公司对于把赚来的钱怎么利用处理的非常不好, 做了很多乱七八糟别的投资, 而对主业可乐饮料再投入不大, 资金利用的很差. 当87年前后巴菲特买入时, 可口已经换了领导人, 改变了经营策略, 把成长的重点放回到了最赚钱的可乐业务, 巴菲特看到了这个变化, 价格也合适, 才一举投入了自己25%的资金买入可乐股票. 二, 关于98年为什么没有卖出可乐, 据我对巴菲特的跟踪和理解, 他最近几年表示过在98年前后他应该在高位卖掉可乐, 他没卖算是一个"错误".. 我相信, 如果他作为一个可乐的普通投资者, 他当时会卖的, 因为价格已经超出内在价值太多, 但是, 身为巴菲特, 这个决定是很难做出的: 1. 他跟可乐公司, 管理层感情紧密, 已经把可乐当成了跟他全资买入一家私人企业一样, 属于非卖品; 2,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 卖出可乐也不太容易给现金找到好的去处, 3, 作为第一股东, 想卖出大把的股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一旦卖出, 会产生影响...
欢迎拍砖. 

据我对巴菲特的跟踪和理解, 他最近几年表示过在98年前后他应该在高位卖掉可乐, 他没卖算是一个"错误".

---------------------------------------------------------------------------------------

据我对巴菲特的跟踪和理解, 他最近几年表示过在98年前后他应该在高位卖掉可乐, 他没卖算是一个"错误".

--------------------------------------------------------------------------

--------------------------------------------------------------------------

我也听说过这个说法,但是没有找到确切的信息来源;但是《对话》节目中老巴好像是认可了自己不卖可乐的正确性,因为他说他自己不擅长把握那种操作。所以我觉得巴老说自己后悔当初没有卖可乐要么是有水分,可能是别人误传,要么是老巴在自嘲,他经常这么干

巴菲特说他在卖不卖可乐上犯了错, 我见他在英文媒体或者给学生讲课时说过好几次了. 这是我刚找到的滚雪球里的节选. 这可是作者的原话啊. 大体是说巴菲特作为可乐的董事的位置, 限制了他买卖可乐股票. 直到2006年, 他才退出可乐董事会. 私下里, 芒格经常抱怨, 他应该早点退出, 那样他们就可以把可乐股票全部卖出.   

这是原文.

In the 1990s, more passivity crept into his investing style. By then, Berkshire had far more money than it could use. During the Internet bubble, rather than sell overvalued stocks such as Coca-Cola (another of his Inevitables), Buffett diluted the risk from these stocks to Berkshire's balance sheet by acquiring General Re.

With hindsight, he did say his failure to unload some of those stocks was a mistake. He explained that his role as a board member had gotten in the way of his selling Coca-Cola. Buffett finally stepped down from the board in February 2006, avoiding another referendum on his independence as a board member. Privately, Munger complained that Buffett should have resigned from the Coca-Cola board earlier so that they could have sold the stock. Selling would have pushed down the price, but not by as much as it eventually declined.

我也不是想把事情搞得太教条, 只是大家都在学习巴菲特, 这个案例又这么经典和引起争议, 通过这个案例把巴菲特的逻辑搞清楚还是对我们的投资很有帮助的. 再好的公司, 如果价格严重高估, 还是应该考虑卖出的. 一切都是关于价格和价值的游戏, 把这两点的位置搞清楚了, 投资基本就成功了. 死了都不卖也挺吓人的, 哈哈.

问题是可乐可能在93年就已经高估了,那时候卖不卖?如果卖了就错过了后面很多。这也是我一直想请教段兄的问题,买入股票一般要等到安全边际超过100%的时候,但是何时卖出呢?对于“烟蒂型”股票,如何掌握卖点?对于“好企业”型股票,如何掌握卖点?

我持有一只股票一年,买的时候毛毛估计股价被低估了50%,后来发现他的基本面变了,就抛了,赚得不多;但抛后的两个星期该股就翻番。倒不是后悔,就是觉得如何把握这个卖出点?

谢谢分享。施罗德在滚雪球中说法不一定等同于巴老的想法,有些加了自己的想像色彩,施罗德还公开称巴老是“十分需要得到别人肯定的人”,也称巴老是:“那种非常喜欢受人关注的人,他喜欢出名,他喜欢被人崇拜。”

最好有巴老自己承认没在98年卖可口可乐是个错误的原话。不过这似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了解投资的思考逻辑,巴老在那个时候没卖可乐自有当时他的“投资思考逻辑”,这种逻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

如果非要事后认为巴老在1998年没卖可乐是个错误,我觉得巴老犯的错可能就是没有完全看清不确定性的东西。然而,不确定性的东西没人能完全看清楚的。

2004年股东的一封信里摘录:“Clearly, Berkshire’s results would have been far better if I had caught this swing of the pendulum. That may seem easy to do when one looks through an always-clean, rear-view mirror. Unfortunately, however, it’s the windshield through which investors must peer, and that glass is invariably fogged. Our huge positions add to the difficulty of our nimbly dancing in and out of holdings as valuations swing”

【http://gregspeicher.com/?p=841

Lessons from Buffett’s Decision not to Sell Coke: “I talked when I should have walked”】

巴菲特有企业家的一面,所以他的投资很多时候是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去处理了。如果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去看他处理可口可乐,就容易理解了。他的另一面是投资家,资产配置是他的最拿手的。目前大家的讨论,是从股市投资的角度去思考的,所以不容易理解他。

我的理解,他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理解的股市投资。他实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资本家,对于实业和资本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功力。如果把他与李嘉诚相比,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他了。无论股市高低,李嘉诚都不会出售长江和和黄的控股。他自己讲,不是不懂股市和做生意,是不能卖。

对于我们来讲,绝大多人是不可能做到巴菲特和李嘉诚的地步的。但他们的做生意和做人的原则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对于我们来说,所处的环境与巴菲特不同。处理的方式自然会有不同。价值投资之所以值得学习,是在于它符合投资的基本逻辑。因为只有买出利润来,才能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至于持有多久?什么时间出售?则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处理了。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买,买什么,什么价位值得买。看似简单,实际是毕生的功力。

价值投资的另一部分是持有,也是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要功力。它的实质是对于企业价值,特别是将来价值的眼力。既要理解金融的大周期,又要理解具体企业的发展和在金融大周期中的变化。做好非常不容易。

我在段总这里学习,对于买什么,什么价位买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如何持有,持有的标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段总的一句话,非常精彩:“如果你买的一个企业的股票值这个钱,那你赚的什么钱呢?”

施罗德说的就是巴菲特自己的解释. 作为董事, 限制了卖出股票. 同意你, 重点是我们通过这些案例了解投资的思考逻辑, 我觉得作为巴菲特, 当可乐被高估时, 他肯定是知道的.

同意. 完全把握投资的价格钟摆是不可能的. 巴菲特也承认. 他不能预测价格走势, 但是他知道现在的价格在钟摆的哪一方, 大概偏离中线多远, 虽然他不知道会不会偏离更远. 

我只是觉得对于可口可乐价值几何, 巴菲特是心中有数的, 高估是肯定的,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或者个人的承受阈值不同, 他选择没有卖出. 我还想说的是, 如果巴菲特还是巴菲特, 但是他只是一个普通投资者, 而且资金量很小很灵活的话, 我认为他当时肯定会卖的.   

我觉得只要搞清楚这个企业的价值在哪里, 然后跟价格比, 就大差不差了, 不管怎么样都会赚钱. 至于具体什么价位卖出, 就是一个毛乎乎的感觉, 每个人的扣动扳机的临界值都不会完全一样.. 也取决于机会成本, 有没有更好的机会等.

如果我是你, 对于你的那次操作做法可能会一样. 至于抛了后涨没涨, 跟我们没有关系, 我们也不应该受股价变化影响. 只要逻辑对了就行了.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如果选择一个好企业,高价买入可能收益回下降。合适的价格还是很重要的

宝典里的, 查理宝典比雪球难看很多

赞同,另外一本《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更胜一筹。

段总有兴趣的话,可抽空读个有趣得多的简版:范卫锋的《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滚雪球>札记》系列。我整理了一下,放在了博客中:http://cathayafund.blog.163.com/blog/static/16620901720107964614838/

个人觉的翻译挺好的呀,不难懂。

您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拿上来谈谈啊。。

另外,我目前正在看费雪的《如何寻找成长股(冯冶平翻译)》。

前面也看的不太懂(刚开始看的时候还骂娘了),但后面看的很舒服。

就这2本书的阅读体会,感觉老巴很多东西来自费雪。

做价值投资的人一般有2种背景,一种是做企业然后转型做投资的,一种是原来炒股转过来的,老巴的书第一种人看很舒服,芒格的书第二种人看反倒简单。其实最好的是做过企业又熟悉股市规则的人,那就最好了。

我也买了本菲利普.A.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冯冶平翻译)的,看不太懂,感觉他把简单的东西说复杂了.看不下去.

另外一本<<彼得.林奇投资选股智慧全集>>看起来舒服,简单易懂.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买股太简单了,如乳业危机来时买入伊利,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功课做在平时。如我国现阶段要解决民生问题,那就买医疗股。

2008-11-01 00:23:37

我现在在买股,不买别的股,只买伊利.我会找到所有的钱买进它,你说我傻不傻!!!!我只少2年不减持!

一直站在很高的点上来思考问题,脑子里信息量很大,知道国家需要什么,知道全世界的经济格局怎么在变化

巴菲特一直把自己看做投资决策的核心。在1967年写给合伙人的信中巴菲特说:“在这些年里,我那些真正绝妙的投资想法都严重倾向定性判断……。至少在我看,投资者在定性分析上的正确决策帮他们赚到大钱。”
  这位前世界首富丝毫不掩饰直觉的重要性,据说他还曾向人坦言,他的投资决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凭直觉拍板的,只要直觉告诉他在这方面有投资价值,他就会大胆地进行投资。

企业没有成为龙头就无法代表行业,那行业增长快并不一定你持有的企业增长也快。大概这个意思。

还是不明白,你说的龙头是销售第一的,还是。。?

能够代表这个行业的都可以叫龙头,伊利能代表乳品企业,苏宁能代表家电连锁,格力能代表空调,茅台能代表高端白酒。

分析这些企业只要分析对应的行业基本就没错了,但医药行业哪个企业能代表医药行业,这个我看不出来。

“基金水平在我眼里都是垃圾;这帮毛毛小孩也会做投资了;一直站在很高的点上来思考问题,脑子里信息量很大,知道国家需要什么,知道全世界的经济格局怎么在变化”

————————————————————————

我的直觉告诉我,你似乎正在强化自我!

谁不会死?

——————————————————————————————

你手中也有通策医疗吗?

投资家不看好银行股,是因为地产的原因,这反而使我看好银行股,为什么?中国经济那么多年都转不了型,问题就在于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困死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那么,接下来会转型成功吗?不可能,所以还得银行地产起来,银行地产是中国股市目前阶段的国王。

什么时候地产银行会真正倒下,那就是权力制度运作发生转型的时候。

不知各位觉得我说的对不对?

这次银行地产没起来,是因为政策的压制,但能长期压制住吗?我觉得不可能啊。

谢谢段总的博客,成为步步高忠实的客户也算是对段总传播价值投资的一种感恩吧

谈一点我的理解:

1)站在公司健康发展的角度,“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逻辑是对的。因为这样抓住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不会因为短期利益,影响了公司长远发展。特别是华尔街的逻辑,也真让企业受不了。

2)站在公司权益的利益角度,如果谈分配和权益,上面的话就值得推敲了。因为从本质上讲,公司是属于股东的。否则的话,人们为什么要投资呢?又如何保证人们的投资利益呢?

3)所以上面的话,看当时讲的出发点,也看讲的目的。比如,现在为了“已经经投资合约明确的控股权”,而发生了不应该出现的纠纷,就颇有借强势,不讲道理之嫌了。

如果管理者是大大股东这样说还可以。。如果只是小小股东,就很容易引起猜疑和误会了

段总,您说一件事真正理解了,执行并不是问题。但现实却是明知吸烟、大赌危害长期利益,有些人还继续做,为什么呢?是他们没有真正懂还是自制力不强或是别的?

我觉得会执行了,才表示你看明白了。

另外明白到什么程度,可能还要看悟性。

“知”与“行”,价值投资首先要知,但是很多人号称价值投资,其实干得还是投机,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或者说不是真正的“知”。另,段总对文学、哲学、古典等其他东东感兴趣么?

懂不一定能执行。举个例子:好的教练不一定就能做好的运动员,反过来其实也一样。好的执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的,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

投资和当运动员最大的不同是受体力的影响小,80多岁还可以干。当然,有些运动80多岁也可以干的很幸福。

对,执行自然得碰上很多环境方面的因素,不容易

我记得当年央视记者追着老巴关于长期投资,老巴的回答是他认为油价要涨很自然买中石油。康菲也很便宜,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美元走势还复
老巴也无奈。我还记老巴多年前是做空美元的,为什么会面临康菲一局?

段总的话好像有点问题!你可是N个亿身家的人!与普通老百姓也差不多啊!

你讲的没有错,主要我自己思维上理解错误!

请问,段总怎么看中国体育中的三大球成绩集体下滑(这都是集体项目),我个人感觉应该是体制的问题,犹如一个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最后都难以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

想听听你的理解!

女排正常,甚至可以说是进步--再不像以前我们那样把体育的输赢看得那么重了。篮球还行啊,你想怎么样?难道我们真以为我们国家队能赢美国?篮球好像发展得不错啊,现在年轻人看篮球的都快(也许是已经)多过足球了。关于足球,我无语,已经很多年没关心了。老蔡上来也许有点戏,但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其实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来讲,现在体制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虽然成绩可能反而会有一段时间的退步。

女排成绩下降,连一般球队我们都没有优势了;

篮球,我们的联赛组织之类的,还行,但是我们中国篮球没有特点,尤其是缺乏好的后卫,也可以将技术粗糙吧!为啥,都选高个子了,这是衡量篮球人才的唯一标准。中国篮球i确实不好看。当然在亚洲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足球,就更不值一提了!

蔡建华上来是有些用,毕竟乒乓球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水平、整体实力比之前更稳固、进而提高了,说明此人管理水平高,对他这个人,我比较认可!

现在的体制有变化?我在国内是感觉不到,对集体项目不敢有期望!

段总,我可否这样理解:

执行很简单,但不容易,正如下田劳动很简单,但也不容易一样。坐而论道很惬意,但还得吃喝拉撒.所以,再完美的方法,没有执行,等于零;再伟大的投资\管理理论,没有执行,没有真实财富的产生,等于零.所以,价值投资理论固然正确,但更需要制度作为保障.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制度:能够鼓励人们自由地投身于创造真实财富的活动中,无论是当发明家,企业家,技术骨干,还是一个熟练工人,都能够通过管理等劳动,获取属于自己的报酬.

我觉得,制度才是最重要的。对实业者来讲,制度有缺失,做起事来特别累,因为这不是能力大小能够改变的;对投资者来讲,制度有缺失,根本就失去了投资的土壤,要么没什么企业可投(如前苏联),要么就物以稀为贵(贵得吓死人)。

不知道段总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体育的本来主要目的是健身。但我们前些年,体育为政治服务,大多都搞成国家出钱,争名次的专业队了。现在的体育在逐步向正常发展,可喜可贺。

国家的总体实力强了,投入增加了,总体体育水平也会提高。至于体育名次也会逐步成为大众娱乐性,而逐步离开政治。

以我的理解,价值投资恰恰是抵御制度不完善的最好投资方法。因为在一个以对人为操纵市场熟视无睹的市场,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操纵市场的人来讲,价值投资是唯一可以保证投资获利的方法。

制度是社会基础的产物。各个历史阶段,各有各的问题。人改变不了制度,但可以改变自己,以正确的方法取得成功。

他只能落到阵地一板一眼的打,跑起来就不行了,只能适应一套战术。传统中锋跟现代篮球的速度为主高度第二的是有不协调的,姚明的篮球智商还可以,很多他这个身高的更笨,基本上很少能打上主力的。他现在的实力应该在哪个球队都能打上主力,就是总容易受伤。

北大教授夏业良谈现在的北大

  洗脑太严重了,现在年轻学生里面,如果没有家庭背景的话,没有家长或者亲戚朋友特别的指引,靠自身发展的话,基本上是以拜金主义为主要导向的,追求物质生活、追求时尚,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学一点技能和本领,将来找一个好的工作。
  
  有的人可能想到去西方留学,但还是为了学一些技能和敲门砖,以便回国能找一个好工作,并不是说出国接受新思想的洗礼,能够对人生观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的确也有些人到国外学习以后发生了转变,于是不能接受国内这样的环境。有的人回国工作一段时间发现不合适又走了。
  
  总的来讲,所谓八零后、九零后的思想,他们的信息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中学生,一直忙着高考,等到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学业也很紧张,一方面没有很多时间去上网了解那些官方不让他知道的信息,所以他们的思想来源和阅读范围很有限,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很多时间去图书馆阅读那些历史上沉淀下来的真正好的东西。
  
  我觉得首先人们的预设就是错误的,好像北大的学生应该跟人家不一样。到底什么不一样?北大学生的考分比别人高是真的,但其他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他们所受的教育是一样的,都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如果要说不一样的,应该说是进北大接受四年教育以后,可能人们的预设是会受到北大人文精神的熏陶,然后就不一样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北大现在的课堂上,还有几个老师敢说激烈批评党和政府的言论?哪怕你是非常怀念那个旧的时代,民国时期,哪怕就是传播那个时代文人学者的思想的话,恐怕也都是非主流的。现在北大的老师里,还有几个愿意传播这种被看作是“另类”的思想和知识呢?所以我觉得人们对北大的期望本身和现实有很大的反差。像我这样的另类,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种边缘,就是再往下发展,很可能就不让我上课了。
  
  所以我感到很悲哀的就是,如果像我们这样的少数另类,连北大——其实北大也是无能为力的,任何一个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敢挑战现在这个意识形态。他敢说:哪个老师怎么讲课是他的自由?北大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校

      想想以前蔡元时期的北大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追求真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能都被漠视了。

       在一个人人都想考公务员的社会,独立的个性和灵活的创造力可能在从小被灌输式教育的时候就抹杀了。

       为什么东土大唐的人们奴性这样重呢?

我觉得其实美国也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有著名的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当然美国他们那时不爱考公务员,这很不一样,他们是小政府。

推动历史的发展绝对不是成群结队的绵羊。

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百花齐放,互相包容,互相制衡。

其实我们现在还是很封建,看看那些官爷一呼百应,不管他们是否说的对做的对,是否公平公正。

        几千年了,还是一群人统治着另一群人,为了维稳,他们不惜蒙蔽被统者的双眼,不让他们看到外面真实的一面。或从小就强加给你们的后代,灌输他们自己都不信的那一套。

        如果他们坚信某D所宣传的那些价值观,为什么他们还让妻儿移民,而自己留在这片土地上做镙官。

现在社会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的确出了问题!我就被误导了很多年,直到三十岁才会思考社会,思考生活!

我们这些人都要做好双重准备,好就留下,不好就离开,我改变不了你我只能尽量的躲开你。好在我们的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比大部分行业好很多。

传马云筹资金欲回购雅虎所持有阿里40%股份

凤凰网科技讯 11月9日下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据一位知情人士说,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正在设法制定一项由管理层领导的回购计划,以便收购雅虎持有的40%的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束与本身已经成为收购目标的雅虎的关系。

一位不愿意透明姓名的知情人士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一直在与私营证券公司进行谈判以便组织一个专项收购基金,其明确的目标就是收购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的股权。

雅虎在2005年用大约10亿美元收购了阿里巴巴的这些股权。但是,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公司的母公司私营的阿里巴巴集团中的这些股权可能价值40亿美元。

据了解马云与潜在的投资者之间的谈判的业内知情人士说,马云渴望让私营证券公司参与这个交易主要是为了融资。因为这些谈判是保密的,这位知情人士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

阿里巴巴发言人John Spelich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发表评论。

2010/11/10 04:09
DJ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就聯合收購雅虎意向接觸阿里巴巴-路透社


據路透社(Reuters)網站週二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一些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與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創始人馬雲(Jack Ma)進行了接觸﹐以揣摩他對參與聯合收購雅虎公司(Yahoo! Inc., YHOO)的興趣。雅虎持有阿里巴巴40%的股權。

馬雲尚未對此作出決定。報導沒有給出相關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名字。

另一位知情人士稱﹐雅虎沒有與財務或戰略合作夥伴進行積極洽談﹐目前也未評估或徵求收購提議。

阿里巴巴發言人John Spelich拒絕對此向道瓊斯通訊社(Dow Jones Newswires)置評。

什么意思?

1。可能是什么意思?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

2。速度加快是什么意思?原来应该是什么速度

3。股价回归是什么意思?

呵呵,股价回归就是回到其合理估值,也许雅虎的合理估值就是段老师之前说的范围;

   速度加快就是也许原来要5年完成回归,现在也许只要1-2年;

   可能就是市场传言有可能成真,至于最终是否有这个收购或回购事实,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对传言的很多讨论和传播已经足够让市场认识到了雅虎隐蔽资产的价值。

对雅虎有兴趣的大概都是因为对阿里巴巴集团有兴趣,所以有点复杂,因为无论谁都无法解决马云的问题。

我看起来可能有兴趣的大概就是微软、ebay、amzn了,你说的沃尔玛也是有点道理的,反正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总是会有人感兴趣的。

如果沃尔玛在电子商务方面又成了霸主,真是不得了。。

请问段老师,马云最大的问题是后面这个吗?————“可能失去话语权和控制权。”

相像一下有无这种可能性:雅虎仅卖出适量股份刚好满足让马云管理团队获得第一大股东地位。

我认为,段老师买雅虎股票有点像伯克希尔公司1981年收购阿卡塔公司股票.那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巴菲特亲口说的:“无法分辨榆树和橡树的人,反而能冷静地评估所有的报价。”

      不知道俺是不是有点教条主义了。

人都有私心的一面。当初得到yahoo的投资,是天大的贵人相助。现在出头了,自己就是贵人了。即使杨致远还当CEO,也不会改变马云现在的想法。

马云没有任何尴尬,是他的私心一面膨胀了。

一个人成功之后,很难做到像巴菲特一样。巴菲特成为世界二首富,把成绩归于出生于美国,归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他能实事求是看待自己,非常难能可贵。

对于大多数目前有了成绩的人来说,自居不自居地还是把成绩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功劳。所以私心的一面就容易膨胀。又不想让别人说,就找出各种理由了。

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投资就是面对真实的人和企业,没有完美的。

马云早晚都是会失去话语权的。。。

段总:您好,在您博客学习价值投资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到的是更多哲理,提升了我思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价值投资修行中,明白了投机是杀戮的战场充满了血腥,价值投资则为世界的进步点亮了明灯,搞懂了投机和投资的本质区别是人性.感谢您领我叩开了价值投资的大门!

忽然想到段哥要是给自己最熟悉的步步高或是oppo做未来现金流折现应该挺有意思,不知道会按多少年来折

请教段老师,“15年前投我们公司”最多的(不仅是钱)那个人,是不是这么算的?

1 这门生意我最有兴趣,任何不懂的我都愿意学

2.万一失败了,估计我还能活着,也没有谁埋怨我

好像没认真想过失败会怎样,确实也没觉得会失败。所以做实业比投资要容易些,因为一般而言自己更了解自己在做什么。

感觉最重要还是认可段总的人。

我想到更健康更长久,要是步步高跟oppo足够长久,那么未来现金流折现真不知道咋折了。

段总,能否更加具体地讲讲你说的“老巴的做法赢面高,懂概率的话就更能理解他的做法”这句话,尤其是你学习概率的心得,以及概率在投资中的应用。

不用客气,要谢谢的是段老师,是他让我们免费分享他的经验,我只是将段老师讲的经验分门别类而已,没做什么事,而段老师每天要看很多留言,又要回复,那才真是要感谢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

去云南旅游,可能是大脑缺氧,被导游忽悠起来,买了两块号称是上市公司东方金钰玉的玉石,回来一下飞机就想起芒格的话,被骗了

现在去云南是最好玩的时候呀,呵呵。不过最好别买景点的东西,99.99%都是骗人的,估计还给你一个真的鉴定证书吧。买了也就买了就当买回程导游的笑脸了,呵呵。

再就是不要受到环境影响,我曾经遇到过让我买我就是不买,导游骂人的,呵呵。拿我确实没办法,不过旅行团还是要贵一点的好,购物少,比较便宜的旅行团看起来划算,都在购物里面找回来了。

这个不是在芒格宝典上就有的吗,怎么是网友总结的?

我认识一个人也在中兴通讯,她在非洲,有好几年了。

段老师看书看大面的习惯,很有趣,呵呵。

优点是:可以少受某些毒害,因为段老师的经历足够丰富了,总结提高其实就是几个要点 + 时时的自我反省,自我实践。时间效率也高些。  

缺点:除了可能会有些小乌龙,似乎没有大的缺点。

呵呵。

我们看书的话,由于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实践很少,那很多细节似乎还是要关注的,想清楚道理,当然未必要都按照细节来。

“初,亮在荆州,与元直及汝南孟公威、颖川石广元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我猜想段总看书主要是验证自己的思路了。

高人学以致用的能力比较强,毛主席就很厉害。

实际上我也看过不少东西,但不一定要和投资有关。有关投资的书看得特别少,主要是觉得会投资的人一般都懒得写书,连老巴都没写书,而市面上的书好书少,大部分翻一下就行了。

这一段时间在ipad上买了不少中文书,现在在看梁羽生全集。

呵呵,我们家的小朋友 4岁了,以后我要模仿下。

我自己是来不及了,当时只看过2本,好像..............

我一直觉得老巴的作品观点比较易懂好学些,对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感觉应该很难很生畏,不太敢去碰他,但那天去书城刚好有《穷查理宝典》一看印刷精美,投资方面的观点也和老巴的相差不大,也不难懂,倒是思维方式和行为心理学方面谈论很多,感觉很好也很有兴趣,现在是读书月(深圳)八折优惠约318元买回一本,用10多天读完,兴趣盎然,还读了查理芒格推荐的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这本书也相当不错,还看了一下穷查理年鉴,个人感觉像格言一样,很有道理,但读起来枯燥一些。穷查理宝典虽然300多元一本,但确实是值得拥有的一本书。段总推荐的《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也是经典之作,现在看作者的新作《再造卓越》。段总阅读广泛,有好书希望继续推荐给我们看看。谢谢!

呵呵,这段我也喜欢,摘在我的《我理解的价值投资(六)》中,还有心理倾向及一些名言,我都很喜欢,芒格对我的影响仅排在段老师您的后面,是第二位,并且他给了我一把锋利的钥匙,成功地启开了我尘封了15年的有些灰暗的心门,重见温暖的阳光。还得感谢您推荐的《查理宝典》,谢谢了。

呵呵,买那书还不如来这里,还免费。

那本书和段总没有关系,也不是价值投资的东西

想不到段哥也喜欢看科幻小说,
我也很喜欢科幻,科幻电影基本上都看过了,科幻小说也是很喜欢的。最近买了一些科幻小说看,感觉刘慈欣写的书不错。还买了本美国2007最佳科幻小说集,发现味道不怎么好,可能由于翻译的原因吧。

内容随手翻翻就算了. 贵在封面有段总灿烂的笑, 激励着!

贵在封面有段总灿烂的笑, 激励着!

我觉得段老师写的《我为什么买GE>>很管用,一看就明白投资“感觉”了。因为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人把他买股票的想法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穷查理宝典》非常有嚼劲,有些不明白的问题当时听了老师和大家的解释还是不懂,现在明白很多了。

机会出现时,一定要狠狠抓住,并且下重注。最近两年深有体会,2008年买入一只H股,目前已经快10倍,只可惜资金太少,当时应该借钱买入,因为没有风险,售价比库存现金还低,但是当时教条地执行老师巴菲特的“不要借钱”忠告,我现在想想,有时候可以借钱投资。

段总,如果你现在是30岁的无产阶级,发现一个好的机会,你会借一大笔钱投资吗?

我觉得弄懂了价值投资迟早会赚不少,不在乎那一年两年。

谢谢,多了一份信心,坚持着。

价值投资就不会借钱,也不需要借钱

当发现机会时, 我也有同样的困惑, 总想搞个大的, 快点发财.... 但是还是要忍住啊... 老巴的人生教诲不能不听啊. 哈哈... 虽然很难做到的说.

大家都喜欢说增长,找增长型公司。

个人认为增长的本质是静资本回报率,并不是利润增长率,更不是营收增长率。

而且,个人认为复利可以被认为是静资本回报率。

纠正:

“时刻牢记通胀和利率风险”老巴不是说就算第2天美联储主席告诉他利率政策也不会改变投资策略吗?看来老芒跟老巴还是有点不太一样,其实说不定老巴提前就要利率等因素考虑进去了。

正如一众大家所说,最难的是什么都不做。

现在我感觉好多情况下都是这样:好货不够便宜,便宜的不确定性又太高;加上能力圈的限制,能看懂而有有信心的企业好少好少。

只能继续读,继续找,继续等。。。

“培育求知欲望,努力让自己一天比一天聪明。如果你想变得聪明,需要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投资就像打乒乓球或者高尔夫,也需要不断的持续训练,才能成为高手。来段总的博客的确能学到很多东东。谢谢了。

有必要纠正一个问题:有人说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持有好企业的投资,其实这是太过笼统的说法,也没有操作性

价值投资是持有价值不断增长的企业(持有多久一定跟价值的变化有关),如果说炒股是炒价格,那么价值投资实际上是在“炒价值”。

在老巴的眼中没有价格的概念,因为短期价格无法预测,但他有企业价值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曲线,这何尝不是炒股呢?只是这个炒股非大家所理解的炒股罢了,呵呵。

有谁能解释一下,老巴为什么能够持有可口可乐几十年,却不肯多持有康菲石油多一点时间而认错离场了呢?

我想真的想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价值投资到底是在干嘛。呵呵

沃伦?巴菲特: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在康菲石油上,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在油价非常高的时候我买了康菲石油,尽管石油价格有些低,但是我觉得康菲石油的价格还是比较低,但是我的判断错误了,我们损失了很多钱,这是我自己犯下的错误。

主持人陈伟鸿:

是不是您的恐惧出现的早了一点,其实不该那么恐惧的?

沃伦?巴菲特:

这是我的一个错误,我以后肯定还会犯错误,我过去也犯了很多错误,这就是一种必然规律,其实我们的错误相对于我们的净财富并不是那么昂贵,那么你就应该去试一试看什么是奏效的,什么是不奏效的,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我将来还会犯很多的错误,在未来的十年中我还是会犯很多的错误,但是我会很快地纠正这些错误,我不是完美的,不能假设我不犯错误,我肯定会犯的,查理也会同意我的观点。

关键就在于为什么老巴认为这是错误,而可口可乐10年在下跌仍然是正确,呵呵。

我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我认为老巴眼中有另外一个股市就是这个原因,可口可乐他认为内在价值在增加,因此他就不卖,康菲石油他认为内在价值可能在减少,因此就卖了。

其实老巴在炒另外一个股市,是一个心中的以价值为连接点的股市,当企业的内在价值在上升通道中他就不卖,在下降通道中他就卖,这是我的理解。

不冲突。洞穴就是在下降通道。

你提出了我平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我想了一下,结合你说的“炒股市”,大概有三种情况:基于技术分析的炒作;第二,市值大大高于股票内在价值,卖出,市值大大低于股票的内在价值,买进。第三,只要股票的内在价值在不断增长,就一直持有。我觉得,只考虑内在价值的增长这一个纬度,是否合适。能否这样考虑:首先考虑的是股票内在价值是否在不断增长,如果是,基本上要拿住,但如果市值大大超过了内在价值(50%以上),就应该规避风险。

我很想知道巴老为什么说买康菲是错误的, 有谁知道的能说一下?

可乐的成长性弱一些但盈利能力确定性强,相对比康菲,石油资源会枯绝(企业赚钱有尽头)以后人们会用上其它能源的比重越来越高所以康菲的盈利性长期来看是下降的。

是呀,呵呵。所以看待这两个例子,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实时间的长短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价值变化的趋势。如果内在价值一直向上,持有一生都有道理,但内在价值向下了,多持有1天都没意义。

巴菲特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可口可乐的老板,这就像是有一个极好的企业是你的家族产业,传到你的手中,你是不会因为股市的起起伏伏而买进卖出的,你把企业经营好每年赚钱分红就行了;康菲石油就不一样,他只不过是以股东的角度估值然后买进卖出,他想赚市场低估那一部分的钱,像中石油一样。

有极少数公司老巴愿意私有化的(永远失去买卖股票赚钱的机会),如GEIGO,他一般是不会买进卖出的。

呵呵,您还在纠结于是否卖可乐的问题,还提出“止损”的概念。

止损这个词用的不好,其实我在说如何卖出,这个卖出跟股价是没有关系的。其实你如果能假设一年开一次盘,那你在什么时候会卖出,大概就明白了价值投资其实跟股价没关系,跟持有时长也没关系,他主要是跟企业价值的变化趋势有关系。

安全边界本身就是50%的概率,只要企业的内在价值还在增加,买贵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如果每个月你都要投资1万块钱,那么你会投资哪个企业?换句话说这个企业在任何时候买入都是正确的,是否有这样的企业?

个人觉得安全边界更容易确定,内在价值是否增加很难确定。

如果有1w快,有很多选择---有安全边际的,无安全边际的,内在价值确定性高,或确定性底的,看机会成本吧。

买入的时候还是有关系的,不然就用提安全边际的概念了。

买入的时候还是有关系的,不然就不用提安全边际的概念了。

个人觉得安全边界是价值投资很重要的一部分。

没有安全边界,也没有其他机会的时候,那就等吧,坚持原则吧。

到了合理范围,然后等安全边界出现,这个时候涨和跌的概率是多少?如果你设置的安全边界很低,比如安全边界是0.6,可能只有20%或者更低的概率能到,呵呵。

我认为可口可乐的内在价值在增加,康菲石油的内在价值可能在减少。

老巴同样犯错误,像  打高尔夫一样,老虎也有不进的时候。

“4) 时刻牢记通胀和利率风险。”不明白通胀的风险?有朋友能分析一下吗?

回复topcp :合理的价格买入好企业好过很低的价格买入差企业,何解?

---------------------------------------

据我理解,巴菲特投资的标的,可以分三类:一类是“烟蒂”型(即“undervalued”型,“general”型,也就是“很低的价格买入差企业”的“差企业”,早期投资主要是这种,后来的“中石油”应该也算这一类);

最初来段总的博客目的很简单,就是学习段总怎样在股市里多赚点钱,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发现最大的收获不是怎样赚钱的问题,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1,领悟了段总的人生态度,以平常心做本分事,这点前面有专题讨论,我不多说了。2,学习了段总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考虑问题的角度。我发现段总在回答博友的问题时,不管是投资方面的还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总是能拨开事情的表面现象,一针见血的指出事情的本质。很多问题我们如果只看表面现象,会感觉非常复杂,雾里看花,看不明白,但如果我们拨开表面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可能感觉非常简单,一目了然。以上两点就是我在段总的博客里得到的最大价值。

你说的很好!

 

专注!我的理解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再做第二件.

就象巴老的七圣徒,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大约一年一家,历时十年.

 

每个月,我都会有1周左右的时间出差(主要是去中国的一线城市),工作之余,我喜欢去当地商业较集中的地方去走走,看看苏宁、国美里面的美的、九阳、苏泊尔、步步高的销售情况,或看看商业街里服装连锁企业(如美邦、七匹狼等)的销售情况,花点时间随即统计下所关注的一些企业的销售情况,去投资的上市公司看看,我想,通过这种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所投资的公司,会对企业的运作理解会更深刻一些,投资者的眼中应该看到市场,看到消费者,自然就会看到其中的价值,至于说长短线,则是每个人对企业价值理解上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