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飞车noble激光数据: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1:12
 爱书人,把书当作生活中的必需品,北宋的黄山谷说过:“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南宋的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的那段惆怅的追思,至今读来,犹怦然心动,那就是爱书人将书视作生命的一个部分,难舍难分的例证了。由于北方沦入异族统治,她不得不与丈夫赵明诚,仓皇南渡,他俩穷半生之力,倾全部家产,费无数心血,所收藏起来的金石、书画、典籍,带不走只好忍痛任其失散。过江以后,在兵荒马乱中,夫妻又要分开,她不得不问,世道不靖,万一碰上兵燹,该如何处理侥幸带出来的一点东西?她先生说,第一,扔掉衣物,第二,扔掉钱财,第三,这才扔掉典籍,第四,也就是最后,你就只有抱着那点金石跳江了。由此可见,书之宝贵,之价值,在读书人的心目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分量。
     书籍,这不灭的火炬,这光明的所在,永远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因此,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好学不倦,可以肯定,那是如入宝山,绝对不会空手而返的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常常到西单的图书大厦去,也是看的时候多,买的时候少,但看到楼上楼下,那么多的读者,从白发皤皤的老人,到牙牙学语的小孩,从囊中羞涩的学生,到寻书觅书的客户,无不认真地捧着书,或立或坐,专注阅读,聚精会神,旁若无人。这种勤学不辍的读书精神,总是使人感觉到一种希望,一种曙光在前的景象,一种可以期待的美好明天的远景。
     现在,读书的风气渐渐浓厚起来。大部头的典籍,工具书,纷纷出版面世。这当然是读书人的福音。好书多,有用的书多,值得收藏的书多,一跨进书店的门槛,想买书的冲动也多。但是,书价也让购书人在书店里踟蹰再三,下不了决心,以致望而却步。我有几本五十年代出版的书,定价为三千,五千,也就合三毛,五毛罢了。现在,十块钱以下的书,在书店里还能找到多少?
     书是贵了一点,但读书人又不能不买书,所以,法国一位著名作家,就是写《追忆逝水年华》的普鲁斯特,他大概也碰到过这样的窘境,想买书,而口袋里恰巧掏不出法郎。于是,他叹息,“钱少和钱多的人,都不愿买书,前者是因为贫穷,后者是因为吝啬。”
     其实,钱多的人不买书,至少像时下我国那些大款,暴发户,倒并非由于吝啬,而是他觉得不需要读书,没有必要读书。他们不相信“开卷有益”这句成语,是千百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他们认为,读书对他挣大把大把的钞票,不但不能起立竿见影的作用,还浪费他生财有道的宝贵时间呢!所以,普鲁斯特的名言,或许这样理解,也许就更准确了:想读书的人,买不起书,买得起书的人,又常常不爱读书。
     可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出版事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对比十年文革期间的文化沙漠现象,如今书籍的兴旺发达,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电台有读书节目,报纸有读书专栏,图书馆双休日也对外开放,作家签名售书,座谈评论,还有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经常举办的书市和折价书市,这一切,说明拥有古老文化的中国,那薪火相传的读书传统,正在发扬光大。

在一个文明进步、发展上升的社会里,读书的普遍程度,是衡量全体公民文化水平和精神品质的重要因素。读书是求知的过程,固然,“开卷有益”,但也是一个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的过程。那些大款,暴发户,为什么很快地发起来,又很快地倒下去,造成这种结果,可能有许多缘故,但其中一条,不读书,也是败因。一个人失去了求知的热情,这个人便陷入了混沌之中。同样,一个社会失去了学习风气,这个社会便陷入了愚昧之中,十年浩劫,不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么!
     因此,要读书,要学习,“开卷有益”,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