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飞车怎么得改名卡:汉高祖两道遗嘱保住刘姓江山四百多年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37:21

但是,刘邦的这种牵制艺术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他在上这一道保险前早已经上了另外一道保险。这道保险就是诛灭异姓诸侯。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们还是先从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初说起吧,在这一年,刘邦击败了造反的淮南王英布,带着箭伤返回长安。这是他最后一次亲征造反的诸侯王,再过四个月,他就要死掉了。路过老家沛县时,大概是衣锦还乡的思想作祟,又或是箭伤与旅途劳顿的折磨,他坚决要住下来,并传出旨意,要与家乡父老同乐。

    这一年,刘邦已六十二岁,但并没有因为年龄而使他与乡亲们欢宴谈笑的兴致减少。他找来家乡所有的人,摆下酒,杀掉数口猪,宰掉数只羊,所有花销都算在他账上。就是当年欠下的许多酒钱,他也数倍奉还。在玩乐了十多天后,他坚持要走,乡亲们坚决不让,他只好又在路上搭起帐篷,痛饮三日。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历来是世界之最,一个人在外取得成绩后必要荣归故里。当初的那位汉子项羽在灭掉秦国后,便坚持东归,并且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还乡”情结,使得许多做出成绩的中国人回到家乡后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理所当然,取得了天下的刘邦当然不仅是跟乡亲们吃喝那么简单了。

    他先是组织了—个一百二十人的少儿合唱团,并亲自写下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歌词,在歌唱时,他击筑并亲自领唱完后,突然放声大哭,哭完,又跳起舞蹈。最后,倾吐了对故乡的深情:“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衣锦还乡,自然要作威作福一番,刘邦自然也不例外,他大肆报复了丰邑背叛他的积怨。本来,刘邦祖居丰邑,后来迁居沛邑。起事后,刘邦自立为沛公,领兵攻占丰邑,让雍齿留守,雍齿却叛归魏国。因此,荣归故里时,他免除了沛邑的赋税,却不肯给丰邑同样的待遇。与其说这是报复,倒不如说这是他在老家显示他皇帝的权威。

    刘邦还乡大概是汉初政局的一个缩影,这倒并非因为他的吃喝与炫耀,而是他的那首《大风歌》,从文学角度来讲,这三句歌词足可以立足于中国文学之林。刘邦根本就不是文士的料,他能写出《大风歌》,只是在特定环境里,他的主观内心与客观现实猛烈撞击下真情滚涌的宣泄。我们大概还记得项羽临死前写下的那首《垓下歌》,这两首歌都是武夫在自己的非凡人生历程行将结束时,对眼前处境的强烈体验以及瞻念前途所产生的忧患与困惑。

    有人说,刘邦的《大风歌》是一首胜利者之歌,如果仔细品味其中的含义,就会发现,这首歌其实是一首胜利者的悲歌。

    特别是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体现了刘邦本人对自己做了七年皇帝的一个总结,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汉初政局诸侯造反的现实,它同时也成为刘邦不久后所立政治遗嘱的思想基础。

    “猛士”是谁?就是那群诸侯王,那么,他既然杀掉了那些诸侯王,当初为什么要立呢?

    一切事情又都该从秦始皇说起。

    猛士都已死去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围绕分封与郡县的问题,秦帝国的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秦始皇最终选择了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理由是,天下之所以苦战不休完全是因为有侯王。

    刘邦在与项羽争斗的四年里,也实行分封制。一个人再愚蠢,也不至于重蹈覆辙,刘邦之所以分封,的确是迫不得已。为了争取与项羽对抗的力量,他只能把一些手握重兵的人封为诸侯。在这一时期,他封了韩信、彭越等八个异姓王。可他同时也实行郡县制,就是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同时,他已将自己的领土设置了十八个郡。

    也就是说,刘邦开始并没有分封异姓王的想法,这也成为天下大定后,他逐个诛杀异姓王的理论基础。刘邦本就是一无赖,他既然可以不受传统意识和规范的束缚,根据政治的需要实施分封,当然也可以不受传统意识和规范的束缚,根据政治的需要削除诸侯。

    楚汉相争的两名主角项羽(左)和刘邦(右)之所以说刘邦不受传统意识和规范的束缚,是因为他所封的王并非是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分封,而是完全出于政策与策略的需要。确切地说,这些被封的王完全是刘邦的一件工具。“王”这个尊贵而又权威的字成了刘邦随意的脱口之物。

    燕王臧荼远居幽燕之地,划地自守,在刘邦与项羽争斗时,他明智地站在了刘邦一边,刘邦自然要承认其诸侯王的地位。赵王张耳因在赵地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刘邦在平定赵地后就立他为王。韩王信本是一名普通的韩将,虽主动追随刘邦到汉中,但似乎并没有表现出特别之才,也没有立功的记录。刘邦之所以封他为韩王,是因为看中了他韩王孽孙的身份,考虑到由他去安抚韩地,比选派其他人更有利。这三个人的功劳根本不能与曹参、周勃等汉初功臣相比,却被刘邦封为王,个中玄机一目了然。

    当汉帝国初成,天下似乎已定,刘邦骨子里的无赖本性萌发了。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三即位,直到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病死于长乐宫,刘邦这七年时间实在是太忙了,忙着给那些异姓王加罪名,忙着将他们铲除。在这七年时间里,平定叛乱或惩处反叛者的事年年皆有,有时一年不止一起。这些反叛者不同于往日的项羽,都是刘邦自己的臣僚,且多是帮他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功臣,有的甚至是他的嫡系亲信。该背叛他的背叛了,他逼着人家背叛的也背叛了,就连绝对不应该背叛他的也背叛了,刘邦在这七年里可谓生不如死。当年他与项羽对阵时那种从容诙谐的劲头,从此不复存在。

    诸侯王们造反,刘邦就四处平叛。先后征讨或惩处了故临江王共獾、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敖和赵相贯高、代相陈豨、由齐王徙为楚王又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以及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在此期间,刘邦身受怒火中烧的精神煎熬和鞍马劳顿之苦自不必说,还曾被匈奴围困七日,险些死掉;路过赵地时,又险些被人要了性命;讨伐英布时又被流矢所伤。什么样的人能经受住这样大的风浪?恐怕也只有汉高祖刘邦了。

    毋庸赘言,汉初功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历朝之最。因为刘邦只是把这些人当成了一种工具,所以,在刘邦千方百计的逼迫下,这些诸侯王不得不走上反叛之路。韩王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前面已经谈过,韩王信之立,完全是刘邦出于安抚韩地的考虑。天下一定,韩王信不仅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可言,而且因居于汉朝劲兵之地,总让刘邦心里不舒服。他先是以匈奴威胁边境而让韩王信戍边,韩王信的才能自然不能抵挡匈奴的骚扰,于是,他向匈奴求和。刘邦大笑,以此为借口,徙韩王信于太原郡。太原郡无兵无粮,又担负着抵御匈奴的重任,韩王信的处境无异于死囚。至于韩信、彭越、英布都是刘邦直接或间接杀掉的。

    历来开国皇帝大肆杀戮功臣,没有比刘邦更残忍的,只有后来的朱元璋能望其项背。刘邦与朱元璋一样,在他们通往皇帝的路上,因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队伍中人员成分混杂。就像是熬中药,许多种药材都被扔进锅里,但等熬成后,药材就会被扔掉,只喝熬出来的药汁。

    刘邦联合背楚依汉的诸侯王如燕王、韩王、赵王等,承认其封邦,让其割地称雄。对项羽的降将,加以笼络,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在他统一全国前,他所建立的六十二郡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郡,那些异姓王对刘邦的皇权威胁之大,人所共知。

    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让刘邦对异姓王作出了进行诛杀的决定。他大喊大叫“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实最根本的叫喊是:这些猛士是最合格的守卫四方的料,但却不得不死。

    白马之盟

    紧接着,他又为自己的帝国加了另一道保险。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三月中旬,离刘邦去世还有一个月时间,刘邦拖着重病之身将朝廷重臣和他的老婆吕后聚集在一起,杀掉了一匹白马,对天盟誓。这就是在汉朝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白马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