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车二级密码快速解除:摘录09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27:31

20090108影响今日盘面重要消息  利空消息齐袭A  来源:转载文章

1、中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上升

评级公司标准普尔昨日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由于中国企业违约率将上升,2009年中资银行或面临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增加和利润减少的局面。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廖强认为,尽管中资银行盈利能力面临压力,但基准存款利率下调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仍然过剩,可能推动债券价格持续走高,因此2009年上半年,各银行国内债券投资的未实现市值重估所得将继续上升,这将帮助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净利差和信贷成本的压力。

【点评】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以周期性行业为主要贷款对象的中资银行,必然会面临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的压力,这个压力在09年里会一直存在。

 

2、建行、中行H股遭外资股东大规模抛售

2009年伊始,外资股东抛售中资银行股便开始潮涌。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减持了56亿股建设银行(601939)H股,美国银行持股建行比例也从原来的19.1%下降至16.6%。

2008年的最后一交易日,即12月31日,瑞银集团将其所持的占比1.33%的中国银行(601988)34亿股H股,在解禁期首日,全部出售给机构投资者。每股售价虽然较12月31日当日收盘价2.11港元折让12%,但有消息称,瑞银共计套现8.08亿美元,可能在其四季度财报中将为此录得3亿美元的交易盈利。中行另一股东也开始动手。记者从美林证券相关人士处获悉,李嘉诚基金会(Magnitico Holdings Limited)所持的20亿股中国银行H股也将于8日开始配售,售价为每股1.98港元-2.03港元。

【点评】虽然建设银行董秘陈彩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银行在此次出售交易前已知会建行。并表示,美国银行出于自身财务状况等因素考虑,减持部分建行股份,属正常的市场行为。不过如此一致的抛售行为也表明国际资金看淡中资银行的前景,这也预示着国际资金对于我国短期经济的不看好,不利于投资者们对于国内经济短期前景的预期。

 

3、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7项措施做好大学生就业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要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七)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点评】越是强调什么,说明什么问题越大,就业状况就直接反映了经济状况,预期09年待就业的大学生会在700万以上,在经济疲弱背景下,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相信国家会不断出台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但我们担心这个问题不易化解。

 

4、李克强:当前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中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6号出席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强调,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也要实行结构性减税,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结构并举、扩大投资与刺激消费并举。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尽可能多地采取能够激发社会投资、带动最终消费的措施,实现一举多得。李克强指出,要更加重视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改革保增长、促发展。要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生产经营和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李克强最后说,当前财政面临较大的压力,要切实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公开操作,科学安排,确保资金规范透明、安全高效使用。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强化公务支出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

【点评】09年税收形势很不乐观,财政支出又面临不断增加的局面,国家财政压力确实很大。这也是国际部分研究机构担心中国经济最终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09年里投资者判断宏观经济应该多注意财政方面的变化。

 

5、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3张3G牌照

新浪科技讯: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600050)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其中,批准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TD-SCDMA为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3G技术标准。

【点评】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说,按照电信运营企业各自发展规划,2009年、2010年两年预计完成3G直接投资2800亿元左右,3G投资近3年能拉动近2万亿元社会投资。很明显,此时启动3G建设,刺激经济增长是主要出发点之一,这对于稳定我国宏观经济预期和相关行业回暖是很有帮助的。

 

6、专家称2009年中国降息空间有限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陈濛) 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日前结束。会议提出,将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资金供求。有业内人士进而认为,包括降息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今年将可能被继续频繁使用。对此,本台特约评论员、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表示,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态势上考虑,2009年中国降息空间有限。

【点评】考虑到汇率的稳定,09年里继续连续降息的可能确实不大了,毕竟美国已经基本上维持“0”利率状态了,在国家严控资金“外逃”的背景下,继续降息会对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构成新的压力。

 

7、商务部就相关市场界定指南草案征求各方意见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为了提高反垄断执法的透明度,给有关经营者提供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导,商务部组织制定了《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草案)》。为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商务部7日公布指南草案,并在网上征求各方意见。

根据指南草案,任何竞争行为(包括具有或可能具有限制或排除竞争效果的行为)均发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界定相关市场是明确经营者竞争的市场范围的过程。因此,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对竞争行为进行分析的前提,是反垄断执法工作的重要步骤。

【点评】目前反垄断最为紧迫的是以农产品(000061)为代表的外资已经具备实质控制能力的行业,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有利于确保对民生影响大的行业不过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

 

8、大行房贷细则作让步 银行房贷挖角白热化

前阵子对存量贷款客户进行 “挖角”的银行还羞羞答答避人耳目,现在却逐渐公开化。记者手机不断冒进来自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的短信——来自光大银行静安支行的短信表示,“将房屋贷款平移光大银行,最高可省30%利息,年利率4.158%,另可退保费”。短信结尾还留下了数个直线电话。而根据业内的反映,以深发展、平安等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存量贷款客户的“转按揭”态度也异常积极。

在白热化竞争下,因为苛刻条件太多遭“挖角”的大行也终于开始放下身段,作为上海地区房贷余额最大、客户数最多、市场份额最高的银行——中行上海分行昨天被媒体报道对存量房贷打七折开出不少附加条款,如一定金额的定期存款限制、协办信用卡等。不过,根据该行最新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明确的住房按揭贷款存量客户利率调整优惠细则,所谓的“附加条款”全部“删除”。

【点评】这种现象很正常,由于利率一直没有市场化,目前银行之间还未有充分竞争,随着经济疲弱和央行不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商业银行必然会对相对优质的个人贷款进行争夺,可以预期这种趋势已经形成,之后会越来越激烈。

 

9、保险资金今年青睐短线操作小盘股

中国证券报:多家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股市2009年或出现震荡行情,将适度加大股票投资比例,力争通过短线操作获取绝对收益。小市值股票将成为部分保险资金配置重点。

【点评】这表明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的保险资金,在对于09年宏观经济预期不好的背景下,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投资原则,这个策略选择值得所有普通投资者们效仿。

 

10、1亿美元以上境外投资需商务部核准

商务部昨日就《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进行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促进和规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规定,1亿美元以上境外投资,需报商务部核准。

《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在未建交国家的境外投资、在安全风险等级高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境外投资、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等境外投资,应按规定报中国商务部核准。中方投资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1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能源矿产类境外投资、商品城类境外投资、房地产开发类境外投资等,应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

【点评】我们更倾向于把商务部此类规定联系到国家防范资金“外逃”的大策略上来,我们多次强调09年里投资者们要密切留意外汇资金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这是我国经济能否平稳面对国际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11、元月7日资金深度监控

中国证券网:同花顺决策系统显示7日大盘大单净买0.954亿股。同花顺深度分析系统板块资金流向显示7日银行、煤炭开采、通信设备等板块处于资金净流入前列。同花顺深度分析系统个股资金流向显示7日资金净流出较大的个股有深发展、招商银行(600036)、中国南车(601766行情)、中兴通讯(000063)。同花顺DDE当日资金动向显示大单净卖量较大的个股为中国联通、建设银行、上海电器气、中国南车。保险板块资金净流入约2.3亿,专用设备制造板块资金流向显示资金净流入约2.2亿,水上运输板块资金资金净流入约2.1亿

【点评】7日市场以小幅震荡下跌收盘,指标股调整拖累市场,从上述资金流向上看,资金从部分指标股中流出,也有资金流入指标股中,但整体上看流出大于流入,才造成大盘出现了调整,这同时说明市场资金在周边市场走弱之时,分歧比较大,资金流向的不统一对市场继续走强不太有利。

 

12、12月发电数据转暖

每日经济新闻:近日,中电联公布了2008年电力工业统计快报,其中12月单月用电量为2737亿千万时,环比上升了6.8%,勉强为2008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面对这一难得的 “喜报”,中金公司也在近期发布报告,积极唱多电力板块。

【点评】2008年电力行业因各种原因业绩出现下滑,当行业出现低谷并有转机迹象时,这或许就是行业黎明的曙光,电力行业发电量的多少,不但决定了行业自身前景,更是与宏观经济的改善状况息息相关,电力行业发电量的转好,或许让市场对宏观经济前景有了信心。

 

13、上海本地机构投资者信心明显提高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中心昨日公布的最新季度上海社会经济指数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上海市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99.3点(中性值为100点),较前一季度小幅走高3.1点。与此同时,本地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升势显著,105.1点的四季度指数较三季度大幅上扬了13.1点。

【点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当季的上升,显示出投资者对于当前股价的基本认可。不过作为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的两个重要的分项指标,个人投资者期望指数和个人投资者下跌购入信心指数均出现小幅度下滑,这可能反映出个人投资者对于未来市场的悲观预期,以及在市场出现大幅下挫后的恐惧心理。而机构投资者信息指数的明显上升,表明机构对于09年投资的意愿在加强,这有利于股市的稳定。

 

14、摩根士丹利“兜售”上海多个物业/李嘉诚第三次抛售上海物业

上海证券报:据记者了解,摩根士丹利的“兜售”意向非常积极,密切接触了多家外资基金。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该资产包尚未定价,也就是说,卖方对于该笔交易的底线并未完全透露。该人士指出,“凡是对该资产包有兴趣的客户,都可以在价格上进行协商。”

为回笼更多资金,李嘉诚已在数月内第三次战略性抛售其上海物业——黄金城道商铺,而这些物业恰恰是李嘉诚原本计划自己持有的。记者获悉,近日,李嘉诚以“改租为售”的方式抛售黄金城道商铺,此前,这个被称为全国最顶级商业步行街的项目一直被开发商宣称保留收租。

【点评】国际资金在抛售中资银行股的同时减持国内物业,再次表明他们不看好我国经济的短期前景,这对于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很不利。

 

15、道指创1个多月来单日最大跌幅

周三,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了245.40点,报收8769.70点,跌幅为2.72%。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28.05点,报收906.65点,跌幅为3.00%。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了53.32点,报收1599.06点,跌幅为3.23%。纽约商业交易所2月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下跌了5.95美元,跌幅12.2%,收于每桶42.63美元。今天油价跌幅是2001年9月24日以来最大跌幅。纽约商品交易所二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下跌了24.30美元,报收每盎司841.7美元,跌幅为2.8%。

欧洲股市周三收低,此前连续五个交易日上涨的行情至此结束。泛欧道琼斯600指数下跌了1.2%,英国富时100指数下跌了2.8%,德国DAX 30指数下跌了1.8%,法国CAC-40指数下跌了1.5%点。

【点评】就业市场进一步恶化是导致美股昨日下跌的主要原因,就业市场的恶化说明经济进一步衰退,欧美股市的大幅下跌至少在心里上对A股市场产生负面影响,A股市场能否特立独行,还是与H股走势息息相关。

 

【综合评述】

从今日的消息面看,利空消息多于利好消息,而真正影响市场走势的还是美国股市与欧洲股市的大幅下挫,这对A股市场将产生负面影响,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国内12月份的发电量有所转好,这标志着国内经济有所转机,也让市场看到了一线希望。市场方面,近期大盘在银行等蓝筹股带动下出现反弹,量能也有放大迹象,后市走势很明显会受银行、地产等蓝筹股的制约。建议投资者保持仓位控制,紧跟主流板块,切换热点,短线操作,同时注意市场量能的变化。

 

 

20090219外管局官员详解外储内用 增持美债是无奈选择   :证券日报

美国经济衰退及奥巴马政府近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紧揪着中国人的神经。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万亿美元计价资产也面临着缩水的风险。

2月18日,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方上浦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保增长、防风险”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的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去年9月以来,外管局启动了紧急应对机制,及时调整了风险管理政策,采取审慎果断的措施,保证了外汇资产的安全。截至2008年底,“国家外汇储备总资产保持总体安全,同时为应对危机准备了充足的流动性,并取得了相应的经营收益”。

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是日在发布会上透露,中国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至10%左右。从全年外汇形势看,上半年外汇资金持续大规模流入,新增外汇储备2806亿美元;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影响,外汇净流入放缓,新增外汇储备1372亿美元。

此外,在回答温总理此前答国外媒体提及的“外储内用”问题时,方上浦解释称,外汇储备对应的是央行的人民币负债,与财政资金是有区别的,外汇储备应该用在对外贸易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上。

下一步,外管局将积极支持国家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融资支持和便利,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不过,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指出,“外储内用”能解决的只是外汇储备中的存量,它无法解决流量增长问题。

余永定认为,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应尽快采取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实现内外均衡。他建议,为保证转型顺利进行,国家应出台包括财税、外贸、产业等综合的政策,及时给予引导,同时要尽快理顺某些产业和领域的价格扭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增持美国国债策略化

美国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2008年12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上月增加143亿美元,较前几个月有所下降。在9-11月,中国分别增持446亿、659亿和290亿美元。截至去年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达到6962亿美元,居世界各国首位。2008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95万亿美元,如此算来,所持美国国债资产占外储的三成以上。

对于中国不断增持美国国债,有学者认为,中国巨大的外汇头寸压在美元资产上,中国经济体将受到美国的挟持。

关于中国是否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买多少,方上浦表示,这“将根据中国的需要,并且按照外汇安全、保值的要求来决策”。

他强调,外管局在外汇储备经营中始终是以长期的、战略的眼光,从安全、流动、盈利三者结合的角度,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状况、各类资产风险收益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多元化的配置,其中也包括美国国债以及其他高信用等级的机构债等金融资产在内。

接近外管局储备司的知情人士透露,外管局增持美国国债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持有其它币种的资产风险更大。从资产类别看,黄金、石油等流动性比较差,而各种类型的公司债券风险又很大,相比而言,投资美国国债还是相对好的选择。

“外储内用”用于进口和投资

邓先宏亦表示,外管局今年将采取多项措施配合国家保增长、促平衡战略。首先,全面推进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改革,实现贸易外汇管理向更加便利企业的方向转变;改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支持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健康发展,特别要支持服务外包。积极稳妥地便利企业对外投资。其次,继续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放宽跨境融资限制,便利境内企业“走出去”所需外汇资金的获取和运用。第三,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不断完善投资和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资产配置,提高风险防范、投资决策和经营操作的有效性,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赵海宽和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秦池江等人认为,“外储内用”非常必要。目前可借有利时机增加中国急需的技术设备、高性能材料,以及各种矿产能源的进口。

秦池江分析,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相对紧缺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瓶颈。在进口方面,目前中国做得还不够。2008年,中国的进口额为11330.8亿美元,远低于14285.5亿美元的出口额。当然这有外国技术、设备出口管制的问题。

不过可喜的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掌握着中国亟需设备和技术的某些国家和组织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趋于放松。今年初,美国同中国在北京就签署了一份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原则性文件。

秦池江建议,在扩大矿产和能源进口的同时,可考虑暂停国内一些同类工厂的生产,以减少库存压力,增加中国战略资源储备。

“根本问题是内外均衡,目前的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型。”余永定称。早在2002年,他就发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向发达国家被动输出资本这一怪现象。从那时,他一直呼吁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转型,做到国内外收支平衡。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博士则指出,当前情况下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重要,这对稳定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都有重要意义。他呼吁打破服务业垄断,让民营资本参与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同时理顺包括利率、汇率等在内的各种价格形成机制,改变国内资源畸形向贸易部门聚集的现象。

 

 

20090220贷款高增长风险堪忧 许小年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盲目跟随政府和国企项目发放贷款,银行甄别风险的功能弱化,坏账增加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宣布至今,政府部门一直没有明确资金来源。媒体曾报道过,中央政府将于今、明两年发行1.2万亿国债,并准备代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的债券,除此之外,未见任何其他说明。剩下的2.6万亿从哪里来,目前尚未有准确的官方消息。

从近几个月的银行贷款数字来看,商业银行有可能成为4万亿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全部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去年11月为4700亿,12月7700亿,今年1月的前20天创下9000亿的天量,整个1月的数字是1.6万亿——这意味着在1月的最后五个工作日中就放出了7000亿!市场估计,贷款会在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正在转变为信贷刺激计划,说到底是货币刺激计划,靠印钞票拉动内需。银行放贷虽然不影响基础货币,但贷款生成的存款将进入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当银行的可贷资金出现短缺时,或者政府在“两会”后大量增发国债,银行成为购买的主力时,中央银行极有可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那时的“4万亿”就会变成三分之一靠财政,三分之二靠银行。

商业银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放这么多贷款,显然是为了配合拉动内需的政策,但这正是我们担忧的。商业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本来是作为储蓄者和借贷者的中介,严格审查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在充分估计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计算项目的商业收益,依此决定贷款的投放。商业银行首先要对它的股东和储蓄者负责,而不是对政策负责。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是政府,但政府股东作为出资人,它的目标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它关注的是贷款的安全性与盈利性,而不是贷款的社会效益。

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放出这么多贷款,要么降低了贷款标准,要么放松了项目评估与审核,要么两者兼而有之。无论何种原因,如此发放贷款,后果不言而喻,短则两到三年,长则三到五年,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银行坏账将卷土重来。

新增贷款中固然有相当大的部分为票据贴现等短期融资,但问题是,经济活动已显著放缓,近几个月的工业附加值、进口、电力消耗、财政税收等统计指标都证实了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短期信贷增速不降,反而陡增,短期资金的供应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要,钱都到哪里去了?岂不令人更有理由怀疑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至于新增中长期信贷,据说主要投入了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国有企业。即使这个情况属实,也不能认为这些资产就是安全的。我们不要忘记,政府支持与否,丝毫不会改变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银行给铁路贷款,能否安全回收,取决于铁路的建设成本、建设期、客流量、票价等经济因素,铁路的建造者是谁,无关宏旨,这条铁路的成本和收益参数不会因政府承办而好转,也不会因民营企业是投资方而恶化。实际上,同样一条线路,民企投资的收益可能更高,而风险更低,因为钱是他自己的,为了赚钱,他一定要精打细算,千方百计控制风险。

银行跟着政府和国企放款,不会降低经济的总体风险,只不过在发生坏账时有人埋单罢了。但正是因为坏账有人兜底,银行的“道德风险”上升。顺便说一句,“道德风险”有着严格的经济学定义,指的是隐性担保机制引起的金融机构的行为畸变,不能将“道德风险”和道德败坏划等号。面对政府和国企这样看似安全的大客户时,银行不再进行认真的风险收益评估,就此丧失了应有的识别和控制风险的功能。对银行而言,贷款或许是安全的;对全社会而言,信贷资产的总体质量下降了,不仅因为政府项目的收益低,而且因为银行不再严格把关。

历史上,中国国有银行曾积累了数以万亿计的坏账。在产生坏账的原因中,政策性贷款首当其冲,其他两个原因是工作失职和内外串通的犯罪活动。可见,政府和国有企业并非贷款的“避风港”。在经济下行时,国有企业的盈利迅速恶化,财政税收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几个月间也一路下降,2009年1月为-21%。盲目跟随政府和国企项目发放贷款,银行甄别风险的功能弱化,坏账增加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几年前,我们曾“背水一战”,进行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银行改革。剥离银行坏账,政府注资核销不良资产,以上市为契机,建立基本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控制制度,将国有银行逐步改造为按照市场商业原则运作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真正的商业银行。这一工作到现在尚未结束,国家开发银行与农业银行的改革仍在进行中。在这样的时候,难道我们又要把银行推回政策性贷款的老路吗?为了拉动内需,甚至不惜制造新的银行不良资产吗?

现在回过头来看,幸亏我们早几年推进了银行改革,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健康的,虽然在海外资本市场投资出现了一些损失,但由于资本金和拨备充足,不致影响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我们切不可因小失大,一味追求经济的短期表现,降低贷款标准,最终伤害到金融体系的根本。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拉动内需是有必要的,但首先要搞清楚内需在哪里。在一个人均GDP不到3000美元的国度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空间巨大,说“内需不足”是天大的笑话,关键在于如何打破僵化的体制对内需的束缚,将以居民消费和服务业为主的潜在内需,转化为实在的购买力。这就需要减税,充实社会保障体系,将国有资产分配给民众,开放行政垄断行业,解除对服务业的过度管制,而不是靠政府花钱,更不是靠银行放贷。

 

 

20090221瑞银证券再度凶悍抄底?澄清:不做自营业务     中金在线/财经编辑部

  经历了连续两个交易日疾风暴雨的下跌之后,近日A股市场开始变得和风细雨,有关人士透露,瑞银证券又出手了,斥资三亿元共计买入了38只蓝筹股。

  日前深沪两交易所公布了其大宗交易信息,近期的大宗交易平台似乎已经成为瑞银证券独自表演的舞台。上交所共计达到37笔的大宗交易中,仅有5笔的买家不是瑞银证券总部,而深交所共计8笔的大宗交易中,仅有2笔的买家不是瑞银证券交易单元。由此可见,瑞银证券的席位通过沪深交易所共计买入了38只个股,合计动用的资金达到33482.76万元。业内人士说,深交所所表述的瑞银证券的交易单元和上交所所表述的瑞银证券总部应该是同一席位,只是表述上的差异而已。而一般来说,这样的席位并非是经纪业务部门所用,而是公司的资产管理部或者自营部门所使用。

  去年11月6日,瑞银通过大宗交易系统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证券营业部手中买入3亿多元A 股,其中包括招商银行、中信证券等银行、石化、钢铁股。

  次日,更大力度的抄底出现了,当天瑞银动用了6亿多的资金通过深沪交易所买入银行、钢铁、港口等大盘蓝筹股。事后证明,瑞银的抄底时机把握极其准确,其抄底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国务院就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从此A股再也没有回到1700点以下。

  如今,同样的一幕在2月19日这一天又重演了。这一次抄底,瑞银同样选择了一篮子的大盘蓝筹股,武钢股份、宝钢股份等钢铁股;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股依然是其最爱。而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平安、中国神华等中字头的股票同样是榜上有名;万科A、贵州茅台、海螺水泥等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同样是赫然在列。(生活日报)

 

  瑞银澄清“3亿抄底A股”报道 称不做自营业务

  19日最引人注目的交易,当以中金公司席位为卖方通道、瑞银证券席位为买方通道的38笔大宗交易莫属:交易对象全是蓝筹权重股,交易额达3.35亿元。次日,各大财经媒体聚焦于此现象,且大都冠以“瑞银抄底A股”之类的主题,相关转载亦广泛见诸网络。瑞银证券方面表示这是“伪命题”,因为瑞银证券目前连自营账户都没有,怎么去抄底A股?

  在春播行情后暂显疲弱的A股市场,这类新闻由“抄底A股”得出国际金融机构看好A股的结论,引发市场极大兴趣,也使瑞银证券一时间处于市场的话题中心。昨日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新闻媒体接洽瑞银证券,希望瑞银证券谈谈如何看好A股。对此,瑞银证券解释这是一些媒体无依据的猜测,婉拒了诸多新闻单位的采访,不谈对A股的看法,以避误导投资者之嫌。

  本报20日报道的《QFII借道大宗交易对冲A50基金沽压》一文,则独立指出当日两市中金公司、瑞银证券两席位间大宗交易的所有股票属香港市场A50中国指数基金成分股,是A50中国指数基金管理人(QFII)在正常释放基金份额对应的股票沽压,而瑞银证券席位是正常接盘。本报报道还突出地引用瑞银证券方面的话说,不是该公司自己买进股票。去年以来,一些媒体在大宗交易上的报道上,屡屡误读,把券商的交易通道混淆成券商的自身投资行为。

  对于一些媒体报道的“瑞银3亿抄底A股”,瑞银证券方面有关人士认为,除本报报道外,关于大宗交易市场上瑞银抄底等内容的报道都没有根据,亦不符合事实。国内的瑞银证券虽然有着国际大投行瑞士银行的头衔,实际上暂属于国内经纪业务排名靠后的合资券商,和瑞士银行也不是一回事。2007年5月正式开业的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首家外资入股的全牌照证券公司,虽然获得自营业务牌照,但成为合资券商后一直没有运营;公司旗下设有投资银行部、证券部、固定收益部等五个业务部门,并未设立自营业务部门。“我们证券部是经纪业务和研究团队,不从事自营业务,正像昨天我和你说的,我们连自营账户都没有。”瑞银证券人士昨天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昨日晚间,瑞银证券发言人再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并透过本报向外界表示:瑞银证券总部席位的市场交易不是瑞银证券自身投资行为,是受客户委托进行的正常证券经纪业务,瑞银证券目前不从事自营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昨日中金公司席位再次集中卖出23只权重股的大宗交易,交易对手则是银河证券总部。这23只股票和19日的交易性质一样,依旧是清一色的A50中国基金成分股、且均以二级市场收盘价成交。这两天中金席位风格也和去年12月该席位连续爆发巨额大宗交易一样——铁打的卖方中金席位,流水的买方各大券商通道。花旗环球等具备内地QFII资格和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基金发行人双重身份的公司,依旧通过二级市场、大宗交易等,连接深沪和香港市场,国际投资者得以借道A50间接参与A股投资。(罗峰 证券时报)         [www.cnfol.com  中金在线/财经编辑部]

 

 

www.eastmoney.com   2009-03-04 14:21

    【编者注】周三深沪两市收到六大利好消息刺激,股指强劲上扬,市场再现久违的普涨格局,投资者做多热情再次激发。

 

1    【新刺激方案预期】前统计局长称总理5日将宣布新的经济刺激方案

2    【汇金力挺三大行】中投公司汪建熙∶汇金在必要时会增持三大行

3    【二月份信贷爆冷】2月信贷投放近万亿 全年有望保持高增长格局

4    【官员讲话添信心】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未来还会有刺激经济新政策

5    【大股东增持招行】招行董事长:大股东将继续增持 无意境外收购

6    【新基金发行火爆】首次募集金额超36亿 6个月来最大新股基诞生

 

    中国前统计局长称温家宝5日将宣布新经济(净值,档案,基金吧)刺激方案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前统计局长李德水今天在北京表示,中国总理温家宝将在明天的全国人大开幕会宣布新的经济刺激方案。

    李德水是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表示的,他没有说明投资数额是否会超过4万亿。(凤凰)

    中投公司汪建熙∶汇金在必要时会增持三大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汪建熙今天对《中国日报》记者表示,中投今年将继续增持包括H股在内的国有三大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股份。

  中投今年将在生活必需品,制造业和资源类行业中寻找投资机会。

  中投的海外投资倾向于高度分散化、彼此关联度较小的资产配置,并追求长期投资回报。(中国日报网站)

    2月信贷投放近万亿 全年有望保持高增长格局

    继1月份新增信贷创下了1.6万亿元的天量后,2月份的信贷增速依然保持高位运行。本报记者昨天在采访了多位金融界委员后独家获悉,2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有望高达9000亿至10000亿元。与此同时,在信贷快速增长的推动下,2月份的M2增速也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从前两个月的增长看,全年完成17%的增速问题不大。

  票据融资有所下降

  1月份的新增信贷毫无疑问将是今年其他月份无法超越的高点,但2月份的新增信贷速度也毫不示弱。

  据了解,2月份的信贷投放呈现“先低后高”,前十天的新增信贷较少,而最后一周的新增信贷则大幅增加。据记者了解,仅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2月份新增贷款规模就达到50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政府投资的大项目仍然是信贷投放追捧的热点。

  不过,据透露,与1月份情况有所变化的是,疯狂的票据融资量在2月份有所下降。1月份,票据融资曾经创下了单月增长6239亿元的纪录,而2月份,这一数据将有明显回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与央行回笼部分流动性,以及票据市场利率有所上升有一定关系。

  “其实银行做票据融资总体上看是亏钱的,但是不做亏得更多。”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主要还是由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较为充裕,不做票据融资,“放着也是放着。”不过,由于1月份的票据融资猛增,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部分银行也有意放缓了票据融资的速度。

  对于票据融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表示,从上海的情况来看,票据融资多是以转贴现的形式出现的,主要是在银行之间转让。他透露,1月份上海地区票据融资中银行之间转贴现的比例占到60%,因此票据融资并不存在“虚高”的现象,信贷资金也不太可能通过票据融资流入股市。

  M2维持高增长

  继M2在1月份回升至18.79%的增速后,2月份也将在信贷增长的推动下继续维持高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信贷增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流动性在近期内增幅较大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陈道富也指出,贸易顺差屡创新高,而顺差结汇变成企业存款,计入M2中,这也支撑了M2的增长。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测,继1月份的M2增速较高之后,2月份M2增速仍处于高增长区间,预计增速保持在18.7%-19.7%之间。

  不过,陈道富指出,对目前的流动性要做好区分。他认为绝大部分的流动性仍停留在金融体系,如在货币、债券市场内流通;而在实体经济之间的流动性还是比较少,他担心,这会抬升资本市场的泡沫。

  李稻葵则认为,今年2月份以来的股市上涨,并不完全是由于流动性增加所导致的。他指出,对股市而言,流动性一直是充足的。不能以流动性增加来解释股票市场的价格上升,他认为股市的上涨,主要的原因还是部分信心的恢复。

  全年可能保持高增长

  阎庆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1月份的新增贷款看,1.6万亿中票据融资约占40%,如果除掉票据融资的部分,1月份新增贷款最多只有1万亿。而从目前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角度来看,1月份新增贷款基本属于正常。此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信贷快速增长基本面正常。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货币信贷高速增长是必然的。他透露,东北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都很好,能够支撑今年较快的信贷增长。

  李稻葵也认为,未来月份能否保持1月份的水平,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今年整体的信贷增长速度会大幅度超过去年”是肯定的。原因是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信贷资产的配合。

  不过,不少人还是认为这种“万亿级”的信贷增量或难以持续。此前不少市场人士预计,2月份就可能出现信贷增长的大幅下滑。不过,权威人士日前预计,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可能在3月份出现增速减缓迹象。但相比往年同期的水平,仍然属于“增长较快”。

  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将加大

  随着新增信贷规模的逐月扩大,监管机构对信贷投放的方向也愈加关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将是今年不变的政策基调。

  在不久前结束的央行2009年货币信贷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指出,今年,央行要加大信贷政策指导力度,支持促进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他要求各分支行要认真做好扩大内需项目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支持工作,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千方百计调配信贷资源,全力做好辖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辖区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做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服务,进一步做好房地产金融工作,全面推进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试点工作。

  银监会方面也一直将强调保持贷款结构合理性,表示要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政策,强调将信贷投放的方向集中在中小企业、“三农”、消费信贷、灾区等。(上海证券报)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未来还会有刺激经济新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下称“工信部”)李毅中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今年中国经济实现增长8%的目标可能非常困难,但要对经济增长有信心。

  李毅中在昨日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前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了上述表示。另据媒体报道,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副行长刘士余等人昨日都在政协会议开幕前表示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李毅中说,此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目前已经收到了一些成效,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政策出来,以刺激经济增长。

  为提振经济,去年中央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的计划。今年头两个月,国务院相继推出十大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经过再一轮的修改之后,调整和振兴规划就可以公布了。特别是一些实施细则,目前工信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中。”李毅中表示,“振兴规划主要针对当前,要扭转工业增速下滑的势头。”

  据工信部的数据,去年下半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急剧下滑,从6月份的16%下滑到11月份的5.4%。随着中央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业增长滑坡的趋势开始放缓。去年12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到5.7%。另据用电、运输、重点行业的生产情况测算,今年1月,去除节假日因素,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稳中略升。

  “2月份工业数据还没出来,但一些情况已经显示出一些迹象,譬如当前钢铁业开工率、用电量,钢铁有色化工业产品的价格。这些情况综合在一起,我们希望工业增速下滑的态势能够平缓起来。”李毅中表示。

  至于危机之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李毅中表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强,就业人数大约可以达到总就业人数的70%。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也占全社会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60%,“所以中小企业确实是经济复苏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李毅中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这些措施也正在落实见效。

  针对本报记者提出的“是否会对电信运营商采取非对称管制措施”的问题,李毅中说,在原有电信改革体制方案中,对运营商采取非对称管制措施是比较重要的步骤,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中,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第一财经日报)

    招行董事长:大股东将继续增持 无意境外收购

    进入全流通时代,大股东仍看好招行的投资价值。昨日,招商局集团和招商银行的董事长秦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招商局集团已经在2月底之前已经增持了招商银行股权,并将继续增持招商银行股权,但他并未透露招商局集团持有招商银行股权比例的具体数字。

  对于此前招行收购的香港永隆银行,秦晓表示,招行需为其收购永隆银行所产生的商誉在2008年度财务报表中提拨备。

  分析师:银行股投资价值显现

  昨日,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A股跌3.9%,收于每股14.05元;H股涨2.89%,收于每股11.38港元。

  就在此前一天,招行经受住了进入全流通时代的考验。3月2日,招商银行最后47.99亿股限售股解禁,由于该限售股持股成本低,业内普遍担忧招商银行股价是否会出现下跌。但解禁当日,招商银行A股股价不跌反涨,其收盘价较前一交易日涨2.4%。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招商银行投资者关系部,询问有关招商局增持的消息,该部门人士表示,如果招商局集团继续增持招行股权,该行会刊登相应公告,并请记者留意。

  巧合的是,昨日市场传出消息,建设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表示,近期没有出售建行股权的计划。

  一个宣布会继续增持,一个宣布不会减持,这是否意味着国内银行股目前已经显现投资价值?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表示,就招行来说,大股东增持有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对短期投资者来说,应更加注重该行财务上不确定性的释放。目前银行股的估值已经有优势,如果接下来宏观经济比预期好,还会有提升空间。预计随着各大银行一季报出台,利空出尽,建议投资者可适当配置银行股。

  银河证券金融业分析师张曦也表示,目前银行股估值已经合理,已经有投资价值。但她同时表示,目前投资者仍应考量大的经济环境。

  招行暂无意境外收购

  秦晓昨日还透露,在去年收购香港永隆银行后,招行需为其收购永隆银行所产生的商誉在2008年度财务报表中提拨备,并暂无意再作境外的银行收购。不过,秦晓并没有透露具体减值金额,只表示将在公布业绩时一并披露。

  根据有关资料,招行去年以近360亿港元价格收购永隆银行,比永隆银行去年6月末净资产高232亿港元。招行收购永隆分两次进行:9月底完成了对永隆53.12%的部分的收购;今年1月16日,招行发布公告称,对永隆银行剩余46.88%股权强制性收购完成,永隆银行成为公司全资附属子公司。

  招行三季报显示,公司当时预估收购永隆银行所产生的商誉为97.17亿元人民币,此时招行刚完成永隆银行53.12%的股权收购。

  一位财务人士指出,招行对两次收购高于净资产的部分应该区分计算处理:第一次形成商誉,如在期末有减值现象则冲减招行净利润,第二次收购不再计算商誉,高出永隆净资产公允价值部分直接冲减招行净资产。因此,只有公司收购永隆银行53.12%股权的部分所形成的商誉减值才会影响公司利润表。

  广发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表示,2009年香港银行业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如果金融风暴继续,永隆银行经营不佳,不排除招行在2009年还会继续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每日经济新闻)

    首次募集金额超36亿 6个月来最大新股基诞生

    指数基金近期密集发行,来自相关渠道的消息显示,已于昨日结束募集的工银瑞信沪深300指数基金首次募集金额超过36亿,这一数据创下了自去年9月以来,近6个月股票型基金的最大募集规模。与去年年末的新基金发行数据比起来,今年来新基金发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基金密集发行

  2008年,A股市场单边下跌,新发基金的首募规模也处于不断“瘦身”的情形中,经常出现股票型基金为达到成立下限而苦苦奋战,甚至延长募集期。而今年,却出现了新基金提前结束募集的情形。国泰基金日前发布公告,旗下国泰双利债券基金的募集截止日由原定的3月18日提前到了3月6日

  不仅有新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工银瑞信沪深300指数基金的募集规模更是超过了36亿元。事实上,自去年8月5日公告成立的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首次募集规模创出68.4亿的新高后,此后的几个月一直无股票型基金的首募规模超过20亿元。而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股票型基金募集规模超过30亿元的也仅有7只,且其他6只超过30亿的股票型基金均是在5月前结束募集的。

  统计数据显示,近期新基金发行处于密集期,若加上本月9日发行的华安强债基金,本月在售新基金最高将达到19只。这其中,有2只指数型基金,12只偏股型基金,另有5只债券型基金。而这批基金会有怎么样的募集水平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股基发行势头不减

  截至今日,2009年公告结束募集的基金共有7只。分别为3只偏股型基金,2只债券型基金,保本和货币基金各1只。据统计,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为9.41亿,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为17.51亿,保本型基金的首募规模超过了50亿,而另1只货币型基金的规模也超过了30亿。

  根据天相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12月份共有21只基金结束募集,偏股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各10只,另有1只保本型基金。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为6.46亿,而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为19.8亿。

  总体来看,今年债券型基金的募集情况基本平稳,而偏股型基金的募集规模颇有上升的态势。不过去年11月份发行的保本基金却只有22.01亿元,相较于今年超过50亿的首募规模有一定的差距。(上海证券报)

 

 

20090304大的三浪三行情已然开始 www.eastmoney.com  姜修斌   倍新咨询

[]消息面上,我们看到,昨天中国证券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资本市场的信心在哪里?文中给出四点看多后市的理由;而今天我们看到,金融时报再度发表了署名文章,而且用的标题是中国股市保持强势的根基何在,文中提到:看不到国内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看不到在这轮金融危机中中国所拥有的基本面优势,我们就会在等待海外股市好转中错失对A股的投资良机,甚至在对海外股市暴跌的恐慌中丢失最珍贵的筹码。从中我们应该能感觉到,市场上涨应该是众望所归的。从资金面上,我们看到基金发行还是不错的,带来了增量资金,而基金和保险等机构都从债市里面退出,表明这些机构已开始感觉到市场的机会所在,这一点我们应该高度关注。

[]技术上看,本周四是一个时间窗口,所以指数能在窗口位置出现好的表现,对后市有利,而今天这样的大阳线,应该说是新的一浪的开始,也就是我们说的是三浪三的走势,故其空间是非常不错的。 

 

 

20090325关于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净价交易的通知

深交所自2009年3月30日起,对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净价交易。需要特别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实行净价交易的第一个交易日即2009年3月30日,这几个债券品种因从全价交易模式改为净价交易模式,行情显示将会出现变化,债券全价会进行分拆成净价和每百元应计利息,将会在K线图上出现一个向下的跳空缺口。

净价交易的概念

净价交易是指在债券现券买卖时,以不含有自然增长应计利息的价格报价并成交的交易方式。

实行净价交易方式后,所有在本所集中竞价系统和综合协议交易平台挂牌交易的国债、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均按净价交易方式进行报盘和交易。

上述四类债券在发行期间,如通过本所交易系统采用上网分销方式发行,本所交易系统仍按全价模式进行揭示、报盘、交易,不计算和揭示净价交易模式下的每百元应计利息额。

 

 

20090409国务院决定在5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8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会议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会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尽快发布有关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活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200904 对当前中国金融安全的几点思考   江涌 《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4期

随着冷战的结束与全球化的兴盛,大国之间的兵戎相见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无硝烟战争”,传统安全的地位正在更多更广的时空中被非传统安全所替代,经济安全日益凸显。作为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安全是指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以确保金融主权不受侵犯、金融体制不遭破坏、金融财富不会大量流失、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一种态势。金融安全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期,国内经济社会矛盾汇焦于金融。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险恶、内在脆弱性不断加剧的夹击下,中国金融业依然诟病丛生,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国家崛起的最大风险因素,依然是中国经济安全的最薄弱环节。

一、态势严峻

国际金融动荡持续不断。起始于2007年4月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之下,呈现出明显的非典型与间歇性特征,至今非但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反而流露出恶化态势。相关大国应对乏术,国际政策协调乏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股市、汇市、期市风雨飘摇。这对市场日趋开放、又适逢经济下行周期的中国,形成了巨大的经济与金融压力:内需疲弱,外贸下滑,企业倒闭,店铺关张,员工下岗,经济与社会矛盾凸显;与此同时,股市低迷,房市高危,储备缩水,汇市飘忽不定,银行坏帐面临反弹,中资机构境外投资巨亏,经济社会矛盾越来越汇焦于金融。

美元资产面临严重缩水。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约占世界外汇储备的29%。中国的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资产一般占三分之二,此外诸多中资机构也持有巨额美元资产。在举世都在持续且纷纷减持美元资产的态势下,中国却在不断增加,并一举超越美国的政治盟友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国债持有国。有专家认为,从短期来看,中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手中持有的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但是,这无法合理解释他国减持与中国增持的原因。长期以来,缺乏黄金支持的美元一直呈现贬值态势,近年来随着美国赤字的不断加大,美元贬值趋势更加明显。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元出现“回光返照”的现象,但是美国现如今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计划所耗费的天量资金,势必主要通过发行美元来解决,如此未来美元必将重复大幅度贬值的历史,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再度面临大幅度缩水的威胁。

商业银行抗拒风险的能力薄弱。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始终是金融业的核心,因此一旦银行业出现问题,势必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的金融风险仍主要集中于银行业,具体表现在:国际竞争力低,创新能力不强,内部治理问题严重,主要停留在吸纳存款、对外放贷、赚取息差等传统业务,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息差。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一般在40%-50%,汇丰、渣打、花旗等国际知名银行甚至高达七成以上,与资产、负债业务一道,构成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三大支柱。而工行、农行、建行的息差收入占其总收入都在90%以上,中行在80%以上,其他股份制银行也都超过70%,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较低,仅限于银行卡、结算、代收代付、电子汇划、代理保险和基金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业务的集约水平和服务档次不高。由于过于依赖息差收入,因此对政府的依赖过大。此外,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问题依然严重,操作风险突出,大案要案不断。尽管中国没有经历金融风险的集中和大规模爆发,但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乃至存款挤兑事件仍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到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

房地产市场风险不断加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吹起的大泡沫至今尚未被有效挤压与释放。国际上衡量房地产健康程度的通用方法是,单位房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即“房价收入比”。世界银行认为,正常的“房价收入比”发达国家一般在1.8-5.5之间,发展中国家则在3-6之间。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佛罗里达也未超过6,而中国诸多城市超过12。中国金融界一直将住房信贷视为优质资产,并没有对住房按揭贷款进行“优次”划分,而且在实际放贷操作中,提供不实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的比比皆是。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下行周期,房屋销售持续不振,房价也在不断下滑,潜在风险正在暴露。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硬着陆”几率甚大。鉴于国内银行近年来一半左右的新增信贷资产与房地产相关,不断加大房地产风险,对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监管滞后。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效率的提高以及金融安全的有效维护与金融监管直接相关。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一直奉行着严格的分业经营与监管模式。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交叉领域被列入禁区,从而束缚了中资金融机构积极从事金融创新的手脚。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在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下,实行片面开放策略,导致了过度开放、严重不对等开放与不均衡开放。中国的开放度不仅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而且在一些领域就连身为经作组织成员国的日本与韩国也难以望其项背,尤其是在部分金融领域,甚至可以说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如美国的各种金融监管措施多达1000多条,外国尤其是中资金融机构在美国金融市场拓展举步维艰;西方对中国只是“前庭后院式”的开放,而中国对西方则是“登堂入室式”的开放,外资在华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甚至法外特权,在中国大肆攻城掠地,为所欲为,而中资在西方市场屡遭挫折,步履维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一直超过对内开放,严格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在外资金融机构于中国高歌猛进之时,非国有中资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却日益狭窄,众多中小型中资机构纷纷成为外资的附庸、代理。

金融主权与话语权受到侵蚀。金融是个双刃剑,兼有积极与消极两种功能,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财富分配的手段、经济强权的工具,还是大规模杀伤力量,因此金融直接或间接涉及国家经济主权。中国是个金融弱国,各类经济与金融主权正受到日益严重侵蚀,时下最为突出的就是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在境外强大的压力下,中国有关金融监管部门竟然“自废武功”,曾明确表明“中国并不在意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涉外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决策,而中国的一些金融部门与机构不顾中国国情,盲目照搬美国的金融发展模式与金融标准,时时处处“以美为师”。2006年8月28日,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及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这使境外人民币远期报价对境内人民币报价产生压力,直接影响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主导权,进而影响到跨境资本流动,由此强化了人民币汇率浮动走势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预期,加剧汇率风险。

二、成因复杂,审慎应对

金融安全是相对的,金融安全可在金融高度抑制下取得,但是牺牲金融效率的金融稳定、遏制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迟早会引发金融不安全。实现金融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效率,与此同时要不断强化金融监管,保持金融稳定。金融安全是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的平衡,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金融领域是竞争最激烈因而风险程度最高的领域,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活动,因此想要杜绝金融风险是不可能的,要想寻求金融的绝对安全也是不可能的。

保持金融主权独立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基本前提。国内外有金融专家研究,如果美国的金融危机再过两年爆发,对中国金融部门的影响肯定会更大,甚至是灭顶之灾。因为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美资金融机构与相关人员早就被中国一些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或中资机构邀请担当顾问或奉为座上客,中国诸多金融改革开放的路线图基本是由美国人(机构)设计,近乎全盘照抄美国模式。如: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从事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独立的与高杠杆运作的投资银行,高薪但缺乏约束的职业经理,滞后的监管思路,会计、审计、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的发展模式,等等。2001年,XX会颁布“补充审计16号文”,上市公司IPO及再融资时,财务报告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由此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举垄断中资机构融资审计的高端业务。

2006年1月,XX会2号令(《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规定,“发起人股东中应当包括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即中国境内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有外资参股。由此不难看出,一些部门对外资(主要是美资)已经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正是有了时下的世纪金融大危机才使中国相关部门放缓了“以美为师”步伐。

保持金融主权独立不仅不能“以美为师”,更要防范美国金融霸权,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美国滥用金融霸权是当前国际金融动荡的总根源,是主权国家金融安全面临的最大风险因素。在布雷顿体系下,美国在获取霸权利益的同时,还承担着稳定国际金融的责任,但是现如今,制造国际金融动荡,从动荡的国际金融中火中取栗,已成为美国金融霸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观本次金融危机不难看出,美国于危机前通过四处兜售金融衍生产品转移金融风险,危机后则不断通过操纵利率、汇率以及“购买国货”等手段拼命转嫁危机,美国滥用金融霸权的面目昭然若揭。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寅吃卯粮,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如今,在美国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计划所耗费的巨资的重压下,美元大幅度贬值在所难免。因此,持有尤其是增持美元资产是极其不明智的,中国外汇储备必须多元化。

长期以来,美国一方面大肆鼓吹“黄金无用论”,另一方面却在大量储存黄金。中国居然偏听偏信,不仅官方不储备黄金,而且还限制民间储藏。在美国积累起8000多吨黄金时,中国的黄金储量一直只有600吨。与此同时,还持续出口数以万吨计的白银,即用真金白银换回美元纸币,再用美元大量买进美国国债囤积。如今,在黄金白银持续上涨、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形下,相关部门决策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棘手性。经典著作早就清晰揭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黄金的货币功能不是人为就能够取消的。1999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强调:“黄金代表了世界货币的最终支付手段,黄金永远不会被拒收。”从本质上说,黄金才是整个世界货币体系中的战略制高点,谁拥有黄金的定价权,谁将拥有世界货币的发行权以及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在美元仍然处于国际货币支配地位的态势下,适量的黄金与其它战略物资储备最起码可以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

保持金融与宏观经济的稳定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一系列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虽然难以立国与强国,但是可以弱国,甚至可以亡国。通过片面发展金融业来追求经济增长与繁荣,无异于饮鸩止渴。金融业的功能更多的是分配财富,过分强调金融业创造财富,则会助推虚拟经济的膨胀与经济的泡沫化。因此,金融发展应立足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

长期以来,以高盛、美林等为代表的美国投资银行,叱咤国际金融风云半个多世纪,是华尔街经济活力与美国金融权力的象征。如今,五大投资银行一夜间消失,或破产“蒸发”(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或并购“嫁人”(如美林),或改行“转业”(如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美国的金融业正在退缩到以存贷为基础的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德国与日本的稳健的金融发展模式再次得到了肯定。

有鉴于此,中国应不断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鼓励行业竞争,拓展中间业务能力。当然,中国不能迷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市场的金融发展模式,而应从本土的金融需求出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来设计金融服务的功能、特点与方式,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效率,在有保障的金融监管条件下促进金融创新。密切防范股市、房市等易于出现泡沫的行业出现大起大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为金融稳定、金融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金融改革与适度的金融开放有利于增进金融安全。在金融封闭的情形下,僵化的银行体系制造了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最大不安全因素,因此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开放不能应国际金融危机而停止步伐。不改革与开放显然是等死,但是不当改革与开放无异于找死。以扩大开放、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来增进金融安全,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来保障金融安全,应当成为中国持久的战略选择。

然而,鉴于先前金融的过度开放、不对等开放与不均衡开放,应密切关注与防范相关部门、利益集团“拉大旗做虎皮”,借深化金融改革与扩大金融开放之名,行进一步扩张部门利益、集团利益之实。因此,全社会都来监督相关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的无度扩张。金融改革与开放关系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民财产安全,绝对不能再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自行决定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政策与自我绩效评判。政府应广开言路,多汇集民智,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及时调整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步伐。在国际金融持续动荡、国际垄断资本主导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强权主导国际金融秩序的前提下,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开放一定应更加稳妥、谨慎,必要时牺牲一定的效率与利益,换取金融稳定与安全是值得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开放与发展应当为实体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富强服务。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源泉,因此在积极鼓励、支持、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金融监管,包括政府的监管、行业自律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

保守与落后使中国金融业较少遭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纪金融大危机也蕴藏着百年难逢的大机遇,保守与落后也严重制约了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金融机构展开对等竞争,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捕获“收拾残局”的机遇。从屡屡失算、失手的对外“抄底”成绩来看,从金融危机仍在不断恶化、依然深不见底的态势来看,中国金融机构应本着谨慎趋利、重在避害的指导道思想,抓紧众多跨国金融机构遭受危机重创的时机,苦练内功,巩固、提高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地位,在跨国金融机构收缩且关切中国利益的国家与地区,适当拓展业务与市场。

 

200905  中国资本市场:谁来看门   江 涌 《世界知识》2009年第5期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攻城掠地,异常活跃,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63%,中资评级机构迅速边缘化。中国信用评级业正继会计审计行业之后,面临被三大评级机构掌握、垄断的危险。而且,三大评级机构的活动往往超出一般经营性领域,不仅损害着中国的经济利益,也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应当成为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外工作、对外开放的准绳。经济主权是政治主权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保持经济主权的独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提,也是实现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民族自决的重要保障。信用评级机构本身开展主权评级业务,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主权。当今,国际信用评级业是个高度垄断的行业,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异常活跃,明里攻城暗中掠地。继会计审计行业后,中国信用评级业正陷入外资评级机构掌控、垄断之中,而且,这些评级机构的活动往往超越一般经营性领域,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

 

  特权主要来自美国政府

  三大评级机构之所以能够危害一国(东道国)的主权与安全,是因为它们有一种介乎市场私权与政府公权、或兼有私权与公权的独特权力,而且一直在积极运用这种权力。它们在不停地给别的机构与国家打分、评级,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但是“谁来为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三大评级机构的权力主要来源:

  一是美国政府授予的垄断经营权。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于1975年认可穆迪、标普、惠誉三家公司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NRSRO),并规定,外国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融资时,必须接受NRSRO的评级公司的评估,由此确立了三大评级公司的垄断地位。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前主席理查德?谢尔比指出,穆迪和标普几乎遇不到什么竞争,主要因为这两家公司得益于“受控特许”。

  二是市场公信力。经过百年的积累,评级机构树立起市场公信力。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是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前提与基础,三大机构也不遗余力地宣传它们是如何一贯地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但是,一系列严重问题乃至危机出现,使三大评级公司存在的前提与基础正在受到广泛质疑。正如胡总书记所说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一个党、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企业、机构更是这样。

  三是政府认可强化。三大机构的评级结果为美国监管部门所认可,并作为重要的监管指标来监督金融机构,如规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不能购买低于一定等级的债券,以及金融机构资产组合的质量由外部评级机构来测算等。长期以来,美国的标准就是国际标准,因此很多国家的监管部门便沿用或默认美国的做法,如此便自然扩张了三大机构的权力。

  四是美国政府的极力庇护。为防止那些“缺乏道德”的评级公司肆意出售AAA等高标号评级,SEC严格限制其他公司进入资本评级市场。在2001-2002年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曝光后,SEC在诸多压力下也只增加了多美年一家评级公司为NRSRO。后来在多方压力下,又增加了几家,但是远远无法挑战三大机构尤其是穆迪与标普的垄断地位。此外,名义上信用评级受SEC监管,但事实上三大公司极少向SEC报送相关资料,SEC的例行检查平均每五年才有一次。因此,长期以来,三大公司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总是会倾向腐败,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真理。个人如此,政府如此,评级机构也是如此。

  三大评级公司所标榜的“科学”集中在评级模型上。根据本人的研究与观察,所谓评级模型,故弄玄虚成分比实际科学成分要多。而且,评级模型以及相关数据很少更新,在美国一般是半年甚至一年,对新兴市场时间更长。全球化下的经济越来越变幻莫测,评级公司“以不变应万变”明显不合时宜。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8年3月撰文指出,从数学意义上讲堪称一流的模型,也无法捕捉到驱动全球经济的全部主要变量,更难以预测出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的出现。当评级公司不断出错、屡屡让众人大跌眼镜时,社会便呼吁要评级公司公布评级模型。欧盟早就要求美国增加评级机构评级的透明度,但是都遭到美国的拒绝。美国当局称,评级模型作为评级技术的载体,是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受到保护。2006年9月29日美国出台的“信用评级法案” 规定,评级模型可以作为商业机密受到保护。

  所以说,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权力主要来自政府,其强大力量来自国家,政府一直在支持、鼓励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政企合作,实现共赢”。

 

  成为美国强权的工具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两个力量,任何一个力量都强大无比,如果两个力量结台,当然更会所向披靡。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穆迪与标普不仅通过大力宣传.积极公关等多种手段建立市场信誉,影响与操控市场,谋取垄断利益,而且还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如暗中利益输送、直接向本土评级公司购买、聘请政府官员讲座或担任咨询师、与高校及研究机构搞学术合作等),获取各类商业与非商业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获取不当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协助美国政府攫取政治利益,“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第一,配合美国公司的经营扩张。评级公司的评级直接决定融资成本,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已变相掌握了企业的生杀大权,这种权力正被悄悄运用于美跨国公司全球扩张与经营战略。日本证券市场相对闭塞,长期为本土四大券商垄断,美国投资银行垂涎已久。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是穆迪与美国金融机构联手,使美林公司接管了山一证券,原本属于山一的50间店面、2000名精干员工以及经营技巧,都归属美林。

  第二,扰乱主权国家的经济秩序。评级公司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本只具有引导资本市场的服务性功能。然而,穆迪与标普的权力不断膨胀,几乎充当金融市场的调节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2002年的工作文件中严厉批评三大评级公司“仓促下调评级,致使局面恶化”。亚洲金融危机时,三大评级公司经常急剧下调受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的评级,严重加剧了市场恐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盎格鲁—亚美利加体系”首当其冲,欲以金融立国的冰岛更为堪忧,然而标普、惠誉落井下石,连续下调冰岛主权评级,冰岛银行业由此几乎崩溃,面临国家破产的险境。2008年11月,标普将韩国七家主要银行的信贷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引发了韩元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韩国《国民日报》援引该国证券市场一位高级人士的话说,这些评级公司似乎是有意从亚洲金融市场淘金。

  第三,直接为美国政治利益服务。三大评级机构用不同的标准——三重标准,来衡量本国和他国的信用等级。他们对美国本土市场存在的问题经常视而不见,而对他国的金融市场动态则往往“明察秋毫”。目前美国积累了11.3万亿国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而且债台仍在不断高筑,巨额财政赤字使美国经济更难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如果再加上或有负债(即过去事项引起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潜在债务,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伍军人福利等),美国的债务规模超过53万亿美元,人均17万多美元,超过其人均财富15万多美元,从一般财务视角看已经破产。但是,三大评级机构给美国的主权评级依然保持AAA级别。此外,与美国亲善的国家,一般都会受到“特别关照”;相反,与美国关系不和、或不合作的国家,往往会受到别样的“特别关注”。

  有研究显示,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美国对东盟欲吸纳缅甸加入不满的一次报复,而穆迪和标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马来西亚总理就此严辞批评西方信用评级公司缺乏客观,助纣为虐。美国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德国一直加以反对,两国的裂痕加深。 2003年3月,德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被标普降低信贷评级,由此导致包括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在内的相关企业股价跌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十分“巧合”的是,澳大利亚全力支持美对伊战争,标普将澳外汇债务评级升至AAA最高级。德国政府为此曾愤怒不已,明确表示向美国信贷评级领域的“霸权”发起反击,并要求欧洲信贷机构联合起来抗衡美国评级公司。

 

  损害中国利益与主权

  三大评级机构长期以来坚持以美国的价值观来审视亚洲文化与市场环境,以至于他们对亚洲进行评级时总是“另眼相看”,对中国则更是“特别关注”。中国经济高增长和良好发展预期全球为之瞩目,但是,2004年前,标准普尔依然宣布维持其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10年不变的BBB级(“适宜投资”的最低限)。由于一国机构、企业评级不得超过该国主权评级,困此,中国的企业、机构普遍是不值得信任的BBB以下的“投机级”。2004年迫于中国的压力,标准普尔将中国的主权评级调升到BBB+,2005年调为A-;2006年再调为A。在全球遭遇经济寒冬时,中国是为数极少的阳光地带,但是所获得的评级不仅与美国,而且与众多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仍有差距。我国的主权信用级别被人为压低,这不但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还导致我国政府、特别是企业到海外融资的成本大大增加。

  2003年底标准曾尔宣布,中国除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以外,其余的13家商业银行都在BB以下,不具备投资价值。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将中国金融机构定为“垃圾等级”,另一方面却高调肯定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化的努力,这就示意:只要积极参与国际化,引进海外投资者,就能获得更高评级。中国金融机构为了国际化,纷纷股改上市、走向全球,引进境外投资者。这自然给外资压迫中国金融机构降价提供便利。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的公开发行价格是每股2.35港元,而此前出售给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的价格仅为每股1.19元。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攻城掠地,异常活跃,占据中国市场份额63%,中资评级机构迅速边缘化。中国信用评级业正继会计审计行业之后,面临被三大评级机构掌控、垄断的危险。而且,三大评级机构的活动往往超出一般经营性领域,不仅损害着中国的经济利益,也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

  三大评级公司尤其是标普和穆迪的垄断与危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信用评级看成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行业,扮演着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涉及国家主权,关系一国经济、金融与信息安全。欧盟早就对美国的评级机构存有不满。此次金融危机,给欧盟一个极好的机遇。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建议,今后在欧盟境内开展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必须向欧洲证券管理委员会统一登记注册,以获得经营许可,并由各成员国证券主管部门负责监管,从而结束了信用评级机构长期游离于欧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局面。立法建议在得到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批准后,有望在一年后生效。

  中国应当积极呼应欧盟的义举,积极发展民族评级业,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首先,金融危机再次清晰展示,“美国制造” 神话破灭,三大评级公司所标榜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是彻头彻尾的伪善。进一步认清三大评级公司的特权以及协助美国搞强权的实质,消除对三大评级公司的迷信与盲目追捧。其次,由于中国信用评级业多头监管,有利就趋之若鹜,有责则相互推诿,因此,应尽快统一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另外,加强对在华活动的三大评级公司的监管、监督,包括媒体监督与其他社会监督,减少直至消除对三大评级机构的依赖。第三,整合评级市场(机构多、经营乱),肃清假冒中资机构(名义中资,实际外资),促进本土评级公司的发展。在中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有理由、有能力扶植本土评级公司、民族评级机构的发展。建议未来本土融资、人民币各类债券发行、机构资产的审核等多方面业务,应当由本土评级机构来完成。

     

注:2009年1月1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银行业协会、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等四家单位主办了《金融危机后信用评级的地位与作用论坛》,本文是作者的演讲稿,略有修正。

 

 

20090512中国人富不过三代:日本企业为何能够代代相传 中国思维网 

    近年来,围绕富人和穷人的争论一轮接着一轮。参与其中的不论是普通网民还是知名学者,多有不冷静、非理性的成分。评价他们不冷静不理性是因为参与各方经常将腐败和体制之疾导致的社会对立,简单地转移话题为贫富之争。一种危险的思维方式由此滋生。

  这种思维方式便是不论事情的本源,选择一个简单的类分为标签(比如以财富多寡);不是谋求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是转移于贫富阶层的相互对立和取代。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均贫富”、“劫富济贫”的传统,近代也有“打土豪”的实践。

  这种思维给中国留下的历史创痛仅从企业寿命上就能看出来。走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那些栉次麟比的所谓中华老字号,大多只有几十年到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所有的老字号除了招牌名称依旧以外,与原商号看不出有多少真实的历史脉络。

  反观西方,据美国《家族企业》2006年发布的全球最古老的100家企业榜单,历史最长的企业是日本的施工企业金刚组,创立于1400年前,即便排行最末的第100名企业,也是一家225年的美国公司。这100企业中的90家在欧美。所有这些老爷型企业,不仅商号依旧,而且都是家族私有的企业,产权关系跨十几代、延续成百上千年。

  两厢对比反差巨大。把中国富户“富不过三代”的原因,传统性地归之于出了败家子和竞争失败是说不过去的。中国富户的破落,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他们往往成为直接打击的对象,代代积累起来的财富、财富的所有权以及商业智慧被一遍又一遍地连根铲除。这种事情在每一个王朝更迭的时候就会发生一次,而仅仅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就整体性地经历了两轮。

  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是幸运的。这一方面是源于欧洲历史上的大多数商业城市与政治统治中心相脱离,在历次政治动荡和社会革命中摆脱了被顺带摧毁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源于20世纪以前,欧洲基本未发生过直接以“土豪”和“资本家”为目标的,以掠夺富人财富、剥夺富人产权为宗旨的革命。

  相信西方富人有这份幸运,并不是由于他们的原罪较少,在现代宪政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前,他们不可能清白。但西方的历史进程有幸充满了理性和共和的精神,人们的头脑没有被标签化的革命斗争哲学所充斥。公元前500年左右,古罗马的贵族和平民间曾暴发过尖锐的对立,最后理性和妥协精神促使双方订立了一份神圣的契约,以平民推举“护民官”的形式实现了罗马的共和,避免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屠戳;公元1215年,因战争而大肆搜刮的英王激起贵族们的联手反抗,最后同样以理性和契约精神,着眼于税收和财产权这样的具体问题,形成了一份传世的大宪章,避免了东方式的王朝更迭与杀戳。

  胡适曾倡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这个充满理性精神的建议,曾因为相当不吻合中国传统思维而被嘲笑了数十年。如今在涉及贫富这类问题上动辄上纲上线、意气纷争的双方,应该多想想胡适的建议和西方的智慧,把那些貌似大是大非的标签式问题搁下,就事论事于背后的具体问题。这才是建设性的思维方式。www.chinathink.net源作者:xinl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