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影神驹能和T2比吗:高人:我看方、张“舌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1:08
   高人:我看方、张“舌战"作者:高人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2-2-4          我主张“就事论事”,不管面对何人何事,也不论是否与我志同道合,更懒得把事情往复杂里想,我行我素,我思,故我说。

  据此,对方舟子与张鸣在《凤凰网》的“舌战”,我判方舟子胜,不仅胜在理上,也胜在修养——尽管我很敬重后者。

  旁观他俩的谈吐,方舟子斯文中略带腼腆,执着,直言,但不失理性。

  他始终心平气和,而张鸣说他“激动”,乃是无中生有,节外生枝,梗塞对话,大煞辩论风景。

  难能可贵、城府够深的是,就连张把方曾骂他是“假学者”,方因打假而殃及方太的事情都抖落出来,乃至说方“为党分忧”时,方也未被激怒,依然平和。

  还有,张嘲笑方为了“先扬后抑”,而把韩捧为天才,也是冤枉了他——方只是在陈述韩粉的话语,他正是要打破这一盲目崇拜的质疑者。

  对张的一些观点,方却绝不含糊——

  譬如,张认为质疑无聊,是娱乐;方回以文学天才既是假的就该揭穿,就有意义。

  又如,张认为此事很难真相大白,不会有结论,一定成为“烂尾楼”,并且双方都在相互“恶心”对方,是“无厘头”和“低俗”的“乱仗”“闹剧”;方则认定造假者是获益者,不是受害者,揭穿假象,至少能使吹捧不好意思起来,人们也不再相信文学天才了。

  此外,方对张的不严谨,也一一给予了纠正:诸如方对贺卫方的“穷追猛打”,并非打“假”,而是剑指论文未达数量的“学术规范”问题;指出张说“那个校长不造假”似嫌绝对,“学生作弊”虽属不端、但只是加强“教育”的问题等。

  张鸣主张“超脱”,理由是——媒体大谈此事,转移了对诸如吴英集资案,校车停开,以及强拆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方舟子却是“一根筋”,说自己看不惯韩寒对麦田的攻击和悬赏,怀疑他14岁能写出《书店》,尤其对他在采访中谈起赛车和女人时滔滔不绝,谈到文学则或是一问三不知、或是推托忘了,因而心生疑惑,进而质疑他的写作能力,宣称自己既然“碰上”这事,又有“兴趣”,便决定“参加”“反驳”,并从韩“砸钱”到“状告”的转变,看出他被击中要害后的气急败坏。

  有道是“旁观者清”:方舟子有权质疑韩寒,此举并不影响社会对其他问题的关注;韩寒既已诉诸法律,一定是成竹在胸,但愿他能破解“代笔”之疑,彰显才华出众本色,并捍卫作为公众人物的诚信。

  方舟子不是麦田,他以打假为业,是打假行家,自称作风严谨,质疑有根有据,不会乱打,不会胡来——这从他与张鸣的对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是韩寒及其背后的智囊们容易对付的——这也从他们开始时的盛气凌人,轻敌浪战,麦田道歉后的得意扬扬,方舟子加入后又进退失据,得到了印证。

  在即将对簿公堂的情况下,张鸣还能对方舟子质疑的目的和结果提出质疑,是个爷们,话也痛快,值得称道。

  以上,不带任何偏见。

  “代笔”事件,既然由几个公众人物挑起,闹得沸沸扬扬,已经成为一桩“公案”。那么,无论法院是否受理,还是私了和解,都必须给出“真相”,这是做人的天地良心。

  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我还是说过的那句话:对韩寒,无论是“大失所望”,抑或是“大喜过望”,都“大可不必”。

  今早发稿时,得知3日上午,韩寒已委托律师到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正式递交诉状,并承认“作为公众人物,最初我的回应不够心平气和”,希望“读者和支持者对待对方更加理性,尽量不要去对方的微博或者博客上谩骂”,表示“不再回应此事” 。

  方舟子则认为,“这是因为韩寒难以应对自己越来越多的质疑”,“这是要逃嘛,没法应对了”,并表示“他退不退出跟我没关系,我会继续写分析文章”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