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蛋如何出现精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体制势在必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3:24:49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体制势在必行

 

 

党与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近30年来中国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老年人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农村经济总体滞后滞后于城市,广大农民依然处于相对贫困中,农村老年人的地位日趋边缘化。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改善状况,是社会中最为缓慢的群体。现将了解到的情况,作以归纳分析,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高度重视。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龄化高于城市。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向城市转移,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的程度。目前,农村留守人员的状况:中年妇女、儿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称作是“38619”部队。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农村人口18.5%,是城市的2.35倍;农村老年抚养比、34%,是城市的2.9倍。大连市金州新区七顶山乡有一个300多人口的山村,留守人员不到100人。农村呈现老龄化、“空心化”、“凋敝化”,其后果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老年人生活改善严重滞后。子女外出务工不但没有显著改善留守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反而进一步增加其精神和生活负担。大多数有生产能力的农村60——70岁的老年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且是呵护留守儿童的老师与保姆,其本人的生活已是步履维艰,但还要照顾孙辈,还要帮助儿孙盖房子娶媳妇。在价值取向发生严重扭曲的背景下,媳妇的身价也在扶摇直上,不再满足农村的砖瓦房,而是要在县镇、城市买楼房还要大一点的。沉重的负担,使农村老年人过早衰老,一般都比城市老年人早衰10年左右。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土地,养老也不例外。然而,随着农业在GDP中比重的下降,土地收入占农民消费的比重已经下降到7%——20%之间。传统的土地养老,已经不足以作为保障老年生活的经济基础。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一巨大系统工程短期内还无法全面铺开。更何况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只能替代老年平均生活费的很小部分。据有关消息报道:新农保全国平均替代率为18%。即使考虑老年人消费水平低,定为农村平均消费水平的一半,土地收入与新农保仍不能满足农村老龄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

(三)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加剧。不可否认,随着免征农业税、种田直接补贴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措施的出台,以及中央财政累计3万亿的“三农”投入,中国农村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及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依然存在悬殊的差距。

1、养老的基础不同。农民养老主要靠土地,而土地收入占消费比重日益下降。农产品价格在流通环节几经扒皮,真正到农民手里的已经寥寥无几。所以,目前农村能自理自力的60岁——70岁老年人,不得不尽其能、倾其有,毫不吝惜自己的体力投入,为自己和儿女,无休日地拼搏着。同时也必须始终如一地保持着紧衣缩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而相形之下,大多数靠退休金生活的城市老年人,则不必那么辛苦与拮据,相对而言过着比较悠闲的晚年生活

2、医疗待遇方面的不公。目前,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可报销50%的医疗费,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还可再报销30%,总之,农民的医疗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报销是有条件的,是限定在一定的医疗机构范围内。小病则已。若是大病、特殊病,必须要到规定范围外的大院求医,需要自己掏腰包,交高昂的医疗费,还要被大行其道的潜规则宰一刀。由于新合作医疗,限定条件,大病救助“门槛”太高,大病救助金报销比率低。所以,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还是小病挺着、大病等着。相比之下,城市老年人看病或住院要方便得多,报销比率及各种优惠,也远远高于农民。

3、农村社会服务严重短缺。目前,农村60老年人已超过1亿,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到1800多万,各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超过1000万,独居老人迅速增多。据调查,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大约占51%。随着农村高龄、失能、残疾、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的照料护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当今,乡村的熟人社会在解体,守望相助的道德传统在动摇;乡规民约的道义资源在流失;独生子女无力照顾和抚养,外出打工的子女鞭长莫及,即使邻里能够互助也不是长远之计。因此,农村对老年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期处于落后和停滞状态,大多数农村基本没有,即使有也多是流于形式,不尽人意。这种结构性制度性的缺陷,至使农村老年人照护服务方面的困难比城市尤为突出。

4、精神生活贫乏、娱乐场所短缺。据有关方面的研究报导:我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每年超过10万人。而7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率比低龄老年人高5倍以上,自杀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这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贫乏、缺少精神慰藉不无关系。贫困、孤独、寂寞、地位边缘,子女不孝顺等,都是严重挑战农村老年人生存意志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最怕孤独,孤独比贫困更可怕。

目前,农村由于集体经济瓦解,村级组织弱化、集体福利消失,许多村里没有文化宣传阵地、没有娱乐场所,许多民间节会、传统地方戏曲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赌博酗酒,玩纸牌成了消遣主要方式。相形之下,城市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各区、市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公园、广场,还有各级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等,都为老年人提供了学习健身和休闲娱乐场所,基本满足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虽说也存在蹲墙根、聊大天等现象,但总体比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要丰富得多。

二、城乡老年人差别悬殊的根源

(一)“二元化”经济结构体制的弊端

建国以来,指导思想上始终存在重工轻农现象。我国的工业在政策扶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并日趋现代化,对迅速改变了我国一清二白的落后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不断出台扶持农业开发,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优惠政策,由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依然迟缓和艰难,同时,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工业产品的价格不见回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每年都创新高,而农副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近几年来农民也开始利用价值规律,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追求价值的回报,农副产品价格在上涨。但是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流通环节的盘剥以及通胀的抵消,农民的实际并没有太大的增加。奇怪的是,工业品价格上涨仿佛是理所应当,而农产品的涨价则沸沸扬扬。但丰收了,又苦于储藏的困难,农民无奈的说:不降价还能看着烂到地里吗?由于价格过低,人工成本高,甚至出现农民号召城里的人们免费收获萝卜的无奈。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依然存在。笔者在想:难道农民的问题就不是民生?

(二)老人农业的后果

劳动力老化,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其结果是导致老年人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农业被称为“老年农业”。由于老年人的体力,科学种田知识,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农村人口老龄化直接改变了农业发展的主体结构,将深刻影响农业的发展方式,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关系和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农民的养老状况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 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我党在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有两大追求,一是发展,二是公平。已故伟人邓小平,在19933月曾指出:“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伟人小平早已发现在我国存在严重分配不公问题,并预见其后果。目前,是到了必须下决心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的时候。经济发展起来后,财富如何分配?是分配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1、反哺农业,回报农民。我国农民,尤其是现在的老年人,曾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过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如果没有他们长期勒紧腰带,承受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差价,就没有今天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化、现代化;如果没有这一代老年人承担农业的主力军,支持子女进城打工,就没有今天的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如果没有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放弃,就没有今天的城市规模的扩大……因此,国家有责任反哺农业、回报农民:适时出台新的惠农政策,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提高扶贫标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完善救助体系,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到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尽快偿还历史欠账问题。

2、各行、各业鼎力扶贫。广大农民曾勒紧腰带支持各行各业的发展,现在被支援的行业,有的已富得冒油,解囊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应在情理之中。因此,各级政府在政策扶贫、资金扶贫、专项扶贫的同时,也应倡导暴富的行业、部门或老总董事长,提高扶贫的意识,回报农业、农民。

扶贫开发、要把帮助贫困对象提高的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对象尽快脱贫致富作为主要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为重点,即不仅要给扶贫对象输血,更要注重帮助农村在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创造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基础。

 (二)建立公平、统一的养老福利体制

1、彻底根除“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源。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历史的遗留,它曾经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民蛋糕已经做得很大,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所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完成了它的重要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时,已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

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社会诸多不公中最应解决的首要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财政倾斜或愿不愿意倾斜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上层,因为问题的实质是制度,人为地造成城乡收入的不公和差距,造成等级差别,损害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和公正。

2、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条件已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物质财富和财政收入迅速增长。我国GDP在世界名列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占世界第一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总抚养比又处于最轻的时期。客观上已初步具备了制度统一养老的物质基础。审时度势制定相关的政策;超越利益集团的部门利益的具体方案;透明的具体实施的安排;相信只要有决心和力度,没有办不成的事。

3、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得到发展、但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村级物质基础薄弱,集体福利瓦解,农民失去了多年赖以生存的集体经济支撑,分散各自独立经营,无论是防御自然灾害,还是集体的关怀、集体活动的组织,都存在若干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金州区大魏家前石镇无论是农民的生活还是老年人养老都是令人羡慕和称道的。根源就在于集体经济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总之,笔者认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体制条件已经成熟,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应对城乡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措施,逐渐把老龄工作的重点向农村倾斜,把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体系纳入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规划,尽快建立和实施公正、平等的城乡统一的养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