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意思:[原创]五十年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0:13:14
ttggll 发表在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5-1.html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腾讯微博
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在一双儿童的眼里,他看到的是些什么呢?
天是蓝蓝的,天空高渺而深远。老鹰在空中盘旋,更高的空中排成人字形的雁鹅慢慢飞过,孩子们喊着“雁鹅雁鹅扯长……”;一群麻雀叽叽喳喳一下子呼啦而过,几只燕子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似乎用剪刀剪裁得体的衣衫, “布谷、布谷……” 布谷鸟的声音划过空际;偶有花喜鹊喳闹在枝头,它那黑间白带的羽毛与全黑的乌鸦很容易区分,叫声也不一样,一喜一厌,总叫人想起“乌鸦嫌猪黑,自己不觉得”,那时的猪可几乎都是黑毛猪啊。戴着鸽哨的鸽群也时有掠过,素净的鸽子是平和的,因为和平鸽啊!
春天气象更新,万物丛生,当菜花黄了的时候,飞入丛中的不只是蝴蝶,更多的是蜜蜂,头戴蜂罩的养蜂人辛苦地伺弄着蜂箱。当天转阴,快下雨前,蜻蜓一群群地低飞着,是不是乌龟的背上也出汗了呢?不过大水缸的外面是潮湿了,自然老寒腿也有了感觉。夏天的蝉子,不知疲倦地叫着,引诱着孩子们去粘知了,细竹竿头上搅着蜘蛛网。蜘蛛网可是厉害,苍蝇、蚊虫、蛾子、蝴蝶、蜻蜓、蝉,一概来之不拒,当然也有瓢虫,又叫花姑娘的。小孩子还喜欢养蚕,问小伙伴要一纸板蚕旦,像芝麻一样,放在纸盒里,用针扎些气孔。几天后,变成了黑色的小线虫,最初用最嫩的桑叶喂。一天天长大了,成了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越长越大。开始吐丝了,把自己裹在蚕茧里,成为蛹。不久,破茧而出的蛾子,在纸上下旦后,生命就完结了。在算命的地摊上,看见黑色黄喙的八哥,八哥啄出签堆中的一根签条,算命先生就按签条上的字来给人算命。
那时,不仅天蓝蓝、地绿绿,水也清清,可以看见河水里的鱼虾,还有螃蟹、田螺。小蝌蚪在溪沟、水田里浮游,它们的长辈青蛙却在水边哇叫,循声过去,惊飞青绿的油蚱蜢,不过不要看见有毒的癞克保,蟾蜍难看死了。河里有鱼,自然有人垂钓、搬罾,还有小舟上的鱼老哇(鱼鹰)。
那时,城市还小,成都就只有环城河的城墙内,才是城市,河外就是农村了,房子少,到处是庄稼地、水田、水塘、坟茔、荒地……其实城墙边到河边,已有不少菜地,甚至连城墙上也有种上了菜的。城市里很难看见汽车,连自行车也少见,见到的是黄包车,人们都在步行,挑箩筐的,背背篼的,挎竹篮的,推鸡公车的,拉架架车的最多,也有在架架车前再加一条牛的。有三匹马或骡拉的马车,汽车轮胎的大板车,拉的货也多也重,在上坡时,车夫挥动着长鞭,厉声呵斥着,炸鞭响起,马骡拼命地使劲向前,马蹄铁下溅出火花。偶见毛驴拉的架架车,却是慢悠悠的。最可怜不过的是,小毛驴被蒙上双眼,围着石磨推芝麻油,一圈又一圈。看见猴子是因为耍猴戏的艺人,一阵锣响,老少围圈,耍猴的边唱边耍猴,穿着褂子的猴子,一会翻跟斗,一会钻竹圈,一会戴官帽,一会骑着山羊转圈,当然最后是猴子拿着铜锣向众人要钱。解放初,城市打狗,只有农村还有看家狗,那时狗绝对不是宠物,人们看到狗都要打,连叫花子还有根打狗棍呢!农村喂牛、养猪,养鸡、鸭、鹅、兔、鱼。城市里也有不少人家养鸡,也少有养鸭鹅及兔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小鸡、小鸭、小鹅、小白兔。养猫是城市人的一种习惯,不仅是因为逮老鼠,好看的,乖的猫咪,大人孩子都喜爱。晚上出来的偷油婆,却令人们十分讨厌。傍晚飞出来的蝙蝠,是吃蚊子的,虽然形象丑,带肉翅的像会飞的老鼠,也蛮吓人的。夏天,晚上的萤火虫,令孩子们惊喜。傍晚家家户户关门闭窗,屋内点蚊烟灭蚊。人们在街沿或是院内乘凉,大人们打着扇,孩子们就乐得逮猫,或听大人们摆龙门阵,听到鬼怪故事,又害怕又要听。夜深了,人们陆续进屋睡觉,孩子们早在大人怀中睡着了。不久,街巷响起“梆、梆梆”的打更声,“小心火烛……”……“喔喔喔”公鸡又叫了,大人赶紧起来,生灶火,烧水煮饭,弄归于,又叫娃儿起来上学,而娃儿却半天睁不开眼,半天起不来,太困了。一天的城市生活又开始了,油盐柴米酱醋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为生活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