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江苏2017分数线:玉之美,器之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7:43
  

 玉是什么?许慎《说文解字》云:“石之美者,为玉”。古人云:“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简单到用几句话就能完全概括玉的含义了,而应有所补充。首先,想要将玉和石分别开来看待,是执拗而笨拙的,它们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玉虽然是石中精华,但是在天然的玉料中找到质地细腻,无绺裂、无瑕疵、颜色纯正、均匀和明快的白玉是极少的。一般的玉都会有某些方面的缺陷,这就体现了玉雕设计和制作的重要,而玉雕的创作美一定是以材料为基础,工艺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内涵是灵魂,这几方面的综合体现。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譬如儒家以德为美、以情为美、以和为美;释家以寂灭、涅磐、光明圆相为美;至于道家,则从“无”为至上之美,美还要置身于历史或区域的发展变迁中,才能判读出美的面目和标准。仅以美女的妆容为例,盛唐时期以高眉、樱口、满面桃红为美。然而时至今日,以上种种已落入惊怖怪相之列,凡此种种多变,套用佛学来阐释,即:“美是无常,是不停住,是无实相,是不可说”。总之诸多对美的阐述,都表达出美是真、是善、是欢愉的。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代的玉雕,单一的追求材质美,忽略了创意与文化内涵,这是不够的,只从材质美出发一直误导着人们,将朴素、庄严而磅礴的玉石文化,一步步逼进了玩物、佩饰的工艺美术窄巷,稀缺的材料在价格无界限上涨后,死死扼住了对其艺术创造的咽喉,使之陷于瓶颈,难以在价值空间上自由伸展。但是只有当文化内涵居于压倒性优势时,玉器所体现的价值和价格才能同步高企,一旦文化内涵流失,玉器就不再被当作高高在上的艺术精品了,而仅仅局限在工艺品的范畴,它所有的价值和价格,完全由材质审美和工艺审美来定夺了。

 关于此,完全可以从别的艺术门类中得到佐证。设若“皱、瘦、透、漏”的文人石,没有文人士族阶层所设定的美学标准和精神表征做支撑,它会价值几何呢?再如瓷器,假设没有从泥到瓷的创造性质变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覆盖,它恐怕只会在实用器的低廉价位上流连吧。而最典型、最具说服力,莫过于精神内涵大于一切的文人画,一张纸,几滴墨,完全不具备材质审美。可见,只有置身于文化和精神领域,才能突破工艺美和材质美,进入真正的艺术美学领域,体现玉石自神器、礼器、饰器时代以来所应有的价值,因为精品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是千年不变的定律。但这项硬性指标,对于当代玉器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

 从古至今,玉器的制作和欣赏都备受关注,历朝历代上至皇帝、下至文人,无不为玉之美而折服。随着时代的发展,琢玉、赏玉的风气日渐浓郁。作为一位琢玉人,笔者有感于自己的责任,欲以史为鉴,扶正当下的玩玉之风。

 一件美玉从玉璞到成器,离不开琢玉人的精心构思和巧手雕琢,也正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一批有思想、有责任的琢玉人,才会给后世留下如此众多的玉雕佳作。值得一说的是,这些琢玉人将玉器制作看成是对自己的修行,是对社会玩赏玉器之风的匡扶。梳理一下整个玉器行业发展的脉络,进行一次亿古思今的旅程,不难发现玉器行业发展的历史对于当下玉器行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借鉴作用。

 早在原始社会中,玉雕成就最高。玉是美石,“美石”加工成玉器。玉器是从石器工具分离发展出来的,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巫术的宗教意义。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最为精彩 ,它们造型简单,做工精湛,为后来商周玉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形态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来临。商代重祭,周代重礼,礼乐祭祀,标明等级,官设“玉府”,专管制作玉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就有王室玉石作坊。这时的玉器主要是礼器用具,玉石被雕刻成的各类动物达几十种,装饰品和器皿很少。这类器皿刚劲有力,富有装饰性,简朴生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主要是礼玉和佩玉两大类,佩玉中以龙凤最为精彩,其生动流畅,玲珑剔透。

 至汉代,玉雕被儒家学说赋予了伦理道德意义,具有了更广阔的思想空间与精神境界,使得汉代玉雕得以更加自由蓬勃的发展。雕刻细部阴刻刚劲有力,整体形象生动传神。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礼玉(用于装饰)、器皿、陈设玉、带钩、剑饰、佩饰;有葬玉(逝者用玉),如玉蝉、玉猪、玉衣等。玉衣是最高等级的葬服,追求死后不腐。这时的玉雕采用了多种技艺,选用适量圆雕、浮雕、线刻、镶嵌等,构图均匀,写实生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雕工艺陷入了低谷,基本上没有摆脱汉制,究其原因主要是战乱和佛教的冲击。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30余个王朝相继生产且并存,农耕艰难,兵役、赋税负担过重,生产力大受损耗。玉器这个“奢侈品”行当从而失去了生长发展的土壤,玉器行业在人力、工艺方面均严重萎缩。《宋书?礼玉》中记载:“吴无刻玉工,以金为玺。”连东吴的传国玉玺都找不到工匠制作,足见当时甚至在最高统治阶层,玉器也都成了千金难买之物。玉人寥寥无几,玉工工艺也粗糙了许多。

 到了隋唐五代,玉雕多以小件圆雕为主,写实生动,富于生活气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伎乐舞人姿态各异,反映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而宋代玉作宫廷用品多为仿古彝器,仿古器形有的讲究“巧色”,根据玉材形状、色泽、纹理来设计雕琢,形成了与唐截然不同的风格。

 元代,玉雕分官方和民间两大类,主要成就体现在宫廷官营作坊上。由于东西交流频繁,西域玉材大批东来,为元代玉雕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藏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之内的渎山大玉海即为代表,这是中国玉雕史上的一大杰作。至明前期,玉雕主要集中在宫廷,以贵重材料雕刻为主。宫廷玉雕产于北京宫廷“御用监”,专供宫廷,以佩饰摆设和使用器皿为主,玉材也主要来源于和田。御用玉器雕琢细腻,异常高贵。明中期以后,民间雕刻有了发展,民间玉雕产于苏州,以陆子冈为代表称“吴中绝技”。玉雕在这个时期受文人艺术的影响,多镌刻文人书画题材。

 清代玉雕规模大、分工细,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技法,工艺水平不断成熟,尤其是乾隆时期,玉雕工艺发展到顶峰。乾隆皇帝大力提倡采用新疆优质玉材,形体巨大、场面宏伟的“大禹治水”,堪称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其历时十年雕刻而成,表现出中国人要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民国到解放之前,社会政局动荡,玉雕艺人纷纷改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把一些老艺人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这时的人们将心中的一腔热血都投入到创作中,例如老艺人王树森,他开玉雕作品之先河,设计制作《屈子行吟》、《向五一致敬》、《红旗在前》、《炼钢工人》、《毛主席像》等一系列优秀玉雕作品来讴歌新时代。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共产党的感激与热爱,对毛主席的歌颂,同时展现了他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到现在,中国已有了几十万大军在不断地进入这个行业,全国分布很广。玉雕已经到了非常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异域的艺术创作形式、风格蜂拥而至,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及审美取向,使得我们有了全面而丰富的精神营养。玉雕已经不仅仅限于装饰作用,还有其精神上的需求,更成为当今的收藏热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玉雕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京作、苏作、番作等以地域为特征的不同艺术风格。这些工艺流派的提法,究其根源都是和当地人文地理分不开的。比如北京的玉雕,因为北京地处北方,曾是汉人与少数民族混杂居住地,所以其工艺讲究大势、注重造型。虽然工艺性普遍逊于南方制玉流派,却体现出王者霸道、中正高贵的气质。南方各流派在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发展迅猛,南派玉雕工艺品虽然器小,但制作精美、做工精细。

 现代我们的玉器收藏品市场是很混乱的,如何在混乱的市场中去伪存真呢?有很多材质很美的玉料,雕工和设计却是如机器化生产一般,在千遍万遍重复着一个个低俗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思想与内涵,几乎完全被经济主宰。高涨、快速、张扬、躁动是当代相当一批玉人的集体性格。新生族群更是锐利有余,温润不足,锋芒毕露,不知韬晦,一心祈望高攀,没有修养水准,使的是蛮勇,拼的是狡智,着实亵渎和暴敛了天地之美玉,可悲可叹!

 近日,一个朋友拿来一本收藏集,包装异常精美,朋友拿来时小心翼翼,我感觉也定是一本好书,打开之后却非常失望,里面的玉雕作品全部是假的,而且明明是后人臆造的,年代却断代为清代。赝品、劣品居然在收藏家手里面被当成宝贝,想想看,未来十年后,当70、80甚至90后,成长为市场中最具购买力的消费主流时,他们的鉴赏、鉴别能力就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这绝大多数的未来主人,从小受西方和日韩等舶来文化的影响,他们更钟情于钻石、水晶、黄金、铂金,对玉器的认知,目前恐怕仅仅停留在一只玉镯或一个小的玉石挂件上,甚至只是现在看到的这些伪劣的雕刻品,受到如此玉的美学教育,怎能不让人心痛?如此下去,玉器市场又如何持续繁荣?要在这个玉文化的沙漠地植入绿茵,我想谈何容易。

 尽管全国玉雕工艺发展不平衡,但毋庸置疑,当前是玉雕千年不遇的好时机,在我们国家国泰民安的大好形势下,玉雕艺术也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原载于《中式生活》2011年第一期;作者:苏然 摄影: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