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错身爱对人土豆: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二--磨刀不误砍柴工(新抗战系列之十四)涅瓦河边 萨沙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05:27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蒋介石为了获得抗战的胜利,避免日军效仿古代女真,蒙古一样沿着华北平原南下灭亡中国的套路,决定将所有兵力投入上海,把日军主力吸引到并不适合进攻作战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来。为了这个战略的准备和实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军高层花费了整整5年的心血,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现在万事俱备,只看日军是否中计上当了。让蒋介石他们喜出望外的是,傲慢自大的日军果然上当了。

 

日军入侵上海也并不是第一次!

早在1932年1月28日,中日两军曾经在上海狠狠干过一场。

当时日军刚刚通过918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大部,东北王张学良不战而退。当时蒋介石已经在国民党反对派攻击下被迫下野,汪精卫孙科为首的国府根本无力控制张学良,只得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解决。

当时国民政府上诉国际联盟(也就是联合国的前身),国联立即派出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赶往东北调差。

日本这边知道他入侵东北是赤裸裸的侵略,根本无法辩解,只能设法用满洲国这类傀儡加以糊弄。但此时满洲国尚没有建立成功,东北还有大量义勇军活动,英国佬来的又急,对日本来说是很被动的。

日本军方为了转移国际视线,悍然发动了128上海事变,出动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攻击在闸北地区的国军第19路军。

19路军愤然还击,双方在上海发生激战。

很多中国人平时自己搞自己,自己人互相斗争陷害,有才能的人士往往在这种斗争中被踩在脚下,当权者一般都是争权夺利的高手,却没有治国治军的才能。

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甚至小到一个办公室一个车间也都是这样。

好不容易掀翻蒋介石的汪精卫和孙科,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根本控制不住大局,被迫宣布总辞职。

蒋临危上任,此时交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19路军战士虽然非常勇猛,无奈兵力火力都差了日军一筹,已经无法支持下去,上海眼见就要失守。

他奋力挽回败局,急调自己嫡系部队:最精锐的87,88和中央教导总队共3个德械师和全美式装备的税警总团赶赴上海增援,将国军总兵力从3万人增加到近10万人。

 

而此次挑衅开战的日军为海军一派的海军陆战队,他们受训中并没有城市战这一项,城市战能力并不强。加上对国军过于轻视,开战初期甚至宣称4小时占领上海。自古骄兵必败,日军盲目进攻导致自己伤亡不轻,却并没有什么进展。其中进攻一支日军1600多人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冒然冲入19路军的伏击圈。因为并不熟悉的街道情况,更没想到19路军敢于主动出击,结果这股日军被19路军团团包围,几乎被全歼。战斗中19路军组织60名敢死队员,背着炸药包为日军人群里面冲,造成日军惨重伤亡。

事后日军检查遭遇伏击的日军装甲车,发现上面至少有500个枪眼,可以战斗之激烈。

 

这种作战中,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太多,视线不佳,日军最有威力的火炮和重机枪这些武器无法有效发挥威力,导致火力大减,进攻和防御能力都打了折扣。

而日军装甲车和坦克在城市战中更是寸步难行!

相反这种作战中很多都是近战,肉搏战和遭遇战,大部分是轻武器发挥威力的时候,日军占优势的重火力优势被城市地形抵消了一部分,而轻武器上日军和国军差别并不是非常大。所以作战意志顽强,熟悉地形的国军能够和日军血战几十天之久。

 

日军这边作战不利,日本军部也非常震怒。日军在上海的海陆军先后数次增兵至9万人,调动了大批飞机和包括2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在内的强大舰队,并且三次更换指挥不利的主将。

 

就是这样,最终两军鏖战1个多月之久,国军战斗力毕竟差了一筹,最终被迫撤出上海一线。

日军则由于战力用尽也无力追击,双方最终签订了《送沪停战协定》了事。

 

此战也让日军多次增兵,最终派遣到上海的部队多达3个师团,还伤亡5000多人,双方缠斗了1个多月。

这对于战前狂称4小时占领的上海的日军来说,是大大丢了面子的。

中国一方来说,上海战役中由于参战部队勇敢,指挥也算正确,一改918以来连战连败的颓势,第一次跟日军硬碰硬了拼了一场。虽然己方伤亡的1万多人远比日军伤亡的5000多人要大得多上,但也算把日军阻挡在了上海一线。

 

从军事角度,128淞沪会战对中国一方来说不能算是获胜了,因为通过《送沪停战协定》国军正规军不能在上海驻军,只能驻扎武装警察和保安队这种部队,也不允许在上海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重修吴淞口炮台,这对于国军未来在上海的防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128会战中残暴的日军使用空军和日军舰船四处轰炸炮击上海,导致上海无辜平民伤亡数万人,当时闸北区的房屋大部分被击毁烧毁,损失民房上万间,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4亿元法币之多。

 

由于日军最终实际攻破了上海国军的各条防线。当时从上海到南京无论陆路还是水路没有任何防御阵地,如果日军继续进攻南京也就危险了。虽然日本陆军由于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攻,但日本军舰居然沿着长江驶往南京一线向城外开炮。

最终国民政府被迫将首都从南京迁到洛阳,也是万分危急的。

 

128会战给国民政府敲响了警钟,蒋介石也由此意识到上海一线在未来抗战中的重要作用。至于上海为什么重要,前一篇已经仔细讲了,就不在多说。

蒋介石总结了此次会战的经验,认为128中即看到了有利于国军的方面,也看到了不利于国军的方面。

 

有利的方面呢,就是上海这种大城市作战有着特殊性,双方多是以近战,遭遇战甚至混战的形势作战,它使得机动能力和火力上绝对占优的日军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这方面占绝对劣势的国军来说,这点是非常有利的。

即使在今天,城市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实力较弱的防御一方是比较有利的。二战历史上,诸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进攻一方虽然都有远强于防御一方的战斗力,但仍然遭遇极为惨重的损失。柏林战役进攻的苏军伤亡30万人,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一方的苏军甚至最终获胜,并且扭转了战局,德军更是史无前例的伤亡了80万人,大大伤了元气。

 

 

除了城市战以外,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虽没有适合防御的山地,但由于是冲积平原和长江入海口,全城到处水网纵横,河流众多,河流湖泊总面积高达800平方公里。

上海市内的大小河流以及沪宁杭一下的水网地形对于进攻一方是非常不利的,让其无法有效的使用大兵团作战,一个师往往被割裂成营连为单位使用,那么组织上占优势一方的威力也没法发挥(日军指挥机构比国军要厉害的多,各部队之间协调很好)。至于重武器和后勤辎重的移动运输也比较困难。

作为普通日本步兵,身背武器弹药和基本补给也有几十斤的分量,想过河是非常艰难的,就算没有敌人向河中射击搞不好也会淹死。怕是国军士兵加上几挺机枪,就可以沿河阻挡日军很久。

------------------列强对于128事变是非常恼怒的,因为这次战役严重动摇了他们在上海的利益。当时闸北区被日军轰炸成平地,大量难民拥入租界(如下图),导致租界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害怕日军也会乘机进攻租界,英国法国为首的殖民地军队也紧急赶赴上海,做了战斗部属。





 

除了军事上的因素以外,还有政治上的因素。

 

从918到128到长城会战,国际上基本对中国的问题不关心,就算在中国有着大量利益的英法美都基本是隔岸观火。

918事变李顿调查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入侵东北是事实,要求日本将所有部队从东北撤走。

但日本随即宣布退出国联,国联就傻了眼,它们宣布日本必须执行的东西就成了扯谈。

至于国民政府一再提出的对日本进行经济军事制裁,也因为列强反对而打了水漂,二战开始之前英美法都对日本有大批军事物资甚至军火的军售,也算是助纣为虐。

 

东北是日本和苏联争夺的地盘,其他列强并没有涉足,所以918事变爆发以后,英法美可以在旁边看笑话。

但上海就不同,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各国列强再次都有很大的利益。

 

上海早在战国时期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由于地理位置背靠长江和大海,交通发达,加上周边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的精华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是最适合做贸易城市。

唐朝时期在上海建立了松江城,之后1000年上海发展的越来越好,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贸易城市。该地的税收在元代超过杭州苏州南京,成为江浙两省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1840年中英爆发了鸦片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将上海开放给列强建立商埠,由此开始了上海历史上第二个辉煌时期。

经过半个世纪经营,英国法国美国都在此处建立面积不小的租界,总面积高达3万5000亩。由于租界等同于各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不能管辖,加之法国等政府对海外殖民地多给予扶持政策,上海在这几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成为当年亚洲最发达的城市,不仅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由于相对民主的政策,包括鲁迅在内的大量文人聚集在这里,民间媒体也受租界所在国保护,能够安全存在,所以也是远东的文化中心。

甚至中共也是在上海法租界建党。一个专政政党在民主制度的法国租界建立起来,想起来也是很有意思。

当时上海被誉为欧洲冒险家的天堂,各国无数野心家和各领域精英来到上海来冒险投资,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甚至包括电视剧中许文强,丁力这种黑道人物。

用《上海滩》中丁力的话来说,上海就是这样,以前什么都没有,一下子就什么都有了!

当时光是在上海的英国侨民就有6000多人,英法等国也有数千侨民,而日本侨民更是多达2万多人。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非常发达,远远超过当时日本东京,香港,新加坡这几个城市,至于当时还是半殖民地的汉城,大连,澳门就根本没法相比了

对此上海这只可以下金蛋的鸡,列强们都是很看重的,尤其法国和美国在东亚除了上海以外并没有其他支点,上海对他们不但由经济上的利益,更有巨大的政治利益。

而英国控制的香港到中国北部,韩国,日本的航线被日本控制的台湾切断,所以上海对英国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处作战必然会严重动摇列强的在华利益,世界舆论自然会重视,这样一来侵略一方的日本自然会遭遇很大的国际压力。

列强虽然现在对中国的事情不闻不问,但日本入侵中国还是铁一般的事实,对于宣扬正义民主的西方国家来说,侵略者自然是野蛮的代名词,是值得蔑视的,至少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会给予同情的态度。

128会战之所以能够在国军退出上海以后很快解决,也有列强的功劳。当时英法为首压迫日军停战,因为他们对上海的攻击已经严重影响了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安全与秩序。

当时日本再凶悍十倍,也不敢过于得罪这些大爷们,最终也只得顺水推舟的停战了。

 

但也有对国军不利的方面。

 

一是上海这种城市战虽然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但也同样增强了日军的防御力量。

众所周知国军攻坚能力很弱,更没有适合攻城的重武器。平津一线的天津作战中,29军曾经一度将日军数千人打到海光寺司令部等几个坚固据点中,但怎么强攻就是无法吃掉。后日军增援部队赶来,29军只得撤走,由此还付出了一定的伤亡。29军装备和其他国军并没有太大区别。以国军现有攻坚能力,怕是很难将上海的日军在歼灭,换句话说,国军进攻能力也会被减弱,只能在防御上坚持较长的时间。大家都知道,一支成功就算防御再成功,也只能自保,无力取胜,坚持再久最终也还是会失败的。因此一旦国军选择在上海作战,日军只要投入几个师团兵力,怕是就会陷入持久战,而最终结果十有八九还是国军失利。


 

----------------------在上海常驻的为日军上海特别海军陆战队,他们的军服和陆军有明显的区别。客观来说,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比日本陆军稍逊,但防御能力上还是很强的,装备也不错,下图是128事变时候日军使用的坦克。



二是上海离首都南京太近,不过只有300公里,从上海强行军的话用不了几天就能打到。而南京的地形非常不适合防御,是最不适合防御的城市。一旦上海丢了,南京肯定也就保不住。

上海和南京同在长江边,可以通过航运相通,但当时长江已经没有防御可言。

由于满清王朝的腐败,在中法战争之后英国,法国等列强借口保护侨民,将军舰开入长江一线,中国连航运权也丢了。

当时英法美日四国军舰在长江一线随意行驶,如若无人之境。

而中国自北洋水师覆灭以后,又遭遇八国联军侵华,军阀混战等各种灾难,国力军力更加衰弱,再无力重建一支强大的海军(重建海军耗资巨大)。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内战连连,军阀割据,陆地上的问题尚且不能解决,谁还有心管海里的事情。中华民国的海军力量在当地非常薄弱,全国吨位最大的两艘军舰都是清末的从英德两国购买的,到现在已经使用超过30年时间,战斗力不值得一提。按照当时客观实力对比,怕是中国倾全国的军舰连日军一支分舰队也打不过。就长江防御上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不能有效封锁长江,怕是日本军舰会随意向南京炮击或者登陆作战,这是更不利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被敌人攻占都会在各方面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此次128淞沪会战中被迫迁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蒋介石和汪精卫,孙科之流的区别,主要是蒋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演说家。

128以后他立即开始了筹备淞沪南京杭州一线对日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因为老萨不是在写论文,一些次要的部分就不说了。

但像中共所谓国府根本不准备抗日,光一味剿共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从1933年开始,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进行了全面的准备工作。

对于上海的作战,蒋介石是花费了苦心的,也耗费了国家巨大人力物力。

 

要打仗,就要做军事上的准备。要做军事准备,就必须成立专门的军事机构。

可是准备在淞沪开战这种事是秘密的,如果被日本人知道,有了准备就不好办了。

于是只能半秘密的来搞!

 

128事变以后,蒋介石命令参谋部立即的大量参谋去上海到南京这一线勘察测量地形,绘制地图,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

这些参谋们非常努力,他们连同众多能力出色的德国军事顾问们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经过实地勘察和后方详细研究,他们认为日军进攻上海的主力应该会从吴淞口和杭州湾登陆,以正面进攻和迂回包抄的方式击溃在上海的守军,然后从太湖的南北方同时西进,分几路进攻南京。

可以说,根据后面历史来看,这个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光是实地考察和纸面上的估计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完整的军事计划必须通过军事上的实地演习。

自从清末1905年袁世凯的军演以后,民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至于准备抗日也应该是半隐蔽的事情,不能大张旗鼓,让日军有所戒备。

可是为了备战,蒋介石也豁出去了。


他下令组织陆军大学(也就是黄埔军校)第10期全部学员以及中央军德械师在上海附近的嘉兴,乍浦一带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

此次军事演习除了提高官兵战术素养以外,主要是通过演习修补研究现有淞沪会战的战略战术上存在的缺陷。

此次军演总兵力约3个师,一方扮演防御中的国军,一方自然是扮演进攻的日军。

这么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是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以来的第一次,为将来淞沪会战计划的制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国府参谋部在参谋部总长程潜主持下,由众多军方智囊在1937年1月完成了《民国26年度国防作战计划》甲乙两案,由陈诚亲自修订过上呈蒋介石。

计划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上海一线的作战部署和指导思想,里面包括海陆军三军在上海的具体作战计划,包括具体步兵每一个师的使用,空军优先打击目标,海军阻拦长江防线的方法等等。

中国军界卧虎藏龙,这个计划制定的非常有水平。

后面的淞沪会战基本就是按照其中的甲案来实施的!

 

方案中,认为沪宁杭一线面积也不小,必须分开采用分区防御的方法,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兵力,因为国军兵力是不足的。

于是针对日军有可能的进攻路线,将沪宁杭一带分为京沪(南京到上海一线),沪杭(上海到杭州一线),南京(南京及其外围一线)3个防御分区,

其中京沪防区主要是防止日军从上海侧翼登陆,南京防区则是最后的防御阵地,所以整体防御仍然以京沪防区为主要防御方向,如果京沪防区顶不住日军,那么另外两个防区也就没有价值。

 

 

计划大概制定了,下面如何执行和准备就是个大问题,一定要有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来组织一个精干高效指挥机构,由这个机构全权负责这项任务,蒋介石暂时让心腹张治中负责。

 

1936年2月,在把中共打到陕北以后,蒋介石认为红军必将被歼灭,内战很快就会停止,是全力备战的时候了。他正式下令在主要作战区域京沪防区建立作战秘密指挥部,任命128淞沪战役中央军第5军军长张治中将军担任总指挥,全权负责这一线全部战备和指挥工作。

蒋介石给张治中很大的权力,让他随便在陆军大学(黄埔军校)挑选所需要的干部,所需要的物资也优先供给。蒋介石还额外给张治中一节专列,可以挂在南京到上海铁路一线任何一列火车上,也就是让他随时可以来往于南京上海,在当时除了蒋介石以外,还没有第二个人有这种特权。

张治中本人是蒋介石的一号爱将,有蒋的四大心腹之称。

张本人早在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是科班出身的著名教官。1924年时任桂林军校校长的张治中被蒋介石看中,调到黄埔军校担任中校军衔的入伍新生大队长,军官团团长等职务,由此在蒋介石身边呆了10多年之久。

张治中本人除了军事才能以外,颇有政治头脑,可谓军人中最像政治家的人物。

张本人非常聪明机智,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物。但就历史来看,他的政治能力强于军事能力,官场的能力又强于政治能力。张治中最厉害的在于极为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级心理,再加上自身也确实有些能力,一直被蒋介石信任了20多年之久。后来在中共建国后,毛泽东对他也很高看。

张治中很机智,当时军阀纷纷拥兵自重,甚至国民党内一些大将一旦拥有兵权立即扶持自己势力,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交出兵权,这让蒋介石非常头疼。

张治中则反其道而行之,每次奉命率领作战以后,立即主动交出兵权回到黄埔军校。由此蒋介石对其另眼相看,认为他不抓权,忠心耿耿,自然给予重用。

 

其实此时张治中的任务是非常重的,他的主要工作是包括未开战之前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训练部队和修筑工事,一旦开战后该指挥部立即升级成为这一线的指挥中枢。

为了保密起见,该指挥部对外宣称为中央军官学校高级教官室,还将指挥部定在最靠近上海的苏州狮子林。

张治中还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该指挥部的各项事务也迅速开战。

不到一年时间这个所谓的教官室规模就大大扩大了,再用教官室这个招牌已经无法掩护,而且狮子林也呆不下这么多人。

张治中随即将该单位名称改为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办公地点改在了苏州最著名的景点留园。

这一点可谓张治中的高招之一,凡是秘密机构一般都设在偏僻的地方,日本人做梦也想不到国府会在留园这么有名的景点设置一个秘密机构。

根据战后资料解密,日本驻上海的特务机关直到淞沪开战以后,始终不知道这个机构是干什么的。

 

除此以外,蒋介石在军事委员会中秘密设置了警卫执行部,负责全国国防工事的设计和修筑工作,由唐生智领导该工作,其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淞沪一带的工事修筑。

 

因为南京和上海近在咫尺,纵横的水网只能暂时阻止日军大部队前进的步伐,没有坚固工事和便于防御的地形是不可能长期阻挡日军的。

而此处又无险可守,看来只能通过人工建筑的工事加以防御。

-------------------------国军修筑的永久型工事跟真正的永久型工事还有很大差别,质量和作用都差了一截。有些重机枪工事为了发扬火力,居然修建在山顶上,十几里外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结果,实战时候这种碉堡一枪未发就被日本飞机炸塌了。有些工事修筑时候没有考虑地理因素,等到几年后使用的时候,发现碉堡已经沉降下去(沪宁杭一带地下水网很多,地基容易沉降),碉堡内的射击孔仅仅高出地面几十厘米,根本无法射击。这些说到底都是国力军力太差导致的,要知道修筑工事也是军校必修的一课,更是必须研究的内容。






上海不过一个城市而已,在当时来说面积并不大,一般认为不可能长期防守。

最初由杨杰等军官提出修筑堡垒团的方案,也就是修筑大型碉堡群来防御。

不过德国顾问认为所谓的碉堡群在一战时期已经过时,这种目标显著的所谓碉堡群无法抵抗日军重武器的打击,修筑了根本没有意义。

而德国顾问自己的锁链式永久性防御工事。这种工事群虽然防御能力很好,也相当现代化,只是由于耗资巨大,还需要大量新式武器配合使用,以中国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持,以中国工兵部队的修筑能力也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不能速成,最终也只得作罢。

最终在京沪防区建立了三条主要的防御阵地,分别是靠近上海的吴福线(苏州至长江边的张家港福山),吴福线之后锡澄线(无锡到长江边的江阴),以及在南京外围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牛首山的一条防线。

 

除此以外,沪杭防区为了防止日军从杭州一线登陆,侧翼包抄上海后路,也特地修筑了乍嘉线,海嘉线两条防御阵线。

这样一来,不算南京防区修筑了多条防御工事,上海到南京就有4条防御工事。

可惜受国家实力的限制,这4条工事总拨款仅有几百万法币(不过几百万美元)。修筑者不过是国府的工兵部队和在此处驻扎的87师,88师等一些部队。

修筑的也是一种四不像的防御工事,主要是一些孤立的重机枪碉堡,还有少量反坦克炮碉堡。

这些碉堡都是根据德国顾问的建议修建的,只是由于中国自身技术不过硬,工事多是为了发扬火力而牺牲了隐蔽性,碉堡之间互相掩护能力也不好。

这种碉堡对付缺乏重武器的红军是足够了,但对于拥有重武器的日军怕是坚持不了太久。

所谓永久性工事理论上可以提供150毫米重炮和500公斤航空炸弹的打击,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标准,而且这类工事数量不多。

所谓半永久型工事则往往抵挡不了日军重武器的打击,在淞沪开战之前,半永久型工事还没有修筑。

国军早在1934年开始施工,直到1937年淞沪战役开始,使用了4个步兵师和工兵团,宪兵团等部队,花费了3年多时间,也算相当不容易。

不过把这些防线来相比建筑资金高达50亿法郎的马其诺防线这类要塞工事群,简直就是小儿科的东西。

不过,这已经是国府尽了相当大的力量了。



 

除了陆地工事以外,还有个兵力运输的问题。毕竟估算日军至少在上海投入20万部队,国军不用50,60万部队是防不住的,这么多部队的运输是一个大问题。

参谋们认为从南京到上海有铁路和公路连接,还有长江水运,交通比较方便,只要由军方妥善控制就没什么问题。

但从南京到嘉兴一线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可靠的交通线,不利于大部队增援作战。

 

如果日军从杭州湾登陆,那么南京的国军只能先赶赴上海或者苏州,通过长距离步行赶赴这一线防御,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国府从战略上考虑,还特地修建了一条从苏州经过吴江到嘉兴的铁路支线苏嘉线,便于运送兵员和物资。

这条铁路而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日军第一需要破坏的。

 

其他地域的防御工事都修筑了一些,运输道路也改建了不少。

那么最重要的上海市怎么办呢?

 

根据《128停战协定》国府不能在上海修筑任何工事!看来是不能明着修建,那么暗着做呢?日军在上海的各种力量都很强,有大量特工人员,军方也经常收买洋人和请帮分子窃取情报,

想偷偷修筑貌似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总不能不在上海修筑坚固工事?

如果打起来了,没有工事怎么和日本鬼子拼呢?以19路军和中央军第5军在128的经验,日军一顿重炮轰击过来,如果阵地上没有坚固工事,一天几次炮击后国军伤亡数量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之多。

这不是完全成为日军大炮的靶子吗?

中国人有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国军为此想了两个办法

第一他们通过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通过他在一些战略和战术上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北火车站,江湾,大厂,泸西苏州河南岸等地租一些土地或者购买一些房屋。

有人要问这样做为什么?

一旦租了土地,立即在这些土地上修筑一栋没有窗户的土房子。其实房子不过是掩护,里面则是修建好的一个钢筋水泥的碉堡。

杜月笙的面子很大,一般人不敢不租房子,由此通过这种掩护的房子,修建了一部分工事,

但这种工事毕竟无法大量修建,只能在一些关键位置修筑少量而已,总数约有30个。

 

第二就是工兵们想出来的办法,他们将一些钢筋水泥板在后方浇筑好,分成多块。一旦战争开始可以立即拿到前线,像搭积木一样拼接起来。这种积木碉堡的缺点是防御能力自然较弱,但总比可以短时间修筑的土木工事要强多了。

 

除了工事以外,上海的军事方面的交通上也做了不少事情。他们在苏州河等河流上修筑了一些桥梁,在国军作战时候能够有效提高行军速度和运输能力,一旦国军撤退就可以炸断这些桥梁,阻挡日军前进。这些桥梁在之后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增援的部队和撤退的大军来说,这些桥都是保命桥。

 

除了以上的东西以外,蒋介石还安排淞沪警备司令部在上海市区负责进行一些隐蔽性比较强的战备工作,并且拨款10多万法币的巨款。

由此淞沪警备司令部用这笔钱做了很多事,他们新增了上海到南京的四条电报和电话线,线路都选择在日军火炮无法有效摧毁的区域。这四条通讯线路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始终保持通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已有的大部分通讯线路或者被日军火炮摧毁,或者被日本特务和汉奸割断。

 

同时国府通讯部门精修修建了沪宁杭这一线的通讯网络,以有线电话为主,无线电话,无线电报覆盖各县甚至各镇,后来这些通讯网络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派出一些特工仔细侦察了上海日军各据点的位置,并且准确标注了上海全市的交通图。以后这份图被大量印刷,送到每支作战部队的手上,大大提高了国军城市作战能力。

他们还组织了一支所谓的别动队,由军统中统特务和一些青帮分子预先潜入租界,一有机会就在日租界内部开枪袭击,放火扔手雷,同时给进攻的国军带路。

--------------张治中将军和他的德械师,官兵都是参加过128战役的残酷洗礼,有一定作战经验。



 

 

除了这些准备,进攻上海决不能像29军在河北一样处处受制于人,等别人先动手。张治中和蒋介石都认为必须先下手为强。

但难题来了,根据128淞沪协定的规定,上海市内不允许国军正规军驻扎,只允许保安队,警察维持秩序,由非军事组织所为的淞沪警备司令部负责指挥。

实际这个警备司令部可以控制的部队仅有吉章简的保安总队两个团,警察总队一个团和虹桥机场守备连和各县民兵自卫队,兵力总共只有几千人,没有任何重武器,只能维持治安,根本无法和正规军作战。

张治中和蒋介石经过商讨以后,达成共识,一旦日军开始入侵,立即将国军精锐正规军穿着保安队,警察大队制服,然后立即开入上海,保证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由于日军在上海兵力强大,防御工事坚固,还有大量海军和空军部队。

国府这边认为,中国海军实力太弱,根本无力和日本海军正面交锋。但128的例子日本军舰炮轰南京的例子在前,上海和南京都背靠长江,如果对日本海军不管不顾,日本军舰沿着长江西进,怕是直接可以在南京登陆作战部队了,那还怎么打仗!

就算不会直接派部队登陆南京,日军也可以随便派出几个师团登陆靖江,张家港等区域,轻松切断上海作战的国军后路,那仗也不用打了!

所以还是要打一下,怎么打?当时国府军事智囊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堵塞长江水道,让日本军舰无法通过。而这个地点自然是在江阴!

江阴是长江东段的一个特殊地域,在此处长江骤然缩短为2公里宽度,如果在此处修建装备重炮的坚固江防要塞可以有效封锁长江。

国府为此花费了数年时间,在江阴长江边建立了永久型要塞,安置了黄山、东山、西山、鹅山、萧山六大炮台,配备最新的德制88毫米平射炮8门,德制150毫米加农炮4门,各型旧式榴弹炮19门(口径均在150毫米以上),这些火炮会给日本军舰造成相当的麻烦。

除了陆地的要塞以外,海军还将军政部电雷学校的快艇部队也驻守于此,用于协助防御。地面上也派驻两个师防御,抵抗陆地一方的日军进攻部队。

但以现代战争来说,再坚固的要塞也不可能防御太久的时间,必须同时堵塞长江航道,这样才可以有效阻挡日本军舰前进。

所以国府的计划为,一旦淞沪会战准备打响,立即在江阴通过乘船方式封锁航道,然后使用空军将在江阴西线来不及撤走的日本军舰全部击毁。同时通过江阴要塞的江防火炮和空军配合,尽量阻挡日本海军前进步伐。

 

除此以外,上海一线日本海军力量很强。国军一方除了空军以外,没有能够有效对付日本军舰的武器。为了减弱日本舰队对上海日军的火力支援,必须有国军空军对日本舰队进行轰炸。当然,这就国军空军的实力来说是很困难的。

同时空军还需要轰炸日军坚固防御工事,为地面提供火力支援。

 

而日本空军在128战役时期就给国军在上海作战造成严重困难,国军空军的战斗机部队还需要尽量遏止日军轰炸机部队的步伐。

当时国府的空军可以作战飞机不超过200架,型号有七八种之多,真正比较有战斗力的不过70,80架。

可以说,淞沪一战国军空军和海军的担子都很重。

 

当然,日军也不是吃干饭的,在128会战被国军重创以后,他们也在上海的虹口和杨树浦一带修筑了永久性防御工事,如虹口的上海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更是要塞型工事,非常的坚固。

日军工事修筑技术和材料比国军要强多了,防御能力也不是一个级别。

日军在这些关键地域全部修筑了钢筋水泥工事,工事关键部分增添钢板加固,可以有效抵抗200毫米的重炮的轰击,至于轻重机枪子弹更是不用说了。

 

除此以外,他们将上海特别陆战队总兵力增加6个大队(加强营级编制)到4000人,指挥官为大川内传七少将。除了这几千人正规军以外,还有3600人的在乡军人(就是中国的复员军人),都是受过完整军事训练的,可以随时加入正规军,另外还有3500人的日本青壮年男性侨民,这些人可以作为后勤使用(搬运弹药,修筑工事,搬运伤员等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作战。

总之,日军在上海可以作战的有1万人,完全为海军的部队,没有日本陆军兵力。

上海的日租界面积并不大,这1万兵力防守还是相当充足的。

况且日本国内有大量的部队,短时间即可运送10万以上兵力到上海来。

除了人数以外,日军海军陆战队装备大量重武器,包括32门火炮,坦克装甲车近50辆,至于重机枪,中型迫击炮等就是小东西了。

 

一旦开战,日军在上海具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制海权主要是长谷川清中将的日军第三舰队,装备包括出云号,天龙号等4艘巡洋舰在内的大量舰只,对岸支援的大口径火炮就有数百门之多。光是出云号就有4门203毫米重炮,14门152毫米重炮,12门76毫米火炮,超过国军整整1个炮兵旅。

 

除了第三舰队以外,日军必然会派遣如加贺,龙骧,凤翔号航母在内的大量航空母舰赶赴上海战场,加上日本在台湾,东北,韩国的机场,同一时间可以用在上海的作战飞机至少有300架。

 

 

可以说,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并不弱,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全力防守,想一口吃下他们是很困难的。

 

对此蒋介石心知肚明,他任命最喜爱的将领张治中以如此大任,就是怕别人不能胜任。

可惜后来事实证明张治中军事能力不如政治能力,最终没有能够完成任务,可谓一大遗憾。

 

日军在上海非常嚣张,自从128事变以后,他们自觉吃了亏,多次搞出事件来,借机找茬。

1936年9月,日军出云号巡洋舰有三名水兵在上海北站附近租界内被不明身份者阻击,一死两伤。按照租界的法律,租界的事情应该由所在国负责,跟中国方面根本没有关系。但日军以此为借口,出动全部海军陆战队,冲到青云路,八字桥,粤东中学,五洲公墓一带巡逻挑衅,大有开战的势头。

当时张治中已经准备调动部队赶往上海,他的36师赶到了苏州,87师赶到了常熟,88师赶到了无锡。好在当时列强也对日本非常不满,他们动用外交压力,迫使日军全部退回了日租界。

但这之后,日军频繁在上海及其近郊进行各种演习,甚至派舰队去宝山,福山镇,段山港一线多次公然测量水位,绘制海图,毫不掩饰侵略企图。

 

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驻扎在上海的日军虽属于海军一派,对侵华并不热心,但也迅速完成了作战准备。

日军在日租界所有道路和要隘上修筑和加固工事,在各个据点增加防御兵力,所有重炮进入炮位,并且准备了充足的弹药,更在屋顶架设了众多高炮防空。

日军给在乡军人发放了枪支弹药,侨民义勇队也进行了战前紧急训练,无法战斗的数万侨民一律撤退到日本本土去。

 

同时日军很快搞了所谓水兵宫崎失踪案和中国居民撕毁日本国旗事件,试图在上海搞出事件来。

当时还在青岛养病的张治中认为淞沪开战恐怕不可以避免,根据之前制定的计划,他立即派出中央军钟松的第二补充旅改穿上海保安队制服和宪兵制服,分别开入虹桥,龙华,松江一线。这个所谓的补充旅,实际就是一个师的兵力。

同时蒋介石命令上海市市长俞鸿钧以建市10周年修筑纪念碑为借口,在上海市中心经济构筑一批坚固工事。

张治中则命令87,88,36师火速集结到上海附近,准备开战。

事实证明,此举是极为必要的。

------------日本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这艘巡洋舰排水量将近万吨,参加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来说,它在二战期间已经属于较老的舰只,但相对中华民国海军还是极有威力的。当时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的海圻号巡洋舰排水量仅为4300吨,还不足出云号的一半,况且海圻号使用时间接近50年,堪称爷爷级老古董,早该淘汰了。当时出云号主要用作对陆地的火炮支援,其大口径火炮威力很大,一般陆地火炮完全不是他的对手,在128事变中曾经发挥过巨大威力。而出云号装甲厚重,很难遭受致命打击,另外日本海军还调动了大量航母赶赴上海,下面就是著名的加贺号航母,可以搭载90架飞机,曾经威风一时,后在中途岛被炸沉。





 

果然,上海情况很快恶化了。1937年8月9日傍晚,日军一个军曹大山勇夫(中士)带着一个水兵斋藤与藏,两人开车试图进入虹桥机场。

当时虹桥机场由钟松的补充旅一个营防守,因为是军用机场,这里自然是标准的军事禁区,从任何一个国家角度都不允许别国军人进入。

防守的国军卫兵不允许日本人进入,由于语言不通并没有激烈冲突,而大山勇夫突然踩油门硬冲。

国军卫兵见日军强行攻击,以为可能是日军乘夜色进入机场破坏,他们果断开枪,将车上两人全部击毙。

其实这个所谓事件并不算严重,至少不比三名日本水兵在租界被狙击更严重。大山勇夫军衔只是个中士,普通士兵而已,算不了什么。

而且大山和斋藤强行硬闯虹桥机场也是事实,这点日本方面也是承认的。此从各国军事一般角度来说,强闯别国军事禁区被击毙是完全合理的,各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日本方面对此开始也是认可的,不过借口大山勇夫是酒后闹事,只是个人行为。日本横蛮的指责中国方面可以阻拦不用开枪,要求国军给予道歉和赔偿。

其实这只是一个托辞,目的就是在上海闹事。

 

其实日本军方一直认为上海是中华民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也是首都南京的门户。一旦日军占领上海,国府的财政收入会锐减一半以上。现代战争靠什么打?说到底就是钱!没钱是无法打仗的。

日军认为只要占领上海中国经济会遭受严重损失,军队也就无力继续作战了。

同时占领上海,以后首都南京就难保,在日军看来只要攻占了中国的首都,中国政府就必然会屈服投降了。

所以早在1936年8月,日军参谋本部拟定的所谓《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用兵纲要》中明确写道要以3个师团兵力配合海军占领上海。如遇到中国方面激烈抵抗则使用另外2个师团从杭州湾登陆,包抄上海国军的后路。

77以后,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增兵的同时也商讨过在上海,青岛作战的问题。

包括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内的日军高级,提出出动5个师团占领上海南京的提议,但当时作战科长石原莞尔坚决反对在上海用兵。

石原莞尔本来就不应该进攻华北,既然现在决定进攻了,也应该见好就收,打下平津就算了。现在日军高层又要求占领华北五省,石原莞尔认为不应该这样做,但华北五省除了山西以外大多是平原丘陵,也算是日军发挥威力的地方。同时华北和日本控制的东北,朝鲜接壤,易于补给,也易于增兵。所以日军在华北五省作战还是有胜利的把握,石原莞尔认为既然高层这样决定了,那么也就只能出兵华北五省了。

不过对于是否出兵上海,石原莞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石原认为如果再在上海用兵,就等于抽干了日军全部机动力量,别说无力主动进攻宿敌苏联,怕是苏联主动进攻东北,日军也无力抵抗。

况且由于进入上海也就等于进入了沪宁杭三角洲,除了城市战以外,到处都是水网纵横,日军大部队移动很困难,机械化优势无法发挥,重武器也被一条条河流和城市建筑锁住了手脚。

石原莞尔认为既然决定占领华北五省就应该集中全部兵力,在短时间内击溃华北的国军。日军现有兵力占领华北也不容易,何谈投入上海作战呢?

一旦进入上海,不但这一线作战会极为困难,在华北作战日军也会大受影响,中日战争必将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以日军的国力军力无力和中国长期作战,一旦这样作战,日本的败局已定了。

所以日军内部至少有一部分人认为,非到迫不得已,不能在上海作战。

为此石原莞尔甚至提出,如果军部一味要求出兵上海,他就立即辞职。后来他果然辞职,由此基本退出军界。

 

由此,日军并没有在七七事变之后立即进攻上海,只是下令需要做战前准备!

日本方面还是比较机警的,他们认为上海很有可能会开战,日军当时还有大量侨民和军舰分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武汉,重庆,宜昌,九江,芜湖一线,如果长江一被封锁,这些侨民和军舰也就完蛋了。

 

从7月28日开始日本政府命令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日侨全部向上海青岛两地集中,其中长江一线的撤侨由第3舰队负责。

于是日军经过一周多的大撤退,在8月9日将长江沿岸的2万多人日侨和汉口租界的海军陆战队几百人全部撤退到上海。

稍后又将在上海2万日本侨民中不能作战的妇孺老弱全部撤退回日本本土,仅仅留下在乡军人和男性侨民义勇队6000多人。

在8月8日日本军部下令给上海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要其立即完成全部作战准备。

所以大山勇夫事件不过是个借口,中日在上海开战只是时间问题。

8月9日大山勇夫被击毙后仅仅3个小时,长谷川清并没有等双方交涉结束,就要求佐世保的和吴港镇的海军陆战部队和军舰立即增援,并且要求日军至少从国内派出2个师团陆军赶赴上海。

2000多名日本陆战队员和大批军舰在11日到12日赶赴上海一线,日军两个航空战队也在上海附近集结。

10日,针对长谷川清的要求,日本海相米内光政在内阁会议上要求增兵上海。陆相杉山元表示支持,只有石原莞尔等少数人表示反对。

12日,日本召开了首相,陆相,海相,外相的会议,做出最后结论,首先以两个师团赶往上海一线协助作战,同时调动两个师团赶赴青岛一线,稍后继续增兵上海。但这样以来侵华就一定要扩大,日军制定了编组80万大军的计划。

 

 

--------------------日本海军一派自认为实力为世界第三,而他们认为日本陆军在世界上仅仅是准一流水平,满打满算也就是前前6强,日本海军才是真正日本最优秀的军人团体。所以日本海军一派一向轻视陆军一派,此次他们也不愿意让日本陆军自己在中国战场耍威风。之后两派斗争愈演愈烈,甚至先后抢先占领青岛,为此还差点火拼起来。





 

但对于此,日本很多军官,尤其是海军一派是不满的。

 

因为平津一线全是日本陆军一派,在短短二周之内占领北平天津两市,非常威风。

日本海军一派和陆军明争暗斗几十年,自然不愿意屈居人下,试图也分一杯羹。

上海是日本海军一派的作战基地,除了大量军舰以外连步兵也是海军的陆战队。

于是,得知大山勇夫事变,国民政府的行政院在8月10日立即下达了上海各工厂前往武汉的命令,也就是说蒋介石准备开战了。

第二天,蒋介石密令张治中,开始淞沪作战计划。

 

于是张治中急令王敬久的87师,孙元良的88师加上炮兵第8团(装备远东北奉天兵工厂仿制的日本38式150mm口径榴弹炮16门)和炮兵第10团(配备当时国军中威力最大的德国制L/32 sFH 18莱茵公司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赶赴上海。而宋希濂的36师由于平定西安事变东北军和17路军的叛乱,还驻扎在西安,现在已经乘坐火车赶到了蚌埠一线,暂时不能赶到。

另外蒋介石还命令在蚌埠的中央军56师一同赶往增援。

由于之前准备很充分,此次增兵非常迅速。

11日晚上国军开始运输,瞬间调集了所有的火车和汽车,所有客运火车停开,准备已久的汽车立即运载步兵沿着公路开往上海。仅仅一夜工夫两个师2万多人和他们的武器弹药全部运送到上海。

第二天一早,上海市民突然发现满大街都是身穿黄色军装,头戴德式钢盔的中央军士兵,不觉惊喜交加,都问:从哪里来的?怎么这么神速?

张治中在这两个师赶到上海以后,立即进行部署,步兵和炮兵分别进驻攻击区域,同时砸掉之前秘密修筑的房屋工事的外墙,露出一个个钢筋水泥的碉堡来。

同时这些部队都在抢修野战工事,当时上海外围的工事已经修筑完毕,就剩城内的了。

空军这边早在8月上旬,将主力配置在南京,杭州一线,随时可以增援上海。

 

与此同时,蒋介石命令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按照之前计划立即封锁江阴的长江航道。同时命令空军追击长江中上游的日军军舰。

陈绍宽之前正在英国德国考察,知道七七事变爆发以后立即赶回国内。

此时他已经集中了民国海军第1舰队,第2舰队,练习舰队,海军测量队,巡防队的49艘舰艇全部击中在江阴和武汉一线。

中国海军司令陈绍宽亲自率领舰队赶赴江阴,将20艘商船和老式军舰8艘全部沉在江里,构成了第一道封锁线。

后来又将缴获的日本货船商船11艘,多达185艘民间船只和大量石子增补了这条防线。

1个月后为阻止日军强行突破,又将四艘老式大型军舰沉在这里。

由此前后多条封锁线,日军军舰根本无法通过!


 

封锁了江阴一线,但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汉奸破坏了这一切。

当时命令下达是非常机密的,仅有当时参与最高国防会议的诸如蒋介石,白崇禧,汪精卫,何应钦以及抗日战场各战区司令官知道。也就是说全国4亿中国人中,知道这件事的一共不过几十人。

但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命令尚且没有下达到了国军各战区司令官手中的时候,本来就已经在南京,芜湖一带集结的日本军舰和商船共20多艘却突然起锚,全部抢在江阴被封锁之前通过该段江面,驶入黄浦江。

由于当时中日尚没有开战,不便于出动空军海军追击,只好等到第二天也就是8月13日正式开战以后,才从扬州机场派飞机出击,只击沉了一艘日军小型巡逻炮艇。

而这次江阴封锁并没有拦住长江中上游的日本舰队,最终仅仅抓住了岳阳号和大贞号2艘日本商船,另外还缴获了一些日本人丢弃在沿岸的船只。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批日本侨民本来是乘船赶赴黄浦江,而在江阴水道被封锁之前他们突然登岸,改乘火车赶赴上海。

显然,这个情报被内鬼告诉了日本人,而且这个内鬼的身份不低。

之后还接连发生了几件事情,比如白崇禧遇刺案(没有成功),张治中指挥部被轰炸案,以及蒋介石遇刺案。

其中以蒋介石遇刺案最为夸张,当时中日已经正式在上海打响。身在南京的蒋介石想亲赴一线指挥作战,但当时日本空军在京沪一线四处轰炸。1937年8月22日第一夫人宋美龄去前线劳军的坐车被日军轰炸,好在司机技术高明,勉强躲过了炸弹,但却翻了车。宋美龄当场短了几根肋骨昏死过去,同行的澳籍顾问端纳(西安事变的调停人)也身负重伤。

眼见如此危险,当时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白崇禧在8月25日的最高国防会议上提议,蒋介石可以在26日乘坐当时英国大使许阁森的专车去。因为当时许阁森经常来往于京沪一线,他的专车顶部有非常明显的英国米字旗标志,任何飞机绝不可能看错。以英国当时的强大国力,又是老牌帝国主义列强,日本绝对不敢随便袭击该国大使的车子,因此蒋介石会绝对安全。

蒋介石当时也同意了白崇禧示好的这个建议,并且布置了行程。但临到出发前几个小时,蒋介石却没有上车,只是由许阁森大使自己乘车走了。

据蒋介石身边人回忆,当时蒋对自己堂堂一个大国元首还需要英国佬保护感到不满,他说宁可在火车上被日本飞机炸死,也不做英国人的专车。

结果,却没想到,这辆专车在路上突遭2架日机袭击,经过连续几次俯冲扫射和轰炸,当场将车子炸翻,车顶也被机枪打成了马蜂窝。司机当场丧命,许阁森大使自己不但身中数枪,击中了肝脏(一般击中肝脏会立即大出血,没法救治),由于炸弹的爆炸威力导致大使脊椎骨折,整个人奄奄一息的被送到沪西宏恩医院抢救,最终勉强保住了生命,但人也残废了。

英国方面愤怒的找日军抗议,日本外交部解释为误炸,是因为日机飞的很高没有看清车顶的英国国旗。

但此时更加惊怒的却是蒋介石,因为如果他没有临时改变行程,估计死或者残废的就是他本人。根据许阁森大使回忆,日机多次扫射投弹,其中几次离地面不过10几米,绝对不可能看不到车顶国旗。而且以日机攻击的果断程度来看,绝对不是偶尔事件,而是日机在此处埋伏已久,就是专门攻击这辆汽车的。

当时蒋介石知道出了内鬼,严令南京警备司令部谷正伦限期破案,逾期不破军法从事。

谷正伦惊得心惊肉跳,但更狼狈的是白崇禧。

建议蒋介石坐这辆车的就是白崇禧,现在车子被袭击,白崇禧无法辩解,狼狈不堪。

好在蒋介石还是亮眼人,他主动宽慰白说都是革命战士,绝没有怀疑的意思。而且如果是白崇禧指使,他也知道蒋介石临时改变行程,不可能不通知日本人停止攻击,因为这样很容易暴露自己。

显然这件事是一个参与最高国防会议的家伙,但又并不是真正的高层人物所为。

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天以后1937年9月4日,又出了事。

当时正好是总理纪念周,蒋介石亲自举办一个黄埔军校师生誓师抗日会,准备跟该军校师生见面,鼓励他们的抗日热情。没想到,又有两个日本特务混入了见面会中。

当时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政府高层都出席了,显然是行刺的好机会。但此时的军统中统也不是吃软饭的混混,他们的特工发生两人形迹可疑随即进行抓捕。这两人见势不妙,驾车冲出会场,期间还开枪打到了阻拦他们的一个卫兵。

这样连续几次行为暴露了汉奸的行踪,后来经过南京警备司令部经过仔细调查,抓住了身为汪精卫的机要秘书的黄浚。

他之所以知道一切内幕,主要是他受汪精卫信任,担任了国防会议的会议记录一职。

而黄黄浚出卖军事情报的目的很简单,为钱。他和儿子两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化人,却非常喜欢奢侈享乐。他在上海南京都建有豪宅,娶了数个老婆,整日花天酒地,大手大脚,自然很快遇到了经济困难。

当时日本情报部门用高价将其收买,黄浚父子由此网罗了一批汉奸,窃取了大量军事情报,之前这些事件包括蒋介石遇刺案都是他们的杰作。

由此,通过江阴堵塞航道削弱日本舰队实力的目的没有实现。一个花费这么大精力的计划,被一个无耻汉奸破坏了。所以说,毛主席说的很对,对于内奸内鬼一定要斩尽杀绝,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最终黄浚及其儿子黄晟以及党羽都被抓获,稍后以叛国罪被游街后公开枪决,日本在南京的情报机构也被破坏。

但搞笑的是日本人占领南京后,却为黄俊风光大葬,称其为大东亚共荣的英雄!

------------据说为了收买黄浚,特地由日本驻华大使须么弥吉郎亲自主持收买工作,由著名女特务南造云子出马,不惜牺牲色相和大笔资金,最终将黄父子收买。黄浚此次造成的危害很大,而他的主子汪精卫几年后也投降了日寇,做了汉奸,这两人也算是一丘之貉。






在13日当时,张治中的87,88两个精锐师和钟松第二旅全部进入战斗区域,各种火炮也撤出了伪装,战斗一触即发了。


果然, 1937年8月14日中午,国军88师前锋部队和日军海军陆战队伊藤茂第3大队的巡逻队在八字桥附近遭遇。日军首先开火急袭,国军随即还击。由此一场抗战历史上规模最大,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的战役由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