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衣橱变身小说:[诗文原创]国学经典讲解擂台赛——《中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6:51
作者:liunewstar  回复日期:2010-8-30 8:29:00  中庸之道
   诸位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通常的说法是:古人认为我们国家处在世界的中央,故名中国。这也未免太小看我们古人的智慧了。真实的原因是:我们国家是奉行中庸之道的,所以叫中国。自从孔夫子着重强调“中庸”以来,中庸之道成为国人血液中的一部分,把孔夫子称作我们的国父毫不过分。说到国父,大家会想到孙中山。我不敢说孙中山不算“国父”,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中华民国的国父,或者说是近一百年的国父。而孔夫子,却是我们两千多年的国父。孰大孰小呢?这国父的名号应该归谁呢?相信诸位能够分辨。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作传,有这样的评论:“《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行走。孔夫子的人格力量就像那高山一样让人仰望,孔夫子的学说,就像那大道可以供人行走。我司马迁虽然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是很向往,孔夫子是我学习的榜样。司马迁接着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天下的王侯将相、名人大腕多着呢,但往往只是烜赫一时,只有孔子,一直是人们的老师。故而人们都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什么叫“至圣先师”?就是最了不起的老师,所谓万代师表、无边师魂。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么一位“至圣先师”谆谆教导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可见“中庸”肯定是个好东西。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庸似乎是个贬义词,跟“好好先生、骑墙主义”等绑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些缺少国学教育的人的悲哀。这么好的东西,居然被当做垃圾,太可惜了,现在我们得把他捡起来。“中庸”为什么是个宝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36#
回复 
作者:liunewstar  回复日期:2010-8-30 8:31:00  一、中庸的来源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从黄帝算起。但黄帝的事迹不可考,比较可靠的记载应始于尧,比黄帝晚约100年。尧舜禹,诸位都知道吧?禅让啊!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贤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了不起吧!尧禅位给舜时说:“允执厥中”。恭敬地把握好你的那个“中”。舜禅位给禹时,又说了这句话。孔夫子为中华文化做总结,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二、中庸的概念
  
  什么叫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通俗地讲:中,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庸,即尊重现实、合情合理。或者说:把握度,无过无不及就叫“中”;这个度把握得好,合情合理、合乎人性就叫“庸”。重点是那个“中”。
  
  我们说“某某是性情中人”。人都是由性情的,就这点而言,“中”又叫“中和”。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这部书中写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现在站这里,心情平静,摒除一切私心杂念,优哉游哉地什么也不想,就是“中”。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佛教道教的养生,要的就是这种状态,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但人是有感情的,肯定会有喜怒哀乐,有才正常。而佛教道教要人去除七情六欲来保持“中”的状态,这就不正常了。他们那个是死板的“中”,我们是变化的“中”。我们提倡该喜时适当地喜,该怒时适当地怒,该哀时适当地哀,该乐时适当地乐。喜怒哀乐符合常理,不过分就行,这叫“和”。故而“和”又叫“时中”。
  
  “中”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中”也要与时俱进,叫“时中”。把握“中”,什么时候变,什么时候不变,就要看事物处在发展的哪个阶段,还只是量变状态时,“中”不变,当量变发展到质变时,“中”就要跟着变了。要把握好真的很难,所以孔子感叹说:“中庸之为至德,民鲜久矣。”很难做到完全合乎“中庸”,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要“中庸”,相反我们时刻不能离开中庸,中庸得越好,你成就越高,因为中庸之道实在太重要了。下面就将讲到中庸的意义。
37#
回复 
作者:liunewstar  回复日期:2010-8-30 8:32:00  三、中庸的意义
  
  1、中庸,是孔子的方法论
  
   什么叫方法论?就是怎么去认识世界,怎么用实践去改造世界的方法。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你钓鱼的方法,远远强过送你两条鱼。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就是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让我们在社会中游刃有余。
  
  《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讲“文与质的关系”,认为“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
  
   孔子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孔子讲:“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孔子讲:“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已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言语也要符合中庸之道,不该说的时候不说,该说的时候再说,而且要看着人家的脸色说。
  
   孔子讲“以直报怨”。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
  
   孔子讲“忠恕之道”。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恕之道,实为“致(达到)中和”。
  
  纵观孔子的一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一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孔子是一位据有中庸“至德”的圣人。
  
  2、中庸,是矛盾论与发展观
  
   矛盾论与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其实就是阐述我们的中庸之道。矛盾论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中庸讲“执其两端而扣其中”,“两端”就是对立,“扣其中”就是统一。发展观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中庸讲“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在发展变化中找“中”。大家想想,是不是如出一辙?大学时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多同学学得很痛苦,而我一听就懂,这得益于我很早就明白中庸之道。  
  
  3、中庸,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中庸不是骑墙派、和事佬。我们误读的“中庸”,在《论语》里,那叫“乡愿”。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中庸,即中和,也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要“极高明”才能“道中庸”,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世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有了“中庸之道”,我们就可以更理智、更公平合理地做人做事。
  
38#
回复 
作者:liunewstar  回复日期:2010-8-30 8:34:00  四、日常生活的中庸之道
  
  中庸,既不是简单地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日常生活并不那么纯粹。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与无可奈何之间的最佳方案。  
  
  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既不过头,也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过和不及效果都是一样的,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真理也不能过头,过头一步,也许成了谬误。
  
  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践行中庸之道。大到国家之事,小到男女之私。
  
  孔子说:“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好德的动源在社会伦理,好色的动源在自然本能,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孔子不偏不倚,无意于偏废某一端。叫孔子感伤的是人们肆无忌惮的发泄着肉欲,而不注重礼义教化,打破了本该有的灵肉平衡。我们学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叫“诗始关雎”。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经》排第一,可见《关雎》的重要性。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际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
  
  我们常用“登徒子”形容好色之人。怎么回事呢?登徒子是楚国的一个官员,他对楚王说:宋玉这个人,长得风流倜傥,又喜欢吟诗作赋,是个好色之人,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以免给大王你戴绿帽子。楚王拿这段话来质问宋玉。宋玉回答:我家隔壁有个美女,身材好,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容貌美,涂点胭脂太红,抹点水粉又太白。不知迷倒多少人。但他却对我情有独钟,多次勾引我,我都没有理他。登徒子就不同了,他老婆又黑又矮又老又丑,登徒子很喜欢她,还同他生了许多个孩子。你说是我好色呢?还是登徒子好色?楚王没有做声。这时,旁边的章台大夫发言了:我自认为个人品德还是不错的,但做不到宋玉这样。我见到那些美丽的村姑,身材姣好、容貌娇美,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就很喜欢,就会吟诗去钻没她,就想多看她几眼,就想跟她亲近,但从来不乱来,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这个故事说了三种对待美色的态度:宋玉不近女色,禁欲;登徒子纵欲,就如那俗话说的“是女人就行,拉上灯都一样”;而章华大夫则好色而不淫,即“发乎情,合乎礼”,最合乎人性,无过无不及,这就是好色的中庸之道。
  
   温家宝多次提到:我国面临很多两难选择。政府要做的,就是在两难中找出路。找条好的出路就是践行中庸之道。温家宝的国学修养是蛮高的,这些年国学热升温,同温家宝是有一定关系的。尽管温家宝的国学修养高,仍然找不到好的出路,什么原因?正如他所说:“这里面有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举个例子,房价调控,这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事关国计民生,为什么搞不好?房价畸高,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财富,严重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再不调控,经济势必崩溃。但是,一旦调下来,银行的风险姑且不说,地方政府失去了土地财政这一块,财政势必瘫痪。调还是不调?两难吧?咱们找出中庸之道来。找得出吗?找得出。但是说不得。还是莫谈国事。咱们只管干好手边事,用中庸之道来搞好企业管理。
39#
回复 
作者:liunewstar  回复日期:2010-8-30 8:36:00  五、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
  
  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我国传统文化不是不重商吗,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士大夫都看不起商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商业的重要性很早人们就意识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商人写传,叫《货殖列传》,充分肯定了商业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从商有利可图,人们自自然然地会去追逐利益,若水之趋下,不用你强迫。儒家讲“食色性也”,吃饭睡觉是人的本性,追逐利益也一样,是人的本性。你能说好色不重要吗?人不好色,怎么会有后代!但你用得着鼓励人们好色吗?好色过了头,那岂不是黄色泛滥,道德沦丧。同样,如果政府大肆提倡重商,那无疑是火上浇油,导致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什么杀人放火偷鸡摸狗卑鄙龌龊的事都干得出,社会就乱了套,所以要抑制一下人们赚钱的欲望,把商排到最后。经商(或者叫赚钱,古话叫利)这个东西,就有如夫妇床弟之事,是做得,说不得。所谓,高者抑之,低者扬之,这就是中庸之道。
  
  不仅如此,中庸之道对于经商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范蠡吧,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然后功成身退。因为他知道功高就会震主,不免招来杀生之祸,所以自己主动退下来,这就是中庸之道。另外一个功臣文种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了,终被赐死。范蠡隐退后,泛舟五湖,用他的这套中庸之道去经商,十年之间,三聚三散家财,生意越做越大,号称“陶朱公”,终成商人鼻祖。
  
  具体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庸之道怎么用呢?
  
   1、讲“义”气的企业文化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一个君子为人处世,没什么事一定要做,也没什么事一定不做,只看该不该做。这个该不该就是“义”。“义”者,宜也,就是做适当的事,无过无不及。所以,中庸之道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义”。
  
  咱们看那种黑帮片,黑帮组织的大堂里,往往高悬一个“义”字,下面是关云长的相。关云长以讲义气著名。这样布置的原因,就是想培养一种组织文化:讲义气。事实上,他们凭着这种组织文化,组织效率很高。当然,黑帮只是在做人上做到了“义”,即相互之间讲义气;在做事上没有做到“义”,他们干的不是正当事。我们是正规企业,走正道,做人做事都讲“义”,岂不更好!
  
  做人讲“义”,老板对我好,我也对他好,这叫以德报德,用一个字概括叫“忠”。当然不是愚忠,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变了味的儒家,叫腐儒,迂腐得很。还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如基督教《圣经》所说:你打我的左脸,不仅不躲避、不还手,还把右脸送给你打。或者用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叫“唾面自干”。有人往我脸上吐口水,我把他搽掉还不行,因为这样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种修养功夫叫“以德报怨”。这种做法,孔夫子不同意,他说:你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来报德呢?这明显不符合“义”的标准吗!正确的做法是“以直报怨”,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不排除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当然,你也不要“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人应当宽容一点,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何必斤斤计较!
  
  做事讲“义”,该做的事就要勇于去做,不该做的是坚决不做,该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不用我多讲。
  
   2、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孟子跟梁惠王有段对话。梁惠王对孟子说心里话:寡人有个毛病,寡人好色。孟子回答:好色没什么不好啊,但你要想到手下那些男人们也好色,你得让他们也取得到老婆。梁惠王又说:寡人还有个毛病,寡人好货。孟子说:好货也正常,但你要想到你的老百姓也好货,你得想办法让他们也富起来。在这里,孟子教导梁惠王要与百姓分享好的东西,不要吃独食,这种中庸的管理手段,就很有人性化。
  
   《史记》也说:有史以来,人们都是想听好听的,想吃好吃的,想看好看的,这是人性,你这个搞管理的,就要因势利导,让大家既过上好日子,又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做到互利双赢,这就是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具体到企业管理,我们的规章制度要人性化。企业这一面,重点是给员工创造发展的空间,职级上充分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薪酬上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总之,给人以成长和发财的希望。在员工这一面,重点是解决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问题。即端多大碗,就要做多大事;做多大事,就要出多大力,尽多大责。而我们这些管理者呢,要时刻将心比心,尽量满足属下的愿望,激起他们的主观积极性,赏要赏得他们心动,罚也要罚得适度。比如说某位员工因工作失误被罚了200块钱,90%的人都认可这样的决定,既不过分,又能起到威慑效果,这就是人性化的管理。
  
   3、宽猛相济的管理艺术
  
   孔子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任何管理活动,为了达到管理的目标,都需要控制,但在管理控制中就有适度的问题。控制太松,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必然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组织的混乱。反之,控制过严又会激起人们的抵触情绪或反抗行动。只有不宽也不猛,这个管理才达到“和”的状态,“和”就是中庸。
  
  还有一句话叫: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松了要紧,紧了要松;既要有思想教育,又要有制度规定。既要对属下施恩,又要对他们用威。恩威并施,他们才会既爱你、又怕你,这才算个好的管理者。
  
  4、和而不同的组织架构
  
   “和”与“同”的区别,其实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五声相成。“同”则单调,只是一色一味一声之间,不与他色他味他声相调和,如此,视之无趣、食之无味,听之无谱。“和”则谐调,就是五色五味五声相谐和,别具佳色佳味佳声,如此,视之有趣、食之有味、听之有谱。儒家讲“乐以发和”,音乐就是让人性情达到和,也就是让人的七情六欲时中。音乐有不同的音调、乐阶,古代叫“宫商角徵羽”,如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就是按照宫商角徵羽来谱的曲;现代用1234567。这些不同的音调乐阶,完美的组合起来,就是和谐动听的音乐。如果只是一个单调的音,如111111一直1下去的话,就是噪音,所以要允许有不同声音,这就叫和而不同。光有不同的声音还不行,要把这些不同的声音组合好,才能成为好音乐,才称其为和。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内有不同的部门分工(有生产部、财务部、行政部等),不同的人员组合(有干技术的,有搞管理的,技术有不同专业,管理有不同职责),不同的环节(包括人才链、资金链、产品链的各个方面),这些要素优化组合,企业才能取得和谐发展。此其一。其二,做决策,要允许有不同声音,集思广益,综合考虑正反各种有利不利因素,做出最优抉择。
  
   5、适度平衡的用人原则
  
   孔夫子说:“不得中行而与,必也狂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认为最好用“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必须用“狂狷”之士。狂者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优点是进取。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优点是洁身自好。狂者往往有才,只要稍加节制他的傲气就可用他立功;狷者个个有德,不用担心他会坏你事,只要稍加激励他可以为你创造效益。
  
  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情况在现实管理中也屡见不鲜,造成的损失很大。所以管理者在用人中要运用 40#
回复 
作者:liunewstar  回复日期:2010-8-30 8:37:00  “中庸之道”,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才能的合适岗位,实现人事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即用人适度。这是用才的平衡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了人以后,就要适度授权。有权不授或完全放权都是一种极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因需、因德、因信、因能授权。这是授权的平衡。
  
  还要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即要相互之间讲义气。
  
  管理者还要处理好与自己内心的平衡,承认欲望的合理性,但要进行理性的引导,否则物欲的过度膨胀会造成心理失衡。
  
   6、与时俱进的管理策略
  
  利润是企业的第一目标,因对抗、赌气、耍排场而导致的赔钱亏本买卖都必须坚决杜绝。所以一定要把生财的途径扭转到"和"上来。团队要和,使之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和,建立平等协商、公平交易、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对待消费者要和,服务要到位,企业和品牌的诉求要有亲和力、穿透力、影响力。此外,还必须搞好政企、银企关系等。所谓“和气生财”。
  
  但是,外界都处在发展变化中,要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就只有与时俱进,管理策略跟着变,以实现管理目标。
  
  儒家讲“常则守经,变则从权”,经是“中’,权是"时中”。道家讲“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有首古诗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清就用来洗帽子,水浊就用来洗脚丫子。我们没办法改变社会,就只有适应社会。带着《中庸》讲的“三达德”(仁、智、勇)去融入社会,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去获取利润,推动企业向前进。
  
  六、结语
  
   总之,中庸,大有大用,小有小用,到哪里都有用。中庸之道,就好比给我们提供了一把快刀,让我们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斩开乱麻,做事情更加得心应手,为人处世更加从容自信。所谓“从容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