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内衣: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九--战争扩大了(新抗战系列之十一)涅瓦河边 萨沙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30:36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虽然29军大部分官兵和日军拼死决战,并且付出了伤亡过万的代价。可惜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宋哲元为首的29军高层幻想苟合,不做战前部属,开战以后指挥领导又极为混乱,导致了29军在平津一线的大败,赵登禹,佟麟阁两位将军光荣殉国。

两军刚一交火,宋哲元等人就害怕29军损失太重,赶忙在29日下达了总撤退令。由此平津一线的29军各部无论作战情况如何被迫全面后撤,包括坚守了近一个月的卢沟桥和宛平城。

日军从7月27日开始全面总攻以来,至8月1日,用了仅仅短短不到1周时间就占领了河北心腹地区大片土地。

 

8月1日以后,实际宋哲元的29军绝大部分部队已经撤退到河北的涿州(今涿州市)到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一线,完全退出了当年的平津地区。

由此日军已经基本控制了中国北方最发达的平津两市以及周边地区。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日本战前的口号是所谓严惩暴戾的29军,保护平津两市的侨民,解决卢沟桥事变。

现在29军已经被击退,卢沟桥和平津两市也被日军占领,日本侨民在日军的刺刀下更是完全得到保护,显然,战前的所谓目标已经达到,是不是应该退兵了!

同蒋介石预料完全相同,日军此次大举进攻目标并不仅仅是平津,也不是单纯的河北省,而是整个华北五省甚至整个中国。

至于他们宣称的那些东西,无非是遮羞的头号而已。

 

从8月1日开始,平津一线日军暂时停止全面进攻,派出一部进攻长辛店一线,将29军仅存的一小股部队击退出平津地区。

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准备停手不打了,而是他们由于兵力有限,不能四面出击,必须商讨下一步的主攻方向。

 

 

 

截止8月1日,日军在原有华北兵力1个师团又3个旅团的基础上,又从关东军调动一个半旅团的精锐部队约1万多人赶赴平津一线(主要是增援天津的,29军38师在天津猛攻日军数日,打的日军鸡飞狗跳)。

这样一来,日军在河北省现有兵力已经增加到近10万人,配备大量重武器和数百架作战飞机。可以说,如果用于防御是绝对够用了,根本不需要增兵。

可是既然日军目标并不是河北省,也不准备防御,那么自然是还需要更多兵力的。

 

他们在8月1日之前已经从国内急调3个主力师团前往华北,单单这3个师团总兵力已经有10万之众。

这样一来,在河北省的日军总兵力高达20万人,兵力已经远远超过29军剩余的8万多人,如果单纯以战斗力计算何止29军的5,6倍,显然日军的目标并不是他们宣称的惩罚29军,也绝对不是占领平津一线。

实际上,早在7月29日,日本军方已经制定了《对华作战计划大纲》,其中明确说明:中国驻屯军以4个师团为骨干击溃该河北省的中国军队,以1个师团占领青岛地区,同时以一部兵力占领上海。

对此,日本军方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忧心,当时在关东军担任师团长的冈村宁次是有名的中国通,比大部分日本军官都了解中国。

冈村宁次在当时的回忆录中担忧的写道:我国(指日本)占领满洲(中国东北)仅有5,6年时间,尚没有将其完全控制,当地的资源也没有开发,却又立即进攻华北一带,实在是过于激进。日本的敌人既是苏联(日本陆军一派以苏联为敌人已经半个世纪,军队各种教学训练完全针对苏军),那么在和苏联决战之前就不应该如此全面进攻中国,因为一旦中国面积广大,人口又多,抗日意识强烈,一旦日军把握不好形势就必然会陷入持久战。而持久战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只要不能彻底解决中国事变(日本人对于入侵中国的侵略战争的说法)自然就无力和苏联红军决战。中日两国在长期战争中会有极大消耗,反而苏联英美等国都会渔翁得利,乐于看到东亚两大国自相残杀。那么此时中日都是输家,而苏联则成为最后的赢家。

 

冈村宁次认为不应该借卢沟桥事变发动入侵,现在既然已经入侵并且占领了平津一线,应该见好就收,捞一点好处就停战,绝对不应该进一步入侵华北其他省份。因为华北五省面积广大,虽然大多是平原丘陵,可是以日军的机械化程度,恐怕短期内也绝对无法占领,必将陷入数月的长期作战(其实是数年)。

 

另外在九一八时期最坚决的侵华派人物石原莞尔此时头脑也清醒了。

石原莞尔也是一个著名的中国通,他在九一八以后目睹了东北人民的抗日热情,已经花费数年才得以基本消灭的东北义勇军。他认为东北三省汉族人口不多,尚且如此,那么日本如果染指面积广大的中国大陆又会如何?所以目前日本不能继续向华北增兵,因为一旦增兵超过10万,就等于和中国全面开战。日本陆军现在最大的敌人仍然苏联,按照苏联在远东,西伯利亚和外蒙古驻军的数量,日本必须留出相当部队应付.那么根据日本现有军力估算,大体能够抽调到中国的部队约11个师团,约40万人。

石原莞尔认为以区区40万人想征服中国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强打的话就必然陷入持久战,这对于日本是极为不利的。

石原认为目前最好以和平方法解决此次事变,因为就算现在不去通过谈判解决,一旦日本陷入持久战后也无力通过武力解决,最终还是要谈判。

与其到后来走投无路的谈判,还不如在现在这种优势的情况下谈判。

 

可惜像冈村宁次,石原莞尔这种人在当时的日本军部叫做和平派,几乎没有任何分量,反而激进派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

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写道:这20年来日军每一次重大决定基本都是激进派做主,其他派别的建议从不被激进派所考虑。于是最终形势就是按照历史的样子发展下去,最终导致日军的覆灭和日本帝国的崩溃。

 

当时日本军方骨干分子对中国并不太了解,但他们的野心却非常的很大,自然不可能满足于占领平津,恨不得一口吃掉整个东亚,甚至东南亚。

日本当时有1亿人口,这么多人中终究有几个有识之士,还是明白中国有强大战争潜力的。就如同上面说的冈村宁次和石原莞尔,甚至就连天皇裕仁对日本是否会三个月内打垮中国有所怀疑。

对于这些人的疑惑,日军高层多少要找些借口来封他们的嘴。

于是日本军部曾经对国内甚至裕仁天皇说此次作战只是为了占领平津,同时需要将国军击退出永定河,滹沱河北和绥远一部地区,以保证平津的安全。

7月30日,裕仁天皇得知华北日军占领平津以后仍然在继续进攻,感到自己被愚弄了,立即召见日本首相近卫文麿。

本来日本人是很有礼貌的,尤其天皇接见帝国首相时候,是有相当庄严的礼仪流程的。

不过此时天皇裕仁显然比较急躁,连一句客套话也没说就着急的问:目前永定河东北地区已经被我军占领,现在停止军事行动不是很好嘛?

近卫文麿被天皇如此焦急的态度吓了一跳,他急忙回答:是,目前看到已经是解决时局的最佳时机。



----------------日本裕仁天皇,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都以天皇是傀儡为托辞,以试图为天皇开脱。而美国人为了让日本这个国家将来有可能在东亚对付苏联,为了不彻底摧毁该国,所以也保留了天皇制度。但实际上,天皇并不是一个傀儡,在很多重要决策中,他起到了最后的拍板作用,所以他的罪责一点也不小,远远比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要大。


 


当日近卫召集海军,外务省两相商谈(陆相,海相这类相,大约相当于中国政府的部长),日本陆相也派出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等人参加。


会议上陆军一派认为此次平津大战仅仅是打击了河北军阀宋哲元的29军,造成其1万人的伤亡,却并没有对国军主力造成伤筋动骨的打击,也不能满足日本控制华北五省的野心。

相反,国军正在河北大量增兵,目前涿州,保定之间的国军有万福麟东北军等杂牌军3万多人,另外还有约10万中央军在石家庄到保定一线,还有29军败退下来的部队5,6万人,也就是说河北省北部国军总兵力约20万人。

除此以外,还有大约25万中央军在津浦铁路,陇海铁路一线,随时可以开入河北,换句话说国军很快会在河北省集中40,50万大军。

 

陆军一派认为,以目前态势,搞什么和平谈判对日本不利,应该乘国军兵力尚未集结完毕的时候全力从日本国内增兵,然后迅速进攻华北五省,将国军在此处的主力完全击溃歼灭,扩大日本在华北的绝对优势地位,然后再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这样一来,日本至少可以控制大部分的华北地区,中国受到这样惨重打击后,国力军力都会大为衰退,再也对日本造成不了什么影响了,应该马上屈膝投降。

在日本陆军看来,这是对日本最有利的解决办法。

 

所以,陆军方面对停战一说根本不予理睬。

而海军一派以海相米内光政大将为首,他们对此次侵华战争不太感兴趣。因为中国是大陆国家,侵华基本都是日本陆军发挥作用,海军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也就是打下手。日本海军一派自认为他们是世界第三大海军,而日本陆军在世界顶多算是准一流,排在他们前面的至少有5,6个国家,明显海军比陆军强大的多。此次侵华战争,海军却被陆军一派牵着鼻子走,海军一派内部并不服气,也并不赞成继续打下去,主张见好收,展开和平谈判。

其他外相,首相等几个人则是左摇右摆,无法下定决心

三方经过长时间讨论,认为现在日军在华北现有的兵力反正也无法继续进攻,还要等几十万援军到达以后才能作战。

这段时间正好可以用对付宋哲元的那套,用所谓的假和谈来迷惑中国中央政府,实行缓兵之计。

最终三方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对中国给出条件相对“优厚”的停战条件。

如果中国方面同意,那么就迫使他们撤走在河北省的军队,接着等日军援军到达以后就全面进攻,这也是不到一周内击溃宋哲元10万大军的老套路。

 

如果中国方面不同意,正好以此为借口继续进攻,这样对日本国内的主和派和天皇本人也有所交代,可以堵住他们的嘴。

 

 

这个条件相比南京被日寇占领以后的所谓停战协定,在日本人看来还算是比较“优厚”的,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

一些可有可无的条款就不说,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军事上

对中国方面的要求是,中国军队必须撤出进入河北省的全部中央军部队,并且将河北省永定河,白河右岸的各城市以及东北地区划归为所谓非武装地带,察哈尔省北部六个县也一样建立非武装地带,同时废除《塘沽协定》。

所谓非武装地带,就是这些地方不能驻扎中国的正规军队,而是由中国地方警察和保安队管辖,而保安队一般不得配备重武器,所以无法和正规军作战,只能剿匪什么的。

这在日本看来,中国显然是会同意的。

 

因为察哈尔省北部六县早已经有日军扶持的伪内蒙古军控制,而河北省永定河,白河右岸的各城市以及东北地区目前已经被日军实际控制。

如果日军玩狠得,完全可以将这两个地方长期驻扎几十万日军,那么中国有什么办法?反攻想夺回这些地区是极为困难的,甚至不可能。即使后来强过日军数倍的美军在冲绳战役出动50万大军对付日军10万军队,激战了2个多月,以12万人伤亡,600艘军舰和700多架飞机损毁的重大代价才勉强拿下。

实力远远弱于日军的国军,靠什么击退日军?

等于说,日军只是将自己已经占领的区域迫使中国不驻扎正规军而已,这在日军看来实际是将自己的驻军全放弃交给中国,中国人已经感觉占了便宜。

-----------------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战争中的最大收获,远比占领台湾和朝鲜要重要的多。东北有大量日本需要的资源和面积广大的领土,日本在此苦心经营了14年之久,还编组了一支战斗力颇强的40万伪满洲国军。日本方面一向有,宁可放弃本土,也不放弃满洲的说法。所以从九一八以来直到抗战结束,日本所有谈判都希望中国方面承认伪满洲国,也就是承认放弃东北领土的主权。

 

2.政治上

日本要求中国方面秘密承认伪满洲国,也就是承认东北为日军控制的傀儡国。

这点才是日本认为中国方面重大的让步,所以只是要求中国方面秘密同意。

但日本方面认为伪满洲国已经被日军占领了6年之久,苏联立即给予默认,而国联谴责来谴责去,却也没有任何实际举动,连个制裁都没有。在日本看来,就算中国不承认即成事实,东北实际也是日本控制的,就像苏联此时控制外蒙古一样。

由于知道中国中央政府从来没有在满洲国问题上放松过,日本方面这两条开除了丰厚的所谓回报。

 

如果中国同意冀察部分地区的非武装化以及伪满洲国的“独立”地位,日本则投桃报李,做出以下回赠。

1.  日军废除《塘沽协定》(规定诸如日军飞机可以自由在河北省北部飞行侦查,日军也可以随意进入该地区),放弃该协定中除非武装区以外的其他要求。

2.  废除《上海停战协定》(128淞沪会战后签订,规定中国不得在上海驻扎正规军等)。

3.  日本同意不干涉中国内蒙,绥远问题(不入侵绥远,察哈尔省)。

4.  撤销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宋哲元为首的河北察哈尔省地方军阀政权,里面有大量汉奸,一般认为是日军为将来占领后的伪政权做的准备),同意由中国南京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这些地区,但不得选用反日派人物作为地方政府首脑。

5.  日本方面会严格取缔在华北不务正业的日本,朝鲜籍人,消除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反感情绪。

 


可以说,日本人认为如此优厚条件,中国方面就算不答应也会动心的。

这样一来,可以为他们的援兵到来争取时间。

在他们看来宋哲元这只老狐狸都已经上当,蒋介石也会一样上当。

由于此次外交活动相当重要,日本方面派出了在中国政治界和经济界大名鼎鼎的著名日商船津辰一郎带着协定草案(在华纺织业理事长),于8月4日到达上海,连同反正的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同中国方面谈判。

这个船津辰一郎曾经在中国活动多年,在中国各界很有一些关系,是个老外交官,他同负责和日本接洽的国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联络。

 

没想到此举被蒋介石当场断然拒绝,甚至不愿意听日本人的要求,让高宗武立即回绝日本的提议。

蒋介石不是宋哲元,他一眼看穿了日本人的缓兵之计。

蒋介石在7月29日曾经对记者说:卢沟桥事变发生,我在庐山谈会中宣告了中国的最后关头,共有四点最低要求。现在日军已经攻破我国最后底线,那么我国就已经到达最后关头,又怎么把平津的战事当做局部问题,任由日军宰割或者制造傀儡组织呢?政府有保卫领土和人民的责任,所以只能发动全国,一致奋斗,捍卫国家而牺牲到底,所以此次绝对无局部解决的可能。

 

果然,蒋介石预料的完全正确。在日本方面试图通过所谓的和平谈判缓兵的同日,日军在华北大量增兵,准备继续进攻华北五省。而日本关东军方面和日本华北住屯军方面已经开始准备建立华北的中国伪政权了。

更重要的是,稍后日军在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并且调动30万大军登陆上海,显然日本根本就没有过试图停手的打算。

 

 

 

8月1日数万日军控制平津以后,日本军部仍然命令驻扎在日本国内的第5,第6,第10三个精锐师团继续向华北增援(这3个师团都是日军17个常设甲种师团,战斗力最为强悍的)。

 

之后他们居然觉得兵力还是不足,又在8月21日,继续将国内的第14,第16,第108,第109共四个师团派往华北。其中14,16师团都是日军17个常设甲种师团之一,而108,109为特设师团,特赦师团的武器装备完全和甲种师团相同,区别是兵员素质稍差,主要是复原老兵重新进入部队组成的。日军由于是岛国,有海军保护即可,无需大量保持一支庞大的陆军,所以采用精兵制度。日军士兵服役只有2年时间,到期则退役,所以民间有大量受过训练的退役士兵。这些士兵也都是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就军事素质上还是不错,只是由于年纪稍大,其中一些有家室的人,顾虑较多,打仗不像20岁左右年轻人那样不怕死,所以战斗意志相对较低。

这样一来,短短20天内,日军共增兵7个师团,20万多大军进入华北地区。

加上之前已经在华北的部队,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华北日军已经达到8个师团又4个混成旅团,以及大量的航空兵,炮兵等特殊部队,共计37万之众。


除此以外,稍后,日本关东军又编组了察哈尔派遣兵团,用来进攻察哈尔省和绥远省,下辖3个精锐旅团,又是近10万大军。

这样在华北日军总兵力高达40多万人。

40多万日军是什么概念,绝对是日军有史以来出兵的高峰之一。日本当年出兵在东北同俄罗斯帝国的50万大军决战的日俄战争,日军也不过出动了40万军队。

日军在甲午战争中出兵20多万,在一战期间日军打垮山东的德军,出动兵力不过4,5万人,八国联军中日军数量也不过1万人。

 

现在单单一个华北战场就投入40多万大军,再加上华东上海一线投入的30万大军,其总兵力已经远远超过日俄战争时期的规模,可谓倾全国之力,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

如果根据西方军事专家估计的,日军部队火力相当于3倍国军中央军,5倍国军地方军阀的标准,以华北40多万日军来说,就算是中央军也要派出150万大军才能够取胜,但当时中央军总数还不到80万人!

 

日军这8个师团中有6个师团编入第1和第2两个军的编制,其他2个师团为方面军直辖。日本军方为了统一指挥这8个师团,成立了华北方面军,由寺内寿一大将担任总司令。

寺内寿一这个家伙在日军中算得上声名显赫,他的父亲就是日本第18任首相寺内正毅。寺内家族是日本山口县最有名望的贵族,寺内寿一自己也继承了祖先伯爵的爵位,是一个贵族将军。这小子有近40年的军旅生涯,参加过日俄战争,是绝对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其激进程度甚至强于日本国内的著名军国主义分子。

寺内寿一上任时就疯狂的宣称,首先在河北中部平原上围歼国军主力,然后四面出击,短时间内占领华北五省,迅速解决华北问题。

后期作战中,日本军部畏惧在华北投入兵力太多,从而陷入可拍的持久战,曾经多次试图制止寺内寿一向中国内陆大幅度挺进,暂时收缩战线,暂缓进攻步伐。但寺内由于自己的狂妄心里,居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完全是听而不闻,一味我行我素,疯狂进攻。寺内寿一如此,下面将领自然也是这样,很多部队甚至不等友军的跟进,为强攻而自己孤军深入,这也是日军在台儿庄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日本战史中认为,寺内寿一也是让日军陷入中国持久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后来日本一些史学家认为,如果占领平津以后日军不继续进攻,而只是控制平津一线,同时固守住上海这个据点,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中日大军在平津和上海两个战场长期对峙。就类似于中越战争中后期双方在边界对峙一样!以当时国军的实力,显然无力完全反攻夺取平津一带,对于日本最惨的结果也就是在平津一线做长期拉锯战。但平津一带毕竟面积不大,放上10万日军想要防守住就绰绰有余,日军也不可能像之后那样,长期放100多万部队在中国。如果日军能够把对付中国的100多万大军拿出来,就很有在德军进攻苏联以后,从东面夹击苏联,那么苏联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早在8月5日,日本参谋本部就制定了所谓的华北会战计划。具体为迅速对河北省内的中国军队以及中国空军主力给予打击,随后占据华北要地,以期根本解决华北问题,并图谋调整中日关系。

话说的漂亮,实际上就是先占领河北省,进而占领华北其他几省,从而所谓彻底解决华北问题(强盗逻辑,也就是彻底抢过来,就是解决了)。

但对于此次攻占华北,日军还是非常坚决的,拒绝使用任何外交手段解决。他们的计划中明确说明:在会战结束之前,对华不进行任何外交交涉,并且排除第三国干涉(不接受德国,英美,美国的调停)!

显然日军准备大打了!

中国这边怎么样呢?

就蒋介石来说,他的准备丝毫并不亚于日本方面。

蒋介石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做了种种军事部署,并且在8月15日发动了全国总动员令,还在12日成立了国防最高会议,成为战时党政军最高领导机构,蒋介石担任主席。

 

可惜由于华北五省都是地方军阀控制,蒋介石虽然积极,这几个省却不急不忙。

可以说,华北抗战在中国抗战历史上是比较混乱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就在于华北的地方军阀太多了。

地方军阀是土皇帝,他们第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第二才想到其他。这导致华北抗战中,军阀各部位保存实力,往往不听从战区司令长官的指挥,擅自后撤和按兵不动。

这对于本来实力就大大弱于日军的华北国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其实这些事情大家在下面的文章中就能看到了。

当时控制河北省,察哈尔省的为西北军系的29军,领袖是宋哲元,总兵力10万人,主要兵力都在河北省,察哈尔省仅有刘汝明的143师1万多人,兵员大多来自河北,河南,山东等省。

控制山东省的也是西北军系的韩复榘,他的山东军总兵力近10万人,官兵大多是山东大汉

而控制山西省,绥远省的为老军阀阎锡山,他的晋绥军总兵力约20万人,官兵基本都是山西人。

 

当时全国的地方军阀基本被蒋介石消灭,仅剩西北几省和华北几省还有几个力量较强的军阀。为什么呢?

因为蒋介石在解决西北军阀的时候被所谓民族英雄张学良,杨虎城搞了个西安事变,自己被抓了期待,然后强迫停止内战。

蒋介石知道如果自己一死,在没有人能够控制中华民国的局面,日军如果乘机入侵,中国十有八九会亡国,于是被迫同意了要求,停止了消灭敌方军阀和中共的步伐。但也通过西安事变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内部的内讧,消灭了盘踞陕甘两省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共20多万大军,控制了这两个省份,确定了中央政府对西北几省的控制地位。

至于华北五省的军阀,蒋介石就不太好对付。

为什么呢?不是说武力消灭不了他们,就是这三个军阀加在一起兵力不过40,50万,也完全不是80万中央军的对手。

军阀本身实际上不足为患,关键是他们背后还潜伏这一个更大的敌人日本。

因为华北五省已经是抗日最前线,直接同日本人控制区接壤。一旦蒋介石下手消灭这些军阀,他们见势不妙临阵倒戈投降日军,就等于将这些省份和他们的军队拱手送给敌人了。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便对付这几个军阀。

好在这些军阀对于抗日也无法坐视不理。在蒋介石看来,这几个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面对日军的入侵时也会全力自保,还是会打一下的。

可惜的是,在当时的局势来说,蒋介石已经无法要求太高,毕竟己方实力远远弱于日本。

如果中国力量比日本要强,那么随时可以将这几个军阀消灭掉,如果日本敢收留他们就连着一起打,就像美国打垮收留基地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一样。

 

 

蒋介石得知宋哲元指挥不利,还全力阻止国军援军进入他的地盘导致平津危急以后,立即在7月29日召开会议,商讨下面应该怎么办?

蒋介石的头脑远比宋哲元要清楚,他在会上明确说,日本绝对不会停止入侵中国的脚步,平津战役只是日本入侵的开始。所以目前绝对不能再像宋哲元一样被日军假和谈的手段迷惑,应该全力准备全国战事。

蒋介石在会后下令将平汉,津浦铁路北段设为第一战区,作战范围主要是河北,山东两省。下属5个集团军:宋哲元的29军改编为第1集团军,刘峙统辖中央军为主的第2集团军,韩复榘山东军的第3集团军,白崇禧第4集团军,顾祝同第5集团军。

其中宋哲元,刘峙的两个集团军在抗日第一线,但基本都在河北省南部保定,石家庄一线。



--------------刘汝明是西北军的名将,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上将军衔。其实该君也是西北军一个小军阀!刘汝明曾经在1926年率领西北军在南口和直系奉系联军大战,应该对南口以及张家口的防御最为了解。此次为了保住自己地盘,他对察哈尔抗战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军阀就是军阀吗!


 

另外将属于29军的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的143师,另外国军高桂滋84师,李仙洲的21师以及汤恩伯中央军13军,全部交给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指挥,连同傅作义麾下的晋绥军,东北军几个骑兵师,为第7集团军。稍后将该集团军编入第2战区,由阎锡山担任战区司令,该战区包括察哈尔和山西两省。

 

这个第7集团军也在抗日第一线,他们的战场则是在察哈尔省(现河北省和内蒙古省的一部分)。

同时,蒋介石还命令由中共部队第8路军组成第2总机动部队,军长朱德指挥新编第115师、120师、129师以阳原、蔚县、涞源为活动根据地,以策应下花园、宣化、万全方面作战,截击敌人之侧背,并须以便衣队深入冀东、热河地区,施行游击战,袭击敌军后方为主要任务。

 

部属完成以后,蒋介石下令由宋哲元,刘峙的两个集团军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线集结,做出进攻的样子,以吸引日军的进攻。

刘汝明率领143师同其他增援部队在张家口一线准备向察哈尔北部东部的伪军反攻。

 

同时紧急命令驻扎在绥远的汤恩伯的中央军13军主力,立即在7月30日开往察哈尔省,并且配合其他部队直插南口,居庸关一线。

 

为什么把汤恩伯13军特地调往南口呢?这其实是一部妙招。

 

蒋介石心里很清楚,日军在华北首先会占领平津一线,然后必将分成三个主要方向进攻。

 

一路是沿着津浦铁路。所谓津浦铁路就是从天津到南京的铁路(南京的浦口,在大江北边,因为当时没有长江大桥,所以不能开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市区),长1000公里。他从河北省出发,穿越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最终到达江苏省。

 

一路是沿着平汉铁路。所谓平汉铁路就是从北平到武汉汉口的铁路(一样是因为没有长江大桥,不能修建到武昌),长1300多公里。它也是从河北省出发,穿越河北省、河南省、最终到达湖北省。

另外一个是沿着平绥铁路进入察哈尔,绥远并且进一步进入山西省。所谓平绥铁路就是从北平到绥远归绥的铁路线。

 

为什么三路都要沿着铁路线呢?在于现代战争后勤补给需要量是巨大的,没有铁路线的运输,单靠公路是很难维持数十万大军作战。

 

 

蒋介石早在此次会议之前一周,也就是7月24日(当时日军尚且没有全线进攻)就已经下令汤恩伯部中央军13军立即挺进南口,居庸关一线,当时是为了出奇兵增援收复平津的。

 

为什么选择南口呢?这是因为此处离北平仅有40公里,地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会处,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是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

这一带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关隘重叠。从南口经居庸关西行至宣化、张家口,为一东西狭长之盆地,南北多山,中央凹下,平绥铁路横贯其中,并有公路相辅行,形成为连通西北、华北及东北的交通干线。

南口的南北两侧,又是筑在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故南口是名符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之地,人们称它是绥察之前门,平 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

更重要的是南口距离北平仅有40公里,从此处出兵,就是一支奇兵,即使是步兵部队,一天一夜也可以打到北平。

国军占据南口就像一把插入日军背部的匕首,如果日军在平津一线兵力稍弱或者离开平津向其他方向进攻,那么汤恩伯立即可以率兵从南口直击北平天津,收复平津一线。

所以日军如果想继续进攻,就必须首先占领南口居庸关一线。

 

另外此处地形非常适合防守,日军即使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短时间内也无法攻下。

当年29军的前身西北军,就在此处以劣势兵力和直系奉系联军鏖战三个月才全线败北。

只要守住了南口,即可阻止日寇占领察哈尔省,进而分兵晋、绥之图谋,从而保卫察、晋、绥三省。

 

就这一方面来说,蒋介石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他高出别人一筹的战略思想的最好体现。

 

可惜的是,蒋介石计划中的出奇兵从南口进攻平津,收复这一地区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

原因在于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这边出了问题。

--------------------二战期间运输技术还不发达,所以各国依然以铁路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大量后勤补给以及兵员都依赖铁路运输。所以日军侵华多沿着铁路线进行,在华北的进攻更是如此。

 

 

7月24日,日军还在北平天津一线和29军还没有全面打开的时候。

蒋介石就已经电令在绥远东部的汤恩伯13军立即乘坐火车赶赴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然后转进南口。在得知刘汝明拒不执行命令的时候,蒋介石又在30日正式向各方下达了作战命令!

31日,蒋介石下令29军大将,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刘汝明师长,立即炸毁青龙桥,八达岭一线的铁路,以阻挡日军进攻步伐,同时立即星夜抢修防御工事,准备和日军作战。

由于刘汝明的143师仅有1万多人,汤恩伯13军也不过2万多人,兵力不足以和日军入侵的数万大军对抗。

蒋介石命令原属西北军的高桂滋84师和21师合编为第17军,增援南口,还命令在河北的卫立煌中央军第14集团军也向南口一线靠拢。

在31日蒋介石又急电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以及傅的大老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求援。

老阎在民国政坛军界玩了几十年,自然知道日军沿着平绥线进攻最终肯定会打到他的地盘绥远和山西来,自然不会坐视。

他命令35军军长兼任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给予汤恩伯支援,同时命令自己的炮兵第27团(晋绥军的番号是炮兵7团)赶赴前线,增强防御部队火力。

由此,就蒋介石这边来说,他能做的已经做了,下面就看具体如何执行了。

实际执行起来,却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困难一部分来自日军的攻击,一部分则来自地方军阀的抗拒,其中后者在初期对整个战役起到了致命性的影响。

 

汤恩伯将军在接到命令以后,立即派出特使参谋长吴绍周去察哈尔省同省主席刘汝明联系。为什么不先调兵再联系呢?这是因为察哈尔省是刘汝明的地盘,就以往经历来说,作为军阀的刘汝明绝对不会允许中央军进入察哈尔省。

军阀的最基本的一个规则就是不允许其他派系军队进入自己的地盘,在中央军薛岳部追击红军的时候,有数百中央军为抄近路进入广西境内,结果被广西军阀白崇禧的部队全部缴械。白崇禧下令部队将他们武装押解赶出广西省,然后才将退光了子弹的枪械扔换给了他们。

 

现在就算是现在日军大兵压境,在刘汝明看来,中央军同日军都是敌人,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能允许中央军进入察哈尔省核心区域。

当时察哈尔东部和北部已经根据《秦土协定》被日军扶持的伪内蒙古军占据,他们的领袖是汉奸李守信(李是一个假蒙古族人),他驻扎在离张家口近在咫尺的张北。

而刘汝明的143师主力1万多人全部驻扎在长城以南的张家口(民国时期叫做张垣),宣化,怀来一线,现在属于河北省,是整个察哈尔省最富裕的地区。

 

 

果然,汤恩伯的的请求被刘汝明断然拒绝。

 

 

早在7月24日,13军参谋长吴绍周奉命张家口后,当时军情紧急,吴沿路基本没敢休息,星夜兼程赶到刘汝明处,没想到却迎头挨了一记闷棍。

刘汝明对此吴绍周的要求不理不睬,借口说南口仅有日军骑兵活动,还已经被他的143师驻守当地的卫戍部队击退,根本无需防守。

这是刘汝明不了解察哈尔紧张的局势吗?其实他比谁都清楚。

7月17日刘汝明奉宋哲元命令赶赴北平商讨下一步的对策,到了北平刚刚3,4天时间,突然接到日军一部千余人孤军深入,试图占领南口到北平的平绥铁路一站沙河。

此举就是为了切断平绥铁路,阻止察哈尔省主席和,143师师长刘汝明返回察哈尔。

军阀部队一般只听一个人的,如果刘汝明不在察哈尔,其他人恐怕都调动不了他的143师,对日军是极为有利的。

在宋哲元的严令下,刘汝明赶忙回到北平住处,行李也没拿,带着几个副官就上了北平站上的专列。

结果该专列刚刚通过沙河站10多分钟,日军这股部队打到沙河附近,并且立即拆毁了五百米的钢轨。

显然,日军早在此时,就已经做好进攻察哈尔的准备了。

 

所以说,刘汝明不可能不知道日军必将进攻南口,之前番话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而已。

-----------------可以看到,南口的地形还是比较险要的,在此处作战,防御一方有相当的优势。

 

而吴绍周在张家口市内看到的情况更是让他心惊,街头没有任何备战气氛,街上大小商人一样做着生意,没有一点撤离的意思,士兵则懒懒散散在街上乱走,甚至整个城内连一挺防空机枪也没有。

更让人瞠目的是,很多日本人穿着和服就在张家口街头随便行走,吴还发现天主教堂有日本特工组织公然活动。

让吴绍周没想到的是,他目睹张家口的现状很不上,刘汝明却更不上。吴仅仅在张家口停留了一天,这就让刘汝明很不爽。刘让部下拿着火车票连续两次找到吴,以赠送火车票为名让其离开该市。

吴绍周狼狈回到绥远13军所驻扎的平地泉,向汤恩伯汇报情况。

汤恩伯虽然对刘汝明的态度有所预料,但还是吃了一惊,犹豫再三,只得向蒋介石报告了。汤恩伯知道,目前除了蒋介石以外,刘汝明不会买任何人的账。

据吴绍周回忆,当时冯玉祥也搞所谓一致抗日,并且经常在媒体大肆讽刺蒋介石的中央军不抗日。

蒋介石接到汤恩伯的电报以后,转手交给傍边的冯玉祥,问他觉得应该怎么办?

刘汝明是冯玉祥的老部下,也是曾经的亲信之一。冯看到电报以后大大错愕了一通,最后只得尴尬的回答:如果情况属实,请委员长将其依法拿办。

蒋介石又和冯玉祥商量如何对付刘汝明,冯玉祥建议一方面由蒋介石明确下达命令给刘汝明,一般来说刘毕竟不敢公然违抗,一方面派出原西北军重臣鹿钟麟去负责协调此时。冯玉祥说鹿是刘汝明的老上级,两人私交非常好,能说的上话。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宝贵的时间就这么浪费掉了,结果汤恩伯的13军在军阀的扯皮中,没有能够在24日前后赶往南口,自然也就不能增援平津一线。

 

蒋介石试图出奇兵收复平津一线的主张打了水漂。要知道,当时日军在平津仅有4万人,攻打北平时候就将天津的部队调过来,攻打天津时候,又将北平部队调过去。

由于兵力少,在通县,天津,丰台等地都被29军并不多的部队乘机痛击。

日军 迷惑29军,甚至用卡车上堆了不少橡皮假人充数,好像自己从后方调动了很多援军似的。

如果此时汤恩伯13军配合其他部队7,8万大军从南口突然直接杀过去,再加上29军在平津的7,8万大军,相对4多万日军的话,战斗力相对平均了。平津就算不能收复,也会重创现有的日军部队,便于其他几十万国军增援到平津来。

 

见反攻计划被这种扯淡的事情搞得失败,蒋介石也怒了。

到了7月31日,蒋介石已经明确下了命令,并且强令刘汝明配合,刘才勉强同意中央军13军去南口布防。

可是,让汤恩伯没有想到的是,他再次去派13军副参谋长苟吉堂去联络,商讨13军乘坐火车直接经过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去南口(平绥铁路经过张家口直接开到南口站,汤恩伯13军官兵从绥远平地泉上车本来可以不用下车,直接乘火车赶到南口一线,这样速度上是很快的),却没想到刘汝明再次搞出一个飞机来。

刘此刻倒是不敢不让13军开往南口了,但却又说是目前日军并没有进攻察哈尔省。如果中央军13军进入张家口,恐怕日军以此为借口发动进攻,所以张家口绝对不允许中央军部队进入。除了语言上的拒绝以外,刘汝明居然还派部队无力控制张家口附近的平绥路,拦阻中央军火车开进张家口附近。

实际上,这是刘汝明害怕中央军乘机进入察哈尔省省会,将他这个省主席挤走。

汤恩伯没有办法,虽然此时军情紧急,但总不能先跟刘汝明打起来。他再次被迫将运载13军的火车停在西湾堡,永嘉堡一线停下,再次派人去张家口协调。

但此时刘汝明已经暗中得到29军大老板宋哲元的支持,根本是水火不进,就是不同意中央军进入。

汤实在没辙,再次电告蒋介石求援。

蒋介石知道这种情况再次勃然大怒,如果刘汝明不是军阀而是中央军将领,估计现在脑袋就保不住了。加之29大部队军此时已经从平津一线全线败退,军力损失不小,地盘也丢了不少,西北军这个团体看来是要完蛋了,正是蒋介石要对付他们的时候。

蒋介石立即派鹿钟麟去直接找刘汝明(打着拜见刘汝明母亲的旗号,其实刘知道战局危险,已经将母亲送到后方武汉去了),鹿到了张家口以后威逼利诱恐吓刘汝明,此时刘见宋哲元在河北省已经站不住脚,十有八九要完蛋了。

自己这时候如果把事情做绝了,怕是将来被蒋介石狠狠整一下,搞不好连命也保不住。

 

加上此时平津一线29军全部溃败,由此察哈尔省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方向都是日军和伪军部下20多万大军控制,就战略形势上来说极为凶险,光靠刘自己的143师1万多人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

实际上,刘汝明自己面对凶险的形势也急的日夜难眠,他手下军官更是一天几个电话让他立即派遣援军支援一线作战部队。

刘汝明犹豫再三,和鹿钟麟讨价还击,终于同意13军可以经过张家口去南口,但13军只能在南口一线防守,省府张家口一线防守仍然由刘的143师负责。

于是13军的火车才再次出发,可惜此时已经是8月,日军飞机从8月2日开始全面轰炸平绥铁路,火车行走困难,大部分只能在晚上行驶。

13军89师师长王仲廉本人率领师部第一时间赶赴南口前线,由于日军已经开始轰炸军用火车,王改乘普通客用火车。但就这样该客车还被4架日军飞机轰炸,当场炸毁一节车厢,炸伤数节,车上旅客伤亡十几个人,王师长也被炸弹碎片击中,幸好仅仅受了轻伤。

 

这段时间,中央军的火车只要一过山西大同基本都会遭遇日军轰炸,日机一般以炸毁钢轨为第一位,轰炸火车为第二位。为什么呢?这在于平绥铁路经过的很多地方地形险要(詹天佑修筑的所谓之字形铁路就是平绥铁路一段),修理起来非常耗费时间。炸毁列车还不如炸毁钢轨,一旦钢轨被炸毁,火车就无法前进,有铁路工人立即冒着日机轰炸抢修,往往需要抢修数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才能修好。所以实际上平绥铁路运输量已经大大减弱,每天基本只能运送一个团的部队。

 

直到8月3日13军才有3个先头团赶到南口,大部队还远远甩在后面,白白浪费了10天最宝贵的时间。

此时,日军大部队10万人已经集结到平津一线,不用说,想依靠南口这3个团的部队来出奇兵收复平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甚至能否防御住南口也是一个大问题。

-------------------------国军此次在察哈尔省的作战有很多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军阀各自为政,以及无法有效整体指挥的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消灭地方军阀,只要军阀存在,他就不可能跟你一条心。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大公无私的军阀。


 

而此时日军已经决定出兵南口,八达岭一线,由关东军第11旅团负责从南边进攻,要求8月12日左右消灭南口地区的中国守军,掩护向张家口进军的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

 

同时由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团一部强力配合,它们负责从北边进攻,主动张家口一线,切断南口守军的退路。

简单来说,两军分从南北夹击!

 

8月14日,日军为了攻占察哈尔绥远,组织了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团(后改称为蒙疆兵团),下辖酒井镐次少将的独立混成第1旅团,本多政材少将的混成第2旅团,筱原诚一郎少将的混成第15旅团,共3个旅团的兵力。

这3个旅团也是关东军精锐部队。

其中混成第2旅团是日军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关东军第1师团下辖的一个主力旅团,而混成第15旅团也是关东军第2师团下辖的一个主力旅团。

换句话说,这两个旅团的战斗力在日军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仅仅一个第15旅团就下辖2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1个野战炮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

按照日军当时编制,1个步兵联队就有3800多人,1个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装备36门75毫米野战榴弹炮,而1个骑兵联队有骑兵1400人,加上工兵联队的1000人,这样1个旅团兵力多达1万多人。

 

察哈尔派遣兵团还得到,侦察机4个中队,战斗机2个中队,轻轰炸2个中队,重轰炸6个中队的配合。

 

由于攻占绥远和察哈尔两省则可建立伪内蒙古政权,由此对抗苏联控制的外蒙古,减弱关东军的战略劣势(中国东北的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是苏联和外蒙古,等于三面受敌。一旦苏联主动出击,关东军就四面受敌,非常被动)。而关东军的目的就是对付苏联的,所以此次入侵察绥两省对关东军的意义重大,关东军方向也是非常积极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一段时间内,关东军曾不止一次地向其统帅部建议,由它们出兵经多伦攻占张家口、大同、平地泉(集宁)、呼和浩特(归绥)、包头等地。日军军部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在8月7日批准了关东军这一要求,并且命令它们打通平绥铁路东段,击溃中国在这一地区的部队,并占领张家口的命令。

关东军方面大喜过望,任命后来大名鼎鼎的东条英机中将担任兵团总指挥(时任关东军参谋长)。

 

那么察哈尔省的战斗一触即发,分为南口和张家口两个战场。其中南口是主战场,如果南口丢了,日军长驱直入,张家口就保不住。而平津的日军也就再无后顾之忧,可以立即南下进攻。

张家口是次要战场,但对于南口的意义却比较大,如果张家口被攻占,就切断了南口守军的退路,南口也就完了。

 

老萨这里多说一句,当时蒋介石全力消灭地方军阀的时候,当时全国很多人都在叽叽喳喳的汗什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中共和地方军阀这样喊喊也就算了,因为他们试图通过舆论压力迫使中央政府停止对他们的武装清剿。

但普通老百姓跟着起哄什么呢?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句话没错,但前提是这些中国人必须是真正的中国人。其他东西尚且不谈,至少在外寇入侵时候这些所谓的中国人能够站在国家民族角度,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和敌人作战对抗,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团体,党派的角度,甚至不惜破坏中国人的利益。

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这种人还算得上是中国人吗?

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这种人难道不算是中国人的敌人吗?

中国人的敌人,难道不应该被消灭吗?

毛泽东说过:对于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毛泽东还说过: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这是至理名言!

那么我们对于他们为什么要留情了,所以蒋介石消灭国内分裂势力是根本没有错误的,老萨反而认为他最大的遗憾是手段不够狠,用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太心慈手软了,当年那么多反对我们的敌人我们没有杀,留着他们,最终导致我们有了今天的局面。

其实历史就是这样的,怀柔的手段要做,但前提是消灭了所有政敌以后,再搞所谓的怀柔。

电影《上海滩》中,丁力和许文强刚起步的时候曾经公然对抗上海黑帮大亨冯敬尧,但冯并没有采用强力手段,而是采用怀柔手段对付他们,留下他们让其发展。

实际上,冯敬尧虽然有时候比较凶狠(毕竟黑道出身),但大体对人还算仁厚,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暴徒。而上海其他黑道头目也给他面子,退居其为上海黑道的领袖。实际上,当时上海黑道成为一个类似于《星球大战》里面共和国的角色,冯敬尧就是议长的位置。

最终许文强和丁力联手杀了冯敬尧以后,成为上海黑道的一号人物。和冯敬尧不同的是,丁力从不采用怀柔手段,还是直接用暴力将敢于反抗他的人全部消灭。这样一来,上海黑道反而变得异常平静,丁力和许文强的地位也非常稳固。实际上,此时就是《星球大战》里面帝国的情况,丁许两人就是帝国皇帝的角色,对于反叛者赶尽杀绝,自然不会有人敢于反抗。

于是许文强赞许又讽刺的对丁力说:冯敬尧当年做错了一件事,如果他这样对付我们的话,那么现在他所有的麻烦都不存在了。

 

如果当时把地方的军阀都消灭光了,何至于有抗战时期那么艰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