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牵引椅安装视频:王根权品评书谱第43讲 学者茫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1:19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43讲

  学者茫然


一、 原文

方復①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設有所會②,緘秘已深③。遂④令學者茫然,莫知領要。徒⑤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⑥。

二、注释

①方复:语序。这里相当于现代文中的正如所述。

②设有所会:如果有所领会。“设”,假设,如果。“会”,领会、会意。

③缄秘已深:予以保密,不轻易外传。“缄”,封闭。④遂:就,就这样。

⑤徒:仅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⑥由:原因,缘由。

三、译文

一些学书人,受错误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误导,在崇古尚古的学书思想左右下,对一些古人所谓的书学言论不但信以为真不予怀疑,而且还继续传颂。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同样如此,仅仅学得了古人书法艺术的一些皮毛,还以为自己掌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在那里极力奉行。古今相去的时间太久远了,古人所说的那些话自身的正确与否暂且不说,单就那些是不是古人所说的,已经不可能询问对质了。对于古人的书论,我们看到的只是不足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我们没有看到,但我们相信其间会有人对书法的真谛有所领悟。我们虽然没有见到,却不排除,也许是他们太多的保守,将其视为秘诀不予示人。受错误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误导,一些学书人找不到学习书法的方向,不掌握书法学习的要领和方法,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一些学习书法的人,只看到那些书法家成名之后的诸多好处,却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弄不明白他们成功的原因。

四、品评

“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句。“方复”,语序,意思等同于现代文中的“正如所述”。什么是这段话的语序所述呢?就是上上讲中所说的:“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一些书法理论家,每每将书法艺术中的糟粕当作精华在那里大肆宣染,而对真正的精华却视而不见。一些书法评论家又每每只看重书法艺术中表面的东西,而不深入书法艺术的实质。“疑”, 怀疑,疑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闻疑称疑”的“疑”已经不是原始的“疑惑”和“怀疑”的意思了,而是“不疑”,“不再怀疑”,“不再疑惑”了。或者说这个“疑”本应该是“怀疑”或“疑惑”,但是,受错误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误导,在崇古尚古的学书思想左右下,听到或见到古代书论家们的一些书法言论,本应该进行一番分析,应该弄清其所以然。可事实上是,一些学书人已经麻木了,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其产生过怀疑,也没有就此而疑惑,他们已经见“疑”不疑了。不但不怀疑、不疑惑,而且还将其作为信条称奉。“末”,末梢,些许。“得末行末”,得到些许,奉行些许。若论学习书法艺术的得到,按说应该得到全部、得到许多才是。而一些学书人极容易犯“项籍自满”的错误,学书的诸多目的没有达到,对此本应该不满意才是,但却恰恰相反,他们不是那样,很满意,很自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学书人,受错误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误导,在崇古尚古的学书思想左右下,对一些古人所谓的书学言论不但信以为真不予怀疑,而且还继续传颂。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同样如此,仅仅学得了古人书法艺术的一些皮毛,还以为自己掌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在那里极力奉行。

“古今阻绝,无所质问”句。这句话所指的就是上一句“闻疑称疑,得末行末”一句中的“疑”和“末”。古人的书论自身的正确与否,其中的真与假,是与非,都是需要分析考证的。其中以讹传讹的事情,假借假托的事情是司空见惯的。单就其中听来的和传来的这一层意思去说,所传的是不是当事人的真话和实话?真事和实事?传的过程有没有变味?这些都是说不准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古人的,首先就值得怀疑。古人距离我们的时间太久远了,他们中间的是非曲直由于时间的阻隔,今天我们已无从见证,也不可能与古人询问对质了。从现存的一些书法文献中,已经能够考辨清楚,所传古人的许多东西都是后人伪造的,许多东西都是假的,许多东西都是以讹传讹,或者是牵强附会的。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孙过庭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孙过庭的意思是,对待古人的书论不能盲目崇拜,要进行认真分析,辨别真伪,分清是非,区别对待。后世学书人不知道书法是在发展的这个道理,盲目地崇拜古人,以为历史上的书家们离自己越久远,书艺水平就越高。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对于听到的、见到的,别人称颂,自己也就不加以分辨跟着称颂。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今相去的时间太久远了,古人所说的那些话自身的正确与否暂且不说,单就那些是不是古人所说的,已经不可能询问对质了。

“设有所会,缄秘已深”句。“设”,假设,如果。“会”,领会。“缄”,封闭。中国书法的现实是,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书法家很多,而真正能将书法认识清楚者并不多,真正的书法理论家和书法评论家并不多。研究历代书法理论,对这一点我们看的很清楚。尽管如此,孙过庭还是作了这样的设想,在中国书法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其中一定不乏有人明白了书法艺术的道理,只可惜他们没有将他们的见解传留下来,这就使得后世的书法人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没有发现的原因有这样一种可能,也许他们是将自己的见解当作为一种秘密封闭起来了,而且封闭的非常严密,让世人至今还没有发现它。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古人的书论,我们看到的只是不足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我们没有看到,但我们相信其间会有人对书法的真谛有所领悟。我们虽然没有见到,却不排除,也许是他们太多的保守,将其视为秘诀不予示人。

“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句。“遂”,就,就这样。“学者”,学书者。“茫然”,没有方向无所适从。“领要”,纲目要领。“遂”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前边所说的,受错误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误导,学书人辨不明书法的是非曲直,分不清其中的正确与错误。学习书法的人为什么会茫然呢?就是因为中国书法长期缺少真正的书法理论,而一些书法理论糟粕又长期地对学书人进行着误导,大多数学书人学习书法时,不得学书要领,不是心里清清楚楚,而是迷迷糊糊,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这就是学书人的茫然无从。结果是学习书法的人很多,而学成者很少,出类拔萃者就更少了。这就是孙过庭在写他的《书谱》的时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受错误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误导,一些学书人找不到学习书法的方向,不掌握书法学习的要领和方法,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

“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句。“徒”,仅仅,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成功”,成为一位书法家。“由”,原因缘由。这一句是在提醒那些茫然而无所适从的学书人,不掌握学书方法,不得学书要领,心里只想着成为一名书法家的诸多好处,只看到了那些书法名人的荣光,而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习的,不知道由学习书法到学成书法的过程如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学习书法的人,只看到那些书法家成名之后的诸多好处,却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弄不明白他们成功的原因。

这一讲孙过庭揭示了一些学书人为什么学书不成的奥密。学习书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正确的书法理论作指导,二是科学的学书方法,三是刻苦的学书精神。现实中的大多数学书人,他们没有正确的书法理论作指导,缺少科学的学书方法,凭的只是自己刻苦的学书精神。受错误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和不公正的书法评论的误导,这些学书人不知道书法艺术是在发展的,以为真的是“今不逮古”,盲目地崇拜古人,以为历史上的书家们越古越好,今人永远都是落后的,今人无论如何都赶不上古人。在这一错误学书思想的指导下,他们不得学书要领和方法,单凭自己刻苦的学书精神,其结果只能是茫然而不知所措,最终是学不成书法的,是成不了书法家的。

这些学书人落得这样的学书结果,纠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书法是一门细微而复杂的艺术,掌握这门艺术本身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必须要有正确的书法理论作指导,加上科学的学书方法和刻苦的学书精神。而前代书法人既没有给后世学书人留下成熟的书法理论,又没有给后世学书人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书方法,所留下的一些所谓的书法理论以及书法评论对后世学书人反倒有着诸多的误导,使后世学书人茫然而不知所措。从主观上讲,受错误的书法理论和书法评论的误导,一些学书人对中国书法诸多问题都没有搞清,而且也不去用心往清楚的搞,采取的是一种简单而懒惰的办法,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听,不动脑袋分析其中的原因和道理,不辨其中的是非曲直。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可能掌握学习书法的要领,一些学书人不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书法的学习上,而是放在了当一位书法家的好处上,这就注定了这些学书人只能是学习书法,而不能成为一位书法家。

通过这一讲的学习,我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孙过庭是一位讲求客观真实的学者,他要揭示中国书法的奥秘,他研究中国书法理论,他要将中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他虽然没有发现有人对中国书法的理论有深透的见解,但是他不排除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发展史中有这样的人才产生和存在的可能性。他不下绝对结论,不作否定,他宁可相信其有,而不相信其无。他将视角扩大找原因,他认为可能是未传,或者是传丢了。这样的假设,充分表明了孙过庭治学的严谨和作为学者的谦虚,也表明了孙过庭对自己所创建的书法艺术理论客观真实性的肯定。

第二,孙过庭所创建的中国书法理论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独树一帜。不管在孙过庭之前是否已经有人认识到了中国书法的相关理论,但是有一条是肯定的,孙过庭写《书谱》的时候一定是在设法寻找有关这方面的参考资料,所能找到的书法理论资料参考价值并不大,这也正是孙过庭的《书谱》理论在我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史上独树一帜的原因。

第三,“设有所会”,只是一种假设。既然是假设,那么其可能性不可能只有一种,应该有多种。孙过庭只假设了有,那么有的可能性能有多大?会不会没有呢?孙过庭当年写《书谱》的时候没有这样去想,今天我们研究《书谱》的时候则应该思考这一问题。经深刻的分析,在孙过庭之前中国书法史上的确没有出现过像孙过庭这样的书法艺术理论天才。我们的理由是,书法艺术理论天才出现以后一定是有所作为的,作为就不可能没留下蛛丝马迹。事实是我们看到的所谓书法理论的篇章很多,而能够揭示中国书法艺术奥秘的书法理论篇段却没有。